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地方名
Ⅰ 插花鎮的往事
安徽阜陽城東40里處有一大鎮---插花鎮,被稱為插花廟。 公元23年秋,綠林軍攻下昆陽(今河南葉縣) 王莽用42萬兵力進行反撲,城內告急,守城大將王鳳派劉秀出城聯系各地起義軍回救昆陽。
天黑之機,劉秀帶領十多名精兵悄悄出城,剛越過城池,一兵士不小心摔倒,驚醒了圍城的巡兵,這時號角齊鳴,追兵四起,不出半夜劉秀手下人全部捉住,剩下劉秀一人懷揣聯絡符,晝夜奔跑。第三日傍晚,他擺脫追兵跑到一個只要幾戶人家的小集上。人飢體乏,倒在一眼井旁便昏沉沉睡去。醒來肌腸碌碌,口渴難忍,探望井內,清水汪汪,正愁無奈,眼前一位素衣女子頭插一朵小花,手提瓦罐,正向水井走來。劉秀起身施禮,道:「大姐能給我一口水喝嗎?」
那女子把劉秀上下打量一番,見他污頭垢面,衣服襤褸,心中頓起憐憫之情,提起一罐水遞了過來。劉秀抱罐痛飲,直喝的心中暢快,精神倍增,方才罷手。這時,那女子轉身回去,用頭巾包來幾塊紅薯給劉秀。劉秀忙磕頭道謝,並一再留言:「大姐救命之恩終生不忘,有朝小弟出頭之日,定當謝。」
公元25年,劉秀在洛陽稱帝。宮廷糜爛生活,使他變得驕橫暴戾。一日酒宴,宮女輕歌曼舞,芙蓉舒袖勾起他對當年救過大命的那位頭插小花女子的回憶,忙命部下按他說的地方尋找。半月後,部下並軌,那女子曾是童養媳,叫花妮,因不滿婚姻與婆婆常生口角。去年自縊水井旁一顆槐樹上。劉秀聽完,流下兩行熱淚,當即讓部下帶上白銀火速再去此地,塑像一尊,並親筆寫下「插花女」三個大字,以示紀念。當地百姓習慣對有雕塑院落稱之為「廟」,也就延續插花廟了。
插花廟由此而得名,流傳至今。前幾年為迎合社會改革潮流,插花鎮鎮長胡顯富帶領鎮班子成員研究,決定在集鎮西頭,阜蚌路旁建造一個插花女雕塑。現已經建成,格外引人矚目。
Ⅱ 碰到一家叫「插花牛肉湯」,大家有沒有碰到過比較奇葩的招牌
插花鎮的牛肉湯就是著名的淮南牛肉湯的一個著名分支。湯清如水,色淡如茶。可以和洛陽代表的豫派牛肉湯媲美。
淮南牛肉湯還是不錯的,很耐喝。這些年也發展非常快,很多連鎖店。我這邊也被淮南牛肉湯攻陷了,一條街甚至連著好幾家。
如果說奇葩的店名的話:我來說幾個。
喜迎辣雞店,客官裡面請,裡面有座位。
這老闆有幾個兒子賣的…(科普:易牙是齊桓公的太監總管,為了給齊桓公開胃把自己兒子燉了。)
孫子烤肉…不來你是我孫子。 這老闆天天被老婆吊起來打吧。 信不信來個四川崽兒把你龜兒子店砸了。
來來來,專賣孟婆湯陰陽散了啊。
不是飯店,那你是幹嘛的? 暫時就那麼多了,大家看到什麼 搞笑 奇葩的店名 ,快來下面留言吧,大家一起來斗圖。
這個名字並不奇葩,因為這是一個地名。
插花是插花鎮,位於安徽省阜陽市,以牛肉湯而聞名,插花牛肉湯 歷史 悠久,在今天全國已經有了很多家連鎖店。只是和沙縣,蘭州牛肉麵還沒發比,等級差的太多。
插花牛肉湯是阜陽著名的小吃,沒吃過的可以去嘗一下,口味絕對純正。
首先作為老阜陽人可以告訴題主的是,你覺得奇葩名字並不是你以為的奇葩名字,插花,是一個地名,在安徽阜陽,插花牛肉湯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地方特色小吃,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 歷史 了。湯鮮肉爛,堪稱牛肉湯里的一絕。如果有機會到阜陽,一定要去嘗嘗正宗的,現在外面有很多插花牛肉湯,一點也不正宗。希望能幫助還不了解的朋友。
現在的店家變了花樣起名字,就怕你記不住,什麼名字有吸引力,他就敢掛,不過還是有人為了這名字去嘗試的,
插花鎮牛肉湯,很有名的,跟淮南牛肉湯一樣,是地方特色 美食
Ⅲ 插花鎮的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淮北平原上有一個風水寶地,名叫「呂家鋪子」,她就是插花鎮的前身原名。
