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服裝花卉
1. 中國傳統民族服飾的來歷和特色
您好:
特點
1、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
2、民族服裝形象的設計提煉應該更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
3、民族服裝的審美特徵較其他戲劇形式對更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4、民族服裝的造型較其他戲劇形式對適應演員動作的要求更嚴格,對演員在大幅度動態的要求更高,表現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間。
來歷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教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漢人、漢服、漢語、漢俗由此得名。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
2. 中國56個民族的代表服飾
舊中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誰也說不清楚。第一次人口普查,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僅雲南一省就有260多個。
今天,中國有56個民族,世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中國的56個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個民族名稱,經過長期、大量的科學調查和甄別而最終認定下來的。那麼,民族識別的緣由是什麼?其過程又如何?這是各國學者和廣大讀者所矚目的問題。為此,本刊記者特此專訪了我國著名民族學家、曾經專門從事過民族識別調查工作的施聯朱教授。
據施聯朱教授介紹,早在1950年——1952年,中央先後派出西南、西北、中南、東北和內蒙古等民族訪問團,分赴各民族地區進行慰問,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時,那時就已初步涉及到民族識別問題,因為一些長期深受民族壓迫、不被承認或被迫隱瞞自己民族成份的少數民族,在這時紛紛要求承認他們的民族成份。
1953年全國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匯總登記的民族名稱多達400多個,僅雲南一省就260多個。要落實黨的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諸如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里,落實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幫助發展民族經濟、開辦民族學校、發展民族文化等,就需要把民族識別作為首要解決的民族工作任務之一盡快提上了議程。對於這些眾多的待識別族體,首先要弄清哪些是漢族的一部分,哪些是少數民族;對於少數民族,還要進一步弄清他們是單一的民族,還是某一民族的一部分。
自50年代初開始,黨和國家組織大批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對待識別族體的族稱、族源、分布地域、語言文字、經濟生活、心理素質、社會歷史等進行了綜合調查和分析研究,並在充分尊重該族體人民意願的基礎上,科學地甄別其民族成份和族稱。大體上,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經過了四個階段。
遵循「名從主人」的原則,族稱要由各民族人民自己確定,這是他們的權利。
第一階段,從新中國建立到1954年,是民族識別的發端階段。1953年中央民委派出畲民識別調查小組,分赴浙江、福建等省調查研究畲民族別問題,認定畲民既不是漢族,也不是「瑤族的一支」,而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同年,在中央民委領導下,由中央民族學院派出了達斡爾族別調查組,分赴黑龍江、內蒙古達斡爾地區進行民族識別調查研究,確認達斡爾人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而非蒙古族。在新疆的民族識別工作中,對新中國建立前強加於俄羅斯人帶有侮蔑性的稱呼「歸化族」,正名為俄羅斯族;把國民黨統治新疆時期認定的、從南疆遷至伊犁的「塔蘭其」族,定名為維吾爾族;1954年把「索倫族」改為達斡爾族。
在這一階段,經過識別和歸並,從400多個民族名稱中,初步確認了38個少數民族的族稱。其中除已公認的蒙古、回、藏、維吾爾、苗、瑤、彝、朝鮮、滿等民族外,新確認的族稱有∶壯、布依、侗、白、哈薩克、哈尼、傣、黎、僳、佤、高山、東鄉、納西、拉祜、水、景頗、柯爾克孜、土、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鄂溫克、保安、羌、撒拉、俄羅斯、錫伯、裕固、鄂倫春等。
