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插花
① 雲南旱災的少數民族包括哪些
傣族
傣族有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等30多個縣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後,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門節、關門節、送龍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彌難,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則除了互相祝福外,還互相潑水為戲。節日里還舉行堆沙、丟包、放高升,賽龍舟等活動。屆時五洲四海的賓客雲集西版納和德宏,熱鬧異常。
白族
人口約140萬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習俗: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婚俗: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食俗: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腌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種類很多,除腌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采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卜、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服裝:男子的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荷包上綉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綉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節慶: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苗族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分布: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裝: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食俗: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回族
回族以7、13世紀東遷來的中亞、阿拉伯人為主,在與其它各族長期交往、融合中形成。信仰伊斯蘭教。
回族人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語言,並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使用漢文.回族民間歌曲「花兒」在甘、寧 夏和青海一帶廣為流傳,其中以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蓮花鄉每年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花兒」盛會規模最大。
習俗: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製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並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裡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裡。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喪葬食俗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後方進行紀念活動。婚俗結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象徵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宴款待來客。
食俗: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 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服裝: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回族阿訇的經文水平達到程度時,即舉行穿衣儀式,穿上綠袍,戴上象徵清真寺圓頂的帽子,並纏以白色頭布,稱為「穿衣阿訇」。
節慶:回族民間節日主要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開齋節在回歷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歷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飠+果)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在回歷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後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雲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全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紅河兩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
