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縣花卉
『壹』 鄭板橋在河南范縣做過知縣嗎
鄭燮號板橋,曾任山東范縣(今屬河南)、濰縣知縣,因開倉賑濟災民,得罪上司,憤然辭官,揚州Maihua家庭生活。他被認為是積極的 頗有創見,詩書畫造詣俱高,所畫蘭竹,筆情縱逸,挺勁蕭爽,不是固執,光明磊落和游離氣很容易馴服。 他的書法,取篆、隸、行、楷之長,創自家風格,稱為「六分半書」,大,小,彎曲 似「亂石鋪街」,饒有趣味。他關心民生疾苦,在濰縣任縣令時,如果給總督,竹畫 題詩日:「齋衙卧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海關總是樹葉。另一個例子是「,羅針後 多才多藝,尤以擅畫鬼趣圖著名。所作《醉鍾馗圖》,漫畫的做法是巨大的,印有奇怪的幽靈和異國情調的世界欺詐 藉以諷刺社會現實。有人將此圖比作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這是他們「,」人鬼的用戶正在使用的比喻方法。 「揚州八怪」敢於標新立異的精神打破了清代中葉以來畫壇的沉悶局面,?二王「」4靈魂的東正教壟斷 為藝術吹入一股清新之風,繪畫,經過了很大影響。
鄭板橋紀念館在河南省范縣辛庄鄉毛樓村。鄭板橋是清朝中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揚州八怪」之一,曾在范縣任知縣5年。他離開范縣數年後仍不忘范縣人民,曾作詩一首:「范縣民情有古風,一團和藹又包容,老夫去後相思切,但願人久與年豐」,表達了他對范縣人民的懷念之情。
鄭板橋紀念館佔地28畝,主體建築「三絕堂」,將展示鄭板橋的生活、寫作、作畫的場面,除三絕的詩書畫作品展覽外。還設有「金水橋」、「板橋故居」、「幽逸廊」等建築.
鄭燮(xiè),清代著名畫家。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乾隆時進士,曾任濰縣縣令,書畫史。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朴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生於1693.11.22,卒於1765.1.22。享年七十三歲。
『貳』 我想在濮陽范縣開一個花卉植物店 請問我該去哪裡批購花卉及花盆等東西較好呢
去附近的花卉批發市場,多走走看看 哪便宜哪進貨
『叄』 揚州八怪的介紹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別號溪東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晚春老人等。安徽歙縣人,一生布衣,居揚州。工花卉,尤擅畫梅。《畫梅題記》:汪士慎畫梅善用繁枝、落筆端重、不矜奇巧。能以瘦硬筆調繪出梅的秀雅之態,五十四歲左目失明,仍能畫梅,刻印曰「左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後雙目失明,窮困潦倒,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署「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著有《巢林詩集》。李鱓,又作觶(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懊道人,江蘇興化人。康熙五十年(1711)中舉,乾隆三年(1738)任山東滕縣知縣。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回到揚州以賣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李鱓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其後,又成為指畫大師高其佩的弟子,進而學尚寫意,並參以書法用筆,落筆勁健而有氣勢,特別長用水,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他工詩、善書。詩多題在畫上,善於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金農(1687-1764)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嵇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別號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心出家盒粥飯僧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他從漢代畫像石刻中吸取營養、因此作品富有金石氣,風格古雅樸拙。也擅長書法、刻印。所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即作扁筆書體兼有隸楷體勢。篆刻得秦漢法。存世作品有《雙色梅花園》、《玉壺春色圖》和《仿王冕梅花圖》等。黃慎(1687-大約1768),字恭懋、恭壽、菊庄,號癭瓢子,福建三明寧化人,為揚州八怪之一。他善畫人物,用狂草筆法入畫,自成一路。所寫人物,多取歷史神話故事、佛像及文人士大夫為題材,也畫乞丐、纖夫、漁民等。衣紋線條,變化多端,只了了數筆,就形神兼備。高翔(1688-1753)字夙崗,號西唐、樨堂、屏堂。江蘇甘泉(今揚州)人。生前與石濤友善,為忘年交。他工書法,精篆刻,擅山水,尤工畫梅,與金農、汪士慎、羅聘並稱「畫梅聖手」。他畫梅喜「畫疏枝,半開軃朵,用玉樓人口脂,抹一點紅」,筆意疏秀,墨法蒼潤,別具風韻。