西漢末(公元8年),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劉秀起兵討伐,兵敗,單騎逃命至「呂家鋪子」,人困馬乏、炎熱難耐,昏倒在一口水井旁。此時,一位頭插鮮花的村婦帶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從旁路過,見狀便上前施救。村婦向附近一家牛肉湯館討要了一碗牛肉湯慢慢給他喂下,又從水井中提了兩桶水,為劉秀擦拭降溫,並飲喂劉秀的戰馬。劉秀蘇醒後,問其姓名以圖報恩,村婦一邊答道:「人命天定,你能活過來那是天數,不需報恩」;一邊隨手將大一點的孩子背上肩頭,用手拽著小一點的孩子轉身要走。她這一有悖常理的舉動讓劉秀十分好奇,追問道:「你應該背小一點的孩子,才合常理啊!」。村婦答道:「小一點的孩子是我親生的,大一點的孩子是鄰居家的,他父母因戰亂而死,臨終前將這小孩託孤於我,我當時答應一定會善待這孩子,比親生的還要好!」劉秀深受感動,在沒有任何信物的情況下,望著恩人頭上插著的那朵鮮花說道:「以後若漢軍征戰到此處,請在您家門頭上插一朵鮮花,確保您家毫發無損!」。劉秀說完策馬而去。
公元22年,劉秀兵強馬壯,其手下大將鄧禹征戰到「呂家鋪子」,准備與王莽一支軍隊在此地決戰。這位村婦得知消息後,想到劉秀曾經說過的話,悄悄地通知大家連夜在門頭上插上一朵鮮花。第二天漢軍看到「呂家鋪子」的每家門口都插有一朵鮮花,莫名驚詫。鄧禹想起劉秀的號令,於是傳令易地決戰,使「呂家鋪子」免受戰爭塗炭而得以保全。不久,該村婦仙逝,老百姓自發修建了一座廟宇,將這位頭插鮮花的村婦塑像供奉在廟宇內,鮮花由老百姓自發地及時予以更換,四季鮮艷!人們用這種朴實方式懷念著那位質朴的村婦,民間尊稱這座廟宇為「插花廟」,尊稱廟里的村婦塑像為「插花娘娘」。
公元25年6月,劉秀登基稱帝,派人到「呂家鋪子」尋訪這位村婦,以報救命之恩。欽差大臣來而復返,如實向劉秀稟報村婦已仙逝,老百姓為感恩於她,在當地建廟、塑像、供奉。劉秀聽罷,有所感悟:愛民必受民愛,好人必有好報!於是傳旨:「賜金花一朵,令鄧禹擇吉日替朕前往『插花廟』為『插花娘娘』塑像佩帶金花。」欽差大臣於公元26年,農歷2月19日,在「插花廟」前舉行盛大的插(金)花儀式,昭示天下,以示敬仰。在這場舉行盛大的插(金)花儀式之後,「插花廟」名聲遠揚,致使「插花廟」的名稱取代「呂家鋪子」延用至今;每年農歷2月19日約定俗成地成為「廟會日」。
這個傳說給我們的啟示是:
1、戰爭是殘酷的,戰爭造成老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那位大一點的小孩子成為孤兒;和平是珍貴的,有了和平,插花鎮才得以延續發展;
2、「插花」兩個字是從東漢皇帝劉秀嘴中說出,插花鎮是御口親封的「皇鎮」;
3、插花是一個「好人有好報」的地方,因為插花娘娘救劉秀、救百姓的兩次善舉,使呂家鋪子免於戰爭的塗炭而得以保存;
4、誠信至上,乃成就萬事之根本,因為「插花娘娘」和鄰居兌現了百姓之約,劉秀和百姓履行了君民承諾,所以「插花娘娘」才能永駐人們心間,劉秀才能成就帝王之業;
5、胸懷感恩之心,社會就會和諧美好。百姓為感恩為插花娘娘修廟塑像,東漢皇帝劉秀為感恩插花娘娘賜金花,成就了歷史名鎮——插花鎮;
6、每年農歷2月19日的廟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因緣於東漢皇家的佩插金花的儀式,傳承弘揚於民間,所以只有紮根於民間的文化,才有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7、插花牛肉湯歷史悠久。劉秀喝了插花牛肉湯而獲救,成就了帝王之業;老百姓喜愛喝插花牛肉湯,既因為其味道醇美,也寄寓了實現自己美好夢想的願望!
