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口瓶插花
各位好,我是花藝師茉莉。
閑來無事,在各位「被閉關」階段來分享些關於家庭插花的小心得。希望疫情過去之後,大家能夠更加熱愛生活,關注身邊的美好。
現代生活節奏緊張,終日奔忙疲憊不堪。多數人起早貪黑為生計,忽略了身邊美景。
生活,除卻衣食住行,還應該有一些看似無用的情調與享樂,才能更有趣兒。就像插花,看似無用,卻能給生活增添一份生機與色彩。
在家裡的茶幾、餐桌或門廳處,放一個漂亮的花瓶,搭配些個嬌艷欲滴的鮮花,每每經過它,它的迷人香味與斑斕色彩,都會引得你駐足觀賞與品味,每一天,它不同的盛放姿態,都會令你有不同的感受。
常有朋友說,羨慕我每日與花為伴,眼前都是美好,我想說,其實,插花並不像你想像中那麼難, 只要有一顆追求美的心,人人都可以是花藝師。
今天茉莉就和大家聊聊關於家庭插花的技巧。讓你從插花小白升級為插花達人。
插花不是非要買一堆書籍研究,或拜一位大師專門學習。也不是一定要花大價錢買很多花材、很昂貴的花器。只要你有心,並且喜歡動手,一支野花,一個閑置的瓶子,都可以成為一個專屬於你自己的花藝作品。
你只需要懂得一些插花的小技巧,經常關注優秀的花藝作品,並且願意嘗試動手去做,就一定能從插花中收獲很多樂趣,為生活增加很多情調氛圍。
茉莉先來說說關於器皿。
可以用來插花的容器太多啦!
各種材質:玻璃,陶瓷,搪瓷,金屬,亞克力
各種形狀:圓的方的異形的,
各種規格:廣口的窄口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
這個完全根據個人喜好,根據家中的風格特點選購就好了哦。
當然,對剛入門的人來說,小一些的花器更好操作,也更省花。最推薦的花瓶就是生活中的瓶瓶罐罐。
杯子 :水杯、香薰蠟燭杯、玻璃杯、陶瓷杯、馬克杯、搪瓷杯、保溫杯、量杯……
罐子 :易拉罐、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茶葉罐、拔火罐……
瓶子 :水瓶、酒瓶、可樂瓶、果醬瓶、奶瓶、化妝品瓶、香水瓶……
還有筆筒、水壺、甚至布袋… …甚至一些好看的包裝盒,捨不得扔就用來插花好了。
看似無用的酒瓶罐頭瓶,清理掉標簽,搖身一變為成一款顏值當擔很有味道的花器。現,生活中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瓶瓶罐罐杯子盤子,只要加以利用,都能成為你的花器。
看似無用的酒瓶罐頭瓶,清理掉標簽,搖身一變為成一款顏值當擔很有味道的花器。
喝咖啡用的杯子也可以用來做精緻的容器使用。
茉莉在做花的時候,經常會有被折斷的小花花,扔了怪可惜的,就用一個小杯子,隨意搭配下,就變成一個精緻的小作品啦。
我們還可以花些心思為它稍加裝飾,也可以成為一款高顏值花器。比如給單調的玻璃瓶纏上麻繩,包裹上不同材質的布藝,或貼上絲帶,文藝小清新的感覺立馬就出來了。
看到這么多美麗的花朵,你是不是也已經躍躍欲試想要找機會擺弄擺弄了?
茉莉身邊也有不少愛花的人,也想要感受自己回家插花的樂趣,於是專程跑去花市,可是逛來逛去面對品種繁多的花花們,個個都覺得美,恨不得全部抱回家,好不容易選出幾把花兒吧,到了家,又實在不知如何搭配和插瓶。趕緊求助於我,茉莉,我這個花該怎麼插呢?怎麼總是感覺怪怪的。我應該插多高呢?。。。。
今天茉莉老師不講復雜的插花原則,只是想教給大家幾個實用小技巧。讓愛花的你,能夠輕松掌握,從而愛上插花。
1,選擇單枝或少量花材
可以用一個瓶子,也可以是一組瓶子(注意配色統一),用極少的花材,彰顯出瀟灑飄逸,清麗脫俗的感覺。簡單卻很有調性。這里特別注意,最好使用窄口小口瓶,要不然花材東倒西歪一定不怎麼好看。
2,選同一品種的單色或相近色花材
這里的一把,可以做成球形也可以是高低錯落,略有層次感。
如果覺得單調還可以適當配上一些綠葉和高挑的花枝,這樣是不是看起來更舒服了?
