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饃插花

花饃插花

發布時間: 2022-09-10 23:37:50

① 曬曬你家裡最有年味的物品

1、魚肉蛋奶類過年那幾天,農貿市場大部分攤位都放假回家了,還有少部分攤位也是限時售賣,並且價格要比尋常高不少,因此,過年前有必要囤一些魚肉蛋奶類食物。一來它們比較耐放,二來過年總要吃得豐盛一些,自然少不了它們。像在我家,一般都會根據家裡人的數量,提前采購豬肉、雞肉、魚類、牛奶、雞蛋等食材囤在家裡。像肉類食物可以分裝放入冰箱中冷凍保存,常溫牛奶的保質期也比較長,雞蛋在冰箱冷藏時通常能放1個月左右,魚的話也是我家年夜飯餐桌必備菜餚,象徵年年有餘。【囤購建議】大家記得優選新鮮的食物,比如同樣是雞肉,買凍雞肉回來存放,和買新鮮雞肉回來存放,雖說同樣是放冰箱冷凍室里,但口感會差很多。像牛奶、雞蛋等食材也是一個道理,一般提前10天左右采購即可,盡量挑生產日期較新的。2、廚房調料類過年期間,因為家裡吃飯的人比較多,加上幾乎餐餐都在家裡做,菜餚也比較豐盛,大魚大肉佔主導,所以在廚房調料消耗這塊,自然也比平時快很多。因此,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做菜習慣,來囤上一些常用的廚房調味料。像我家過年比較常囤的調料有,食用油、食鹽、醬油、味精、白糖、蚝油、料酒、豆瓣醬等,以及八角、香葉、桂皮等香料。如果是烹飪這塊不太擅長的朋友,也可以准備一些復合型調料,如火鍋底料、酸菜魚調料、燉肉調料等,這樣在下廚時也能很好地露一手。【囤購建議】廚房調料通常保質期都比較長,因此大家可以早點准備,以避免過年做菜時,出現調料用完沒得用的情況。在保存這些調料時,盡量放在陰涼避光的地方,不要放在炒菜火源的旁邊。

② 戰國時期秦國春節習俗

春秋戰國時期,對後世民俗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多起源於這一時代,亦或有著這樣那樣的淵源。

秦代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春節),從十月開始就歸入下一年,秦朝皇帝每年十月都會去祭天,以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秦朝紀念死人的節日是農歷正月初三。

和春節有關的習俗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據呂不韋編寫的《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
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壘像,在除夕前頁那天懸掛在門前,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到後來,人們嫌刻木人麻煩,就直接在桃木上畫兩個神像,提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驅鬼,這就是最初的桃符。關於桃木有辟邪作用的記載,最早源自《左傳》,裡面記載了古人用桃木做得弓進行除災儀式。《莊子》載:「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由此可見古人對桃木的特殊信仰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如《戰國策.齊策三》說孟嘗君打算入秦時,蘇秦對他講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勸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語桃梗:「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可知戰國時代已有削桃木為人的做法。
先秦認為春節是不吉利的日子,這天還會舉行儺舞,驅鬼辟邪。掃塵聚宴,祭祀先祖。

③ 陝西渭南結婚風俗

男方叫迎親、迎娶,俗稱「娶媳婦」(澄城縣稱「色媳婦」,富平縣稱「撩媳婦」,華陰市稱「過緣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稱「發落娃」或「打發娃」。

結婚前由男方擇吉日良辰,邀當地有名望人士,將新媳婦上、下轎時辰和沿途忌諱、禮儀程序等書於紅箋,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應允後,雙方各自備辦婚用。婚前數日,親友給待出嫁女子送首飾、衣物,稱為「添箱」;給男家送首飾、衣物,稱為「行禮」。

男家將所備辦婚用之首飾、彩禮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謂之「送禮」,有的婚前三天送,稱為「下三天帖」。在華陰市,舅家、姨家等近親還宴請新女婿,稱為「洗花道」。在大荔縣,新女婿結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細長面條),外婆家給外甥贈「腔花」一對,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墳祭祖,男方給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結婚日清晨,女方聘請女中尊長為新娘開臉(用瓷碗片除去額頭和頸部汗毛)、上頭(盤發);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後,按所擇吉日,請儐相騎馬引花轎偕媒人、鼓樂至女家迎親。轎內坐十二三歲小孩一個,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稱之為「垂轎的」或「壓轎的」。

