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襄汾花卉

襄汾花卉

發布時間: 2022-05-14 00:54:47

㈠ 山西有哪些特產介紹特點。

山西土特產
保德油棗:保德油棗,產於沿黃河一帶的天然溝壑中,山谷中,日照強,雨量小,氣溫高,十分乾燥,有利於油棗生長。據考證,保德縣栽植棗樹已有11OO年的歷史,相傳,清朝康熙皇帝出巡路經保德時,在馮家川念盤兒嘗過紅棗,誇贊棗兒油性大,稱為「油棗」。
保德油棗的特點是: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含糖57.9%,果實制干後富有彈性,掰開後可拉三至四厘米長的細絲。它易貯藏,易運輸。經加工後的油棗深紫油潤,皮薄質細,形大無核,棗肉肥美細膩,有一種特殊香味。鮮棗用酒泡製為貴妃棗,俗稱醉棗,酒芳棗香,風味特殊。油棗作為中葯有健胃、補脾、助腎的功能。
長子銅樂器:長子縣的銅樂器製造業,已有
6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同行業八大產家之一。產品40多種,所產樂器音質純正,音域寬廣,多為民族、民間樂隊使用。不僅受到國內一些著名音樂藝術團體的青睞,而且遠銷東南亞各國。
澄泥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用特種膠泥加工燒制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硯體形有圓、橢圓、半圓、正方、長方、隨意形的。雕式有號、耳瓶、二龜坐浪、海獸哮月、八怪斗水、仿古石渠閣瓦等立體硯。平面雕刻有山水人物、草樹花卉、走獸飛禽;又有犀牛望月、台山白塔、嫦娥奔月等。這些雕硯刀筆凝練,技藝精湛,狀物摹態,形象畢肖,靈通活脫,逗人情思。置於桌畔案頭,既是文房中實用的四寶之一,又是供觀賞的藝術珍品,中外遊客多購置以作留念。大同油炸糕:大同、雁北一帶盛產黍子,胡麻油產量也很高,所以,炸油糕是大同雁北一帶群眾非常喜愛的傳統食品。逢年過節、招待客人,以炸油糕為上等食品。這里的油炸糕面軟、油香,炸出來的油糕皮脆里嫩,綿軟可口。並且配以精緻的豆餡、土豆餡、韭菜、肉餡,更有風味。貫餡糖:介休貫餡糖,有著悠久的生產歷史。貫餡糖營養豐富,與浙江名產「寸綿糖」齊名。具有皮兒薄,餡兒香,氣味芬芳,味道鮮美可口等特點。因主要成分為糖稀,而糖稀則是用大麥生芽後與小米經糖化熬成,故具有溫肺、健腎的功能,亦有催乳的良效,且糖餡內的核桃仁性甘、平溫,故又有健腦補腎、補氣養血、潤肺化痰等功能。河曲凍西瓜:晉西北地區的河曲縣盛產西瓜。當地西瓜,個頭較小,瓤色血紅,又沙又甜,暢銷方圓數百里。
河曲人不僅會種西瓜,而且保存西瓜也有獨到之處。伏天,摘下的好西瓜置於室中。精心保存起來,可保存到上凍。或者讓摘了伏瓜未死的蔓子再座瓜,這種「二楞子瓜」,到秋收時方能成熟,更能保存到上凍。嚴寒季節,在室內或室外凍實的西瓜,能放到第二年三、四月開春後,成為人們喜愛的時令食品。

㈡ 山西襄汾荷花節是幾月幾日

山西省襄汾縣第八屆燕村荷花文化旅遊節 荷花節介紹

山西襄汾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底蘊也非常的豐富。全縣是一個文物風度的地方,各級文保單位就達到了9百多處。在那麼多精彩的文物之後屬於今夏的亮點內容最莫過於屬於7月份的荷花開了,更多關於荷花節的信息,一起來看看。

山西省襄汾縣第八屆燕村荷花文化旅遊節

時間

7月15日

主題

「荷開盛世,錦綉丁陶」

地點 :荷花小鎮

襄汾文化資源豐富,歷史底蘊深厚。全縣共有各級文保單位976處,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10處,各類館藏文物4500多件,是全省乃至全國屈指可數的文化文物資源大縣。

屬於襄汾縣最為著名的文化遺址就包括有丁村遺址、陶寺遺址享譽三晉、聞名全國.汾城古建築群被譽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這里是考古界公認的「堯舜之都,最初中國」,是人類起源、國家起源、三晉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有尉村跑鼓車、平陽麻箋、天塔獅舞、晉作傢具、汾城小米醋等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荷花節介紹