彝族歷史悠久,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其《太陽歷》和《十二獸歷法》有其獨特之處。自稱他稱不下一百餘種,主要的有諾蘇撥、納蘇撥、聶蘇撥、改蘇撥、撒尼撥、阿細撥等,解放後根據彝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從漢文字義上來講,有莊重古老、豐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的節日很多,有密枝節、彝歷節、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節、賽裝節等,尤以火把節最為隆重。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裝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
彝族少女在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一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將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還要將童年時期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沙拉洛」儀式標志著水女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② 青海省都蘭縣是插花貧困地區嗎
青海省都蘭縣,
不是插花貧困地區,
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及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
詳見:
③ 國家增地補償邊角地超多少補償
各地不同,參考吧。
邊角地及補償標准
邊角地是指在城市規劃區或者村莊建設規劃區內難以單獨出具規劃要點、被「三舊」改造范圍地塊與建設規劃邊沿或者線性工程式控制制用地范圍邊沿分隔(割)、面積小於3畝的地塊。
農業生產恢復及遺留問題處理方案
根據石家莊市政府批復的《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新樂市段征遷安置實施辦法》(石政函〔2006〕36號)及上級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為了盡快解決工程建設給我市沿途各村的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制定本《方案》。
一、生產恢復的內容
農業生產恢復,以鄉村為主、有關部門為輔,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需移位的變壓器等電力設施及需恢復的水利電力設施。
(二)需鋪設的農田連接道路。
(三)形成的「夾心地」、「邊角地」、「飛地」及「死地」。
二、農業生產恢復方案的制定及審批
(一)對「夾心地」、「邊角地」、「飛地」的解決,主要通過修通道路加以解決,並與生產連接路一並考慮,統一規劃。
(二)由市調水辦根據各村的申請進行初審。在初審方案的基礎上,由設計、監理、市調水辦及鄉(鎮)村工作人員,按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節約土地、節約投資的原則,最終確定方案。
(三)良繁場及萬畝開發示範園的恢復方案另行制定。
三、恢復的標准及要求
(一)機井的規格,各鄉(鎮)村根據機井位置、地質條件和灌溉面積確定。
(二)電力設施的恢復標准,要符合電力專業規范要求,能滿足生產需要。材料採用標准:電桿為7.5米水泥桿;電線為16LGJ鋼芯鋁絞線,符合國家標准;變壓器為80KV節能型S11。如鄉村提高等級、標准,增加的投資由鄉村負責。
(三)連接路標准,單車道路基寬4米,路面為3.5米泥結碎石結構,連接路布置應結合交通橋、生產橋就近與原有的道路相銜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如鄉村要求增加連接道路寬度、提高標准,增加的投資由鄉(鎮)村負責。
四、實行投資包干
以鄉鎮為單位實行投資包干。
(一)打井及水利配套工程投資,按實際恢復量計算,沙河南3500元/眼,沙河北5000元/眼。涉及單位和集體所有的機井,占壓量超恢復量部分,按原標准給予補償。井台及相應配套灌溉工程等佔地按每眼機井0.1畝計算,計2255.6元(含青苗費)。不足部分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二)農田電力設施恢復,按恢復量計算,以審計局審核確定的標准計算,具體見附表。變壓器、電桿佔地補償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三)修路佔地補償,按實際數量每畝22556元(含青苗費)的標准計算。(含解決飛地、夾心地、邊角地問題修路)
(四)專為其他村和單位修路,按實際數量比照永久性徵地標准34080元/畝,另按糧食作物加一季青苗補償費683.5元/畝的標准計算。互相專為其他村和單位修路的,按長度抵頂後的路段按該標准給予補償。插花互相佔地修路不按該標准補償。(含解決飛地、夾心地、邊角地問題修路)
(五)道路施工費依據《31億投資包干方案》標准13.3元/平米(每米53.2元,4米寬)計算。
(六)夾心地、邊角地、飛地,能夠修路解決的修路解決,不能修路解決的進行相鄰村調整,給予一定調整土地費用,按實際數量每畝10000元的標准計算。超過5畝的按5畝計算。不足部分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七)死地補償,按實際數量,按每畝22556元(含青苗費)的標准計算。
