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國畫花卉全集

國畫花卉全集

發布時間: 2023-04-15 04:23:56

Ⅰ 如何畫國畫

怎樣學畫中國畫
一、國畫的工具、材料和使用方法
(一)筆
1.筆的分類:
筆有硬毫、軟毫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
(1) 硬筆: 硬毫筆主要用狼毫製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豬鬃做的筆,性剛,勁健。常用的有"小紅毛"、"衣紋筆" "葉筋筆"、"書畫筆"(大、中、小)、"蘭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筆"等。 (2) 軟筆: 軟毫筆主要用羊毫製成,也有用鳥類羽毛製造的,性質柔軟,有大小、長短各種型號。 (3) 兼毫筆: 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相配,或羊毫與兔毫相配製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屬中性。如大、中、小號的"白雲筆","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筆。 2:筆的使用方法
學畫初學時用筆不必全部齊備,最初有大中小幾枝就可以了。要從難要求,這對基本功的訓練大有好處。待畫熟練了,在進行創作時,可以多准備一些筆,選用好筆。
每次作完畫,一定要用清水把毛筆清洗干凈,防止宿墨和余色滯留筆根,破壞筆的性能。洗筆不要用開水,因為開水會使筆毛變硬、變脆。一般保存筆的方法是洗凈之後放在筆筒里,也可以把筆吊掛起來。外出作畫時可以買個細竹絲編成的小簾子,叫筆簾,把筆卷在筆簾里,攜帶很方便,能保護筆毛不受損害:
(二)墨
1.墨的分類:
墨有"油煙"與"松煙"兩種。作畫用的是油煙墨。
(1) 〔油煙墨〕 油煙墨是用桐油燒出的煙子製成的。油煙墨色有光澤,宜於作畫. (2) 〔松煙墨〕 松煙墨是用松枝燒煙制的墨。松煙墨黑而無光澤,宜於書寫,作畫不常用。偶然用松煙墨來畫蝴蝶,或作為墨紫色的底色。例如畫墨紫牡丹,須先用松煙墨打底子。
2:墨的使用方法
磨墨應該用清水,磨時宜重按輕推,不可太快。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則墨浸水中容易軟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個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幾次 。
墨錠研後一定要把墨口拭乾,防止干碎。墨錠不宜暴曬或受潮,最好用紙將墨包裹一層,再塗一層蠟,能防止斷裂,又免於污手。
(三)紙
1.作國畫的用紙
(1)絹:
中國畫古代多數用絹作畫,絹是很好的作畫材料。絹也有生絹熟絹之分,經過捶壓之後,再上膠礬水的叫熟絹,適合於作工筆畫,現在有些工筆畫仍用絹。但絹的成本較高,不便於普及,現在用絹作畫的人比較少。熟宣紙的性質和絹差不多,所以現在多用熟宣紙代替絹。
(2)宣紙:
大約在元代以後逐漸選用宣紙作畫。我國宣紙大約自唐代就開始生產,因為以安徽省宣城製做的宣紙最有名,所以稱為宣紙。
宣紙的吸水性很強,容易滲化,用水稍多容易洇。這是它的特性,畫出來的畫墨色濃淡參差,富有變化,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特有表現力和筆墨技法。
常用的宣紙有:凈皮、料半、棉連等。
好的宣紙要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定筆,就是畫上去筆觸之間留有筆痕;
二是發墨,就是筆行紙上不串,不會把濃淡關系串通沒有了,墨色不會發灰;
三是滲透力適中…
把宣紙用礬水加工,稱礬紙或熟宣紙,它的特性就改變為不吸水,不外洇了,便於工筆畫逐層上色,或用水色碰染。常用的熟宣紙有:"蟬翼宣"、"礬棉連"等。
一些地方生產的生活用紙與宣紙的性質接近,如果能夠掌握它的特性,也很適宜作畫,並能畫出與宣紙不同的某些效果。如:雲南皮紙、溫州皮紙、四川夾江皮紙、山西麻紙、東北及北京的高麗紙等。初學國畫或練筆可以選用價錢比較便宜的粗製紙,如毛邊紙、元書紙等。但白報紙、道林紙、繪圖紙等不適宜作國畫紙。
(四)硯
1.硯的種類
硯石的種類很多,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其形式有方、圓、長方及隨意型硯石。以廣東出產的端硯,和安徽出產的歙硯較有名,只是價錢較貴。 2:硯的選用
作畫用硯不是收藏硯石。普通選用質地細,容易下墨的就可以。如果太細則拒墨,不易磨濃;如太粗研墨雖快,但墨汁也粗,且容易損壞筆毫。作大幅國畫需要多墨,選用硯池宜稍深些,可以多存墨。硯石要有蓋,可以使墨汁幹得慢一些,又便於保持清潔。
(五)顏料
國畫顏色分石色與植物色兩大類。
1.石色
石色是礦石製成,有赭石、硃砂、石青、石綠、雄黃、石黃等。
2.植物色
植物色有藤黃、胭脂,花青等色。
二、中國畫基本技巧之一 用筆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系。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比如在山水畫中,斧劈皴給人堅挺硬朗的感覺;披麻皴則給人松軟的感覺等等。線的運用,體現了中國畫家對客觀形象的概括、提煉和理解能力,體現了他們駕馭物象的巨大創造力。
在中國畫中,線及其塑造的形體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線條自身的品格特徵與作者之間的溝通。正如石濤所說:"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淘泳乎我也。"筆墨(線條)所具有的這種抒情寫意性,是由於畫家在運筆中出現的各種變化,使線條自身具有了千變萬化的姿態。一方面,線條豐富多姿的形態可以喚起欣賞者對現實生活的萬般物象中類似物體形態美的聯想,使抽象的線條成為現實事物形體美的一種間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喚起人們的不同感受。另一方面,畫家在運筆過程中個人情緒、意趣、思想的灌注,使得中國畫中的線條具有明顯的畫家個性特徵,達到抒情、暢神、寫意,進而表現畫家的審美理想、氣質、心靈、人格。這就是古人所說的"畫如其人"。
2.筆與意
