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子花卉
① 木本花卉都有哪些
列舉常見的五種木本花卉:
1、茉莉花
別名:茉莉,木犀科、素馨屬直立或攀回援灌木,高達答3米。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片紙質,圓形、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倒卵形,兩端圓或鈍。
2、桂花
是中國木犀屬眾多樹木的習稱,代表物種木犀,又名岩桂,系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質堅皮薄,葉長橢圓形面端尖,對生。
3、山茶花
又名:山茶、茶花,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屬常綠灌木和小喬木。古名海石榴。有玉茗花、耐冬或曼陀羅等別名,又被分為華東山茶、川茶花和晚山茶。
4、杜鵑花
又名映山紅、山石榴,為常綠或平常綠灌木。相傳,古有杜鵑鳥,日夜哀鳴而咯血,染紅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
5、迎春花
別名迎春、黃素馨、金腰帶,落葉灌木叢生。株高30-100厘米。小枝細長直立或拱形下垂,呈紛披狀。
② 這是什麼植物,這植物是藤子,沒花。冬天枯萎夏天發。
像是旱荷花。。。
旱金蓮是旱金蓮科、旱金蓮屬植物,為多年生的半蔓生或傾卧植物。株高30cm-70cm。基生葉具長柄,葉片五角形,三全裂,二回裂片有少數小裂片和銳齒。花單生或2朵-3朵成聚傘花序,花瓣五,萼片8枚-19枚,黃色,橢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花瓣與萼片等長,狹條形。
北方常作一二年生花卉栽培。在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全年均可開花。一朵花可維持8-9天,全株可同時開出幾十朵花,香氣撲鼻,顏色艷麗,贏得了人們的喜愛。
在中國南方可作多年生栽培;華北則多秋播,盆栽室內培養,作為迎春花卉,令其在元旦、春節期間開花。
葉肥花美,花色有紫紅、橘紅、乳黃等,金蓮花蔓莖纏繞,葉形如碗蓮,乳黃色花朵盛開時,如群蝶飛舞,是一種重要的觀賞花卉。
③ 有的吊蘭為什麼不長藤子
吊蘭又稱垂盆草、桂蘭、鉤蘭、折鶴蘭,西歐又叫蜘蛛草或飛機草,為百合科吊蘭屆多年生常綠觀葉植物。吊蘭為宿根草本,具簇生的圓柱形肥大須根和根狀莖。葉基生,條形至條狀披針形,狹長,柔韌似蘭,長20?45厘米、寬l一2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抱莖,著生於短莖上。吊蘭的最大特點在於成熟的植株會不時長出走莖,走莖長30?60厘米,先端均會長出小植株。花亭細長,長於葉,彎垂;總狀花序單一或分枝,有時還在花序上部節上簇生長2?8厘米的條形葉叢;花白色,數朵一簇,疏離地散生在花序軸。花期在春夏間,室內冬季也可開花。目前吊蘭的園藝品種除了純綠葉之外,還有大葉吊蘭、金心吊蘭和金邊吊蘭三種。前兩者的葉緣綠色,而葉的中間為黃白色;金邊吊蘭則相反,綠葉的邊緣兩側鑲有黃白色的條紋。其中大葉吊蘭的株型較大,葉片較寬大,葉色柔和,屬於高雅的室內觀葉植物。 吊蘭原產非洲南部,在世界各地廣為栽培。其性喜溫暖濕潤、半陰的環境。它適應性強,較耐旱、耐寒。不擇土壤,在疏鬆的砂質壤土中生長較佳。對光線要求不嚴,一船適宜在中等光線條件下生長,亦耐弱光。生長適溫為15-25℃,越冬溫度為5℃。 吊蘭可用分株繁殖。除冬季氣溫過低不適於分株外,其它季節均可進行。盆栽2?3年的植株,在春季換盆時將密集的盆苗,去掉舊培養土,分成兩至數叢,分別盆栽成為新株。吊蘭也可利用走莖上的小植株繁殖。在生長季,剪取走莖上的小植株,種植在培養土中或水中,待小植株長根後移植至盆中。此外,還可用種子播種,但一般少用。 吊蘭盆栽常用腐葉土或泥炭土、園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並加少量基肥作為基質。每2-3年換盆一次,重新調制培養土。其肉質根貯水組織發達,抗旱力較強,但3-9月生長旺期需水量較大,要經常澆水及噴霧,以增加濕度;秋後逐漸減少澆水量,以提高植株抗寒能力。生長旺期每月施兩次稀薄液肥。肥料以氮肥為主,但金心和金邊品種不宜施氮肥過量,否則葉片的線斑會變得不明顯。吊蘭喜半陰環境,如放置地點光線過強或不足,葉片就容易變成淡綠色或黃綠色,缺乏生氣,失去應有的觀賞價值,甚至於枯而死;如陽光直射,空氣乾燥,最容易引起吊蘭枯焦,所以應置於陰涼通風處,並注意保持環境濕度。吊蘭不易發生病蟲害,但如盆土積水且通風不良,除會導致爛根外,也可能會發生根腐病,應注意噴葯防治。 吊蘭是最為傳統的居室垂掛植物之一。它葉片細長柔軟,從葉腋中抽生的甸甸莖長有小植株,由盆沿向下垂,舒展散垂,似花朵,四季常綠;它既剛且柔,形似展翅跳躍的仙鶴,故古有「折鶴蘭」之稱。總之,它那特殊的外形構成了獨特的懸掛景觀和 立體美感,可起到別致的點綴效果。 吊蘭不僅是居室內極佳的懸垂觀葉植物,而且也是一種良好 的室內空氣凈化花卉。吊蘭具有極強的吸收有毒氣體的功能,一 般房間養l一2盆弔蘭,空氣中有毒氣體即可吸收殆盡,故吊蘭又 有「綠色凈化器」之美稱。參考資料: http://www.blogtz.cn/user1/kongyrose/archives/2007/7238.html
④ 如何寫好觀察作文
如何寫好觀察作文
觀察的密碼:學會觀察作文真的好簡單
阿里巴巴的咒語:觀察觀察開門吧!觀察就是善用6大武器,6大感覺!
一、走出觀察的誤區
作文難,主要是同學們熟視無堵,沒留心觀察,不善於觀察.我曾對600名學生做過調查,問他們什麼是觀察,90%的同學回答說:「觀察就是看,認真地看,仔細地看,仔仔細細地看,一絲不苟地看.」有6%的同學說:「還要想」!有4%的同學說「要留心看,要善於觀察.」
我還調查了30名小學語文教師,回答是「觀察要抓住事物的特點,要讓學生善於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好習慣.!
