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忠寺丁香花
❶ 法源寺丁香花什麼時候開
北京市法源寺丁香花在五月初至六月中下旬開。
法源寺丁香,京城四大花事之一,紫色、白色的丁香次第分布,與矗立千年的建築彼此映襯,幽香滿院,令人平靜。
位置:法源寺-大雄寶殿、憫忠閣。
法源寺始建於唐代,是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清燃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也是段正慎北京城內較古老的名剎之一。寺內環境清幽,來此拜佛祈福十分靜謐舒心。此外,這里還是一座宗教類博物館,可以參觀眾握敬多珍貴的佛教文物。
源寺除了是一處佛門外,還是一座宗教類博物館。在寺內的大悲壇內,陳列了眾多佛教文物,其中有中國早期的佛像-東漢陶佛坐像、東吳時期的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佛像、宋木雕羅漢等多件文物,一定要好好參觀一下。
歷史沿革: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寺廟始建。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寺廟完工,賜名「憫忠寺」。
唐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贈建「憫忠閣」。
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
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
明正統二年(1437年),大憫忠寺改名為崇福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5年),重修崇福寺並更名法源寺。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法源寺。
1956年,法源寺內成立中國佛學院。
1980年,法源寺創辦「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法源寺
❷ 法源寺丁香花什麼時候開2019北京看丁香花的地方
在四五月份的時候,北京的丁香花要開放了,賞了梅花、櫻花、桃花、油菜花的你們,對即將開放的丁香花有沒有興趣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北京丁香花觀賞地點推薦。
法源寺
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建於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目前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源寺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採用中軸對稱格,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正,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歷史最為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
法源寺也稱為「繁花之寺」,老北京曾有「憫忠寺(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極樂寺的海棠,天寧寺的芍葯」之說。法源寺里前庭後院都種植了丁香,尤以大雄寶殿與憫忠閣之間所種丁香為最,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還有南洋馬魯古所生的洋丁香,其花為十字四瓣,淡紫、潔白,由內而外,邊緣顏色漸深。丁香盛開時,白的如雪,紫的似霞,纖巧靈秀的花瓣團團簇簇,層層疊疊,滿院生機,彌散幽香,伴著鍾磬佛樂,更顯古寺幽遠嚴深。
景區地址:西城區法源寺前街7號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日開放,周三休息,8:30~11:30;13:00~15:30
門票價格:5元
花期:4-5月
天壇公園
天壇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在永定門內大街路東。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場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以後經過不斷的改擴建,至清乾隆年間最終建成。天壇佔地達27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神樂署、犧牲所等。1918年辟為公園。