張彥遠的"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把立意看作是用筆之"本","本"即統帥。"意"包含著極其復雜的文化內涵,它是畫家主觀世界的復雜反映,即各種感情、理想修養、氣質等等。"意"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純主觀的臆造。中國畫家就是通過線的運用來實現這種"抒情寫意"的。所以清代布顏圖認為"意之為用大矣哉……故善畫必意在筆先,寧使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故學之者必先意而後筆,意為筆之體,筆為意之用"。
作為人的主觀世界活動的"意",其本身是不能直接"用筆"的,中國畫以意使筆的要領,就在於以氣使筆,以意領氣,即所謂"意到氣到","氣到力到"。"意在筆先"就是說畫家在命筆落紙之前即已形成立意構思,一旦筆行紙上,意在筆中。 中國畫家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態下來把握自己瞬息萬變的情緒流程,抓住來去倏忽的創作靈感,保持創作沖動的新鮮性和連續性,不失畫機,一氣呵成。
3.筆與力
氣運用筆要求畫者全身精力貫至筆端,下筆自然能產生力度,這就是"筆力"。由於構成畫家的"意"的氣質、涵養、情感、思緒不同,貫於筆端之氣也會不同。以氣使筆的"氣"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筆"筆力"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多變性。如吳昌碩運筆質朴而蒼渾,趙之謙用筆如"綿里裹針",鄭板橋的線則秀挺剛直,更有名垂青史的"吳帶當風","曹衣出水"。
中國畫家在意存筆先、以氣使筆中,創造出了形態有別各具韻致的種種筆法。筆法的變化是以筆力的變化來體現的,大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多姿多彩又給中國畫家提供了"筆力"的創造源泉。如王羲之從鵝頸的回轉感悟到了筆力的彈性變化,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出狂草之筆法,而蘇軾、黃庭堅又分別從逆水行舟與船夫盪槳中悟出了筆力的奧秘。
中國畫家在運氣使筆時,筆隨氣行,畫家的天機才華,全在有意無意間自然流溢。清代王原祁說:"神與心會,心與氣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絕無求工求意之意,而工處奇處蜚然與筆墨之外。"中國畫家在作畫的過程中,常說要排出雜念,保持松靜自然的心身狀態,就是要使氣運筆端,筆筆暢通,筆筆見力。
三、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干、濕、濃、淡的變化。以墨代色,產生了墨分五色的說法,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運墨而五色具。"五色,即焦、濃、重、淡、清,而每一種墨色又有干、濕、濃、淡的變化,這就是中國畫用墨的奇妙處。此外,還有墨分六色之說,清代的唐岱在《繪事發微》中談道:"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又雲:"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是無陰陽明暗;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濃淡不瓣,是無凹凸遠近也。"以中國畫墨色變化的豐富程度是可想而知了。沒有變化的墨色必然呆滯板濁,成為沒有生氣的死畫。一個畫家成功往往離不開用墨的精能,如齊白石畫蝦所以能婦孺皆知,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就在於用墨的得當。他畫蝦曾三變:"初只略似,一變畢真,再變色分深淡。"如今我們所見到他筆下的蝦形態栩栩如生,通體透明而堅韌的蝦殼,特別是蝦的頭部,在腦殼墨色清淡處,濃墨一筆即為蝦腦,真是妙到了絕處。
中國畫用墨技巧,並不是體現在調色盤中能調出多少種墨色的變化,而是如何使不同的墨色在紙面上體現出來,其中尤為困難的是,如何使一枝筆中產生出各種墨色的變化。隨著中國畫的不斷發展,用墨的技巧也趨成熟,產生了"潑墨法"、"積墨法"和"破墨法"多種表現手法。
四、中國畫的技巧之一 色彩的特點
中國繪畫歷來都十分講究色彩的運用,南齊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將"隨類賦彩"作為"六法"之一。這以物象的種類不同面賦以不同色彩的理論,便是中國畫用色的基礎。
中國畫講究"隨類賦彩"的同時,還十分重視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對物象的影響,隨著空間環境的變化,物象的色彩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南北朝時的蕭繹對這一現象曾作過仔細的觀察,在《山水松石格》中談到:"秋毛科骨,夏蔭春英,炎緋寒碧,暖日涼星。"這是我國最早說明季節、氣候的不同,所以起的物象色彩的變化,特別是冷暖色調的變化。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則概括了季節的變化對水色和天色的影響:"水色:春綠,夏碧,秋青,科黑;天色:春晃,夏蒼、秋凈,科黯。"清代的唐岱《繪事發微》引用郭熙的話,更是形容得有聲有色:"山有四時之色,風雨晦明,變更不一,非著色以像其貌。所謂春山艷冶面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淡,冬山慘淡而如睡,此四時之氣也。"
五、 寫意畫的創作方法
1. 意在筆先,胸有成竹。
寫意畫和工筆畫不同。工筆畫創作分為三個過程:首先起稿;其次勾墨線定稿;最後染色填彩完成。而寫意畫必須落筆成形,一氣呵成。因此,在創作方法上,必須把所要描繪的對象,通過觀察或寫生,把各種物象默記在心,做到意在筆先,胸有成竹。譬如:你想畫竹,必須在未畫之前把竹子的形象、結構、特徵乃至在風、晴、雨、雪等等不同環境中的變化理解得清清楚楚。通過想像,在動筆以前,一眼看去彷彿千枝萬葉已經躍然紙上了。最後,把你所要描繪的竹子一枝一葉地通過一筆一墨刻劃出來,這就是寫意畫的創作方法。但必須做到形象生動活潑,筆墨淋漓灑脫。
2. 落筆成形,一氣呵成。
