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青石山花卉

青石山花卉

發布時間: 2022-02-20 10:39:24

① 可以吸收苯作用的植物除了長青藤和鐵樹還有哪些花卉

能驅除裝修氣味的植物有下面幾類:

吊蘭:作用大、成本低,有一種吊蘭———也叫「折別鶴」,不但美觀,而且吸附有毒氣體效果特別好。一盆弔蘭在8-10平方米的房間就相當於一個空氣凈化器,即使未經裝修的房間,養一盆對人的健康也很有利。這種吊蘭每盆5-10元不等。

蘆薈:蘆薈有一定的吸收異味作用,且還有居室美化的效果,作用時間長。

仙人掌:大部分植物都是在白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在夜間則相反。但仙人掌、虎皮蘭、景天、蘆薈和吊蘭等卻是白天黑夜都能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普通仙人掌和景天每盆約5-15元。

虎皮蘭分兩種:金邊的和純綠的。純綠的20元/盆左右,金邊的比其貴約1/3-1/2。蘆薈的市場價格則差別比較大。這些植物都是非常容易成活的。

平安樹等: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平安樹和樟樹等大型植物,它們自身能釋放出一種清新的氣體,讓人精神愉悅。平安樹也叫「肉桂」,市面上的價格一般在 80-100元/盆。在購買這種植物時一定要注意盆土。根和土結合緊湊的是盆栽的,反之則是地栽的。

若想盡快驅除新居的刺鼻味道,可以用燈光照射植物。植物一經光的照射,生命力就特別旺盛,光合作用也就加強,釋放出來的氧氣比無光照射條件下多幾倍。

針對有害氣體來選擇植物:

1、具有吸收甲醛作用的植物,如吊蘭、蘆薈、龍舌蘭、虎尾蘭等;

2、具有吸收苯作用的植物,如長青藤、鐵樹等;

3、具有吸收三氯乙烯作用的植物,如萬年青、雛菊、龍舌蘭等;

4、具有吸收二氧化硫作用的植物,如月季、玫瑰等;

5、具有吸塵作用的植物,如桂花;

6、具有殺菌作用的植物,如薄荷。

② 中國絲綢之路的舉世矚目

1. 聞名中外的繪畫珍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牆壁或屏風上。漢、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勛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勛。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但描繪了地主階級出行、宴會等享樂腐化的生活,也表現了勞動人民漁獵、制鹽、煉鐵、採桑等生產活動,還有頂竿、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們喜愛表現的題材。晉代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例如《洛神賦圖》就是根據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像,描繪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情景。他的畫,用筆如春蠶吐絲,初看似乎平易,仔細揣摩,處處符合繪畫的法則。他很重視對人物神情動態的刻畫,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賦圖》
唐、宋是中國繪畫最興盛的時代。盛唐時期的吳道子,被後世尊為「畫聖」。他一生畫過三百多面壁畫和大量卷軸畫。他既善於畫人物,又擅長畫山水,筆勢飛動,他的畫風對後代影響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畫家,最擅長白描人物畫,畫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圖》、《五馬圖》、《臨韋偃收牧放圖》等。存世的人物畫中,最為輝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磨肩擦轂;橋下,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准備過橋,人們吆喝著,忙成一團。畫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旅館、官衙,幾百個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著。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安排畫面結構的高度技巧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南宋愛國畫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齊採薇圖》,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了「金碧山水」,由於使用礦物的石青、石綠等顏料,並用泥金勾勒輪廓,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倡導水墨山水,富於詩情畫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有荊浩、關同、董源、巨然、范寬、郭熙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這幅氣象萬千的巨作,以細密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無限深情地歌頌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鐵蹄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遠、夏 圭等人的畫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畫面上,熔詩詞、書法、繪畫為一爐。但到後來,一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因襲,力主創作,為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個重要畫種,它以表達大自然中花卉鳥獸的活潑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時間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觀察鳥獸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十分傳神。歷代畫家留下大量的花鳥畫作品,無論是細入毫發的工筆畫,還是潑墨淋漓的寫意畫,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彈跳的蛙,浮游的魚蝦,以至各種昆蟲、鳥獸,那生動的神態,以及作者透過濃墨重彩傳達出來的奔放的熱情,不是都能激發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么!

