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星雲花語
⑴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
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星雲大師經典語錄大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1
《寬心》
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只要生命還握在手心,人生就沒有絕望。一時的成敗得失對於一生來說,不過來了一場小感冒。心若累了,讓它休息,靈魂的修復是人生永不幹枯的希望。
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與好壞,就有光明與黑暗,說好的未必好,說壞的未必壞。
《這世界無處不美》
1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2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3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4雲水,不是景色,而是襟懷;5日出,不是早晨,而是朝氣;6風雨,不是天象,而是錘煉;7滄桑,不是自然,而是經歷;8幸福,不是狀態,而是感受。
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誰念西風獨涼
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星雲大師 :修好這顆心》
現在中國人有個誤區,以為擠垮了誰,超越了誰,就是比誰強,以這種邏輯在成長著。其實,一個真正的強者,不是擺平了多少人,而要看他能幫助多少人——能幫助別人,這是德,能幫到別人,這是能。有德、有能的才是強者。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2
四種可親的朋友
第一種是「止非」的朋友:他能明辨是非,分別善惡,告訴我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指示我們正當的目標,正當的途徑,是「勸人止惡,示人正直,護彼莊重,示人天路」的朋友
第二種是「慈愍」的朋友:他很關心我們,愛護我們,能夠給我們精神上極大的支持,是「見利代喜,慈心愍念,見惡代憂,稱譽人德」的朋友。
第三種是「利人」的朋友:他經常給予我們協助,可以幫忙我們,與我們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在我們需要扶持的時候,能夠在一旁支柱我們,是「令不放逸,令不失財,令不恐怖,群相教誡」的那種朋友。
第四種是「同事」的朋友:「同事」不一定是指與我們在一起工作的人,而是指與我們「志同道合」的朋友。這種人「不惜身命,不惜財寶,互相勉勵」,是很好的益友。
春天,不是季節,而是內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恆。
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佔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俗語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一個人不要把感情用在少數人的身上,不要局限於自己所認為的「有緣」,應該擴大心胸,視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什麼人有困難,即施恩惠給誰,這就是菩薩的精神。
我常常覺得一個人不必以擁有很多物質為滿足。試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數無量,可以供我們自由欣賞;宇宙自然界的花草樹木,爭妍斗麗,可以供我們隨意觀看;東西南北的道路,任你賓士;士農工商各類階層,隨你交往。
為了得到幸福,非得從親自去找幸福開始不可。凡事順遂並非就等於幸福,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或許才是最幸福的時刻。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
「幸福配方」——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激勵自己不要悲傷。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勵自己融入群眾。每天談一些益智的事,激勵自己增長智慧。每天審視聖者的慈像,激勵自己增加內心的善美。
人生中,感動是一時的,感恩是一世的;榮耀是一時的,影響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時的,成就是一世的。
愚者以為幸福在遙遠的彼岸,聰明者懂得將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沒有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計劃。
五種不可親近的朋友
一是「笑而不笑」的朋友:這種人面色陰沈,皮笑肉不笑,不知道他懷有什麼鬼胎,什麼計謀。
二是「喜而不喜」的朋友:這種朋友,陽奉陰違,也不可與之親近。比方說,我做生意賺了大錢,做事升了官,應該為我感到欣喜,而卻虛有其表的故作歡喜,在心裡嫉妒我。
三是「慈而不慈」的朋友:也不可親近。比如說,冬令救濟是慈善的事,他不但不響應,反而勸我們不要做功德。這種朋友心胸狹小,只看到自己沒想到別人,不能對他人慈悲,更不會對你慈悲了。
四是「恥而不恥」的朋友:大凡做錯了事,或對不起別人時,應該感到羞恥、慚愧,他卻旁若無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這種人沒有慚恥心,行事容易偏失,也不可以深交。
五是「聽而不聽」的朋友:古代的大禹,聞善言而拜服,對別人的善言能夠感謝與接受。可是,有一種朋友卻聽不進忠告善言,只當成耳邊風,不能聞善而善,又如何與之為善?所以,這種朋友也不可結交。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3
人的慾望像個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一個人即使賺了億萬財富,心被貪欲驅使,就享受不到富足的快樂。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菩薩的火焰化紅蓮能處處自在,禪師的污濁地是清涼之邦,值得吾人深思,再多的金錢買不到心靈的自在,再高的權位買不到一夜的安眠!亟亟地尋找快速的解脫之道,倒不如在每一個因緣里歡歡喜喜地乘涼。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以言語譏人,取禍之大端;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術;以勢力折人,招尤之未遠;以道德化人,得譽之流長。
——星雲大師
一修人我不計較 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 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內心無煩惱 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 佛國凈土樂消遙
——星雲大師《十修歌》
有舍,才有得。
——星雲大師