這次荷花文化藝術節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們齊聚荷花小鎮,零距離欣賞荷花嬌艷怒放,密密麻麻的荷葉間,一朵朵或含苞待放或肆意怒放的荷花在荷葉襯托下,滲透出獨特的韻味。人們在「一川清水,兩岸錦綉」的動人畫卷中,欣賞著荷花仙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精彩。

荷花節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自貢燈會、民族風情表演、篝火晚會、動漫展、美食嘉年華等活動輪番上陣,將帶給大家一場盛夏的狂歡,一幕視覺的盛宴。

荷花小鎮,位於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和襄汾經濟技術開發區現代服務產業園的核心區,總投資6億多元,先後舉辦了八屆荷花文化旅遊節,歷經10年精心打造,精品荷花觀賞區、溫泉度假休閑區、婚紗攝影花卉基地、安養中心等一批項目已投入使用,晉南氏俗體驗基地已初具規模,荷花小鎮已成為全市休閑觀光農業的一張「金色名片」,是臨汾周邊群眾旅遊觀光、休閑養生、休憩度假的南花園。

荷花節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自貢燈會、民族風情表演、篝火晚會、動漫展、美食嘉年華等活動輪番上陣,將帶給大家一場盛夏的狂歡,一幕視覺的盛宴

㈢ 臨汾有哪些歷史遺跡

臨汾千佛洞

詳細地址: 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岩上

景點介紹

千佛洞俗名佛洞廟。在山西鄉寧縣城東5公里營里村縣岩上,呂梁山南端。山上,呂梁山南端。山上樹木茂密,花香撲鼻,在叢林山花之中,突出巨石一方,長寬高各20米,體積近800立方米,佛洞即開鑿於巨石之腰。洞高3.1米,寬深各4.5米,四壁滿雕神龕及佛像,刀法簡練,姿態莊重,局部後代繪有壁畫,內容為佛傳故事,窟頂雕出藻井圖案,按其造像風格,應是隋唐作品。洞前寺宇兩進院落為明清建築,有山門、廂房、配殿、獻殿等,巨石位居最後,千佛洞則成為寺後佛堂。寺宇規模不大,布局嚴謹,殿堂結構簡潔,形制典雅,與四周山石樹木相互輝映、頗富雅趣。寺內石碑,載信徒禮佛盛況及寺宇重修經過。

掛甲山石刻

詳細地址: 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

景點介紹

掛甲山石刻在山西吉縣城南里許掛甲山。此地背依錦屏山,面臨清水河,楊柳夾崖,拱橋如虹,景色優美。據縣志記載,唐尉遲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錦屏已掛甲,更名掛甲出,也有傳說唐太宗與秦瓊奔赴長安,曾掛甲山巔,故名。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腳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區,每區二至三龕,龕人火焰式,龕內內多為一佛二菩薩,龕為座為覆蓮瓣束腰須彌狀,菩薩脅侍兩側。其中卧佛一龕,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動,神態自如。雕造手法剔地突起與線雕相結合,與其他石窟中圓雕相較,別具一格。

丁村

景點介紹

位於晉南襄汾縣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遺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村至今比較完整地保存著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各式院落20餘處,33座明清時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時代北方農村的村莊格局,分北、中、南三個建築群。多數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門多在東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過廳、門樓、廂房,均為磚石木質結構。建築構件上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古典戲曲、歷史故事等木雕、磚石雕圖案,是我國明、清民居建築中的佳作。博物館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陳列著近萬件文物,並把晉南一帶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繪製成畫或製成模型予以展示。館的第一院有10個展室,展出了晉南民間歷代相承的歲時習俗。館的四合院里,主要陳列清末民初以來民間迎婚嫁娶的禮儀風習以及「十二屬象相剋相合圖」、晉南一帶的其他禮儀習俗、祝賀、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後兩進的院里,陳列著晉南城鄉廣為流傳的刺綉、剪紙、木板畫等民間工藝品以及歌舞、小戲、皮影戲、木偶戲的實物和資料。此外,還有民間書畫、民間鏡子、民用瓷器和生產用具等展覽室。

㈣ 襄汾縣鈺澤綠色生態庄園怎麼樣

襄汾縣鈺澤綠色生態庄園是2017-03-02在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襄汾縣南辛店鄉司馬村。

襄汾縣鈺澤綠色生態庄園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3MA0HAT2W02,企業法人張紅亮,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襄汾縣鈺澤綠色生態庄園的經營范圍是:養殖銷售:雞、牛、豬、羊、魚;種植:糧食、果樹、蔬菜、花卉、苗木、中葯材(原生無毒無害)、瓜果;農副產品加工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襄汾縣鈺澤綠色生態庄園更多信息和資訊。