3,用花泥固定花材
對於家庭插花,這個方法大概是最簡單的啦,因為花泥經過吸水,可以根據不同的花器自由切割成需要的形狀,安排花花們的位置高低。是非常容易上手的。
需要注意的是,作品必須要做到完全遮擋住花泥不可外露,否則就不是個完美的作品了喲。
4,膠帶打格法
當你選擇的花器口徑比較大,花枝總是不按照你的意願整齊排列,家裡有沒有花泥,該怎麼辦?透明膠帶總有的吧,快來學上一招。
在容器上用十字交疊的方式,打出一些小格子,再去安排花材,它們是不是聽話多啦?
5,關於配色,對於花藝小白來說,搭配顏色大概是比較難的一項。其實,只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看著順眼,就行啦!想要最安全搭配,那就是同色系搭配嘍。比如少女心十足的粉色系,清爽宜人的白綠色系,溫柔典雅的紫色系,最適合冬天的暖心橙黃色系等等
6,發揮想像力,來點兒不一樣的
隨意擷取幾支枝條,在透明方缸里放上一些小石子甚至是幾顆檸檬,瞧。是不是別具一格?
好多人家裡都有這樣高挑的花器,基本都用來插一把富貴竹之類,呵呵,來學學茉莉老師的招式,是不是逼格一下子提升了?
五塊錢一個的小玻璃缸,經過你的巧思巧手,是不是變得高級了許多?
下面我們就簡單的說說日常護理。
鮮花的根部一定要在一開始就進行斜切。這樣可以保證鮮花能夠有足夠的部位進行吸水。只有有了充足的水分鮮花才能保證更長的存活期。其次需要每天都剪除一些花莖。這樣可以保證每天都有新鮮的細胞來吸收水分。而不會造成鮮花的底部腐爛而沒有辦法吸水。而且要注意不要讓鮮花的枝葉浸泡在水中。因為枝葉長時間的浸泡在水中會腐爛掉的。
因此需要保持枝葉能夠存活在空氣中。如果會浸入到水中。那麼久需要提前講這些枝葉剪掉。需要注意的是鮮花需要每天都換水。並且水溫不能過高。特別是在夏天。如果要保持水的水溫。可以在花瓶中加入適當少量的冰塊。這樣可以長時間的保持水溫。其次是水的添加量較好在一升左右。這樣可以保證花瓶的平穩性。不會因為碰撞而摔破。為了保持鮮花有一個長久的花期。我們可以再鮮花中導入一些啤酒或者阿司匹林碾磨粉。這二種東西都可以保證延長鮮花的壽命。當然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購買保鮮液。
Ⅱ 梅瓶就是插花用的瓶子嗎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隻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
「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磁州窯系有一對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書「清沽美酒」,一書「醉鄉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無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因此,這類器多製作精美,不但考慮到貯酒容量,還要注意造型優美。 {廣交藏友. 壹叄壹捌 叄零壹肆 貳伍陸}
一、梅瓶的稱謂與用途
「梅瓶」這一雅稱,直到清末《陶雅》一書中才出現,其得名有幾種說法,其中民國初年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較為可信,該書解釋為:「梅瓶,口小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則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出現在宋代,最初用途可不是用來插花和欣賞的,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兩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分別在瓶腹寫有「清沽美酒」與「醉香酒海」, 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明代唐寅繪制的《飲中八仙圖》,被認為臨摹自北宋趙公麟的作品。