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寫意花卉小品

寫意花卉小品

發布時間: 2022-04-11 02:51:35

㈠ 古代著名畫荷名家有哪些

黃居寀 933-993 五代
郭索圖
黃居寀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黃筌季子。擅繪花竹禽鳥,精於勾勒,用筆勁挺工穩,填彩濃厚華麗,其園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過乃父,與父同仕後蜀,為翰林待詔。嘗合作殿廷牆壁,宮闈屏幛,不可勝記。入宋仍任翰林待詔,尤得太宗看重,授光祿丞,委以搜訪名畫,鑒定品目,一時儕輩莫不斂袵。居寀與其父畫格均富麗濃艷,適合宮廷需要,故黃氏在畫院居於主持地位,其他畫家要入畫院,一時俱以黃氏畫風為優劣取捨標准。淳化四年(993)出使成都府,時年六十一,在聖興寺畫有《龍水》《天台山》《水石》等壁畫。《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有《春山圖》《春岸飛花圖》《桃花山鷓圖》等332件。傳世作品有《竹石錦鳩圖》冊頁,《山鷓棘雀圖》軸,絹本,設色,縱99厘米,橫53.6厘米,上方有宋趙佶題「黃居寀山鷓棘雀圖」8字,橫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兄居實、居寶都有畫名,但英年早逝,名聲不及居寀大。

南宋

無款,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虛齊名畫錄》著錄。》

李安忠 12世紀 南宋沙鳥圖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詳。宋徽宗宣和(1119-1125)時為畫院祗候,歷官成忠郎。南渡後紹興(1131-1162)間復職畫院,賜金帶。工畫花鳥、走獸,尤長於「捉勒」(鷹鶻之類),《畫繼補遺》謂其「工畫捉勒,得其鷙攫及畏避之狀」。亦間作山水。馬臻題其《雪岸寒鴉圖》詩雲:「北風萬里吹石裂,古樹槎椏摧朽鐵,群烏啞啞如苦飢,倦飛還向空林歇。孤村荒寒得食遠,日暮沙邊啄殘雪,回情訴意各有態,羨殺畫師心更切。我嘗記得天隨詩,至今讀之心激越,婦女衣襟便佞態,始得金籠日提挈。老烏,老烏,爾身毛羽黑離離,況復人間厭爾啼,何不飛鳴丈人屋,丈人屋頭春柳綠。」畫跡有《牧羊圖》,著錄於《書畫記》;《宜春苑訓獅圖》著錄於《繪事備考》。傳世作品有《晴春蝶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野菊秋鶉圖》冊頁,絹本,設色,縱24.1厘米,橫40.5厘米,藏台北故宮博物院;《鶉圖》團扇相傳為其所繪,藏日本東京根津美術館。

沈周 1427-1509 明

明代傑出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為「明四家」,人稱江南「吳門畫派」的班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恆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重要作品有《仿董巨山水圖》軸(作於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滄州趣圖》卷、《卒夷圖》、《墨菜圖》(這兩幅原為冊頁,後合裝成卷)、《臥遊圖》等。

陳淳 1483-1544

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又號白陽山人。陳淳少年作畫以元人為法,深受水墨寫意的影響。他的寫生畫,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自有疏斜歷亂之致。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他能詩文,擅書法,尤精繪畫。陳淳與徐渭並稱白陽、青藤。陳氏少年作畫工細,中年後筆法放縱,自立門戶。陳淳從師文徵明,在其門下聲譽最高。擅長寫意花卉,其作品雖表現一花半葉,卻淋漓疏爽,深受當時文人士大夫的贊賞;他是繼沈周、唐寅之後對水墨寫意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的畫家。陳淳中年以後間作山水,技法學米友仁、高克恭,多以江南風景為題材,手法簡練,極具文人生活情趣,文徵明曾微笑著說:「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存世作品有《紅梨詩畫圖》、《山茶水仙圖》、《葵石圖》、《罨畫圖》等。其子陳括繼承父風、擅花卉。秋江清光圖,立軸,設色,紙本,縱157.8厘米,橫43.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圖緊扣「秋江」二字,擷取枯荷、芙蓉、蘆葦等具有季節特徵的折枝花草為主要題材,輔以翠鳥、家鴨,寫出一派秋天的氣象。荷葉用藤黃帶墨點拓,表現枯的質感;芙蓉用花青點葉,淡墨寫枝,花用淡墨雙鉤填以淡紅;鴨子用破筆皴擦,毛羽蓬鬆。筆法秀勁,色調清淡,構圖疏朗,深得秋天的神韻。

徐渭 1521—1593


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
徐文長曾說:「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這大概是文人慣用的詭計,即把自己最受人重視的藝術放在最末的位置,以抬高其它。其實,他是我國大寫意畫的宗師,影響及於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直至吳昌碩、齊白石,在美術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他最擅長花卉畫,用筆放縱,水墨淋漓,氣格剛健而風韻嫵媚,具有詩一般的抒情性和韻律感,極為人們所珍視。其書法則長於行草,徐文長雖自列為第一,但成就似乎遜於繪畫。