第二階段,從1954年到1964年,是民族識別的高潮階段。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雲南民族識別調查小組。在雲南260多個民族名稱中,只有少數屬於識別其為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的問題,而大量的則是屬於民族支系的歸並,確定其是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其他民族的一部分的問題。其中工作量較大的是對彝族和壯族支系的歸並。1954年在雲南操彝語、並擁有各自不同的他稱或自稱的族體約300萬人,分為數十種支系。從語言的音位系統和語法結構以及經濟生活、社會文化諸如火把節、族長制、同姓不婚、火葬遺址、祖先靈台、巫術、多神崇拜等方面看,他稱或自稱的「土家」、「」、「水田」、「支里」、「子彝」、「黎明」、「莨莪」、「他谷」、「納查」、「大得」、「他魯」、「水彝」、「咪哩」、「密岔」、「羅武」、「阿車」、「山蘇」、「車蘇」等數十種族體,都基本相同或相近於彝族所具有的普遍特點,因而被確定為彝族的支系,而不是單一的少數民族。把文山地區的「儂人」、「沙人」、「天保」、「黑衣」、「隆安」、「土佬」等不同稱呼的族體,則歸屬於壯族支系;把「糯比」、「梭比」、「卡都」、「碧約」、「拉烏」等歸屬於哈尼族支系;把居住在洱源的自稱「白夥」的「土家」人歸屬於白族支系;把「黑浦」(「擺彝」)歸並入傣族支系。總之,把雲南260多個不同族稱的族體,歸並為22個。
3. 工藝美術的客家美術
制畫工藝:制畫工藝在客家民間流傳甚廣,名家輩出。如長汀上官周,寧化黃慎,上杭華岩,武平李燦均馳譽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頗有影響。制畫主要有版畫、壁畫、字畫、蛋畫、鐵畫、畫像等。
剪紙工藝:汀州剪紙工藝源於清代帝後生日擺萬壽,民間張貼紅簽(剪紙圖案)以表慶賀。後來逢春節或新婚喜慶,多巾紅紙剪成的各種藝術圖案或文字,寓慶賀祝福之意。傳統圖案有「鸞鳳和鳴」、「松鶴延年」、「梅蘭菊竹」、「壽星」等,文字有「福,祿,壽,喜」等,多出自巧婦之手。民間剪紙不限於婦女,有專門剪紙刻紙的藝人。各種圖案應手而成,巧奪天工。
手扎工藝:客家手扎工藝品種繁多,依物施藝,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燈扎,紙扎和花扎四種。彩扎多為民間職業藝人所製作。凡民間節日喜慶,陳列街頭供人觀賞。常以歷史,戲劇故事為題材,用泥塑人物頭型,鐵絲扎骨架,香粉捏成軀干,佩以飾物,製成體態各異的人物。工藝精巧,造型逼真,色彩鮮艷。
燈扎以竹木作為骨架,以通心草紮成各種人,獸,物之體型,糊以紙張、絲綢,中空插入蠟燭,燈光映射,琳琅滿目。
紙扎以竹木作骨架,以通心草紮成人,物及動物之形。還可用竹絲為骨架,棉紙裱貼,製成各種風箏。
花扎是用色紙、皺紙、通心草和綢布等材料,經剪,折,拼,扎製成各種花卉,盆景。花扎常用於作頭飾、胸佩、瓶插、壁掛等。色彩鮮艷,自然逼真。
4. 有彝族服飾的兄弟姐妹們拿出來分享一下吧,謝謝啦!
我有一套啊,還是去年我結婚時穿的,是我自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縫起來的,是紅色的噢,大家如果感興取,來欣賞欣賞。。。。。。
5. 各個民族的服飾作文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 傣族男子服飾
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凈色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這種服裝在耕作勞動時輕便舒適,在跳舞時又使穿著者顯得健美瀟灑。保留著古代「衣對襟」、「頭纏布巾,喜掛背袋、帶短刀」的特點,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織「土布」。中山裝和西裝,已成傣族青壯男子的時裝。近年來出現了有領對襟或大襟的小袖衫,頭巾改為水紅色、綠色、粉紅色的綢子,褲子依舊。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他們通常把上好的門牙拔去,換上金或銀做的假牙。過去有文身習俗,在胸、背、腹、四肢等處文文字元號或獅虎、麒麟、孔雀等圖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女子服飾
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 傣族女子服飾
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統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傣族婦女都喜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在小蠻腰上系一根精緻銀腰帶,據說這根銀腰帶十分珍貴,是由母親一代代傳下來。實際上這是一種信物,如果姑娘將銀腰帶交給哪個小夥子,就意味著她已愛上他了。這樣的服飾把她們裝扮得妖美玲瓏,婀娜多姿。 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她們不僅長得美,而且還善於打扮,用獨具特色的服飾把自己裝扮得一個個如花似玉。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把她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 傣族年輕女子服飾
如今的傣族女子,內穿色澤淡雅的無領、無袖緊身胸褂(城鎮傣女多戴胸罩),外穿無領細袖緊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腰,長裙及地。長裙打折,多用銀帶系於腰際,該顯則顯,當斂則斂,使女性曲線分明,下肢修長,顯出亭亭玉立的苗條身姿。城鎮女子已極少纏巾,多挽髻於頂,插花、別簪、卡梳作飾,更顯綽綽風姿。衣裙色澤以孔雀綠、淡綠、肉紅粉紅、淡黃、嫩黃為眾。衣料多選用薄而柔軟的喬其紗、的確良或有錦絲綢縫制。外出參加集會或趕擺時,足登時髦皮鞋、涼鞋,肘掛拎包、手撐花傘遮擋烈日,處處顯出優美動人之風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傳統服飾「精華」的基礎上,朝著優美、輕柔、亮麗、淡雅的方向發展。進一步顯示出孔雀之鄉的孔雀羽毛般絢麗多彩的特點。
