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花卉
❶ 入侵植物的典型植物
園林中有入侵性的一些植物,以及控制它們不偏離設計意圖的小竅門。
匍匐筋骨草
匍匐筋骨草只有15至25厘米高,可以形成低矮、繁密的草毯。筋骨草喜歡隱蔽的環境,但也能忍受陽光。種植時需將其種在需要的地方,例如河岸的背陰面。因為很容易向這些地方蔓延,它不能作為草坪的鑲邊植物蒿屬植物植株高45厘米,長勢密,葉片銀白色。具有入侵性,尤其是在沙質等疏鬆的土壤中。它應在比較開闊的、有強光的區域應用,使其能爬滿地面。
鈴蘭
鈴蘭百合科鈴蘭屬,是一種易栽培的植物,株高15至45厘米。花序白色總狀,花似鈴鐺,春季開放,有芳香。它需要較大的生長空間,不宜做宿根花卉的鑲邊植物。鈴蘭是林下優良的地被植物,在陰蔽處長勢強健,易有入侵行為。
千屈菜
千屈菜株高60至120厘米,原產歐洲和亞洲溫帶。中國南北均有野生,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淺水中生長最好,也可旱栽,不擇土壤。千屈菜可自播繁衍佔領濕地,使其他物種消亡,在設計時應注意。
婆婆納
婆婆納屬包括了幾種一年生和匍匐性的多年生品種,它們常在草坪上形成緻密斑塊。由於其漂亮的花序,婆婆納常被用於園林中的裝飾,不過一旦侵入草坪,則很難用傳統的闊葉除草劑去除。
小錦葵
小錦葵屬於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80至100厘米,花大粉紅色,有自播繁衍習性,在面積小的園林中不宜應用。
大紅香蜂草
大紅香蜂草又名美國薄荷、洋薄荷,為唇形科香蜂草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株高50至80厘米,猩紅色管狀花,輪傘花序密集,多花。它是園林中的新寵,因為其芬芳的花香常會招蜂引蝶。大紅香蜂草需要每三年分株一次,以防過度蔓延生長。此外,它在強光下生長良好,半陰處易徒長。
毛葉水蘇
毛葉水蘇也叫羊耳朵草,多年生草本。葉卵形,密被銀色絹毛,葉呈銀白色,十分美麗,質感似天鵝絨,應用在花境和園林地被中。盡管它會入侵草坪毀壞園林景觀,但是可以通過拔除植株加以控制
薄荷屬許多薄荷屬的植物如荷蘭薄荷、貓薄荷等,在幾年之內就能成為園林中的入侵植物。可以將其栽植在容器中,再將容器埋在花園里需要配置的地方,這樣可以防止植物蔓延、破壞園林景觀了。
紫莖澤蘭
紫莖澤蘭為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原產於中美洲及熱帶地區,國內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地。
❷ 外來入侵物種植物分別有哪些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入侵的外來物種可能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當今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系。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這個引進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自然界中的物種總是處在不斷遷移、擴散的動態中。而人類活動的頻繁又進一步加劇了物種的擴散,使得許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絕,拓展至其他環境當中。對於此類原來在當地沒有自然分布,因為遷移擴散、人為活動等因素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之外的物種,統稱為外來種。在外來種中,一部分物種是因為其用途,被人類有意地將其從一個地方引進到另外一個地方,這些物種被稱為引入種。
2入侵途徑
編輯
外來物種的入侵途徑大體如下:一是自然入侵;這種入侵不是人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過風媒,水體流動或由昆蟲鳥類的傳帶,植物種子或動物幼蟲發生自然遷移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來物種入侵。如紫莖澤蘭,薇甘菊,以及美洲斑蠅都是靠自然因素入侵中國的。二是人為引進;人為引進分兩種方式,有意引進和無意引進。有意引進,包括出於觀賞、葯用、飼料等目的的引種,出於生物防治、綠化、水土保持等目的的引種。各國為了發展農業、林業、漁業,往往會有意識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品種,但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如福壽螺、水葫蘆等。這些入侵種由於被改變了生態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導致了嚴重的生態危害。還有一種是無意引進:這種引進雖是人為的,但其主觀上並無引進意圖,而是隨著進出口貿易海輪或入境旅客無意間被引入的3。如「松材成蟲」就是中國貿易商在進口設備時隨著木製包裝箱帶進來的,此外入境旅客帶的水果肉類甚至旅客鞋底也會成為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
