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網文
A. 紫金花是一種什麼花
有客人問,何為「紫金花」?
我自豪地回答:最近有流行網文叫「有一種藍叫金昌內藍」,緊接著容就有了「有一種紫叫金昌紫」、「有一種花叫金昌紫金花」。這里的紫金花並非香港的市花紫荊花。後者是一種蘇木科、羊蹄甲屬植物,花期冬春之間,花大如掌,略帶芳香;前者並非某一種具體的花卉,而是金昌紫金花卉的總稱。這里的「紫」是指以薰衣草、馬鞭草、鼠尾草為主的紫色花卉和樹木,「金」指金昌市,同時指以向日葵等金色花卉為主的花卉。這是本屆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針對金昌市未來資源日漸枯竭的形勢,提出並打造金昌的花海,通過旅遊文化產業調整金昌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所以,金昌的花海里所有的花都統稱為「紫金花」。
這是發表在2015年7月23日《甘肅日報》上《有一種花叫金昌紫金花》裡面的一段。作者是著名作家陳玉福先生。閱讀地址:1號作家陳玉福新浪博客。
B. 荷花的花瓣是什麼顏色的 形狀是什麼樣的 氣味是什麼 花朵大小 雄蕊 雌蕊 花萼數目還有雞冠花
荷花的花瓣有六種顏色。常見的白色和粉紅色的,還有白粉色,淺紫色,另外還有專一種紅色里帶有屬硃砂色、那種顏色很鮮艷的紅色花瓣的荷花,還有一種花瓣尖上粉紅、花瓣根淺綠色的荷花。荷花花瓣的形狀像船,兩頭兒沒那麼尖。氣味是一種悶悶的香味。花朵大的有如盛湯的海碗那麼大,大概直徑25厘米吧,小的花朵也有10厘米左右吧。荷花的中心就是蓮蓬,蓮蓬的周圍是許多許多白色的雄蕊、黃色的花葯,蓮子就長在蓮蓬里。花桿也就是花柄和葉柄都是長長的、有刺兒,柄下連著的莖,就是我們吃的藕。 提這個問題的人,可能眼睛不好。不知我的描述准不準。 雞冠花的形狀就像人的手掌和手背似的,肉質的,花的上部像雞冠,所以得名--雞冠花。花的顏色也多:紅的、紫紅的、黃色的。花籽很小很小,是黑亮的。雞冠花沒有什麼氣味。
C. 哪些花卉適合在水裡種植 在水裡種植哪些花卉好
適合在水裡種植的花卉有,水仙、荷花、睡蓮、水生鳶尾、唐菖蒲、水蔥等。它們在水中生長的才好。
D. 牡丹為什麼叫花魁
牡丹與梅 中國花魁的曲折之路(zt)
Greatcold
0位粉絲
1樓
牡丹與梅 中國花魁的曲折之路
2006-02-07 15:01:25 南方社區
編者按:其實事情要回到2005年7月22日,當時62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近日聯合簽名發出倡議,呼籲盡快確定中國的國花,並提出將梅花、牡丹確定為「雙國花」的建議。這個消息在網上引起熱烈反響,七成網民投票呼籲馬上確定國花。在隨後SOHU網發起的網上調查中,截至下午2時,有7084人發表了意見。69.14%的投票者認為「中國應該馬上確定國花」;而在「中意的國花」調查中,牡丹和梅花的支持率分別高達41.42%和36.39%。
國花之爭,由來已久。這條消息再次引起網友強烈反響,支持率最高的梅花和牡丹之間該如何取捨?它們各自代表了怎樣的內在精神?誰又能成為中國理念的代言人?這些爭論的焦點大概都源於「梅」與「牡丹」背後的理念沖突。與其問誰能成為中國的花魁,不如問究竟是哪種理念將成為中國未來社會的主流。
國花歷史 誰才能代表中國理念?