㈤ 古代一副嫁妝多少抬

古代一副嫁妝六十四抬。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從娘家帶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傢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送的嫁妝也會不同。

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來形容嫁妝的豐厚。舊俗在婚期的前一天,女家將置辦的奩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或「發嫁妝」。「鋪床」盡管不在婚姻六禮之列,但長期以來卻是漢族婚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富家嫁妝驚人,床、桌、器具、箱籠、被褥一應俱全,日常所需無所不包。發嫁妝的隊伍綿延數里,故稱「十里紅妝」。「發嫁妝」往往成為富貴大戶人家擺闊誇富的大遊行。

(5)襄汾花卉擴展閱讀

送嫁妝的原因有二:

1、為了女兒過得更好些,貼補家用,或以備應急。

2、盡量給女兒爭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妝多可以顯示女方家有經濟實力(盡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東拼西湊的)。所以經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視自己帶到男方家的嫁妝:如手鐲、玉器等。以上兩點是符合經濟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婦女在結婚時帶到她丈夫家裡的錢、物。亦稱「陪妝」、「妝奩」。發送後,女方即准備嫁妝,某些大戶人家當女兒出生時還特地釀酒,裝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稱「女兒紅」,待出嫁日,讓親友分享。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

因女子在母家無財產繼承權,貴族官僚嫁女時,除接受男家人大量聘禮財物外,尚須以大量財物贈女帶往夫家,以此為榮耀。歷代統治階級嫁女竟尚奢侈,自梳妝鏡匣(奩)中脂粉、膏澤、釵梳等物,至衣被用品、金銀器皿、珍玩寶物,無所不陪。

㈥ 襄汾哪裡最好玩

襄汾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境內有馳名中外的「丁村人」遺址,還有陶寺夏代遺址春秋晉城遺址。另外尚有漢末黃巾軍郭太部屯兵的白坡壘;以及史威村金代建築的「普凈寺」,丁村明、清居民建築等寶貴文物。

另外前不久發生的山西潰壩事故就在那,估計這也成一景了,呵呵

㈦ 襄汾節日風俗習慣有哪些

太平王氏麵塑地處襄汾縣汾城鎮南賈崗村,在那裡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很早這里就流行著一句名言:「金襄陵,銀太平」,是因為太平鎮(今汾城)盛產小麥,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每逢盛大節日和婚喪嫁娶的時候,用小麥粉做成人物、花鳥、動物來祝賀祈福,慢慢形成了麵塑,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過去它只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故從歷史上講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一大憾事。

太平王氏麵塑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當今麵塑稱之為藝術,並且以它絕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睞,這正是因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積淀和創作者絕無的功利思想的熱情和才思,使得它成為一種出於俗而脫於俗的樸素文化。也正是藉助於世代少有的「重視」,且落身於廣大的民間,才使得它有了條件自由地按照自身規律生存和發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鄉間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對流中以其獨特、完整的形象俏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春節太平王氏麵塑的主要功能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追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春節的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傳說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靈前一隻面羊為牲祭之俗,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種點彩的帶花饃饃,便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汾城供神所用棗山是頗為講究的。這是因為它是作為一種祭物而出現的。人們認為它有著某種超於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與神的交流橋梁。製作時把發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鋪一層紅棗,再用面做成盤雲、盤龍、盤兔、如意紋樣,間或點綴以連理、元寶、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類,以五穀雜糧點睛鑲鼻,蒸出鍋來、綿穎憨實,潔白的面與深紅的棗、五彩的糧、豆形成色彩上整體的對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時供於神位之前是說米面成山,表達一種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還要在旺火上燃點柏柴,烤食花饃,謂之避邪饃饃,保一年無災無病,平安吉利。晉南面花中還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造型。
無論是棗山、飯山還是花糕、可說是在這一隆重的節日中,鄉間的百姓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心靈崇拜物,一種寄託心願的方式。至於錢龍,則是一種類似於蟾的三足理想動物,表達民眾一種嚮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臘月廿三祭灶時還要灶馬灶雞等作為供奉。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實質上仍是食品,未了總要分而食之的。正是這些 復合性功能使它成為一種最易普及、最易傳承的藝術形式。

太平王氏麵塑造型簡潔渾厚、朴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內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適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將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內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
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時作為遠古歲時標志的風俗節日已加進了敬神、祭祖、崇念聖賢的復合性內容,因此;掃墓之風尤盛。要說祭神是春節習俗之特徵的話,那麼清明則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極講究「事死如事生」。宗廟,祖墳便是種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晉南晉北、祭掃時都要用面做貢,晉南叫蛇盤盤,有的分單頭蛇與雙頭蛇,祭祖前繞墳一周,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這種蛇盤盤造型簡潔、極少雕飾,似有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

