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鼎插花
❶ 香爐都有多少種,附上圖片加解釋。
http://ke..com/view/8325.htm
❷ 徵集古代香爐,寫小說用
原和江浙等地均有發現,常見的器物有大口尊、罐、瓮、豆、雙耳簋等,造型與今之香爐器型大同小異。
隨著佛教文化的逐漸融入,儒釋道三位一體成為華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宗教活動十分頻繁,唐人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那時期,陶瓷器香熏爐上精美的蓮花圖案廣為流行,而蓮花代表了佛教文化。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此時已被普遍使用。
唐代科學技術空前發展,工藝製造水平堪稱世界一流,無論是生產金銀器的鑄造業,還是燒造瓷器的製造業,都舉世矚目。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窯為代表,白瓷則以北方邢窯為代表,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三彩香爐唐代出現了一種形狀像先秦的陶豆,陝西黃堡窯遺址曾出土聞香爐實物。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經過「合香」方式製成的各色香丸、香球、香餅,或者散末。線香出現的歷史相對晚些。「焚香」並不是把香丸、香餅直接加以焚燒,讓香丸、香餅發香,而是藉助炭火慢慢焚燒,盡量減少煙氣,讓香味低回而悠長。古代繪畫中女性「添香」的場景優雅而美麗,而香爐里基本上看不到插線香的情況。在日本、韓國及中國台灣等地,仍保存此焚香遺風。
在宋代社會相對穩定,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使仿造成為可能。宋代諸帝從「尚文抑武」出發,大力扶持儒釋道三教,推動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最為精熟的宋代,產生了一門學問——金石學。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的《考古圖》,繪制器型圖外,還記錄器物的尺寸、銘文等,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喜歡素凈雅緻的色彩,因此,素雅成為當時社會流行的色調。宋人趨向於自然,趨向於儉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細、雅緻、淡泊。而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領導的古文運動,強調文以載道、文以明道,學習古人的創作,反對浮靡的文風。在這樣的背景下,宋瓷創造了全新的美學境界——既重視釉色之美,又追求釉色質地之精。如宮廷用器過去以金銀器為主,宋代宮廷用器金銀器減少而改用瓷器。
南宋龍泉窯香爐
宋代專門建立了官窯為宮廷燒造瓷器,規定皇上賞賜給大臣,盡量不用金銀器,而改用瓷器。宋代仿先秦器物的瓷香爐層出不窮,如鼎式香爐、鬲式香爐、奩式香爐、魚耳香爐、三足香爐……可謂五花八門。宋代香爐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藝術精神,香爐開始登堂入室,出現在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在當時,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文人四藝,頗受文人喜愛。
明代香爐的質地發生了變化,有銅器、陶器、瓷器,還有木、竹、石雕刻等。宋元時期以青瓷香爐和窯變釉香爐為主,明清時期以青花香爐為主,還有紅釉、彩瓷等香爐新品種。
明代香爐出現了一些新品種,如象耳爐、戟耳爐、筒爐等。清代則以缽式爐為主。
大明宣德爐
明宣德皇帝藝術天分相當高,色彩感尤其出眾,在他的影響下,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成為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亮點。宣德皇帝嗜好賞玩香爐,特下令從暹羅國進口一批風磨紅銅,責成宮廷御匠呂震和工部侍郎吳邦佐,參照皇府內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窯瓷器的款式,設計和監制香爐。為保證香爐的質量,工藝師在原料中還摻入了金、銀等幾十種貴重金屬,與紅銅一起鑄煉。成品後的銅香爐,色澤晶瑩而溫潤,精緻美妙的程度可以說空前絕後。宣德爐的鑄造成功,開了後世銅爐的先河,宣德爐也成為銅香爐的通稱。
