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璧花卉
① 民國時期,有哪些著名的畫家,個人簡介
1、黃賓虹(1865-1955),原名懋質,名質,字朴存、朴人琴,徽州府歙縣人,出生於浙江金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的開派巨匠,有「千古以來第一的用墨大師」之譽。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旨》等。
5、劉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 ,原名槃,字季芳,號海翁,1896年3月生於江蘇省常州。 擅長油畫、國畫、美術教育。代表作有有《劉海粟畫集》《劉海粟油畫選集》《劉海粟國畫》《學畫真詮》等。
② 清末畫派家那些代表人物
1.吳昌碩
作為海派晚期的主要代表。吳昌碩繪畫上擅大寫意花卉,其用墨濃淡干濕,各相其宜,色彩吸取民間繪畫用色的特點。善用強烈鮮艷的重色,大膽使用西洋紅,色調濃艷,對比強烈。他發展了青藤、雪個、石濤、揚州八怪以來的大寫意畫傳統,形成獨具特色的「雅俗共賞」品格。他的作品極多,《荔子》、《荷花》、《壽桃》、《墨竹》、《雁來紅》等,都是其匠心獨運的傑作。
2.齊白石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3.黃賓虹
擅畫山水,為山水畫一代宗師。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八十歲後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他的書法「鍾鼎」之功力較深。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著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畫法要旨》。
4.潘天壽
現代畫家、教育家,擅畫花鳥、山水,兼善指畫,亦能書法、詩詞、篆刻。1915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
,後取法石濤、八大,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士。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5.徐悲鴻
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
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
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6.林風眠
畫家、藝術教育家、國立藝術學院(現更名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歷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國立藝術學院
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
7.李叔同
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又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音樂、圖畫教師。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歌就是由他譜曲的。代表作《佛像》。
8.顏文梁
中國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1953 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副院長,出版有《顏文梁畫集》、《油畫小輯》、《歐游小品》及水彩畫集《蘇杭風景》等,著有《美術用透視學》、《色彩瑣談》等。
9.張大千
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善山水畫
10.黃君壁
中國畫家。1960年巴西國家美術院授以院士銜。他擅山水,師承漸江、夏圭
,有極深的傳統功底。曾設白雲堂授徒,被尊為「多士師表」。作品長於飛瀑、流泉、風帆、霜林。筆墨氤氳,蒼勁有力,氣勢雄壯。亦能作工筆仕女和花鳥。出版《黃君璧畫集》、《黃君璧作品選》、《黃君璧書畫集》等。
③ 中國近現代頂級的國畫大師都有哪些
中國近現代的頂級國畫大師有:
1、齊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他工筆畫到頂,寫意畫達峰,工寫結合成為大師。為中國畫藝術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作品有《蝦》、《蟹》、《牡丹》、《牽牛花》、《蛙聲十里出山泉》等等。出版有《齊白石畫冊》多種。
2、傅抱石(1904—1965)祖籍江西新余,生於南昌。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畫大師。傳世作品有與著名畫家關山月合作、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柳下聞吟圖》等。他還是一位美術理論家。
3、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4、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傳世作品有《天竹花卉》、《紫藤圖》、《墨荷圖》、《杏花圖》等。林風眠(1900—1991)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原名林鳳鳴,生於廣東梅縣。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等。是整個20世紀中國美術界的精神領袖,是中國現代畫壇的藝術大師,傑出的藝術教育家,中國美術學院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繪畫史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
5、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擅山水、重寫生,並將西畫中的明暗處理方法引入中國畫,將西畫技法和諧地融化在深厚的傳統筆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不僅是畫壇辛勤耕耘70餘年的一代宗師,而且在藝術觀念的開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影響早已越出美術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評價。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
6、潘天壽(1897—1971)浙江寧海人。他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著述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他是一代藝術大師和美術教育家。