畫面描繪了李白、賀之章、張旭等八人坐於松林間暢飲,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這些都說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種儲酒、儲水用具。遼寧葉茂法庫台遼墓中出土有雞腿瓶,江西瑞昌發現的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墓中,墓主的頭部頂端也放置有一對磁州窯梅瓶,南宋時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梅瓶,說明遼宋時期的梅瓶主要用途為實用貯酒具,但有時也被用作陪葬品。
北宋趙令畤《侯鯖錄》記載:「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雲以酒器,書雲就一經或五經焉。他境人有游於是邦,不達其義,聞五經至,束帶迎於門,乃知是酒五瓶為五經焉」。很多學者認為,這種可裝酒一斗、名為「酒經」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對梅瓶的稱謂,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稱作「經瓶」。到了元明時期,從古人的詩文分析,此時的梅瓶可能被稱為酒「樽」、「」酒瓶。
二、梅瓶的前身——雞腿瓶
北宋以前的陶瓷器中,並無梅瓶造型,唐代僅有接近梅瓶的白釉瓶(上海博物館和故宮都有收藏,形體較矮,都施有化妝土,應為北方地區燒造),與我們後代所說的帶有S形曲線的梅瓶造型有一定差異。
梅瓶的出現與遼國契丹族有著重要關系。契丹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中的一支,在唐代就與北方漢族多有交往,《遼史》稱「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為了適應遷移生活,契丹人仿照革囊創燒出便於攜帶的陶瓷提梁壺(俗稱 「馬鐙壺」、「雞冠壺」)。他們還創造出了一種上粗下細、狀如雞腿的長腹瓷瓶,用於運水或儲酒之用,這種雞腿瓶被很多現代學者視為梅瓶的雛形之作。小口是為了避免盛裝的水、酒濺出,減少酒的揮發並方便攜運,遼墓壁畫中還有表現契丹人運輸雞腿瓶的畫面。雞腿瓶口小、脛細、腹長,用繩索捆綁後背運很方便,倒梯形造型使繩扣越勒越緊,確實很適合契丹人游牧射獵、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需要。
張家口市宣化縣曾發掘遼天慶六年(1116)張世卿墓,在後室南壁壁畫中描繪有兩個捧有酒壺、酒杯的男侍者。畫面上畫有三隻平行擺放的青綠色梅瓶, 瓶口附蓋(也有學者認為反映以泥封口),應該表現的是瓷製梅瓶(圖1)。有意思的是,這三隻梅瓶放置在低矮木幾上,木幾上開有三個圓口,梅瓶剛好卡放在木幾上,這幅畫面說明在北宋時期,造型修長、小底的瓷梅瓶由於重心較高,使用中應該是放在這種木架上,由於體積較大,這種長腹大梅瓶還上不了餐桌。1999年,遼寧省博物館徵集入藏了一套遼代彩繪壁畫木槨,也描繪有木桌下置一矮幾,桌上放有帶溫碗的注子、深腹碗等酒具,矮幾描繪有罩布,上面也放有三隻帶蓋的長腹梅瓶,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壁畫上梅瓶的足部比較模糊,看不出矮幾是否有開口,但這則壁畫與宣化張世卿墓互為佐證,證明了這種矮幾是遼代梅瓶的放置用具。
1999年3月,宣化下八里村的村民在進行春灌時,在已發掘過的張世卿墓東南約50米處耕地里,發現了奇怪的滲水現象,河北省文物研究接報後展開鑽探,先後探出9座古墓並予以清理,發現這里是張世卿一族的墓地。其中7號墓出土有墓誌,顯示墓主張文藻和張世卿為同宗近支,文藻為長輩,屬叔侄關系,張文藻與妻子合葬於遼道宗大安九年(1093年)。墓中出土物包括了2件綠釉雞腿瓶,口徑6、底徑6.5、高21厘米,造型作小口、短頸、溜肩,長圓腹,小平底,通身施有綠釉,瓶身較一般遼代雞腿瓶矮,應視為梅瓶造型。出土時,瓶口部用石灰封閉,瓶內尚存留有棗紅色的液體。張文藻墓中也保留有題材豐富的壁畫,基本占滿了整個墓壁,主要為反映墓主人生活為內容的風俗畫,包括散樂圖、對弈圖等。前室東壁上描繪有「童嬉圖」,主要為有關茶道的內容,畫面中木桌上放有一隻短腹小口梅瓶,桌下的矮幾上放有腹部修長的雞腿瓶,考慮到墓中出土的兩只綠釉雞腿瓶在造型上與傳統梅瓶已比較接近,瓶中盛有棗紅色液體,墓中壁畫描繪的雞腿瓶也應是用作裝酒,並且從壁畫可知,當時的梅瓶已分長腹、短腹兩種,短腹梅瓶已可擺放在桌上了。