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曾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尤善蘭竹,以草書的筆意入畫,所繪蘭竹多而不亂,少而不疏、筆力勁峭、體貌疏朗。工書畫,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創「六分半書」。善於畫之關鈕透入於書,又以書之關鈕透入於畫,取得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李方膺(1695-1755)字晴江、小字龍角,號虯仲、秋池、衣白山人、抑園、借園主人等,江蘇南通人。歷任山東東安、潛山、合肥縣令,宦海幾度浮沉。去官後寓居南京借園,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畫人物、山水,尤精畫梅,用筆迅疾狂放,墨色點染傳神,有粗頭亂服之趣。他畫梅常喜歡瘦干一枝、梅花數朵,而春意融融,溢於紙上,不顯荒落。著名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無不表現其梅的品格。工書、能詩,詩多見於畫上。羅聘(1733-1799)字遁夫、號兩峰、花之壽僧,祖籍安徽歙縣,居揚州。是金農入室弟子。好游歷、到過越、楚、齊、燕、趙等地。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筆調奇特,自創風格,尤以畫鬼著名。兼能詩,有《香葉草堂集》,妻、兒皆善畫梅,人稱「羅家梅派」
『肆』 「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是出自誰的詩
「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出自清·鄭板橋《蘭竹詩》
『伍』 鄭板橋知濰縣 譯文
鄭板橋,乾隆年間擔任山東濰縣知縣。
正逢連年受災歉收,鄭板橋開展積極的抗災救災,招募遠近受災的飢民,修整受損房屋開鑿河道,以飢民工作代替對他們的救賑,又勸說城裡的富裕人家,打開糧倉煮粥救濟飢民,使飢民輪流得以飲食。
對囤積居奇的糧商全部查封,責令他們平價出售糧食,遇有訴訟的事件,則維護窮弱的利益而抑制富商。
用錢捐的監生以事求見,則立即坐在衙門大堂,召他們進來,睜著憤怒的眼晴大罵著說:「馱著錢的騾子有什麼要說的?」或者命令衙役摘掉他們的冠帽,踩在腳下,或者揪住他們頭發刺擊他們面部,然後趕出去。一時間豪紳富人都很害怕,而貧苦人民得以存活下去的很多。
原文:
鄭板橋,乾隆間知山東濰縣。值歲連歉,板橋乃大興工役,招遠近飢民,修城鑿池,以工代賑,復勸邑中大戶,開廠煮粥,輪飼之。盡封積粟之家,責其平糶,有訟事,則右窶子而左富商。
監生以事上謁,輒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罵曰:「駝錢騾有何陳乞?」或命皂卒脫其帽足踏之或捽頭黥面逐之出。一時豪富咸憚之,而貧民賴以存活者則無算。
(5)范縣花卉擴展閱讀:
鄭板橋是清朝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揚州八怪之一。後人多知他為文人,然而他還曾是一位開明的官吏。
他五十歲時,先後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計十二年。他不滿官場的黑暗腐敗,在請求賑濟災民時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動稱病辭官,重新回到揚州賣畫為生。
他歷經宦海浮沉,看透了官場的腐敗和社會的黑暗,所以更加憤世嫉俗,心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品析鄭板橋不同時期所畫蘭竹圖上的題畫詩,我們可以透過有限畫幅的形象聯想到鄭板橋的人生經歷,聯想到清代社會的種種腐敗現象。
『陸』 揚州八怪是哪八怪
鄭燮 黃慎 李方膺 金農 高翔 羅聘 李鱔 汪士慎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應科舉為康乾隆元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
,有政聲.〖以歲飢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
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
菊等,而畫蘭竹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取法於徐
渭、石濤、八大諸人,而自成家法,體貌疏朗,風格
勁峭。工書法,用漢八分雜入楷行草,自稱〖六分半
書〗。並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主張繼承傳統〖
十分學七要拋三〗,〖不泥古法〗,重視藝術的獨創
性和風格的多樣化,所謂〖未畫之先,不立一格,既
畫之後,不留一格〗,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詩文真
摯風趣,為人民大眾所喜誦。亦能治印,〖接近文何
〗。有《鄭板橋全集》,《板橋先生印冊》等
上樓
黃慎(1687--1770 ),福建寧化人。青年時,學習勤奮
,因家境因難,便奇居蕭寺,書為畫,夜無所得蠟,從
佛殿光明燈讀書其下。善畫人物,早年師法上官周,多
作工筆,後從唐代書法家懷素真跡中受到啟迪,以狂草
筆法入畫,變為粗筆寫意。多以歷史神話故事,佛像和
文人士夫的生活題材,也畫流浪乞丐、纖夫、漁民等,