有的還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帶有的還給轎內放雞、書或寶劍,以圖祛邪吉利,並用紅紙書「一路福星」貼於轎簾。轎至女家,女方飯食招待後,新娘頭頂紅蓋頭,著鳳冠霞帔,穿綉花紅鞋,拜祖、拜雙親,由姑嫂攙扶上轎,按所擇方向盤腿而坐。兄弟數人扶轎,吹鼓手奏樂於前,女家親友送嫁妝者尾隨,謂之「送女」。

迎親花轎須按來時路線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還有索要「買路錢」之習俗。入村,韓城一帶講究遇井、碾子皆用紅布遮蓋。轎至男家門口,新郎披紅插花,著禮帽長袍,大荔等地還胸掛銅鏡,由儐相陪同,走向花轎施禮。在鞭炮、鼓樂聲中,儐相向花轎撒「銅錢」,新郎揭開轎簾,新娘由女喜儐扶拽下轎,韓城一帶由公婆搶抱,孕婦、寡婦及屬相相剋者迴避。

這時,有的縣(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燒紅鏵尖,用食醋澆注,冒白煙後,圍花轎轉三圈,俗稱「打醋胎」;有的先以四個蒸饃在花轎四角輪番投擲,再舉乾草火把繞轎三周。隨之,由一能說會道的熱鬧男子充任「相風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麩、穀草桿、核桃、棗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銀、三撒媳婦進了門」等,同新郎、男女儐相引導新娘腳踏紅毯直入洞房。

進門時,新郎給新娘頭上插筷子,意為「快生貴子」;用擀麵杖挑去新娘蓋頭,拉手上炕,繞炕角轉一圈,俗稱「踏四角」;新娘按所擇方向,盤坐於備好的酒麴(或醋曲)上,謂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腳,嬉擊三拳,以示「出嫁從夫」。出洞房時,年輕人爭給新郎臉上抹黑,謂之「賀喜」。

午時,賓客入席後,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禮,稱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後夫妻互拜。席間,好熱鬧者給新郎母親抹黑臉,叫「搭喜」。宴席間,有的地方還有新郎新娘抓餃子、餛飩,抓住餃子示生男,抓住餛飩示生女。宴畢,送走女方賓客,新娘給本家及親友長者倒茶,長者贈送禮物,俗稱「認親」。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飲交杯酒,稱之「合巹」。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來「鬧房」,多以猜謎、磕頭、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鬧,俗稱「耍媳婦」。習慣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燈,三日無大小之俗。

(3)花饃插花擴展閱讀:

古代的訂婚習俗:

訂婚是男女雙方確定婚姻關系的第一道程序。舊時,男孩長到十二三歲,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稱「提親」。媒人向雙方提說後,如無意見,則於龍、鳳「庚帖」上分別開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對方家中。三日內若無不祥之事發生,即請陰陽先生按男女雙方年庚、屬相進行占卜,算命「合婚」,如無「沖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寫庚帖,單憑媒人口頭說媒訂親。

接著商定彩禮、衣物諸事。清末,一份禮白銀24兩。民國,一份禮銀元24枚。彩禮一般一兩份。此外,還有衣料、被褥、首飾、棉花、絲線等。男方擇定吉日,舉行訂婚儀式,俗稱「問媳婦」,有的稱「戴耳墜」(女子從此戴上耳墜,表示已訂婚),也叫「換帖」。