隨著歲月流逝,宣德爐已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後仿爐、私款爐亦非常珍貴。原因是宣德爐在短短的四五百年間遭到了多種劫難。明朝崇禎時,連年戰爭,國庫空虛,甚至將內府庫藏的歷代各種銅器,全數發給寶源局,拿去熔鑄錢幣。清代咸豐年,內憂外患,為發行錢幣,不惜把皇宮、內廷保存的各種銅器毀掉用以鑄錢。抗戰時期,日寇做槍炮缺乏銅料,在我國各地搜集銅器,熔化後改做槍炮。解放後經大躍進時大煉鋼鐵、文化大革命時「破四舊」等劫難,宣德爐已所剩無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香爐作為禮器得到空前的重視。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苦心經營,乾隆時期社會空前繁榮。乾隆皇帝好古成癖,乾隆瓷器無論造型,還是釉彩、圖案紋飾,工藝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民窯也是如此,充分體現了乾隆盛世的氣象。
作為祭祀用的主要器具香爐伴隨著歷史的進程,隨著它的功用的擴大,它賦予人們更多的靈性,讓人們追隨它穿越時光隧道,追逐並領略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古瓷香爐文化-鑒賞 唐邢窯琴爐
唐邢窯琴爐
唐代是公認的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代。經過300多年的分裂和內戰,北方瓷粗獷、豪放的激情與南方瓷精緻、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窯,便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
唐代邢窯琴爐是唐代王室貴族使用的器物。我曾走訪考察各地古窯遺址和各大博物館,從未見如此精美的琴爐,讓人愛不釋手。琴爐高5.2厘米,直徑5厘米,爐口徑為3.3厘米,造型如此規矩,工藝如此精緻,邢窯的不同凡響身價可見一斑。爐內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純凈均勻,釉質肥厚,雪白瑩潤,足底露出胎骨,可見瓷土淘洗極其仔細。爐為束頸卷沿,廣肩鼓腹,三隻獸足鼎立,向外撇開,十分強健有力,頗具盛唐遺韻。
唐代商貿極度繁榮,使得銅錢不敷應用,為聚銅制錢,朝廷詔諭天下,禁止用銅鑄造生活用品。隨之,瓷器使用越來越廣泛,成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唐代陸羽所著《茶經》中稱「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窯胎質堅細潔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它以白勝霜雪的潔凈色調和樸素大方的典雅風范見長,體現了唐人重潔白無瑕、朴實無華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氣魄如出一轍。
古代文人頗有雅趣,他們喜好琴棋書畫。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在宴樂場上、文人雅士的書齋中,都離不開琴、瑟、箏、簫。彈琴人在彈琴前很注重禮儀,一般會對月、沐浴、凈手、焚香。在書齋里點一炷香,彈一會琴,香氣氤氳,琴聲繚繞;看著裊裊升起的一縷青煙,聞著陣陣飄來的幽香,猶如身入仙界,到達物我兩忘之意境。
❸ 哥窯不可仿的特徵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大名窯之一,是迄今未找到切窯址的名窯。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目前,對哥窯瓷器的認識,主要從兩個方面獲得。一是古代文獻記載。據《國寶大觀》175頁程曉中「哥窯海棠式洗」說:「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哥窯記載,最早為明宣德三年(1428年)的《宜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這里除柴窯迄今既不見器物,也未見窯址外,餘下便是赫赫有名的宋代五大名窯。稍晚有明人曹昭的《格古要論》:「舊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是元末新燒,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對哥窯記載最詳細的,要屬嘉慶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類稿續編》:`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根據這些記載,人們便把上海博物館、台灣故宮博物院、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以及一些收藏家收藏的青釉帶開片,有紫口或有鐵足的器物稱之為傳世哥窯。」二是清宮舊藏的流傳有序的哥窯瓷。傳世哥窯的器型主要有八方杯、爐、洗、盤、碗、罐、瓶等;釉色主要有青黃色、月白、影青等色,以青黃色為多。胎體顏色分黑灰、淺灰、深灰、土黃等色,以黑灰色胎為多。哥窯瓷器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開片,它是由於瓷器冷卻時,胎釉收縮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種缺陷,但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哥窯以優美的開片而聞名,有金絲鐵線之稱,其大開片中套小開片,大開片顏色發黑閃藍,稱鐵線,小開片顏色發金黃,稱金絲。從清宮舊藏的傳世哥窯瓷來看,不完全具備紫口鐵足的特徵。有的有紫口,無鐵足,有的有鐵足,無紫口。哥窯瓷器從元代末年到明清以至現代都有仿製,明清仿製哥窯瓷大多都有年款,也有沒年款的。明清仿哥窯瓷器與哥窯瓷器特徵相比,有很大的區別。