工筆畫的完成經過上三個過程,需要花費時間;而寫意畫就不同,最好落筆成形。什麼叫落筆成形?譬如撇蘭葉,一筆下去從根部到梢頭,它的濃淡、粗細、剛柔、頓挫等等,要求非常有力而且十分自然地表現出來,既不能塗改,也不能草率。所以在用筆時首先要注意調墨,濃淡干濕必須調配好,做到心中有數。運筆時要大膽落筆,既不緊張,也不忙亂,非常沉穩地一筆一筆地畫下去,就能很好地完成。蘭葉細長,草質,比較堅韌,有一定的硬度,但畢竟是草木花卉,又需要一定的柔度。古人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囑做"喜氣寫蘭,怒氣畫竹"的創作方法,這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做為畫蘭葉的一種指導思想。譬如:我們要把蘭葉畫得既"剛"且"柔",可以用"喜氣寫蘭"來指導我們進行創作。同時,要表達竹子高風亮節的品質和格調,也可用"怒氣畫竹"的方法來完成。這些要求都是落筆成形的例子,我們可以在今後實踐中去體現。
另外,所謂一氣呵成不能理解成呼一口氣就要完成。譬如:我們要畫二三十片蘭葉,最好一下完成,也就是一氣呵成。這樣處理很有好處,可使筆與筆、葉與葉之間的相互交錯、穿插和筆法的連貫及氣勢的銜接等等都不受影響。否則停筆久了,就會把原來的意圖改變,可能使先畫和後畫之間統一不起來,達不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因此,一氣呵成的繪畫習慣應該在初學時培養好。其次,正因為落筆成形就必然造成"可一不可再",這也是寫意畫的特點之一。
六、山水畫寫生方法
說起"寫生",就令人想起那種支起畫夾,對景描畫,一坐半天一天的經歷,這一般是西畫的寫生方法。而在中國畫,所謂"寫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摸寫記之,……"(元·黃公望《寫山水訣》)。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寫生觀中,實在是把對自然的深入觀照和細微體悟放在首位,並使自然山水與畫家心靈互融神會,最終達到顧愷之所說的"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的目的。為達此目的,光是"模寫"是遠遠不夠的。遍游名山大川,融匯於胸,然後發於毫端,而至傳神。觀照與體悟的功夫是必須到家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神遇而跡化。
中國古代山水畫的寫生觀,其實是把人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間了無阻礙,既然山水之神已達,必定形神俱足。這一點是目前現代意義的"寫生"無法達到的。但其精神,對現代山水畫寫生教學,也有其積極作用。
1.現代山水畫寫生的作用
1.1寫生的橋梁作用
中國畫的學習,一般均從臨摹入手,並貫穿全過程。作為學習國畫的一種重要手段,通過臨摹,能在短期內高效率地迅速了解國畫的各種基本技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由於國畫技法,經過前人反復錘煉,已成十分完善的程式,臨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過寫生,就能使學習者在傳統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與真山實水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1.2寫生的記錄作用
作為游歷山水時的感受的記憶手段,寫生也有其重要作用。當面對真實山水時所得的感觸,同時因地、因氣候變化的陰晴明晦、雲蒸嵐飛,都會有許多變化。這些用寫生記錄,往往比較切合感覺,而一拍成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實"而缺乏感人力量。
1.3寫生的體微作用
比較山水畫的臨摹與寫生,臨摹等於是在求教名師,只要精研細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如不能把這些臨摹所得與自然真山水相比照,就不能有大收獲。直接面對活生的自然山水,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往往會有自己的獨特體會。這些獨特體會經過多次強化,並反復去粗存精,就會成為個人繪畫風格面貌確立的起點。
2.山水寫生應注意的地方
2.1 不要"泥古不化"。
過分強調臨摹所得的山水畫技法,特別是山石皴法等,結果是要麼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寫成死山水,要麼是思路被真山實水所束縛,而找不到表現的方法。
2.2 避免"食洋不化"。
是以西畫速寫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國畫山水寫生中,把國畫寫生等同於硬筆明暗速寫或線描速寫。其直接惡果是當速寫得心應手之後,無論平時隨手揮寫,或嚴肅的創作,所畫之作幾乎全為一副"速寫相"。這些畫作,如果光從畫面視覺效果看,可能也不錯,但卻不能稱是中國山水畫。因直露和膚淺,直接決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3.山水畫寫生法
3.1 局部模寫法: 適合初學者, 臨摹未到熟練程度,真山水寫生又未多接觸,須要兩相對照,揣摹模寫,此時切忌貪大求全。
3.2 詳記法:
較完整"真實"地記錄畫面,適合初步熟練的學者,此時即當強調感受之真實,而非物象表面之"真實"。
3.3 記異法:
只對特別的事物加以記寫,適合時間較少或有特別感受時用。
3.4 記意法(簡記法)
只簡單記錄一個印象,不作詳細刻畫。
3.5 放大法:
選取一有感受的局部,放大並作較詳盡表現,常可有意外收獲。
3.6 映象法:
針對整體景物的感受,較簡潔的畫出大體印象,不求形似,但求達"意"。
3.7 映象重疊法:
不多作一山一水的速記,而注重整山整水甚至千山萬水的疊加印象,此即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丘壑在胸,妙造自然。
3.8 重復體味法:
此法即留戀於此山此水間,留連忘返,反復觀照體味,使山水形象完全爛熟於胸,以致行坐眠食 ,時刻不忘。石濤之鍾情黃山,潘天壽先生之畫雁盪,黃賓虹先生之愛觀夜山,即得此法三昧。
4.總體的把握
4.1中國山水畫是宏觀的,要在宏觀把握中去處理微觀,注重整體大感受,防止受拘於一草一木。
4.2寫生越熟練,越要減少直接對景描畫,而多把身心投入觀照,體悟造化的神妙,在這里"觀"十分重要,通過"觀"和"看",努力達到物我兩忘之境。
4.3應特別注重特定條件下的自然山水對自己產生的強烈感觸,因這類感觸往往是你個人特有的體驗,努力強化這個體驗並表現它,那就是你神遇而跡化的開端,也就是你的繪畫風格確立的開端。