天壇分為內、外兩壇,內壇由圜丘、祈谷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北部是祈谷壇,內壇南跡備部是圜丘壇,一條360米長的丹陛橋連綴兩壇,兩壇的主要建築就集中在丹陛橋兩端,丹陛橋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橋也稱海攫大道,是一條巨大的磚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壇建築的主軸線。在丹陛橋的東側建有與天壇祭祀橘衫功能相適應的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等。丹陛橋西側有齋宮,齋宮是舉行祭天大典前皇帝進行齋戒的場所。外壇為林區,廣植樹木,外壇的西南部有神樂署,是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及培訓祭祀樂舞生的場所。
從古柏林向西50米,一片丁香林掛滿紫色、白色的花朵。在春光明媚的天壇可觀賞到白丁香、紫丁香。這是市區最大的丁香林,佔地6300平方米,丁香數240叢,樹齡近50年。丁香是傳統愁思的象徵,戴望舒的《雨巷》中「丁香般結著愁怨的姑娘」就是絕妙意境寫照。
丁香花型小,成簇開放,通常花分四瓣,也有情侶在花叢中尋找五瓣丁香,據說找到了就會帶來幸福。花色有白有紫。花開的時候,特別是暮色降臨時,陣陣花香,飄然而至,濃郁香味里摻著幽幽的苦,讓人如痴如醉。
景區地址:東城區天壇東里甲1號
開放時間:8:00-18:00不等(按照季節不同)
門票價格:35元;聯票
戒台寺
戒台寺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馬鞍山上,始建於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賜圓州腔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叫戒台寺。戒台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中國北方保存遼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最特別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經幢、戒壇等遼代佛教中十分罕見的珍品。
內有丁香一千多株,其中二百年以上的古丁香二十多株,均為清乾隆年間種植的,是乾隆爺命人從暢春園的丁香堤移來的。暢春園的丁香在1860年都毀於英法聯軍之手。戒台寺這些古丁香(和大覺寺的丁香)成為暢春園丁香唯一的遺存。
而在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戒台寺都要舉辦丁香文化節,這也是一年中戒台寺景色最為絢爛的時期,遊人在丁香樹下品茶賞花、修心悟禪、吟詩作對、妙手丹青,為千年古剎增添了另外一種景緻。
景區地址:門頭溝區永定鎮馬鞍山(近108國道)
開放時間:08:00~17:30
門票價格:45元
北京植物園丁香園
春天是百花盛開的季節。此時,北京植物園里更是一番奼紫嫣紅、爭奇斗艷的光景。丁香、海棠、碧桃、鬱金香等都已進入觀賞期,吸引著大量遊客游弋其間、流連忘返。其中,丁香是幾種開花植物中尤為馥郁的一種。位於熱帶展覽溫室以北方向,與海棠園隔路相望的便是丁香園,漫步於周圍,未見其花便聞其香,著實引人神往。
在這眾多的丁香中,一種紫色帶白邊的丁香花分外引人注目。這種丁香的品種名叫做「感動」,是世界上第一種雙色丁香。在我們常見的丁香中,白色、紫色乃至黃色丁香都是單色花。這種雙色的丁香品種是基因突變的結果,這也是雙色丁香首次在北京植物園與廣大遊客見面。
除了雙色丁香外,裂葉丁香、佛手丁香等都是十分獨特的丁香觀賞品種。
丁香屬植物是世界著名花灌木,主要應用於園林觀賞。自有丁香花的栽培以來,丁香花與我國原產的各種名花一樣很早就開始了在古代園林中的應用。從唐、宋時代許多贊美丁香花的詩篇中可以看出丁香花在當時園林中廣泛應用的情景。丁香在國內外園林中配植的方式很多,叢植於路邊、林緣、坡地、草坪或孤植於庭前,或集中多種品種的丁香花建立專類花園。丁香花還是盆栽和切花的良好材料。
景區地址:海淀區香山路
開放時間:6:00—21:00(夏季);7:00—19:00(冬季)
門票價格:10元
八達嶺森林公園丁香谷
北京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萬里長城八達嶺和居庸關之間,總面積4.4萬畝,最高峰海拔1238米,分布植物539種、動物158種、林木綠化率達到96%,為中國首家通過FSC國際認證的生態公益林區。公園主要景區有紅葉嶺風景區、青龍谷風景區、丁香谷風景區、石峽風景區。紅葉輝映殘長城和望龍系列景點是公園的最佳景觀,其它還有暴馬丁香、杏花、梨花等高價值獨特景觀資源。
八達嶺國家森林公園中的丁香谷景區境內分布有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天然暴馬丁香林,它不同於常見的灌木丁香,而是一種高大喬木,素有「西海菩提樹」之稱,是佛門吉祥光盛的象徵。丁香素雅潔凈、香馥醉人,是愛情和幸福的象徵,被人們譽為「愛情之花」、「幸福之樹」。丁香谷景區內的2萬多株暴馬丁香花期較晚,每年六月中旬前後盛開。
景區地址:八達嶺森林公安派出所南
開放時間:6:00—21:00(夏季);7:00—19:00(冬季)
門票價格:25元
丁香花代表純真無邪、初戀、謙遜、憂愁思念、光輝,寓意著愛情和暗結同心的希望。是我國最常見的觀賞花木之一,綻開於百花斗妍的仲春,芳香襲人,花繁色麗,紛紜可愛。五一佳節,快來一起賞丁香花!
