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字木蘭花納蘭容若
①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賞析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賞析,這是一首別有滋味的描寫少女情懷的詞,格調清新帶有調皮的氣息。本文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賞析由大學高考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導讀:
減字木蘭花是一個著名的詞牌名,以這個詞牌名寫的詞當中最著名的,當屬納蘭容若的那一首,當然這一首也是不錯的。其原文如下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
賣圓衫枝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橘敏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翻譯:
在賣花人的擔子上,買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跡,讓花顯得更楚楚動人。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後犯猜疑,認為我的容顏不如花的漂亮。我這就將梅花插在雲鬢間,讓花與我的臉龐並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個比較漂亮。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字詞解釋:
⑴減字木蘭花:詞牌名。
⑵一枝春欲放:此指買得一支將要開放的梅花。
⑶淚:指形似眼淚的晶瑩露珠。
⑷奴:作者自稱。
⑸雲鬢:形容鬢發多而美。
⑹“徒要”一句:意謂自己比花更好看。徒:只、但。郎:在古代既是婦女對丈夫的稱呼,也是對她所愛男子的稱呼。這里當指前者。比並:對比。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101年(建中靖國元年),其時詞人與夫君趙明誠新婚燕爾,心中充滿對愛情的熱情執著。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公元1101年,(李清照)18歲,適趙明誠。是年,李格非(李清照父)為禮部員外郎,趙挺之(趙明誠父)為吏部塌老侍郎。趙李兩家均居汴京。《減字木蘭花》《慶清朝》諸闋當作於是年前後。
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賞析:
這首詞上片主旨是買花。宋朝都市常有賣花擔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進千家萬戶,詞人買下一枝最滿意的鮮花。整個上片便是截取了買花過程中最後一個畫面,所寫的便是女主人公手執鮮花,滿懷深情地進行欣賞。一開頭寫在賣花擔上買得一枝花,但不說買得一枝花,卻說“買得一枝春欲放”,就寫得有含意。“春欲放”三字,表達了她對花兒的由衷喜愛,其中“春”字用得特別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兒本身。“春” 字境大,能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聯想。用個“欲”字,有將要的意思,說明春意還沒有蓬勃。從沒有蓬勃中看到春意的將要蓬勃,這正是詞人的敏感。接下來筆鋒一轉,轉到另一方面。下面“淚染輕勻”二句,寫花的容態。這花兒被人折下,似乎為自己命運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時還淚痕點點,愁容滿面。著一“淚”字,就把花擬人化了,再綴以“輕勻”二字,便顯得哀而不傷,嬌而不艷,其中似乎滲透著女主人對它的同情與愛撫。前一句為虛,出自詞人的想像;後一句屬實,摹寫了花上的露珠。“猶帶彤霞曉露痕”,花朵上披著彤紅的朝霞,帶著晶瑩的露珠,露水像珠,正好同美好的花朵結合。不僅顯出了花之色彩新鮮,而且點明時間是清晨,整個背景寫得清新絢麗,透露了詞人的愛花感情,恰到好處地烘託了新婚的歡樂與甜蜜。“淚染”的“染”,四印齋本《漱玉詞》作“點”,“點”不如“染”。因為“猶帶彤霞曉露痕”,把露水寫成帶著紅霞的痕跡,好象帶著紅色,所以稱“染”。作“點”,就把這個含意忽略了。露水是無色的,看作有紅霞色,染在花上,又染得輕勻,說明這枝花是紅的是輕勻的,所以說成“淚染輕勻”了。把“曉露”同“彤霞”聯系,顯出詞人的富有想像力。這個想像,不是空想,是跟花的紅色相結合的。由花的紅色想到淚染,由淚染想到淚帶紅色,想到給紅霞染紅,這個想像就這樣自然形成了。