(八)解決鄉村內部邊角地的調整及征遷安置中各種遺留問題。按征地面積每畝600元的標准撥付一定資金。
以上投資計算後,包干給鄉(鎮),由鄉(鎮)統一安排使用。不足部分由村集體負擔。對打井、修路等佔地,佔用責任田的參照永久性徵地補償標准發放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佔用非責任田的,亦參照永久性徵地的解決辦法處理。
五、驗收與撥款
各相關單位負責實施的各項恢復工作,要明確專人負責,明確責任,認真落實。
調水辦根據鄉(鎮)進度、恢復量大小,先預撥部分資金。工作完成,經驗收合格後七日內撥付剩餘資金:
(一)電力設施,由電力部門驗收質量,由施工單位調試後,由鄉(鎮)村現場試驗,安全、合格後,鄉(鎮)村工作人員簽字確認。
(二)農田機井,由鄉(鎮)負責村質量驗收。
(三)連接道路施工,由調水辦委託道路監理單位負責施工監理和質量驗收。監理費按工程造價的2%計列。
(四)各村生產生活恢復項目及數量,由鄉(鎮)村、市調水辦及征遷監理現場共同確定。
七、資金管理
各鄉(鎮)要按照《會計法》、《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資金管理辦法》及有關財務規定使用資金,對農業生產恢復費實行獨立核算,單獨設置會計帳薄。市調水辦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通知
(青政辦[2008]150號)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 (省國土資源廳二00八年十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青海省林地林權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參照蘭青線蘭州至西寧增建二線電化項目和青藏線西寧至格爾木段增建二線工程征地拆遷補償標准,現就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制定如下方案:
一、建設規模及征地情況
本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新建一條長3800米、寬45米的跑道,原跑道改為平行滑行道並向西延長800米,跑道兩端各新建2條快速出口滑行道;新建航站樓39300平方米,新建站坪客機位18個(4B9C4D+1D),約21萬平方米;配套建設貨運、空管、供油、消防救援、生產輔助、辦公生活服務等設施。工程總投資210868萬元。其中:機場工程項目202941萬元,民航青海安監辦項目728萬元,空管工程項目4311萬元,供油工程項目2888萬元。需徵用互助縣高寨鎮東村、西村、中村、曹家堡村土地2570畝(實際征地面積以勘測定界面積為准)。
二、征地拆遷補償原則
(一)使用國有荒山、荒坡,河流水面、裸岩石礫地等未利用地,不予補償。
(二)徵用集體耕地,依法據實給予補償。征地補償標准按蘭青二線標准執行。
(三)青苗補償費按年產值計算,臨時用地按年產值和實際使用年期予以補償。
(四)苗圃及2-5年生(胸徑5厘米以下)的小幼樹,原則上應予移栽;不能移栽的,按本方案確定的標准予以補償。
(五)徵用宅基地按其鄰近地類補償,並給搬遷戶1000元的搬遷補助。
(六)在工程建設征遷工作中,遇到不可預見的特殊情況,應實事求是地與有關部門協商解決。對地類認定有異議的,由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確認;建築、構築物等級、成新度,樹木的品種規格等認定有異議的,聘請相關部門的專家鑒定。
(七)人均耕地的測算以行政村為單位核定。實施征地拆遷後,人均耕地0.3畝以下的按年產值30倍補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原則上應兌現給被征地村民。
(八)非法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在工程建設用地范圍內搶種、搶建、搶栽的一律不予補償。
四、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
(一)在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蔬菜、花卉、葯材、苗木等作物均按征地補償方案中規定的大棚菜地標准給予補償。
(二)除溫室大棚以外蔬菜與小麥、豌豆、洋芋、油菜等糧食作物間種的,一律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給予補償。
(三)簡易溫室大棚按耕地補償標准給予補償,地上附著物按本標准規定的補償標准補償。
(四)按照基本農田「五不準」的要求,不準在基本農田內種植林木、苗木。凡在基本農田內種植林木、苗木的,土地按照耕地補償標准補償,對林木、苗木不再補償;凡在耕地中種植林木、苗木的,地類按林地認定,林木、苗木按合理株數補償。
(五)未經批准,擅自改變地類用途的,仍按原地類給予補償。
(六)對部分宅基地及房屋的征遷補償,採用以下方式:
1、對剩餘面積達到當地宅基居住標准,或不影響居住和生產生活出路,村民自願繼續居住的,按實際征(占)用面積給予補償;
2、當農戶房屋被拆遷一部分後,對剩餘部分造成嚴重影響而不能繼續居住的,對拆遷涉及的另一部分房屋全部給予補償。
(七)邊角地的補償問題。項目建設造成的一部分水路不暢、道路不通的邊角地塊,在登記補償中採取以下方式:
1、對面積小於100平方米且無法耕種的邊角地,應作為施工影響區,按徵用該地類的補償標准進行補償;
2、對面積較大的,原水澆地變為旱地但仍能繼續耕種的地塊,按征地補償方案中的年產值標准支付13倍安置補助費。
(八)建設項目佔用國有劃撥用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倍給予補償。
(九)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按以下方式進行補償:
1、原劃撥土地使用權因各種原因補辦出讓手續(除授權經營、作價入股以外)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補償價格應為:補辦土地出讓手續時應當補繳的土地出讓金(以土地出讓合同為准)×補償系數。
2、對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以市場價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補償價格應為:以市場方式出讓時繳納的土地出讓價款×補償系數。
青海省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補償標准系數表
(十)征地拆遷工作完成後,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弄虛作假,有意損害群眾利益或製造矛盾的單位和個人要進行嚴肅處理。對工作出現重大差錯和造成失誤的,按照《青海省征地工作紀律》追究責任。
④ 邊角地處理管理規定
各地不同,參考吧。
邊角地及補償標准
邊角地是指在城市規劃區或者村莊建設規劃區內難以單獨出具規劃要點、被「三舊」改造范圍地塊與建設規劃邊沿或者線性工程式控制制用地范圍邊沿分隔(割)、面積小於3畝的地塊。
農業生產恢復及遺留問題處理方案
根據石家莊市政府批復的《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工程新樂市段征遷安置實施辦法》(石政函〔2006〕36號)及上級有關政策文件精神,為了盡快解決工程建設給我市沿途各村的農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制定本《方案》。
一、生產恢復的內容
農業生產恢復,以鄉村為主、有關部門為輔,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需移位的變壓器等電力設施及需恢復的水利電力設施。
(二)需鋪設的農田連接道路。
(三)形成的「夾心地」、「邊角地」、「飛地」及「死地」。
二、農業生產恢復方案的制定及審批
(一)對「夾心地」、「邊角地」、「飛地」的解決,主要通過修通道路加以解決,並與生產連接路一並考慮,統一規劃。
(二)由市調水辦根據各村的申請進行初審。在初審方案的基礎上,由設計、監理、市調水辦及鄉(鎮)村工作人員,按照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節約土地、節約投資的原則,最終確定方案。
(三)良繁場及萬畝開發示範園的恢復方案另行制定。
三、恢復的標准及要求
(一)機井的規格,各鄉(鎮)村根據機井位置、地質條件和灌溉面積確定。
(二)電力設施的恢復標准,要符合電力專業規范要求,能滿足生產需要。材料採用標准:電桿為7.5米水泥桿;電線為16LGJ鋼芯鋁絞線,符合國家標准;變壓器為80KV節能型S11。如鄉村提高等級、標准,增加的投資由鄉村負責。
(三)連接路標准,單車道路基寬4米,路面為3.5米泥結碎石結構,連接路布置應結合交通橋、生產橋就近與原有的道路相銜接,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如鄉村要求增加連接道路寬度、提高標准,增加的投資由鄉(鎮)村負責。
四、實行投資包干
以鄉鎮為單位實行投資包干。
(一)打井及水利配套工程投資,按實際恢復量計算,沙河南3500元/眼,沙河北5000元/眼。涉及單位和集體所有的機井,占壓量超恢復量部分,按原標准給予補償。井台及相應配套灌溉工程等佔地按每眼機井0.1畝計算,計2255.6元(含青苗費)。不足部分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二)農田電力設施恢復,按恢復量計算,以審計局審核確定的標准計算,具體見附表。變壓器、電桿佔地補償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三)修路佔地補償,按實際數量每畝22556元(含青苗費)的標准計算。(含解決飛地、夾心地、邊角地問題修路)
(四)專為其他村和單位修路,按實際數量比照永久性徵地標准34080元/畝,另按糧食作物加一季青苗補償費683.5元/畝的標准計算。互相專為其他村和單位修路的,按長度抵頂後的路段按該標准給予補償。插花互相佔地修路不按該標准補償。(含解決飛地、夾心地、邊角地問題修路)
(五)道路施工費依據《31億投資包干方案》標准13.3元/平米(每米53.2元,4米寬)計算。
(六)夾心地、邊角地、飛地,能夠修路解決的修路解決,不能修路解決的進行相鄰村調整,給予一定調整土地費用,按實際數量每畝10000元的標准計算。超過5畝的按5畝計算。不足部分從第(八)條資金中解決。
(七)死地補償,按實際數量,按每畝22556元(含青苗費)的標准計算。
(八)解決鄉村內部邊角地的調整及征遷安置中各種遺留問題。按征地面積每畝600元的標准撥付一定資金。
以上投資計算後,包干給鄉(鎮),由鄉(鎮)統一安排使用。不足部分由村集體負擔。對打井、修路等佔地,佔用責任田的參照永久性徵地補償標准發放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佔用非責任田的,亦參照永久性徵地的解決辦法處理。
五、驗收與撥款
各相關單位負責實施的各項恢復工作,要明確專人負責,明確責任,認真落實。
調水辦根據鄉(鎮)進度、恢復量大小,先預撥部分資金。工作完成,經驗收合格後七日內撥付剩餘資金:
(一)電力設施,由電力部門驗收質量,由施工單位調試後,由鄉(鎮)村現場試驗,安全、合格後,鄉(鎮)村工作人員簽字確認。
(二)農田機井,由鄉(鎮)負責村質量驗收。
(三)連接道路施工,由調水辦委託道路監理單位負責施工監理和質量驗收。監理費按工程造價的2%計列。
(四)各村生產生活恢復項目及數量,由鄉(鎮)村、市調水辦及征遷監理現場共同確定。
七、資金管理
各鄉(鎮)要按照《會計法》、《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資金管理辦法》及有關財務規定使用資金,對農業生產恢復費實行獨立核算,單獨設置會計帳薄。市調水辦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指導。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的通知