❸ 丁香花的可貴之處是
形容故宮丁香之盛,可說「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此句出自民間對聯故事。
故事很長,只取梗概,說的是一個書生喜歡上了一個姑娘,姑娘要求書生得對得出她出的上聯「氷(冰)冷酒,一點兩點三點」,這個上聯非常難對,「一點兩點三點」分別代表「氷冷酒」的偏旁,書生一時對不出,後來看到了丁香花,於是「妙手偶得之」,對曰「丁香花,百頭千頭萬(萬)頭」,「丁」是「百」字的字頭,「千」是「香」的字頭,「花」的字頭是「萬」的字頭。
說起來,下聯比上聯的水準還要高些,因為上聯的「一點兩點三點」,沒有太多的含義,而下聯「百頭千頭萬頭」,則是非常生動地描繪了丁香花的生態,一個個花頭兒,每個花頭又是無數多小花「盤根錯節」,所以古人常把丁香的花序叫作「丁香結」,比如唐代的李義山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這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芭蕉在古代就代表相思,典型的就是鄭板橋的「芭蕉葉葉為多情,一葉才舒一葉生,自是相思抽不盡,總叫風雨怨秋聲」。所以芭蕉和丁香可說是相思姐妹花。
話再說回來,每株丁香樹上的丁香結就多得數不清,而故宮丁香遍布,百頭千頭萬頭,實不為過。
故宮東西南北處處有丁香
初春時節,丁香紫雲氤氳,香送禁城。
丁香是故宮種植最廣泛的樹種之一。
故宮的中路,從午門到御花園之間,是沒有種植花草樹木的,除了中路,故宮的東西南北都有丁香分布。我手裡有一個網上流傳的故宮「賞花地圖」,但這個賞花地圖甚不完整,缺漏很多。尤其對於丁香而言。
以我的觀察,從南邊開始說,協和門前就有丁香,從最東邊算,外東路的寧壽宮區域有丁香,內東路延禧宮有丁香,最北的建福宮花園和御花園有丁香,西邊慈寧宮及花園有丁香,至於南端武英殿前一片丁香花海則更不必說。
需要講清楚的是,武英殿前的大片丁香是近年才種植的,我能感覺出故宮管理者的大概思路,南部文華殿與武英殿東西對稱,文華殿以海棠取勝,雖然驚艷,但是花期稍縱即逝。武英殿則以丁香為主題,不僅花期持久,而且香氣襲人。
武英殿前的丁香唯有一處令我不滿意,就是樹齡偏小,或許是丁香老樹較為難得的緣故。
我在故宮珍寶館已經義務講解了14年,對於珍寶館的丁香,已經看了14年,確實有了感情。在寧壽宮花園北段拐角處,也就是馬上就要到倦勤齋的地方,就有丁香。這里的丁香,如果說一定有特別之處的話,就是「向陽門第春常在」,即便是冬天,你也能看到丁香的芽不僅僅是綠色的,而且很大,雖然是嚴寒時節,依然讓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距丁香樹幾步之遙的頤和軒內的對聯恰恰又是「景欣孚甲含胎際,春在人心物性間」,令人何等慨嘆系之。
暴馬丁香取代菩提樹
丁香不僅僅廣泛應用於皇家園林,在北方寺廟中,也是菩提代用樹種之一。
這之中,尤以暴馬丁香最受青睞。
暴馬丁香是木犀科丁香屬,在故宮常見的多數是華北紫丁香和白丁香。我曾經去過未開放的建福宮花園,記得裡面也有一棵白色的暴馬丁香,當時見了還非常興奮,遺憾的是那裡不能照相。
識別暴馬丁香不需要太多的植物學知識,記得暴馬丁香一般5至6月開花就行了,要比其他品種的丁香開得晚。
「菩提」是梵語音譯,意思是大徹大悟,豁然開朗。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