④ 花饃的來歷

面花俗稱「花饃」,在中國黃河流域和陝西關中農村流傳甚廣,它是民間一種食文化的傳遞和民間藝術的交流。面花既是觀賞性極強的食用品,又是反映民間風情的藝術品。是關中農村紅白喜事、四時八節饋贈親友的珍貴禮品。
面花內涵豐富,造型千姿百態、粗獷生動、誇張變體: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潔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則玲瓏剔透,只有幾厘米大。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歷史人物、民間傳說,均在勤勞的農婦手中變成栩栩如生的藝術造型。
在地處八百里秦川,被譽為「面花之鄉」的華縣、合陽縣等地,村村戶戶的普通百姓家都能做一手漂亮美觀的「花饃」。華縣農村女兒出嫁娘家送的「大谷卷」花饃恰是由虎頭、龍身、魚尾巧妙而完美地組為一體,十分生動壯觀,形在像與不像之間變化,活龍虎現。澄城縣過春節要蒸雙魚、雙雞的墜燈饃、虎饃、棗山和十二生肖造型的面花。彬縣正月十五有「追婿看女」送面花的習俗。西府岐山縣民間「二月二」有送「花花」的風俗。合陽縣洽川清明節娘給第一年出嫁的女兒要送「娃女」面花。而清明祭祖的各種大型面花,要兩個人抬,頗為壯觀。端午節是看女的重要日子,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做一對娃娃插花。還有九月九重陽節,都是有娘家給新出嫁的女兒送花饃。 希望可以幫到你 望採納 謝謝

