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喜歡花卉
⑴ 宋朝男子喜歡在頭上戴花,當時這么做有什麼說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為悅己者容";"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人類對於"美"的追求大抵從未停止,也永無盡頭。若是還像宋人一樣活在一個經濟發達,物質相對充足的時代,追求美就更是一種社會習以為常的風尚。
也正是在這種風尚之下,有些超脫我們想像的"漢子簪花"才應運而生。
⑵ 六朝人喜愛()唐代人喜愛()而()是宋代人最喜愛的花卉的代表
六朝時成為南北朝,那時候人們喜歡菊花。唐代人愛牡丹,
宋代周敦頤愛蓮。
⑶ 在宋代文化中,人們對花的各種妙用都有哪些呢
宋代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占據著獨特的一席之地,以其文人審美品位的獨具匠心而頗具佳話。宋代社會採取各種措施鼓勵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發展壯大,他們也自覺追求藝術文化的發展,由此推動了平民階層藝術修養的提升。
花是古代社會優雅生活的象徵,宋代文人雅士圍繞著"花"進行了各類優雅、日常的行為活動和文化交流,極大促進了宋代藝術審美的提升。在中國傳統藝術史上,花都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審美對象,因此在中國傳統的文學、繪畫史上頗為常見,也展現著各類風貌,體現著歷朝歷代的審美風趣。
宋代花卉品種的多樣性以及飲食烹飪手法的南北融合,使得花卉作為食物進入宋代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花卉作為食物雖然吃起來相對較為清淡,但是卻饒有生活情趣,這也進一步促使宋代花作為一種文化與宋代世人之間產生關系。同時宋代世人注重養生保健,花與健康功效之間的聯系也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發展。
結語:
宋人愛種花、簪花、賞花、食花、贈花,通過宋代世人這些與"花"相關的活動,我們在觀察宋代世人日常生活富有情趣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宋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自由開放性。宋代"花"文化,也因為其獨特性和極致性,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獨具特色。
宋代文人憑借著"花"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而世人也通過花傳遞著感情理想,豐富著自己的精神生活。在"花"作為流行物品之下,他們充分發揮"花"的作用,深入提升自身的審美觀念。通過"花卉",使得宋代世人的生活更加異彩紛呈,也在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山家清供》《善賞花吟》
⑷ 宋朝男人愛賞花戴花,為何此舉還是百官履行的禮儀
宋人賞花、戴花的確是一種時尚,而且在官場上,賞花、戴花關乎禮儀,更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據《宋史·禮》中記載:「前二刻,御史台、東上閣門催班,群官戴花北向立,內侍進班齊牌,皇帝詣集英殿,百官謝花再拜」。
當時宋朝上下不管男人、女人,都喜歡戴花,尤其是重大節日,基本上人人戴花。
實際上,戴花之所以流行,也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⑸ 古詩詞中,有什麼關於宋朝人民熱愛花的描寫和體現
《清平樂》是一部展現宋仁宗時期的歷史大劇。從朝堂之事,到帝王、後妃的兒女情長、喜怒哀樂,將北宋皇帝趙禎的人生刻畫的淋漓盡致。這部歷史古裝劇,在豆瓣也收獲了8.7的評分,除了強大的製作團隊與演技兼備的演員以外,《清平樂》最出彩的地方還在於對於大宋美學的體現,這也是這部歷史古裝劇最大的亮點之一。古樸典雅的畫面,服飾、禮儀的高度還原,無一不體現宋人的雅緻生活,劇中播出的一段“四美插花”劇情,就是宋代“文人四藝”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的其中之一。
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宋代士大夫其實是在通過對於插花花瓶的選擇,對於賞花之人的規定,對於插花花材的選擇,借插花等級來區分自己士大夫階層與市民階層的不同等級。在文人士大夫眼裡,那些商人、小販、農民等人,與進入朝廷圍觀的士人和官吏相比,是存在巨大的文化、審美差距的。插花藝術可以讓士大夫階層的身份得到認同,他們對於插花藝術的審美,可以區分出雅人與俗人的區別,比如他們借清雅的瓷瓶插梅花,來彰顯自己,如梅花一般,“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凌霜傲雪的不屈精神;他們追求淡薄素雅的高雅賞花方式,是為了彰顯自己超凡脫俗的品味。插花等級的區分,實際上是士大夫階層為了區別自己與市民階層不一樣的身份等級。所以《清平樂》這部劇中,隨處可見的插花,既是為了體現宋代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其實也在彰顯著那個年代裡,不同階層的不同趣味。然而,愛花卻是所有宋人的摯愛——“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⑹ 宋代人喜歡什麼花
「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葯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這是詩人楊萬里的戲作,而我卻從中看到一個被花海浸泡、淹沒的大宋王朝。兩宋的國情似乎確實有別於前後朝,那就是以文治國。這是大宋開國皇帝、出生於傳統武將門庭的宋太祖趙匡胤定下的方針。為了讓後世子孫徹底貫徹他的精神,他還留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遺訓,並將其刻在一塊石碑上,藏於深宮密室。每當新帝即位時,一個秘密儀式便是恭讀遺訓。密室只有皇帝可以進入,因此包括重臣都不知道「石刻遺訓」的存在,直到宋太祖死後150年,汴梁被金兵攻陷,皇宮遭到蹂躪,這塊石碑才被發現。
宋太祖留給子孫的遺訓是什麼呢?「不得以言論之故,處死士大夫。」遺訓只有兩句,這是其中之一。試想一下,一位君王在安排後事時,該有多少千叮萬囑的事啊,可宋太祖偏偏留下了這么一句,可見他有特殊用意。或許他認為,文人再怎麼胡說八道,也不會扛槍造反,所以盡可以讓他們自由發言。不管怎麼說,這個遺訓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文人揚眉吐氣,翻身做主。宋人爭做文人,並熱衷於享受生活,崇尚文學藝術。文人氣氛如此之濃,所以很難不把一切事關風雅之事都發展到極致。這其中便包括把原本屬於風情、愛好、習俗的男子戴花,演變成為一個國家的禮制。
說到簪花,除了鮮花,宋人還戴人造花。有一種是用琉璃即玻璃製成的,度宗時,宮中即流行簪戴琉璃花,世人爭相仿效。有詩人便賦詩道:「京城禁珠翠,天下盡琉璃。」琉璃——流離,有識之士認為這是「流離之兆」。確實,度宗逝後五年,南宋即告滅亡。這是否可以說是文而誤國呢?
⑺ 宋朝時期的人們喜歡戴花是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嗎
這是一種時尚,是風流雅緻的標簽。所謂唐詩宋詞,各領風騷。宋朝是一個武功衰弱,但是文風極盛的王朝。
許多艷絕一時,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就是在宋朝誕生的。宋朝知名的大詞作家多得數不勝數,耳熟能詳的就有晏幾道父子,宋初南唐後主李煜、蘇軾、劉永、周邦彥、李清照等等。他們或豪放或婉約,或抒懷或懷舊,都留下了很多風流、凄美的句子,在中華文明的史冊上留下了熠熠生輝的痕跡。
比如水滸傳中的西門大官人,隨時頭戴帽花,招搖過市,既是顯擺自己的身份地位,又是展示風雅,更有招蜂引蝶的目的。最後就勾搭上了漂亮風流、而又空虛寂寞的潘金蓮,成就了一段風流際遇,引來了殺身之禍。
所以,宋朝人頭上插一朵花,既是時髦,也是講究,更是附庸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