Ⅳ 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還是日本
對此問題的探討當前有兩種看法,即源於佛前供花或民間生活。日本、韓國和我國部分插花界人士認為,插花最早是由佛前的供花發展起來的。其理由是史書、佛經中有明文記載。在佛教傳入這些國家之後,插花才隨之興起,並且首先始於寺廟的祭壇插花,而後傳入宮廷,繼而發展到民間的。我國不少插花學者都引用《南史·晉安王子懋傳》為佐證:「有獻蓮華(古同『花』)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認為這是我國最早有關插花的記載。又引證北周觀音像(現存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中的觀音手持瓶花的形象,謂之我國最早的插花標本。故而由此得出結論,我國插花源於佛前的供花,始於南北朝。韓國善良插花藝術研究會會長、國際文化協會國際插花事業委員會委員長朴善良女士在《台灣花藝》(152期)著文《韓國的插花藝術》中明確寫道:「插花起源於印度,由印度傳入中國,再傳入韓國,由韓國傳入日本的……」文中沒有引證,但是根據史書記載來看,這條插花源流的傳播路線恰巧與佛教由印度興起後,向國外發展的北傳路線十分吻合,那麼隨著佛教連同佛教藝術、佛教禮儀一起傳播,也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因為佛前供花是佛教主要供奉法式這一。又據史書記載:佛教於公元6世紀由中國和朝鮮傳入日本,當時為日本飛鳥時代,推古天皇的太子聖德攝政,指導政治和文化。他對佛教狂熱崇拜,多次向中國隋、唐王朝派遣使者朝貢學習,致力於引進佛教和中國文化。使者小野妹子曾先後三次到中國,將唐代的禮儀、佛教藝術(包括佛前供花以及供花的花瓶、祭壇器皿等)不斷引入日本。當時中國的僧人、工匠也成群地東渡日本。聖德太子網羅大批中、朝工匠帶領日本匠人大興土木,修建許多寺廟,聚集數百名僧人、女尼宣傳佛教,從而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藝術的發展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祭壇插花的興起,並開始發展為早期的僅在僧侶中流行的祭壇插花。
佛教於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興起並盛行1000多年,傳遍了亞洲各國,並成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或某些國家的國教,對社會生活和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有的國家幾乎使社會上的一切無不帶有宗教的色彩,打上宗教的印記。由此看來,插花藝術直接源於佛前供花或在供花催生下發展而來,都是不言而喻的;插花源於佛前供花之說在某些國家確是如此。
但是,並非所有國家的插花都是源於佛前供花,因此還有插花源於民間生活的第二種觀點,比如我國部分插花學者即是該觀點的支持者。其理由是,西漢年間(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佛教傳入我國之前,在民間已經有廣義的原始的插花意念,並流行有多種形式的插花。據史料與考古發現,我國上古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6世紀)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大量的以花傳情、裝飾儀容的歌謠。《鄭風·溱洧》記:「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 (即蘭香草)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即芍葯)。」這是描寫溱河洧水解凍之時男女青年到岸邊採集蘭花去祭祀、嬉戲、雙方相愛,海誓山盟,別離之時互贈一束芍葯花的愛情歌謠。《陳風·東門之扮》曰:「東門之扮,宛丘之栩。子促之子,婆娑其下。……視爾如 ,貽我握椒。」扮即白榆樹的古名; 即錦葵之古名;椒即香草或花椒。這首歌謠是記述陳國的一種風俗,男女青年聚集在樹蔭下,跳舞唱歌、談情說愛的情景,男青年誇贊女青年的美麗像是一朵錦葵花,而女青年則以一束香草贈送給男青年表示愛慕。又如我國戰國時期屈原的經典之作《楚辭》中也有許多類似之記載,《九歌·東皇太一》記:「瑤席兮玉 ,盍將把兮瓊芳……」 即鎮;盍即合。