陳栝 明代

字子正,號沱江,江蘇蘇州人。陳淳的兒子。善畫花卉,筆似其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作《海棠圖》,二十八年作《湖山明麗圖》,三十二年(1553年)作《墨筆花鳥圖卷》,由此可知其生活年代。作品有《為肯山作山水圖軸》,《花石圖軸》。

陳洪綬 1598—1652
綬蓮石圖冊頁
字章侯,號老蓮,別號老遲。他少年是便有奇才,能詩善書,尤愛繪畫。4歲時就曾作過八九尺長的《關壯(關羽)像》壁畫。陳洪綬12歲是便在街市賣畫。但是陳洪綬雖少負奇才,卻屢試不中。陳洪綬對明末政治腐敗深懷不滿,明亡後他心情十分沉痛,常常縱酒狂呼。因心懷有亡國之痛,改號「悔遲」。當清軍攻入浙江時,曾逼他作畫,把刀擱在他的頭上,他仍堅決不動筆。《荷花鴛鴦圖》是陳洪綬中年的作品。畫中,幾莖荷葉,或側或正;幾奪荷花,或怒放或含苞。一塊形狀奇古的太湖石,立在荷花葉叢中。葉的姿態多姿,花的嬌艷欲滴,與石的瘦硬層疊構成鮮明對比,而有結合得十分自然。兩只彩蝶,一隻正從畫的左上方向被蓮葉遮擋了一半的一朵荷花飛去,而另一隻,早已停留在花心。一動一靜,互為呼應。水面上的兩只鴛鴦,沒有畫成通常並排而卧的樣子,而是左右相向。一隻在石與葉的中間休息,另一隻則在戲水,但是它的頭側向愛侶,眼中更像有脈脈的情意。正幅畫的構圖十分完美,用色也非常協調。

八大山人 1626-1705

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原為明朝王孫,明滅亡後,國毀家亡,心情悲憤,落發為僧。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徵手法抒寫心意,如畫魚、鴨、鳥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滿倔強之氣。筆墨特點以放任恣縱見長,蒼勁圓秀,清逸橫生,不論大幅或小品,都有渾朴酣暢又明朗秀健的風神。章法結構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繪畫對後世影響極大。

石濤 1630一1724

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國清代畫家。僧人。作畫構圖新奇。無論是黃山雲煙,江南水墨,還是懸崖峭壁,枯樹寒鴉,或平遠、深遠、高遠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寫之景傳達深邃之境。石濤還講求氣勢。他筆情恣肆,淋漓灑脫,不拘小處瑕疵,作品具有一種豪放鬱勃的氣勢,以奔放之勢見勝。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1641、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1710、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

㈡ 案例評析宋老師寫意花鳥一課,教學導入

摘要 一、課題:寫意花鳥畫

㈢ 文人畫的尾聲與近代國畫大師又會撞擊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活躍於清朝中期的「揚州八怪」或許應該作為中國文人畫發展的尾聲而被敘述。自清代嘉慶(1796—1820年在位)、道光(1821—1850年在位)時期至20世紀初,傳彩菱圖統社會逐步沒落,因近代歷史的來臨和社會的轉型,古代文人所依存的文化環境隨之變遷,西方文明東漸,比一千多年前傳播的佛教文化強大、迅猛得多,繪畫也發生了新的變化。視為正宗的文人畫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宮廷畫日漸衰微,辟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廣州,成為新興的繪畫中心,出現了融合西方技法的海派和嶺南畫派。

「揚州八怪」或「揚州畫派」,指18世紀中葉雲集於揚州的一批文人畫家,包括金農、黃慎、鄭燮、李鱓、李方膺、羅聘、華嵒、高峰翰、閔貞、邊壽民等人。「揚州八怪」被認為富於個性,他們對待傳統的態度與略早的「四王吳惲」不同,很少將精力花在董其昌所謂「南宗」繪畫的追摹上,而是承接石濤的影響,將徐渭、八大山人作為知音。「揚州八怪」大多不擅長山水,畫花鳥、梅竹才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他們畫梅、蘭、竹、菊「四君子」比擬自己的品格,畫石也說要表現內心的「堅貞」。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揚州是繁華的消費城市,商業氣氛濃厚,這些文人雅士中不乏以出售字畫為生的人。比之章法嚴謹的山水畫,大寫意花鳥畫更適合展示筆墨的縱橫恣肆,也便於像書法那樣一揮而就。

「揚州八怪」中最具文人氣質的是金農(1687—1764年,號冬心先生)和鄭燮(1693—1765年,號板橋)。金農一度生活貧困,憤世嫉俗,但性好游歷,曾飽覽名山大川。據說他50歲後才開始習畫,從學習宋代的文同、元代的王冕人手,形成其特有的簡朴風格,人稱「金農體」。常以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所作梅花,枝幹橫斜,花蕊繁密,氣韻靜逸。偶畫山水、道釋人物,造型稚拙,情趣別致,並長於題詠。鄭板橋曾做小吏,他因為災荒時為民眾申請賑濟而得罪官方,憤而辭職,流落至揚州,從此以賣畫為生。像八大、石濤那樣,鄭板橋借書畫宣洩心中的憤懣,彰現自己的清高和理智。他也是一位只以墨色作畫的畫家,最以蘭竹著名,其畫筆意縱橫挺勁,清新秀逸,情緒外露,極富視覺張力,以傳統文人眼光看,內秀稍顯不足。