Ⅱ 國畫按技法的分類,分別的全部作品是什麼

國畫的技法分為:寫實、寫意、工筆。

一、寫實

寫實類的代表作有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是國寶級的作品,畫作內容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無一不有,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就像一幅寫實的宋朝市井圖。

(2)國畫花卉全集擴展閱讀

國畫用墨技法

中國國畫技法在用墨時講求「墨分五色」,雖各方說法不同,但最知名的即「焦、濃、重、淡、清」這五色,具體的意思是指以水調節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干濕。除了以上五種,還有渴墨和破墨。

焦墨:使用墨汁粘稠,線條干,墨色焦黑枯澀,效果老辣粗獷。

濃墨:水少墨濃黑,有沉渾厚重之感。

重墨:含水比濃墨多,色相稍淺。

淡墨:墨汁中調水很多,滲化力很強,墨色灰而透明,感覺幽遠爽朗。

清墨:以清水調少許墨汁,滲化力很強,墨色清淡而透明,有清潤明凈之感。

渴墨:用墨清淡,筆較干,可畫出淡而毛的墨跡,給人以輕松活潑的感覺。

破墨:在一遍未乾之前,畫另一遍墨色,有相互交融、滲暈之感。

國畫特點

1、主要運用線條、點簇和墨色的變化,來描繪對象,抒寫情懷。每一畫種都有特用的工具,運用某種特製工具所產生的功能,會形成獨特的藝能。中國畫用特製的獸毫筆作畫,具有"尖、齊、圓、健"的特點:尖,筆頭鋒尖;齊,筆毛扁敞後,內外豪平齊排鋪;圓,筆身圓碩飽滿;健,正副毫健挺到尾。藉此進行變化多端的運線、布點、施墨(包括色彩)、鋪水,術語均稱為"筆墨"。就中國畫來說,"筆墨"本身就是藝術,具有一種相對獨立性的美。

2、一個中國畫家的情思、意向、境趣、性格、風貌 、技巧等在創作過程中,無不通過"筆墨"呈現出來。"筆墨"是組成中國畫的根本要素,千百年來"筆墨"一詞已被視作中國畫技法的總稱。中國畫之美,就美在有"筆墨"。

3、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構圖方法。中國畫主內涵,重意境,尚神韻,求意趣,故在構圖准則上不受視野束縛,擺脫焦點透視的羈絆,採取散點透視和視覺記憶來布陣置勢和構圖,中國畫的章法構圖,廣闊自由,以虛帶實,浮想聯翩,乃為一大特點。

4、高度概括,突出主題的表現手法。要"化景物為情思","覽物得意","寫物創意",只有高度概括,才能在一件作品中突出主題,創鑄意境。中國畫在創作構思中,雖偶爾也有增添的,但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作者的藝術情思,把作品畫得盡善盡美。

5、不斷吸收外來藝術的精華,經過汲取,達到凈化、豐富自己。每種民族繪畫,由於地域和材料不同,有優越性也有局限性。中國畫有什麼特徵?"吸收外來,充實自己",是藝術創作的規律之一。中國藝術從不排外,漢、唐就是個大膽吸收外來藝術的輝煌時期。我們從來沒有反對過"外親",但"性靈"必須"內出",這不僅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藝術革新的立足點。