⑤ 合陽的風情民俗有哪些

民俗文化資源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之一。地處關中東府的合陽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民俗風情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古老的跳戲被譽為「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提線木偶戲(俗稱「線戲」)是全國一個獨特的劇種;面花色彩鮮艷,民俗內涵豐富,合陽被譽為「面花之鄉」; 紙塑窗花是合陽獨有的窗花品種;上鑼鼓粗獷豪放,頗具陽剛之美;青瓷船與旱船相類,卻又別具一格;撂鑼與五圓鼓動作剛勁整齊,畫面優美;大型血故事令人驚心動魄,富有刺激性。
合陽的民俗風情在關中東府有很強的代表性。合陽距省會西安僅180公里,距渭南市120公里,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合陽歷史悠久,中華民族史有所載的五帝之一帝嚳安葬在這里;早在四千二百多年前,夏啟把他的一個支子封在這里,稱為「有莘國」;黃河邊的洽(hé)川是周文王妃太姒的故里,我國第一首愛情詩《詩經·關雎》篇就產生在這里;洽川瀵泉天下罕見,尤以處女泉名聞遐邇。洽川風景名勝區已成為我省東線旅遊的一個重要景點。
合陽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與自然風光資源、歷史人文資源相比,可以說毫不遜色。既有觀賞性的,如被譽為「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的跳戲;擁有自己專用聲腔的線腔提線木偶戲;粗獷豪放、頗具渭北農民陽剛之美的上鑼鼓;燈光閃爍、青瓷相互撞擊宛如仙樂的青瓷船;動作剛勁整齊、形式優美的五圓鼓;場面宏闊、驚心動魄的血故事;造型巧妙的芯子桿;威武雄壯的耍獅子、舞龍燈等。又有參與性極強的以春節為代表的各種節日民俗,還有可供收藏的面花、剪紙、紙塑窗花、洽川鈴鈴棗串成的棗牌子等。 一、合陽跳戲 跳戲又稱「調(tiāo)調」或「鑼鼓雜劇」,流行於合陽縣沿黃河一帶。據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主任、對戲曲頗有研究的學者李靜慈先生(合陽縣行家莊人)講,關於跳戲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古代民間迎神賽會「儺戲」的演變;二、宋代宮廷「隊舞」的演化;三、金元時代鑼鼓雜劇的遺響。但因缺乏文字資料和實物佐證,尚難具體確定,有待進一步考證。近年來專家們認為,跳戲是我國北方儺戲中存世極少的種類,雖仍用鑼鼓伴奏,但已有分開角色的完整劇本,是「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1984年春節,中國藝術研究院專門到合陽拍攝了資料片;1992年春,澳大利亞專門研究東方戲劇的學者賀大衛先生也專程來合陽了解跳戲。
在合陽,跳戲始終是以社戲的形式出現的。演職人員不分身份貴賤,地位高低,從翰林舉人,到工匠農民,只要愛好,皆可同台。每年一入臘月即開始排練,訓練新手。從大年初一開始,各社(村裡按姓氏或地域分開的組織)便開始在巷道里敲鑼鼓,製造氣氛。初五正式出跳,元宵節進入高潮,一般正月十六即停。先是在廣場上演出只表演動作不開口的「啞跳」,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同場表演,動作整齊,場面壯觀。到元宵節時或在廣場上演出大本戲,或者「上台跳」,均由把式承擔演出任務,獻演拿手劇目。