「海派」是活躍於對外通商口岸城市上海的畫家的統稱,其中一些人的繪畫活動已超越了傳統文人畫的范疇。最能體現該流派特徵的畫家是趙之謙(1829—1884年)、任伯年(1840—1896年)、吳友如(約1840—1893年)和吳昌碩(1844—1927年)。在這個時代,文人不再享有從前通常擁有的殷實家境和高尚的社會身份,而幾乎與他們曾經蔑視的「畫工」為伍。以賣畫勉強維持生計的趙之謙,不可能像早年的董其昌那樣,悠閑地鑒賞、把玩價值連城的古代字畫,他的寫意花鳥畫必須兼顧顧客所要求的華麗和文人堅持的高雅兩方面。與明代和清初前輩的畫作比較,趙的畫筆墨規整,色彩富麗,布局造型令人愉快,可謂雅俗共賞。任伯年扇庄學徒出身,文化修養未達到文人的標准,卻是一位靈巧、全面、早熟的畫家,他尤其擅長肖像和花鳥。任伯年用文人的淡雅筆法作畫,而在描繪的准確、細致和生動上,卻超過「揚州八怪」等人的影響。吳昌碩在書法上的造詣給了他最大的幫助,他善於用松軟的羊毛製成的毛筆書寫不同的字體,從中總結出不同的筆法,畫不同的對象,如用蒼勁穩健、富有彈性的篆書、隸書用筆寫紫藤枝幹,用飛動、奔放的行書或草書用筆寫菊花、葡萄。他的賦彩,比趙之謙更推進了一步,據說吸收了民間繪畫和西畫的技巧,常將紅、黃、綠諸色調入赭墨,在沖突中取得諧調。

「海派」以至其他晚清繪畫留下的啟示是,從社會和文化環境發生的轉變看,文人的時代已經結束,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傳統文人不再有「仕途」可期,理論上只能終生為「布衣」,通過文人畫抒發其嚮往「出世」和「隱逸」的高古情懷,已顯得既荒謬又不著邊際。盡管如此,千古流傳的文人畫所追尋的美學境界,已經積淀在這個民族的集體意識中,人們並不因為社會的變革而放棄那種嚮往,因文人畫而形成的以筆墨宣紙為媒介的圖式也是如此。它與中國人感受自然、感受世界的方式和情感聯系在一起,人們因此相信這種民族繪畫形式仍將是富有生命力的。在油畫等「西洋畫」大量湧入之後,中國人認為有必要提出「中國畫」的概念,以保全這一體系的基本特性。當一名中國人與一位西方讀者看到「中國畫」這個術語時,所想到的內容通常會有所差異,後者也許會用它泛指中國所有的繪畫;前者則明確知道它僅僅指延續古代繪畫的那部分,以從前所謂文人畫的形式所完成的繪畫。

20世紀仍沿用傳統形式創作的畫家,以「國畫大師」的名聲而為我們耳熟能詳。在這個時期,畫家所面臨的環境遠比他們的前輩更復雜,盡管在學術領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呼聲不乏響應者,「中國畫家」卻需要在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不斷侵蝕、傳統文化越來越不佔統治地位的背景下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出於對自清代「四王」以來泥古守舊之風的厭惡,一部分畫月落嗚啼霜滿天家試圖從文人畫以外的其他美術遺產,如敦煌壁畫、宮廷的工筆重彩和民間藝術中汲取靈感,創立新風,但是所有這些嘗試均無法成為「中國畫」的主流。文人畫的理念和形式,事實上已成為決定民族文化心理特徵的「國學」——即孔孟老莊之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戴上「國畫」這頂桂冠,它也隨著國學的興衰而幾經沉浮。20世紀上半紀,中國經歷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覆亡、軍閥混戰、民國的建立、抗日戰爭、內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盡管這半個世紀中國的社會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卻誕生了一大批國畫大師。這些畫家的作品雖然和現代思潮、現代審美理想保持著不同程度的距離,但他們表現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識,也不同程度地滲透了現代人的情感心理。身處這樣的時代,他們不約而同以完成傳統繪畫的創造性轉化為己任,融會古今,同時正視一切外來和現時價值觀的挑戰,付出了更強的毅力和更大的決心,而真正做到了自成一家,不致被扔進無限風光圖廢紙堆。