真正的菩提樹原產印度,桑科榕屬,印度人稱之為畢缽羅樹,屬大型喬木,也是印度國樹。很多人知道菩提樹是因為六祖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生長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在我國西北等寒冷地區自然無法種植,野生優良品種暴馬丁香就被引種到寺廟之內,取代菩提樹。比如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以及樂都縣的罌曇寺,都有生長了大約600年的暴馬丁香。其中塔爾寺暴馬丁香還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有關,因為宗喀巴大師出生地就有一棵暴馬丁香,後以此為中心修建寺廟。
法源寺的丁香聲名遠揚
北京寺廟的丁香,當今聲名最為遠播的還是法源寺。
法源寺原名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東征死去將士修建的,後毀棄無存,明代在此基礎上修建,命名崇善寺,清代再經修葺,改為法源寺,法源寺內的銀杏、文冠果、丁香樹都非常有名,現存的丁香流傳已久,可能是清代遺物。民國時馬芷庠著的《北平旅行指南》即對法源寺的丁香極為贊許,「春時以丁香擅勝,有香雪海之譽」。從清代到民國,都有文人墨客在丁香花開時節來此賞花舉辦詩會。上世紀二十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在徐志摩陪同之下法源寺賞丁香,成為佳話。
2002年,法源寺丁香詩會重新恢復,至今已連續舉辦16屆。丁香詩會令法源寺在花開時節遊人如織,丁香的爛漫與芳香,又啟迪了詩人的創作靈感。
在花香中品味詩情,在文化中欣賞美景。「文化搭台」仍然讓「文化唱戲」,這無疑是值得提倡的。
此外,卧佛寺的丁香也多見報道,但夕照寺的丁香,知之者並不多。
我曾經在北京的夕照寺街14號工作了很長時間,20年前,我曾探訪過夕照寺,但早已被一家單位占據,廟內只余遺跡,所幸大殿建築依舊完整,但所有相關文物均已盪然無存,路邊賣報紙的老太太曾經搖著腦袋對我說,她曾親眼所見夕照寺內的佛像被抬了出來,又被汽車運走,不知所終。
夕照寺的殿內壁畫最為珍貴,一為陳松繪古松圖,一為王安昆書晉沈約詩三首,民國時已將此拍照,上世紀五十年代北京文物工作隊將壁畫取走,不知今日在何處。
多年前曾聞訊有著600年歷史的夕照古寺經過修繕即將重新開放,並重新種植數十株丁香以恢復當年勝跡,頗令我歡欣鼓舞,翹首以盼,但時至今日,開放之事又沒了下文。
❹ 京城古跡丨法源寺:由來稱「憫忠」
法源寺位於西城區法源寺前街,從寺門走到菜市口,只有八百多米的距離。
這是北京 歷史 最久的佛教寺院,唐太宗初建時賜名「憫忠」,用以祭祀東征十萬忠烈; 南宋遺臣榭仿得抗元失敗,在此絕食自盡;明末將領袁崇煥蒙冤枉死,遺骸被部下冒死盜往寺中超度; 而在文學作品《北京法源寺》當中,這里是近代戊戌六君子清談和停靈的地方。 歷史 千折百轉,法源寺內千載蒼涼,忠魂跨千年相會在此,於丁香雪海間,見證芸芸百姓、歲歲年年。
01
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
「貞觀十九年,太宗憫東徵士卒戰亡者,收其遺骸,葬幽州西十餘里許,為哀忠墓;又於幽州城內建憫忠寺作佛寺,以超度之。」
——《春明夢余錄》