我追問,那到底怎樣指導學生善於觀察,留心觀察呢?老師們表示說不清楚.
總之,簡單地說,「觀察就是看」.因此,可以這樣說,學生作文難,「看」之過.如果優秀的同學,能把看到的寫300字,那要完成400-500字的作文還是有困難的.顯而易見,學生的觀察是殘缺的.
二、觀察六大絕招
觀察簡單的說就是6大感覺.如果,我們從字數單項推斷,我們做這樣一個大約的分配、計算:
視覺:眼動 就是用眼看(寫300字) 把看到的寫成詞、句子
聽覺:耳動 就是用耳聽(寫50字) 把聽到的寫成詞、句子
嗅覺:鼻動 就是用鼻聞(寫50字) 把嗅到的寫成詞、句子
味覺:嘴動 就是用嘴嘗(寫50字) 把嗅到的寫成詞、句子
觸覺:身動 就是用手、腳、身體接觸(寫50字) 把觸到的寫成詞、句子
心覺:心動 就是心理感受(寫50字). 把心裡感覺到的寫成詞、句子
然後把這些詞、句子有機的、巧妙的連起來(組合起來),組成意思連貫的話,就變成了生動、細致的優秀作文,作文變簡單了吧!
算算看,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是不是很輕松呢!
三、看的秘密
我發現,就「看」這一單項,來研究學生的觀察,其實,他們也不知道怎樣看才算會看.他們睜著大大的眼睛,可是,在寫作文時,好象什麼也沒看到過.
看的秘密:我們要巧選事物的「看點」
用眼看,看什麼呢?我們要巧選事物的「看點」,從事物的(1.看大小2.看高矮3.看寬窄4.看厚薄5.形狀6.看顏色及顏色的變化7.看動作8.看姿態、9.看材料10、看結構11.看錶情及變化、12.看位值13.看比例14.看粗細、長短15.看組合等)去看.當然,我們寫作時不需要把以上看到的全都寫下來,但我們至少要知道看的路徑.這樣,根據事物的特點和作文的需要,適當選擇就可以了!
四、巧用看點,一個詞變成一句具體的、描寫細致生動的話(按一定的順序組合、添加)
魔法訓練營:作文變!變!變!
變成一句話
葡萄
一串葡萄.
一串串葡萄.(加數量詞)
一串串綠色的葡萄.(加顏色)
一串串綠色的指頭尖大小的葡萄.(加大小)
一串串綠色的指頭尖大小的葡萄,晶瑩透亮.(質地)
一串串綠色的指頭尖大小的葡萄,晶瑩透亮,像珍珠一樣美麗.(加比喻)
一串串綠色的指頭尖大小的葡萄,晶瑩透亮,像珍珠一樣美麗,掛在葡萄架下;(加動作)又像小貓的眼睛,躲在葉子下面一眨一眨的,惹得我都流口水了.(+比喻+動做+感覺)
(想一想,怎樣由2個字變成50字,是把那些「看點」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成為生動美妙的句子)
變成一段話
一串串綠色的指頭尖大小的葡萄,晶瑩透亮,像珍珠一樣美麗,掛在葡萄
量詞 色 大小 質地 比喻 動作
架下;又像小貓的眼睛,躲在葉子下面一眨一眨的,惹得我都流口水了,我多麼
比喻 動作 感覺
想吃它呀!我小心的摸摸顆顆葡萄,涼涼的,潤潤的,滑滑的,就像嬰兒的臉上
心理 動作 感覺 比喻
一樣舒服,沒熟的葡萄還有點硬,熟透的就軟軟的,只要你輕輕一掐,葡萄就哭
感覺 感覺 動作 擬人
了,淚汪汪的,流出汁水來.葡萄的果肉是半透明的,還有很多細細的,好象天
動作 質地 粗細
鵝絨的.短短的絲.摘一顆放如嘴裡,呀!好爽呀!你要是不小心,葡萄就自己
比喻 長短 動作 感覺
滑到你喉嚨你去呢!比吃果凍美多了,甜甜的,酸酸的,可是,多吃幾顆,就越
動作 比較 味
來越酸.要是你太貪吃,就是你喝水,喝粥,也讓你酸得捂住牙直叫喚,你的呀
味 感覺
已讓葡萄酸倒了.誰叫你讒呢!
感覺
(找一找用了「6大覺和15點的那些方面)怎麼樣,生動、具體吧,流口水了嗎?
變成一篇作文
一、6覺流水寫.
眼 視覺:
1.看顏色: 我看見盤中有個蘋果紅紅的.
2.二看形狀: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
3.看大小: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
4.看動作(態):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突然滾了出來,在桌上轉了2圈.
5.看特殊標記(斑點、花紋……):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突然滾了出來,在桌上轉了2圈,蘋果上下有2個小窩窩,下面的小窩窩里還有一個小五星呢.
6.看比例: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突然滾了出來,在桌上轉了2圈,蘋果上下有2個小窩窩,下面的小窩窩里還有一個小五星呢,只有小窩窩的六分之一大.
7.看位置: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突然滾了出來,在桌上轉了2圈,就停在小貓咪的前面,蘋果上下有2個小窩窩,下面的小窩窩里還有一個小五星呢,只有小窩窩的六分之一大.
8.看構成: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突然滾了出來,在桌上轉了2圈,就停在小貓咪的前面,蘋果上下有2個小窩窩,下面的小窩窩里還有一個小五星呢,只有小窩窩的六分之一大.這個蘋果是水晶富士.
(看的方法主要就這8法,寫作文時,根據需要選幾個看法,寫出來,組合就可了,就可以寫得很具體)
二、耳 聽覺
耳是來聽聲音的(聲音有自然界的聲音、人為製造的聲音、人說的話、人的唱歌聲……)
1.聽動物聲:
我看見盤中有個扁圓扁圓的蘋果紅紅的,有杯口那樣大,突然滾了出來,在桌上轉了2圈,
作文,是語文綜合水平的體現.但是,對於好多同學(其實包括原來的我)來說,總覺得作文很深奧,不好寫.其實不然,我覺得,要寫好作文,只要注意下面這幾點,並持之以恆,經常練習寫作,寫出一手好作文也是不難的.
第一,就是詞語積累.作文,要有佳詞妙句才有文采,才能吸引人.一篇文章,假如沒有佳詞妙句,無論這件事情多麼精彩,你寫出來的文章也是平淡無味,怎麼能夠吸引人,讓人去欣賞呢?你寫的這篇文章也就等於白寫.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班的黎老師就很注重在這方面對我們的教育和引導.我在看文章、閱讀時也很注意這點.