跳戲演出前,先由「春官」出台,是元明雜劇中「副末開場」的遺存。春官詞無定例,即興自編,或表本地風光名勝,或述農民困苦,或誇贊演出陣容,語言詼諧風趣。接下來是「鑼鼓打台」,鼓點變化豐富,營造熱鬧氣氛,然後開戲。
跳戲表演與其它劇種最明顯的不同之處是,凡各類武角上台均需「上勢」,動作威武雄壯,舞蹈性極強。文角和女角叫「踩場」,步態輕盈。武角上勢動作是跳戲的藝術精華,分為「平勢」和「凹勢」兩大類,十八種勢靈活搭配,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加上鑼鼓和嗩吶伴奏,極具觀賞性。 跳戲中人物登台後以吟代唱,劇本中凡標「說」的地方則相當於其它劇種的「唱」。唱詞簡煉,一般四至八句。劇目豐富,多為《三國》、《水滸》、《楊家將》、《封神演義》內容的武打戲,有五六百種之多。 二、線腔提線木偶戲 線腔提線木偶戲是合陽獨有的民間小劇種,簡稱「線戲」,民間又叫「線胡戲」、「線猴戲」或「小戲」。在中國三大木偶品類杖頭、布袋和提線中,數提線木偶操縱技巧最難。據筆者1991年在揚州參加文化部召開的「全國小型木偶皮影藝術座談會」時了解的情況,1955年舉行全國首屆木偶皮影觀摩演出大會時統計,當時全國的提線木偶劇團有五十多個,時隔三十餘年,僅剩了三家,這就是福建泉州木偶團和廣東梅州木偶團,而在長江以北,專業的木偶劇團僅剩合陽提線木偶劇團一家,成為重點保護對象。合陽提線木偶有自己專用的聲腔線腔(亦稱「合腔」),從這一點上講,合陽提線木偶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2002年秋,陝西省文化廳上報國家文化部,命名合陽為「線戲藝術之鄉」。
線戲歷史十分久遠,據傳「始於漢而興於唐,盛於明清」。清光緒年間,全縣有七十二個線戲班社,就連梁山腳下一個只有二十來戶人家的小村莊社家塬,也有自己的線戲班子。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線戲藝人的足跡不但踏遍陝西關中和陝北,還到蘇揚二州及北京演出。 提線是合陽線戲的主要表演方法。藝人們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方法,賦予木偶以藝術生命,動作栩栩如生,而且可以做卸帽子、搬椅子、脫衣服、掄桿子、單雙閃帽翅等高難動作。
過去線戲演出時由坐鼓板懷的人(俗稱「說戲的」)指揮全場,一本戲里主要角色的戲也全由他一人說唱,一般的都能熟記一二十本戲,最有名的「六八兒」(王武漢)可以說一百多本戲,他的徒弟王孝前(藝名「十三娃」)也能說六十多本戲。他們注情於聲,聲情並茂,雖去世多年,仍為群眾津津樂道。線戲的唱腔在音樂間歇中進行,聽起來悅耳動聽。
線戲劇目豐富,老藝人傳說有五百多本,1961年省上進行普查時收集到二百餘本,現存陝西省藝術研究所。最受群眾歡迎的是「三箱(《百寶箱》、《囊哉裝箱》和《西廂記》)二樓(《謫仙樓》、《鴛鴦樓》)雙釵(《金碗釵》、《雙鳳釵》)以及《蝴蝶杯》等。還有一部分藝人即興創作的小戲(俗稱「捎戲」),因其語言通俗上口,生動活潑,內容貼近現實,生活氣息濃郁,深受群眾歡迎,久演不衰。 三、上鑼鼓
上鑼鼓是合陽縣東雷村所保留的古老民俗,這是一種粗獷豪放、情緒熱烈、舞蹈性極強的民間藝術,帶有強烈的祭祀色彩和拙樸的地方特色。就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像上鑼鼓這種形式在全國僅此一家。
東雷村二百來戶人家,有馬、秦二姓,上鑼鼓時則分為南北兩社。上鑼鼓的具體時間在元宵節。如果村裡當年擺社火(該村的芯子桿也很出名),上鑼鼓則在每天下午社火將結束時開始,一直延續到半夜時分;如果當年不擺社火,則從半後晌開始醞釀,快半夜時收兵。