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痛失將士十萬而未果,退至幽州城,於出征誓師處建憫忠寺,以祭祀東征的十萬忠魂。寺中有閣名為「憫忠」,當時有一個諺語:「憫忠高閣,去天一握」,即言憫忠閣之高聳非常。
同年,玄奘遍歷天竺十七載,攜657部佛經,於正月二十五返抵長安,「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佛教彎陵自此又興盛了兩百年,「鑄浮屠,立廟塔,役無虛歲」,直至會昌滅佛為止。
天寶十四年(741年),安祿山反唐,效仿太宗在憫忠寺東南角建了一座十丈寶塔,高過主殿憫忠閣。此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又為部下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效仿安祿山,在西南角建了十丈高的「無垢凈光寶塔」,而埋知戚後又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如今,兩座十丈高塔早已在歲月中湮滅,只留下一塊「無垢凈光寶塔頌」碑石作為見證,這也是北京市內現存惟一完整的唐碑。
此後,唐武宗興道滅佛,大毀寺廟。因為礙著太宗皇帝憫懷忠烈的初衷,幽燕八州寺廟中惟有憫忠寺得以獨存。
然而,憫忠寺存在得太久了,逃不開 歷史 的規律。遼清寧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憫忠寺盡毀,之猛空後屢毀屢建,又屢次易名,直到清雍正年間,雍正帝將此寺更名為法源寺,開戒壇傳戒法事;1780年,乾隆帝親臨寺院,賜御書「法海真源」匾額懸於大雄寶殿,現在還可以看到。
02
古拙建築外形下的「文博館」
今天的法源寺,南側為唐憫忠寺遺址,而剩下的面積和唐代相比依然規模較小。
法源寺雖在歲月中「縮水」,但建築之古拙精美卻未曾改變。全寺共有六進院落,主要建築都集中在一條中軸線上,由南到北分別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閣、毗盧殿、觀音殿和藏經閣。整座建築呈逐步縮小態勢,第一進院落從山門到天王殿,佔去全廟縱深的四分之一,此後每進院落的深度逐漸縮小,在空間上環環相扣,卻又若即若離。寺中僧侶稱之為「經過 歷史 選擇和後人賦予的縱深感」。
從毗盧殿到藏經閣的這一段建築布局歷來多為專家學者稱道,認為它別具一格,欲縱先收,可稱為寺中精華。 相對於前面的天王殿和大雄寶殿,毗盧殿體量減小,東西兩廡向中間靠,壓縮空間後有意形成一條狹長的窄道,直到觀音殿一堵灰牆前,青磚墁地,景緻靜謐,讓人以為到此為止。但繼續前行,穿過牆上的月洞門,眼前豁然開朗,藏經閣面闊五間,閣前樹影搖曳,別有洞天。
時間賦予建築厚重 歷史 ,也在其中留下諸多精華。法源寺內存有大量歷代文物經卷,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毗盧殿內有一尊高近5米的銅鑄佛像,造型為毗盧佛身下有千瓣蓮座,每瓣都鑄有一尊小佛,因而被稱為「千佛繞毗盧」,為法源寺鎮寺之寶。殿前擺放著一塊大水缸狀的太湖石,原為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製作、被譽為「鎮國玉器之首」的「瀆山大玉海」,後來乾隆帝將「瀆山大玉海」的上半部分購置後安於北海團城並配置新的基座,寺內現在保存的是清代新做的「大玉海」,以及原本的元代基座。