7、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是我國現其代傑出、著名的畫家、教育家、現代繪畫藝術大師。畫馬為世所稱,筆力雄健,氣魄恢宏,布避設色,均有新意。代表作《奔馬圖》,最為人所喜愛。間作花鳥及貓,亦別具風格,情趣盎然。著有《普呂動》、《初倫傑作》、《悲鴻素描集》、《悲鴻油畫集》、《悲鴻彩墨畫集》等行世。
8、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9、蔣兆和(1904.5.9—1986.4.15)祖籍湖北麻城,生於四川瀘州。是我國現代卓越的人物畫大師和美術教育家。他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內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飾的畫筆表現了20世紀中國人民命運的變化,開啟了中國現代現實主義人物畫的新風。他創立了中國畫造型基礎課和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直接培養或影響了一大批卓有成績的人物畫家,被稱為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不僅充實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矚目,成為整個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出版有《蔣兆和畫冊》、《蔣兆和畫集》、《蔣兆和畫選》等。發表有《國畫人物寫生的教學問題》、《關於中國畫的素描教學》等論文。誰可為悠悠中華魂?譬如胡適,譬如魯迅,譬如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
④ 中國水墨畫的著名畫家是誰,類似與幾大名家之類的
「一指乾坤」之崔如琢
崔如琢作為中國當代水墨繪畫的代表性大家,以獨特的指墨以及積墨畫法享譽世界。他在前師基礎之上,將指墨、積墨、潑墨都賦予突破與創新,並集其大成,開創了指墨積墨山水以及指墨積墨花鳥畫的新篇章。隨著中國當代水墨板塊成為市場焦點,崔如琢近年迎來了他的飛速發展期,並以其獨特的風格,成為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的旗手,引領中國水墨藝術走向世界,為中國水墨藝術在全球藝術殿堂贏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詩魂書骨」之范曾
觀察中國當前藝術界動態時,范曾的確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數十年來,范曾把對中國文化精髓之感悟融入他獨特簡約而超逸豪邁的人物畫之中,其畫精於白描,尤喜寫意人物,提倡清初名僧石濤的「一畫論」,主張「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畫作筆力遒勁,線條簡括,氣韻生動。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江畔行吟之屈原、橫槊賦詩之曹操,還是豪氣干雲之鍾馗,無不顯現出清新雋永之畫風。
行走斑斕世界之黃建南
黃建南的水墨作品呈現出斑斕絢麗的色彩,對生命與自然的熱愛成為他畫作的主題,眾多作品均流淌著神秘莫測與眾不同的東方藝術意境和神韻。黃建南的藝術風格源自獨特的人生經歷,他12歲接觸舞檯布景,步入藝術天地,其一生游歷甚廣,曾從廣東步行至黑龍江,用9年時間縱貫中國南北,用雙腳、雙眼、雙手,行走、洞觀和描摹3.8萬多公里沿線的山川大地。
「墨分千層」之蔡茂友
「墨分五色」是水墨繪畫的物質特性。蔡茂友充分繼承了宋元花鳥畫的墨骨畫法,創造性提出了「墨分千層」的藝術理論,並探索實踐「墨分千層」的花鳥畫法。自其水墨牡丹長卷《春風得意》去年邁入千萬元梯級後,今年單幅作品《盛世昌隆繁華似錦》全卷以3795萬元成交,再創其個人記錄。蔡茂友的創作媒介、學術頓悟、市場認可經受了多重檢驗,未來的價值潛力令人期待。
「不老鬼才」之黃永玉
黃永玉頗具傳奇色彩,自學美術、文學,為一代「鬼才」,他設計的猴票和酒鬼酒包裝家喻戶曉。其博學多識,書畫俱佳,亦是詩、雜文、散文、小說、劇本的大家,在海內外享譽甚高。黃永玉用筆運墨反叛傳統,但審美趣味仍與傳統一脈相承,水墨畫作品展現出深厚淵博的學識、卓爾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強的性格。今年94歲的黃永玉可謂中國畫壇「不老鬼才」。
「點亮水墨山水」之邱漢橋
邱漢橋是「北勢南氣,山水大成」繪畫理論體系的創立者和倡導者。他在山水畫無限豐富的筆墨技巧中,單取「點」畫——大大小小的橢圓墨點,由點成線、成形、成畫。邱漢橋能「點」出自家風貌,並成為中國水墨畫壇中「亮點」,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受到收藏界的廣泛關注,作品升值平穩。2018年,60歲的邱漢橋作品總成交額由上年的4980萬穩升至7798萬人民幣。
工筆競獨秀之何家英
何家英在中國工筆畫壇一枝獨秀,技法全面,無論是工筆人物,還是水墨寫意,他都能找到藝術與市場的最佳結合點,努力開拓,不斷創新,兼容百家,自具一格,以其雅俗共賞、韻味綿長獲得了「雙贏」。他的作品注重對心靈的卓越表現和對人性的深刻關注,開拓了水墨人物畫的新天地。2018年,61歲的何家英作品以總成交額7757萬人民幣,稱雄當代水墨工筆畫壇。
「海上丹青大家」之陳佩秋
96歲高齡的陳佩秋,早年以山水為起點,上世紀50年代後專攻花鳥,畫風濃麗秀美,無論重彩工筆還是潑墨寫意,都別具風韻。上世紀90年代始,她著力探索細筆青綠山水,以水墨的筆墨元素結合西方繪畫的色彩,開創了彩墨結合的水墨畫新風,被譽為「海上丹青大家」。2018年,陳佩秋作品取得總成交額6331萬人民幣,晉入「前十」榜單,位居第八。
游離跨界多元之邢東
「60」後的邢東,曾在紐約帝國大廈舉辦個人水墨藝術畫展,舉世無二。2016年在美國洛杉磯和好萊塢亮相,23名好萊塢明星同時拜師學畫。邢東是世界多家奢侈品牌的合作夥伴,擔任世界級32家品牌獨家版權授權藝術家。他帶著東方的詩性文化,邂逅西方現代文化的激情,以大膽和不間斷的創新,完成東西方文化從碰撞到交流、從牴牾到融匯,為中國水墨畫注入新的生機。
京華畫院掌門人之王明明
王明明,中國北京畫院的掌門人,以水墨人物享譽畫壇。其作品長於通過精嚴的筆墨表現出詩意精神,無論是表現南方熱帶雨林的花鳥,還是北方的花卉植物,都可以感受到畫家精心營造的詩意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說,以人物畫見長的王明明在花鳥畫創作上的探索,對當代水墨花鳥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供參照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⑤ 中國畫花鳥畫的傳統分法可以分為哪5大類
國畫的花鳥畫基本畫法
花卉的觀察 學習畫花卉,除了要多觀賞及臨摹古今名畫以外,還要對 實際的花卉深入的觀賞與寫生,了解花的枯榮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態,茲從花朵葉與枝乾等各部位簡述其結構與生態.