Ⅲ 馮今松的花鳥類畫作

1981年 (辛酉)四十七歲 與周韶華、湯文選、陳作丁、魯慕迅等10人共同創建晴川畫會,並以《湖北十人中國畫聯展》名義在北京、西安、成都、重慶等地展出、反響強烈,被時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的葉淺予先生譽稱為「長江畫派」。參展作品《報春圖》在《文藝報》,《靜靜的荷塘》在《中國畫》,《有刺的花》在《四川文學》,《多韻》在《芳草》刊發。
1982年 (壬戌)四十八歲 《滿山紅葉時》、《晚露浴雀》刊發於《美術》雜志,為中國美協湖北分會收藏。
1983年 (癸亥)四十九歲 參加湖北省美協組織的襄北農場創作活動;《冬花》、 《荷》入選西德波恩舉辦「中國畫展覽」,《冬花》刊於《百花齊放》畫集德文版封面。
1984年 (甲子)五十歲 出任湖北省美術院院長;《高秋圖》、《華而實》雙獲第六屆湖北省美術作品展銅獎。同時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前者獲優秀作品獎,為中國美術館收藏。
1985年 (乙丑)五十一歲 出席在濟南舉行的中國美協代表大會;《珠滿枝》、《華而實》、《芭蕉葉下詩》等八幅作品入選中國美協在香港舉辦的「當代中國畫展」;《經冬復歷春》、《賞葉圖》、《並禽聽泉圖》等在香港《文匯報》整版刊出;《春來也》入選「第一回日本中國水墨畫合同展」;《雙鴿》入選中國對外友協在東京舉辦的「中國現代書畫家作品展覽」;《靜靜的荷塘》入選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新作選》。
1986年 (丙寅)五十二歲 隨「湖北省書畫作品展覽」赴澳門訪問。《澳門日報》專文謂:印象最深的是馮今松《竹影搖落掛玉泉》、《春蘭》、《曉見菊花對秋光》;天津《迎春花》專版刊發《秋林晚添葉》、《吐艷》、《清香》、《物華》;《北京周報》專版刊發《靜靜的荷塘》、《賞葉圖》、《高秋圖》、《醉花圖》並短文;《新觀察》專版刊發《物華天趣》、《吐艷》、《雛雞》、《江南何處待好風》。
1987年 (丁卯)五十三歲 隨「湖北省美術院作品展覽」訪港。香港無線電視台《香港早晨》節目專題推介《楚人重魚》、《醉花圖》、《華而實》、《初日凈花枝》等作品。應香港美術會邀請,在香港大會堂講學。香港華僑日報《新晚報》刊發作品《問春否》;《小鳥圖》、《經冬復歷春》入選《中國畫新百家》;英國倫敦《世界名人錄》(OHM SOHM)51期收錄立傳並每年補充,跟蹤評價;《美術》、《中國畫》刊發《小鳥》,《美術之友》刊發《華而實》。
1988年 (戊辰)五十四歲 發起主辦「武漢國際水墨畫節」;《春花鴿子圖》入選日本「亞細亞現代美術展」;隨中國文聯「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出訪塞內加爾、迦納、多哥、摩洛哥並在四國舉辦「中國美術家代表團作品展」; 香港《美術家》專版發表《牡丹》、《盆栽花卉》、《紅梅映雪》、《醉花圖》、《華而實》、《秋實》、《高秋圖》、《瓜熟》、《蓓蕾》、《靜靜的荷塘》、《育梅圖》、《賞葉圖》、《等待》、《雛雞》、《鴿子》等十數幅作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小品技法與欣賞》收錄《賞秋圖》、《春花鴿子圖》;外文版《中國文學》專版刊發《小鳥》、《芭蕉葉下詩》、《楚人重魚》;天津《迎春花》專版刊發《紅辣椒》等十數幅作品。
1989年 (己巳)五十五歲 《一水護田將綠繞》入選「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台階》參加北京「國際藝苑第三屆水墨展」並發表於《人民日報海外版》;《小翠》由外文版《中國文學》刊載;《盆栽花卉》並《我的點滴體會》一文收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當代中國畫探索佳作選》。 1990年 (庚午)五十六歲 香港《美術家》主辦「馮今松水墨畫作品展覽」並發行《馮今松水墨畫集》。香港《文匯報》連續以一圖一文專欄評介。香港《美術家》、《收藏天地》、《良友》專版專文評介,計有《翠屏的傳說》等三十多幅。期間,香港眾多報刊發表作品數十幅,文章數十篇,影響熱烈。
1991年 (辛未)五十七歲 扇面畫作品同時入選台灣「海峽兩岸巨匠輝映展」、北京「中國花鳥畫邀請展」;多語種發行的《中國報導》刊發名家一人一畫,《憶江南》入選;《美術之友》專版刊發《飛來的靈鳥》等四幅作品;香港《文匯報》整版刊發《不知江月待何人》、《憶江南》等九幅作品。
1992年 (壬申)五十八歲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在京成立,受聘為首屆委員;新加坡舉辦「馮今松意象之詩畫展」,《聯合早報》刊發吳啟基文《老乾有新技––馮今松教授的畫》、陳瑞獻文《超現實的楚人楚畫》、皮道堅文《馮今松的花鳥畫藝術》;《育春》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覽」,《咫尺兩叢荷》入選「深圳第二屆國際水墨畫展」。
1993年 (癸酉)五十九歲 發起並聯手中國畫研究院、廣東畫院、湖北省美術院主辦「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紀游」文化公益活動;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辦「首屆全國中國畫展覽」,展出《咫尺兩叢荷》並發表於《國畫家》「百名畫家––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作畫」專題;《早春圖》收入《中南海珍藏畫集》卷二;《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誰是誰非兩不知》並包立名文;入編《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詞典》。
1994年(甲戌)六十歲 「世界華人畫家三峽刻石紀游」進入緊張運作階段;《爭窈窕》收入《當代中國畫精粹》;入編《中國當代藝術名人大辭典》並印度出版的《世界名流》。
1995年 (乙亥)六十一歲 國務院三峽辦在京召開「三峽刻石」活動協調會,刻石正式動工;《美術》專版刊發《華而實》等七幅作品;《拜月圖》、《案頭清供》入選東京「中國日本現代水墨畫交流展」;韓國漢城《現代中國畫大潮流站》展出《紅蓮圖》、《小紅魚》。