2. 藝術奇花——中國書法

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書體上說,其趨勢是由繁入簡,而書法的藝術技巧卻變化多端,風格多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匯成了書法藝術的豐富寶藏和優異的傳統。

從古以來的書體,大體分來,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這是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結構、長短、大小略無一定,筆法有方有圓,有飛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極為錯綜,而風格或雄偉或勁峭,精神爽朗,古趣橫生。從書法的源流上另成體系。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一門藝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苦學苦練,在文字形體、表現方法、用筆用墨方面,有許多創造,並且能夠把行筆落墨同書法家自己內在的情感相結合,使這一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序》
晉代的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就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下懸筆練字。經過多年勤學苦練,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書法艷若春雲,剛如曲鐵,外形的優美同內在的遒勁融合在一 起。著名的《蘭亭序》,即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原本久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摹本。《蘭亭序共計》324字,中間有20個之字,但這些「之」字,或從結構上變法,或從筆法上轉換,都不同樣。唐代書法家顏真清巧拙並用,古樸有力;柳公權清秀峻逸,疏朗明麗;其餘如歐陽詢、虞世南、 遂良等都世各創一體的書法大家。張旭、懷素的草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其後,宋有蘇軾、黃庭堅、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兩體,或溫淳婉媚,或豐腴跌宕,或俊邁剛勁,風格多樣,都有極高的造詣。元朝有趙孟 ,圓轉遒麗,人稱趙體。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3.東方藝術寶庫——我國的四大石窟

公元四世紀前後,隨著佛教的興起,佛教藝術也在我國蓬勃地發展起來了。遍布南北各地的大小數百個石窟群,為我們保存下無數精美的古代繪畫與雕刻,它們是珍貴的東方藝術寶庫。

我國最大的石窟群是甘肅省的敦煌莫高窟。從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開始,直到清代,1500多年間,在3里長的鳴沙山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480多個洞窟。每個洞窟都有彩繪的塑像和以佛教故事題材的壁畫。說起敦煌壁畫不但繪畫技巧高,而且數量驚人。如果把敦煌石窟的壁畫一方一方地連接起來,可以排成50多里長的大畫廊。這些壁畫主要是北魏和唐代兩個時期的。北魏畫風粗 廣,內容以描寫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佛本生」故事為主。唐代大量流行的題材,是描繪編造出來的佛國「極樂世界」的各種景象,稱為「凈土變」。敦煌石窟還保存下各個時代大大小小的彩塑佛像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佛像竟有33米高。此外,19世紀末,在敦煌石窟一個封閉的石室中,發現了數量巨大、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這一發現,震動了全世界。

甘肅天水縣麥積山石窟是另一個大型的石窟。從公元四世紀起,歷代在這座山上修造了200來個洞窟,都開鑿在峭壁上,靠層層的棧道相通。麥積山石窟的北朝彩塑佛像,清秀灑脫,藝術水平很高。現存的古代雕塑有七千多身,還有一部分壁畫和精美的石刻造像碑。

山西大同市從前曾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首都,在公元5世紀後半期開鑿了宏麗的雲崗石窟群。現存主要洞窟有53個,有雄偉庄嚴的露天大佛,也有無數的小佛、菩薩、樂伎、飛天等。還有佛傳故事圖,可以說是刻在石頭上 的「連環畫」。天花板、柱子上還刻滿了神異的動物和精美的花紋。進入洞窟,恍如置身於一個神話的世界。

