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蘭花
『壹』 豫劇十八蘭是哪幾位 誰是十八蘭之首
說起 豫劇 ,大家都會想起聞名遐邇的豫劇十八蘭。你對豫劇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公認的豫劇十八蘭是哪幾位豫劇名伶嗎?她們又因何被稱為十八蘭?那麼本期的 戲劇文化 ,為你解析。
豫劇十八蘭得名由來
豫劇十八蘭,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在中原大地乃至全國的18位豫劇名伶的芳名,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員知名度的升降以及藝術水平的差異,十八蘭有幾種說法,而且名字的排列順序也有變動。現今豫劇界公認的十八蘭是:毛蘭花、崔蘭田、羅蘭梅、車蘭玉、李蘭菊、王蘭琴、劉蘭玉、汪蘭巧、周蘭鳳、張蘭寶、張蘭秋、陳蘭榮、劉蘭仙、郭蘭仙、祁蘭芳、馬蘭鳳、劉蘭英、張蘭青。
她們是豫劇界「須生泰斗」周海水老師的徒弟。她們所在科班「太乙班」的成員都以「蘭」字排名。這些蘭字輩的學員出科後,無論在哪裡演出都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有一次高台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名叫牛士孔的清末老秀才非常欣賞太乙班學員的精彩演出,看罷戲後他寫了一首詩:「要看戲十八蘭,四生四旦四花面,毛蘭花、王蘭琴,她倆色藝俱超群。蘭田、蘭玉和蘭真,同稱五魁在周門。」從此,豫劇十八蘭的名字在中原大地逐漸響起。
豫劇十八蘭之首——毛蘭花
毛蘭花,本名毛正義,小名毛妮、然妞,後曾易名毛鳳麟,是四十年代譽滿藝壇的豫劇「十八蘭」之首。其身世極苦,自幼雙親謝世,八歲隨舅父討飯鄭州。後到周海水辦的太乙班學戲,拜太乙班名須生周海水、張同慶為師,習青衣、花旦,宗豫西調,長於悲劇。其代表劇目有《抱琵琶》、《五鳳嶺》、《孝婦淚》、《豹頭山》、《桃花庵》、《販馬記》、《凌雲志》、《霄壤恨》、《女貞花》、《破洪州》、《大上吊》、《雙孝廉》、《蓮花庵》等。由於她天資聰慧,性格堅韌,入科後曾深得老師們的青睞。開始時試行演出一些配角戲,到13歲便可獨挑大樑了。首演《大祭樁》,一嗚驚人,竟與豫西調名旦湯蘭香並列頭牌。
抗戰末期,毛蘭花在時稱「小上海」的安徽界首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艷琴一起,被群眾譽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1948年,毛蘭花隨丈夫朱振家離開大陸,來到台灣高雄,輾轉屏東,後於1953年加入台灣空軍大鵬豫劇團,任總教官。其表演藝術曾受到京劇藝術大師齊如山的極高評價。1958年開始招收第一科學員,如許貴雲、田運顯、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學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藝德兼備,為豫劇在台灣的傳播、紮根,盡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貢獻。
『貳』 被譽為中國戲劇戲曲之母的是
中國戲曲之母是昆劇。昆劇是我國眾多戲曲劇種之一,昆劇形成的時間在明朝萬曆年間,它的發源地在江蘇的蘇州崑山。採用崑腔的昆劇代表作品有《長生殿》、《牡丹亭》等,昆劇在表演時比較注重聲音的控制,同時在節奏速度上講究頓挫疾徐,通常表演場面的伴奏樂曲比較齊全。
崑曲(Kun Opera),原名「崑山腔」(簡稱「崑腔」),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崑山,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以來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
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是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南戲系統下之一的曲種。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
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北京大學為崑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上,昆劇參與其中
『叄』 越劇(蘭花吟)唱詞是什麼
香啊,香啊。
幽蘭陣陣出蘭陰 ,蘭陰山上芳蘭披拂遍山林。
蘭花十里照春水 ,越中遍是育蘭人。
人育蘭花花育人, 育出了顆顆君子心。
君子之風千古頌 , 且聽一曲蘭花吟。
明月清風常相伴, 高山流水遇知音 。
不屑趨炎入鬧市,自甘寂寞在山林 。
瀟灑平生不邀寵, 常與野草結為鄰。
不與牡丹奪華貴, 不與桃李共爭春 。
不像楊柳隨風倒, 不學那漂來盪去的小浮萍 。
平凡之中顯高潔 ,花中君子得雅名。
骨骼清奇存真性 ,孕育著泱泱中華民族魂 。
一曲蘭花吟 , 曲短情義深 。
但願那君子之風傳萬代, 人人皆有君子心。
(3)戲劇蘭花擴展閱讀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
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游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
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肆』 豫劇六大名旦的一字的評價
中國戲劇評論家給六大名旦每人一個字的評價,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陳素真——「美」。
常香玉——「勁」。
崔蘭田——「韻」。
馬金鳳——「脆」。
閻立品——「秀」。
桑振君——「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