( 一 ) 花朵:花朵經常是畫面的主題,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幾部份,花瓣有單瓣與重瓣 ( 復瓣 ) 之 分,花形有離瓣合瓣之別,牡丹薔薇花等是離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離瓣的單瓣,牽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單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單瓣與重瓣的不同品種,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長短多寡的區別,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異株者僅有小蕊,或僅有大蕊,有的花蕊較 明顯,有的較隱密,都需仔細的觀察,花萼亦因花的種類而異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絲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長 在一長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長,山茶萼像魚鱗等。
( 二 ) 葉:單葉植物從枝或莖長葉時,葉序有對生互生 輪生叢生等,復葉植物有的成羽狀掌狀鳥足狀,有的是二重復 葉,形式更為復雜,必先了解其生長的規律,才不致在繁雜中 發生錯誤,葉有葉柄與葉脈,形狀有尖圓長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莖枝:可分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幹挺 硬,有些相當粗狀,草本的莖大都較嫩,有的變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還長有須狀的攀緣莖。
花卉的寫生
各種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較清新,生氣勃勃,是寫生的好 時間,寫生是為創作收集素材,如果是為了工筆畫的需要,就 必須作細致的描寫,有時我們在畫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寫生收集素材的時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葉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將綻的大花蕾。葉子也是如此,除了成葉外也要 有嫩葉及嫩芽,並注意陰陽向背,大小穿插。枝幹也要有主幹 、支幹之分,以及在在畫面上的姿態和疏密。以上這些都是我 們在針對目的寫生收集素材時,首先要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花鳥畫不像山水畫常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法,通常視 角比較穩定,但我們觀察時可運用移動視點的方法,選取最美 角度寫生,並注意花、枝、葉的大小比例。畫花朵可從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畫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擴展,花瓣 太復雜的可進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畫葉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葉序、結構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與疏密、前後葉 的變化,最後畫枝幹,大幹還要畫出皮紋,如梅花的大幹要蒼 老、皮紋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橫皴,松干皮要 鱗皴,紫薇花干皮較光滑等不同種類的枝幹特點。
花卉的寫生,宜從折枝花卉開始,折取花葉易於入畫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詳細觀察,花蕊被遮蓋的也可撥開,研究細部 結構。對於簡單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選取整株花的一角來嘗試 或全株花的寫生,由於枝葉復雜,須選擇適當的角度,並做大 幅度的刪減或調整。總之花卉的寫生並不是畫植物的插圖或說明圖,需主觀的取捨與美化,並強調意趣的表現。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 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 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 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 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 ,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 夷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
例如維、鶯、畫 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 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 、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 ,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而尾短,山禽(鳴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極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 蟲,嘴長者食熊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椎形。能長 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 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微。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 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 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系,以求 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 ,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 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復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 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 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 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 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 的作品。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 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 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家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 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初學者了解這些極可能 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 、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 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嘗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 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 馴的小鳥, 最好價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 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復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 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 ,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 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 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秦鳥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 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 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 。