上鑼鼓開始時,兩社鑼鼓在村中廣場上對扎營盤,要比個高低。該村的大鼓比外村的略小,鼓面直徑約60厘米,而鐃鈸則是專門訂做的,直徑40厘米左右,重約5至7斤,敲起來聲音洪亮。鼓點分四個階段,先是「排鑼」,節奏較緩,起一種召集人的作用;接下來叫「流水」,節奏加快,花樣也多,顯示鼓手的敲打水平,向對方挑戰的意思十分明顯;再是「上鼓」,敲打的人情緒高漲,鼓手騎馬蹲襠,鑼手則從遠處躍起,奔至鼓前,一腳踩鼓,一腳踏地,鑼錘繞頭頂劃弧,先擊鼓,後敲鑼,同時與鼓手一起圍鼓轉圈;敲鐃鈸的也把鐃鈸舉到頭頂,矯健有力。氣氛醞釀成熟,鼓點變成「亂刮風」,鑼、鼓、鈸齊鳴,沒有明顯的節奏,有如風吹梢林,松濤怒吼,又似人海漲潮,濁浪排空。只聽領頭人一聲尖利悠長的口哨,一個五大三粗的小夥子猛地蹲下身,抓住鼓環,把鼓掄上脊背,飛身便跑,鼓手們緊隨其後。此時另一家見狀,同樣扛鼓便跑,追上了,便想把鼓摞在對方的鼓上。前頭跑的哪裡肯讓,還想把鼓反身摞到他的鼓上呢。你爭我奪,難解難分。這個時候,天上一輪明月高照,地上無數燈籠爭輝,蘆葦紮成的火把高高舉起,乾柴攏成的火堆熊熊燃燒,火銃震天,硝煙彌漫,口哨聲此起彼伏。馬鈴嘩嘩,喊聲陣陣,你要在我的鼓上擂一棰,我想在你的鑼上敲一下,鼓棰飛舞,鑼棰亂掄,使人如入「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戰陣之中。爭奪到一定時候,兩家重新擺開陣勢,整整齊齊地敲打一陣,收兵回營。如果不擺社火,則是一社的鑼鼓隊到另—社的巷道里挑戰,兩家來回反復若干次。人群在巷道里追逐,似兩條「火龍」在村裡游動,因為村莊地處塬畔,連黃河對岸山西的人也能看到游動的「火龍」,還有不少人專門坐船過河來看熱鬧。
上鑼鼓的人都是赤裸上身,斜挎一串馬鈴,下身只穿一條短褲,顯示出一股渭北農民的陽剛之美。雖是寒冬,卻從來沒有人感冒過,相反地一個個汗流浹背。 四、血故事
在合陽金水溝中段,有兩個隔溝相望的村莊,溝東的叫坡南村,溝西的叫岱堡村。兩村都有一種獨特的民間社火形式——血故事。之所以叫血故事,一是故事的內容都是有殺戰的,如《鍘美案》、《石秀殺嫂》等;二是裝扮出的故事人物血淋淋地表現出斧劈、刀砍、槍刺的形態,頗令觀者驚心動魄。要達到表現血的效果,除了使用豬的板油、肥肉、肚腸之外,還有一套秘不示人的特技。裝扮故事的場地外人免進,即使是領導或者到處暢通無阻的記者也不能例外。
血故事場面壯觀。在農村用的木輪大車上搭上木板,站上五六個甚或十來個故事人物,在巷道里行進。最有吸引力的是「當場變」,當大車行至人稠廣眾之中時,四周十餘桿火銃一齊響起,車四角的火葯簍子冒出黑煙,鞭炮炸響,煙霧彌漫。等煙霧散去,車上已是另一種景象,或是陳世美的頭已滾向一邊,或是潘巧雲的腸子已被拉了出來,而石秀手上的利刃還在滴血。場面頗具強烈的刺激性,特別符合當代年輕人追求新奇、神秘、刺激、冒險的心理。血故事在「文革」中曾被戴上「宣揚恐怖」的帽子而遭禁止,1987年起又恢復活動。 五、撂鑼與五圓鼓
撂鑼流行於合陽縣黃河塬畔的西中雷和南吳仁等村莊,亦是黃河文化中的奇葩。
鑼手們步伐整齊,隨著鼓的節奏在同一個鼓點上把鑼一齊撂向高空,接住後繼續敲擊,鼓點絲毫不亂。數十面銅鑼一起飛向高空,金燦燦一片,餘音裊裊,場面十分壯觀。
撂鑼是在行進中表演,社火隊伍停頓下來表演,俗稱「落場子」。西中雷村在落場子時打「五圓鼓」,四面大鼓擺成一個圓,每兩個大鼓之間再擺兩面小鼓,這樣每個鼓手前面都有一面大鼓,兩側四面小鼓。四名鼓手動作整齊劃一,俯仰開合,變換多姿,或單棰掃邊,或雙棰連擊,或對角線擊,或轉環挨個敲擊。鼓手姿勢優美,大小鼓擺成圖案,就像一朵盛開的梅花,而且鼓點豐富,鼓聲震天撼地,產生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六、青瓷船 青瓷船看外形與普通的旱船相類,奇特在「青瓷」上。合陽的王善庄、礆泗、北王等村莊里都有幾個製作青瓷船的能人巧手,他們掌握一種熬制「火膠」的技術。主要原料是清油和松香,而幾種配料及熬制方法是絕不向外人講的。