3第一批名單
編輯
(2003年1月10日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布,16個)
紫莖澤蘭
紫莖澤蘭 (學名: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 R. M. King):呈 半灌木 ,高0.8~2.5米。莖紫色,葉對生、卵狀三角形、棱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排成傘房狀,總苞片三四層,小花白色。有性或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瘦果五棱形。具冠毛,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原產地中美洲,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垂直分布上限為2500米。 全球性 入侵物種 。 [1]
薇甘菊
薇甘菊 (學名:Mikaina micranthaKunth):多年生草質或木質藤本,莖細長,匍匐或攀緣,多分枝,莖中部葉三角狀卵形至卵形,基部心形,先端漸尖,邊緣鋸齒,頭狀花序多數,在枝端常排成 復傘房花序 狀,含小花4朵,全為結實的 兩性花 ,總苞片4枚,狹長橢圓形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的小苞葉,花有香氣;花冠白色,脊狀,檐部鍾狀,5齒裂,瘦果黑色。原產地中美洲,1884年首次在香港登陸,1984年在深圳發現。 分布於香港、澳門和廣東 珠江三角洲地區 ,全球性入侵物種。 [2]
空心蓮子草
空心蓮子草 (學名: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 Griseb.):多年生草本。根莖繁殖。3~4月根莖萌芽出土; 匍匐莖 發達,節處生根,莖的節段亦可萌生成株。葉對生,有短柄,葉片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頭狀花序單生於葉腋,由10~20多朵無柄的白色小花集生組成,有總花梗;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質,宿存;花被5片,披針形,背部兩側壓扁,膜質,白色有光澤;花期5~10月份。原產地南美洲,1892年在上海附近島嶼出現,1950年代作 豬飼料 推廣栽培,分布於黃河流域以南地區、天津。全球性入侵物種。
豚草
豚草 (學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L.):一年生草木,高20~250厘米。莖直立,具棱,多分枝,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片三角形,1~3回羽狀深裂。頭狀花序單性,雌雄同株;約50~60個在枝端排列成總狀,花冠淡黃色,總苞倒卵形倒圓錐形,囊狀,無花冠與冠毛,花柱2,絲狀,伸出總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被在堅硬的總苞內。分布於北美洲,1935年發現於杭州,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惡性雜草,對 禾木科 、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毒麥
毒麥 (學名:Lolium temulentumL.)一年生草本。稈成疏叢,高20-120厘米,具3-5節,無毛。葉片扁平,質地較薄,邊緣微粗糙。穗形總狀花序,小穗含4-10小花,小穗軸節間長1-1.5毫米,平滑無毛;穎較寬大,與其小穗近等長,外稃橢圓形至卵形,成熟時腫脹,基盤微小芒近外稃頂端伸出,長1-2厘米,粗糙;內稃約等長於外稃,穎果為其寬的2-3倍。花果期6-7月。原產歐洲地中海地區,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除西藏外,中國大陸各省都有發現,全球性入侵物種。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 (學名:Spartina alternifloraLoisel. )屬禾本科,是一種 多年生草本植物 。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葯長5-7mm。原產美國東南部海岸,1979年作為經濟作物引入上海( 崇明島 )、浙江、福建、廣東、香港。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 紅樹林 消失。 [3]