又有一個平凡的農夫,經常告訴別人,他是全國最有錢的富翁。稅捐處聽到之後,想要扣他的稅,問他是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 農夫認可後,稅務人員就問他:「你有哪些財富呢?」 農夫說:「我的身體健康,我有一位賢惠的妻子,還有一群孝順的兒女。更重要的是,我每天愉快地工作,到了秋冬的時候,農產品都會有很好的收成。你說我怎麼不是世上最富有的人呢?」 稅務人員聽完之後,恍然大悟,恭敬地說:「你不愧是一個最懂得人生之道、最具有智慧的富者。」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一個登山的人在懸崖峭壁,所迫切需要的是青藤小樹;一個上進的人在人生險途,所急於需要的是善言指南。
——星雲大師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葯;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星雲大師
「工作無尊卑,悟道有深淺。」在禪門里,確是如此。唯有尊敬所有人等,才不會錯失學道的'因緣。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願力可大可小,例如:我願做一頭牛,為眾效勞;我願做一棵樹,普蔭大眾。當然我們也可以發願,成聖成賢,成佛成祖,因為願力的推動,能讓我們忍苦耐勞,甘願做眾生馬牛,故所做一切自然會成就,只要願不虛發,必定能完成。發心,才有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願。願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各人有各人的願力,不必去問別人的願力,先問自己願為大眾做什麼?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自處處人,就像在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一個人生時空的圓。
——星雲大師
把身體興隆這個道場。
——星雲大師《玉琳囯師傳》
吾人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希求別人的關愛,別人的提攜,稍有不能滿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怎能擔負責任?一個經常流淚的人,怎麼把歡喜給人?儒家說:「不患無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條件具備,不求而有。觀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名號,不就是說明這個意思嗎?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4
有一個大富翁家產千萬,卻總是說:「窮啊!窮啊!」 朋友質問他:「你萬貫家財,為什麼還要哭窮呢?」 他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水災或火災,所謂『水火無情』,財產會給水火盪盡啊!」 朋友又問道:「哪有這么巧,這么多的水火?」 富翁說:「貪官污吏也會搶奪我的財產啊!」 「哪有那麼多貪官污吏?」 「不肖的子孫也會讓我傾家盪產啊!」富翁接著又說,「還有盜賊土匪、通貨膨脹、金融風暴、經濟不景氣等,都可能使我的財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因為財產是五家所共有,我怎麼能不窮呢?」
——星雲大師《這世界無處不美》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謂「無始」而來;望之未來,可說無窮無盡,在此「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中,生生不已,業報歷然。吾人現在的窮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絲毫不爽。因果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人的一生,一時種下的因,其產生的結果可能影響及於一世,甚至牽動生生世世的禍福安危,因此吾人豈能不慎於一時的言行舉止呢!為了我們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們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時」的因果!
——星雲大師《人間的凈化與善美》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這是民主國家人民一致的追求。然而事實上法律之前真能人人平等嗎?法律不但有漏洞可鑽 ,而且有的人還專門遊走法律邊緣,為非作歹,甚至法律有時也會受到人情所左右,因此法律未必真能做到絕對的公平;世間唯有因果才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任誰也不能逃脫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之外。
因果,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瑜伽師地論》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論的特點:任何思想行為,必然導致相應的結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業因,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星雲大師《人間的凈化與善美》
如得人意,卻不得我意;如得我意,卻不得人意;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所得如意,大家萬事如意。
——星雲大師
『空』有不動的意思,如虛空,恆常寂止,離一切生滅成壞之相。
『空』有絕對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徹底否定、消滅。
『空』有空空的意思,徹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毀一切空執。
『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虛空,不可取得,不可把捉。
在佛教的經論中,有關『空』的分類很多,計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空、十一空、十六空、十八空::等等。大體而言,可歸納為人空、法空、勝義空三種。
人空:又稱為我空、生空等。即有情眾生的生命,是依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體可得,僅僅是假合的存在而已。
法空:由有情生命出發,空義進一步擴及萬法
第一、要慎言:一句話可以成功,一句話也可以失敗。謙虛、感恩,福上加福;如果說話刺傷別人,縱有功德,福報也會漏了。
第二、要慎行:既已做了好事,就應該好好的把握,不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自己的物品,不懂得保養,反而加以踐踏,當然好的東西也會壞了。
第三、要慎思:既已給別人的好因好緣,就要往好處去想;如果幫助了別人,心中又生懊惱,如此即使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但是因為有漏,就如同鍋子漏了、碗盤漏了、房子漏了、口袋漏了,你怎麼能積聚福報功德呢?