此詩意是指鋪著瑤席,上面壓著玉鎮,合手捧著成束的美麗鮮花。《九歌·山鬼》載:「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杜衡即一種野生葯用草本植物。這是記載山鬼出行,車上披掛著紅綠相映的美麗花草,並拿著折下的香花贈其所思者。再如《九歌·少司命》記:「 (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這是一首祭迎神巫的歌謠,描述神主男女相愛之情以及用淡雅芳香的蘭花枝供奉的盛況。由上述種種充分說明,遠在公元前11世紀我們的祖先們對花卉就有了多種多樣的審美創作活動,將鮮切花(古稱折枝花)廣泛應用於生活中,並以頭飾花、腰花、胸花、花束和花車等形式出現,這不正是今日禮儀插花中的某些花飾雛形嗎!另據考古發現,在河北望都東漢墓壁畫中繪有一方幾上放一陶制卷沿圓盆,盆內均勻立放著6支幾乎等形等長的紅花枝,酷似人為插做而成(見圖1),由此也說明在1900多年前,在祖先們的生活中已經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進而在切花廣泛應用的基礎上將花枝插貯水養用以祭神、供佛或饋贈親友、美化生活、裝點儀容。這些審美創作活動的出現也是合情合理的。當佛教傳入後,這些審美創作活動與佛前供花相結合,廣為傳播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從史籍中同樣證明,遠在4000-5000年前另一個人類文明發源地的古埃及,已開始了同樣的審美創作活動,將齒葉睡蓮插入花瓶、花缽中作為墓室壁畫,表示對死者的懷念與哀悼,也常將插花器皿作為隨葬器。還有古希臘人遠在3000-4000年前就有了大型的瓶花和花環,作為婚禮中的裝飾物,至今這些古典的傳統的裝飾形式還保留在西方各國的插花之中。這充分證實插花源自民間生活之說也是歷史的事實。
關於世界插花的源頭問題,目前尚無大的爭論,都認定二源論的觀點。即西方插花藝術發源地是古埃及,東方插花藝術發源地是中國。根據考古發現,公元前2500年埃及法老(國王)貝尼哈桑墓壁上的瓶插睡蓮圖案以及公元前2400-公元前1800年隨葬品五口插花容器、工藝美術作坊以及1922年發現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王的浮雕(公元前1358-公元前1348年),這些發現都是人類生活中最早的有關插花的最可靠的文物佐證。古埃及人視睡蓮花(實為印度藍睡蓮)為祭祀司育女神的聖花,是神聖幸福的象徵,因此,常把它作為宮廷中的雅卉,插入器皿中,裝飾餐桌或作為饋贈禮品,也常用作喪葬品。古埃及人信仰人死後還會過著另一種與人間類似的生活,應當把人間的一切盡量提供給死者,所以隨葬品很多,並且在墓室壁畫和浮雕中充滿了人間生活氣息與時代感,這些隨葬品就像一部形象的歷史,成為考證研究古埃及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重要依據。
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建起了完善的奴隸制國家,在文字、歷法、藝術、科學知識等方面,對西亞和歐洲都曾有相當影響,乃至對整個人類的文明都做出了貢獻。特別是對希臘半島的文化藝術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希臘、羅馬的文化藝術及用花的習俗緣由都與古埃及相似,插花藝術自然也不例外,很快由古埃及傳至希臘、羅馬,主要用來敬神、崇拜英雄、美化環境。在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荷蘭、英國和法國,插花也得以發展,並逐漸形成了一門完整的西方插花藝術。從人們對其風格的研究中發現,那對稱的幾何造型,豐滿充實的構圖以及巨大的體量,都與古埃及的美術和插花的定型格式、對稱均勻的圖形、巨大永恆的風格十分相似,如出一轍。所以,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藝術發源地了結論是無可非議的。
東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在中國,但也有人認為是印度,究竟屬誰目前尚無最後定論。從現有史料以及前述的許多佐證來看,中國為發源地是可信的,理由是充分的。
Ⅳ 插花鎮為什麼叫呂家鋪子
插花鎮為什麼叫呂家鋪子?也許是老一輩起的名字,遺留下來的吧!