☆ 中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開始栽培牡丹,唐代牡丹更是被譽為萬花之王。到了清朝,慈禧「垂簾聽政」時將牡丹正式定為國花,並於頤和園修築國花台。1915年版《辭海》載:「我國向以牡丹為國花」。
☆ 1929年前後,國民政府內政部與教育部聯合通令全國,宣告以梅花為國花。
☆ l981年秋冬之際,—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大力支持,倡議全國開展國花問題的討論。l982年《植物雜志》受中國植物學會的委託開展了評選我國國花的討論。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相繼作了宣傳介紹,從而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20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兩次國花評選,一次是梅花奪魁,牡丹居亞,另一次則是牡丹稱王,梅花位次。
☆ 1988年發布的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和約》十周年紀念郵票,一枚的圖案是日本的國花櫻花,另一枚上面是中國的牡丹。
☆ 1994年9月2日中國花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全國開展評選國花活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作了題為「讓國花盡早誕生」的講話。牡丹和梅花的競爭達到了白熱化,後來評選小組組織了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投票,結果牡丹以18票獲勝。
☆ 近來國內花卉界提出三種國花評選方案:「一國一花」,國花為牡丹;「一國四花」,牡丹稱國花,另設春蘭、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名花;「一國兩花」,牡丹、梅花為國花,由我國著名花卉專家陳俊愉提出。
評選花魁 三大條件和四大意義
1994年9月2日中國花協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全國開展評選國花活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慕華作的題為「讓國花盡早涎生」的講話中指出了通過評選國花的意義:
(1)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情。通過歌頌祖國的花草樹木,選出心目中最喜愛的花卉,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
(2)鼓舞人們投身於建設祖國、建設美好家園的事業中。花卉不僅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具有獨特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3)進一步提高對發展花卉業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花卉在我國農業中是一項古老而新興的產業,我國花卉栽培歷史長達3000年之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花卉事業蓬勃發展,逐步成為一項新興產業;花卉與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生活工作環境改善了,精神面貌也就大不一樣。
(4)普及花卉知識,培養愛花、養花興趣,提倡愛花、養花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標志。我國素有愛花、養花的優良傳統。通過開展評選國花,要讓人們對花卉有更多了解,培養愛花、養花興趣,推動花卉進入幹家萬戶。
根據1994年全國人大八屆二次會議第0440號「關於盡快評定我國國花的建議」議案,批轉農業部辦理,責成中國花卉協會負責具體組織。中國花協即在全國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評選國花活動。成立了國花評選領導小組,經專家小組討論確定了我國國花評選條件為:
2006-3-8 15:37 回復
Greatcold
0位粉絲
2樓
(1)栽培歷史悠久,適應性強,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影響,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
(2)花姿、花色等特性能反映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性格特徵。
(3)用途廣泛,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具有較高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
誰占花魁 梅與牡丹的激烈爭奪
中國的國花為什麼定不下,外媒文章分析,可能是牡丹、梅花所代表的文化差別所致。支持牡丹、梅花、菊花或其他任何一種花卉的人,總能夠從中找到其所代表的內在精神。除此之外,經濟利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詩文中的梅與牡丹
☆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李白《牡丹》)
☆ 一枝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
☆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台。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盧照鄰《梅花落》)
☆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白居易《秦中吟》之十《買花》)
☆ 吳王醉處十餘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經雨不隨山鳥散。倚風疑共路人言。愁憐粉艷飄歌席。靜愛寒香撲酒樽。欲寄所思無好信。為君惆悵又黃昏。(羅隱《梅花》)
☆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徐凝《牡丹》)
☆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湊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劉禹錫《楊柳枝詞》)
梅花:德性與氣節的代言人
梅花自古就被賦予德的品性,民間流傳著許多吉祥、喜慶的相關習俗。梅花集高潔、秀雅、堅毅於一身,其色、香、韻、姿俱佳,特別是在冰中孕蕾,雪中開花的品格,更為無數仁人志士所喜愛。
☆ 古人認為,「梅具四德,初生為元,開花如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梅花綻開五瓣,象徵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有梅開五福之說。喜鵲在梅枝上歡悅鳴叫的圖案,常被稱為「喜報早春」,「喜報春光」,「喜上眉梢」,取諧音或寓意。吉祥圖案還有「竹梅雙喜「,由竹梅和兩雙喜鵲紋圖,竹喻夫,梅喻妻,常用以祝賀新禧。「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
