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塍藝花
1. 武則天一紙召書令百花齊放是怎麼回事
鏡花緣 作者:李汝珍
武則天怒貶牡丹的故事雖然人人都知道,為了文章的連貫性,這里還是要敘述一下。根據《鏡花緣》第四回「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以及第五回「俏宮娥戲誇金盞草 武太後怒貶牡丹花」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武則天邊賞雪,邊與上官婉兒賭酒吟詩。上官婉兒做「雪」詩一首,武則天就喝一杯酒。喝著喝著,忽然有清香撲鼻而來,原來是臘梅開了,武後不覺龍顏大悅並異想天開地認為,園中各花也應該跟臘梅一樣為她開放,便吩咐備輦,准備與公主一起去賞花。這時公主說:「花卉開放各有其時,現在又不是春天,怎麼會有花開呢?臘梅原是冬花,這時開很正常。」公主是個明白公主,知道自然是有時有序的。可武後不聽這一套,覺得自己是「聖天子百靈相助」 ,奪人工挽造化不成什麼問題。
當然殘酷的現實給了這位認為人定勝天的同志一記響亮的耳光。幸虧有會來事的太監,這么給武後圓場:「據奴婢看來,大約眾位花仙還不曉得萬歲要來賞花,所以未來伺候。剛才奴婢已向各花宣過聖意,倘萬歲親自再下一道御旨,明日自然都來開花了。」於是武後提筆寫下四句:
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
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二天一起來,各處群花大放,真是錦綉乾坤,花花世界。仔細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開。於是武後大怒,認為她平時對牡丹最厚,牡丹卻如此負恩,在用炭火炮烙之後更傳令將牡丹貶去洛陽。「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陽最盛。」
這個故事很可疑。能以詩佐酒,武後絕對是雅人一個,怎麼想像她會做出炮烙牡丹這等焚琴煮鶴之舉?而且武後最愛洛陽,把牡丹送去洛陽也算不得進了冷宮。就算以上兩點都不足為奇,冬天百花遵從皇上之令而盛開總不像真的吧,太違反自然規律了。
翻翻龍袤的《全唐詩話》,裡面是這樣說的:「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幸上苑,許可,尋復疑之。先遣使宣詔曰:『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
原來如此。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臘月,一些大臣們詐稱百花開放,請武後到上苑賞花。武後同意了,後來又懷疑其中有詐,於是先派使臣宣詔(也就是讀了那首詩)。結果第二天早上果然滿園子名花盛開,群臣拜服,都相信武則天果然可以驅使花神,乃真命天子。龍袤認為是武則天使用了某種異術,達到其轉移唐祚的目的。
據說《鏡花緣》便是根據這一段得來的構思。如果這一記載屬實,那麼可以猜斷的是,武則天使用的大概是「堂花術」,也就是現在很普通的溫室栽培法。
關於堂花,記載很多,說法也有幾種。
歷史上最早的溫室可能出現在秦朝。那還是秦始皇時代的某個冬季,曾經收獲了據說是在驪山種植的瓜果。
明確的記載出現在漢代。《漢書·召信臣傳》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這是漢元帝時的事。晉王嘉《拾遺記》說,「漢興至哀、平、元、成,尚宮室,崇苑囿,孝哀廣四時之房」, 這種「四時之房」也應是溫室設施。「言火其下,使土氣蒸發,郁暖而養之,強使先時成熟也。」(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通鑒》胡注)
唐朝時內宮的園圃中使用溫泉灌溉,唐還設立了「溫湯監」這一專門的機構來負責此事。
到了宋朝,出了個育花能手馬塍,暖房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卷十六專門有一條「馬塍藝花」,記載得很清楚:
「馬塍藝花如藝粟,橐馳之技名天下。非時之品,真足以侔造化,通仙靈。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或作塘)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黃,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少候,湯氣薰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類無不然,獨桂花則反是。蓋桂必涼而後放,法當置之石洞岩竇間,暑氣不到處,鼓以涼風,養以清氣,竟日乃開。此雖揠而助長,然必適其寒溫之性,而後能臻其妙耳。」
堂花術就是在用紙糊的房子里,土中加以牛溲馬尿以及硫磺來增加土壤肥力,同時地上開溝,溝里放進熱水,熱氣騰上來屋裡溫度得到提升,這樣花卉會提前開放。
清《日下舊聞考》:「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唐花,又名堂花也。其法自漢即有之。漢世大官園冬蔥韭菜茹覆以屋廡,盡夜然熅火得溫氣,諸菜皆生。召信臣為少府,謂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供奉,奏罷之。唐人詩曰:「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亦是此法。
這里出現了「唐花」的說法。
通常的看法是,寫作唐,則與加溫有關,唐又通煻,而煻則為灰中的火,這種火適合於慢慢加溫。寫作堂,則見「馬塍藝花」一節,它與屋子有關。
然而,清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唐花》這樣說:「凡賣花者,謂熏治之花為唐花。」唐花因其以暖氣薰開,故也叫薰花,又叫課花。後面他還說:「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橘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故又謂之堂花也。」 是另一種解釋。
北京中山公園里有一座唐花塢,就是得名於此。明清時北京的「唐花」盛極一時,豐台附近「居民向以藝花為業」。
據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惟冬花支盡三季之種,坯土窖藏之,蘊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明末徐光啟這樣寫道:「今京師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異春夏。亦有用法煨藝,令冬月開花結蓏者。」
清詩有雲:「天桃郁李杏花天,暖窖熏籠自隔年;才得一枝傾國色,豪家不惜買千錢。」可見當時溫室培植的名花異卉風行一時,價值很高。
據《燕京歲時記》載:「兩廟花廠尤為雅觀。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嚴冬開放,鮮艷異常,洵足以巧奪天工,預支月令。」
由以上種種可見,《鏡花緣》里提到的百花隆冬開放也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武則天手下一定有懂得花卉培養技術的專門人才,他們成功地使用了堂花術。我先前嘲笑武則天竟是錯了,原來人定勝天是可以這樣實現的。利用先進的知識蒙騙愚昧的大臣,這種權謀使得倒也不壞。而且,對比以前各位採用那些詩讖啊順口溜啊等等不入流的常規手法,武則天這個玩得比較高級,形式也比較新穎。什麼斬白蛇啊吞龍涎啊屁股上長黑痣啊,都是一些莫須有的事情,說不清也瞧不著,估計誰都是半信半疑。武則天號令百花可是公開表演,技術含量那是相~當的高,不得不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確實有著非凡的智慧。
2. 牡丹的催花是怎樣發展的
在我國,牡丹春節催花歷史悠久。據史籍記載,牡丹的觀賞栽培史大約為1500餘年,此後大約300年,就出現了用土窯催出的牡丹花。自牡丹春節催花出現之日起,冬日盛開的牡丹花就為人們所喜愛。