來自湖南的齊白石(1863—1957年)使我們想到元代的王冕和「揚州八怪」的金農,他們確實是齊白石欣賞的文人畫家,他崇拜的前人還包括徐渭、石濤、朱耷、「揚州八怪」中的李觶以及「海派」的吳昌碩,但更關鍵的是他在鄉下曾經作為木匠的經歷,這種經歷賦予他其他人很難具備的民間藝術家的靈性。齊白石作畫極為勤奮,是一位長壽的畫家。有評論家指出,他年近70歲時,才完成其天賦的鄉村詩人式靈感與文人畫風格的完美結合。他的畫既屬於文人畫體系,又不完全是文人畫,尤其來自鄉間池塘原野的生命氣息,取代了通常文人畫那種陳腐的「書卷氣」。齊白石晚年的大寫意,與其說是狂放的,不如說是質朴的,早年「齊木匠」的天真率意仍蘊含其中,舉凡鄉間所見所聞,蛙聲蟬鳴、農作物、仔雞蚱蜢以至生活日用品,皆成為他的繪畫素材,如《玉米蜻蜓》、《蛙聲十里》,都是典型的齊白石式文人畫佳作。在畫風上,一般文人多追求清淡秀逸,齊白石卻是紅花墨葉,視覺感受淋漓而明快。

黃賓虹(1865—1955年)同是一位「早學晚熟」的大師,盡管他與齊白石屬於完全不同類型的畫家。黃賓虹具有高深學養,秉持近似於「四王」那樣的治學精神,他幾乎將整個青、壯年時期用於對古畫的研究和臨寫,契而不舍;同時恢復了宋、元時期的畫家對自然的探索態度,他壯游山河,終於在年近八旬時完成了筆墨上的「變法」,創造了渾潤華滋、古樸蒼勁、厚重沉鬱的「賓虹山水」,成為難以企及的繪畫泰斗。

還有兩位天才型的大師潘天壽(1897—1971年)和傅抱石(1904—1965年)。對於潘天壽的畫,王伯敏評論說:「論評藝術品,民國期間,常有人以『厚、重、大』為品評標准。若以此而論,潘天壽的畫,正可謂『厚、重、大』,尤其是『大』,時人無有出其右者。即使他畫小品,也有評者以為『小中見大』,這個『大』,還不在於畫幅的大小,而在於他的『強其骨』,在於他的毫端有『力』、有『氣』和有『勢』。「強其骨,虛其心」是老子的思想,意思是既要有健全強悍的骨骼或堅韌的「骨氣」,又要虛懷若谷,追求空靈的心境。

潘天壽的氣質中有農民的樸厚,他的學養卻完全是文人的。他融南北宗於一,突破明清以來花鳥畫清麗柔美的風范,創造了奇險雄勁的風格,其畫以花鳥、竹石為母題,其強悍的架構足與硬材質雕塑相匹敵,卻往往展現出清新曠達、彷彿包裹著晨霧的境界。傅抱石是石濤的熱烈崇拜者,以至將原名「瑞麟」改為「抱石」。他平時嗜酒,酒後舞筆揮墨,是一位極具詩人氣質和浪漫性情的藝術家。他曾赴日本學習西畫,善於用色彩和調性控制畫面氣氛,所作山水瀟灑奔放,酣暢淋漓;人物畫竟越過自宋代以降萎靡不振的風度,直追遠古畫聖顧愷之,用幾乎失傳的「高古游絲描」法,繪《九歌》、《麗人行》,極為灑脫,古雅而高貴。

潘天壽、傅抱石的繪畫,主旨上雖然仍體現文人畫的理念,卻為「現代中國畫」開辟了道路。現代「中國畫」

㈣ 從隋唐到清所有花鳥畫的作者和作品名稱

唐代的薛稷,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

宋代崔白的《寒雀圖》、李篙的《花籃圖》、佚名的《出水芙蓉圖》。
崔白的《寒雀圖》描寫隆冬時節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葉子已經落盡的老樹枝頭鳴跳嬉戲,它們情態各異,充滿活力,畫出了麻雀好動的特性。同時,畫家運用對比、變換等形式美法則,如老樹乾的橫斜平直與麻雀形體的渾圓柔潤、直與曲等對比,使作品更具有藝術魅力。
李嵩的《花籃圖》,畫幅雖小(19.2X26.1厘米).但以極其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花籃中的茶花、蜀葵、營草等一組花卉,不僅形似,而且極富生命力。
佚名的《出水芙蓉圖》,畫幅也很小(23.8X25.1厘米),但畫得十分精緻生動,而且是用沒骨畫法(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繪物象),整個畫面似全用色彩畫成,不見墨線的痕跡。淺粉色的花瓣,嫩黃的花蕊,似乎還帶著拂曉時的露珠,那種一塵不染、雅潔嫵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時刻。它突出地表現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雜花圖卷》是這種畫風的代表作。全畫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和梅、竹、水仙等十一個部分組成。它在氣勢上是全畫一氣呵成,在對物象的描繪上則是表現得絲絲入扣。在水墨的濃淡變化之中,給人以蒼勁雄健、墨氣淋漓之感。
朱聾是清初著名畫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後裔,明亡後,他為了逃避迫害和表示對清代統治者的仇視,出家當了和尚,別號「八大山人」。他的繪畫作品具有強烈的借物抒情的特點。他的《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隻縮著脖子、好像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鄭燮號板橋,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蘭、竹。他的《叢竹圖》寫一叢墨竹,老乾新纂,濃淡相間,重疊錯落,疏密有致,勁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長題於竹枝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㈤ 當代有影響力畫寫意花鳥畫的畫家有哪些