遼代梅瓶有茶葉沫釉和白釉剔粉、白釉劃花、白釉剔粉填黑等種類,裝飾圖案多為牡丹紋。造型上,有繼承契丹傳統造型的雞腿瓶,如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乾二年田」款茶葉沫釉梅瓶,高64.9、腹徑24.3、口徑8.4厘米,作平底,底足無釉,「乾二」應當是指遼乾統二年(1102),「田」字應為製作工匠的姓氏(圖2);而圖3展示的則是受漢族文化影響而燒造的剔刻花填彩梅瓶。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的猴頭溝鄉是遼代缸瓦窯所在地,北京故宮的劉毅先生曾在《關於梅瓶歷史沿革的探討》一文中提及,他在缸瓦窯考察時,見到許多雞腿瓶的殘器,說明赤峰缸瓦窯為是遼代梅瓶的一處重要產地。
三、宋金時期的梅瓶
雞腿瓶傳入北宋後,北方漢族地區也開始燒造這種長腹小口瓷瓶,最終使梅瓶造型固定下來,在宋代南、北方民窯中多有生產,而少見於宋代的官、汝等官辦瓷窯,說明梅瓶作為盛裝實用具主要為民間生活所使用。在造型上,北方梅瓶較多保留了契丹雞腿瓶的痕跡,形體修長而秀麗,瓶口為蘑菇形或梯形,便於使用繩索捆紮。而南宋景德鎮生產的影青梅瓶和江西吉州窯等地燒造梅瓶,其高度明顯低於北方梅瓶,容積縮小,腹徑較大,顯得矮而胖,造型上顯得比較小巧,反映了當時大江南北不同窯區的產品有一定地域特點。除了陶瓷器中出現梅瓶外,宋代的金銀器中也存在梅瓶造型,1996年4月,四川彭州市西大街發現過一處宋代金銀器窖藏,出土金銀器多達350多件,其中有10件銀制梅瓶,均為錘揲加工成型,包括素麵梅瓶、如意雲紋梅瓶、鳳鳥紋梅瓶等,有些還附有銀制瓶蓋,從出土金碗上有「紹熙改元」紀年看,這批窖藏金銀器為南宋中期產品,少量為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產品,類似的宋代銀制梅瓶在國內博物館還有收藏,說明了宋代梅瓶的質材已從陶瓷擴大到到金屬製品。
宋代北方生產的梅瓶以耀州窯刻花梅瓶為代表。這件青瓷刻花梅瓶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口徑7.5、足徑11、通高48.4厘米,造型挺拔修長,瓶腹無接胎痕跡,說明系一次拉坯成型,顯示了耀州窯制瓷匠師的高超技藝。由於長腹小底梅瓶不便於放置,耀州窯在北宋時期還創造出一種吐嚕瓶,造型上看如同將長腹梅瓶截去下半部,這種瓶型在北方名為吐嚕瓶,據說因酒從瓶中倒時發出「吐嚕」響聲而得名。河北定窯、磁州窯和河南扒村窯、鶴壁集、登封窯諸窯都燒造刻花梅瓶。
1951年,考古部門在河南省禹縣白沙鎮發掘了宋代墓群,其中一號墓年代為北宋元符2年,墓室內壁採用了磚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技法描繪生活場景,其中墓前室西壁表現了墓主人夫婦飲宴畫面,居中的方桌上擺有注子、帶托盞杯,墓主夫妻二人袖手坐於桌旁,兩邊有三位侍女和一名男侍分別捧著唾壺、果盤,在桌下描繪了一隻梅瓶,放置在束腰方座上(圖6)。從桌上擺放酒具看,這只梅瓶的用途也應是盛酒具,考慮到遼張世卿墓描繪的梅瓶被插放在開孔的木座上,白沙宋墓壁畫表現的梅瓶比北宋梅瓶實物要短一些,是否可解釋為束腰高方座可能也開有圓形開孔,梅瓶足部同樣被插放在圓槽中,這樣一來,放在木座上的梅瓶感覺瓶身矮了一些。
北宋的梅瓶都為小口、腹修長,底部比較小,到北宋晚期和金代初期,梅瓶的造型有了發展,梅瓶的底徑增大,直接可以放在地上,不必再依賴木製支架了。這在考古資料中也可以找到例證,山西稷山馬村曾發掘金代墓葬,其中一座金代早期墓的北壁磚雕表現了夫妻對飲,南壁設有舞台和雜劇磚雕,說明這些磚雕共同組成了墓主夫婦飲宴並觀看雜劇的場面,畫面居中為方桌,上置注子、盞杯、果盤等,桌下有一梅瓶,底徑較大,已可以平穩的放置在地上了。