1996年(丙子)六十二歲 由刻章刻石137件並摩岩刻畫146件組成的「三峽刻石」,被組委會定名為「三峽刻石第一觀」;《國畫家》專版刊發《灼灼其華》;為新加坡出版的《陳瑞獻在三峽》一書作序。
1997年 (丁丑)六十三歲 「 三峽刻石」竣工,海內外百位著名華人畫家齊聚三峽石門舉行揭幕式;為《世界華人畫家刻石游記》大型畫集作《後記》;《東方塑––三峽刻石》電視專題片在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多個頻道播出;《荊楚大地的新中國第一》一書,收入介紹馮今松發起、組織「三峽刻石」之報告文學;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與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全國首屆中國畫邀請展》,《花牆記》參展並被《美術》發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收入《高秋圖》、《關不住點點春色》;《蓮花禮贊》為文化部收藏。
1998年 (戊寅)六十四歲 馬來西亞舉辦「馮今松教授畫展」,吉隆坡《中國報》、《南洋商報》、《焦風》等中英文報刊發畫作、照片和文章數十件;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馮今松中國畫精品集》。
1999年(己卯)六十五歲 連任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第二屆委員;《雙鴿圖》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江南賦》等三幅作品參加加拿大維多利亞美術館主辦的「河山畫會第五回展」,隨展訪問美國、加拿大;《國畫家》專版刊發《猶是昔年枝》、《有光彩的聖山》等十五幅作品;《大牆內外》收入美國皮斯堡博物館編輯出版的《世界名畫年歷》。 2000年 (庚辰)六十六歲 《張開的綠幕》入選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國際中國畫大展」,並由《美術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書法報》刊發;《美術觀察》專版刊發《並禽聽泉圖》等八幅作品。
2001年 ( 辛巳 ) 六十七歲 《紅蓮賦》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並被選入《百年中國畫展作品選/花鳥集》;《華而實》收入魯虹主編的《中國當代美術圖鑒》水墨卷;《跨世紀傑出中國畫家作品集/馮今松畫集》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畫家自選小輯/馮今松畫輯》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為《李寶林、林墉畫鑒》著文。
2002年 (壬午) 六十八歲 《中國現代花鳥畫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版)收入兩幅作品;《紅蓮禮贊》等兩幅入選《世紀思索––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作品展》;《馮今松中國畫藝術展》在武漢首展,廣受好評,中國美協賀電稱:「馮今松多年來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美術作品」。
2003年 (癸未) 六十九歲 《月牙兒》等一批小品畫作入選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花鳥畫小品精粹》;十多幅作品為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名家花鳥畫小品集》收錄;參加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在杭州唐雲藝術館舉辦的「相約西子湖––中國美協當代中國畫創作與品評研討會」;赴印度訪問做藝術交流。
2004年 (甲申) 七十歲 參與組織並出席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2004年會暨「三峽論道––當代中國畫名家研討會」;《美術》專版刊發《胡姬蘭》等十三幅作品;《榮寶齋》刊發《瑞雲簇花送喜來》等十幅作品;《中國畫》刊發《不知江月待何人》等十五幅作品;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名家小品集》收入《三餘圖》等十幅作品。
2005年 (乙酉) 七十一歲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馮今松》問世。
2006年 (丙戌) 七十二歲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當代經典中國繪畫名家文獻叢書/馮今松》問世;與夫人汪光惠去美國探親,創作《紅樓遺夢花解語––寶玉與金陵十二釵》計十三幅。
2007年 (丁亥) 七十三歲 創作《好大一棵樹》、《遠山遙看近卻無》等六福作品,參加「河山如畫圖––紀念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七十周年暨河山畫會成立二十周年畫展」。
2008年 (戊子) 七十四歲 「馮今松中國畫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主廳展出, 較全面反映畫家創作歷程的百餘幅作品引起全國美術界、新聞界和其他各界強烈、持續反響。其中,《紅樓遺夢花解語––寶玉與金陵十二釵》乃首次對社會展出。
2010年6月10日0時9分,中國共產黨員、湖北省美術院原院長,中國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馮今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昌逝世,享年77歲。