空』是真理的極致,『空』能將印證真理的『三法印』統一起來,例如:
世間沒有永恆性的東西。世事變化多端,這是『諸行無常』,也就是『無常苦空』。
世間沒有獨存性的東西。萬物相生相成,這是『諸法無我』,也就是『緣起性空』。
世間沒有實有性的東西。一切如夢幻泡影,這是『涅盤寂靜』,也就是『妙有真空』。
空』是一種最深刻、最奧妙的哲學,如果想用一句話來表達,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釋摩訶衍論》中曾論『虛空十義』,雖然不能將絕對超越的『空』義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但在人類所能理解的語言中,已經算是很接近了。所謂『虛空十義』如次:
『空』有無障礙的意思,如虛空,雖遍一切處,但絕不障礙任何一色法。
『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虛空,遍滿一切,無所不至。
『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虛空,無有簡擇,於一切平等。
『空』有廣大的意思,如虛空,廣大、無垠、無際。
『空』有無形相的意思,如虛空,無有形狀相貌。
『空』有清凈的意思,如虛空,恆常清凈,無有垢染塵累
星雲大師經典語錄5
1、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一個人在生活中除了物質以外,還有很重要的精神生活,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的思想見解,一個人的內心認識。
3、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4、世間,希有難得的珍寶,不是黃金,不是鑽石,而是好因好緣也!
5、坐姿如鍾,必須穩重;站立如松,必須正直;容貌如鏡,必須明凈;行止如法,必須合儀;思想如流,必須清澄。
6、事事肯放過他人則德日升,事事不放過自己則學日密。
7、能勤,時間自然比他人多;肯動,空間自然比他人廣;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8、布施可以種一收十,持戒可以三業清凈,忍辱可以自他得益,精進可以無事不成,禪定可以身心安住,智慧可以洞察秋毫。
9、讓步不一定吃虧,從禮讓中,才能和諧雙贏。忍讓一下,看似吃虧,實際上就是佔便宜。
10、所謂學問,在於治事,事不治,縱學無益;所謂佛法,在於治心,心不治,縱修無成。
11、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
12、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13、自我觀照,反求諸己;自我更新,不斷凈化;自我實踐,不向外求;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14、忍耐之人,必能嚴以律己,甚至消災解厄;厚道之人,必能寬以待人,進而增福進德。
15、看得破的人,處處都是生機;看不破的人,處處都是困境。
16、能乾的人,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無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認真,只在情緒上計較。
17、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
18、不擇細流終成海洋,不辭土壤終成高山,不恥下問終致淵博,不飾過失終達善美。
19、做大事要有魄力,做小事要能細心,做難事要肯忍耐,做善事要求無相。
20、人可以窮,心不能窮,心裡的能源,取之不盡;身可以殘,心不能殘,心裡的健康,用之不竭。
21、須從一念中求,仁慈須從行儀里找。
22、作家在稿紙上耕耘,農夫在土地上耕耘,教師在黑板上耕耘,禪者在心地上耕耘。
23、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願力,是甘願。
24、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
25、培養興趣,而不養成癖好;學習正直,而不學成古板。
⑵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什麼意思
一樹春風 ---宋.佛印了元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著者小傳:佛印了元(1026-1086),字絕老,俗姓林,饒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鎮)王氏子。北宋著名詩僧,住鎮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人交好。擅書法,能詩文,尤善言辭,宋神宗賜號佛印。 賞析:秦少游和蘇東坡參禪,有一人走過,身上生滿虱子。蘇東坡說:「人身上的垢穢中生出了虱子。」秦少游卻說:「虱子是棉絮中生出!」兩人為此爭執不休,最後請教佛印禪師,佛印於是做了這首詩偈。 凡夫自隔於聖的關鍵之處在於:凡夫在諸法緣起性空的平等境中妄見生滅幻相而分別執著,造作諸業,輪回不休。一切諸法皆是真如實相的隨緣顯現,緣盡而滅,與此當中畢竟平等、了不可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片西飛一片東」,東西南北、暖寒向背等等,都只不過是緣生緣滅而已,又哪裡有什麼定性可得呢!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前一段西來意」,哪裡又不是祖師西來意呢!物我本自亦知,無常正是恆常。正如行言禪師雲:「森羅尤象,諸佛洪源。顯明則海印光澄,冥昧則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則何以於諸塵中發揚妙極,卷舒物象,縱奪森羅?」 宋 蘇東坡 一樹春風有兩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前一段西來意 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禪詩。