一、傳世哥窯瓷器的特徵
傳世哥窯瓷器有三個特徵是目前無法仿製的。其一是傳世哥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層酥光,看上去好像器物釉面出汗。其二是傳世哥窯瓷器上的金絲與鐵線各一張網紋,就是金絲一張網紋,鐵線又是一張網紋,看上去,好像金絲線紋上面,又覆蓋了一張鐵線網紋,兩色網紋線,各行其是,互不相干。其三是傳世哥窯瓷器器物底足有鐵銹紅顏色,並有近千年歲月氧化的自然包漿,鐵線頗色發黑閃藍,並有暈散感(對外擴散)。
二、明清仿哥窯瓷的特徵
明清仿哥窯瓷,主要是景德鎮仿製。它有以下幾個特徵:1.胎體顏色呈瓷白色。2.釉面有一層自然空氣氧化的寶光(學術界稱潤光),與明清單色釉瓷釉面寶光相似。3.金絲與鐵線交織在同一張網紋線上面。4.鐵線的顏色發黑,與傳世哥窯瓷器上面的鐵線顏色發黑閃藍有明顯的不同。5.有的器物口沿及底足施醬色釉,模仿傳世哥窯紫口鐵足的特徵,也有器物口沿及底足不施醬色釉顏色,但器物底部露胎處有自然空氣氧化的包漿(陳舊感)。
三、現代仿哥窯瓷的特徵
現代仿哥窯瓷,仿製的造型、釉面的開片、作舊的方法是五花八門,千姿百態。但與傳世哥窯真品瓷及明清仿哥窯瓷相比,都有很大區別。現代仿哥窯瓷器有以下幾個特徵:1.釉面有一層賊光(學術界稱火光),如果作舊,就留有人工作舊的痕跡,釉面的光不自然。沒有傳世哥窯瓷釉面上的酥光,也沒有明清仿哥窯瓷釉面自然空氣氧化的寶光(學術界稱潤光)。2.現代高仿品可以仿製出傳世哥窯瓷的金絲與鐵線兩張網紋互不相乾的特徵,但與宋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宋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像鋼筆在宜紙上面畫了一條線一樣,有自然的暈散(對外擴散)。現代高仿哥窯瓷的金絲線,就像圓珠筆在宜紙上面畫了一條線一樣,比較生硬,無自然暈散。
❹ 花品有什麼講究
花器的選擇在花藝的設計中是很重要的,關乎到營造整體氣氛。自然的材質必定帶來清新效果,何不多點想像,乾脆用枯枝當作花器,一種原始的美麗重現眼前。 用葉子包花器自是為了與整體搭配,相對於一般較低矮的盆花,高瘦直立的外型顯得與眾不同,也較為大方氣派,可擺放在玄關處,也可當作大型的餐桌花,避免用餐者的交談被打斷。只要底部有排水孔,可種植物的容器,均可當成花器。從生活周遭的用具至可種植物的容器,均是花器的最佳來源。若花器的質感、色澤不易配搭,可以在上方鋪設一層乾燥水草,有著自然的純粹原始;搭襯花器是素雅的花材、但讓人與眾不居室有花可使室內環境大為增色,然而插花還要講究插花用的器飾。插花器飾可分為玻璃、瓷器、陶器、金屬、竹藤等品種。就形狀而言可分為瓶類和非瓶類。無論球形、方形、三角形的,還是上下粗細任意變化的,都可歸為瓶類,籃、筐、藤圈等則屬非瓶類。 四季的花器園藝 在亞洲地區,大型的盆缽大多稱花器,但在歐美國家,花盆或盆缽等,不管容器的大小,都把栽種植物的容器稱為花器(Container)。不過,盆缽的框框並不直接用來栽培植物,和花器有所不同。 利用花器的栽培法稱為「花器栽培」;而使用種植了各種花草、庭木或觀葉植物等的花器,美化住宅與周遭環境的方法,就稱為「花器園藝」。 只要家裡有可以放置各種花器的空間,就可以根據花器本身的材質、形狀、大小、以及選種之植物等等的組合,設計出頗具變化的花園。 花器的素材除了塑膠,混凝土和不銹鋼等人工物質外,還有陶缽、陶器或紅木等天然的材質。考慮在通氣性或排水性等栽培層面上,可依素材與四周的調和度或和植物的調和度、與四周風景的融合感或突出感,更加強調陳列的效果。 花與器若是搭配好了,那將是一幅美妙的畫 一般而言,陽台和走廊是經常被設計成花器花園的地點。除此之外,歐美國家也常利用屋頂、露台、木頭地板或窗邊,當做從事園藝的場所。此外,玄關或門廊也最適合進行花器園藝。此外,常見的凸窗,若加些巧思,也可成為漂亮的風景線。 為了充分體會花器園藝的樂趣,必須盡量了解所使用之植物的性質與特徵。這時,可根據放花器地點之環境,或花器的大小與外形選擇合適的植物;但若是二種以上的植物同種於一個花器時,除了配色或形狀,還要充分注意每種植物的性質加以組合。 鮮花多選用玻璃或瓷花瓶,其中玻璃花瓶最受人喜愛。玻璃花瓶分為透明、磨砂和水晶刻花等幾類。如果單純為了插鮮花用,選擇透明或磨砂的就行了,因為觀花是目的,花瓶只是插花用的工具。刻花的水晶玻璃花瓶,除可用來插花外,其本身就是藝術品,具有極強的觀賞性,但價格昂貴。插鮮花的花瓶可選擇瓶身較長、瓶口較大的花瓶,這種造型的花瓶一是盛水量大,可防鮮花脫水乾枯;二是利於花枝上下通氣,防止腐爛;三是利於插花造型。 瓷花瓶的種類多受傳統影響,極少創新。相對而言,陶器的品種極為豐富,或古樸或抽象,既可作為家居陳設,又可作為插花用的器飾。金屬類包括我國獨特的景泰藍、巴基斯坦風格的銅器、馬來西亞的錫器等,可依個人喜愛選擇。