☆ 魯迅曾精闢地用梅花作過一個比喻:「中國真同梅樹一樣,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個樣子,一忽兒挺生一兩條新梢,又回復到繁花密綴,綠葉蔥蘢的景象了」。他還請人為他篆刻過「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懷。
☆ 明·王圻《三才圖會》認為:「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明代李漁曾論賞梅:「風送香來,香來而寒亦至;雪助花妍,雪凍而花亦凍」。梅傲而不俗。其色分紅白及綠,另有蠟梅,色黃如蠟,香氣濃郁。梅壽可逾千載,枝幹虯曲,身姿蒼古,其芳愈寒愈媚,臨風寒勁挺傲然鐵骨,遇冰雪更添飄然風儀。梅不畏寒乃出自天然,而寒香俱來更是造化奇絕,踏雪尋梅,呵氣凝香,滿目嬌色,風雅至致。
☆ 早在魏晉時期,梅花就被寫入詩歌中,人們首先把它作為一般春花春樹認識和描寫後來梅花漸漸上升為獨立的審美表現對象,而不僅僅作為春景的點綴。南朝鮑照在其《梅花落》中已經賦予了梅花高風亮節的品性。(以下取自網文《宋代詩歌中的梅花意象》)
☆ 宋代,生活在齷齪塵世,志不得伸的詩人們更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看到在寒霜季節盛開的梅花,傲雪耐寒,獨入清香,於是就把它詮解為一種孤高絕俗,貞潔自愛的君子情操,以梅隱喻自身的美德。北宋中期,經過蘇軾等人的吟詠,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進一步深化。蘇軾寫了大量詠梅詩,在其詩中帶有強力主觀表現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樣淋漓盡致地展現詩人孤芳自賞,幽潔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內心深處與世委蛇而又不甘淪棄的孤清與落寞。
2006-3-8 15:37 回復
Greatcold
0位粉絲
3樓
☆ 到了南宋,國勢飄搖,社會動盪,土人階層渙散零落,詩人在受挫時感到塵世的不如意,而且還受道家逍遙自適人生哲學的影響,很多詩人寄情於山林,渴望過一種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生活,於是在詠梅詩中,出現了梅花另一個意象--隱者高士的意象。
☆ 君子、隱士、處子玉女,梅花的這三個意象之所以能相融,是因為這三個意象都有共通的核心--貞潔的象徵。以梅花來表達對遠方朋友的罹,也是古詩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詩人們詠梅絕不只是為了描摹梅的物態,更重要的是借梅怡情,抒懷,表節。詠梅詩之不同於一般的詠物詩,下是由於詩中報詠之梅,已經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一代一代層累凝聚著深刻的含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獨立高傲的心靈境界。
牡丹:國花之爭關系產業經濟利益
☆ 牡丹,以其雍容華貴、富麗端莊的獨特魅力,自古以來,便被尊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成為中國的「國花」。
☆ 牡丹初無名,混稱芍葯。直到秦漢時始從芍葯中分出。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繁榮起來,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牡丹有「富貴花」「百兩金」之稱。寓意為「吉祥之物」「幸福之花」。牡丹也最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象徵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繁榮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現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都已行程牡丹種植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第七屆牡丹觀賞節在巢湖市召開時,巢湖市市長夏望平就指出:「它(牡丹觀賞節)的宗旨在於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科技唱戲。」
☆ 為什麼對於哪種花能夠入選國花大家如此緊張?有業內人士分析,除了對於花、花文化的熱愛,還有其他利益的考慮。一旦一種花得到「國花」的尊貴稱號,它以及相關的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的發展將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各方觀點
☆ 牡丹和梅花,彼此還有一種文化意味上的分別。牡丹是大眾化的,是普羅大眾欣賞品位的代表。相對於牡丹的群體欣賞口味,觀賞梅花更多是一種個體的審美體驗,因為它歷來被更為敏感的知識分子所把持。無疑,梅花及其象徵的精神,是由歷代知識分子總結賦予的。時乖命蹇的時候,他們以梅花自我期許,並且把梅花人格化,甚至「梅妻鶴子」。普羅大眾在勤苦勞作之餘,可憐而有限的感官之娛,必然指向色彩濃烈喜慶的東西比如牡丹,而審美意義上的梅花之「瘦」,卻可能無法激起甚至無暇激起他們內心的共鳴。(選自李方《國花中的牡丹梅花之爭》)
☆ 如今,中國尚未決定現代意義的國花,是將分布在黃河流域的牡丹作為國花,抑或將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梅花作為國花,中國有關方面為此猶豫不決。牡丹象徵著雍容華貴,與目前國家經濟現狀和政府所宣傳的「節儉」不甚相符;梅花象徵著堅忍內斂,與開放性的國家政策稍有出入。國花無法確定的背後似乎是上述理念沖突在起作用。(朝鮮日報《中國國花為什麼定不下來?》)
E. 網文草喜歡酸性土還是鹼性土
網紋草喜歡酸性土,微酸,以疏鬆透氣富含腐殖質多的土壤為最好,這樣的土壤種植的網紋草葉片健壯,色澤亮麗,植株健康。
F. 耐寒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及矮小的灌木花卉的種類和種植技術;
1、耐寒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宿根花卉 種植技術=春季水肥要跟上 夏季保水除草觀花 秋季剪除地上部分枯葉冬季不用保護可以自然越冬 來年繼續發芽生長 例如=天人菊 草類等 2、小灌木=杜鵑 茶梅 月季 丁香 連翹 女貞 迎春 綉線菊等等 一叢生長的木質植物都是這一類了 春夏秋都有開花的 有紅 黃 白 粉等色
G. 花草樹木的名稱大全,求~~
花:梅花. 水仙. 迎春. 報春. 瑞香. 山茶. 白玉蘭. 紫玉蘭. 瓊花. 君子蘭. 海棠. 牡丹. 芍葯. 丁香. 杜鵑. 西洋杜鵑. 櫻花. 含笑. 玫瑰. 紫荊. 棣棠. 錦帶花. 連翹. 雲南黃馨. 金雀花. 仙客來. 蝴蝶蘭. 石斛. 風信子. 鬱金香. 鳶尾. 馬蹄蓮. 金盞菊. 文殊蘭. 百枝蓮. 四季海棠. 吊鍾海棠. 竹節海棠. 天竺葵.