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 枝上的,鶴與鷺鷥是拳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 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舊部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此外 鳥類棲宿或非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 這也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在根據頭部的動態 (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的穩,在枝上需抓的緊 。非翔實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白描畫法
白描畫法是指以墨線描繪物體,不著顏色的畫法。在人物 、畜獸畫方面也有白描畫法,譬如兩幅最早的戰國楚墓出土的 帛畫,即以白描法表現,我國古代稱之為「白畫」,北宋的李 公麟是這種畫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 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 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 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 ,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 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尤其在白描畫中,線條的優劣是一 幅畫成敗的主要關鍵。白描畫運筆宜以中鋒為主,用筆的壓度 和速度要均勻,鉤出的筆線要有「外柔內剛」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內,不宜顯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 過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現出一種霸悍的氣象,有時尚可減低 某些花卉、禽鳥的美感,故白描畫的線條要「寓剛建於婀娜中。
此外運筆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滯,務必要有「無往 不回」之意,腕力氣力一定要送到頭,止筆向上提時,也不可 輕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據吳學讓教授提供的示範 有三種主要的線條,一為起筆停筆(一字描),適於畫葉梗、 竹乾等。二為釘頭鼠尾描,適於畫葉筋、葉片等。三為連續弧 線描,適於畫花瓣。下圖是禽鳥的局部畫法示範,畫鳥的順序 是先畫嘴的當中一長筆,再畫上顎和下顎各一筆,再依次畫眼 圈、點眼、頭額、背、翼、胸、腹、腿、爪、補尾。畫細毛的 線條落筆與收筆較輕,中段略粗,若落筆太重,不易表現出羽 毛的質感。
雙鉤填彩畫法
雙鉤填彩畫法是用線條鉤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畫法,又稱鉤 勒填彩法或雙鉤設色法,是從白描的基礎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已見此種畫法,五代 畫家黃筌是雙鉤填彩法的代表性畫家,其線條纖細,賦色艷麗 ,是北宋院畫花鳥畫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雙鉤填 彩法,但風格野逸,較注重線條的趣味及墨韻,後世的花鳥畫 家 ,用筆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黃筌,並兼取兩家的神似逸 韻。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 (紙) 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准備兩只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 練習一手執兩只筆,並能靈活交換。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 幾次,將花、葉內側( 或中央 )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 ,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跡,太乾則渲染 不開。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 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後染:先將花朵的顏色最淡的顏色 底(既平塗打 底)再用其他顏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淺綠、洋紅、藤黃等色分染。 葉子可先用草綠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 :紫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內側向外分染後,再 紅色,染葉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後,再 草綠。
(三)接染畫法:譬如粉紅色的荷花瓣,尖紅,根部稍帶淡綠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紅由尖向內分染,並立即用 淡綠色由內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蟲蝕的 破葉,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鳥的賦采法略有不同,下圖為吳學讓教授的示範,首 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顏色第二次分染,乾後第三次鋪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鋪色 梳毛(絲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為了強調羽毛松軟而細密的感覺,梳羽毛法 的原則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沒骨畫法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 「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 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 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 艷,總以淡雅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寫意畫法