Ⅵ 古代有沒有設置插花的地方
有的。
隋唐時期插花的盛行,不但涌現出大量的詩歌來描繪插花藝術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插花理論著作一羅蟲L的《花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尊禮大臣所賜的九種器物,為尊重、庄嚴的象徵。花九錫,也就是贈予花卉九種美好、貴重的事物,更增加了花之華美,深化了花卉文化的內涵。所謂((花九錫》即「1.重頂惟一一風;2.金錯刀—剪;3.甘泉—浸;4.玉缸一一貯;5.雕文台座—安置;6.畫圖;7.翻曲;8.美酷—賞;9.新詩—詠」。花的這九種美好、
一貴重的事物就是:1.用來擋風遮雨的帷慢;2.用來剪枝葉的剪刀;3.用來浸養枝葉的泉水;4.用來插貯花卉的容器;5.用以放置插花的台坐;6.描繪插花的圖畫;7.歌唱插花的歌曲;8.飲酒賞花;9.為插花作詩以詠頌。
《花九錫》不但是我國插花歷史上最早的插花專著,同時還清晰地反映了隋唐時期插花藝術發展之迅速。在這個階段,插花的技藝有了很高程度的造詣。插花技術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
1.有了折取花木的工具一剪刀,這樣可以減少用手摺對花木的傷害,更有利地保護了花木;
2.利用甘泉來浸養花材,有利於長時間營養花材,增長花材的保鮮期;
3.對插花所用容器有了一定地選擇和講究,以素雅、高貴的容器為主,了解了花卉與容器有很大的關系;
4.對插花的安置也有了要求,插花作品要與周邊環境相適宜。
希望此答案你可以滿意
Ⅶ 國上插花,打一地名誰知道是什麼嗎
美國
插花為了美啊。
Ⅷ 阜陽「插花」似乎有典故的,有誰知道
古時候(哪個朝代我忘了)有位皇子因為和他的兄弟爭奪皇位而被流放,於是到回了這里答,當時那裡的村民不知道他的身份,都不願意接濟這個像乞丐的人,還經常欺負他,只有一個家人例外,收留了他,尤其那戶人家的女兒對他很好。過了很久,皇室的人找到了那位皇子,來接他回去繼承王位,臨走時皇子想到村名的冷漠,派人要殺掉那裡的村民,但又怕錯殺他的恩人,於是私下告訴他在門前插朵花,但是那戶人家心地善良,他讓全村人門前都插了花,就這樣,皇子派的人無功而返,皇子知道後,覺得這倆人是個很善良的人,就把他的女兒娶進宮,封為皇後!!!村民為了紀念那戶人家,把這個地方取名為「插花」
Ⅸ 我急需要一個插花名字,謝謝大家,請幫幫我。
這里有轉運竹,向日葵和非洲菊,還有小雛菊,貌似還有綠色的康乃馨?都是版比較陽光充滿權愛,希望與活力的,所以叫彼岸花開、或是欣欣向榮,希望角落等等,結合各種花的寓意和意境,你自己再想想也可以。~~~李姿筱生活美學館~~~
Ⅹ 安徽插花鎮
[編輯本段]1.基本概況插花鎮是皖西北中心城市——阜陽的東大門,曾被譽為淮北一支花。距離阜陽市區17.5公里,距離合肥250公里,位於京九鐵路編組站東側。徐{州}阜{陽}鐵路、在建的阜六高速公路、阜蚌公路穿境而過。主要水系有:茨淮新河、阜蒙河、總乾渠、蘇溝等,橫貫全鎮,茨淮新河可常年通航,水陸交通便利。 [編輯本段]2.歷史沿革插花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原名叫呂家鋪子。後來為何改叫插花廟,這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東漢的創建者劉秀,當年在一次戰斗中失利,被敵軍追趕路過此地,人困馬乏,口渴難忍,遂向井邊汲水的一位頭插鮮花的姑娘討水喝,請求避難,這位姑娘就讓劉秀進屋藏了起來,劉秀才躲過敵軍的追捕。這件事不知如何被村裡人傳了出去,大家在姑娘背後風言風語,認為她未出嫁就與陌生男人來往,敗壞了風氣。在當時的封建禮教下,姑娘不堪忍受譏諷,投井自盡了。