樹木:珊瑚樹、銀杏、櫟類、臭椿、木荷、冬青、懸鈴木、女貞、大葉黃揚、落葉松、黑荊樹、馬尾松、思茅松,雲南松、南亞松、油松、紅松、黑胡桃、檸檬、懸鈴木、蒲桃、珙桐、木棉、爪哇木棉、洋紫荊、羊蹄甲、雨樹、合歡、龍牙花、刺桐、廣玉蘭、蘇鐵、紫薇
H. 《鏡花緣》讀後感
《鏡花緣》讀後感(一):鏡里看花一世緣——[清]李汝珍《鏡花緣》
書籍信息:
《鏡花緣》,作者:【清】李汝珍(約1763-1830),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2017年8月第1次印刷,519千字,封面繪畫:李光珍,內文繪畫:梁昌正。
之所以特別列出封面和內文的畫師,是因為我從前也看過其他版本的《鏡花緣》,並沒有見過配彩圖的,但這一版首頁的繪畫長卷卻深得我心,是很漂亮的和風。為這彩繪,入手也覺得很值得的。
我初次知道鏡花緣,是在小時候去哥哥家玩,哥哥有本《鏡花緣》小人書,畫的是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到海外游歷,在兩面國揭開兩面人後面的頭巾,看見了他們背後的猙獰面孔。看到唐敖往高處躥了數丈,當時不知道前面有他吃了躡空草的情節,還以為他是武林高手。當時看小人書時就覺得非常好看,可惜哥哥只有一本,故事就沒有看全,一直引以為憾。後來上了大學,在圖書館看見了《鏡花緣》小說,就馬上借回宿舍,一口氣讀完了。時間一長,對前面唐敖出海游歷印象深刻,後面的情節便記不清了。此次再與《鏡花緣》相逢,入手一冊,也算是我與此書的夙緣。
本書共一百回,前四十回和後六十回,內容雖有聯系,卻有很大的不同。
前四十回,才子唐敖官場失意,隨出海做生意的妹夫林之洋游歷海外,後六十回,唐敖之女唐小山(百花仙子轉世,後改名唐閨臣)出海尋親,與其他花仙轉世的才女們相遇,並共同參加武則天舉辦的女子考試之事。前四十回,由於角色人數較少,游歷主線清晰,讀起來還比較容易,後六十回,百花出場,人物繁雜,眾才女相聚言歡飲酒行令,琴棋書畫各展才華,難免令讀者眼花繚亂。豈止是才女相聚,分明是作者炫學。作者欲刻畫才女,倘若自己腹中欠缺才華,這文章是萬萬寫不出來的。作者不吝筆墨,極力描寫各才女之才華,如身在百花叢中觀百花齊放。
我曾在其他版本《鏡花緣》卷首見到胡適的文章,胡適很推崇這本書,尤其贊賞女兒國一段描寫,因其表達了作者的女權主義思想。鏡花緣提倡女權,在當時的封建社會里實屬難能可貴。前四十回借海外游歷諷喻世情,筆法諧謔,入木三分,此為文學評論界共識,在此就不多說了。此次我特地細讀了後六十回紛繁雜亂的百花相會之章,其實在後六十回作者也借書中人物之口,發表了一些頗有見地的議論和諷喻。如紅紅、亭亭在黑齒國女子考試中被一些關系戶擠下來而名落孫山,唐閨臣勸其到唐朝參加女子考試,紅紅、亭亭也擔心唐朝的考試是否也存在著不公平、找關系的現象。還有一處情節講醫治小兒驚風,李汝珍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驚風起源不同,要因人而異,不能盲目使用同一種葯物醫治,這樣只是治標不治本。可以說,鏡花緣是一本作者借故事闡述自己觀點的書。有些中國古典文學,作者意圖往往較為隱晦,但李汝珍藉此書闡述觀點的目的非常明顯,有關論戰、觀點的篇幅幾乎多於情節。但有觀點並不等於說教,作者借鮮活的情節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暢快淋漓,讀之令人解頤,並無枯燥之感。