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於許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就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持己見,爭執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並且互相商議輸的人要請一桌酒席。蘇東坡求勝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禪師那裡,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後,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於到了,禪師於是正色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的,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蘇東坡因此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詩。 這首詩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為我們把世間的「空有」分開,因此產生種種的矛盾、沖突、差別,但是在禪師的心中,物我是一體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內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內的世界,物與我之間已沒有分別,而將它完全調合起來,好比一棵樹上,雖然同樣接受空氣、陽光、水分,但是樹葉卻有不同的生機,而彼此能無礙的共存於同一株樹上。泯除物我的對待,才能得到圓融的統一,管它虱子從棉絮或污垢中長出來,把「自」、「他」的沖突去除,才能見到圓滿的實相。(摘自《禪師與禪詩》 釋星雲) 整首詩的意喻,就是要我們舍棄妄想分別。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製造不必要的矛盾滋生煩惱,常常執持自己所見的觀點,可是有時我們所見的層面,有可能如手的兩面,見到背面的手與手掌的手一定有不同之處,但究竟手背是手;還是手面是手?只是所看的不同罷了,因為沒有了任何一面,都不能成完整的手。禪師的心,就是把我們對於事相總是執著對待化、兩極化的心態,加以觀察、融合,當我們能夠全面觀照時,就能把看似矛盾的東西調和起來,當下能夠跳離這些框框,泯滅彼此、物我的對待差別,世界又豈會障礙?圓滿的人生自能展現眼前。⑶ 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利相交,利盡則散.出自哪裡
出處:《修好這顆心》
作者:星雲大師,劉長樂
原文:
以金相交,金耗則忘;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
以勢相交,勢去則傾;
以權相交,權失則棄;
以情相交,情逝人傷;
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意思:用金錢來結交朋友,金錢花完(交的)朋友就忘記你了;用利益來結交朋友,無利可圖時朋友就散去了;用勢力來結交朋友,勢倒(垮台了)朋友也走了;用權力來結交朋友,失去權利後朋友就拋棄你了;用感情來結交朋友,感情淡了,消逝了,會讓人傷心;只有用心來結交朋友,才能越走越遠,朋友才能跟你相處得長久。
(3)釋星雲花語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釋星雲,出生於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是臨濟宗第48代傳人。
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人物觀點:
文物局、旅遊局不應該和佛教扯上關系,要還給佛教清凈,它不是一個觀光的地方,你能到學校里去觀光嗎?它不是來消遣的。寺院可以參觀,以便凈化心靈,寺廟是超越的地方,用世俗的人事來管理佛教不太恰當。
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也要與時俱進,也要進行變革。他說:「『人間佛教』就是家庭里父慈子孝,社會上人我和諧,國際間平等和平,人人本著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歡喜融合,真心實意相待,共創圓滿自在的人生。「
內容簡介:
本書是星雲大師與劉長樂先繼20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後的又一次智慧互動。
平易之處與我們交流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捨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這也就決定了它在風格上的時代感。會讓讀者進一步的體會古老東方哲學與現代都市人呈現出的完美交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星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修好這顆心
⑷ 星雲大師經典禪語
星雲大師經典禪語
導語:釋星雲(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台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
1、人生在世,歸納而言,就是與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
2、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惟耳能自聞其聲,故為人應“慎言語以養其德”。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可以說。聰明人想過才開口,愚蠢的人說後才回想。
3、天下事無絕對難易,為之,難者亦易;不為,易者亦難.世間人無全然優劣,識之,劣者亦優;不識,優者亦劣。