用火膠把數百個大小不同的青瓷碟子像壘寶塔一樣「焊」(「焊」是民間俗稱,實際上是用火膠粘合)成若干摞,下大上小,一摞大約六七個碟子。碟子之間墊上彈簧,最上面的小碟子里再「焊」上一隻酒盅,然後在青瓷碟子上加「焊」幾個只打了一個小口的雞蛋殼,蛋殼內插上小蠟燭,製成小燈。最後把這一摞一摞的青瓷碟子按事先的設計在船體上綁扎牢實,再飾以紙花、布幔等。因為要承擔青瓷碟子的重量,所以船架必須用結實的槐木做成,加上碟子有一百多斤重,駕船的「漁婦」便由小夥子男扮女裝來擔任。表演時船體一晃動,青瓷碟子便互相撞擊,發出金石之聲,宛若仙樂從天際飄來。此時天上明月朗照,地上燈籠爭輝,耳畔如聞仙樂,使人若入仙境,覺得這個元宵節才過得有點意思呢。 七、紙塑窗花
紙塑窗花是合陽提線木偶戲衍生出來的獨特民間藝術,被譽為「窗格上的木偶戲」。在民間叫「出花」,意思是「突出紙面的窗花」;又因為內容多是戲曲人物,所以又稱「人相」。它屬於剪紙藝術,但又與一般剪紙完全不同,原料除色紙外,還要金銀箔、綢布料以及棉花等,而製作方法更為復雜,熔包紮、剪貼、點染、堆塑等工藝於一爐,形成一種類似浮雕的窗花,貼在窗上迎風舞動,人物似乎是活的。 紙塑窗花是民俗文化旅遊中極佳的收藏品,經過精心包裝,無論懸於牆壁還是擺在案頭,都彷彿面對著一座小小的提線木偶戲舞台,那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正在表演著動人的故事。 八、合陽面花
面花在合陽民間稱為」花饃」、「花饅頭」,製作精巧,既有可看的觀賞性,又有可吃的實用性,是藝術性頗高的民間工藝品。合陽面花久負盛名,因之合陽被譽為「面花之鄉」。1998年,合陽縣甘井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面花)之鄉」。
合陽面花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造型生動誇張、色彩鮮艷奪目、民俗氣息濃郁、製作精巧細膩的風格特點。從外形上看,合陽面花可分為三類,一是簡潔生動的貼花型,類似浮雕;二是誇張性強的變體型,選取花鳥蟲魚、瓜果菜蔬等自然對象,突出特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三是富麗堂皇的插花型,呈立體狀,有的甚至做成幾層樓,十分壯觀。點染是合陽面花的一大特色,既要點染得色彩艷麗,又要不失面的本色。面花與民俗緊密相連,既是紅白喜事、行門人戶的必備之物,又是四時八節贈親饋友的珍貴禮品,幾乎每一類民俗都有與之相應的面花形成。人們一見到面花,從外形上便可分辨出要派什麼用場。比如外孫子過周歲時,外婆便要給他蒸一個「牛軛斗」,祝願孩子像牛一樣堅韌有耐力,能經得起人世間的風風雨雨,長大以後能肩負起生活的重擔。而如果生的是女孩子,外婆就蒸一條大魚,魚身上插滿了花朵。在合陽方言中,「魚」與「女」同音,祝願孩子像魚一樣活潑可愛。合陽面花製作精巧,比如嫁女用的「老虎餛飩」,「百獸之王」渾身插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額頭、眉毛和雙耳上還停著小巧可愛的花蝴蝶,威武雄壯中透出幾分溫柔。祝壽用的壽桃中間是一個大「壽」字,四周圍滿了琴棋書畫、鶴鹿同春等面花,再插上福祿壽三星,寄託了人們對壽星的良好祝願。 合陽被三條大溝分成四大塊,「十里鄉俗九不同」,各處的面花又自有特點,這樣一來更顯得千姿百態,美不勝收。金水溝以西的面花長於細膩,一個大饅頭上能插上七八十甚至上百朵小面花;在黃河邊的洽川,面花個體大,一個送清明節的「娃女子」可以蒸到一尺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而在梁山腳下的村莊里,面花突出特徵,省去細部,充分顯示了當地群眾坦誠豪放的性格特點。