下片主旨寫戴花。首先,作者從自己一方說起,側重於內心刻畫。“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這樣說,好象與上文無關,其實是暗中相關的。上面已經用擬人化手法把花說成有淚,這里用花面比奴面,正是擬人化寫法的自然發展。此句活活畫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勝甚至帶有幾分妒忌的心理。她在青年婦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猶帶彤霞曉露痕”的鮮花相比,似乎還不夠嬌美,因此懷疑新郎是否愛她。這里表面上是說郎猜疑,實際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筆表達,輕靈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擬人,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雖不同,但所描寫的焦點都是新娘自己。如此寫的原因是要在平淡的作品中引起一個波瀾。這樣設想,就引起一個微波,產生比美的想法。通過這個想法,引出她和郎心靈的美好,透露出兩人的愛美,透露出兩人相愛的感情來。借這個插花的事,來寫出兩人的愛情來,這首詞就有了意義了。接著二句,是從人物的思想寫到人物的行動。為了爭取新郎的歡愛,詞人就把花兒簪鬢發上,讓新郎看看哪一個更美。然卻終未說出誰強,含蓄蘊藉,留有餘味。“雲髻斜簪”,豐神如畫。這里李清照,寫出了一點閨房的樂趣。
全篇通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年輕詞人天真、愛美的心情和好勝的脾性。可謂達到了“樂而不淫”的藝術境界,全詞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是一首獨特的閨情詞。
後世評價:
1,趙萬里輯《漱玉詞》:“案汲古閣未刻本《漱玉詞》收之,‘染’作‘點’,詞意淺顯,亦不似他作。”
2,王學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按以詞意判斷真偽,恐不甚妥,茲仍作清照詞,不列入存疑詞內。”
3,劉長賀《宋代詩詞典選》:“語言活潑生動,並不是李清照大部分作品的特點,但情感仍十分動人,是一首很好的閨房詞。”
詞牌名了解:
《減字木蘭花》,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簡稱《減蘭》。《張子野詞》入“林鍾商”,《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四十四字,與《木蘭花》相比,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兩平韻。又有《偷聲木蘭花》,入“仙呂調”。五十字,只兩片並於第三句各減三字,平仄韻互換,與《減字木蘭花》相同。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
2,
3,
4,
5,
以上這篇減字木蘭花 李清照賞析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大學高考!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②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作品賞析
這首詞,名為《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據蘇纓所述,是描繪了納蘭容若與他的青梅竹馬表妹在皇宮重逢的場景。他們曾是兩小無猜,表妹曾以「清風朗月,輒思玄度」暗示情感,但年少的容若未能領悟。隨著表妹選秀入宮,二人漸行漸遠,命運使他們在國喪期間的皇宮道場中再次相遇。