5世紀末,北魏遷都到河南洛陽,在伊水岸邊的龍門上,又營造了一個巨大的石窟群——龍門石窟。後代陸續在龍門山和對岸的香山堅硬的青石山壁,密密麻麻地開鑿了兩千多個窟龕,共雕造佛像近10萬身。龍門石窟最優秀的代表作是唐代奉先寺一組露天的石刻造像。它由13米高的盧舍那大佛和成對的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以及供養人所組成。盧舍那以溫和慈祥的目光俯視著前來朝拜的人群,其他雕像的神情、氣質各不相同。龍門石窟還保存了碑刻題記3000多塊,是我國書法藝術中的珍品。

4. 中國古代的音樂

我國的音樂文化具有悠久而豐富的歷史。在文獻中記載保存的大量遠古音樂傳說,雖然有一些後人附會的成分,但仍回使我們了解到古代人民音樂生活的蹤跡。而考古發現的樂器實物,更能充分說明當時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水平。近年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幾十支骨哨,它們是用獸的肢骨鑽孔製成的,是後世笛簫類樂器的遠祖,距今約有7000年。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出土了以後一件打制的石磬,懸掛起來敲擊,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距今約有6000年。陝西西安半坡遺址、山西萬泉縣荊村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發現有圓形、橢圓形、魚形等形狀的陶孫塤,這是一種一音孔至三音孔的吹樂器。我們對它們進行吹奏測音,可以窺見四、五千年千我國音階、調式的萌芽及其發展。

晚唐詩歌,隨著國勢的衰微動亂,風格面貌有很大的變化。杜牧、李商隱的詩在藝術上成就很高,但感傷情調相當濃厚。其中一些沉迷聲色的詩,更顯示了精神的空虛。這種傾向到唐末更為嚴重。內容貧乏,形式華艷的詩風幾乎彌漫了整個詩壇。但是,皮日休、杜荀鶴、陸龜蒙的詩卻能以現實主義的批判鋒芒,反映了唐末社會深刻矛盾。

還有一種為人們所熟悉的古代樂器——編鍾。據《呂氏春秋》、《山海經》等書的記載,傳說鍾是由垂或鼓延所制的,這個說法當然無從考證,但說明它的歷史是很久遠的。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編鍾,是1954年在陝西長安縣普渡村古墓出土大小三件一組的編鍾,是西周中期的製品,它已是依一定的音階組成的旋律樂器。近年在陝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山東、河北等地都曾出土有西周晚期至戰國以來的編鍾,其數目逐漸增多,由9件、11件、13件、14件組成。有的音高相當准確,可構成完整的五聲音階、六聲音階或七聲音階。

我們以1957年河南信陽戰國楚墓出土的編鍾河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為例。楚墓出土的編鍾共13件,每件鍾都鏤刻著精美的圖案花紋。最大的鍾上有銘文12個字,根據其形制和銘文,考古學家斷定它是春秋晚期或戰國早期鑄造的。這套編鍾保存完好,不僅沒有傷裂,連一點多年侵蝕的銹片都沒有,鍾體上閃著略呈黑色的銅質光澤。最大的一件重4.36公斤,高30.2厘米;最小的重0.398公斤,高12.93厘米。它們按其大小依次安置在鍾架上,鍾架高80.7厘米。古代樂工席地而坐或跪在地上敲擊。今天,我們可以用它來厘米。古代樂工席地而坐或跪在地上敲擊。今天,我們可以用它來演奏完整的六聲音階民歌或伴奏歌舞。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更令人驚嘆:它共64件,分3層懸掛在滿飾彩繪的銅木結構的鍾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它們的總重量是2500公斤以上。鍾架通常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甚大,場面相當壯觀!這座墓的下葬年代為公元前434年,距今2400餘年。出土時,鍾架還有演奏工具:6個丁字形木槌和兩根彩繪長木棒。它的出土已引起了國內外的重視,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