⑥ 山西臨汾哪做的花饃好蛋糕太通俗了,想要個撐面子的花饃!插花的,又新穎又大氣!麻煩給個電話地址!謝

在115再往北走的高河店村路西那家的花饃不錯,好像姓張,是夫妻倆自己做的!年前我去他家訂年饃時,看到他們正在做插花的花饃,很好看,也挺便宜的!電話:2256391,你自己問問,跟蛋糕一樣是要提前訂的!

⑦ 黃陵面花的傳承意義

黃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祭祀文化久遠而深厚,加之其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從而為民間民俗文化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台和背景。
黃陵面花也稱「花供」、「供」、「罐罐」、「油餑餑」、「喜斗子」、「油饃」、「硬碟」、「繭」等名稱,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叫法和說法,在黃陵及其周邊縣區,農歷臘月二十三上「供」家家都要蒸「供」、蒸「棗山」供奉在灶前,敬神祈禱、祈求平安,當地有俗語「臘月二十三送灶爺上青天」、「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平安」就是這么來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蒸「供」還願,就是上年喜添子女,因當時的生存條件太差,害怕子女夭折,就借「供」把孩子寄在灶前,祈求子女平安健康,當年又蒸「供」還願;月盡(農歷臘月三十)家家的男人要帶著婦女蒸制的「供」來到祖先的墳墓前,供獻請靈,供獻結束後把「供」掰開一半埋在墳頭,其餘的帶回讓自家的孩子食用,用此來教育孩子不忘祖先恩德賞賜,當天晚上還要將事前蒸制的十個供(有蓮花、菊花、牡丹等帶有吉祥寓意圖案)供在祖先神位之前,予祈承蒙祖先庇佑連年有餘,富貴吉祥;同時過年時還要為孩子蒸老虎饃、兔饃、餛飩(蛇頭魚尾),為老人蒸油饃,油包包,晚上把老虎饃放在窗檯,孩子枕頭兩邊、腳底,用來消災避邪,兔寓意孩子機敏靈活,可愛可親;油饃寓意老人健康長壽,全家安康,這種習俗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除此之外,過年的「供」還用來敬天神、地神、土神、門神。農歷正月十五元霄節,各村各戶還要蒸制插花供,用竹蓖子,高梁皮等作為主桿,配以綠色紙纏繞,捏制出各色花卉,如牡丹、菊花、蓮花、十二生肖、吉祥動物等花型,插在主桿上,再把主桿插在大圓饃上蒸制出籠便成為插花供,到時還要壘燈山,敬月神,敬風伯雨師、八蚱蟲螂,以祈求風調雨順,無害蟲吃田。
保佑當年五穀豐登;還要蒸菜花供十二或二十四個,壘在燈山上,這時便有缺子女的人去搶「供」,搶到手的當年必然能生個胖小子,來年由該家女人親自蒸十個「供」到時還願,生下小子的人敬獻的「供」搶的人自然特別多,以借其吉利,如此反復,年年流傳;同時村中各家婦女還要蒸制四個蕎面燈送到燈棚,主事的人在裡面添油點燈,然後給還一個燈,以寓示這家人光明一片,興旺發達。
清明時節,來自天南海北上下的人都紛紛趕到黃帝陵前祭祀祖先,這時當地面花能人紛紛顯露身手,按照公祭的最高標准捏制出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的面花作品,其中有「二龍戲珠」、「魚戲蓮花」、「鳳凰戲牡丹」、「百花爭艷」、「獅子滾綉球」等上乘之作,由年輕姑娘抬著緩緩前行,引來無數驚奇的目光;在公祭活動結束後,農村婦女也紛紛拿出自己蒸制的「罐罐饃」來到黃帝陵前敬獻還願祈禱。清明時節,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掃墓節,當地人都要蒸罐罐饃,而這時的罐罐饃必須帶腰帶,就是在圓饃上纏上三條搓成的帶狀面條,周圍再飾以指尖大小的小鳥等動物,圓饃頂子上捏制出牛頭、豬頭、虎頭、盤蛇以及麥垛、各種糧食、花卉等。由本家人帶到祖先陵前供獻,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陰歷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當地人稱織女為巧姑姑,七月七日前夕各村十六歲左右的少女在家要泡製巧芽芽,捏制十個插花「供」,七夕當天由村裡最巧的婦女端一盆水,少女們拿著各自捏制的花供和泡製的巧芽芽,相擁來到村子中央,然後把插花供供在檯子上祭祀織女,也同時讓全村人觀賞評比。然後少女將巧芽芽往水裡拋,如果出現剪子形狀,便引來一片掌聲,預示該少女心靈手巧;如果出現鐮刀形狀,該女孩便有些心灰意冷,這一習俗說明每個少女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藝,心靈手巧。八月十五當地還有敬月神的習俗,同時也蒸制花供。孩子出生後過滿月,家裡人因喜添子女而奔走相告,自家和親戚都要蒸制老虎、兔子十到二十個,寓意孩子虎虎生威,靈巧活潑,過百歲,過第一個生日,也同樣如此,結婚時蒸制的花饃稱「硬碟」,主要是男女雙方家裡蒸制,裡麵包上核桃、棗、鹽、麩子,核桃取生兒子的意思,棗取早生貴子的諧音,鹽同咸取新媳婦溫柔賢惠之意,麩子取新媳婦進門全家「福」之意,硬碟要在過門之後第二天早上由新媳婦親手掰開,當地有順口溜,「掰開硬碟是核桃,子女能跟一籠籠。掰開硬碟是紅棗,早添貴子到我家。掰開硬碟是咸鹽,媳婦賢惠日子好,掰開硬碟是麩子,新媳婦進門全家福」,掰開的硬碟也一定要新媳婦吃。有的地方,可蒸一個大饃,有輪盤大小,上面有各色動物花卉圖案,裡麵包上核桃、棗、麩子等。同時按照黃陵風俗習慣,結婚時的新房也要放花饃,窗沿上要放兩個虎饃,床上或炕頭也要放置虎饃和兔饃,並用紅頭繩扎住。老人過壽時要蒸壽桃。老人去世後吃杠子饃,取抬埋之意,專事專用,並在靈位前獻飯,蒸蓮花饃6個到8個,到陵地里要掰開,取分離之意。
黃陵面花在當地民俗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公祭民祭黃帝時必不可少的祭品,她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黃陵人民淳樸善良的優良傳統和對先人的無比感戴之情,同時他也具有很深的文化根源和歷史根源,是人們不忘先人功勞,祈予平安的現實表現手段,這種傳統習俗貫穿古今、彌久不衰。

⑧ 花饃的歷史起源

熱點內容
趙海棠真多餘 發布:2025-09-24 12:03:47 瀏覽:540
梅花賦碑文 發布:2025-09-24 12:03:03 瀏覽:950
九月海棠紅了 發布:2025-09-24 11:52:07 瀏覽:888
東營福源花卉 發布:2025-09-24 11:32:36 瀏覽:860
工筆盆栽圖 發布:2025-09-24 11:32:32 瀏覽:986
臭海棠不開花 發布:2025-09-24 11:31:54 瀏覽:363
梅花易樹 發布:2025-09-24 11:31:05 瀏覽:130
女子與玫瑰 發布:2025-09-24 11:14:04 瀏覽:95
黃曉明海棠花 發布:2025-09-24 11:13:31 瀏覽:888
瑪櫻花價格 發布:2025-09-24 11:05:36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