迴廊,作為這首詞中的重要意象,見證了他們的幽情暗結。納蘭在後續的作品中反復提及迴廊,如《虞美人》中的「一寸相思地」,《紅窗月》中的「迴廊影里誓生生」,表明迴廊對他情感世界的影響深遠。迴廊的設定,使得這次重逢的場景尤為深刻。
藝術上,詞作成功塑造了一位含羞少女的形象。她如帶雨的荷花,臉頰微紅,羞澀動人。初次相逢,盡管有許多話語想說,卻因顧忌他人目光而匆匆離去。特別是她輕扣玉釵的動作,既非輕浮,而是少女內心情感的掙扎與決心,象徵著她對愛情的堅定選擇。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展現了少女復雜的內心世界。
環境上,詞以迴廊為舞台,靜態的上闋描繪了少女的靜美,動態的下闋則聚焦於她輕叩玉釵的細節。與宋代晏幾道的詞相比,納蘭的詞格調更高,其婉約纏綿的風格,堪稱愛情詞的典範。正如顧貞觀所言,納蘭的才華超越了晏幾道,這首詞是愛情詞中的精品。
(2)減字木蘭花納蘭容若擴展閱讀
這首小令在納蘭詞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他愛情詞的藝術高峰。這首詞對了解納蘭性德的愛情經歷也非常重要。內容是寫他與初戀女孩的第二次相逢,正好與上一首詞《如夢令》鍥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連貫性的情節。自井台一見鍾情之後,終於又見到了心儀已久的戀人。
③ 減字木蘭花詩詞鑒賞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漢族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下面為大家帶來了減字木蘭花詩詞鑒賞,歡迎大家參考。
減字木蘭花詩詞鑒賞1
古詩原文
燭花搖影,冷透疏衾剛欲醒。待不思量,不許孤眠不斷腸。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銀漢難通,穩耐風波願始從。
譯文翻譯
孤燈明滅,冷夜孤枕,欲睡還醒,不能思量,思量就會斷腸。
天上人間,陰陽兩隔,即使一諾千金也換不回原來的生活。渴盼能夠相逢重聚,即使要忍耐著銀河裡的風波,也甘願從頭開始。
注釋解釋
燭花搖影:謂燭影晃動。
疏衾(qīn):單薄的被子。
「待不」句:謂打算不去思念對方。
碧落:青天。「碧落」是道家所稱東方第一層天,因碧霞滿空而稱「碧落」。
一諾:指說話守信用。
銀漢:銀河。
耐:忍受。風波:喻指患難。願:願望。始:才。從:遂願。
詩文賞析
這首《減字木蘭花》彷彿是以「七夕」為背景的懷人之作。
「燭花搖影,冷透疏衾剛欲醒。」開篇即是燭影搖曳、似夢還醒的迷茫凄冷景象。「燭花搖影」是一個很典型的詩詞意象。宋代詞人方千里《還京樂》中有句「悵畫燭搖影,易積銀盤紅淚」,這是繁麗綺艷的花間風格。宋人洪咨夔《浣溪沙》也有句:「燭搖斜吹淚空煎。」在納蘭詞中,「燈」的意象多次出現。這大概是因為「燈」在凄冷孤獨之夜能給人帶來溫暖和光明,有一種安恬的家的氛圍。而孤獨的人對青燈,則別有懷抱,心中有說不盡的萬千思緒。事實上,納蘭容若在前面的許多悼亡詞中,都寫到了一個生活細節:「半月前頭扶病,剪刀聲、猶共銀釭。」妻子去世前半個月,還扶病剪燈花,以致那剪刀聲在納蘭耳畔久久縈回。這個剪燭花的細節或許可以成為「燭花搖影」的解讀契機。「冷透疏衾」,「疏衾」是指因一個人孤身而眠而顯得寬松疏闊的被衾。「冷透」二字自是人的主觀感受,因孤寂而生寒意。一個「透」字則說明心中悲涼至極。
「待不思量,不許孤眠不斷腸。」燭花搖影,香消被冷。此時豈不思量,可曾相忘。這「待不思量」似是出自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不思量,自難忘。」「不許孤眠不斷腸」也似從這首詞中「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中而來。只是這里納蘭容若用的反語,其時正是思緒紛紜,孤眠斷腸。
「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這一句納蘭容若化用白居易的《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意境甚是闊大,筆下也甚見骨力。接著,納蘭卻以「天上人間情一諾」,極言對愛情的忠貞守信。這一句可以引起讀者許多聯想。這里的「茫茫碧落,天上人間情一諾」,從正面表達了納蘭容若對於愛情諾言的態度,就是:「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一生死不渝的愛情誓言。