張立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1939— )江蘇沛縣人,號漁人,齋號漁人草廬、紫苑。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從學於潘天壽、吳弗之、陸維釗等名師。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文化部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李可染基金會學術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榮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央電視台書畫院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郭怡琮:山東濰坊人。郭味蕖指教學習繪畫,後專攻中國花鳥畫,為中國美術協會員,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作品淳樸含蓄,富有生機。曾獲文化部優秀美術作品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和美國、加拿大的美術館和博物館收藏。

霍春陽:1946年4月14日出生於河北清苑縣,1969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系主任、教授,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畫院院外畫師,天津青年美協顧問,《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特聘畫家,新華社新華書畫院特聘畫家,中央電視台書畫院特聘畫家,碩士研究生導師。

劉曦林:1942年7月生,山東臨邑人。1963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專科學校。之後赴新疆任(喀什日報》美術編輯。1978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班,在王琦先生和系主任金維諾先生的指導下修習美術理論和中國現代美術史。 1981年起,於中國美術館從事中國現代美術史和美術博物館學研究,兼及美術評論。歷任研究保管部研究組副組長、部副主任。研究部主任,中田美術館收藏委員會委員、藝術委員會委員。 現為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研究部主任,藝術委員會及其收藏評鑒委員會委員、展覽資格評審小組成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編委,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張大林:中國花鳥畫家,1963年2月出生於山東省青州市,現居北京。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現任北京知秋苑書畫院教授,中國教育電視台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央電視台書畫頻道花鳥畫講座教授、中國當代張大林寫意田園畫派代表人物、中國花鳥畫研究協會理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教授等職。在中央美術學院期間曾得到張立辰、田黎明、陳平、畢建勛等老師的指導。其自幼酷愛繪畫,8歲習畫,從事中國畫研究20餘年,擅長寫意花鳥、山水、人物,尤長四君子、葡萄和大雞,其畫風自成一格,既有傳統筆墨功底,又有質朴生活感情,富有哲思靈氣,充滿力量與生命。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報刊發表。並參加多項大展並獲獎。作品被多家權威單位和知名人士所收藏。中國外交部做國禮贈送外國友人。並入選《中國當代書畫選集》、《世界書畫家大辭典選集》、《中國青年書畫家藝術辭典選集》、《中國書畫家簡明辭典選集》、《國際篆刻大觀選集》等十餘部辭書。1997年被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世界書畫家藝術協會聯合等十餘家權威單位聯合授予「當代書畫藝術名人」榮譽稱號,並頒發證書。個人著有《張大林花鳥畫畫集》、《張大林花鳥畫小品集》《當代書畫研究——中國花鳥畫大家》等書籍。中國書畫報、大眾日報、人民日報、藝術中國報等多家報刊曾多次發表。 中央電視台、《榮寶齋》《中國美術》、《收藏界》《傳統與現代》《中國藝術名人》等近50家媒體都做過報道。 作品多次被國內外美術館收藏,2006年6月中國教育電視台《書畫課堂藝海星光》欄目邀請寫意花鳥畫家張大林先生為花鳥畫講座教授。

這些都是網路搜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崔英的畫值多少錢

尊敬的玩家:
您好:

崔英的畫值多少錢?