寫意畫法是指用單純而概括的筆墨來表現對象的精神意態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畫法。依據畫史上的記載,唐朝吳道子 所畫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潑墨,可能已具有寫意的形態,傳 世的畫跡中北宋蘇軾、文同的墨竹,釋仲仁的墨梅已經可以歸 入寫意畫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筆墨,在宣紙上畫 出淋 痛快的大寫意,如下圖是徐渭所畫的「牡丹蕉石圖」。 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及金石畫派都給寫意花鳥畫拓展了不少的領域。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 ,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 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 濃、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圖版是吳學讓教授以寫意畫法示範的紫藤,先以雙鉤畫法了解其結構。用寫意畫法現紫藤花,先以羊毫筆沾白粉,筆尖蘸花青,再蘸洋紅後以側鋒點垛,即畫出有濃淡與色彩變 化的花瓣,補小化瓣後,換草綠色畫細梗、點花蒂,並以黃粉 點花蕊。此外葉子的結構、葉序,穿藤法,亦應注意。
總之寫意畫法雖有所謂「意到筆不到」之說,形式簡略或 形象不精確都不需計較,然而要將寫意畫法畫得好,仍須先在 工筆畫法中多下工夫,多觀察寫生,才能發揮筆簡而意足的特點。
國畫的畜獸畫基本技法
畜獸又稱走獸是中國畫中較難表現得好的一門,宋朝沙門 德洪即指出:「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 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晝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由此可 見畜獸有常形,即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體型、比例與動態, 稍不謹慎,觀察得不夠仔細,即容易流為笑柄。常畫的畜獸有 馬、牛、虎、獅、鹿、羊、猿猴、貓、犬、狸、兔、馱、騾以 及象徵權勢的龍等,每一種走獸各有不同的特徵與習性,作畫 前必先詳細的觀察與寫生。
畜獸的觀察與寫生
我國古代畫家即非常重視觀察,譬如擅長畫獐猿的北宋畫家易元吉,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觀察野獸的動靜游息之態,故其走獸畫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經過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馬,必終日觀察,無暇與客人交談,故能畫出馬的特徵,黃山谷在其詩中即稱贊道:「李侯晝骨亦晝肉,下筆生馬如破竹 。」據說元代畫馬名家趙雍曾經據壯學馬滾塵狀,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窺看,正見一匹滾塵馬,故趙雍晝馬,能得其性情。可見古代成就高的晝家都很重視觀察,甚至親身模仿其動作,以求生動的表現畜獸的特徵與神趣。
蘇東坡的題跋中曾經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處士一日正在曝曬其書畫,有一牧童看見其中一軸戴嵩晝的鬥牛圖,拍手大笑說:「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牧童經常與牛生活在一起,發現到牛在角斗時, 牛尾是緊夾在兩股間,而唐朝畫牛名家戴嵩的觀察還欠周到,以致造成錯誤,是值得作為我們的借鏡。
中國畫一向提倡「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畫畜獸也不例外,觀察入微,掌握神態,才能將其畫活。走獸雖然同樣具備 五官、四肢,但其傳情表達的能力,卻不如人類豐富,然而我 們也不能忽視其細膩的動態和神情,每一種動物都有獨特的表 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此外動物也有許多特別的習慣和動態,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隨意的轉向各個方向,如收聽器般,能覺察極輕微的聲音;貓、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隨著自然光線的變幻而開合,猶如照像機的光圈原理;動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調節各種姿態,這些特點都應注意到。
畫貓耍表現出乖巧靈俐的特色,同屬貓科的虎則要表現出威嚴勇猛的感覺;畫驢要畫出傻氣和滑稽的味道,同屬奇蹄科的馬,就要晝出神駿豪邁的性格,每一種動物的性格,在作晝前必先稍加研究。
寫生時對動物解剖學應有了解,至少必先觀察其骨骼與肌 肉的關系,古人常說「畫虎畫皮難畫骨」,是指一般人往往過 分去描寫搶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對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寫是累積創作素材和捕捉生動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過觀察與默畫相結合的方法,把生動的形象勾出,並不是看 一筆畫一筆,對於晝動態的畜獸,應掌握神態,尤其耍注意從 一個動態過渡到另一個動態的瞬間,只用寥寥幾筆,就要准確的表現出畜獸的特點,其動勢要靠線條不同方向的對比和組合來表現。茲以擅長走獸畫的梁中銘教授平日寫生的素描稿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現的猴子冊頁,可以發現勤於觀察寫生,助益頗大。
寫意晝法
以寫意法畫畜獸,早在漢代壁晝及魏晉磚畫中即可見到略 為豪放的表現法,五代石恪的畫中亦可見具有禪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較盛行寫意的畫法,如沈周的寫生冊頁中亦有走獸, 郭詡的「牛背橫笛圖」墨色的乾濕濃淡變化生動,並以破筆枯 墨掃出牛毛,意趣橫生。近代的畜獸畫家,多以寫意法表現, 如徐悲鴻的「雙馬圖」,結合西洋畫的明暗觀念與正確的解剖 學知識,表現出天馬行空的賓士氣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現出 兇悍威嚴的氣勢,齊白石與李可染的牛,都有獨特的個性。
寫意畫法是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內容,並能喚起 觀賞者的想像力與感染力,故以寫意法畫畜獸,對其細節須加 以簡化或省略,譬如繁瑣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傳神之 處可以誇張。至於配景的處理,必須根據各類走獸不同的習性 和生活環境來安排,譬如熱帶地區生長的走獸,就不宜配寒帶 的植物。牛、馬等走獸,可以不靠景物襯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點染些草色,如徐悲鴻的馬,多以留白的方式,讓觀 賞者自由聯想。
虎的寫意畫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態,赭石調藤黃畫虎身,再以稍濃的 墨畫斑紋,白粉染嘴、前胸等,並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鋒絲細毛後,蘸老虎的寫意畫法示範濃墨畫眼、耳並重鉤斑紋 ,第二次染白粉及濃墨絲細毛,白粉畫虎須,最後補景完成。 畫時大致全體同時進行,層層加重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相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 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⑥ 張大千!齊白石嫡傳弟子!陳希文!詹長吉大師畫的嘉藉圖!松柏高立圖!河塘清趣圖!央視尋寶欄目著名鑒定
國內市場成交總量位居榜眼
雅昌藝術網"近現代國畫個人作品成交額一覽表"顯示,自2000年以來,在14家樣本拍賣公司中,張大千書法的拍賣總成交金額達到了駭人聽聞的13.47億元,列總排名榜的第二位,僅次於第一名齊白石的16.08億元,比第三名傅抱石的8.32億元高出了62%。而排名第四至十位的李可染、陸儼少、徐悲鴻、林風眠、吳昌碩、黃賓虹、黃胄等人,畫作拍賣的總成交金額比張大千就相去更遠了,其中黃胄的拍賣總成交金額為4.36億元,僅為張大千拍賣成交總金額的32.36%。
在分析有關統計數字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到,張大千1949年離開大陸後,游歷美國、阿根廷等國,直至在台灣去世,仍有30餘年的創作時間,而這期間創作的畫作,大多流傳在大陸以外,尤其是晚年的潑彩畫作。而且離開大陸30餘年,張大千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自然比不上常年生活在國內的那些"人民的藝術家"。我們注意到,在2000年至今拍賣成交總金額排名前10位的近現代畫家中,只有張大千後半生沒有生活在大陸。如果考慮到這個因素,並且將台灣和國外張大千畫作的拍賣成交量考慮進去,冠軍的位置基本不大可能是齊白石的。
《潑彩朱荷》為何能創紀錄?