「銀漢難通,穩耐風波願始從。」這結句顯然是一個堅韌的承諾。「銀漢難通」說嗎了茫茫銀河難渡,正是用的七夕牛女相會的典故。「穩耐風波願始從」,銀河茫茫難渡,只有忍耐著那些風波、磨難才會如願以償。
湯顯祖在《牡丹亭》序中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縱使銀河有重重阻隔,縱使銀漢遙迢,歲月浩瀚,而生命卻如此短暫,納蘭的這首詞也恰好告訴人們愛情只有堅忍承受一切患難與波折,才會終生相隨,不離不棄。
減字木蘭花詩詞鑒賞2
減字木蘭花
王安國
畫橋流水,雨濕落紅飛不起。
月破黃昏,簾里余香馬上聞。
徘徊不語,今夜夢魂何處去。
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
王安國詞作鑒賞
這首小詞寫閨怨情愁,委婉動人,以含蓄見長。
詞一開始,就以清麗之筆繪出一幅風光旖旎的圖畫:畫橋流水,雨濕落紅飛不起。畫橋如虹,流水如帶,春雨瀟瀟,落紅成陣,好一派暮春景象!這一切,又統統籠罩穿破黃昏霧靄的月光下,好似披上一層輕柔的薄紗,更顯得清幽淡雅。就這樣一個月白風清、如詩如畫的夜晚,畫橋流水旁邊,落紅繽紛的小路上,詞中的主人公與他傾心愛慕的女子邂逅了。男主人公的馬兒接近香車的那一霎間,他心情的興奮和激動是不言而喻的。這里雖未對女子作正面刻畫但透過傳出簾外的'餘香,依稀可以想見女子娟好的容貌和綽約的風姿。
下片轉筆寫主人公車去人走之後的心境。他先是徘徊不語,繼而悵然若失,今夜夢魂何處去,語氣極為凄惋。他因不知所之而徘徊,因無可告語而不語,因今宵難遣而夢魂不安。此時此刻,周圍的一切,諸如小橋流水,春花明月,彷彿都一下子黯然失色。再也喚不起他的半點興致,只有眼前飛過的片片楊花引起了他的注意。目送著無拘無束、飛來飛去的楊花,他不禁觸景生情,聯想到自己的命運,發出深沉的嘆息:不似垂楊,猶解飛花入洞房。說楊花能夠穿簾入戶,追隨自己的意中人飛進洞房,而自己卻連夢魂都不得去。這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抒情,通過奇特的聯想、看似無理的比喻,含蓄委婉地傳達出主人公的一往情深。
減字木蘭花詩詞鑒賞3
減字木蘭花·競渡
黃裳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注釋】
減字木蘭花:詞牌名,簡稱《減蘭》。《張子野詞》入「林鍾商」,《樂章集》入「仙呂調」。雙調四十四字,即就《木蘭花》的前後片第一、三句各減三字,改為平仄韻互換格,每片兩仄韻轉兩平韻。
1、競渡:劃船比賽。每年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表達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尊敬和懷念,在民間形成的一種傳統風俗。
2、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長者茂密楊柳的小州處,一群龍舟上纖旗高高飄揚,飛駛而出。
3、春雷:形容鼓聲想春雷一樣響個不停。直破煙波遠遠回:條條龍舟,勇往直前沖破寧靜的水面,形成一片煙霧,再從遠處折回。
4、驚退萬人爭戰氣:龍舟競爭之激烈氣勢,就像打仗一樣,把觀眾都驚呆了。
5、金碧樓西:領獎處(也是主席台)裝飾得金碧輝煌。
6、銜得錦標第一歸:奪得冠軍的船,把獲得的錦標放到那昂首張口的龍嘴裡,第一個歸來。
【賞析】
黃裳的這首詞以龍舟競渡為題材,頗具歷史價值。龍舟競渡,即賽龍船。相傳偉大詩人屈原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人民為了紀念他,每逢端午節,常舉行競渡,象徵搶救屈原生命,以表達對愛國詩人的尊敬和懷念。這一活動,後來成為民間的一種風俗。當地居民准備輕便快船,選拔優秀船員,到節日,在附近江河舉行競賽活動。男女老幼,官員百姓,紛紛集聚賽區觀賞助興。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已有關於競渡的記載。宋耐得翁《都城紀勝》一書,專門記載南宋京城杭州的各種情況,其「舟船」條有雲:「西湖春中,浙江秋中,皆有龍舟爭標,輕捷可觀。」龍舟競渡時,船上有人高舉紅旗,還有人擂鼓,鼓舞劃船人的士氣,以增加競渡的熱烈氣氛。這種萬眾歡騰的場面吸引了歷代的詩詞作者。黃裳很喜歡寫自然景色,賽龍舟的場面也吸引了他,他的這首《競渡》,就是描寫龍舟競渡奪標的實況。