飛機草
飛機草 (學名:Eupatorium odoratumL.)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粗壯,橫走。莖直立,高1-3米,蒼白色,有細條紋;分枝粗壯,常對生,葉對生,卵形、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花序下部的葉小,常全緣。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頂或枝端排成傘房狀或復傘房狀花序,總苞圓柱形,總苞片3-4層,覆瓦狀排列,外層苞片卵形,麥桿黃色。花白色或粉紅色。瘦果黑褐色,5棱,花果期4-12月。原產中美洲,1920年代作為一種香料植物引種到泰國栽培,1934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分布於台灣、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全球性入侵物種。
鳳眼蓮
鳳眼蓮 (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Mart.) Solms)是浮水草本或根生於泥土中,高30~50厘米。莖極短,節上生根,具長匍匐枝,與母株分離後,長成新植株。葉基生,蓮座狀,葉片卵形,倒卵形至腎圓形,光滑:葉柄基部略帶紫紅色,膨大呈葫蘆狀的氣囊。花葶單生,中部有鞘狀苞片,穗狀花序有花6~12朵,花被 紫藍色 ,6裂,在藍色的中央有鮮黃色斑點,子房卵圓形。蒴果卵形。原產巴西東北部,1901年從日本引入台灣作花卉,1950年代作為豬飼料推廣。在遼寧南部、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栽培,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逸生為雜草。大量逸生,堵塞河道,破壞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本地 生物多樣性 。 [4]
石茅
石茅 (學名:Sorghum halepense(L.) Pers.)也稱 假高梁 ,多年生禾草,有根狀莖。稈直立,高100-150cm。葉寬線形至線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無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分枝近輪生,無柄小穗橢圓形,成熟時為淡黃色或帶淡紫色,主脈由齒間伸出成芒,也可全緣而無芒。雄蕊3枚;花柱2枚,僅基部聯合,柱頭帚狀。有柄小穗雄性,較無柄小穗狹窄,顏色較深,質地亦較薄。種子千粒重3.5克。原產地中海地區,20世紀初從日本引到台灣南部栽培,同一時期在香港和廣東北部發現,種子常混在進口作物種子中引進和擴散,分布於中國多地, 是高粱、玉米、小麥、棉花、大豆、甘蔗、黃麻、 洋麻 、苜蓿等30多種作物地里的雜草,還可與同屬其他種雜交。
蔗扁蛾
蔗扁蛾 (學名:Opogona sacchari)成蟲體色黃褐,體長8-10mm,展翅22-26mm,前翅深棕色,後翅黃褐色,後足長,超出翅端部,後足脛節具長毛。腹部腹面有兩面三刀排灰色點列。停息時,觸角前伸;爬行時,速度快,形似 蜚蠊 ,並可做短距離跳躍。成蟲多在傍晚到午夜活動,有取食補充營養和趨糖的習性,趨光性不強。原產地非洲熱帶、 亞熱帶地區 ,1987年隨進口 巴西木 進入廣州,1990年代傳播到了北京。分布在10餘個省、直轄市。威脅香蕉、甘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及溫室栽培植物。
濕地松粉蚧
濕地松粉蚧 (學名:Oracella acuta)雌成蟲梨形,腹部向後尖削,觸角7節。若蟲橢圓形至不對稱橢圓形,長1.02-1.52mm,3 對足。末齡後期,蟲體分泌蠟質物形成白色蠟包,覆蓋蟲體,雄成蟲分有翅型和無翅型兩種。初孵若蟲孵化後聚集在雌成蟲的蠟包內,天氣適宜時爬出,在松樹枝、梢、葉處不停活動,並隨氣流 被動擴散 ,擴散距離一般為17km,最遠可達22km。部分初孵若蟲在較隱蔽的嫩梢、針葉束或球果上聚集生活。原產地美國,1988年隨濕地松進入中國 廣東省台山 ,到1994年,已擴散蔓延至廣東省多個縣市。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引入的 濕地松 、 火炬松 和 加勒比松 加速了擴散,對本地的 馬尾松 、 南亞松 等構成嚴重威脅。 [5]