第二個方面,就是注意留心觀察.寫作文,不是在屋子裡憋出來的,而是要到實際生活中去觀察、去體驗.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嘛!有些人,他是出去「觀察」了,可是他只是走馬觀花,忽略了細節.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只是條條綱綱,根本沒有要點、細節.所以,在觀察時要留心,要仔細,才能寫出與眾不同的好作文.記得外出時,爸爸經常會指這指那,問這問那,以引起我的注意與思考.
第三嘛,就是多看課外書.這是積累詞語的重要渠道,也是寫作文的關鍵所在.包括家裡訂閱的書籍和書店的各種圖書.只要有空,我就會到書店看看各種各樣的課外書.當然,不是只看就能寫出完美無缺的作文的,關鍵還要注意積累、牢記和運用.才能實現「人為我用」,這樣在寫作文時,才能做到隨心所欲、揮筆自如.
⑤ 春的散文
春 朱自清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俏俏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心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氂,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的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所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綠葉吐而燕子歸來,校園里最有特色的就是幾簇藏春花了,黃黃的花從地上一直開到頂端,它們似乎約好了似的,一起向你露出笑臉,笑的是那樣燦爛,黃黃的顏色讓人心暖,有時會想人竟不如一朵花,花的一生是多麼的開心,而人的一生開心的日子又有多少呢?
春天總能看到許多東西鑽出地面,想起吳鈞的詩《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一種感嘆,一種豪氣,前途光明。我們小時候就是這么一棵小松,在大人的話語下個個都有著做科學家的夢想。每次說起來身形驟然高大,為自己有遠大的理想而自豪,而如今堅持自己夢想的人又有多少個呢?總在不經意間讓歲月的流水沖走了我們戴著紅領巾在紅旗下許下的夢想,待到發現時竟已追不及了,它早以不知流落到那個不被煽情的角落了。
你是自己夢想的守望者嗎?可我自己知道我的夢想一直都不曾遺失,只是不能實現。或許是夢想的緣故許多人都說我與別人不同,審美觀,人生觀都與別人不同,每一個與我同桌的人都說我未長大。我的夢想不曾是成為科學家亦或是億萬富翁,我一直期待著有一片麥田,而我則是麥田的守望者,而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都是活在我父母的夢想中,漸漸地他們的夢融入了我的生活中,而我竟也隨他們患得患失了。
《春天裡的秋天》序 作者巴金
春天。枯黃的原野變綠了。新綠的葉子在枯枝上長出來。陽光溫柔地對著每個人微笑,鳥兒在歌唱飛翔。花開放著,紅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閃耀著,紅的星,綠的星,白的星。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
每個人都有春天。無論是你,或者是我,每個人在春天裡都可以有歡笑,有愛情,有陶醉。
然而秋天在春天裡哭泣了。
這一個春天,在迷人的南國的古城裡,我送走了我的一段光陰。
秋天的雨落了,但是又給春天的風掃盡了。
在雨後的一個晴天里,我同兩個朋友走過泥濘的道路。走過石板的橋,走過田畔的小徑,去訪問一個南國的女性,一個我不曾會過面的瘋狂的女郎。
在—個並不很小的莊院的門前,我們站住了。一個說著我不懂的語言的小女孩給我們開了黑色的木柵門,這木柵門和我的小說里的完全不同。這里是本地有錢人的住家。
在一個陰暗的房間里,我看見了我們的主人。寬大的架子床,寬大的涼席,薄薄的被。她坐起來,我看見了她的上半身。是一個正在開花的年紀的女郎。
我們三個坐在她對面一張長凳上。一個朋友說明了來意。她只是默默地笑,笑得和哭一樣。我默默地看了她幾眼。我就明白我那個朋友所告訴我的一切了。留在那裡的半個多小時內,我們談了不到十句以上的話,看見了她十多次秋天的笑。
別了她出來,我懷著一顆秋天的痛苦的心。我想起我的來意,我那想幫助她的來意,我差不多要哭了。
一個女郎,一個正在開花的年紀的女郎……我一生里第一次懂得瘋狂的意義了。
我的許多年來的努力,我的用血和淚寫成的書,我的生活的目標無一不是在:幫助人,使每個人都得著春天,每顆心都得著光明,每個人的生活都得著幸福,每個人的發展都得著自由。我給人喚起了渴望,對於光明的渴望;我在人的前面安放了一個事業,值得獻身的事業。然而我的一切努力都給另一種勢力摧殘了。在喚醒了一個年輕的靈魂以後,只讓他或她去受更難堪的蹂躪和折磨。
於是那個女郎瘋狂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不自由的婚姻、傳統觀念的束縛,家庭的專制,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正在開花的年青的靈魂,我的二十八年的歲月里,已經堆積了那麼多、那麼多的陰影了。在那秋天的笑,像哭—樣的笑里,我看見了過去一個整代的青年的屍體。我彷彿聽見—個痛苦的聲音說: 「這應該終結了。」
《春天裡的秋天》不止是一個溫和地哭泣的故事,它還是一個整代的青年的呼籲。我要拿起我的筆做武器,為他們沖鋒,向著這垂死的社會發出我的堅決的呼聲「Je accuser」(我控訴)。
一九三二年五月 選自《序跋集》
<<春天的旋律>>
水之湄,伊人佇立,其境何美?酉水之濱,五峰山麓,那個如詩如畫的土家小鎮,是我心中永遠走不出的風景。小鎮的名字就是河的名字,洗車河。四周的青山似一位豐姿綽越的母親輕擁著,小鎮是詩人們追尋千年、不經意間從《詩經》里逃逸出來的伊人,她手中漫卷的飄帶就是酉水河。
從十五歲到十八歲,我在那裡生活了整整四年。