衣紋線條,兔起鶻落,變化多端,往往寥寥數筆,即能
形神兼備。亦善畫山水、花鳥。黃慎草書,得懷素筆意,
用筆枯勁,上下勾連,喜作怪筆,人多難以辨認。他的
詩被同鄉人雷宏收集起來,編為《蛟湖詩抄》。
上樓
李方膺(1695--1755) 園主人等,江蘇南通人。雍正八
年出任山東蘭山(今臨沂)知縣,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
,乾隆元年獲釋,官復原職。後在安徽潛山和合肥任知
縣,仍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為官時〖有惠政,
人德之。〗去官後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
松、竹、蘭、菊、梅、雜花及蟲魚,也能人物、山水,
尤精畫梅。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
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
老乾新枝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題
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
松竹。工書。能詩,後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
六首,多數散見於畫上
上樓
金農(1687--176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揚州。
平生未做官,曾被薦舉博學鴻詞科,入京未試而返。好
游歷,〖足跡半天下〗。博學多才,精篆刻、鑒定,善
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
梅花,枝多花繁,生機勃發,還參以古拙的金石筆意,
風格古雅拙樸。但不少作品由羅聘代筆。又長於題詠,
〖每畫畢,必有題記,一觸之感〗,也擅長書法,刻印。
書法取法於《天發神懺碑》、《國山碑》、《谷朗碑》。
寫隸書古樸,楷書自創一格,號稱〖漆書〗。篆刻得秦
漢法。詩文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雜著》,其
書畫題跋被輯成有冬心畫竹、畫梅、畫馬、自寫真、雜
畫題記等
上樓
高翔(1688--1753)終身布衣。晚年右手殘廢,常以左手
作書畫。與石濤、金農、汪士慎為友。清死弗輟〗善畫
山水花卉。其山水取法弘仁和石濤,所畫園林小景,多
從寫生中來,秀雅蒼潤,自成格局。畫梅〖皆疏枝瘦朵
,全以韻勝。〗亦善於寫真,金農、汪士慎詩集開首印
的小像,即系高翔手筆,線描簡練,神態逼真。精刻印,
學程邃。亦善詩,有《西唐詩鈔》。
上樓
羅聘(1733--1799)寓居揚州,曾住在綵衣街彌陀巷內,
自稱住處為〖朱草詩林〗。是金農入室弟子。一生未做
官,好游歷。工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既繼
承師法,又不拘泥於師法,筆調奇特,自創風格。作品
面目有多種,尤以畫鬼著名。《鬼趣圖卷》是他的存世
名作,畫家以誇張手法描繪出一幅幅奇異怪譎的鬼怪世
界,藉以諷喻社會現實,堪稱古代傑出的漫畫。袁枚、
姚鼐、錢大昕、翁方綱均為之題詠。兼能詩,有《香葉
堂集》。妻方婉儀,子允紹、允纘皆善畫梅,有〖羅家
梅派〗之稱。
上樓
李鱔(1686--1762)康熙五十年中舉,五十三年以繪畫
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
擠出來。乾隆三年以檢選出任山東滕縣知縣,〖以忤
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
畫為生。與鄭燮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有〖賣畫揚州,
與李同老〗之說。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
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
工緻;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
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
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
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
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
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上樓
汪士慎(1686--1759)原籍安徽歙縣,居揚州以賣
畫為生。工花卉,隨意點筆,清妙多姿。尤擅畫梅
,常到揚州城外梅花嶺賞梅、寫梅。所作梅花,以
密蕊繁枝見稱,清淡秀雅,金農說;〖畫梅之妙,
在廣陵得二友焉,汪巢林畫繁枝,高西唐畫疏枝〗
。(《畫梅題記》)但從他存世畫梅作品看,並非
全是繁枝,也常畫疏枝。不論繁簡,都有空裹疏香
,風雪山林之趣。五十四歲時左眼病盲,仍能畫梅,
〖工妙騰於示瞽時〗,〖盲生〗、〖尚留一目著梅花
〗。六十七歲時雙目俱瞽,但仍能揮寫狂草大字,
署款心觀〗,所謂〖盲於目,不盲於心〗。善詩,
著有《巢林詩集》。
『柒』 范縣花卉市場在哪裡
南轉盤十字路口,紅綠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