這些器皿和竹木藤類的器飾多用來與乾花、人造花搭配造型,以創造出獨特的家居裝飾效果。 同的是,除了下半部圓形插花,上部將玫瑰紮成一束,插入中間的海綿,層次自然有序,為清涼另加一絲創意。 專門用為裝飾窗沿的長方形花器,稱為「窗型花器」。歐美國家的住宅大都會在窗邊預留種花的空間,擺上長方形的花器。此外,還有將花器直接放在窗邊下的地板,或用專用吊具懸掛於陽台上的欄桿。 淺缽是非常適合栽種花草的花器之一,若加上支架,還可呈現立體式裝飾呢!而且,它能放在任何裝飾地點,因容器淺,用土的量少,攜帶十分方便。淺缽的材質或形狀不一,在此以口徑遠大於高(深度)的淺缽為介紹中心,就連很受歡迎的砂缽也包括在內。淺缽的種植方式並無特別注意事項,但像砂缽這么淺的盆缽,種植時中央的土壤最好高一些。此外,盆缽淺的土壤易乾燥,要留意水分的補充。原則上是土壤一干,便澆上充足的水量。 吊缽可吊可掛,不論是牆壁、玄關四周、籬笆或小中庭均可利用,成為立體式的裝飾。吊缽有鐵絲籃、陶制、木製、樹脂制等類型。除了鐵絲籃以外,其他類型的栽培方法和一般的盆缽一樣。在此以使用鐵絲的吊缽為例使用鐵絲籃吊缽種植時,先用水苔蘚在鐵絲內側糊成牆壁,加入土壤再種植物。使用碗狀的吊缽種入扁柏等植物。構成小型的空中花園,整個吊缽以綠色植物為主,再加些可愛的花卉,看來清新又淡雅。 花和花器的圓舞曲 有各種各樣的鮮切花,有各式各樣的花器。在你的手中,用你的眼光和趣味,讓不同氣質的花和瓶一起跳舞吧,它們會讓我們的居室煥然一新! 白瓷花瓶帶有東方沉鬱、含蓄的寧靜感,色彩熱烈的扶蘭與它形成了一種對比強烈的景緻。透明澄澈的小花器,瓶內哪怕只是幾顆普通的石子,也能體現出瓶子的玲瓏感覺。在弧線優雅的瓶形襯托下,簡潔的雪松、躍動的火龍珠,襯著怒放的紅玫瑰,有一種浪漫的非凡氣質。樸素的麻袋,把粗糙而庸常的花盆包起來,輕輕地束個口,熏衣草的花感也好像為之一變。大口徑的高頸花瓶適合大株的花材。青翠可人的天鵝絨和綠蘭在搖曳之間帶來了春的信息。 家裡購物或裝雜物的草編筐最適合裝小盆綠色植物。幾種植物集中在一個筐中,田園氣息就撲面而來了。 常被人忽略的鐵皮桶,它的冷硬感就有了後現代色彩。高莖的玫瑰和鬱金香,都極具女性柔媚氣質,插在鐵皮桶里,就像仙子在塵世的戀情,清新美麗。大棒的黃玫瑰適合寬口玻璃花器,試試用巴西木葉在花瓶內側纏繞裝飾,會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彷彿一個下午的陽光,都被它搞得溫暖而寧靜。 選擇花器可以從材質、色澤、容量、形狀等四方面加以考慮。 花器選用的材料非常廣,有瓷器、陶器、玻璃、塑料、銅器、鋁器、錫器、木器、漆器、竹器、石器、玉器、貝殼、椰殼等,幾乎凡是可以盛水的器物都可以作為花器。歷來花器的製作都非常講究,其中應用得最多的是瓷器。柴汝、官窯、哥窯、龍泉、均窯等都以生產花器而名傳千古,並成為收藏家爭相購買的珍品。如元代的青花瓶,使用的是當時進口的「蘇麻離青」,尤為珍貴,國際拍賣,價格可在成百上千,這正表明花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花器的造型也非常豐富,如今我們應用的花器造型,是人類幾千年來的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4000年前的馬家窯彩陶文化的造型,至今看來還會感到新穎。殷周時期的青銅器:鼎、鬲、盒、豆、彝、爵、壺等,當時,雖然是用作利器、炊、食和洗等,如今這些造型已廣泛應用於現代器皿。古代的青銅器更是為後世的園藝家所青睞:「銅器之可用插花者,日尊、曰覦、曰壺,古人原用貯酒,令取以插花,極似合宜。」除了古代器形的累積之外,如今又有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於是花器的造型也就越來越豐富。 花器的選用也體現了使用者的品味,「貴資銅、賤金銀」,正是文人雅士崇尚的清雅靜逸的氣質。選用時還考慮到時節,講究「春冬用鋼,秋夏用瓷」,正是我國花藝的一種傳統,考慮的便是鮮花和花器的氣質對應。銅瓶中插上梅花,瓷瓶中插上的便是鮮花和花器的氣質對應。銅瓶中插上梅花,瓷瓶中插上荷花,十分講究。 花器的選擇要考慮到應用的實際環境,寬敞的空間,如大客廳,鮮花直插得茂密一些,花器也應較大;反之,在空間比較小的情況下,如書房,鮮花宜簡靜俊瘦一些,花器也可小一些。 同時,花器的選用還需考慮到色彩的搭配,如果所插的鮮花繁茂,所配的花器可以是色彩較濃重的。反之較清淡的鮮花,就不宜配重郁繁復的花器。 花器雖然種類繁多,變化萬千,但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形態不外乎這樣幾種:盤、缽、筒、瓶,及其變形。 盤:基本特徵是底淺,口寬闊。 缽:基本特徵是口較底闊,底較深。底足有高有低。 筒:基本特徵是口與底大小相仿,有圓形,也有三角、四角、六角等形態。 瓶:基本特徵是口小腹大,有頸。 以上都是台式用花器,此外還有掛式花器:懸掛花器和壁掛花器,共同的特點是都有供攀掛的環或洞。不同的是懸掛花器四周都完整美觀;壁掛花器,因一面是靠牆,所以是平面,完整美觀的僅是一半。 花瓶大大小小總不嫌多,而花瓶的造型本身,也可為插花帶來很多靈感。比如香爐、金魚缸、倒扣的玻璃蒸碗、餅干罐頭……也都可信手拈來。瘦瘦的細花瓶看多了,就在外面套一節青翠的竹筒,效果就完全不同;洋酒瓶造型漂亮,在瓶口處劃開一些,是最有意思的花瓶了。 居家插花較之大型的插花展覽和競賽,要來的更自由隨意些,只要手邊有花、花器,加上一個平和的心境,便可插花操作了。假若沒有合適的花器呢?生活中許多日用器皿,均可派上用場。比如廚房的碗、盤、湯盆,塑料的茶盤、漏筐,木製的果盒、果盤,都可用來插花造景。 現代插花藝術對花器的選擇則超越了花器范疇。插花無定器,用做插花的器物,往往都不是專司花器。凡是只要具備插花的條件,又能體現插花藝術張力的,便都可以充當花器來使用。 參考資料:中國插花花藝協會網