價值50萬

崔 英 1949年出生,字子磊,天津人,生於書畫世家。系著名國畫家姜毅然的人室弟子。學習工筆寫意條鳥、青綠山水、學藝35年,並向著名國畫家張德育學習人物書畫。擅長書法工筆、寫意花鳥,戲劇人物畫。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大賽展,多次獲獎,並被國內外博物館及個人收藏。其花鳥畫筆墨功力扎實、深厚、有較深的意境。
工筆花卉代表作
有《念奴須》、《夜靜思》,寫意花卉代表作有《墨牡丹》、《報春》、《梅》,戲劇人物畫則以寫實為主,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源於戲劇,高於戲劇,作品拯富神韻。其在海內外有一定的影響,是天津戲劇人物畫代表書畫家。代表作有《烏企夢》、《鍾馗嫁妹》、《貴妃醉酒》、《春秋配》等。作品不斷在海內外各類報刊發表,《天津日報》、《今晚報》、天津人民廣播電台、天津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媒介多次對其個人和藝術成就做專題介紹和報道,作品傳略入編《天津書畫作品選》、《中國21世紀專家傳記大網路辭典》、《世界名人錄》等20多部典籍。獲國際美聯等20多家聯合頒發的《20世紀國際藝術名家教授成就大獎》、世界書畫藝術名人、國際書畫名人等10多項殊榮。著有《崔英畫戲》、《崔英畫戲(之二)》和《崔英水墨京劇人物選》。
社會地位
本人系中華詩詞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會員、炎黃書畫院畫師、中國語言邏輯大學教授、中原書畫院教授、高級研究員、四川書畫院教授、天津職工書畫院教授、天津津南書畫苑研究會顧問。
編輯本段京劇老生
崔英,男,京劇老生。漢族。
簡介
1970年開始對京劇演唱產生興趣,並經常參加業余京劇活動。曾師從名票龐連元學余派老生,後又學習譚派《戰太平》、《定軍山》,馬派《三娘教子》、《黃金台》等劇目。在首屆國際京劇票友電視大獎賽中獲「銀龍獎」,並受到京劇名家厲慧良的親自指點,在第二、四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中,均獲「優秀票友」榮譽稱號。 後下海參加重慶市京劇團。
活動年表
2003年1月31日,農歷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3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 節目單 1. 《天上人間賀新春》(王艷、姜亦珊、呂揚等) 2. 經典唱段薈萃 京劇《上天台》(於魁智) 京劇《坐寨》(孟廣祿) 京劇《嫦娥奔月》(張火丁) 京劇《楊門女將·巡營》(袁慧琴) 黃梅戲《天女散花》(韓再芬) 3. 《巾幗風採花木蘭》 京劇《從軍》(鄧敏) 豫劇《路遇》(王紅麗) 龍江劇《操練》(白淑賢) 河北梆子《奇襲》(彭蕙蘅) 京劇《殲敵》(鄧敏) 4. 妙曲行雲(馬譚奚楊) 京劇《甘露寺》(朱強、譚孝曾、張建國、張克) 5. 三方戲迷打擂 6. 戲曲小品《東西南北丑》(金不換、劉異龍、孫存蝶、徐孟珂、石山雄太、劉紅雁) 7. 奼紫嫣紅(梅尚程荀) 《洛神賦》(董圓圓) 《昆侖劍俠傳》(孫明珠) 《梅妃》(李海燕) 《春草闖堂》(耿巧雲) 8. 須眉雄風 《錘震金蟬子》(常東) 《挑滑車》(葉金援) 《金錢豹》(泰占寶) 《長坂坡》(趙永偉) 《收大鵬》(黃齊鋒) 9. 《情系西廂》(王蓉蓉、張萍、趙秀君) 10. 春苗青青 豫劇《朝陽溝》(劉道陽) 京劇《紅娘》(李佩青) 11. 新編京劇《打麵缸》(北京大學京昆社) 12. 百花爭艷 評劇《劉巧兒》(羅慧琴) 川劇《鳳儀亭》(沈鐵梅) 粵劇《牡丹亭》(丁凡) 評劇《花為媒》(高闖) 歌仔戲《沼江海》 越劇《何文秀》(蕭雅) 崑曲《單刀會》(侯少奎) 13. 小提琴芭蕾舞越劇《梁祝》 14. 海外劇場 京劇《橫槊賦詩》(殷秋瑞) 京劇《西施》(李尤婉雲) 京劇《洗浮山》(劉子蔚) 京劇《武則天》(吳汝俊、李崇善) 15. 搶接下旬 16. 獲金獎票友 《武家坡》(楊樹材、江汁) 《坐宮》(阮寶利、崔英、李軍、趙群) 17. 新編劇薈萃 評劇《胡風漢月》(劉秀榮) 京劇《桃花扇》(楊春霞) 京劇《康吏於成龍》(尚長榮) 京劇《金田風雷》(葉少蘭) 京劇《草原母親》(於蘭) 京劇《蝶戀花》(刁麗) 18. 戲歌《吉祥滿人間》(李佩紅) 19. 名家名段 京劇《九江口》(楊赤、李宏圖) 京劇《碧玉簪》(劉桂娟) 京劇《八珍湯》(趙葆秀) 京劇《貴妃醉酒》(李維康) 京劇《姚期》(李長春) 京劇《宇宙鋒》(李慧芳) 京劇《三家店》(馬長禮) 京劇《太真外傳》(梅葆玖、盧燕) 京劇《天霸拜山》(譚元壽、景榮慶) 20. 《今夜讓我們祝福》(李勝素、戴玉強)

網路知道專家,《夢幻西遊干將》團隊團長為你服務
如果還有什麼疑問,請繼續提問
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知道」一定能成為充滿溫馨和智慧的知識社區