分析雅昌藝術網的資料庫不難發現,張大千畫作的最高拍賣紀錄,是一件《潑彩朱荷》六屏風在香港蘇富比2002秋拍中,以2022萬港元創造的。這件屏風通高168厘米,長369厘米。款識:"花如今隸莖如籀,葉是分書草草書;墨落一時收不住,任譏老子老逾疏。六十四年乙卯花朝前二日,環蓽庵寫,爰翁七十有七歲"鈐印:張爰之印、大千居士、環蓽庵、三千大千、己亥己巳戊寅辛酉。
香港蘇富比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這件作品作於1975年3月,地點是位於美國加州的張大千寓所環蓽庵。在創作本幅時,大千已是病痛纏身,而屏風體積龐大,不可隨意挪動搬轉,金絹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較紙張又難上百倍,這就需要畫傢具有極高的藝術功力。張大千歷來對畫作的材質極為講究,創作這件屏風所用的泥金絹,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委託日本"喜屋"特製的,當時花費2萬美元(按可比購買力進算,相當於今天的30萬美元,約合200萬港元)。此屏風並非一般上貼金箔,而是鋪足金泥於絹上,故色澤絢麗奪目,氣派富麗堂皇,其亮麗遠勝於普通金箋。
2002年11月22日,《中國工商時報》登載文章談到,荷花是張大千十分擅長的題材之一,其作品貫穿他繪畫的各個時期。僅就尺幅巨大的荷花通景作品就有:1940年所作《朱荷通景屏》,170×450厘米,工筆重彩寫於金箋紙本;1945年所作《墨荷通景屏》,385×600厘米,寫意設色紙本;1961年所作《朱荷通景六屏》,360×800厘米,寫意設色紙本;1965年所作《墨荷通景六屏》,155×363厘米,水墨金箋紙本。而以大千晚年最擅長的潑彩繪制的金箋通景屏風則是唯一的一件,可稱為畫家巨荷系列的壓卷之作,至為珍貴。
其實,張大千的荷花賣出高價,是早有歷史的。1963年,他的巨幅《荷花》被美國著名刊物《讀者文摘》用6萬美元買下,創下當時國畫的最高價。1965年,在巴黎舉辦的畫展上,他的六幅潑墨荷花通景屏曾被美國藏家以14萬美元購得,再創中國畫高價。
潑彩山水是市場主力
統計張大千拍賣成交價前25名的作品不難發現,其中有10幅是潑彩作品,可見張大千潑彩畫作在收藏界的地位。而且排在前4名的全部是潑彩作 香港佳士得2007秋拍張大千《潑彩山水》995.95萬元成交品,分別是:《潑彩朱荷》六屏風(香港蘇富比2002秋拍,2022萬港元成交);《瑞士雪山》鏡心(香港蘇富比2005秋拍,1580萬港元成交);《鉤金紅蓮》鏡心(香港佳士得2004秋拍,1014.37萬港元成交);《潑彩山水》(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995.95萬港元成交)。我們不難發現,成交價前4名中,有兩幅是潑彩花卉,另兩幅是潑彩山水,那麼,在張大千的各類作品中,哪一種是最受收藏界歡迎的品種呢?進一步研究之後可以看到,成交價排名前25位的畫作中,雖然有10幅是潑彩作品,但其中有8幅是潑彩山水,而且,從另一個角度統計,25件畫作中有17件是各類山水畫,佔比68%。從這兩個角度,可以得出結論:張大千的潑彩山水畫,是真正的市場主力品種。
成交價排在第五位的,是一幅名為《幽翠飛泉》的巨幅山水畫,在中貿聖佳2004春拍上創造的,990萬元的價格,讓市場認識到張大千傳統山水畫作的價值,同時讓很多痴迷張大千潑彩的藏家,認識到張大千傳統山水畫的深厚功力。該畫是1946年張大千贈予謝稚柳之物,也是當前市場上成交價最高的張大千傳統山水畫。而當前拍賣成交價最高的張大千青綠山水畫作,也是在中貿聖佳公司創造的,是2005年夏季拍賣中的《湖山清夏圖》,以880萬元成交。這兩幅畫作,令我們回憶起中貿聖佳當年拍賣張大千畫作的能力。
張大千的仕女畫,也是市場中的熱門品種之一。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仕女畫,是一幅《摩登仕女》在香港蘇富比2004秋拍中創造的,成交價655.84萬港元。這幅畫是張大千在贈送給黃君璧的一幅仕女畫的基礎上改良而成的,原是"諦仙館"舊藏,參加過1982年台北 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張大千《幽谷圖》704.75萬元成交歷史博物館張大千畫展、1983年美國加州太平洋博物館張大千畫展、1983年香港藝術中心《傳統宗師--張大千之藝術》畫展等等一系列重要展覽。
觀音也是張大千筆下常見的人物形象之一,北京榮寶2008秋拍中,一幅《觀音》以548.8萬元成交,是目前拍賣價格最高的張大千觀音題材畫作。該畫創作於1940年2月19日,正是新年剛過未及元宵之時,畫長145厘米,寬68厘米。鈐印:蜀郡張爰章、張爰之印、大千、三千大千、除壹切苦厄。款識:普麟女士供養,大千居士張爰。一心頂禮,弘發誓言,一切迷方,會歸覺路。弟子張大千,歲庚辰二月十九日敬造觀世音菩薩一區,所願勤除煩障,早契菩提。
最高畫價明顯偏低