從頭都說那是一個出美女的地方,那裡的水,四季長清。不知是眾多的姑娘眼睛幻成了那一道道明波,還是那清亮亮的河水凝成了姑娘們的眼神,至今還記得,那河水每一道波紋都是那樣明艷鮮亮,都是那樣的潔凈,隨時掬起一捧,送入口中,都是那樣清涼甘甜、浸潤肺腑。那時候少女們最喜歡在大橋下沐浴游泳,橋上有許多匆匆過客以及悠閑的乘涼人,對於我們的游戲早已司空見慣,彷彿面對周圍的山水一樣只當一道熟悉的風景。我的夥伴個個有著水一樣的靈秀和靚麗,皮膚細膩得勝過了揚名四方的小鎮豆腐腦,白里透紅的臉色象熟透了的水蜜桃,那鮮嫩、那嬌艷怎麼洗也洗不褪色。那時候沒有游泳衣,我們都穿著自愛縫制的小褂褂,大大方方地挺著微微凸起兩只小青桃的胸部,毫無顧忌地在水中穿來穿水。穿累了,游夠了,一個個走上岸來,坐在大塊大塊的青石上洗衣,長長的黑發濕漉漉地披散在身後,個個都是水蛇腰,個個都是動人的美人魚,那笑聲陽光一樣透明。
小鎮是一個非常古樸的地方,民風純朴的得就象秋日裡的晴空找不到一丁點兒的雜滓。男人們的沐浴地點距離我們很近,有時候不經意間幾個頑皮的自以為還不夠大的小男人就從水底鑽進了我們的陣營。這時候就象沸騰的油鍋里灑進了水滴,驚呼與歡叫和著高揚的水珠直沖雲層。但是不管叫不叫喚,所有的美人魚都會一樣空前的團結,拉的拉手,捉的捉腳,搔的搔腋窩,抓的抓腳心,非把那入侵者弄得精筋疲力連連求饒最後乖乖地滾回自己的領地不可。這種游戲時常發生,可也從來沒有引起過真正的戰爭,大家嬉戲一回鬧一回,也就高高興興地散了。在我們的心裡,不管男人女人身體都不是密秘,美麗是大家的也是公開的。
到過了許多城市之後才知道小鎮的孩子們是最幸福的。在城市裡的家長一遍又一遍地告誡孩子不許下河洗澡的時候,小鎮的母親們卻常常將那些還在蹣跚學步的嬰孩就放到了小河的懷抱里。在小鎮,我幾乎從沒聽見過有人叫自己的孩子不要下河洗澡,河是他們的樂園,更是他們的天堂,從每一年的端午直至深秋十月,小鎮里的孩子們就一直泡在清悠悠的水裡。而且在那裡居住那麼多年,我還很少聽說過有誰家的孩子溺水而亡。這也許跟小鎮壓的格局有關,跟小鎮人的生活習性有關。小鎮架在兩河之上,所有臨水的房子都有一個從河中砌起來的牆腳,上面有一個大大的吊腳樓直伸到河上。吊腳樓里每時每刻都有無數關注小河的眼睛,誰家的孩子要是出了點什麼事,吊腳樓上的眼睛會看得最清楚。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救人活動是救艾老師的獨生女兒艾雲,不知怎麼回事,艾雲經常愛一個人下河,不知不覺就成了落水的小稱砣,讓那些發現她的孩子們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呼救。小河中的呼救聲一響,吊腳樓里的鍋碗瓢盆便跟著響起來,那速度之快我想一定勝過了古代的狼煙,勝過了抗日戰爭時的消息樹。一轉眼的功夫,就有男子,輕輕巧巧地游到了艾雲的身邊,托起了正在深潭的旋渦上打著旋兒的艾雲。這時候總是男人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沉著冷靜和能乾的時候,這時候也是吊腳樓上女人們的眼睛最流光溢彩的時候。我是在一個吊腳樓上目睹這一場精彩的好戲的,整個救人的時間加起來不上兩分鍾,時間雖短卻顯得那樣驚心動魄,以致多少年後我也一直不能忘記。還記得那次最先游到艾雲身邊的大丑,因為他們兄弟二人長得都很瘦,跟那猴皮精似的,人們都習慣於叫他們大丑二丑。可這一次他的動作卻十分優美,輕輕地辟水,小梭魚一般地鑽入水中,一眨眼的功夫就把人託了起來。許多平時正眼也不瞧他一下的女人這次眼光中多了一份欣賞與敬意。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小鎮上的人們真是窮得可以,連買鹽的錢也經常短缺。但在小河裡很富有。不知道那時的小河哪來那麼多的魚兒蝦兒蟹兒,一年四季怎麼捉也捉不完。一漲水,我們在河邊隨便放個什麼撮箕之類的工具,就能裝到許多魚蝦。那時候我們也不知道放魚葯去毒魚,摸魚和捉蟹就是我們最大的樂趣。那可真是一件冒險的事。有一次,我將小手伸進了一個深深的洞穴抓到一個軟軟的東西以為是條大魚的尾巴,拖出來一看,媽呀,是條花花綠綠的水蛇!好在那時候看別人處理這類場面的次數挺多,自己也有了一些經驗,趕快甩開胳膊,在空中畫了幾個優美的圓圈,水蛇也許還沒明白是怎麼一回事吧,就從涼爽的窩里飛到了熱烘烘的山坡上。經歷了這些煅練,我也操練出了一身農家孩子的大膽。後來在大學,看見那些從小生長在大城市裡的女孩見了一條毛蟲蟲也要驚叫好半天就很難相信她們不是在矯揉造作。
比小河更富有的是那些環抱著小鎮的群山。春天有刺苔苔、羊奶奶、茅千兒、茶泡和三月泡,夏天則有龍船泡,秋天更有八月瓜、陽桃野棗兒野梨兒。我一直懷疑這些都是只有山上才長的東西,讀了那麼多書有些東本一直沒有從書上看到過。比如茶泡吧,它象一個個彩色的燈泡,沒熱時是紅的,熟了之後白里泛著一點淡青,有的白白的面子上還有幾個黑色的霉點子,吃起來嫩脆爽口,清甜宜人,書上就一直沒有人寫過。還有三月泡,它的樣子很近似現在的草莓,但比草莓要秀氣得多,玲瓏剔透、晶瑩鮮潤,顆粒小巧但味道卻濃甜而清香,書上也似乎少有人提起。除了這些野果,就是山菌子了。進了城才知道人們叫它們做蘑菇,一年四季只要天一下雨,我們就可以吃到菌子,那幾乎是小鎮人們桌上的一道主菜。而最好吃的要數樅菌了,一年兩發,春菌金黃、秋菌嫣紫,芳香無比,不僅可以鮮吃,還可以用油蔬成菌油作為吃面的炒菜的作料,一年四季做出菌類佳餚,實為一種難得的山珍。除此而外,山中還有許許多多的珍奇動物,每到秋收過後人們便開始上山趕仗,起下來野豬、白面、麂子味道特別鮮美。有的人家,野味吃不完,掛在炕頭薰一薰,當作珍貴的禮品帶給遠方的親朋好友。
女孩子不能上山趕仗,但一年四季我們除了呆在水裡,便是呆在山上了。我們一群小女子也有一個孩子王,她叫紅娥,上山摘茶泡、撿菌子、拾乾柴,只要紅娥吆喝一聲,上寨下寨——整個小鎮的孩子便都會蜂湧而去。在山上,紅娥很會照顧每一個人。我是一個後加入者,小學畢業後才隨調動工作的母親來到了這里。而我得到紅娥的照顧卻是最多的,每一次我拾的柴總是最少,而且捆得鬆鬆垮垮,根本挑不回去。紅娥叫一聲「拿條藤子來」,就有人把藤子送到了她的手上,「誰的柴多些湊一點過來?」又有人往我的柴堆上加兩把,紅娥飛快地幫我重新捆好了柴。可惜我偏偏不爭氣,還沒走出一泡尿遠又直喊挑不動了,每次都是紅娥飛快地跑上前,把自己的柴一放,回過頭來接我。後來,我考上了大學,紅娥也考上了省城一所有名的學校,從此,我們離開了小鎮。只是來來去去的路上我們依然同路,我知道在大學里她照樣非常出色。第一次見面許多長沙伢子望著她目瞪口呆:湘西真有這么美麗的女子?畢業後我們天各一方少了一些往來,前日邂逅,才知道她早已把自己的公司辦到了省城和州府。徹夜長談中,我們又回到了酉水之濱、五峰山麓那個如詩如畫的小鎮。
小鎮,伊人,別來無恙?