編鍾

這套編鍾的音樂性能很好,音色優美,其演奏曲調的主要部分中層甬鍾,12個半音具備,可以旋宮轉調。總音域跨越5個八度以上。其音階結構與現代國際通用的C大調7聲音階同一音列。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由6位青年男女同時演奏,可以奏古今中外的樂曲。如日本的《櫻花》、中國現代樂曲《草原上》、根據古代曲調改編的《朝樂》、《楚商》等。演奏起來,中上層的鈕鍾和甬鍾悠揚嘹亮,下層甬鍾深沉宏大。此起彼伏的鍾聲構成優美的樂曲,在人的耳邊環繞回盪,令人振奮。外國朋友欣賞這套珍貴的文物時,贊嘆道:「只有在中國才能欣賞到2000年前的古樂器演奏的樂曲,這是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跡。」

與這套編鍾同時出土的,還有石制編磬和笙、篪、排簫、十弦琴、瑟、建鼓等竹木製樂器,製作都很精美。編鍾、編磬上都刻有銘文,是我們研究古代樂律學的珍貴材料。曾侯乙墓樂器的發掘,在我們面前展現了一座地下音樂寶庫!它反映了戰國時期我國音樂理論和實踐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5.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

人們常常用「精美絕倫」、「巧奪天工」、「天衣無縫」、「獨一無二」……這些美好的詞,來形容中國的工藝美術。是的,我國的工藝美術有著悠久而光輝燦爛的歷史傳統,很久以來就有「工藝之國」的譽稱。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賜予,無論是石頭、泥土、骨牙、竹木,或是金屬、琉璃……都可以就地取材、因材施藝,創造出滿足人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工藝美術作品。

司母戊鼎
到了商代,我國人民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金屬工藝技術——青銅的冶煉、合金、成型鑄造等,於是出現了文明於世的青銅藝術。考古學家為我們提供了數以萬計的青銅藝術品。當我們參觀博物館,站在這些青銅工藝品的面前,往往有一種凝重的磅礴的氣勢感染著我們。那敦厚而挺麗的造型,一絲不苟、多層次的浮雕式鑄花裝飾,彷彿有一種吸引力,使人留連忘返。這是手工業奴隸們的偉大創造,也是他們血汗和生命的結晶。中國封建社會的工藝美術,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都成為工藝美術的用武之地,成就也是多方面的:由陶到瓷的過渡的完成;傳統青銅工藝的普及;新興鐵工藝的廣泛應用;金銀細工的發展;漆工藝的高度技藝成就;雕塑工藝的全面開花;絲織工藝的國際聲譽;等等。略舉幾例:

在這滄海橫流,壯志難酬的時代,南宋詞壇上又崛起了一個偉大的歌手——辛棄疾。他不僅有關於玉雕工藝:相傳2700多年前,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識玉者,名叫卞和。有一天,他在深山峽谷發現了一塊石頭。他斷定這是一塊難得的璞玉,如果能剖開它,一定可以做成稀世的玉雕工藝品。於是他將璞玉獻給了厲王。豈不知厲王聽信了庸才的意見,說這不過是一塊普通的石頭。這樣一來,卞和的貢獻非但沒有被接受,反而根據當時的法規,以「欺君之罪」先後被斷掉左足和右足。這不幸和不公平的遭遇,使卞和萬分傷心。他傷心的不是自己斷了足,而是竟沒有人識得這塊璞玉。後來文王即位,他命令玉工們花了很大力氣切開璞玉 。啊,石頭里層果然是一塊粲然瑰寶。文王用這塊寶玉做了一件精美絕倫的玉雕工藝品——漁璧,並命名為「和氏璧」。這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和氏璧價值連城」的故事。關於絲織工藝: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可「絲綢之路」。經過這條通路,中國絲織工藝由東方傳到西方,直到地中海東岸。地中海沿岸的古羅馬人非常喜愛東方「塞里斯(絲)國」的絲織品。他們不惜一貴重的黃金,並輾轉經過波斯商人,與東方塞里斯(中國)交換絲綢織綉。漢代絲織品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吸引力呢?根據在古絲綢之路上的新疆一帶出土的實物資料,特別是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絲織刺綉作品,不難看出:漢代絲綢不僅質地柔軟、光澤、細潤,便於衣著,而且講究美術效果。很多作品圖案花紋疏密有致,色彩絢麗,雖然經過兩千年的地下埋藏,今天看來,仍不失為美麗動人的衣飾。