這還只是寺內所存文物之零光片羽。寺內存放、展出大量佛造像、壁畫、碑石、經幢,如東漢陶佛坐像、東吳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都是國寶級珍貴文物,造型精美,風格各異,不一而足。
作為法源寺 歷史 文化街區的「題眼」,法源寺山門外是一片寬闊的公共空間,常有老人與孩子在這里休憩活動。寺內西側為中國佛學院所在地,設有本科、碩士、博士三級佛教學歷教育,學僧來往於法源寺內外,與古跡、丁香為伴,更為千年古寺增添了一份活力與安然。
03
忠魂歸來,以瞻家邦
小說《北京法源寺》的作者李敖認為,法源寺是中國早期的忠烈祠。佛寺最早以「憫忠」為名,也為之後逡巡千年的浩然之氣埋下了伏筆。
《北京法源寺》是台灣作家李敖所作長篇小說,後來還被改編成話劇,在舞台上反復上演,也讓這座古寺為更多人所熟知。在文藝作品中,戊戌變法始末被凝聚在驚心動魄的十天,法源寺內風雲變幻,洶涌的、決絕的、壯懷激烈的,愚昧的、固執的、病入膏肓的,中國清末圖景如同電影,歷歷倒影在這座「人間戲場」。
在小說當中,譚嗣同死前曾到法源寺與方丈談禪論佛,變法失敗後,又曾被京城義士偷運回法源寺停靈,然而據考證,杜撰的成分居多。但在真實的 歷史 上,法源寺的來客卻從不缺少志士與忠魂。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曾任江西信州太守的謝枋得因南宋滅亡而蟄居閩中,不幸被元人俘獲,北上拘於憫忠寺中。元人誘其做官,將謝枋得押到文天祥就義處,威脅道,「此地系文丞相砍頭處」,謝枋得聽後仰天大笑:「當年與吾友同榜登科,今日又能與吾友同游地府,豈不幸耶!」回憫忠寺,絕食而死。 明代江西籍人士為紀念其忠烈行為,在法源寺北設立榭仿得祠,供奉榭枋得塑像,至今仍保存完好。
明朝末年,崇禎帝被清軍反間計所乘,臨危奪帥,拘捕抗金名將袁崇煥,並於崇禎二年(1625年)九月初七凌遲袁崇煥於西市。 袁崇煥的部下佘義士冒死盜其頭顱,秘送法源寺,懇請法師為之超度後掩埋於自家後院,此後隱姓埋名,家族世代守墓,至今已有390餘年。 隨著文物保護意識逐漸提高,佘家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四處奔走,呼籲有關部門重修袁崇煥墓及祠堂。1984年,袁崇煥墓和祠堂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20年,佘幼芝去世。這位明末英雄與佘氏家族的故事,到此畫上了句號。
04
丁香花事動京城
苦難挫折,多為詩家幸事,古跡高閣,從來都是文藝誕生之地。 法源寺的丁香詩會由來已久,自明代而興,至清代而盛 ,成為皇親貴胃和文人墨客鍾愛的好去處,每逢春和景明,寺僧必備素齋,邀集京城名士前來賞花賦詩,紀曉嵐、龔自珍以及宣南詩社等,都曾咸集於此。
到了清朝末年,寺內丁香已極為繁茂,乃至於號稱「香雪海」,而法源寺亦被稱為「香剎」,與崇效寺的牡丹、極樂寺的海棠和天寧寺的芍葯並稱為「南城四景」。(點這里查看往期文章《京城古跡丨天寧寺塔——北京市區最古老的地面建築》)
1917年,齊白石隻身來京,白天在琉璃廠賣畫刻印,晚上就借住在法源寺的僧舍休息。彼時的齊白石尚未成名,畫作鮮有人問津。一天,高等師范學校國畫教師陳師曾偶然在琉璃廠見到齊白石的印和畫,十分欣賞,於是立刻到法源寺尋訪,「晤談之下,即成莫逆」。後來,陳師曾赴日時,帶去的齊白石作品被日本收藏家悉數買下,且畫價頗高,齊白石於是聲名大噪。他後來曾這樣記述,「我的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我是永遠忘不了他的」。