上片寫競渡。「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競賽開始了。一群紅旗高舉的龍舟,從柳陰深處的小洲邊飛駛而出。「飛出」二字用得生動形象,令人彷彿可以看到群舟競發的實況,賽船上迎風招展的紅旗,耀眼奪目,首先映入眼簾。由於沙洲上濃密的柳蔭遮蔽視線,賽船就象從柳蔭中飛駛而出。「渚」,水中間的小洲。點出楊柳渚,既是以景色相襯托,也為了表明節候。作者這里用「飛出」來形容那急劃而來的賽船,真實地反映了參觀者的感受。
「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競渡時,每艘船上不僅有人高舉紅旗,還有鼓手擊鼓以統一劃船的節奏。一艘賽船里有好多名劃槳手。他們之間,全靠鼓點來協同動作。所以作者說,賽船上的擊鼓聲,像春雷一樣震響,它們沖破籠罩著江面的水氣,遠遠地傳向四面八方,在空中回盪。「直破」二字寫出了船的凌厲前進的氣勢。這樣,就渲染了競賽的緊張氣氛。
下片寫奪標。競賽,以先到達目的地的獲得錦標。競渡的高潮出現在賽船駛近錦標,勝負將見分曉的時刻:「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人山人海的觀眾為優勝者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喝彩聲。在這種震耳欲聾的助興聲中,一馬當先的龍舟上的競渡者,正在拚命地劃動船槳,向終點猛沖,表現出不顧一切、勇往直前的決勝精神。健兒們爭戰奪標的英雄氣概(爭戰氣),簡直使千萬人為之驚駭退避。看來,有成千上萬的觀眾看得驚心動魄。這里,作者只用了十一個字,就把競渡中最壯觀的場面連同它的緊張激烈的氣氛和驚心動魄的聲勢和盤托出來了。
「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古時的錦標,也就是一面彩緞的獎旗,一般都懸掛在終點岸邊的一根竹竿上,是給予競渡優勝者的賞物,從龍舟上就可以摘取到。在作者描繪的這場競渡中,「金碧樓西」的岸邊,就是掛錦標的位置。如金似碧(碧玉),形容這座樓閣的富麗。優勝者終於搶先到達終點,從那裡「銜得錦標第一歸」,勝利返航。為什麼用一個「銜」字呢?「銜」,用嘴含住的意思。古時的龍舟,船頭上雕有象徵性的龍頭裝飾。看來,優勝者奪得錦標以後,就將它懸掛在船頭的「龍頭」上,活像一條真龍將錦標上端含在嘴裡似的。「銜」是龍舟的龍形生發出來的字眼。用這個「銜」字,饒有情趣,是傳神之筆。
此詞採取白描手法,注意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同時,詞還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龍舟飛駛,鼓擊春雷,這是寫參與競渡者的緊張行動和英雄氣概。歡聲震地,是寫群眾的熱烈情緒。銜標而歸,是寫勝利健兒充滿喜悅的形象與心情。如此以來真實地再現了當日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情景。詞寫得這樣生動,如果作者沒有親臨現場的實感,是寫不出來的;如果作者雖有實感,但在藝術上,缺乏剪裁的匠心、捕捉印象的功夫和渲染氣氛的筆力,那麼也是難以寫得這樣有聲色、有層次、有氣勢,使人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的。
【作者簡介】
黃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豐五年(1082)進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卒贈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詞》。黃裳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和詞人,其詞語言明艷,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詞》,詞作以《減字木蘭花》最為著名,流傳甚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