欖菊花的花語
『壹』 小欖菊花會的由來
小欖鎮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廣東省中山市的重鎮。小欖有"菊城"的美譽。菊花文化貫穿小欖的歷史,初起有"菊試"、"菊社"等民間組織,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每10年一度的"黃花會"。清代嘉慶甲戌年(1814年),有10個菊社聯合舉辦大型菊花盛會,並相約以先人定居小欖時的甲戌年為一大盛會(即60年一屆)。
小欖人善作盆菊,技藝精湛。歷史上每逢菊花盛開時,各家族將各種菊藝擺設在一起評比高下,曰"菊試",後發展為菊花會。會期數天至十數天不定,活動內容主要包括賞菊、賽菊、吟菊、畫菊、嘗菊、水上飄色、菊花戲等。小欖菊花會以花為媒,以菊會友,技藝精巧,規模宏大,構成了獨具一格的民間傳統綜合性花會。
一、小欖菊藝及賞菊淵源
小欖人喜愛種菊,歷史悠久,相傳在南宋咸淳九年,度宗為追查胡妃出走,發生南雄珠璣巷居民南遷之役。咸淳十年(1274甲戌)珠璣巷有部份難民逃至小欖,見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黃菊遍野,溢香流金,便在此定居墾殖,建立家園從此,小欖人便與菊花結下不解之緣。
到了明代,小欖藝菊之風已盛,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據當時任明朝南京禮郎尚書的里人李孫宸所撰之《兩欖風景地勢圖說》文,已有"五松六路三丫水,洞梅花十二橋,歲歲菊花看不盡,詩壇酌酒賞花村"的贊美之句,足以說明那時的小欖人已好藝菊,每年菊花盛放之時,聚集三五知己,酌酒賞花,籍此遣興已成習慣。
清康熙年間,小欖藝菊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栽培上對菊花的整形摘心,養護管理等有了一套系統經驗。據史料記載,此時已開始從上海等地引入新種,使品種花色增多,鄉中一些紳商官吏之家,閑帖逸志之上,輒效陶令寄懷爾籬,藝菊之風業盛於昔。此時,小欖已得稱"小柴桑"之美譽。
清乾隆元年丙辰年間,小欖開始"菊試"。"鄉人多喜愛菊花不畏寒霜的氣節,欣賞它千姿百態的花朵和清雋高雅的香氣。閭里之間爭妍斗麗,清乾隆元年 (1736年)遂有賽菊之舉"。據《香山縣志》載,菊試就是在菊花"盛開時,集鄉人所植名種,設賞格,評高下"。賽時在鄉內祠前蓋搭花棚,陳列名花,分場考評,對菊吟詠,推魁首,定名次,儼然開科取仕,評菊以"三不"為標准,即不脫腳葉、不交枝、不跪腳;以"三丫六頂"為模式,大立菊枝藝初為運用,試畢則分別次第獎給紗,緞巾、扇等物品。
但是,乾隆五年後由於小欖著名菊花"一捧雪"失傳,菊試不再舉行,改為"菊社",就是每年逢菊放時節,人們以氏族、廟宇或坊社為組合結社,將各種好菊聚集於社所"聯二三知己,傾樽籬下,索句花前"。關於菊社,清代里人何大佐在《欖屑》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述:"菊社者,不先期而檄,不分幣以酬,與菊試不同,惟集裁菊同志友,將所有之佳妨,移至社所,星羅棋布,爐香屏畫,晨夕相對,或飲酒賦詩,或按樂度勻曲,其興轉劇,夜則燈燭輝輝煌,至曉方滅,觀者忘倦,遠客騷人逸士,每至菊節,常拿舟而至,題詠甚多。散社後,有索花為贈者,滿船載而去。"
乾隆47年,也就是1782年,"菊社"的規模擴大,改稱"黃華會"將原日之菊社變作菊會參展之小團體,當時欖鄉各村俱有擺設,各村菊場不僅搭架擺菊,而且廣搭花台、花樓、花橋,還演戲助興,僅演戲就有十餘台。夜間則張燈結綵,通宵達旦,參觀者甚眾。
清嘉慶十九年甲戌(1814年),小欖人為紀念先輩定居之功,舉辦規模盛大的菊花大會,並約定每逢甲戌年(即每隔60年)就舉辦一次菊花盛會。同治十三年(1874年)、1934年和1994年相繼舉辦大菊花會,一共舉辦了四屆甲戌菊花大會。
二、小欖"菊城"的由來
小欖又被稱為"菊城","菊城"這個譽滿天下、婦孺皆知的名字,許多人都知道因菊花而起,但從何時叫起,知者甚少。其實,"菊城"是因1959年的一次菊花展覽會流傳開的。
1959年是建國後小欖舉辦的首屆菊展。這屆菊花會,在菊花藝術方面既繼承了傳統的藝菊技術,又開創了新的造型風格,小欖人首次用菊花砌成了一件寬10 米,高7米的巨幅壁畫"和平鴿",用菊藝砌作了巨幅標語、圖案等,同時展出了大批大立菊、懸崖菊、塔形菊、品種菊。展期雖七日,觀眾卻近30萬人次。珠江電影製片廠還專門製作了一部名為《菊花》的紀錄片,省內外一些報刊連日大篇幅報道了菊會盛況,譽小欖為"菊城"。從此"菊城"花事日漸繁盛。
小欖在菊花藝術上的獨樹一幟。讓"菊城"譽滿海內外的是1994年傳統的第四屆甲戌菊花大會。當時菊會布展范圍達10公里,展出各種菊花82萬多盆,菊花品種1568個,其中單株著花千朵以上的大立菊就有113盆,吸引了國內和來自23個國家、地區的遊客600多萬人次。
三、意義
小欖人愛菊、種菊,因而有"菊城"的美稱。古往今來關於"菊花"的詠頌數不勝數,給這片盛產菊花的土地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小欖人栽培、扎作菊花的傳統藝術代代相傳,並不斷發揚光大,特別是扎作立菊方面,小欖人更是有巧奪天工之技藝,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而小欖每"60年一次大展,10年一次小展"的菊花盛會更令人嘆為觀止,菊會以"自然、人文、花海、菊城"作為特色,以菊花造景為主,突出栽培技藝。造型各異的菊花美景美不勝收,是嶺南菊花文化的一大盛會。改革開放後,小欖鎮發揮菊花文化優勢,每三年舉辦一屆中型的菊花會,每年舉辦一次菊花欣賞會,並使菊展成為展示小欖鎮群眾文化藝術的一個主要載體。