❺ 人與花的詩句
1、嘆花
唐代:杜牧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譯文
自己尋訪春色去的太晚,以至於春盡花謝,不必埋怨花開得太早。自然界的風雨變遷使得鮮花凋謝,春天已然過去,綠葉繁茂,果實累累,已經快到收獲的季節了。
2、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唐代: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在遙遠的故鄉,曾聽過子規鳥凄惻的鳴啼;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盛開的杜鵑花。子規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遊子正思念他的故鄉三巴。
3、花下醉
唐代: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譯文
尋得芳菲不覺被美酒陶醉,倚著花樹酣眠紅日已西斜。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後,又舉著紅燭獨自欣賞殘花。
4、減字木蘭花·春怨
宋代:朱淑真
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
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
譯文
無論行走還是靜坐,無論獨自吟詠還是互相唱和,乃至卧倒床榻,我都獨自一人;久久的站著凝望讓我倍加傷神,更無奈這春寒招惹我的愁緒。
這份愁情有誰曾見到,讓我眼淚滾滾,把自己原先的粉妝沖洗得一絲不留;愁病交加,把燈芯挑了又挑,終究難以入眠。
5、喜遷鶯·花不盡
宋代:晏殊
花不盡,柳無窮。應與我情同。觥船一棹百分空。何處不相逢。
朱弦悄。知音少。天若有情應老。勸君看取利名場。今古夢茫茫。
譯文
花落花又開,柳葉綠又衰,花開盛衰無窮盡,與我此時情相近。離別美酒情誼深,畫船起航全成空。離別不必太傷情,人生何處不相逢。
自今以後少知音,瑤琴朱弦不再吟。天若與我同悲凄,蒼天也會霜染鬢。勸君此去多保重,名利場上風浪急,宦海茫茫沉與浮,古今看來夢一回。
❻ 瓶史的分篇介紹
『小引』夫幽人韻士,摒絕聲色,其嗜好不得不鍾於山水花竹。夫山水花竹者,名之所不在,奔競之所不至也。天下之人,棲止於囂崖利藪,目眯塵沙,心疲計算,欲有之而有所不暇。故幽人韻士,得以乘間而踞為一日之有。夫幽人韻士者,處於不爭之地,而以一切讓天下之人者也。唯夫山水花竹,欲以讓人,而人未必樂受,故居之也安,而踞之也無禍。嗟夫,此隱者之事,決烈丈夫之所為,餘生平企羨而不可得者也。幸而身居隱見之間,世間可趨可爭者既不到,余遂欲欹笠高岩,濯纓流水,又為卑官所絆,僅有載花蒔竹一事,可以自樂。而邸居湫隘,遷徙無常,不得已乃以膽瓶貯花,隨時插換。京師人家所有名卉,一旦遂為余案頭物。無扦剔澆頓之苦,而有味賞之樂。取者不貪,遇者不爭,是可述也,噫,此暫時快心事也,無狃以為常,而忘山水之樂,石公記之。凡瓶中所有品目,條列於後,與諸好事而貧者共焉。『花目』燕京天氣嚴寒,南中名花多不至。即有至者,率為巨璫大畹所有,儒生寒士無因得發其幕上,不得不取其近而易致者。夫取花如取友,山林奇逸之士,族迷於鹿豕,身蔽於豐草,吾雖欲友之而不可得。是故通邑大都之間,時流所共標共目,而指為雋士者,吾亦欲友之,取其近而易致也。余於諸花取其近而易致者:入春為梅,為海棠;夏為牡丹,為芍葯,為石榴;秋為木樨,為蓮、菊;冬為蠟梅。一室之內,荀香何粉,迭為賓客。取之雖近,終不敢濫及凡卉,就使乏花,寧貯竹柏數枝以充之。「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豈可使市井庸兒,溷入賢社,貽皇甫氏充隱之嗤哉?『品第』漢宮三千,趙姊第一;邢、尹同幸,望而泣下。故知色之絕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類。將使傾城與眾姬同輦,吉士與凡才並駕,誰之罪哉?梅以重葉、綠萼、玉蝶、百葉緗梅為上,海棠以西府、紫錦為上,牡丹以黃樓子、綠蝴蝶、西瓜瓤、大紅、舞青霓為上,芍葯以冠群芳、御衣黃、寶妝成為上,榴花深紅重台為上,蓮花碧台錦邊為上,木樨毬子、早黃為上,菊以諸色鶴翎、西施、剪絨為上,蠟梅磬口香為上。諸花皆名品,寒士齋中理不得悉致,而余獨敘此數種者,要以判斷群菲,不欲使常閨艷質雜諸奇卉之間耳。夫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今以蕊宮之董狐,定華林之《春秋》,安得不嚴且慎哉!孔子曰:「其義則某竊取之矣。」『器具』養花瓶亦須精良。譬如玉環、飛燕,不可置之茅茨;又如嵇、阮、賀、李,不可請之酒食店中。嘗見江南人家所藏舊觚,青翠入骨,砂斑垤起,可謂花之金屋。