編輯本段穿著風俗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富於熱帶、亞熱帶旖旎風光的傣族服飾,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多用白布、永紅布或藍布包頭。普遍有紋身的習俗,作為身體裝飾美的組成部分。花紋有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婦女服飾,因地區而異。德宏一帶傣族婦女,婚前多穿淺色大襟短衫,下穿長褲,束一小圍腰,婚後穿對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統裙。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白色、絆色或天藍色等緊身內衣,大襟或對襟圓領窄袖衫,下身多為花色長統裙。各地的傣族婦女均很講究發飾。青年婦女多結發於頭頂,也有束發垂腦後的。平日多於發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則頂花頭巾。若逢節日喜慶,姑娘們尤愛在發會上插綴鮮花並灑香水,再穿上用綢緞、尼龍、燈芯絨、金絲絨等縫制的精美衣裙,盛裝打扮,更感嫵媚。每遇河邊井旁沐浴之後,身材纖細。苗條的傣族少女,將黑亮的發髻盤於腦後,在緊身短衫和花統裙之間扣上銀腰帶,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風韻。
編輯本段各地傣族女服區別
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德宏傣族婦女的服飾有所不同。她們在當姑娘時一般穿白色或緋紅色的大襟短衫、長褲,將發辮盤於頭上,腰間束一塊小的圍腰,結婚後才穿上對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婦女的發式也不一樣,年輕的婦女是將頭發束於頭頂,中老年婦女則不再束發,而改戴一種黑色的高筒帽。
編輯本段特色佩飾
佩飾
由於傣族居住的村寨盛產竹子,他們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靜而雅緻的干欄式住宅和製作各種生活用具外,還用細篾編成彩繪的竹笠、腰籮,作為佩飾。
民族特色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他們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6. 我想經營一家鮮花店 請給點建議
先要有資金, 找店鋪,了解鮮花的批發價格,了解附近的鮮花店的行程, 再了解一下你店鋪附近有沒有買鮮花的消費者, 或附近的人們有沒有買鮮花的習慣, 是屬於中.高.低消費的那一中, 確定後就相應選定買的花的種類,裝飾一下店鋪, 到工商局領個營業執照, 進些鮮花回來不就可以了嗎?
還有:
如果做好了開店的打算,就要充分了解自己、慎重選擇項目、如何籌集資金並注意開店的各個細節。
選址、字型大小命名、經營模式等細節都必須仔細考慮如果你現在想開店,成功率到底有多高?專業機構對國內開店成功率的一項調查顯示,加入加盟體系開店成功者為76%,獨立開店成功比例只有24%。
鄒濤創業管理顧問機構首席創業投資顧問鄒濤先生認為:「技術」是店面的基本生存條件;真正能讓店面落地生根,充足的競爭力是不可缺的;而特色經營、留意市場信息,關注尚未引起國內或即將引起國內的新形態消費文化及特性,才能在消費者偏向理性思考的情形下,免於落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中。在開店前期,有些基礎工作是必須要做的,比如詳細的市場調查,慎重選址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風險,早日實現投資贏利。
充分了解自己
開店絕不是一時沖動,更不能盲目,思考個人性格特徵、興趣,清楚手頭上現有的資金數目後,對即將投入項目逐一評估,如工作時段、工作時間長度及工作進行方式等,了解自己究竟適合開什麼樣的店。
若你渾身充滿創造力,內心熱情如火,外表光芒萬丈,可考慮經營自助火鍋店、傳統小吃店、便當外送等餐飲服務業。若你愛好精緻有品位的物品,開二手精品店、手工藝品專賣店及小型咖啡屋,能讓你一展雄才。
若你極度敏感,有愛心,而且愛家、戀家,那麼辦托兒所、幼兒園將是你的最愛。
若你常常跟著感覺走,時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寵物店、花店、園藝店正需要你這種特徵。
慎重選擇項目
一是預見,就是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即將出現的市場作出判斷。
二是借鑒,即拿來主義。主要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做法。而在本地則屬預見型新興項目的,結合本地及自身情況有選擇地實施。
三是盡力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和掌握相關知識的行業為投資目標,要充分發揮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把其作為選擇投資項目的一個有利條件。
四是盡量選擇與親屬、朋友從事的行業相關或相近的項目,邊樣可以得到他們的指導,在業務上也能得到一定幫助。
五是注重市場調查,搞好市場的分析預測,你可以向專業人士請教,測算出投資的最低和最高收益。
如何籌集資金
當你初步選定了生意項目,接著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籌集資金。而因為籌集資金不利,有很多人經商的念頭成為泡影。那麼,如何合理的籌集資金呢?