此書大力提倡女權,在當時不啻驚世駭俗,但作者難免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對女權的提倡還是不夠徹底。本書的九十幾回講一群將領征討女帝武則天,連破武氏把守的四關,後來扶中宗上位,武則天退位為太後。百花中有一些女子為破陣玉殞香消,還有一些因為夫君戰死而殉身相從。因其有女子殉夫情節,所以我覺得作者女權思想還是不夠徹底解放。不過時代不同,以現代觀點作標准要求生活在清代的作者,未免太過苛求,作者見解獨到、議論精闢,已經走在時代前列,不少現代作者亦難望項背。
另外,作者寫女子參加考試,贊揚女子的才華,而對女帝武則天持反對態度,如唐小山改名唐閨臣,小說最後中宗繼位,武則天退位,又似乎為觀點自相矛盾之處。然而我以為,這是小說時代背景的局限,並非作者反對女子稱帝、從政,不然,作者又何以令牡丹轉世的陰若花回歸女兒國做皇帝,並且有三位女子隨之做了女兒國的大臣?破武氏四關的一段戰場描寫,風格與封神演義類似,失陷在陣中的將領,亦是失陷在酒色財氣之內,仍然諷刺的是人心的貪婪與慾望。作者身在清朝,女主名字改為「唐閨臣,意為仍是唐朝閨中之臣,我想作者也許是在隱喻反對清朝統治吧,畢竟清朝文字獄厲害,不能寫得太明顯。
此書作為文學作品,其效果可以用本書最後一頁的一段話來作結:作者之友有憂思之疾,讀此書時而解頤,時而噴飯,不久即愈。敢情這書能治抑鬱症啊?心情不太好的朋友們都可以看看。然後作者還有伏筆,暗示這本書沒完,還有下文,說只寫了一半,朋友就催他將這一百回先印出來,說他寫稿太慢,等全都寫完,指不定要到什麼時候,寫多少先印多少。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沒聽說哪本書是鏡花緣的續集了。而且鏡花緣里一百位女子,也只是交待了一小部分的結局,一大半卻還沒有交代。不過未寫出來的那部分似乎也不是那些女子的結局,而是武則天作太後時第二次開女科考試的事情了。要說沒爛尾,有些女子的結局沒交代,作者本人都說還沒寫完;要說爛尾吧,也不對,因為女主百花仙子已經了卻塵緣,與劍俠顏紫綃棄世修行去了。所以,我猜是這部作品實際上已經完成,只是愛開玩笑的作者在結尾吹了個牛。
我疑惑了很久這本書為什麼叫《鏡花緣》,取的自然是水月鏡花之意,但是我讀了很久並沒有覺得書里講水月鏡花。後來一想,大概是唐敖和唐閨臣父女都棄世修仙去了,所以塵世間種種富貴、種種磨難,如同鏡花一般,虛無縹緲。如有續文,說不定會叫《水月緣》呢。
另外,發現作者對名字里帶紫的女子很偏愛呢,顏紫綃、燕紫瓊、宋紫菱都是女中劍俠,英姿颯爽,來無影去無蹤。
李汝珍花費三十年心血,方寫了五十二萬字,裝印成書,已算是極厚實的一本著作。當今網文,作者為了保持人氣,動輒日更萬字,速度雖快,其質量就很難說了。天下文章,能流傳於世,莫不是消耗作者的大量才華與心血,方可寫成。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消磨了三十多年層層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
此句令人一嘆。
I. 安徒生簡介
J. 蘇軾筆下的海棠很有特點,你還讀過哪些花卉的名句古詩寫出一句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