此外,女詞人李清照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她一生分 前期和後期,渡江以前她寫了許多閨情蘊籍的作品渡江後風格一變,寫了許多愁苦之詞,不僅反映了她個人的不幸,同時也深刻的反映了時代的不幸。

關於陶瓷工藝:明清兩代是中國陶瓷美術史上技藝成就最高的百花爭妍時期,尤其是色釉和彩繪,不僅品種繁多,而且技藝上真有巧奪天工之妙。例如,青釉瓷可以燒出「如玉似冰」的質感和色彩感,又可以燒出雨過天晴的瓷色。公元16世紀晚期,在法國作家杜夫爾的一部傳奇歌劇中,有一位牧羊人名叫雪拉冬。他穿著一身美麗的青色衣裳,給人們留下難忘的印象。恰在此時,中國浙江省龍泉青瓷首次傳到法國,人們愛不釋手,那清瑩透潤的青釉,與雪拉冬的青色衣裳,都同樣迷住了愛美的法國人。於是,人們便將這兩個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風趣地用「雪拉冬」這個名字,來稱呼、贊美中國的龍泉瓷色。

精美瓷器

我國人民創造的工藝品,豐富多彩,既好看又好用,是人類物質文化史上的瑰寶。

③ 關於東湖的故事

東湖
1.武漢東湖風景區

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漢市城區內環與中環之間,面積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1982年,東湖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現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0萬人次。

東湖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羅布,有34座山峰緊緊環繞,形成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觀。現已成為中國楚文化游覽中心。此外東湖風景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適合各種植物的生長發育,東湖最有名的花卉是梅花荷花,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和中國荷花研究中心均設在此。

東湖風景區的旅遊服務設施較為完備,現有賓館2座,共計床位400餘張,有規模的餐廳6個,完全可以滿足遊客的住宿要求。市內交通十分通達,有15條線路公交車輛直入景區。

近年,東湖又建成了沙灘浴場、櫻花園等一批景觀景點,啟動了落雁生態休閑區的開發,整個風景區將以更優美的景觀內容和參與活動迎接八方賓客的到來。

2.紹興東湖

東湖是紹興的著名勝跡,號稱「天下第一盆景」 東湖,原是青石山。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會稽(即現在的紹興),在這里車喂馬,所以稱這里的山為「佔山」,民間又稱「箬簣山」,當年這里山上多青石,此石堅而硬、用途很廣。從漢代開始,這里就成為採石場,到隋朝,開採的規模 更大。久而久之,靠一代代採石工的辛勤勞動,這么大的青石山被鑿去了將近一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石場內,岩中泉水湧出來,河水從外溢進來,由場而成湖,湖內碧波盪漾,這就是今天的東湖。清朝末年會稽人陶睿宣宣見到此地風景奇秀,便築了湖堤,將湖水與河一分為二。堤外是貫通浙江東部的浙東運河;堤內便是是東湖了。一百多年來,東湖經過許客人的修飾,成了—個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東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東湖多深潭、潭譚見清影。遊客們不妨坐烏篷船去體昧—下。

繞過筆架山。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郭沫若的詩,是1962年郭沫若游覽東湖所寫下的,詩曰「箬占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並觀空。勿謂湖小,天在其中。」小船劃進陶公洞、洞內水色呈黛綠色、手插水中,會感到特別清涼;仰起頭來,會有幾滴小水珠凌空飛落而下。讓我們看看洞頂的天空吧,真象是坐井觀天;船槳擊水,如同在一個巨瓮中擊掌。聲音奇妙。