個人存款。平時要注意節約,盡量多存一些創業啟動資金。
銀行貸款。在我國,申請銀行貸款一般來說很不容易,除非你有房產地產作抵押,另當別論。還有就是你的創業計劃引起某些有產業的公司的濃厚興趣,願意合作,可請他們提保,向銀行申請貸款。
親朋借款。如果你有一二個先富起來的朋友或親戚,是最理想的借錢對象了。不過,跟他們借貸時,你要向他們詳細介紹你的生意計劃,使他們對你今後還款能力有信心,還要明確講好償還借款的期限和利息,寫好借據。否則也會出現矛盾,損害感情。
供應商。有些供應商允許你賒購某些存貸和商品,這種無本生意,何樂而不為?等你賺了錢,再還給那些好心人吧。出租或抵押財產。如果你有決心達到目標,那麼,出租或抵押財產是一種最直接的方法。「真正的商人要敢於拿妻子的結婚項鏈去抵押」—這句話是美國著名的小商品經營家格林尼所說的。
開店三大細節
一、選址要注意的細節:對於開店來說,地點為王。好的位置有很多共性,如人口流動性大,鬧市區域繁華地段,交通方便等,所以選擇好位置必須具備以下7個條件:1.人潮流量:平常、假日及日、夜來往人次比例。2.車潮流量:汽車、摩托車往來流量。3.交通樞紐:目前及未來可能增減的運輸工具。4.馬路寬窄、大小:單行道、雙向道與停車問題。5.區域特徵:商圈情況、競爭店、互補店、金融機構及文教、休閑設施等。6.人口勘察:該區人口數量、男女老少比例、消費習慣等。7.商圈勘察:主要及次要商圈范圍、租金、價位。
二、字型大小命名的細節:字型大小命名和所處環境、客戶成份、文化經濟氛圍、地方習俗等關系很大,如南方名號「客家王」若在北方未必能叫響。通常,店名要避免用生僻字,要做到通俗、易記、明晰、順應客戶心理,念起來朗朗上口便可。
三、日常經營模式的細節:經營小店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因此,特色和親情是經營小店的兩大絕招。盡管有大賣嘗超市「搶、逼、圍」,許多的雜貸店還是能守住一方「陣地」。小店自有小店的優勢,充分發揮這種優勢,小店自然能開得好、開得久。
一般情況下,按照地點位置,小店可粗略分為兩種,一種開在人來人往的鬧市口,一種開在居民社區。前者因為和大店做鄰,商品特色顯得更為重要,應該找大店所沒有的東西來做。經營這樣的小店,一定要做市場細分,做專做深做透。開在鬧市的小店,不妨經營能迎合年輕人品味的商品,因為年輕人是最喜歡逛街的。相反,經營老年人用品的小店應開在居民小區里,那是老年人的活動范圍,就近購買當然受他們歡迎。而開在居民小區里的小店,做的是周圍居民的生意,除了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外,關鍵是要以人情來「抓」老顧客,有時候不妨實施「小恩小惠」的親情模式。
案例分析
我的五次創業經歷
丁一是上海鑫茂置業董事長,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學院ceo班十一期學員。他曾先後五次從零開始創業。
第一次創業,我選擇的是開服裝店。當時,我剛從學校畢業,為了節省房租,我改造了我們家鄉橋下一個廢棄的廁所作為店鋪;為了使自己經營的服裝能趕上時尚潮流,我就去上海進貨,每次都是當天來回。兩年期間,無論是繁華的南京路還是迷人的外灘,我一次也沒有去過。就這樣,我有了8000元的積蓄。
幾年後,我看到一所大學附近的舞廳因經營不善瀕臨倒閉,便與對方簽訂了承包一年的協議,把它盤了下來。為了吸引更多顧客,我采勸教授免費、學生半價」的策略,可是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舞廳的主要客戶就是這兩類人。這么一來,不到三個月舞廳就開始虧損,原本想大幹一場的我,沒想到把自己做服裝賺的錢也全部賠了進去。
這次打擊把我又推回到原來的起點。不久後,我用當時僅有的400多塊買了一輛舊自行車和兩只籮筐,開始販賣葡萄。1988年,在一次吃飯的時候,我邂逅了我國台灣省特殊金屬網股份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和他交談後,我拿到了該公司產品在大陸的銷售總代理權,開始了自己的第三次創業。
做了6年後,我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60萬元,在上海郊區第四次創業———成立上海宏鑫金屬工業有限公司,生產金屬製品。可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產品多次被退貨,3年後被迫停產關門。反反復復,我就一個感覺:創業之路何其艱難!