4、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麼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故:“對淵博之友,如讀奇書異志;對風雅之友,如讀明人詩文;對幽默之友,如讀傳奇小說;對謹慎之友,如讀聖賢經傳。”財富並非永久的朋友,但朋友卻是永久的財富。
5、人處在現代的社會,要給人利“用”,才是有用的人,不要做個沒有用的人,不計得失,無嫉妒心各守各的本分安心工作,把自己融和在大眾里平等相處,才是做人處事之道。
6、人在世間上,最難做到的就是放得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盤住我們的心房,哪能快樂自主?如果對心愛的東西能夠割捨,對違逆能夠接受,進而做到無愛無憎,就如《心經》雲:“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那可就真正有功夫了。
7、能成就不世偉業,皆因胸懷壯志;因為有大願心、有大企圖心,故能有所成就。力量的來源要靠發心,我們常說鼓勵會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會增加力量,對未來有希望會增加力量,從事有興趣的事會有力量。學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禪悅里體會力量。
8、人的潛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埋在深山裡,需要開發才能顯現出來。開發潛能,首先要肯定生命的價值,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無限的價值。
9、人能以待死者之心待生人,則其取材也必寬;人能以待初交之心待故舊,則其責備也必恕。
10、“晝坐當惜陰,夜坐當惜燈;遇言當惜口,遇事當惜心。”閑時要珍惜忙的一刻,忙時要珍惜閑的一刻。
11、積存儲蓄金錢,並不一定是我們的,但如果拿來種福田則享用不盡,能舍才會有所得,肯布施必定會得到很多。金錢抓得太緊不會用是吝嗇;太浪費不知節制也是不當,當賺則賺,當捨得舍,有來有去用得適當,是最好的人生觀。
12、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鑽牛角尖、固執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痴或邪見,只要不執著,就有辦法化解。
13、目不能自見,鼻不能自嗅,舌不能自舐,手不能自握,唯耳能自聞其聲,故為人應“慎言語以養其德”。過頭的`飯可以吃,過頭的話不可以說。聰明人想過才開口,愚蠢的人說後才回想。
14、人活了數十載,往往做人不得其分,處事不得其法。盡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訴我們如何做人,怎樣處事,若我們只知理論,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勞無功。
15、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16、人生的旅途,不怕跑得慢,就怕原地站;人生的事業,不怕不如人,就怕志不立。
17、最好的管理,就是自己管好自己;最壞的管理,就是自己言行不一。最高明的管理原則,是讓團體產生共識,能讓上下打成一片。
18、當我們面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光的;當我們口出贊嘆,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贊美是發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愛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里,那對耳朵是發光的。只要發自內心,凡夫眾生都可以有一個發光的人生。
19、真正的感情應該不是佔有,而是一種奉獻。但是,一般人卻不容易做到,總是以一種嫉妒的心理來擁有感情,甚至於用一種永不滿足的態度來爭取感情。這種感情並不純潔,真正的感情應該從奉獻中獲得,因為用奉獻的態度獲得的感情才是最崇高的感情。
20、少看少聽眼目明,少言少論耳根靜,少思少慮絕緣慮,少執少求心態平,少爭少斗少機心……少食少醉少病心,養生之道少為貴,少去雜心留凡心。
21、假如自己會做人,經常幫助、贊美別人,則“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也會對我們贊美、幫助,人際互動融洽,當然就會感到快樂。反之,有的人處事不夠圓融,經常嫌這個不好或怪那個不是,自己沒有培養好因好緣,自然不會獲得友誼。難堪、煩惱一大堆,人生怎麼會快樂呢?
22、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業報,如影隨形,誰也逃不了。
23、世人遭遇的種種“苦”,其形成的原因,“不外我與物、我與人、我與身、我與心、我與欲、我與見、我與自然的關系不調和。這一切都起因於我們心中有了種種分別、執著、妄想,因此才會迷惑顛倒、煩惱重重。”那麼,如何消滅這些“苦”,讓我們的人生“苦盡甘來”呢?那就需要“覺”,需要“寬心”。
24、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痴,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愚痴。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25、人的生活越簡單就越幸福,這個道理並不是人人都懂。世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隨波逐流,只去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就要經常面對各種生活壓力與精神壓力,長期下去這樣的精神負擔將會使人苦不堪言。而要想達到一個輕松自在的思想境界,就必須懂得凡事隨遇而安,順天由命而不必苛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