其次官、哥、象、定等窯,細媚滋潤,皆花神之精舍也。大抵齋瓶宜矮而小,銅器如花觚、銅觶、尊罍、方漢壺、素溫壺、匾壺,窯器如紙槌、鵝頸、茄袋、花樽、花囊、蓍草、蒲槌,皆須形制短小者,方入清供。不然,與家堂香火何異,雖舊亦谷也。然花形自有大小,如牡丹、芍葯、蓮花、形質既大,不在此限。嘗聞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用以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就瓶結實,陶器亦然,故知瓶之寶古者,非獨以玩。然寒微之士,無從致此,但得宣、成等窯磁瓶各一二枚,亦可謂乞兒暴富也。冬花宜用錫管,北地天寒,凍冰能裂銅,不獨磁民。水中投硫磺數錢亦得。『擇水』京師西山碧雲寺水、裂帛湖水、龍王堂水,皆可用;一入高梁橋,便為濁品。凡瓶不須經風日者。其他如桑園水、滿井水、沙窩水、王媽媽井水,味雖甘,養花多不茂。苦水尤忌,以味特咸,未若多貯梅水為佳。貯水之法:初入瓮時,以燒熱煤土一塊投之,經年不壞。不獨養花,亦可烹茶。『宜稱』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過二種三種,高低疏密,如畫苑布置方妙。置瓶忌兩對,忌一律,忌成行列,忌繩束縛。夫花之所謂整齊者,正以參差不倫,意態天然,如子瞻之文隨意斷續。青蓮之詩不拘對偶,此真整齊也。若夫枝葉相當,紅白相配,以省曹墀下樹,墓門華表也,惡得為整齊哉?『屏俗』室中天然幾一,藤床一。幾宜闊厚,宜細滑。凡本地邊欄漆桌,描金螺鈿床,及彩花瓶架之類,皆置不用。『花祟』花下不宜焚香,猶茶中不宜置果也。夫茶有真味,非甘苦也;花有真香,非煙燎也。味奪香損,俗子之過。且香氣燥烈,一被其毒,旋即枯萎,故香為花之劍刃。棒香合香,尤不可用,以中有麝臍故也。昔韓熙載謂木樨宜龍腦,酴醾宜沉水,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蔔宜檀。此無異筍中夾肉,官皰排當所為,非雅士事也。至若燭氣煤煙,皆能殺花,速宜摒去。謂之花祟,不亦宜哉?『洗沐』京師風霾時作,空窗凈幾之上,每一吹號,飛埃寸餘。瓶君之困辱,此為最劇,故花須經日一沐。夫南威、青琴,不膏粉,不櫛澤,不可以為姣。今為數葉殘芳,垢面穢膚,無刻飾之工,而任塵土之質,枯萎立至,吾何以觀之哉?夫花有喜怒寤寐曉夕,浴花者得其候,乃為膏雨。淡雲薄日,夕陽佳月,花之曉也;狂號連雨,烈炎濃寒,花之夕也。唇檀烘日,媚體藏風,花之喜也;暈酣神斂,煙色迷離,花之愁也;欹枝困檻,如不勝風,花之夢也;嫣然流盼,光華溢目,花之醒也。曉則空庭大廈,昏則曲房奧室,愁則屏氣危坐,喜則歡呼調笑,夢則垂簾下帷,醒則分膏理澤,所以悅其性情,時其起居也。浴曉者上也,浴寤者次也,浴喜者下也。若夫浴夕浴愁,直花刑耳,又何取焉。浴之之法:用泉甘而清者細微澆注,如微雨解酲,清露潤甲。不可以手觸花,及指尖折剔,亦不可付之庸奴猥婢。浴梅宜隱士,浴海棠宜韻致客,浴牡丹、芍葯宜靚妝妙女,浴榴宜艷婢,浴木樨宜清慧兒,浴蓮花宜嬌媚妾,浴菊宜好古而奇者,浴蠟梅宜清瘦僧。然寒花性不耐浴,當以輕綃護之。標格既稱,神彩自發,花之性命可延,寧獨滋其光潤也哉?『使令』花之有使令,猶中宮之有嬪御,閨房之有妾媵也。夫山花草卉,妖艷實多,弄煙惹雨,亦是便嬖,惡可少哉?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為婢,海棠以蘋婆、林檎、丁香為婢,牡丹以玫瑰、薔薇、木香為婢,芍葯以罌粟、蜀葵為婢,石榴以紫薇、大紅、千葉、木槿為婢,蓮花以山礬、玉簪為婢,木樨以芙蓉為婢。菊以黃白山茶、秋海棠為婢,蠟梅以水仙為婢。諸婢姿態,各盛一時,濃淡雅俗,亦有品評。水仙神骨清艷,織女之梁玉清也。山茶鮮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芙蓉明艷,石氏之翾風,羊家之凈琬也。林檎、蘋婆姿媚可人,潘生之解愁也。罌粟、蜀葵妍於籬落,司空圖之鸞台也。山礬潔而逸,有林下氣,魚玄機之綠翹也。黃白茶韻勝其姿,郭冠軍之春風也。丁香廋,玉簪寒,秋海棠嬌,然而有酸態,鄭康成、崔秀才之侍兒也。其他不能一一比像,要之皆有名於世。柔佞纖巧,頤氣有餘,何至出子瞻榴花、樂天春草下哉!『好事』嵇康之鍛也,武子之馬也,陸羽之茶也,米顛之石也,倪雲林之潔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氣者也。余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將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錢媽宦賈之事?古之負花癖者,聞人談一異花,雖深谷峻嶺,不憚蹶躄而從之,至於濃寒盛暑,皮膚皴鱗,污垢如泥,皆所不知。一花將萼,則移枕攜襆,睡卧其下,以觀花之由微至盛至落至於萎地而後去。或千株萬本以窮其變,或單枝數房以極其趣,或嗅葉而知花之大小,或見根而辨色之紅白,是之謂真愛花,是之謂真好事也。若夫石公之養花,聊以破閑居孤寂之苦,非真能好之也。夫使其真好之,已為桃花洞口人矣,尚復為人間塵土官哉?『清賞』茗賞者上也,談賞者次也,酒賞者下也。若夫內酒越茶及一切庸穢凡俗之語,此花神之深惡痛斥者,寧閉口枯坐,勿遭花惱可也。夫賞花有地有時,不得其時而漫然命客,皆為唐突。寒花宜初雪,宜雪霽,宜新月,宜暖房。