陶公洞有一處「聽湫亭」。這是文人墨客最喜愛的地方入立其中可以聽見洞內壁縫里滾下來的水珠掉進水潭的聲音。沿著一條一米多的棧道上去,可見兩邊懸崖臨水、陡峭險峻。再上去至山頂,人群竹綠茶、恍若世外桃源;又合龍一泓。四季不幹。登山遠眺,村落遍布,阡陌縱橫,水鄉秀麗風光盡收眼底。

小船穿過霞川,經過飲綠亭,仙桃洞早已靜候。這里水若處子,靜中見活潑;洞如石屋、幽深不可測。中間那道石牆、簿而光滑,石上留有一個洞,形狀若桃。洞側一副對聯,令人深思:「洞五百尺不見底,桃三千年一開花。」這對聯很誇張,但又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對面岩石有一處像是一把椅子,人們稱之為神仙椅。

仙桃洞西面是「桂嶺」,說是嶺,卻不大,像是一個小島、依岩而傍湖,曲徑能通幽。「桂嶺」上有金桂叢叢,金秋時節,老遠就能聞到桂花香味。這里還有形狀怪異的盤槐。

游東湖,坐船必不可少,但步行也有妙處。特別是晚上游湖,經各式燈光映照,疑是誤入仙鏡。

從桂嶺向北,走過秦橋,這橋也有幾千年歷史了,從橋名上就可以得知。往東,漫步在白玉長堤上,東湖奇景可以細細品味。這里,景隨步移,看岩石,形狀怪異,有的壁立數十丈,鬼斧神工;有的相對而立,就像石門;有的曲折有致,狀如石洞。這都是古代採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藝術精品。東湖門口有一副對聯:「此是山陰道上,如來西子湖頭。」活脫脫寫盡東湖的美景。

東湖陶社紀念室,是紀念紹興先賢陶成章的。陶成章是紹興縣陶堰人。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人都到過東湖游覽或商議大事。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就在這里建造「陶社」以作紀念。1918年6月,孫中山先生曾專程到過陶社紀念陶成章,並攝影留念。

④ 全面介紹東湖可遊玩的地方

⑴東湖風景區東湖風景區位於武漢市城區內環與中環之間,面積73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33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1982年,東湖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國家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2000年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現每年接待中外遊客200萬人次。 東湖湖山秀美,岸線曲折,島渚羅布,有34座山峰緊緊環繞,形成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觀。現已成為中國楚文化游覽中心。此外東湖風景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適合各種植物的生長發育,東湖最有名的花卉是梅花和荷花,中國梅花研究中心和荷花研究中心均設在此。 東湖風景區的旅遊服務設施較為完備,現有賓館2座,共計床位400餘張,有規模的餐廳6個,完全可以滿足遊客的住宿要求。

市內交通十分通達,有15條線路公交車輛直入景區。 近年,東湖又建成了沙灘浴場、櫻花園等一批景觀景點,啟動了落雁生態休閑區的開發,整個風景區將以更優美的景觀內容和參與活動迎接八方賓客的到來。⑵東湖是紹興的著名勝跡,號稱「天下第一盆景」 東湖,原是青石山。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南巡至會稽(即現在的紹興),在這里車喂馬,所以稱這里的山為「佔山」,民間又稱「箬簣山」,當年這里山上多青石,此石堅而硬、用途很廣。從漢代開始,這里就成為採石場,到隋朝,開採的規模 更大。久而久之,靠一代代採石工的辛勤勞動,這么大的青石山被鑿去了將近一半。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石場內,岩中泉水湧出來,河水從外溢進來,由場而成湖,湖內碧波盪漾,這就是今天的東湖。清朝末年會稽人陶睿宣宣見到此地風景奇秀,便築了湖堤,將湖水與河一分為二。