寒食節之本質內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轉化變異為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民間廣泛製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麵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事實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春燕凌空正是萬物新生的季節,於是鄉村巧婦感自然之變而為之,借柔軟的面團、籍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鮮靈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機,展示出一個美妙神奇的民間藝術世界。特別是山西代縣一帶所作的寒燕天飛地走,水生土長、目中所見、心中所想自然萬物無一不在塑造之列。這些麵塑精巧別致,方不盈寸。所塑動物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著重誇大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刻畫四肢的靈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飛禽類如雞、鴨、孔雀、鳳凰、喜鵲及各種小鳥,則誇張表現其尾羽的動感,誇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擬人的效果,與觀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所塑人物造型都大於動植物,有各種戲劇人物,爬娃、抱雞娃、蓮花娃娃等,造型獨雅而生動有神。植物類有各種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圖案紋樣。蒸出後用品色點染開臉,設色濃艷、對比鮮明,極合理地適用了對比色的比值關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明時節互相饋贈,做成花架系插,懸掛於室內牆壁,頓覺春風拂面,生機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這些花色食品是為寒食節禁火時准備的干糧,後禁火俗廢,麵塑食品作為一種藝術隨風俗保留了下來。
清明節盡管因為寒食習俗的復合揉進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氣氛,但還是一個希望之節,是一種對春的回歸的祝福和萬物興旺的祈望。麵塑藝術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靈表現天地。麵塑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麵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晉南汾城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於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於佛,佛祖告他於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眾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眾生活,於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捻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於智慧,注之於情愛。待餳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態可掏,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內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饃造型琳瓏精巧,神態獰厲,設色濃烈。所謂面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爭腚等。
太平王氏麵塑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民間。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准確地把握住了隨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製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餳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朴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別是一種叫「辯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只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嘆不已。
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麵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麵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麵塑也頗為講究。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饃,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饃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免災。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徵的一種隱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饃饃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隨地方而變。
婚禮迎娶之俗歷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徵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麵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宮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馱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繽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內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枝。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將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將葬禮的種種程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復雜。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贊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麵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別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於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麵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著美學結構上的區別,讓人在濃艷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太平王氏麵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現的,只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復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
民俗使生活充滿了神秘和樂趣。大的如歲時儀禮的活動若比作人們生活的節奏高潮的話,一般的交往禮儀活動自然使每時每刻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麵塑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
新房起架,上樑大吉,畫八卦,貼賀聯,點燈放炮,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做好花桃花饃來慶賀,謂之「扶梁」。
新房落成,喬遷入居。當新麥上場,要磨一斗白面做雪白的大貢,油炸出各種精巧的面花,酬謝五土,恭請土神安家,保佑金梁玉柱,千年永固。
七月七乞巧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共訴衷腸。織女巧手早巳成為人間婦女崇拜之偶象。於是每到這一天,姑娘媳婦們要吃面做的「頂針」、「針線笸籮」,期望自己心靈手巧。
八月十五中秋節,月餅成為人們傳說的食點。在造型紋樣上都精巧別致,賞心悅目,當稱麵塑藝術別樣之花。
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羊羔饃。窮人家送幾個,富裕一點的人家要送卜幾個乃至幾十個。都配成套,與生命意識,生殖崇拜有關的造型圖案很多。
太平王氏麵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

春節來臨前,農家婦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當地習俗捏制小貓、小狗、小虎、玉兔、雞、鴨、魚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的麵塑製品,以象徵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祝願萬事如意。

熱點內容
女尊之異世百合txt 發布:2025-10-05 15:16:11 瀏覽:322
花卉裝飾課 發布:2025-10-05 15:06:09 瀏覽:647
玫瑰花蜂蜜怎麼做 發布:2025-10-05 15:00:32 瀏覽:275
櫻花木頭 發布:2025-10-05 15:00:24 瀏覽:964
梅花易數類象 發布:2025-10-05 14:51:10 瀏覽:614
南下王蘭花 發布:2025-10-05 14:51:01 瀏覽:913
櫻花櫻花春 發布:2025-10-05 14:50:24 瀏覽:378
牡丹花夏天怎麼養 發布:2025-10-05 14:50:23 瀏覽:773
插花銅瓶 發布:2025-10-05 13:35:43 瀏覽:323
西蘭花施肥技術 發布:2025-10-05 13:23:52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