Ⅳ 工筆國畫的繪畫步驟和方法

1、工筆畫的方法:白描、皴擦、點、撞水撞粉、褪色法、分染、罩染、統染、碰染、接染、平塗、烘染、皴染、擦、反襯、水注色法、點蕊

2、工筆國畫的繪畫步驟如下:

(一)起稿和勾線

工筆重彩落墨之後很難改動,所以起稿時一定嚴肅認真,要求精細准確,筆筆肯定。墨線的深淺根據對象本身的色調來決定。譬如:白色或淡色淺色畫墨線要淺,重色畫與質地堅硬的物象墨色要深。如枝葉還應視遠近層次及光暗變化使用墨色(焦 濃 淡 重 清)

勾線除墨色深淺外,重要在用筆。用筆有強 輕 重 疾 徐等變化。線條有粗細,長短,曲直之粉要根據物質質感用筆。一張好的白描也是一張好畫。

最後,題款 蓋章,一幅畫才算完成。

(4)國畫花卉全集擴展閱讀

白描:以線為表現手段的畫法,依靠線本身的剛柔,粗細、巧拙,方圓,疏密等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同時線條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審美效果。白描就整個中國畫來講也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作為工筆白描,一般線形變化不大,細而均勻,為敷色留有餘地。

皴擦:繪畫里常遇到土、石、樹樁等物類,用筆中常以皴增強質地和厚重感,亦是線的補充,較講究用筆。一般要求自然而順勢,不故作姿態。擦,更加隱筆。一般只是豐富皴的技法,有時亦起修改皴的敗筆的作用。

染法:有許多種,一般有平塗、分染、罩染等,平塗多在做色底及畫面局部平塗顏色時用,不宜見筆痕,分染是分出物體結構的染法,有高染與低染兩種,染在物中間凸起部位並造成一點立體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過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種顏色,這樣能產生厚重而沉著的色彩變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烘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強主物的塑造,實際上有染擴大的意味,月雲雪邊多用。

點:在繪畫中點的用途極廣,視所打處可為花草野卉、可為苔點、也可不計何物僅為畫面的裝飾用。點是小點,是擴大了的點,斯法在畫作中常用。用點時一般求用筆的一致統一。

撞水撞粉:些畫法靈活多變,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筆畫出對象的形結構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發生變化,活潑生動。

褪色法:以層層積色方式,一層層上色時退出一部分,設色越多層次越多,畫花鳥及草類雜物中常用。

分染:除單獨使用,還常用於為罩染打底色,為平塗開醒。方法是用兩支筆,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筆從最深部位開始染起,接著用水筆輕刷使顏色逐步向外暈開,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跡。

罩染:罩染時,不能急於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筆上含色要飽,用筆直要輕,不可來回塗抹,以免把底色攪起。

統染:筆上含色要飽,用筆要輕,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壞掉。

碰染:有兩種不同顏色,從葉子或是花瓣的兩端同時染色,然後在葉或花瓣中間碰到一起,使其自然銜接,形成統一整體的方法。

接染:用一種顏色趁濕接著染另一種顏色,使顏色相互滲接在一起的方法。這種方法合適在同一體面中包括幾種不同顏色的情況,其特點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種流動感。

平塗:塗時顏色要薄、水分要適度,要一筆接一筆順塗,不要來回塗抹。平塗的方法,除單獨使用外,還用於打底色,襯托、罩染等方面。

烘染:為了突出某些主題或表現一些特定的環境,氣氛而在物象周圍進行大面積的渲染的方法。

皴染、擦染:就是見筆的一種染法。多用來染石頭、樹干。

反襯:在渲染過程中用顏色從紙或絹的背後襯上顏色,使正面的顏色更加深厚明艷。

水注色法:多用於石頭和樹干。先用墨染出石頭或樹乾的輪廓(墨色要有濃淡變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跡未乾時,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顏色沖開,產生豐富的變化。

點蕊:點花蕊在畫花中是很重要的。點蕊時用尖筆蘸上飽滿的顏色,在尖上一滴滴點下去,點成一個圓珠,干後,要圓、凸、大小均勻,中間陷下一個小坑為最好。

Ⅳ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國畫

那個啥!步輦圖師唐閻立本的!送子天王圖是吳道子的!吳道子的作品大多是白描!有好多!
像那個馬王堆出土的帛畫,
東晉顧愷之的 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卷 烈女仁智圖卷,
唐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 閻立本的 步輦圖 古代帝王圖, 展子虔的游春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 搗練圖,周昉的 簪花仕女圖 ,孫位的高逸圖,
五代徐熙的玉堂富貴,黃筌的寫生珍禽圖, 五代的四位山水大家南方山水荊浩 關仝 北方山水董源 巨然 的有好多作品 ,貫休的羅漢圖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 ,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
北宋的范寬,郭熙 王希孟 米芾 米友仁 等的山水 ,李公麟的白描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宋徽宗趙佶的工筆畫 ,蘇軾,南宋四家 李唐 劉松年 馬遠 夏圭 的作品, 南宋梁楷的潑墨仙人 ,林椿的果熟來禽圖
金武直元的赤壁圖卷 ,張瑀的文姬歸漢圖
元趙孟頫 ,元四家 王蒙 倪瓚 黃公望 吳鎮的山水畫 ,永樂宮壁畫,
明吳門畫派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沈周 ,董其昌,花鳥畫徐渭 陳淳, 陳洪綬,等
清初四王王時敏 王鑒 王原祁 王翚 ,吳歷 惲壽平, 清初四僧 石濤 髡殘 弘仁 八大山人 ,揚州畫派, 海派趙之謙 吳昌碩 任伯年 等等
近現代 黃賓虹 齊白石 張大千 李可染 徐悲鴻 王雪濤 陳之佛

