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櫻花砍掉
Ⅰ 武漢大學櫻花樹的來歷是什麼
1939年,日軍當年在武漢大學種下的小日櫻花20多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櫻花大道上。抗戰勝利後,武大於1946年10月復歸珞珈山。
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師生觀察發現,校園里共有28株櫻花樹開花,它們均勻地分布在老齋舍三個拱門之間及其兩側的四個門棟前(每個門棟前各有7株)。
懷著對日本軍國主義的痛恨,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但當時駐守在武漢的部隊主張保留武大里的一草一木。於是,武大的第一代櫻花樹得以保存。
(1)武大櫻花砍掉擴展閱讀
在武大校園里,除櫻園外,第四教學樓、鯤鵬廣場、人文科學館、行政大樓、校醫院一帶以及工學部主教學樓、信息學部星湖、醫學部等處皆有櫻可賞。而最佳的賞櫻地點,還是莫過於「櫻園」,這片直接以「櫻」命名的園區了。
櫻園一帶以小日櫻花為主,收集了早櫻、晚櫻和垂枝櫻等共6種10餘個佳品的櫻花,花色豐富,絢麗多彩,枝、干多異且花期不同。每當寒冬過後,梅花凋謝之時,早櫻開放,繼而小日櫻花、垂枝櫻花、晚櫻等開放。
盛開時節,櫻園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萬遊客慕名而至,留連觀賞,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賞櫻,唯有武大」的意趣。武漢大學行政樓旁的櫻花也是很值得一看的景點。
Ⅱ 武大保留的櫻花是日本人侵佔時候留下的這種誤解是如何產生的
日軍從本國引來櫻花樹苗在武大校園栽植的時間,最早應是在1939年。一般認為,日軍在此種植櫻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住在這里休養的大批日本傷兵的思鄉之情,同時,亦有炫耀武功和長期佔領之意。因此,珞珈山的這第一批櫻花,可以說是日本侵華的罪證,國恥的象徵;同時也是今日武大櫻花的緣起。
據當時留守校園的武大老一代園林工人回憶,日軍當年在武大種下的日本櫻花不超過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櫻花大道上。抗戰勝利後,武大於1946年10月復歸珞珈山;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師生觀察發現,校園里共有28株櫻花樹開花,它們均勻地分布在老齋舍三個拱門之間及其兩側的四個門棟前(每個門棟前各有7株)。
到了1949年初,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而當時駐守武漢的國軍將領張軫師長被中共地下黨策反,於3月份投誠後表示,武漢大學是座寶庫,裡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於是櫻花樹得以保存。
1957年,武漢大學主管部門對這些櫻樹進行了更新。1973年,武大農場又從上海引進了一批山櫻花,同時再次更新了已老化的櫻樹。由於櫻花樹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1939年由日本人種下的第一批日本櫻花,50年代更新時已基本死絕。
因此,我們今天在武大櫻花大道上所看到的日本櫻花,已遠非當年日軍所留下的花種了,而多為原種的第二、第三代。近20年來,武大園林工人還不斷對其進行補栽。
日本國的櫻花再次來到武大珞珈山,已經是30多年以後的事情了。但這次已非國恥的印記,而是和平與友誼的象徵。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向周恩來總理贈送了1000株大山櫻,其中800多株留在了北京,種植在玉淵潭、植物園及陶然亭等京城幾大公園里(雖然呵護有加,但絕大部分櫻花還是死去了)。
100株植於周恩來曾居住過的南京梅園新村;由於周恩來也曾在武漢大學居住過,於是中央有關部門便將其中50株轉贈給武漢大學,由園林部門栽植於半山廬前,1976年開花。
1983年1月15日,為紀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京都府日本友協和日本西陣織株式會社的遷先生向當時在京都大學學習的武漢大學生物系教師王明全贈送了100株垂枝櫻苗,經王明全轉贈給學校後,栽植於楓園三舍南側公路邊和櫻園附近,1986年全部開花。
1992年,在紀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際,日本廣島中國株式會社內中國湖北朋友會砂田壽夫先生率團訪問武漢大學,贈送櫻花樹苗200株,後栽植於八區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