1924年春天,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問北京時曾至法源寺,由梁啟超、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以及數十位文人陪同,參加為他舉辦的賞花會。泰戈爾被美景打動,留宿寺中,徐志摩留下陪同。當夜,月色如水,香影浮動,泰戈爾與徐志摩於海棠花下作了一夜的詩。後來梁啟超集句成聯贈與志摩,上聯意指西湖,下聯則言法源寺,文句纖巧靈動,彷彿能看到當時夜色:
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
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2002年,中斷了88年的丁香詩會再一次在法源寺中舉行,而後每年4月都會如約而至,連同絡繹不絕來此訪古賞花的市民,在法源寺千年的生命中繪上歡樂燦爛的一筆。
在某種程度上,古寺與逝者,在彼此的對照中共同寫入 歷史 ,須臾與無窮在此間交織,又在花香中得以延續。
歷史 需要被記載,也需要被記得。2021年12月13日,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4年前的炮火與罪行不敢稍忘,30萬同胞的死難和鮮血更不能稍忘。每當紫金草盛開,記憶延續,用「記得」告慰逝者,也讓今者自強。
❺ 北京都有哪些比較低調的寺廟
佛教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佛教傳入我國了,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國建立了很多的寺院,當然也失去了很多的寺院,現在保留下來的古寺都是經歷了歷史的風雨。我國的寺院很多,哪怕是在北京也有不少的寺院,但是北京的寺院大多沒有多少真正的僧人,北京的很多古寺廟本地人都很少知道。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北京最低調的一座古寺,一起來看看吧!
總結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這句話可能有些誇大,法源寺的歷史文化深厚,但是古代的刀光劍影早已塵封,留下的只有淡淡的花香,在歷史上有很多的歷史名人都和這座寺院有過或多或少的聯系,紀曉嵐、謝枋、泰戈爾等等,而且法源寺的門票僅需5元,這個價格算是很良心的了。
❻ 在北京乘坐地鐵賞花:4號線-
乘坐地鐵4號線,可以賞花,可以觀鳥,還可以和小動物親密接觸,你心動了嗎?讓我們一起跟著這條地鐵出遊吧!
紫竹院公園
紫竹院公園始建於1953年,位於白頤路南端,北面與國家圖書館相鄰。紫竹院公園內河湖水系、島、堤遍布,植物叢茂,煙水迷離,充滿了自然情趣。
陽春三月,隨著氣溫的不斷回升,紫竹院公園明月島山桃、大湖北岸迎春、東門山茱萸逐漸進入最佳觀賞期。此外春姑娘也在公園各個角落留下了她的足跡,公園里一片生機勃勃,令人流連忘返。
紫竹院公園文化廣場及福蔭紫竹院處的玉蘭已花開一片,非常美麗。玉蘭的盛放意味著春姑娘的正式降臨,她翩然落在每一束枝頭,散開潔白的裙擺,傳播著沁人心脾的香氣。
在紫竹院公園中,棲息著隨處可見的鴛鴦,來這里一邊賞美景一邊尋覓鴛鴦的身影,也是一大趣事呢!