雖然張大千是市場總量排在第二位的畫家,雖然張大千的花卉、人物、山水、潑彩各有特色,深受藏界喜愛,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張大千畫作的最高拍賣價格,自2002年以來,7年未有突破,這在市場總量排名前10位的畫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不能不令人感到驚訝。
雅昌藝術網的統計數字顯示,市場總量排名第三位的傅抱石,拍賣最高價為4620萬元(《雨花台頌》,北京嘉信2006春拍);市場總量排名第四位的陸儼少,拍賣最高價格為6930萬元(《杜甫詩意冊百開》,北京翰海2004春拍);市場總量排名第五位的徐悲鴻,拍賣最高價格為7200萬港元(《放下你的鞭子》,香港蘇富比2007春拍)。相比之下,張大千的2022萬港元,實在是顯得有點寒酸。
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點:第一,張大千一生勤奮,而且自青年時期就以賣畫為業,傳世作品數量(有專家稱為3萬幅左右)遠超上述諸位畫家,稀缺性不足;第二,張大千中年旅居海外,後定居台灣,很多精品力作不在大陸(尤其是潑彩作品),而目前最大的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在大陸,自然難創天價;第三,張大千一生喜仿古畫,他的大量精力和才華,耗在仿製古畫上面,自身創作多少會受到一些影響。
畫價仍在上升通道中
雅昌藝術網的張大千繪畫指數顯示,自2002年春拍以來,張大千畫作的平均價格,一直處在震盪攀升之中。雅昌藝術網14家樣本拍賣公司的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春拍中,張大千畫價為7.944萬元/平尺,2003年春拍上升到階段性高點,達到10.942萬元/平方尺,此後開始下挫,最低跌到4.8488萬元/平方尺。經過2003年秋拍和2004年春拍的調整後,張大千畫價在2004年秋拍中重拾升勢,並且突破前期高點,漲到11.4033萬元/平尺。在經過短暫的回調之後,張大千畫價在2005年秋拍中上漲到了階段性頂點--20.1674萬元/平尺。
隨著2005年末書畫泡沫的破滅,張大千畫價步入了熊市探底的行情,一路下跌到2007年春拍的8.5696萬元/平尺,隨後在2007年秋拍中展開強勁反彈,回升到16.5721萬元/平尺,此後展開高位震盪,目前的價位是12.31萬元/平尺。
如果我們把2003年秋季、2007年春季、2009年春季,這幾個張大千畫價下跌的階段性低點做一個連線,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平穩上行的中期均線,從2000年至今,張大千畫價就是在這條均線的支撐下,逐步震盪上行的。通過價格比較,我們也不難發現,這三個階段性低點的價位分別是4.8488萬元/平方尺、8.5696萬元/平尺、12.31萬元/平尺,這也證明,張大千畫價的底線是逐漸抬高的,對均價形成了有力支撐。如果我們將2000年春拍7.944萬元/平尺、2003年春拍10.942萬元/平方尺、2007年秋拍16.5721萬元/平尺,這三個張大千畫價上漲的階段性高點,再做一個連線,我們就會發現一條張大千畫價上升的阻力線。通過價格比較,我們發現,張大千畫價的阻力位也是在不斷上移的,目前的阻力位是17.74萬元/平尺。從2000年至今,張大千畫價基本上在這個由中期均線和阻力線構成的上升通道中運行,期間雖然由於2004年至2005年書畫市場泡沫泛濫,畫價短期沖破通道上軌,但很快回落,並在均線位置尋求到有力支撐。
綜合以上分析不難判斷,未來幾年中,張大千畫價還會穩步上行,雖然急速拉升的可能性不大,但跌破2003年秋季4.8488萬元/平方尺的可能性也極小,目前的支撐位是12.31萬元/平尺,阻力位是17.74萬元/平尺。
張大千畫作拍賣成交價前10名(截止日期:2009年4月25日)
序號 類型 名稱 成交價(RMB) 拍賣公司 拍賣日期
1 潑彩花卉 張大千1975年潑彩朱荷屏風 21,433,200 HK蘇富比 2002-10-28
2 潑彩山水 張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鏡心 16,748,000 HK蘇富比 2005-10-24
3 潑彩花卉 張大千1975年作鉤金紅蓮鏡心 10,853,813 HK佳士得 2004-10-31
4 潑彩山水 張大千1973年作潑彩山水鏡心 9,959,500 HK佳士得 2007-11-26
5 傳統山水 張大千幽翠飛泉鏡心 9,900,000 中貿聖佳 2004-06-06
6 潑彩人物 張大千1982年作松下高土鏡心 9,175,500 HK蘇富比 2007-10-06
7 青綠山水 張大千1947年作湖山清夏圖鏡心 8,800,000 中貿聖佳 2005-07-30
8 潑彩山水 張大千橫貫公路鏡心 7,552,350 HK蘇富比 2008-04-08