1.牡丹春節催花始於唐,成熟於宋:牡丹春節催花源於我國,最早的記載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一書,其中有:「常有不時之花,然皆藏土窯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時即有牡丹花。」所以,可以認為牡丹春節催花始於唐代,距今約有1200多年的歷史,可謂是世界上最早的花卉促成栽培技術之一。到了北宋,牡丹春節催花技術已較完善,宋人周密在所著《齊東野語》中寫道:「馬塍(在今浙江杭州)藝花如藝粟,槖駞之技名天下。非時之品,真足以侔造化,通仙靈。凡花之早放名曰堂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磺,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少候湯氣熏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勝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此雖揠而助長,然必適其寒溫之性,而後能盡其妙耳。」可見,牡丹春節催花技術在宋代時已初步成熟。
2.明、清及民國時的催花牡丹:唐、宋之後以明、清兩代最盛,北京草橋和山東曹州(今菏澤)最有名。明《帝京景物略》(1635年)載: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惟冬花支盡三季之種,坯土窯藏之,蘊火炕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燕京歲時記》載:「京師臘月即賣牡丹。」余鵬年在《曹州牡丹譜附則》中記載:「今曹州花,可以火烘開者三種:曰胡氏紅、曰何白、曰紫衣冠群。」明末清初西湖花隱翁陳淏子在所著《花鏡》一書中,在熏花一部分,仍引用宋代周密的話,故知,清代的牡丹熏花,仍襲用唐宋之法,主要是提高溫度與濕度,注重施肥與通風等。
明清以來,牡丹栽培中心移至山東曹州,曹州花農每年將牡丹苗運往廣州,利用當地的溫暖條件露天催花,至春節前夕開花出售。因為廣州人有個習俗,每逢春節,家家總要擺上幾盆花,而曹州牡丹被奉為上品,象徵著富貴吉祥、平安如意。所以,至廣州催花賣牡丹成為曹州花農的生財之道,在曹州當地稱為「下廣」(第一次「下廣」的時間和人物已無從考證)。花農下廣最早全是水路,由黃河出渤海,經黃海、東海、南海至廣州。後來有了火車,就水陸兼行,由黃河至濟南搭火車,南至上海,再從上海坐輪船至廣州。路上的艱難困苦,是可以想見的。起初,牡丹外運根部帶著土坨子,後來經驗多了,不帶土照常開花。這樣,減少了外運的勞動強度,擴大了銷售量。最盛時,在廣州催花達5萬盆之多。以趙樓為中心,西至劉庄,東至孔樓,南至岳樓,北至黃罡,方圓數千米,每年秋後許多人都下廣催花。翌年春,花農們帶著從廣州賣得的錢財,「厚值以歸」。
進入民國以後,牡丹下廣催花一度仍持興盛態勢。民國初期,每年下廣催花的植株數量達7萬至8萬株。然而好景不長,隨著自然災害的加劇與社會局勢的動盪,催花牡丹也隨之衰落。
3.20世紀70年代後牡丹春節催花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無論是下廣催花還是牡丹溫室催花,都近於停滯。偶有出現,數量也極少,質量也較差。70年代後,隨著國家形勢的好轉,牡丹春節催花逐漸發展起來,並呈迅猛發展態勢。
3. 堂花的釋義
指溫室中人工培育早開的花。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馬塍藝花》:「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黃,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少候,湯氣薰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
清 王士禛 《居易錄談》卷下:「今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堂花,又名唐花是也。」
4. 武則天命令百花斗雪竟放連夜開的是四句詩人
相傳武則天登皇位,自稱聖神皇帝。一年冬天,她突然興致大發,帶著妃嬪、宮女到上苑飲酒賞雪。此時大雪剛停,只見那假山、涼亭、小橋、長廊一切景物都穿上了潔白的素裝;各種花草樹木雖說枝葉凋零,但經雪一打扮,猶如銀枝玉花,顯得格外的美麗;偶而飛來兩只小鳥,把枝條輕輕一撣,撒下團團白絮,好似一隻只飛舞的蝴蝶。
武則天看得入了迷,沒想到雪的景色竟是如此壯麗。突然,她發現在那白皚皚的雪堆里,有點點燃燒跳躍的火苗。仔細一看,原來是朵朵盛開的紅梅。武則天真是高興極了!禁不住吟詩一首,抒發她的喜悅情懷。隨同賞花的紀嬪們一看太後如此歡喜,都爭相給她敬酒。
這時,有個妃嬪說:"武後,梅花再好,畢竟是一花獨放。如果你能下道聖旨,讓這滿園百花齊開,豈不更稱心願嗎?