我們的季節——春
春季,花季,雨季——我們的季節。
路旁飄著白色蒲公英,溪邊吐著柳枝,山上綴滿著粉蘭的桃骨朵兒……她們用特殊的花語訴說著隱藏的秘密。陽光、雨水和空氣,混合著泥土的氣息,埋下種子,在春天裡萌發……
「昨夜一霎雨,天意蘇群物。何物最先知?虛庭草爭出。」冬雪消融,小溪潺流,嫩柳生機萌動,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傳遞著春的氣息!啊!春,我們的季節!
淅瀝的雨絲,像那六弦琴,在春風撫弄下,叮叮咚咚,是那麼動聽!班駁的樹影,像夢的森林,引領我走進,五彩的神秘。那裡真的好神秘:那裡滿是春的氣息,滿是花季的芬芳,滿是雨季的清新,因為那裡是我們的季節!
春天像星期天的早晨,春天像紫色的夢幻,春天像愛說話的眼睛。她擁抱著風,把雨絲灑向我美麗心靈,將我清洗得灑脫,從此不會有煩惱;春風滿載我黃了的笑聲,飛向大海,飛向藍天,飛向世界!把歡笑帶去,把理想放飛!
一起去看花季,雨季,春天——我們可愛的季節,色彩滿天滿地,把春天聊成話題;一起去看花季,雨季,春天——我們可愛的季節,芬芳滿天滿地,閉上眼睛吮吸,伸出雙臂,擁抱著春,擁抱著大自然!
春天,彎著嘴角,無預警地向我們笑;春天,竟然先對我們這群可愛的花朵示好。噢!原來花開的燦爛需要春風、春水的滋養,還需要園丁的培養!
留住春天(散文)
一棵小松樹不大情願地在街頭的綠地上落了戶。開始,小松樹還覺得有點新鮮,匆忙過往的行人熙熙攘攘,賓士而過的汽車穿來鑽去,還不時地鳴著喇叭。漸漸地,這嘈雜和喧鬧,令小松樹實在難以忍受。它使勁地晃著身體,真恨不能生出兩只腳來,好趕快離開這讓人生厭的街頭鬧市。
可一切都是徒勞的,小松樹搖晃累了,不禁長長地嘆了口氣。它想起自己在苗圃生活時的情景:那裡的空氣格外清新,整天都是安安靜靜的,哪像這里呀!
正在這時,有個弱小的聲音在呼喚著小松樹。是誰在叫我呢?小松樹睜大雙眼,四下觀瞧,它終於發現,是腳下的小草在和自己說話:「小松樹,想家了是吧?別灰心,這里的環境也是可以改變的呀!」小草那樂觀的話語,使小松樹的心情輕鬆了許多。「小草說得對呀!」一旁的碧桃和櫻樹一同勸道:「我們自身的綠葉不僅可以吸塵,還能消除噪音呢,咱們共同努力吧!」小松樹不再抱怨什麼了,開始認真地吸收營養。
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
第三個春天終於到來了。又厚又密的草坪像塊綠絨絨的地毯,小松樹已經長得又高又大,身旁的碧桃、櫻花開得格外嬌艷,她們笑吟吟地感謝小松樹:「因為有了你,才把我們襯托得這么美麗!」小松樹趕忙擺擺手:「我應該感謝你們,沒有大家的鼓勵,我也不會在這里生活得這么快樂。」
一群小學生跑了過來,在小松樹前站好,小男孩用相機拍下了這動人的一刻,留住了松樹、碧桃和小草的笑臉,留住了春天!
約會春天(散文詩)
揮手作別昨夜的寒冬,給冬眠的心插上翅膀,去與春天約會。
約會春天。是哪只春鳥,首先喚醒昨夜冬眠的心。揉著惺忪的睡眼,便聽到輕輕叩門聲。從門縫里,漫近一股暖流,挾著釅釅的芬芳。
打開門,推開心扉,和煦的陽光跳躍,舞進屋裡,朗照著陰郁已久的心空。捧幾掬鳥語,灌進孤寂的心屋,滋潤那乾涸了一個冬季的心田。
邁開雙腳,一腳剛跨出門檻,便發現青青的小草從我的門檻出發,沿著通往春天的小徑走去。是它在為我帶路么?!
我猜,春天在著急地等這我呢!我可不能怠慢了春天,否則她生氣了,不理我,我該什麼安慰她?而且她已經為我准備了一匹駿馬。聽,我的馬在輕喚著我!於是,我翻上馬背,騎在風的翅膀,飛奔而去。一路上噠噠的馬蹄,輕輕踏平我昨夜心傷的余痕,聲聲安慰,伴隨著整個旅程……
到了,到了,到了相約的伊甸園。
她正用她的羞澀迎迓我。她年輕的雙眸正躲在飄散的黑發下,深情地望著我。但,長發不能掩蓋住她淺淺的笑靨和淡淡的紅暈。
在這里,我期待許久的燕兒也南歸了,她在呢喃著稔熟的語言,只有我才能聽得懂的語言。在這相約的地方,含羞的蓓蕾,在窺視我虔誠的雙眸。小樹也偷偷地探出綠色的小腦袋,偷窺我年輕的心。小溪從我的腳下發源,在歡唱遠行,帶著我年輕的心去遠方流浪……
在這相約的地方,晴空為我們綻放著朵朵白雲。那輕翔的白雲一定是天空的翅膀。我問了問藍天,藍天捧出蔚藍的笑容,向我點點頭默應。原來,我找到天空的翅膀啦!