小欖菊花會是中國菊文化最集中的體現,群眾參與性極強,文化內涵深厚,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同時,菊花品性高潔,早已深入人心,傳承菊文化的小欖菊花會對陶冶性情、提高群眾文化素養、增進對外文化交流、構建和諧社會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小欖菊花會發展至今,其規模和大部分菊藝得以承傳,但部分名菊種失傳,一些傳統特色菊藝被現代裝飾取代,藝菊絕技的傳人也越來越少。
『貳』 這是什麼花有點菊花香
野菜的一種,菊花腦。又名菊花葉,是菊科、菊屬野菊的近緣植物,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形態和菊花非常相似,植株高一般在30~90 cm,莖直立或匍匐生長,半木質化,分枝性強,根系發達。
是菊科、菊屬野菊的近緣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有地下長或短匍匐莖。莖直立,半木質化,稍有細茸毛,株高可達90厘米;葉片寬大,卵圓形,互生,葉面綠色,葉緣有鋸齒或呈羽狀分裂;葉基稍收縮成葉柄,綠色或帶紫色。枝頂有頭狀花序,種子為度果。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疏鬆的傘房圓錐花序或少數在莖頂排成傘房花序。總苞片外層卵形或卵狀三角形,中層卵形,黃色小花。全株有獨特清涼香氣,10-12月開花結果。
菊花腦是一種無公害蔬菜。營養豐富,含有菊苷、氨基酸、膽鹼、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其莖、葉性苦、辛、涼,具有清熱解毒、調中開目、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壓之功效,並且對多種細菌、病毒及其真菌均有抑製作用。
菊花腦在我國南方地區栽培很是廣泛,江蘇、湖南和貴州等地都可以尋找到菊花腦的野生種。當然,近年來由於市場的需求,不少地區已經開設了大棚專門種植這種野菜,比較出名的如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北江面的八卦洲「野八鮮」生產基地。
八卦洲全島面積56平方公里,是僅次於崇明和揚中的長江第三大島,其氣候、土壤條件特別適合各類農作物的生長,尤其適合野生蔬菜的種植。其中八卦洲菊花腦更是品質優良。
在中國的其他地區並不怎麼食用這種野菜,但是對於南京人而言這可謂是一種極富家鄉特色的地域性野菜。菊花腦在南京市當地有著各種各樣的烹飪方法,不僅口味清爽,而且方便便宜,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叄』 欖菊是哪個國家的
並沒有那一種特定的菊花被稱為欖菊。我們現在聽到的「欖菊」一般是從電視上廣告聽的,是廣東中山市欖菊日化公司的系列產品商標名稱。 欖菊公司創建於1982年,是國內最早生產電蚊香的廠家,歷經二十多年的發展,已成長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家庭衛生殺蟲製品專業生產企業,並多元投資的跨區域性集團。連續六年保持了行業產量、銷量和市場佔有率的遙遙領先,是中國家庭衛生殺蟲製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參與國家行業標准制定。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民營化工企業」、「中國輕工行業先進集體」「中國輕工業行業十強企業」等殊榮。「欖菊」商標是中國馳名商標。 憑借專業化生產,公司積聚了雄厚的製造優勢,先後在廣東中山、江西大余、重慶璧山、安徽明光等地興建了五大工業園區,座擁全國最大的家庭衛生殺蟲製品生產基地,擁有盤香、氣霧劑等全自動生產流水線96條和行業一流的關鍵生產、檢測設備,通過了國際知名認證機構SGS的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
『肆』 欖菊是不是菊花的一種
並沒有那一種特定的菊花被稱為欖菊。我們現在聽到的「欖菊」一般是從電視上廣告聽的,是廣東中山市欖菊日化公司的系列產品商標名稱。 小欖鎮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是廣東省中山市的重鎮。小欖有"菊城"的美譽。菊花文化貫穿小欖的歷史,初起有"菊試"、"菊社"等民間組織,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每10年一度的"黃花會"。清代嘉慶甲戌年(1814年),有10個菊社聯合舉辦大型菊花盛會,並相約以先人定居小欖時的甲戌年為一大盛會(即60年一屆)。
小欖又被稱為"菊城","菊城"這個譽滿天下、婦孺皆知的名字,許多人都知道因菊花而起,但從何時叫起,知者甚少。其實,"菊城"是因1959年的一次菊花展覽會流傳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