另一妃嬪搖搖頭說:"如今嚴冬寒月,梅花開放正適時令。若讓百花齊放,需等來年春天。"
武則天聽罷哈哈一陣大笑,說:"春時花開,不足為奇。百花斗雪競放,方合我的心意。"
妃嬪們看她已有幾分醉意,勸說道:"武後,時辰不早,快快回宮歇息了吧。若還想觀賞,待明日一早再來。"
武則天由宮女攙著回到宮里。但她酒興未消,仍想著讓百花斗雪競放的事。於是,令宮女拿來文房四寶,當即手握霜毫,蘸飽濃墨,在白絹上寫了一首五言詩:
明朝游上苑, 火速報春知
花須連夜放, 莫待曉風吹。
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
。。。。。。。。。。
後來燒了 很多的 炭火盆。。。。。。。。鏡花緣 作者:李汝珍武則天怒貶牡丹的故事雖然人人都知道,為了文章的連貫性,這里還是要敘述一下。根據《鏡花緣》第四回「吟雪詩暖閣賭酒 揮醉筆上苑催花」以及第五回「俏宮娥戲誇金盞草 武太後怒貶牡丹花」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有一天武則天邊賞雪,邊與上官婉兒賭酒吟詩。上官婉兒做「雪」詩一首,武則天就喝一杯酒。喝著喝著,忽然有清香撲鼻而來,原來是臘梅開了,武後不覺龍顏大悅並異想天開地認為,園中各花也應該跟臘梅一樣為她開放,便吩咐備輦,准備與公主一起去賞花。這時公主說:「花卉開放各有其時,現在又不是春天,怎麼會有花開呢?臘梅原是冬花,這時開很正常。」公主是個明白公主,知道自然是有時有序的。可武後不聽這一套,覺得自己是「聖天子百靈相助」 ,奪人工挽造化不成什麼問題。當然殘酷的現實給了這位認為人定勝天的同志一記響亮的耳光。幸虧有會來事的太監,這么給武後圓場:「據奴婢看來,大約眾位花仙還不曉得萬歲要來賞花,所以未來伺候。剛才奴婢已向各花宣過聖意,倘萬歲親自再下一道御旨,明日自然都來開花了。」於是武後提筆寫下四句: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剩下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第二天一起來,各處群花大放,真是錦綉乾坤,花花世界。仔細看去,只有牡丹含苞未開。於是武後大怒,認為她平時對牡丹最厚,牡丹卻如此負恩,在用炭火炮烙之後更傳令將牡丹貶去洛陽。「所以天下牡丹,至今惟有洛陽最盛。」這個故事很可疑。能以詩佐酒,武後絕對是雅人一個,怎麼想像她會做出炮烙牡丹這等焚琴煮鶴之舉?而且武後最愛洛陽,把牡丹送去洛陽也算不得進了冷宮。就算以上兩點都不足為奇,冬天百花遵從皇上之令而盛開總不像真的吧,太違反自然規律了。翻翻龍袤的《全唐詩話》,裡面是這樣說的:「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幸上苑,許可,尋復疑之。先遣使宣詔曰:『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異。後托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原來如此。天授二年(公元691年)臘月,一些大臣們詐稱百花開放,請武後到上苑賞花。武後同意了,後來又懷疑其中有詐,於是先派使臣宣詔(也就是讀了那首詩)。結果第二天早上果然滿園子名花盛開,群臣拜服,都相信武則天果然可以驅使花神,乃真命天子。龍袤認為是武則天使用了某種異術,達到其轉移唐祚的目的。據說《鏡花緣》便是根據這一段得來的構思。如果這一記載屬實,那麼可以猜斷的是,武則天使用的大概是「堂花術」,也就是現在很普通的溫室栽培法。關於堂花,記載很多,說法也有幾種。歷史上最早的溫室可能出現在秦朝。那還是秦始皇時代的某個冬季,曾經收獲了據說是在驪山種植的瓜果。明確的記載出現在漢代。《漢書·召信臣傳》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這是漢元帝時的事。晉王嘉《拾遺記》說,「漢興至哀、平、元、成,尚宮室,崇苑囿,孝哀廣四時之房」, 這種「四時之房」也應是溫室設施。