在晴空下,在我與春天約會的土地上,種下夢的種子,還有年輕的心。在心裡,也把春天種植。這樣,它便在一場蒙蒙的春雨萌芽,在汗水的滋養,生長在四季……
春來了,不知不覺得到來。樹木還沒有綻出新芽,枯草也沒有點綴新綠。但是迎面而來的卻是一縷輕柔的春風了。就象一個生命的初生,輕柔有力地緩慢成長。這時候,希望,夢想,愛情,友誼,生機勃勃的力,都隱約的夾在春風中迎面而來。 漫長的冬季就要過去。在冬季,我已忘了歲月的更替,四季的變換,心上生了厚繭,默默的辛勤勞作,對周圍的世界早已熟視無睹。奮斗著,進行著不求成功的默默耕耘,面對著追求未來與理想的艱險之路。
但是春天來了,空氣中有了一絲溫柔甜蜜的氣息,隱隱的你可以感到世間萬物的誕生和律動。再往後,陽光會漸漸溫暖,空氣中會慢慢彌漫了甜蜜。樹木會變得翠綠,青草會接到天涯。很快,鮮花到處開放,柳絮也開始惹人愁腸。大街上,色彩會變得鮮艷,陽光爬上人們臉龐,歡聲笑語處處。大自然真是一個奇跡啊。生命也是一個奇跡啊,從何處來,又到何處去,循環往復,象一隻深沉優美的旋律,跳動不息。
如果說生命是一隻歌,四季是一隻歌,那麼這春之初的一縷微風,就是那未成曲調之前的片刻寂靜,那屏聲靜氣地醞釀和等待的一刻,那跳動旋律的抑制不住地下意識流露。四季的華章就要展開,巨大的生命力和滿溢的愛將書寫這美麗的山河。經過漫長的等待,春天即將噴薄而出,這是寂靜的一刻,卻無法平靜,卻深沉有力。我的朋友,你可以感覺得到的,如果你注意傾聽。 春來了,一縷輕柔的春風迎面而來。
⑥ 伊藤的種子有什麼用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⑦ 狗尾草是什麼方式傳播
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讀書 一、自體傳播 所謂的自體傳播,就是靠植物體本身傳播,並不依賴其他的傳播媒介。果實或種子本身具有重量,成熟後,果實或種子會因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地面,例如毛柿及大葉山欖;而有些蒴果及角果,果實成熟開裂之際會產生彈射的力量,將種子彈射出去,例如烏心石。自體傳播種子的散布距離有限,但部份自體傳播的種子,在掉落地面後,會有二次傳播的現象發生,鳥類、螞蟻、哺乳動物都是可能的二次傳播者。 二、風傳播 有些種子會長出形狀如翅膀或羽毛狀的附屬物,乘風飛行。具有羽毛狀附屬物的種子大多為草本植物,例如菊科的黃鵪菜,木本植物則有柳樹及木棉等。另外有些細小的種子,它的表面積與重量的相對比例較大,種子因此能夠隨風飄散,像蘭科的種子。菊科植物蒲公英的瘦果,成熟時冠毛展開,像一把降落傘,隨風飄揚,把種子散播遠方。 三、水傳播 靠水傳播的種子其表面蠟質不沾水(如睡蓮)、果皮含有氣室、比重較水低,可以浮在水面上,經由溪流或是洋流傳播。此類種子的種皮常具有豐厚的纖維質,可防止種子因浸泡、吸水而腐爛或下沉,海濱植物,如棋盤腳、蓮葉桐及欖仁,就具有典型靠水傳播的種子。 四、鳥傳播 鳥類傳播的種子,大部份都是肉質的果實,例如漿果、核果及隱花果。鳥類啄食樟科植物的種子後將種子吐出。果實被採食後,種子經過消化道後隨意排泄。靠鳥類傳播種子的植物是比較先進的一群,因鳥類傳播種子的距離是所有方式中最遠的。 五、螞蟻傳播 螞蟻在種子傳播上,通常扮演二次傳播者的角色。有些鳥類攝食、傳播種子,但並沒有全部消耗掉所有的養份,掉在地上的種子,其表面上還有殘存的一些養分可供螞蟻攝食,這個時候螞蟻就成了二手傳播者。上述現象亦發生在自體傳播或哺乳動物傳播之種子。 六、哺乳動物傳播 哺乳動物的傳播,大部份都是屬於一些中、大型的肉質果或乾果。一般而言,哺乳動物的體型比較大,食物的需要量大,故會選擇一些大型的果實。譬如說:獼猴喜愛攝食毛柿及芭蕉的果實,也幫助這些植物進行傳播。 神奇的「旅行」——種子的傳播方式 世界萬物的生命是豐富多彩的,每一種生命都會以他自己的方式來繁衍後代,「孩子長大了,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牛馬有腳,飛鳥有翅,而遍布世界的植物要把生命的種子傳播到大地的各個角落,靠的啥辦法?眾所周知,種子是植物傳宗接代的重要角色,而且能憑它神奇的本領四處旅行,植物也就得以處處安家。 植物種子的傳播有兩種方式:一是藉助外力,如風力、水力、動物和人類的攜帶;二是依靠自身所產生的力量。植物為了繁衍自己的後代,可以說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風是無處不在的,地球上的風就成為種子旅行的「免費車」。藉助風力散布的種子,一般細小而質輕,能懸浮在空中被風力吹送到遠處;有的種子表面常生有絮毛、果翅等,這些特殊的構造適合藉助風力飛翔。比如我們南方最常見的昭和草,它的種子上有一把小傘,風一吹,小傘就帶著種子飄啊飄,飄到很遠的地方去安家;又如楊、柳樹的種子,它長著輕柔的絨毛,乘著五月的春風自由飛翔,飛到遙遠的地方;再如松、槭、榆的種子上長有小小的翅膀,藉助風力,可以輕易地飛向四面八方,以擴充地盤。 種子的另一類傳播方式是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完成。我們常見的豆莢,當它成熟後,乾燥而堅硬的果皮在似火驕陽的烘烤下,常常「啪」的一聲爆裂,種子就會像飛出槍膛的子彈,被彈射到遠處,所以大豆、油菜、芝麻等經濟作物,成熟後一定要及時收獲,不然,種子就會散布田間,使人們遭受損失。 一些植物還具備自動播種的特殊裝置,有一種名為「噴瓜」的植物,它會結出帶有毛刺的其貌不揚的小瓜,你可知道它的奧秘?