後來劉秀當了皇帝,想感謝這位姑娘,派人來尋訪姑娘,屬下人匯報了姑娘已死的消息,劉秀心中甚感內疚,乃下詔在此地建座廟宇。廟里塑一位頭插金花的村姑像,人們就改稱此地為插花廟,建鎮後叫插花鎮。 [編輯本段]3.經濟概況插花集鎮現已由單純的商業消費集鎮變為農業服務的生產性集鎮,是方圓百里農副產品集散地,曾舉辦過全國長毛兔交易會,集市貿易活躍、日趨繁榮。古鎮插花區域優勢日益顯現,日俱影響力、吸引力和輻射力。
幾年來,插花鎮黨委政府把營造寬松外部環境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鄉鎮企業穩步發展,主要有水泥廠、磷肥廠、潁東建安公司、麵粉加工廠、電力標准件廠、汽車修配廠等。2003年,實現產值12892萬元。
農業生產,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種植高產、優質等多種經濟作物,鼓勵群眾發展特色種植、養殖。積極提供小額農業貸款,定期舉行農業講座,搞好服務。以期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就。2003年引進項目5個,實施項目4個,簽約合同資金2216萬元,到位資金1258萬元。我們要用活省級示範鎮的政策,為外來投資人以豐厚回報。 [編輯本段]4.插花總況插花鎮鎮域面積110.18平方公里,轄5個居委會。24村委會。總人口79200人。插花集鎮面積3.1平方公里,集鎮人口21900人。年財政收入790萬元,人均GDP289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870元。2003年由於自然災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708元。耕地面積8.3萬畝,是傳統優質小麥的主產區、商品糧基地。有5萬噸省級地方糧食儲備庫一座。
全鎮現有完中一所,初級中學三所,初級職業中學一所,小學25所,幼兒園3所。插花小學為省級農村實驗示範學校。初中入學率達98.7%,小學入學率100%。
集鎮設有文化站、廣播站、影劇院、有線電視台和地面衛星接收站。插花醫院醫療科室齊全,為一級四等醫院。鎮直部門齊全,設有派出所、法庭、刑警中隊、交警中隊、稅務分局、工商所、交管站、交通稽查站、石油公司、銀行、信用社、變電所、電信支局、郵電支局、國家糧食儲備庫等單位,新建成三峽電廠華東輸變站。去年成功引進江蘇鹽城客商對老自來水廠改造,實現全天24小時供水。集鎮建成區面積達3.1平方公里,工業園區配套設施齊全,初具小城鎮規模。
該鎮於1994年12月被國家確立為全國500家小城市試點鎮。省委、省政府及省體改委皖發[1997]11號文件批准為綜合改革試點鎮。同時,被阜陽市政府確立為副縣級加強鎮、市級重點中心鎮。2000年被省建設廳授予全省村鎮建設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