溫花且晴日,宜輕寒,宜華堂。暑花宜雨後,宜快風,宜佳木蔭,宜竹下,宜水閣。涼花宜爽月,宜夕陽,宜空階,宜苔徑,宜古藤巉石邊。若不論風日,不擇佳地,神氣散緩,了不相屬,此與妓舍酒館中花何異哉?『監戒』宋張功甫《梅品》,語極有致,余讀而賞之,擬作數條,揭於瓶花齋中。花快意凡十四條:明窗,凈幾,古鼎,宋硯,松濤,溪聲,主人好事能詩,門僧解烹茶,蘇州人送酒,座客工畫花卉,盛開快心友臨門,手抄藝花書,夜深爐鳴,妻妾校花故實。花折辱凡二十三條:主人頻拜客,俗子闌入,蟠枝,庸僧談禪,窗下狗斗,蓮子胡同歌童,弋陽腔,醜女折戴。論升適,強作憐愛,應酬詩債未了,盛開家人催算帳,檢《韻府》押字,破書狼籍,福建牙人,吳中贗畫,鼠矢,蝸涎,僮僕偃蹇,令初行酒盡,與酒館為鄰,案上有黃金白雪、中原紫氣等詩。燕俗尤競玩賞,每一花開,緋幕雲集。以余觀之,辱花者多,悅花者少。虛心檢點,吾輩亦時有犯者,特書一通座右,以自監戒焉。
❼ 自古文人「四大雅事」知多少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
❽ 中國古代器物史上有哪些很酷的設計
我覺得青銅卡尺的設計特別酷,因為它的外觀有一點像游標卡尺,它讓我驚嘆於古人的智慧竟然如此高明,還有西漢雁魚銅燈,鎏金鏤空花鳥球形銀香爐都特別酷。
❾ 庸僧談禪 窗下狗斗什麼意思
出自 袁中郎《瓶史》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1568-1610)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所著《瓶史》一卷(秀水周氏家藏),共十二篇,為「花目、品第、器具、擇水、宜稱、屏俗、花崇、洗沐、使令、好事、清賞、監戒」等,寫插花之法及鑒賞之趣,並論及瓶花宜忌之事。據說此書傳至東瀛,頗受日人尊崇,堪稱藝林奇葩。
其中第十二篇所著《監(鑒)戒》,論及插花、賞花之快意十四條,清雅別致,耐人尋味:「明窗,凈幾,古鼎,宋研(硯),松濤,溪聲,主人好事能詩,門僧解烹茶,蘇州人送酒,座客工畫花卉,盛開快心友臨門,手抄藝花書,夜深爐鳴,妻妾校花故實。」
而所列花折辱二十三條,亦是一針見血,發人深省:「主人頻拜客,俗子闌入,蟠枝,庸僧談禪,窗下狗斗,蓮子胡同歌童,弋陽腔,醜女折戴,論升遷,強作憐愛,應酬詩債未了,盛開家人催算帳,檢《韻府》押字,破書狼藉,福建牙人,吳中贗畫,鼠矢(屎),蝸涎,童僕偃蹇,令初行酒盡,與酒館為鄰,案上有「黃金白雪」、「中原紫氣」等(詩)。」
之後,作者又有一段評述:「宴俗尤競玩賞,每一花開,緋幕雲集。以余觀之,辱花者多,悅花者少。虛心檢點,吾輩亦時有犯者,特書一通座右,以自監戒焉。」
袁中郎聊聊數語,即釐清雅俗。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該怎麼做,已經無須贅言了。
❿ 古代的香爐,有什麼喻意 (做圖冊客戶指定要用的原素)
古代香爐喻意:香爐形狀像鼎~~~一言九鼎,有分量決不食言的意思。
我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我國古代青銅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靈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國家平安,但這同今人所見的香爐還是兩碼事。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發生關系,逐漸改變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儒佛道三位一體形成華夏文化主流。魏晉時,人們以老莊解釋佛教,東晉以後佛學又與玄學趨於合流,深為士大夫們所欣賞。直到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獨立地位連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響一並如日中天,特別是禪宗初祖達摩東渡來華,中國禪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風,作為祭祀禮器的香爐已被普遍使用。
杜牧詩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香爐起源於何時,尚未有定論,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鍾鼎彝器辨》:「古以蕭艾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爵爐則古之爵,狻猊爐則古踽足豆,香球則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鑄而象古為之者。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所用者,香爐之制始於此」。
歷史發展
東漢越窯褐釉香熏,它造型生動,質朴自然,不帶托盤。這尊香熏由上下兩部分構成,可以自由開啟,上半部由三層含苞欲放的蓮花瓣圖案構成,每排蓮花有十一瓣,抽象成三角形狀,每個花瓣上刻有大小不等的花莖,十分清晰。蓋頂飾有一精美的小鳥,亭亭玉立,眺望遠方,下半部為圓柱形空心支柱。