「言火其下,使土氣蒸發,郁暖而養之,強使先時成熟也。」(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通鑒》胡注)唐朝時內宮的園圃中使用溫泉灌溉,唐還設立了「溫湯監」這一專門的機構來負責此事。到了宋朝,出了個育花能手馬塍,暖房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南宋周密的《齊東野語》卷十六專門有一條「馬塍藝花」,記載得很清楚:「馬塍藝花如藝粟,橐馳之技名天下。非時之品,真足以侔造化,通仙靈。凡花之早放者,名曰堂(或作塘)花。其法以紙飾密室,鑿地作坎,緶竹置花其上,糞土以牛溲硫黃,盡培溉之法。然後置沸湯於坎中,少候,湯氣薰蒸,則扇之以微風,盎然盛春融淑之氣,經宿則花放矣。若牡丹、梅、桃之類無不然,獨桂花則反是。蓋桂必涼而後放,法當置之石洞岩竇間,暑氣不到處,鼓以涼風,養以清氣,竟日乃開。此雖揠而助長,然必適其寒溫之性,而後能臻其妙耳。」堂花術就是在用紙糊的房子里,土中加以牛溲馬尿以及硫磺來增加土壤肥力,同時地上開溝,溝里放進熱水,熱氣騰上來屋裡溫度得到提升,這樣花卉會提前開放。清《日下舊聞考》:「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皆貯暖室,以火烘之。所謂唐花,又名堂花也。其法自漢即有之。漢世大官園冬蔥韭菜茹覆以屋廡,盡夜然熅火得溫氣,諸菜皆生。召信臣為少府,謂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供奉,奏罷之。唐人詩曰:「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亦是此法。這里出現了「唐花」的說法。通常的看法是,寫作唐,則與加溫有關,唐又通煻,而煻則為灰中的火,這種火適合於慢慢加溫。寫作堂,則見「馬塍藝花」一節,它與屋子有關。然而,清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唐花》這樣說:「凡賣花者,謂熏治之花為唐花。」唐花因其以暖氣薰開,故也叫薰花,又叫課花。後面他還說:「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艷,金橘垂黃,滿座芬芳,溫香撲鼻,三春艷治,盡在一堂,故又謂之堂花也。」 是另一種解釋。北京中山公園里有一座唐花塢,就是得名於此。明清時北京的「唐花」盛極一時,豐台附近「居民向以藝花為業」。 據明代《帝京景物略》載:「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惟冬花支盡三季之種,坯土窖藏之,蘊火坑晅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明末徐光啟這樣寫道:「今京師窖藏菜果,三冬之月,不異春夏。亦有用法煨藝,令冬月開花結蓏者。」清詩有雲:「天桃郁李杏花天,暖窖熏籠自隔年;才得一枝傾國色,豪家不惜買千錢。」可見當時溫室培植的名花異卉風行一時,價值很高。據《燕京歲時記》載:「兩廟花廠尤為雅觀。至於春花中如牡丹、海棠、丁香、碧桃之流,皆能於嚴冬開放,鮮艷異常,洵足以巧奪天工,預支月令。」 由以上種種可見,《鏡花緣》里提到的百花隆冬開放也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武則天手下一定有懂得花卉培養技術的專門人才,他們成功地使用了堂花術。我先前嘲笑武則天竟是錯了,原來人定勝天是可以這樣實現的。利用先進的知識蒙騙愚昧的大臣,這種權謀使得倒也不壞。而且,對比以前各位採用那些詩讖啊順口溜啊等等不入流的常規手法,武則天這個玩得比較高級,形式也比較新穎。什麼斬白蛇啊吞龍涎啊屁股上長黑痣啊,都是一些莫須有的事情,說不清也瞧不著,估計誰都是半信半疑。武則天號令百花可是公開表演,技術含量那是相~當的高,不得不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確實有著非凡的智慧。