堤外是貫通浙江東部的浙東運河;堤內便是是東湖了。一百多年來,東湖經過許客人的修飾,成了—個巧奪天工的山水大盆景。東湖有奇石、石石有奇景;東湖多深潭、潭譚見清影。遊客們不妨坐烏篷船去體昧—下。繞過筆架山。迎面的石壁上刻有郭沫若的詩,是1962年郭沫若游覽東湖所寫下的,詩曰「箬占東湖,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難通。大舟入洞、坐井並觀空。

勿謂湖小,天在其中。」小船劃進陶公洞、洞內水色呈黛綠色、手插水中,會感到特別清涼;仰起頭來,會有幾滴小水珠凌空飛落而下。讓我們看看洞頂的天空吧,真象是坐井觀天;船槳擊水,如同在一個巨瓮中擊掌。聲音奇妙。陶公洞有一處「聽湫亭」。這是文人墨客最喜愛的地方入立其中可以聽見洞內壁縫里滾下來的水珠掉進水潭的聲音。沿著一條一米多的棧道上去,可見兩邊懸崖臨水、陡峭險峻。再上去至山頂,人群竹綠茶、恍若世外桃源;又合龍一泓。

四季不幹。登山遠眺,村落遍布,阡陌縱橫,水鄉秀麗風光盡收眼底。小船穿過霞川,經過飲綠亭,仙桃洞早已靜候。這里水若處子,靜中見活潑;洞如石屋、幽深不可測。中間那道石牆、簿而光滑,石上留有一個洞,形狀若桃。洞側一副對聯,令人深思:「洞五百尺不見底,桃三千年一開花。」這對聯很誇張,但又讓人覺得很有趣味。對面岩石有一處像是一把椅子,人們稱之為神仙椅。

仙桃洞西面是「桂嶺」,說是嶺,卻不大,像是一個小島、依岩而傍湖,曲徑能通幽。「桂嶺」上有金桂叢叢,金秋時節,老遠就能聞到桂花香味。這里還有形狀怪異的盤槐。游東湖,坐船必不可少,但步行也有妙處。特別是晚上游湖,經各式燈光映照,疑是誤入仙鏡。從桂嶺向北,走過秦橋,這橋也有幾千年歷史了,從橋名上就可以得知。往東,漫步在白玉長堤上,東湖奇景可以細細品味。這里,景隨步移,看岩石,形狀怪異,有的壁立數十丈,鬼斧神工;有的相對而立,就像石門;有的曲折有致,狀如石洞。

這都是古代採石工留下的不可再造的藝術精品。東湖門口有一副對聯:「此是山陰道上,如來西子湖頭。」活脫脫寫盡東湖的美景。東湖陶社紀念室,是紀念紹興先賢陶成章的。陶成章是紹興縣陶堰人。孫中山、陶成章、徐錫麟、魯迅等人都到過東湖游覽或商議大事。陶成章遇難後、紹興人民就在這里建造「陶社」以作紀念。1918年6月,孫中山先生曾專程到過陶社紀念陶成章,並攝影留念。

http://ke..com/view/1982.htm

⑤ 青石山的養殖方法

呵呵 不好意思哦 不知道怎麼養 幫你找到一篇同盟的文章 希望你喜歡

我家裡有一棵「青石山」,那是我最喜歡的一盆植物。它在我們家裡已經有十五年的歷史了,比我的年齡還要大。它長得高高的,比我還高出5、6厘米,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它就像是一座充滿生機的大山。

青石山有點像仙人掌,渾身長滿了小刺,但看上去要比仙人掌更加雄壯。當你長時間仔細觀察時,會把它想像成各種圖案,而且每次觀察的結果都不同。剛開始觀察時,我發現它像一隻張著巨嘴的獅子,昂首而立;可過了幾天再看它時,它又好似一枚等待發射的火箭,庄嚴地聳立在那裡。更多的時候,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青石山酷似一塊青石,堅韌而挺拔。