盡管如此,每一次的慘敗都沒有讓我喪失信心。1999年初,我想方設法籌資400多萬元,進軍房地產,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進行了第五次創業。
在很多人看來,我就像一個「瘋子」,屢戰屢敗,可屢敗屢戰。但是在我看來,每一次失敗都代表自己離更大的成功更近一步,更了解了市場,也更堅信了這一點:吸取教訓,失敗了從頭再來,才是企業家應該具備的心態。
7. 贛州哪裡有花卉租擺綠色植物租擺,盆景花卉租擺公司。
贛州盆景租擺的很多,現在還不如買劃算了,我們公司就在一家叫桃花島花藝那裡租的,服務不錯。客家大道維也納咖啡店對面,你看看吧。
8. 魯冰花的花語是什麼
魯冰花的花語是「母愛、幸福、貪婪的心、苦澀、悲傷、空想」。客家人視它為「客家母親花」,代表平凡的美麗與哀愁。花語中有苦澀,因為生存環境惡劣,也有人說種子本身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它是一個音譯名字,大名叫羽扇豆。
植物文化
自古以來,基督教里就有將聖人與特定花朵連結在一起的習慣,因為在幾年聖人的時候,常以盛開的花朵點綴祭壇。而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修道院內,更是有如園藝中心般的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久而久之,教會將366中花卉與不同的聖人結合在一起,每天都是一種新鮮的花卉,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花歷。
9. 梅州市客家灣企業文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梅州市客家灣企業文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是2017-10-16在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興寧市興田街道西郊永泰路泰和雅居A區A4棟302房(僅作辦公場所使用)。
梅州市客家灣企業文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402MA4X7NDD4C,企業法人李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梅州市客家灣企業文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電子商務;商業中介、營銷策劃推廣運營;貨物及技術進出口業務;在線論壇及社交服務;計算機電子電器產品開發、銷售、安裝、維護(含軟體);興辦實業;項目策劃投資;園藝、旅遊觀光項目開發;倉儲物流;物業管理;建築裝潢;教育培訓咨詢;家政養老服務;餐飲住宿經營及管理服務;苗木花卉、蔬菜水果及農產品種植推廣;銷售:日用百貨、電子電器及機械產品、美容美妝、服裝鞋帽、箱包、紡織床上用品、健康醫療器械、酒店用品、母嬰用品、五金交電、傢具衛浴、玩具、辦公用品、工藝品;保健食品、食品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梅州市客家灣企業文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10. 贛南客家文化的特色與傳統
什麼叫客家文化?概括地說,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 了畲、瑤等土著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她具有質朴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與閩西、粵東相比之下,贛南客家文化以其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厚而為世人所矚目。它包括歷史文物遺跡,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民俗文化,民間文藝等方方面面。
贛南客家人在開發與建設贛南的歷程中,創造出輝煌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留存於贛南各地的豐富的歷史文物遺跡,就是最好的證明。 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它不僅被建築學家們譽為民居建築史上的奇葩,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詩人、藝術家們乃至一般遊客為之陶醉。贛南的客家圍屋,分布在龍南、全南、定南三縣全境;信豐、安遠兩縣的南部以及尋烏的個別地方,總數約五、六百座,其中尤以龍南最為集中。贛南的客家圍屋多為方形,與閩西圓形的土樓和粵東內方外圓的圍龍屋呈現出不同的風格。
此外,遍布贛南各地的「上三下三」、「九井十八廳」等府第式民居也很有特色。如贛縣白鷺、石城的九十九間半等。 風水術,又稱勘輿術,是一種從古代沿襲至今的擇吉避凶的風俗。客家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仍至於修橋築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地利,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