㈦ 中國古代花鳥畫各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宋代崔白的《寒雀圖》、李篙的《花籃圖》、佚名的《出水芙蓉圖》。
崔白的《寒雀圖》描寫隆冬時節一群吱吱喳喳的麻雀,依然在葉子已經落盡的老樹枝頭鳴跳嬉戲,它們情態各異,充滿活力,畫出了麻雀好動的特性。同時,畫家運用對比、變換等形式美法則,如老樹乾的橫斜平直與麻雀形體的渾圓柔潤、直與曲等對比,使作品更具有藝術魅力。
李嵩的《花籃圖》,畫幅雖小(19.2X26.1厘米).但以極其寫實的手法,描繪了花籃中的茶花、蜀葵、營草等一組花卉,不僅形似,而且極富生命力。
佚名的《出水芙蓉圖》,畫幅也很小(23.8X25.1厘米),但畫得十分精緻生動,而且是用沒骨畫法(指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色彩描繪物象),整個畫面似全用色彩畫成,不見墨線的痕跡。淺粉色的花瓣,嫩黃的花蕊,似乎還帶著拂曉時的露珠,那種一塵不染、雅潔嫵媚的花姿,正值花苞初放的最佳時刻。它突出地表現了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品格。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雜花圖卷》是這種畫風的代表作。全畫由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葡萄、芭蕉和梅、竹、水仙等十一個部分組成。它在氣勢上是全畫一氣呵成,在對物象的描繪上則是表現得絲絲入扣。在水墨的濃淡變化之中,給人以蒼勁雄健、墨氣淋漓之感。
朱聾是清初著名畫家,他是明代皇室的後裔,明亡後,他為了逃避迫害和表示對清代統治者的仇視,出家當了和尚,別號「八大山人」。他的繪畫作品具有強烈的借物抒情的特點。他的《荷花水禽圖》,畫面上孤石倒立,殘荷斜掛,一隻縮著脖子、好像瞪著白眼的水鳥孤零零地蹲在石頭頂上,顯得極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畫家的自我寫照。全畫筆墨簡練,畫中大片空白更增強了作品悲涼的氣氛,正如古人所說的「無畫處皆成妙境」。
鄭燮號板橋,是清代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擅畫蘭、竹。他的《叢竹圖》寫一叢墨竹,老乾新纂,濃淡相間,重疊錯落,疏密有致,勁拔挺秀,老嫩分明。又自作長題於竹枝之間,別有一番情趣。

㈧ 名家牡丹國畫有哪些

名家牡丹國畫有:

1.清馬逸《國色天香圖》《國色天香圖》是一幅富麗堂皇的工筆重彩花卉圖。的牡丹花開嬌艷,明麗動人,色彩豐富飽滿,姿態優雅,設色極其講究,勾線細致圓潤。而花下奇石則用積墨與淡墨暈染相結合繪出。

以石綠、石青略染。蘭花以重粉罩染,胭脂點蕊,素雅動人。地面以淡彩渲染,營造出空間的伸縮感。

2.《國色天香圖》堪稱「中國牡丹第一圖」,是中國古代牡丹繪畫最傑出的作品。清余稺《花鳥圖冊》此冊共十二開。

構圖簡潔、高雅,設色明麗妍美,筆法工整細膩,飛蝶、蚱蜢、小鳥的造型准確,栩栩如生,說明畫家有扎實的寫生功底。此圖冊繪蘭花、牡丹、宣花、百合花、荷花、秋菊、桃花、海棠、玉蘭、梅花、臘梅等。

3.清郎世寧《仙萼長春圖之牡丹》此圖冊分別描繪了牡丹、蘭花、罌粟、萱草、荷花、梅花等艷麗多姿的花卉和體態生動的蝶、鳥。構圖上取法中國傳統花鳥畫的格局,以虛托實,注重對所繪物象的突出。在表現技法上。

則充分發揮了歐洲繪畫注重明暗及透視的特點,以工緻細膩的筆觸,刻畫出花瓣、葉片以及鳥雀的羽毛質感和體積感,呈現出與傳統的中國花鳥畫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這種「中西合璧」的畫風成為清代宮廷繪畫藝術的一大特色。

受到了清皇室的青睞。

4.清惲冰《牡丹圖·國色天香》作者以寫實的手法,成功刻畫了蒲塘秋日的麗景。整幅運用沒骨法,萍藻以色彩直接點就,荷花則以粉紅色點染花尖,旋即以清水迅速暈開,色階層次豐富。

色調深淺過度自然,真實地展現出花瓣清淡雅麗之美。南宋徐崇思《牡丹蝴蝶圖》花鳥畫立軸紅花綠葉占據整個畫面,這種豐滿的構圖如肖像般使我們能直觀地欣賞這嬌嫩柔美的荷花。細膩的筆調把荷花的清純高潔。

5.南宋徐崇思《牡丹蝴蝶圖》花鳥畫立軸紅花綠葉占據整個畫面,這種豐滿的構圖如肖像般使我們能直觀地欣賞這嬌嫩柔美的荷花。細膩的筆調把荷花的清純高潔。

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現得入木三分。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難得的上乘佳作。近現代陳之佛《牡丹富貴圖》花鳥畫立軸陳之佛的工筆花鳥可謂別具一格。他的創作,殫精竭慮,匯古創今,開拓了前無古人的新意境。

傅抱石給陳之佛的《寒梅小鳥》題過這樣的兩句詩:「雪個已矣甌香死,三百年來或在斯」。意思是說自從八大山人朱耷及惲南田死了以後,這三百年來花鳥工筆畫的創作大概就算得上陳之佛了。陳之佛在花鳥寫畫的創作上強調構圖。