當瓜成熟時,只要稍有觸動,它便會脫落,並在瞬間從頂端將瓜內的種子噴射出去,射程可達6米,「噴瓜」也因此得名。 最有趣的是麥田裡生長的野燕麥的種子,它能夠自己「爬」進土中。野燕麥種子的外殼上長有一根長芒,會隨著空氣濕度的變化而發生旋轉或伸直,種子就在長芒的不斷伸曲中,一點一點地向前挪動,一旦碰到縫隙就會鑽進去,第二年便會生根發芽。當然,野燕麥種子「爬行」的速度相當緩慢,一晝夜只能前進1厘米,然而這種傳播種子的本領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大自然中植物要生存發展,就會想盡辦法來繁衍自己的後代,於是在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每種植物都有讓自己的種子「旅行」的特殊本領,使得種子可以廣為傳播,生生不息,這種神奇的現象,令人類驚嘆不已。 除了自然的力量外,在幫助果實種子傳播方面,動物的功勞也不小。動物中又以鳥類的貢獻最為突出。 從喜鵲種花生說起 筆者辦公室外的院子中有不少花草樹木,樹上總有喜鵲在叫。筆者曾試著拿生花生喂過喜鵲。每次喜鵲吃了五六下後就飛到草地中去了。從觀察看,它們是把吃不了的花生啄入土中以備不時之需。 半個月後,奇事出現了:有的地方竟然長出了花生苗。這是喜鵲「種」的花生。可見喜鵲無意當中為花生繁殖後代當了媒介。 其實為植物傳播果實種子的絕不僅僅是喜鵲。有人曾在烏鴉的糞便中找到過櫻桃果核。櫻桃個頭不大,紅紅的,鳥類喜歡啄食其果肉。有時,鳥兒們會連核吞下去,果核經過鳥類的消化系統無法被分解,隨糞便排出,其中一部分果實就此長成了新的植株。 在山區經常會發現一些大樹枝上有寄生植物,如榭寄生。這種植物算半寄生,因為它的枝葉是綠色的,可以通過光合作用製造部分養料,但要靠寄主供給部分養料和水分。問題是榭寄生是怎麼到大樹上的呢?最合理的解釋是榭寄生開花結果後,果內有黏液包著種子。鳥類啄食果實時,鳥喙被黏液包圍,不好受,於是飛到樹枝上使勁蹭去黏液,無意中將種子留在了樹枝上。之後種子發芽,侵入樹木,靠寄生生活。 記得在河北承德有個景點叫棒槌山,在山峰一側離地20米處,生有一株古老的桑樹。這株桑樹怎麼會長在上面?專家的解釋是鳥類吃了桑樹的果實桑椹,並將果實帶到山上落入石縫,桑果發芽後長成幼樹,並靠自然界雨水和山上僅有的一點肥料生存下來,逐漸長大。不過,由於生存環境遠遜於平地,故而桑樹長成大樹著實不易,因而成為當地一景。 聰明的松鼠 在幫助植物傳播果實或種子的動物中,除了鳥類外,還有很多種。其中松鼠是最聰明有趣的。美國作家梭羅在《種子的信仰》一書中,曾談到他親眼見過松鼠採摘松球果以獲取松子為食的有趣故事。每年秋天,他走進松林,總會看到油松樹下有些不算粗的帶松球果的松枝,松技上還有咬過的痕跡。他藉此推斷是松鼠咬斷這些松枝的。因為松枝落地後,松鼠就可以方便地食用上面的松子或是直接將松枝、松球果拖到洞中儲藏。後來的觀察證實了梭羅的猜想。 不過,被咬下的松球果或松子在松鼠的搬運或進食過程中總會發生遺撒。這些散落的松子在條件適宜的情況下就能發芽並長出新樹。所以松鼠在種子的傳播過程中確實功勞不小。 此外,在我國南方一些竹林中,經常會看到竹子的丫杈上卡著櫟樹的堅果(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橡子)。這種堅果外皮硬而光滑,圓球形或橢圓形。按照常理,外表這樣光滑的種子是不易卡在竹子丫杈上的。這是誰乾的呢?經過觀察,人們發現是松鼠乾的。原來松鼠喜歡吃富含澱粉的櫟樹堅果,為了將食物儲藏到更安全的地方,松鼠想到了樹杈。因為樹杈離地面有一定高度,食物放在上面比較安全,不容易為其他動物奪走。但由於櫟樹果實外表過於光滑,於是松鼠在堅果皮上咬出一圈完整的小溝,以增大摩擦力,讓果實不易從樹杈上脫落 我們知道,松鼠有愛儲藏食物的特點,有時藏在樹洞里,有時藏在地面的枯葉下,但由於地點太多,總有忘記的時候,樹上的堅果遇到大風時還有可能被吹到地面上,這些都為櫟樹傳播種子創造了條件。 螞蟻也有功勞 在為植物傳播種子過程中,螞蟻也有一份功勞,如地丁草(又名紫草)屬於罌粟科,為小草本,果實狹橢圓形,極似莢果,含多粒種子,種子有白色肉質的種阜。當果實成熟散發種子時,螞蟻就來了。原來螞蟻喜歡吃種子上的白色種阜,於是會成群結隊來搬運種子,種子也因此散居於各處,遇到合適的條件會重新發芽長成新的個體。 此外,馬兜鈴科細辛的種子也是螞蟻傳播的。 誰也比不上人 人在植物傳播過程中的能量是巨大的,誰也比不上。不管我們願不願意,總是經常幫助植物旅行。有的種子或果實非常細小,當你無意踩上它們時,它們就沾著或嵌在你的鞋縫里,你走多遠,它也跟多遠。當你略一頓足,它們就和塵土一起掉到了新的領地上。另一些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上長著各種各樣的刺或鉤,一旦人和它接觸,那些帶鉤、長刺的傢伙就能牢牢掛住人的衣物,被散播到遠處去。這類帶鉤、帶刺的種子或果實,最常見的有牛膝子、蒼耳子、竊衣、鬼針草等等。 車前草屬車前科,是一種多年生小草。這種草在亞洲、歐洲都有好多種類,美洲從前沒有。但自從哥倫布航行至美洲後,那裡逐漸有了車前草。這是什麼緣故呢?原來哥倫布和他的隊員踏上美洲土地時,他們的鞋底上沾了車前草的種子,讓車前草順利到達了美洲。從歐洲到美洲要渡過大西洋,只有人才能把它們帶去,靠風,靠鳥都達不到。就這樣,車前草在美洲繁殖起來,也成為歸化植物。車前草因此還添了個別名,叫「白種人的腳印」。 