風水術是隨著客家先民的南遷而傳入贛南的。從客家地區風水術士們世代相傳的口啤資料中,我們知道,將風水術帶入客家地區的主要是楊筠松。楊筠松又名楊救貧,屬唐末避亂南遷的客家先民。他由長安來到贛南以後,就在興國三僚村隱居下來,尋龍追脈,從事風水術的實踐活動,並授徒傳術。他繼承和發展了風水術中的形法理論,創立了江西形勢派(實際上是贛南派)。他的主要弟子有曾文辿、劉江東,二人都是於都縣人。自從楊筠松在贛南授業傳徒之後,風水術就成為客家地區世代相傳的職業,楊筠松也因此成了風水術士共同尊奉的祖師,興國三僚村也就被稱為中國風水第一村。
兩宋時期,贛南風水術興盛,名流輩出,如廖媛、謝世南、賴文俊、劉潛、傅伯通、鄒寬等人。這些風水術士不僅在本地看風不,機時且聲名遠播,甚至聞達於朝廷,奉詔為朝廷看風水。北京十三陵中定陵的選址設計者廖均卿,就是贛南人。
北宋後期至南宋時期,形勢派風水術向福建傳播,並從中衍生出一個新的流派——理法派。隨後,風水術進一步往粵東粵北等地傳播。至明清時期,風水活動已經成為一種風俗普及於贛閩粵廣大客家地區,並隨著客家人的漂洋過海而根植於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風水觀念則作為一種文化積淀深深浸透於客家人心靈之中。 贛南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幛大房子,這種民居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贛南客家民居以此為主流,各縣都有,但以東北部的寧都、興國、石城、於都等縣為盛,也最具代表。
(1)平面其最簡單的組合單元是:「四扇三間」也稱「三間過」,即一明兩暗的三間房,明間為廳,次間為堂,廚房、家畜欄舍等一般傍房或別搭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後兩棟。每棟三間或五間,之間隔一橫向天井,並通過腋廊將前後兩棟連在一起。兩棟屋的明間便成了前廳(門廳)和後廳(上廳),前後廳也合稱「正廳」。前廳次間為廂房,後廳次間為正房。這樣使構成了一幢封閉的由兩個單元組合成的「正屋」,通稱即「兩堂式」。在此基礎上,房屋需要擴大或本來規模就大的,便在正屋兩側擴建「橫屋」,橫屋的進深與正屋等齊或前部凸出兩間,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與橫屋間留一走衢,稱「巷」或「塞口」,閩粵稱「橫坪」。走衢前後對開小門。巷中相應留豎向天井,以採光排水。橫屋各房間均朝巷道開。正屋從腋廊處開門通往巷。這樣便以正屋的正廳為中軸線,加上兩側的巷和橫屋,構成了一幢通稱為「兩堂兩橫」式房屋。這種民居還需要擴建的話,便可在橫屋外側對稱繼續增加類似的巷和橫屋,這可相應稱「兩堂四橫、六橫······」。也可在正屋之前隔以天井、腋廊,再建一棟三間或五間或正屋,使原來的前棟和前廳變為中棟和中廳,所建的這棟稱為前棟和前廳,同時再將兩側的巷和橫屋向前推齊。這種由三棟正屋和兩排橫屋組成的房屋,便稱「三堂兩橫」式。這是此類居民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如前所述,若有必要,三堂兩橫式還可擴建為「三堂四橫、六橫」。筆者在調查中均聞有「九井十八廳」和「九廳十八井」這樣的大房子,說法不一,但都是從深和兩闊方面反映了其規模,是當地人建房追求的最高境界。一般兩堂兩橫式以上的居民,屋前往往有因取土做磚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這水塘、禾坪既是居民洗滌、涼曬物件的場所,又自然成了其繼續朝前發展的勢力范圍。總之,以兩堂或三堂兩橫式房屋為基本單位組合,向前和向左右不斷擴建,可直至數十百間,乃至一村即一姓一幢房屋。至寧都、石城等縣尚存百間大屋。
(2)立面普通列式房,無非是青瓦土牆兩層樓房。兩堂式以上的民居,有青磚牆和生土牆兩種,其中純磚牆房較少,大多是局部的。如山牆或裙肩以下以及門窗等部位用磚,余為生土粉牆。在每棟山牆上多砌有防火磚牆,是房屋外部形象重要裝飾點之一。但最重要的外部裝飾點,還是大門或門屋。其主要方法是用水磨方磚(也有的用青石或紅石條)砌貼門面。上面精工細作繁復的線腳和精美的雕塑。形式簡單的便在門額上做點方框梟混線或做點小裝飾,復雜的則做仿木構牌樓式樣,常見的有二柱一樓和四柱三樓,高級的如宗祠大門或獨立大門屋,往往作四柱五樓式樣,仿木構件更加精工,並有抱鼓石。一般從大門裝飾的精良奢華程度上,便能看出民居主人的權勢或富有。
此外,贛南客家還興行「門榜」風氣。在大門匾額上,大多書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淵源郡望地或顯示其高貴門第、先賢能人之後的題銘,也就是「堂號」如張姓便書「清河世澤」、黃姓「江夏淵源」、孔姓「尼山流芳」、曾姓「三省傳家」、劉姓「校書世第」,還有書「大夫第」、「司令第」等標榜內容。
(3)結構與裝修贛南客家民居是土木混合結構和磚木混合結構並存,但土木結構是主流。磚木結構的民居一般限於大地主的住宅或祠廟建築,如若使用磚房,便多為清水牆面。其中又以北部的磚房多於南部。土木結構,又可分為土磚(土坯)和夯土木結構,其中夯土結構民居南部又多於北部。無論磚石牆還是生土牆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廣,主要用於廳內,因這種民居的廳是敞廳(後廳無前檐牆,前廳無後檐牆),且一般不設樓屋,一些空間大的正廳為支撐挑檐和天花,便在減了檐牆的位置上設兩根檐柱,有門廊的廳也是因減了檐牆,而增設廊柱。