(青政辦[2008]150號)
西寧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東行署,省政府各委、辦、廳、局:
省國土資源廳關於《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方案 (省國土資源廳二00八年十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青海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青海省林地林權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參照蘭青線蘭州至西寧增建二線電化項目和青藏線西寧至格爾木段增建二線工程征地拆遷補償標准,現就西寧曹家堡機場二期建設工程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制定如下方案:
一、建設規模及征地情況
本期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新建一條長3800米、寬45米的跑道,原跑道改為平行滑行道並向西延長800米,跑道兩端各新建2條快速出口滑行道;新建航站樓39300平方米,新建站坪客機位18個(4B9C4D+1D),約21萬平方米;配套建設貨運、空管、供油、消防救援、生產輔助、辦公生活服務等設施。工程總投資210868萬元。其中:機場工程項目202941萬元,民航青海安監辦項目728萬元,空管工程項目4311萬元,供油工程項目2888萬元。需徵用互助縣高寨鎮東村、西村、中村、曹家堡村土地2570畝(實際征地面積以勘測定界面積為准)。
二、征地拆遷補償原則
(一)使用國有荒山、荒坡,河流水面、裸岩石礫地等未利用地,不予補償。
(二)徵用集體耕地,依法據實給予補償。征地補償標准按蘭青二線標准執行。
(三)青苗補償費按年產值計算,臨時用地按年產值和實際使用年期予以補償。
(四)苗圃及2-5年生(胸徑5厘米以下)的小幼樹,原則上應予移栽;不能移栽的,按本方案確定的標准予以補償。
(五)徵用宅基地按其鄰近地類補償,並給搬遷戶1000元的搬遷補助。
(六)在工程建設征遷工作中,遇到不可預見的特殊情況,應實事求是地與有關部門協商解決。對地類認定有異議的,由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確認;建築、構築物等級、成新度,樹木的品種規格等認定有異議的,聘請相關部門的專家鑒定。
(七)人均耕地的測算以行政村為單位核定。實施征地拆遷後,人均耕地0.3畝以下的按年產值30倍補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原則上應兌現給被征地村民。
(八)非法建築物、構築物以及在工程建設用地范圍內搶種、搶建、搶栽的一律不予補償。
四、對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
(一)在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蔬菜、花卉、葯材、苗木等作物均按征地補償方案中規定的大棚菜地標准給予補償。
(二)除溫室大棚以外蔬菜與小麥、豌豆、洋芋、油菜等糧食作物間種的,一律按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給予補償。
(三)簡易溫室大棚按耕地補償標准給予補償,地上附著物按本標准規定的補償標准補償。
(四)按照基本農田「五不準」的要求,不準在基本農田內種植林木、苗木。凡在基本農田內種植林木、苗木的,土地按照耕地補償標准補償,對林木、苗木不再補償;凡在耕地中種植林木、苗木的,地類按林地認定,林木、苗木按合理株數補償。
(五)未經批准,擅自改變地類用途的,仍按原地類給予補償。
(六)對部分宅基地及房屋的征遷補償,採用以下方式:
1、對剩餘面積達到當地宅基居住標准,或不影響居住和生產生活出路,村民自願繼續居住的,按實際征(占)用面積給予補償;
2、當農戶房屋被拆遷一部分後,對剩餘部分造成嚴重影響而不能繼續居住的,對拆遷涉及的另一部分房屋全部給予補償。
(七)邊角地的補償問題。項目建設造成的一部分水路不暢、道路不通的邊角地塊,在登記補償中採取以下方式:
1、對面積小於100平方米且無法耕種的邊角地,應作為施工影響區,按徵用該地類的補償標准進行補償;
2、對面積較大的,原水澆地變為旱地但仍能繼續耕種的地塊,按征地補償方案中的年產值標准支付13倍安置補助費。
(八)建設項目佔用國有劃撥用地的,按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倍給予補償。
(九)以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按以下方式進行補償:
1、原劃撥土地使用權因各種原因補辦出讓手續(除授權經營、作價入股以外)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補償價格應為:補辦土地出讓手續時應當補繳的土地出讓金(以土地出讓合同為准)×補償系數。
2、對通過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以市場價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補償價格應為:以市場方式出讓時繳納的土地出讓價款×補償系數。
青海省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補償標准系數表
(十)征地拆遷工作完成後,對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弄虛作假,有意損害群眾利益或製造矛盾的單位和個人要進行嚴肅處理。對工作出現重大差錯和造成失誤的,按照《青海省征地工作紀律》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