9 傳統山水 張大千丁亥(1947年)作雅宜山齋圖立軸 7,370,000 中國嘉德 2005-05-13
10 青綠山水 張大千1947年作臨王蒙夏山高隱圖鏡心 6,770,675 HK佳士得 2008-05-26
⑦ 清末和民國著名畫家
近代海上六十名家是哪幾位?
polarbear627
LV.9 推薦於 2017-10-10
王禮、 鄧啟昌、朱稱、 任預、 劉德六、楊伯潤、吳大徵、吳友如、吳石仙、何煜
吳榖祥、吳滔、 張熊、 趙之謙、胡璋、 姚鍾葆、真然、 錢慧安、倪田、 徐祥、
虛谷、 舒浩、 蒲華、 潘振鏞、秦祖永、張之萬、陸鵬、 曹華、 王鑾、 胡術、
王素、 包棟、 朱熊、 任伯年、任熊、 任薰、 楊逸、 李瑞清、吳觀岱、吳昌碩、
沈心海、陸恢、 金心蘭 周閑、 胡公壽、俞禮、 姚燮、 顧若波、顧麟士、倪耘
黃山壽、巢勛、 曾熙、 戴以恆、謝閑鷗、秦炳文、丁寶書、胡錫珪、高邕、 沙馥
⑧ 民國時有哪些著名畫家
有張大千 齊白石 柳子谷 張書旗 徐悲鴻等。
東方之筆 | 張大千
張大千(1899年5月10─1983年4月2日 ),男,四川內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於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志。
20 世紀50年代,張大千游歷世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交遊切磋。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白石山翁 | 齊白石
齊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碭山,生於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後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為木工,後以賣畫為生,五十七歲後定居北京。擅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朴實。所作魚蝦蟲蟹,天趣橫生。
齊白石書工篆隸,取法於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寫詩文。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墨蝦》等。著有《白石詩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板橋第二 | 柳子谷
柳子谷(1901—1986年),名習斌,號懷玉山人,堂號雙翔閣,江西玉山人。
著名國畫家,與徐悲鴻、張書旗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兼擅山水、人物、花卉,尤精蘭竹 。4歲即隨父親讀書,自幼酷繪畫,自學《芥子園畫譜》柳子谷畫竹,瀟灑出塵,蕭蕭有聲。被譽為「竹聖」、「板橋第二」;從二十年代畫竹,一直畫到八十年代。六十年的創作,柳子谷視竹為品格的象徵,並且將畫竹當作一種人生境界去追求。1956年至1958年歷時三年,和滿鍵合作長達27米的史詩巨制《抗美援朝戰爭畫卷》;其精炒的描繪出了雄偉的歷史畫面,是中國現代畫壇上堪稱是絕無僅有的傑作。
金陵三傑 | 張書旗
張書旗(1900—1957),原名世忠,字書旂,號南京曉庄、七爐居。室名小松山莊。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抗戰期間去美國創辦畫院,講學作畫,後定居舊金山。
張書旗勤於寫生,工於設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紙上,用白粉蘸色點染,計白當黑,手法巧妙嫻熟,極見生動,畫風濃麗秀雅,別具一格,與徐悲鴻、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其作品曾被美國總統收藏。其取法於任伯年,作花鳥喜用白粉調和色墨,畫面典雅明麗,頗具現代感。又得高劍父與呂鳳子親授,形成色、粉與筆墨兼施的清新流麗畫風而獨標一格。出版有《書旗花鳥集》、《張書旗畫集》等。
寫實主義 |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准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徐悲鴻被尊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遺願,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余件, 全部捐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