5. 塘報是什麼
塘報的發明,其專利權應屬明代社會。著名學者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一書中,最早注意到「塘報」的存在,但戈氏對塘報本身的性質和特點隻字未提,只說塘報隸屬明朝政府兵部管轄。「兵部車駕司,於東華門左近,設兩機關:一曰馬館,專司夫馬;一曰捷報處,收發來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職16員,駐扎各省會,歸按察使司管轄,經管該處直接寄京之文報,名曰『提塘』。此『塘報』名稱之所由來也」。戈氏還講了塘報的發行過程:「先由車駕司驗妥蓋戳,隨即送往捷報處,經由馬館預備夫司,然後由京傳至第一站,西路即系良鄉縣,東路則系通州;此一州一縣,負轉發下站之責,如是沿途遞轉,以達原封應投之處所。」對明代塘報開始研究和深入探討的是黃卓明先生和台灣學者朱傳譽先生,雖然他們得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結論,但他們似乎沒見過完整的塘報原文,其史料引用,絕大部分都是從前人的記載中轉錄塘報原文的內容。現在,為便於例題地認識明代塘報的模樣,特挑選出崇禎元年四月二十八日這份數字不多的塘報原件,全文引錄如下。
崇禎元年3月11日,奴差可可孤山與馬秀山等五名,特來求款,另有文書。職即將計就計,隨差馬秀才回去,要大海及奴子合乾等來說,方信真情。大海乃奴得力中軍,行兵作事,無不出其調度。職意得此大海,斷送奴賊一臂。奴亦不肯放來,仍差馬秀才送職貂皮、玄狐皮、囤子各一件,人參一斤,大白馬二匹,金鞍二副,求職聽允等情。職既笑怒之痴,復恨奴兵二三萬余在鎮江守牧,猖獗無忌,隨指示南北水陸將領曲承恩、毛有仁、朱尚元、李繼盛、馮有時等,各帶火器,盡力攻打鎮江城。眾賊分陣潑戰,職令齊發槍炮,打死達賊無數,活擒頭木及部落三名,余皆逃竄,職即傳令各將乘勝追逼,有進無退。職至鳳凰城,馬力疲乏,連職墮地,右邊板體為馬所壓,鼻口噴血,昏暈半日方醒。職恐將士驚惶,勉強扶病,撤兵而回。
明代學者朱國禎在《涌潼小品》卷12中曾經這樣解釋塘報的性質:「今軍情緊急走報者。」接著,他又說:「國初有刻期百戶所,後該稱塘報。塘之取義,未解所謂,其說亦不著。閱馬塍《藝花記》雲,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歟?」從翻閱東江塘報的情況來看,朱國禎的見解基本上是正確的。塘報的內容主要是反映軍事情況,包括某次戰斗是怎樣發生的?背景是什麼?敵我雙方各自出動多少兵力?規模多大?范圍多廣?在什麼地方交戰?敵我雙方各死多少?戰果如何?是勝多於負,還是負多於勝?等等。不過,東江塘報並非完全是戰報,也記錄其他與軍事相關的內容的消息,如天啟六年正月二十日塘報,刊登的是內丁守備陳國忠的關於遼東前線明軍態勢的報告;崇禎元年三月十三日塘報,刊登的是毛文龍的關於清軍最新動態的緊急報告;天啟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塘報,刊登的是關於高麗國(即朝鮮)外交傾向的報告。據我所統計,在36份東江塘報中,術語軍事戰報的有25份,占總數的三分之二強;其餘的11份,均屬於軍事態勢、軍事分析、敵軍動向等情況報道。
從東江塘報作者多次在結為處提到「以釋聖天子東顧之憂,閣部大臣蒿目之慮耶」、「幸獲大捷,全叨聖天子之洪福,諸當道之勝算,登、津部院撫道應援之功」、「皆賴皇上威靈,上台遠略」、「惟上台抄籌焉」以及作者不時自稱「卑職」等情況分析,東江塘報發往的部門有地區軍事長官、地區行政長官、中央兵部、中央政府等機構。然後,再由中央政府的傳播機構將某一地區的塘報轉發其他地區的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有例證在此:明末檔案記錄東江塘報作者,即明朝政府援遼都司毛文龍的戰功時,寫道:「……天啟七年四月初十日,統領官兵曲承恩、毛溫、毛永加等同朝鮮昌城太守協同龔正祥、毛有餘、毛永華等,到於瓶山地方,遇敵搶鮮,放銃打壞首敵,乃敵遇用埋伏黃州陣地鐵烏菱、角利、鳥銃打死不計其數。