色彩等方面的形式美,並把豐富的圖案技法融匯於繪畫創作中,從而強化了花鳥畫的藝術效果,創造出清新典雅,富有濃郁裝飾特色的繪畫風格。他的淵深的文學修養更使他筆下的花鳥畫有詩一般的神韻,他創作的畫面永遠給人豐厚雋永的美的享受。

陳之佛的工筆花鳥藝術,融匯了中西繪畫之長,既表現出富有強烈的民族傳統色彩,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既嚴謹工細,一絲不苟,又生動多樣,清新雋逸,他為工筆花鳥畫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北宋佚名《牡丹圖頁》花鳥畫小品圖繪牡丹花後魏紫。

花冠碩大,重瓣層疊,嬌艷華貴,左右以綠葉相襯。花瓣層次豐富,刻畫入微,先用中鋒細筆勾花瓣,然後用胭脂紅層層渲染,以淺黃色點花蕊,以花青汁綠染花葉。此圖頁精工富麗,美不勝收,構圖豐滿。

設色艷而不俗。近現代於非闇《牡丹蜂雀圖》花鳥畫立軸畫花木禽魚,從宋人鉤勒入手,雕青嵌綠,富麗絢爛。白描蘭、竹、水仙,尤為清逸。兼擅治印。解放後任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畫研究院副會長。

於藝術事業,致力甚多。著非闇漫墨、都門釣魚記、藝蘭記、豢鴿記(有英譯本)、中國畫顏料研究、我怎樣畫花鳥畫。卒年七十二。清錢維城《國色天香圖》牡丹花鳥畫立軸錢維城的《牡丹圖》是乾隆皇帝舊藏。

後賜與大臣英和,其意義可與《石渠寶笈》等同。「此圖用筆秀麗,艷麗的色彩渲染卻十分素雅,體現了錢維城的審美趣味。所繪之花朵枝葉刻畫極為精細,枝葉舒展婀娜。雖說錢維城的山水畫很有名,但花卉亦也毫不遜色,而且留世花卉畫作較少,此幅《牡丹圖》更是色澤潤藉,筆法俊逸,—派明麗清新。」據了解。

《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內收錄錢維城書畫作品共一百六十件,數量之多足以說明清宮對其藝術造詣的賞識。此外,《清史稿》卷504更贊揚錢維城的花卉畫作「花卉傳色尤有神采」。清汪承霈《三春韶牡丹圖》花鳥畫橫軸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美的民族。

自古就有種牡丹、賞牡丹之風。牡丹,花大色美、雍容華貴、芳香濃郁,自古就是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象徵,家居字畫裝飾中懸掛一副國畫牡丹圖不但能夠美化居室、陶冶情操。還能給居室帶來吉祥之氣。

因此牡丹裝飾畫成為家居裝飾字畫的首選。

㈨ 王雪濤最擅長畫什麼

王雪濤最擅長畫花鳥。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大師,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

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於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於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像。


(9)寫意花卉小品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

1961 年——參加全國美協西南寫生團,創作《鐵線蓮花》、《雲南山麓》、《灕江山花》等作品 20 余幅。

1962 年——與李苦禪等應邀赴青島寫生,作《鳶尾雙鶴》、《雉雞斑鳩》、《鸚鵡》等十數幅。 又作《四季花鳥》、《魚》、《白香山句牡丹芳》等作品 30 余幅。 為崔子范、顏地作冊頁 40 幅。

1963 年——作《雪景喜鵲》、《白鷳杜鵑》、《玉簪》等水墨冊頁 30 余幅。 作《花鳥》冊頁 12 開。 作《瓦壺齋雨後》等大批水墨畫,為筆墨純青之代表作。

1964 年——作《池塘雙鴨》、《紅梅綬帶》、《古松蒼鷹》等禽鳥花卉八條幅,為其藝術成熟之代表作。

1965 年——作《山茶寒鵲》、《藤蘿群雞》、《綠天蕉雨》等。 作《舒笑》(獲「八十年代」畫展作品一等獎)、《斗雞》等巨幅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雪濤

熱點內容
櫻花牌售後 發布:2025-09-26 11:39:48 瀏覽:285
食用百合的種植方法 發布:2025-09-26 11:37:13 瀏覽:101
茶花開了兩天就脫落 發布:2025-09-26 11:24:44 瀏覽:168
梅花抗疹 發布:2025-09-26 11:24:33 瀏覽:147
花藝和芳療 發布:2025-09-26 11:19:24 瀏覽:690
長治的綠植 發布:2025-09-26 11:07:17 瀏覽:260
梅花的圖片大全冬天 發布:2025-09-26 10:39:41 瀏覽:41
獨梅花渡 發布:2025-09-26 10:39:31 瀏覽:522
牡丹國畫扇面 發布:2025-09-26 10:31:30 瀏覽:192
紅色大花盆栽 發布:2025-09-26 10:31:29 瀏覽: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