不過,上述傳播應該只能算是人類被動傳播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其實,人類更主要的是會主動傳播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大家都知道在人類種植水稻和穀子時,總有兩種雜草,一種叫稗草,主要跟水稻「走」,另一種叫谷莠子(即狗尾草),主要跟穀子「走」。人們在種植上述兩種作物時,混在裡面的那兩種雜草也一同生長,很難除盡。隨著水稻和穀子栽培領域的擴展,兩種雜草的生存領地也擴充了不少,這都是人類幫助傳播的。 豚草屬於菊科豚草屬。從前,我國無此草,因為它們產於北美洲,美國就有很多,上世紀70年代,筆者在南京衛崗看到了這種豚草,此後於1978年在沈陽故宮博物院內也見到了它們的身影。又過了幾年,在北戴河海濱又見到很多。其繁殖能力驚人。毫無疑問,它們是人類從美洲帶到亞洲來的。 許多栽培植物對人類有益,通過引種馴化將它們傳播,對全人類都有益,但像上面提到的豚草,只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想要做些有益的引種工作,往往卻得到負面影響,這不是個別之例,如美國曾引種中國的葛,希望它的藤子保土,花也好看。可是葛到了美國,沒有天敵,大量繁殖,致使當地植物受損,成了一害。這是由於人們不了解被子植物的特性,未能適當管理造成的。 前幾年,筆者去深圳植物園看到一種不認識的草,也是藤狀。它們爬滿了樹冠,爬遍了路邊荒地,看那架勢,被爬的植物活不了多久。一打聽,才知是菊科植物薇甘菊,來自美洲,繁殖力極強,在該園已成害草,且一時無法清除,令人頭疼。毫無疑問,這也是人類帶來的,並且已成了入侵植物。 以上所舉,僅少數突出例子而已。如何引種有益的植物,防止有害的植物,正是生物學家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自力更生播種的植物 有些植物的果實在傳播種子過程時,不依賴任何外力,而是自力更生,令人稱奇。 生長於非洲北部和歐洲南部的噴瓜屬於葫蘆科藤本植物,果實有些像黃瓜,但比黃瓜小。當它的果實成熟後,果實里充滿黏性漿汁,漿汁里包含很多種子,由於漿汁不斷在果實內部對果皮產生強大的壓力。當果柄熟到撐不住而脫落時,從果柄脫落的洞口裡馬上噴射出漿汁,連帶種子一起噴出去,如同小火山噴發,因此人們稱其為「噴瓜」。 藉助漿汁噴出時的力量,噴瓜種子被噴出很遠,達到了向外擴散的效果。 另外一個例子是鳳仙花。鳳仙花是庭園栽培的一年生草本花卉,花色各異,十分美麗。當它的果實成熟時稍一觸碰即會自己開裂。開裂時,果皮捲起,同時彈射出小型種子,種子射到一定距離後落地,達到傳播效果。鳳仙花是利用果實內外張力不同所造成的彈出運動來達到傳播種子的目的。 南美洲有一種林木,名叫沙箱樹。當果實成熟後也會開裂。開裂時會發出很響的爆破聲,同時射出種子,這些種子射出的距離可達10米以上,人碰上了,會被射傷,人稱此樹為「炸彈
⑧ 大花草有什麼特點
1818年5月,英聯邦爪哇省總督拉夫爾茲爵士從蘇門答臘旅行歸來,在一封信中寫下了一段話,意思是:「此行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大花草,對於它,我想任何生動的描寫都將顯得蒼白無力。這是世界上最大、最了不起的花,直徑超過90厘米,重量超過7000克!」
一晃一個多世紀過去了,大花草作為花中之王的地位仍未有絲毫動搖。
拉夫爾茲爵士和他的旅伴、著名博物學家阿爾諾利基發現的大花草,是大花草家族12個成員中最大的一個。阿爾諾利基用自己的名字給大花草命了名,因此,後人就把它稱作「阿爾諾利基大花草」。這種植物在印度尼西亞被稱作「本加·帕特馬」,意即荷花。可它長得一點也不像荷花:五瓣肥厚多肉、暗紅色的花瓣,布滿鼓鼓囊囊的白斑。花瓣中央有一個「圓盤」,長有許多小刺,保護著神聖不可侵犯的花蕊。阿爾諾利基大花草的每一部分都出奇地大,花瓣大,「圓盤」大,花蕊也大。每片花瓣長30~40厘米,厚數厘米;中央的大「圓盤」其實是個直徑33厘米,高30厘米的蜜槽,裡面可容納5000~6000克水。據對標本的測量,阿爾諾利基大花草直徑為70~90厘米,最大達106.7厘米,堪稱花中之王。
可是,令人難以相信,大花草長得如此巨大,竟沒有根、葉、莖,不能進行光合作用。
那麼,它的養料是從哪兒來的?原來,大花草是異養植物,它需要的養分全來源於別的植物。大花草把它的一種類似蘑菇菌絲體的纖維深深扎進葡萄科植物白粉藤的木質部,貪婪地吸取白粉藤的大量養料,維持龐大的軀體生長。
大花草的種子極小極輕,甚至比罌粟籽還要小。那麼小的種子是如何「擠」進白粉藤堅硬的莖千里去的呢?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是個謎。一些人認為這是野豬和鹿蹭癢癢蹭破了藤子讓大花草的種子有隙可鑽;有人則認為是松鼠像兔子啃嫩莖那樣咬破了白粉藤的樹皮;還有些人認為縫隙是螞蟻和白蟻造成的等等。
不管怎麼說,種子恰恰總是掉在白粉藤的擦破處,種皮開始膨脹,萌發成像幼芽似的東西。
不久「幼芽」慢慢長成小孩拳頭大小的扭曲的花蕾。到了適當的時候,花蕾舒展開來,顯出五片轉紅色的花瓣。起初,大花草散發出一種淡淡的香味。三四天後,氣味變得如屍臭一般難聞,這氣味和肉色的花瓣招來大批廄蠅。它們在蜜槽內上下忙碌,不知不覺完成了授粉工作。
大花草的花上有雌蕊和雄蕊,花朵開放幾個星期後就腐爛了。在開花期如果雌蕊柱頭上有幸粘住足夠的花粉,那麼,七個月以後,子房就形成包含上千粒種子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