塘報各衙門有卷。……塘報有卷。……塘報有卷。……以上18款俱上塘報。」「塘報有卷」,就是「塘報各衙門有卷」的省略。所謂「塘報各衙門有卷」,就是指將某地區的塘報發往其他地區的下級、平級和上級的軍事機構和政府部門,使這些軍事機構和政府部門也能了解其他地區的軍事狀況和敵我態勢,做到互相同期,交流信息。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塘報是明代官方機構專門用於刊載軍事消息的意中傳播工具,它以戰況為主,兼及敵我動向、態勢、意圖以及與軍事緊密相關的外交情況等。它在某些地方、某些方面類似於宋代的邊報和今天軍隊內部的報紙等。第二,塘報是明代官僚機構內部進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之一,它只在官僚機構內部發行和傳播。第三,塘報的形勢基本上是每份一事一報,但也有數事一報的時候,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限於原件篇幅太長,本文沒有引錄。第四,塘報刊登的消息,是上級軍事機關判斷敵我軍事形勢的重要參考依據,對軍事決策和軍事部署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6. 武則天一紙召書令百花齊放
武則天在位時裁文史,光耀文史。重視古建築的修建,較著名的有長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陽龍門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發展。
武則天本人遵儒、寵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華江為一本《三教諸英》。
發展科舉,提高官僚隊伍的文化素質,開放殿試,增加制舉次數和常舉難度。
7. 工藝技術高明的人可以用什麼成語表示
目無全牛、能工巧匠、巧妙絕倫、橐駝之技、杏林春滿。
一、目無全牛
xìng lín chūn mǎn,
釋義:滿,充滿。意為杏林春意盎然,藉以贊揚醫生的高明醫術。
拓展資料:
目無全牛造句:
1、他對這項工作掌握熟練,已經達到了目無全牛的境界。
2、大師執筆揮毫,似竹非竹,似馬非馬,已臻目無全牛的境界。
3、對待工作要精益求精,達到得心應手,目無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4、只要肯下功夫,你的技藝日後必能達到庖丁目無全牛的境界。
5、他早已經達到了目無全牛的境界。
6、我摸索捏陶技藝多年,直到最近才領悟目無全牛的境界,可以隨心所欲,不再受形象拘束了。
7、朱銘大師的太極系列,是目無全牛、大刀闊斧的鉅作。
能工巧匠造句:
1、自那以後,觀看能工巧匠使用手中工具,成了我的一種樂趣。
2、據說一位皇帝十分贊賞一位能工巧匠做的一個精緻的蟈蟈籠。
3、能工巧匠的特點是一絲不苟
4、只有能工巧匠才能把板岩劈成石片。
5、誰能知道有多少個能工巧匠的心血與智慧在此匯聚?
6、王光英接見姚建萍並為其題詞「能工巧匠」
7、這位老工人在廠時幹了三十五年,成了他那一行的能工巧匠。
8、約翰是個園藝方面的能工巧匠,他的花園是我們鎮上是最漂亮的。
9、我們國家的建設事業不僅僅需要的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同樣需要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
10、因為我們國家的建設事業不僅僅需要的是工程師和科學家,同樣需要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