按說贛南在古代也是盛產木材的,但木構件並不發達,跟贛北比用料節省,所用梁、檁、挑枋、桷子等,加工也粗簡。裝修上,少數富有人家住宅朝內(天井)的門、窗較考究些,窗欞、格心多為冰裂紋、燈籠框、方格條花心等,高級的也用雕花欞、絛環板上雕人物故事或吉祥的動植物,大多髹漆。朝外的窗較小。多為直欞窗,磚房的外窗往往是一狹長的「牖」,並常見一些預制的小石窗,窗欞有漢文,花格動植物等漏窗花式。天花主要用於廳堂上,一種自檐口平釘板條,一種為順屋面坡斜釘板條,前者有的做藻井,並有彩畫,很少用徹上露明造,在敞廳的前部或門廊上常見軒頂做法。另外,正廳上很流行使用太師壁,壁上設神龕,壁前正中放神案。 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之屬,故有是稱。當地人也多有稱之為「水圍」者,也有的將之與村圍及有堅固圍牆的民居統稱為「土圍子」或「圍子」。
(1)分布狀況圍屋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地方習稱:「三南」),以及尋烏、安遠、信豐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此外,在石城、瑞金、會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樓和零星圍屋;於都、寧都、興國三縣交界處則多行村圍。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定南縣幾乎各鄉鎮均有圍屋,但較零散,精品少,多用生土夯築牆體。故屋頂形式也多為懸山,此為別縣所少見。全南縣圍屋基本上採用河卵石壘砌牆體,為了爭取到多一層的射擊高度,大部分圍屋頂上四周砌有女牆和射擊孔,以便必要時上屋頂作殊死抵抗。安遠縣圍屋主要分布在以鎮崗、孔田為中心的南部鄉鎮,現約存100餘座。信豐縣圍屋較破殘,今多存見小江鄉。尋烏縣屬珠江水系,過去向受粵東文化影響,故這里南部鄉鎮多行圍攏屋,但許多是在正面兩隅設炮樓的圍攏式圍屋。以上各縣圍屋,估計總數在600座以上。
(2)主要特徵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圍內一般為一孔,大者則有兩孔。圍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國」字形兩種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圍屋外,圍內別無房屋內,還建有一座帶祖堂的廳屋組合式主體建築,小者或一明兩暗,但更多的是三堂兩橫中軸線對稱式組合民居,大者面積近萬平方米。建築材料以磚石為主,牆體大多採用俗稱為「金包銀」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牆體,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內牆體,用土坯或夯土壘築。圍屋樓層一般比圍攏屋高而較土樓低。它與閩粵圍樓最大的區別是:贛南圍屋的防禦功能更為完善,圍屋四角所建的炮樓,其功用顯然是為了便於警戒和打擊已進入牆根或瓦面上的敵人。這些炮樓形式多樣,不僅建在四角,有的還建在牆段之中,如同城防之「馬面」,還有的則在四角炮樓頂層,再抹角建一單體小碉堡,從而完全消滅了死角。另在圍門的設計上,也體現了防衛萬無一失的特點,門是整個圍屋的安危所在,故一般在板門之後,還設有一道閘門,有的圍屋則在閘門之後,還設有一道便門,板門之前再設有一道「門插」(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還設計有漏水孔。
(3)空間處理圍屋是集家、祠、堡於一體的設防性民居,圍內不僅設有水井和專門積屯糧草的房間,甚至連「土地廟」(俗稱「社公」)也搬進圍內(一般設在圍門內側),以備敵人即使長困久圍時,也不誤初一、十五照舊祈禱平安的活動。故某種意義上說,它具有割據性,只要將圍門一關,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因此,如何正確利用圍內這限有的空間,便成為圍屋設計者和圍居者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首先,不管圍內(指「國」字形圍)營建多少間房屋,象關西新圍和東生圍,平面都在200間以上,必求整齊統一,街巷分明,以確保圍內交通、通風採光的便利。其次,保證圍內有適當的室外空間,農家生活本來涼曬漿洗的東西就多,加之圍內人口舍集中,因此,每座圍屋都很注意留出一塊陽光地帶來,俗稱「禾坪」。「口」字形圍自不必說,「國」字圍,則一般置於圍內的廳堂前,圍屋還有一個不可缺少的室內公共空間,這便是「祖堂」和「圍門廳」,祖堂是圍民的聖殿,必位於中軸線上,這是人們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公共場地。但圍民最愛聚集的地方。還是圍門廳。