「紫竹院」原本是廣源閘長河南岸的一座清代廟宇。清末光緒皇帝、慈禧太後由水路往返頤和園時,多在此落腳小憩,於是這座廟宇成了「行宮」。清廷內務府奉辰苑在這里設置了辦事機構,負責接待皇帝休息,承辦轉閘換船事宜。官民習慣地稱該廟為「紫竹院行宮」或「行宮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35號
交通:乘坐地鐵4號線國家圖書館站下車
陶然亭公園
陶然亭公園建於1952年,融古典建築和現代造園藝術為一體,是以突出中華民族「亭文化」為主要內容的 歷史 文化名園。園內林木蔥蘢,花草繁茂,樓閣參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名聞遐邇的陶然亭、慈悲庵等建築就坐落在這里。
陶然亭是清代的名亭,也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取唐代詩人白居易「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之詩意,這便是公園名稱的由來~
海棠在宣南 歷史 上有一定的淵源,陶然亭公園作為宣南文化的載體,自2011年起每年4月,正值海棠花開時節舉辦以海棠為主的春季觀花文化季。公園栽植絢麗、王族、豐盛、雪墜、露易莎、印第安魔力、紅玉等觀賞海棠品種,在華夏名亭園擺放以紅寶石、綠寶石、多彩等品種為主的沂州海棠盆景,同時在倚新亭、榭湖橋等處營造以海棠為特色的景觀節點,搭配林伍德連翹、藍葉忍冬、早花丁香等春季觀賞植物,豐富景觀層次,點線面相結合,營造優美的春季觀賞景觀。
四月,園內湖水清淺流淌,與岸上的綠蔭垂柳、海棠紅花勾畫出一副生機勃勃、色彩紛紜的「海棠花海」,當你信步陶然亭公園,一樹千花,含香吐蕊,滿園詩意。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太平街19號
交通:地鐵4號線陶然亭站下車
法源寺
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菜市口附近教子胡同南端,是北京城內現存 歷史 最悠久的佛寺。它不僅是北京城內 歷史 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
法源寺
法源寺寺廟面積不算大,但遍植丁香。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還有南洋馬魯古所生的丁香。每年四月初,花兒都會如期綻放,如同一朵朵祥雲,掩映著紅牆青瓦、雕梁畫棟,簡直就是一幅「勝地花開香雪海」的美景。
法源寺丁香花
林則徐、紀曉嵐、龔自珍等名人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和詩篇,就連印度詩聖泰戈爾,也在徐志摩的陪同下來法源寺觀賞過丁香。最美人間四月天,同樣四月也是法源寺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
法源寺的丁香,以大雄寶殿與憫忠閣之間的區域為最盛。寺內的紫丁香大都集中在這里,而且開的最茂盛最漂亮,花香也最為濃郁。這里是寺內最適合拍照合影的地方,尤其是搭配上憫忠閣的牌匾和閣前的香爐,特別出大片。據說,五瓣丁香花比較少見,如果能遇見五瓣丁香,一定會有好的運氣!
一陣微風襲來,花瓣漫天飛舞,香氣四溢,讓人流連忘返。
清代很多寺廟都種植有海棠,這些地方也就成了北京人春天賞海棠花的好去處。你知道嗎?現在以丁香花聞名的法源寺當年還以海棠花廣為人們所知。
法源寺海棠花
如今,海棠並不如丁香出名,但也自有花香襲人,風雲無邊。春日載陽,信步古寺香徑,眼前花樹如雲,殿堂森森,彷彿身在仙境。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法源寺前街7號
交通:乘坐地鐵4號線菜市口站下車
北京動物園
北京動物園位於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是中國開放最早、飼養展出動物種類最多的動物園,是中國最大的動物園之一,也是一所世界知名的動物園。
北京動物園的5000多隻動物來自全世界,包括來自各大洲的動物,比如美洲、亞洲、尤其非洲、中美洲,來自這些地方的動物,遊客們特別感興趣。來自非洲的大象、猩猩、鴕鳥,這些動物都有非常典型的地域特徵。
隨著天氣轉暖,到處都是春天的跡象。北京動物園不論是動物還是花草樹木在經歷一個冬天的沉寂後,正在煥發新的生機,到處彌漫著春的氣息。隨著湖面冰層逐漸消融,鵜鶘、天鵝、綠頭鴨、鴛鴦等水鳥迫不及待開始舒展身體,感受春的氣息。
俏皮的迎春、優雅的玉蘭競相開放,公園中的杏花、梨花含苞待放、躍躍欲試,花草植物都在向陽生長,在這個春天迸發活力與生機。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37號
交通:乘坐地鐵4號線動物園站下車
溫馨提示:在盡情享受春季美景的同時,從自身做起,文明游園,不踐踏草坪、私挖野菜、折損花木、攀爬山石,愛護文物不亂刻畫;疫情期間在公園游覽時科學佩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共同維護文明有序、安全 健康 的公園環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