陝西省文物局鑒定組徐濤先生告知筆者,他們在陝北作館藏文物鑒定時,很多市縣都收藏有宋金時期的黑釉梅瓶,說明梅瓶在比較乾燥的北方地區使用量較大。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0多件造型近似的黑釉梅瓶,其中一件黑釉梅瓶肩部刻劃有「天威軍官瓶」,這種粗瓷梅瓶就是北宋北方裝運水、酒之用,水是行軍的必需補給,而酒則可以鼓舞士氣。南宋趙彥衛在《雲麓漫鈔》卷七記載,南宋初年岳飛、韓世忠軍中「別置親隨軍,謂之背峞軍」,「一入背峞,諸軍統制而下,與之亢禮,犒賞異常,勇健無比,凡有堅敵,遣背峞軍,無有不破者」。至於為何酒瓶被稱作「峞」, 趙彥衛考證說「范參政致能說,雁北人呼酒瓶為峞,大將之酒瓶必令親信人負之。范嘗使燕,見道中人有負罍者,則指雲:此背峞也。故韓兵用以名軍。峞即罍,北人語訛故雲,韓軍誤用字耳」,按此記載,峞(wēi)與罍(léi)兩字發音相近,所以產生了訛傳。南宋初期統領抗金主力部隊的將帥大部分為陝北人,韓世忠等陝北籍主將的親信部隊被稱為「背峞軍」(即為主帥背酒瓶的親軍),顯示了北方軍旅中使用陶瓷梅瓶的遺風。
與南宋同時期的金政權,由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同樣表現出喜好豪飲的民族特點,此時的北方梅瓶繼承了粗獷的風格,以磁州窯和扒村窯燒造的白地黑花梅瓶、黑釉梅瓶為代表,同時期的西夏靈武窯也燒制有剔刻花梅瓶。宋金時期河北磁州窯燒制的白地黑花梅瓶以繪畫為特色。金代磁州窯燒制有一種黑瓷弦紋梅瓶,造型上接近遼雞腿瓶的樣式,裝飾簡單,肩部刻有「葡萄酒瓶」字樣,山西省文物部門在懷仁窯調查時,還發現有凸凹弦紋黑釉梅瓶,肩部刻劃有「酒都司使」,說明亦為金代梅瓶,較多保留了遼代雞腿瓶的遺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數件金代梅瓶,代表器為金代磁州窯「清沽美酒」款梅瓶和金代扒村窯黑地白龍紋「正八」款梅瓶。黑地白花「正八「款梅瓶在繪畫處填有白色化妝土,瓶身旋修痕比較明顯,瓶腹兩側分別描繪豎向龍紋,並在一條龍下部書寫「正八」兩字,「正八」兩字可能來源自佛教「八正道」、「八部眾」(即天龍八部)觀念。
南宋梅瓶標准器下面幾件可為代表:是南宋景德鎮窯燒造的青白釉刻花梅瓶,現藏廣東省博物館,口徑4.3、底徑9.4、高31.8厘米,肩部裝飾以流暢的刻花纏枝蓮紋,輔以淺細篦紋模擬水波,如同隨著微風搖曳的滿塘蓮荷,蓮花水波與淡雅的影青釉相互映襯,給人滿目清新之感。1991年9月,四川遂寧金魚村發現過一處南宋窖藏,出土瓷器985件,也包括青白釉梅瓶8件,其中的青白釉刻花梅瓶還帶有淺杯形的瓷蓋。圖12是一件南宋龍泉窯帶蓋青瓷梅瓶,口徑5.9、底徑7.3、,通高28.5厘米,胎色灰白,釉色青雅,釉面潤澤晶瑩,底部露胎,通體裝飾了凹凸弦紋,線條流暢優美。這件梅瓶1979年出土於浙江松陽縣慶元元年墓葬(1195年),現藏於遂昌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圖13則是南宋吉州窯燒造的黑釉刻花梅瓶,通高21.2,口徑4.8、底徑6.6厘米,1972年江西吉州窯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館。它的底徑明顯增大,在腹部兩側裝飾以剔刻折枝梅花,刀法細勁流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金代和南宋時,還出現一種口部稍大的新樣式梅瓶。這種大口梅瓶在耀州窯北宋晚期到金代初期曾有燒造,窯址中發掘出土過多件。這種北宋晚期開始出現的大口長腹梅瓶,造型上看應是自小口梅瓶改進而來,其裝酒量有所減少,高度較北宋時降低,口部與底部尺寸均增大,放置時應不必依賴於支架,也便於使用提子一次打出一斤、半斤的酒來,是對梅瓶造型的一種改進。四川廣元大足石刻中保留有南宋石刻地獄圖,雕鑿於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其中一幅雕刻為勸飲圖,圖旁鐫刻有《大藏經》文:「世尊告諸比丘飲酒者入地獄」,畫面上一男子手捧帶托盤的酒碗勸飲,身後的女子抱持一大口梅瓶。從大足石刻勸酒圖可知,南宋時這種大口梅瓶在南方地區也有燒造,用途亦是裝酒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