因主廳堂太莊重,光線也黯淡,門廳則不僅光線好、通風好,且還是進出圍門的哨口,因此,它成了圍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場所,門廳兩邊多固設有長凳或樹筒、石塊等以備坐,幾乎任何時候走訪圍屋,尤其夏天,這里都會有人,若遇生人他們便會「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外,圍屋還很注意平時對它的約束管理,這點非常重要,因居圍日久必致「生齒日繁、萃處稠密」,出現佔用公用場地現象。因此,許多大圍都立有公約,如龍南武當山田心圍,在前廳側牆上便嵌有一方禁碑,其中內容有:「祖堂乃先公英靈棲所,嚴禁堆放竹木等項;天井、丹墀嚴禁浴身污穢;圍內三層圍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嚴禁接檐載豎及砌結浴所、豬欄、雞棲等項。圍外門坪斗角周牆腳,嚴禁架木笠廁,蔽塞外界。」此碑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其餘房屋的空間利用,底層基本上為廚房和客廳,有些為「前廚後廳」設計,樓上一般為卧室和貯藏間。從立面上看,圍屋四角炮樓高於四周圍屋樓房,圍屋樓房又高於圍心建築,為了取得更多的空間利用,圍屋樓房一般在二三層內檐設有環行通廊,俗稱「外走馬」。
(4)構造藝術圍屋是以防衛性為主要特徵的民居,如何使圍屋易守難攻,是造圍者苦心孤詣之外。如厚實的圍屋牆體,大多外包砌磚石,內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牆砌至頂層樓時,便收分成環形的「內走馬」,以便作戰時防禦用,就此便體現了兩方面的構造藝術:一方面即保證了易受攻擊部分牆體的堅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擊而顯得過厚的牆體,做成了一圈「內走馬」,另一方面則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爭取到了實用的防衛空間。又如燕翼圍,為了防備長困久圍,牆體中甚至設計有四個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圍或被堵塞排水溝時也能將污便排出圍外。還有前述的炮樓構建、圍門設計等防衛藝術,均可謂用心良苦,盡善盡美。因此,就圍屋外觀藝術來講,除了給人以牆高壁厚、壁壘森嚴的印象外,便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壓迫感。
圍屋的細部藝術,主要表現在圍內,尤其是「國」字形圍的廳堂建築中。因廳堂的好差或檔次的高低,往往代表著一圍或一姓一房的臉面或地位。因此,祖堂或廳堂中的梁架墊木、門窗額枋,柱聯柱礎,天花鋪地等,都會盡其資財之所及、畢其工藝之所能,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如祠堂大門門面,一般為仿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額書堂號或其他標榜門第出處的文字。廳堂內均鋪磚,天井階沿皆用巨條石打制。祖堂或正廳一般不設樓層,按傳統祖位所在,其上是不敢置物住人的,因此,大多為徹上露明,梁架製作精美,下廳或前廳多用天花板,上繪民俗彩畫,高級的還設有藻井;朝廳堂開設的門,絛環板上均雕刻人物故事或花卉祥獸,風格近徽雕;天井兩例的廂房,則用六或八扇格扇門,窗攝多為各種拐子紋與雕花欞相結合使用。廳堂內用柱不多,有木質和石質之分,石質的往往四面題刻對聯,拄礎都有雕飾,且形式多樣。此外圍內用卵石拼鋪的室外鋪地花樣,以及懸挑的走馬樓也頗有些藝術特色。
總之,在多走了幾座圍屋之後,給人的藝術感覺是,外表朴實無華,甚至還有些冷峻和壓抑感,但走進圍內,便讓人有種民間藝術的活潑感,鄉土文化的質朴感和一般濃濃的生活氣息感。 (1)組合擴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從其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進十八廳那樣的大房子,無不體現其成組向前、向左右不斷擴展、延伸的特點。此模式在選址開基之時,就藏下了其發展的勢頭。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問題發生糾紛,乃至宗族械鬥。這種擴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孫發達,開拓進取,不斷向前的心願。
(2)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無論房屋發展到多大規模,始終是以正廳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體量規模、裝飾檔次,各橫屋和次廳均不能逾越。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體現了這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
(3)注重防衛,構築奇異。
客家是漢族不斷遷徙的產生,他們大多在邊遠山區從事艱苦的開拓性事業。因此,當他們又來到新的他鄉開基立業時,往往不僅要同惡劣的自然環境斗爭,而且還要同土著(先到居民)和匪盜作爭奪生存空間的殊死斗爭,於是謀求安全和良好的防衛功能,便成了客家人體現出的那種強烈的防禦體系,就是這種斗爭的反映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