晉代越窯青釉提爐,已同傳統的香爐十分接近,也是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優雅的把手,上面還有旋紋工,做工精巧,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南北朝洪州窯香爐,釉色呈青黃色,為五隻足,粗壯結實,穩穩地站立托盤上,完整無缺。
說到盛唐,自然會聯想到膾炙人口的唐三彩。唐三彩香爐比較少見,露胎為粉紅色,黃綠褐彩繪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顯得沉穩雄健。拿在手裡忽發奇想:當一個民族進入高度成熟、處在生命力最旺盛的階段,渾身洋溢著蓬勃朝氣和高度自信,就迫切需要尋找一種形式去表達、去寄託、去宣洩、去張揚自己高昂甚至亢奮的精神和情緒,唐三彩正是恰到好處地反映了大唐氣魄!
宋代貴族出身的趙氏皇帝文化素養極高,喜好復古,重視舊禮器。三足鼎式香爐是北宋復古的產物,由於先秦時期的青銅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宮廷專職文物保管員呂大臨編撰《考古圖》,所收銅器210件,玉器13件。從此文物鑒定與學術研究融合一起,這在宋以前是沒有的,為後世文物研究開了先河,也為瓷器全面仿製先秦禮器奠定了基礎。
香爐出現在大宋帝王的內庭,而一些小型香爐則成為文人把玩之物,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為後世所仿製。宋耀州窯香爐,它是受到越窯的影響發展起來的,爐唇邊較寬,釉色青潤自然,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的美譽。南宋龍泉書房梅子青香爐,精巧典雅,三足鼎立,爐身有三條線紋,足底有褐色。
元代香爐不脫宋代風尚,數量與品種繁多,以中小型香爐為主。湖田窯青白釉雙耳三足香爐,爐敞口直
香爐
頸,鼓腹平底豐滿,肩兩側貼塑一對長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顯的壓印獸面紋,通體施青白釉,胎質堅硬膩白,釉色滋潤而不透明。
明代瓷爐大多數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
明萬曆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曆五彩器製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極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曆年制」款。
清代統治者入主中原後,以「孝」治天下,康熙時期祭祀風氣盛行,乾隆時期成為社會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景德鎮一代名師巧匠,以其聰明才智,將瓷器製作推向歷史的高峰。清乾隆豆青釉雙耳三足爐,瓷質精細,釉色肥厚,里外滿釉,光潤勻凈,如脂似玉,雙耳自然連結,高雅之中不失秀逸。底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位列四藝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內容。我們在先人使用過的香爐中上一炷清香,想到多少先人曾虔誠地在此爐前點香祈福,給人心靈帶來慰藉,它的意義自然非同尋常了。
解析綜述
香爐,對華人來說,是最熟悉不過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凈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祇,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款式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綉的爐圍,很庄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卧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卧香爐里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臟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香爐在華人社會歷史久遠,本來只供焚香用,後來被愛好古物的人收藏,成了人們玩賞的古董和藝術品了。於是,年代久遠、質料名貴、雕工精美的香爐,價值不菲,已失去焚香供養的意義了。
佛器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三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供養佛菩薩的供品中,可分為:香、花、燈、塗(水)、果、茶、食、寶、珠、衣十種,而香在十供養之首,香爐的身份自然也高起來了。好的香,令人心曠神怡,只一枝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