Ⅵ 中國古代民間有哪些關於荷花的傳統

荷花之神話故事

(一)蓮荷花
荷花是人人皆知個個喜愛的花卉,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喜歡生長在池塘、湖泊等淺水中。它依靠上年留存在水下泥土中的根莖即蓮藕,在每年的春天生根發芽,在夏天展葉開花,在秋季膨根為藕結子成蓮。
荷花的根莖最初細瘦如人的手指一般,它的白色入泥部分稱為藕,俗稱蓮鞭,蓮鞭有一個個的節,節再生出新的蓮鞭,盤根錯節,形成它的水下世界。每個節向下生出須根,紮根於水下的淤泥之中;時當每年夏秋荷花生長末期,蓮鞭入土部分膨大成藕,可用作明年春天萌生新株之用。
荷蓮向上伸展荷莖,抽出一片片葉子和一個個花苞,形成它的水上世界。荷莖上有又細又密的茸毛,綠色的葉片成橢圓形,花有淡紅色、白色等數種,花瓣有單瓣、復瓣之分。花謝後形成蓮蓬,內生多個堅果,俗稱蓮子。
荷花全身都有益於人類:蓮藕可供食用,蓮子是滋補佳品,花葉能供人們觀賞,它的藕節、蓮子、荷葉等是中醫治病的好葯材。荷花生長的地方,還有凈化水質優化環境美化風景的作用。
荷花憑藉它的綠葉紅花,形成色彩艷麗、婀娜多姿的風格,是一種受人們歡迎的觀賞花卉,被歷代的文人譽為「翠蓋佳人」。與人間佳人不同的是,荷花的美是天然的美、自然的美,沒有一絲一毫的人工裝飾,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就形象地概括了荷花的這一特性。不僅如此,荷花還以它「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被眾多的墨客稱為「花中君子」,常常以它為喻,贊譽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具有高風亮節的人。
(二)三月三的傳說(荷花傳說)
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廟和一個庵。廟里一個和尚與庵里的一個尼姑相好,隨著日子的長遠,兩人的恩愛與日俱深。可是,同是出家人,不能結成夫妻,只能時常暗中相會。
有一年的三月三,他們在一個湖邊相會,被一個叫花子發現了。那叫花子本也是無意中路過,無奈黑夜裡那叫花子的形象頗似她庵中的住持,尼姑嚇慌了,一慌之下竟跳湖自盡了。和尚見尼姑跳到湖裡去了,他也不知那湖水的深淺,一心只想救起尼姑,結果也被淹死了。叫花子撞到和尚與尼姑的好事後,難為情地急急走開了。可是緊接著聽到兩陣水響,又聽到和尚在水中呼喚尼姑的聲音,料是尼姑含羞自盡,想想全是自己的過錯,於是就急忙轉身,趕緊跳到湖裡救人。怎奈他們都不識水性,最後都被淹死在湖裡。這一幕悲喜劇,世人誰也不知,唯有土地菩薩全都看在眼裡。他同情他們的遭遇,可是卻不能救活他們,因為那和尚與尼姑畢竟犯了佛門的戒律!
和尚與尼姑的屍體很快被湖裡的大魚吃掉了,骨頭飄到一塊兒,漸漸沉入湖底的淤泥中。魚兒嫌叫花子身上有股臭味,而沒有吃他的屍體,叫花子的屍體便浮到了水面上。和尚與尼姑都覺得自己死得冤枉,雙雙向土地菩薩訴冤,說:「我們在人世不能成為夫妻,能不能讓我們沉入淤泥的屍骨節節相連,並給予一點生機?」土地菩薩說:「因為你們違犯佛門的清規,死後只能與污泥為伴。但念你們都是人,人世間男女相愛並無過錯,故准許你們的屍骨在污泥中節節相連,恢復生機。」
和尚與尼姑的魂靈見土地菩薩應允了,又得寸進尺,要求每年出來看一看世界。土地菩薩心腸軟,竟也答應了,但是規定他們不能離開污泥。每年要到他們的忌日三月初三才能鑽出水面探看世界。
叫花子的魂靈見和尚與尼姑都獲准恢復生機,也前來向土地菩薩說:「雖然和尚與尼姑的死是我害的,可我是無意的,能不能也讓我恢復生機,每年到世間玩一段時間?」
土地菩薩覺得叫花子言之有理,便說:「好吧,你就變一條水蛇,每年三月初三去看世界。」
後來,和尚與尼姑的白骨長成人類喜歡吃的蓮藕,節節相連,節節有孔,以示他們心心相通,節節之間長滿細絲,即使折斷,也可相連。和尚讓自己長成荷葉,尼姑讓自已長成荷花,每年三月初三,荷葉先捲成尖角鑽出水面的,然後才慢慢舒展開來。荷花本來也是在三月初三鑽出水面的,怎奈她對過去的事感到難為情,要待荷葉長大了、長多了,她才從空隙里羞答各地鑽出來。
水蛇當然不會害羞,每年三月初三,他便迫不及待地從土洞里鑽出來。
因此,便有了「年年有個三月三,蛇出洞來藕出簪」的諺語。

熱點內容
讓自己的生命為他人開一朵花作文 發布:2025-09-15 00:26:48 瀏覽:657
帶條紋的茶花 發布:2025-09-15 00:23:14 瀏覽:335
榛樹花語 發布:2025-09-15 00:11:46 瀏覽:450
中葯丁香過敏 發布:2025-09-15 00:08:52 瀏覽:273
七夕我不在 發布:2025-09-14 23:55:00 瀏覽:473
櫻花石送人 發布:2025-09-14 23:45:30 瀏覽:697
情人節ip 發布:2025-09-14 23:21:35 瀏覽:318
象淮花藝 發布:2025-09-14 23:16:17 瀏覽:734
浪花一朵朵多會播 發布:2025-09-14 23:10:32 瀏覽:113
雙桿榆樹盆景 發布:2025-09-14 23:00:28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