據說青石山屬於熱帶植物,十分耐旱。可在我的家鄉,北方的內蒙古,他依然能夠頑強地生長。當嚴冬到來的時候,人們早已裹上厚厚的棉衣,那些夏季里千嬌百態的草花也大都退出了舞台,可青石山卻依然像一個高大的哨兵,威嚴地堅守在那裡。它用自己的微薄的綠色裝點著枯燥的嚴冬,給人們的心裡帶來了生機和暖意。可是,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熱的大汗淋漓的時候,青石山卻像一個淡妝濃抹的小姑娘,安靜地立在那兒,一點也不張揚,再瞧它身上點綴的粉色小花,像一把把色彩艷麗的太陽傘。不仔細看,很難相信那不是假花。

我喜歡青石山,喜歡夏天裡它那嬌艷的花朵,如女孩般安靜;更喜歡青石山冬天裡挺拔的精神,像真正的男子漢,頑強而剛毅。一年四季,我都喜歡這高大的青石山,因為它總是能給我力量。

⑥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的科研成果

「九五」以來省級以上教學成果
1
時間:1991年
成果名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設校內三結合實習基地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牟志美等
等級:省級二等獎
2
時間:1997年
成果名稱:優化課程結構,建立實踐體系,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研究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牟志美
等級:省級二等獎
3
時間:2001年
成果名稱:園林專業三結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單位:林學院
獲獎者:李鵬波
等級:省級二等獎
「九五」以來省部以上科研成果
1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刺槐建築與礦柱材林優化栽培模式研究
獲獎等級: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0年
2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稱:桑蠶主要傳染病發生規律與防治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3年
3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球根花卉優良品種引進篩選及相關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4年
4
劉訓理
成果名稱:桑蠶新品種「泰豐×曉暉」的育成與推廣應用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4年
5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楊樹良種產業化開發
獲獎等級:山東省十大科技成果
時間:2002年
6
第一完成人:梁玉堂
成果名稱:青石山造林技術開發試驗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1997年
7
牟志美
成果名稱:山東省桑蠶真菌病發生規律及防治對策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0年
8
第一完成人:牟志美
成果名稱:家蠶微孢子蟲病發生及防治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2年
9
第一完成人:崔為正
成果名稱:家蠶稚蠶人工飼料實用化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1998年
10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稱:高黃酮甙銀杏良種選育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時間:2002年
11
第一完成人:劉慶信
成果名稱:家蠶抗氟性遺傳育種方法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5年
12
第一完成人:孫明高
成果名稱:抗叢枝病泡桐無性系的選育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5年
13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切花植物引種選育及開發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8年
14
第一完成人:孫明高
成果名稱:青石山經濟林營造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0年
15
第一完成人:趙蘭勇
成果名稱:香石竹、切花菊種苗脫毒技術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1年
16
第一完成人:曹幫華
成果名稱:幾種經濟樹種種子後熟生理及萌發條件的研究
獲獎等級: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2002年
17
第一完成人:邢世岩
成果名稱:銀杏良種快繁殖技術的研究
獲獎等級: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時間:1996年

熱點內容
丁香種子圖片 發布:2025-09-11 02:28:35 瀏覽:397
芊顏花藝 發布:2025-09-11 02:24:22 瀏覽:101
房山花卉市場 發布:2025-09-11 02:16:22 瀏覽:558
花藝美容館 發布:2025-09-11 02:12:03 瀏覽:345
花卉網頁製作 發布:2025-09-11 02:04:55 瀏覽:263
沙子適合種什麼盆栽 發布:2025-09-11 01:54:20 瀏覽:687
梅花香自苦寒來上一句 發布:2025-09-11 01:42:56 瀏覽:475
箱根櫻花季 發布:2025-09-11 01:37:58 瀏覽:768
盆栽花卉綠鑽養護方法 發布:2025-09-11 01:22:50 瀏覽:74
插花配詩詞 發布:2025-09-11 01:15:52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