強大小蠹
強大小蠹(學名:Dendroctonus valens)成蟲圓柱形,長5.7-10.0mm,淡色至暗紅色。雄蟲長是寬的2.1倍,成蟲體有紅褐色,額不規則凸起,前胸背板寬,具粗的刻點,向頭部兩側漸窄,不收縮;蟲體稀被排列不整齊的長毛。雌蟲與雄蟲相似,但眼線上部中額隆起明顯,前胸刻點較大,鞘翅端部粗糙,顆粒稍大。原產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等美洲地區。1998年在 中國山西省 陽城、沁水首次發現,可能與引進木材有關。分布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不僅攻擊樹勢衰弱的樹木,也對 健康樹 進行攻擊(尤其是油松),導致發生區內寄主的大量死亡。
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 (學名:Hyphantria cunea)雌雄異型,成蟲白色。雄蛾觸角雙櫛狀,前翅上有幾個褐色斑點。雌蛾觸角鋸齒狀,前翅純白色。美國白蛾以蛹在樹皮下或地面枯枝落葉處越冬,幼蟲孵化後吐絲結網,群集網中取食葉片,葉片被食盡後,幼蟲移至枝杈和嫩枝的另一部分織一新網。原產北美洲,1979年傳入中國遼寧丹東一帶,1981年由漁民自遼寧捎帶木材傳入山東榮成縣並蔓延,1995年在天津發現,主要為害落葉 闊葉樹 種,包括許多經濟林,果樹, 行道樹 和 觀賞樹木 。重要的如 白蠟槭 , 糖槭 ,桑,蘋果,梨,山楂, 李屬 , 薔薇屬 , 綉球花 屬,樺屬, 榿木 ,櫟,胡桃屬,柿, 楊屬 ,柳屬, 榆屬 和 懸鈴木 等。也取食寄主樹木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煙草、甘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和雜草。
非洲大蝸牛
非洲大蝸牛 (學名:Achating fulica)是中大型的陸棲蝸牛。成體殼長一般為7~8厘米,最大則可長到超過20厘米。夜行性,雜食性,大多是在潮濕環境中活動,喜歡在下雨及夜間出沒。原產非洲東部沿岸坦尚尼亞的桑給巴爾、 奔巴島 , 馬達加斯加島 一帶。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在福建廈門發現,可能是由一 新加坡華人 所帶的植物而引入。後被作為美味食物,引入多個南方省份。分布於廣東、香港、海南、廣西、雲南、福建、台灣。全球性入侵物種。食物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種作物。 [6]
福壽螺
福壽螺 (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個體大,每隻100~150克,最大個體可達250克以上。有巨型田螺之稱。外殼顏色比一般田螺淺,呈黃褐色,卵於夜間產在水面以上乾燥物體或植株的表面,多的可達千粒以上。原產 亞馬遜河流域 ,作為 高蛋白食物 最先被引入台灣;1981年引入廣東,1984年前後作為特種經濟動物廣為養殖,後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養殖。由於被大量遺棄或逃逸,並很快從農田擴散到天然濕地。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福建、浙江,對水稻生產造成損失。威脅入侵地的水生貝類、水生植物和破壞 食物鏈 構成,是卷棘口吸蟲、 廣州管圓線蟲 的中間宿主。 [7]
牛蛙
牛蛙(學名:Rana catesbeiana)體長約20厘米,後肢長達25厘米。成體大者體重超過0.5千克。頭部寬扁。口端位,吻端尖圓面鈍。眼球外突,分上下兩部分,下眼皮上有一個可折縐的 瞬膜 ,可將眼閉合。體綠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黃色,四肢有黑色條紋。常生活於靜水中或其附近。春季繁殖,卵產於水中。蝌蚪呈綠褐色帶有深色斑點。蝌蚪階段持續1~3年,原產北美洲落基山脈以東,北到加拿大,南到 佛羅里達州 北部。1959年作為食物引入,遍布 北京以南 地區除西藏、海南外的中國大陸地區。對本地 兩棲類 造成威脅,甚至影響到生物多樣性,如滇池的本地魚類。
❸ 目前中國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入侵植物
紫莖澤蘭
學名:Eupatorium adenophorumSpreng.(Ageratinaadenophora (Spreng.) R. M. King & H. Rob.)
英文名:Crofton Weed
中文異名:解放草、破壞草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莖紫色,被腺狀短柔毛,葉對生,卵狀三角形,邊緣具粗鋸齒。頭狀花序,直徑可達6mm,排成傘房狀,總苞片3—4層,小花白色,高1—2.5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行有性和無性繁殖。每株可年產瘦果1萬粒左右,藉冠毛隨風傳播。根狀莖發達,可依靠強大的根狀莖快速擴展蔓延。能分泌化感物,排擠鄰近多種植物。
原產地:中美洲、在世界熱帶地區廣泛分布。
中國分布現狀:分布於雲南、廣西、貴州、四川(西南部)、台灣,直分布上限為2500m。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在雲南南部發現,可能經緬甸傳入。在其發生區常形成單種優群落,排擠本地植物,影響天然林的恢復;侵入經濟林地和農田,影響栽培植物生長;堵塞水渠,阻礙交通,全株有毒性,危害畜牧業。
控制方法:
(1)生物防治:澤蘭實蠅對植株高生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野外寄生率可達50%以上;
(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紅三葉草、狗牙根等植物進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
(3)化學防治:2,4—D、草甘膦、敵草快、麥草畏等10多種除草劑對紫莖澤蘭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製作用,但對於根部效果較差。
❹ 中國常見的入侵植物一支黃花
入侵植物常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生態適應能力強。主要表現為遺傳多樣性高,抗逆性強,生態位廣;種子可以休眠,以保證在特定時期萌發;能產生抑制其他植物生長的物質;具有能夠刺傷動物並引起動物反感的棘刺等;植物的光合效率高。
第二,繁殖能力強。主要表現為能通過種子或營養體大量繁殖,世代短,能在不利環境下產生後代;植物的根或根莖內有貯存大量營養,具有很強的無性繁殖能力。
第三,傳播能力強。主要表現為有適合通過媒介傳播的種子或繁殖體,傳播率高;善於與人共棲,容易通過人類活動來傳播。
外來入侵植物最大的危害是直接導致本地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喪失,有些還引起人類的過敏性疾病,危害人體健康,如豚草的花粉[1]。
共5張
入侵植物
入侵原因
研究結論
加拿大的生物學家約翰·克里羅諾墨斯基於溫室的實驗,發現了入侵植物獲得成功的秘密。他發現入侵的野草能夠超常繁衍,這是因為這些野草移植到新土地後,就躲開了原生土地上的病原體。當然,並非所有的植物都有入侵他鄉的本領,大多數植物還是喜歡″家鄉″生活,移栽他鄉可能難以繁殖,或者產量降低。
美國生物學家拉甘·卡拉威的觀察更支持了克里羅諾墨斯的結論。他們研究的是北美洲惡名昭著的斑點矢車菊,它是一種從中歐入侵到北美洲的頑固雜草。研究人員把斑點矢車菊的種子分別種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消過毒和未消毒的土壤中。
比起在未消毒的北美洲土壤中,斑點矢車菊在消過毒的北美洲土壤中,長快了一倍半。可是相對於未消過毒的歐洲土壤,它們在消過毒的歐洲土壤中長快了9倍之多。這顯示歐洲土壤里有更多不利於矢車菊生長的病原體。斑點矢車菊的剋星的確讓矢車菊在歐洲不能太放肆。當他們把斑點矢車菊種在法國的土壤中,它們在種過叢生禾草的土壤中過得比較好,這可能是因為種過叢生禾草的土壤中沒有太多斑點矢車菊的剋星。
❺ 河南多地遭「惡魔之花」入侵,當地採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已經開始尋找這個植物,並且會將其除掉,讓它們沒有辦法繁殖,以免給當地的生態系統帶來更嚴重的傷害,遇到後一定要及時的報備。
❻ 中國入侵植物名錄
中國入侵植物名錄》由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植物分類學課題組馬金雙博士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書根據文獻記載(截至2012年12月)與學名考證,共整理出中國入侵植物94科、450屬、806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學名、中文名(中文別名)、原始文獻、名稱出處、省市區的分布、原產地及詳細的參考文獻(引證文獻)。書中將中國入侵植物物種分為七個等級:1級,惡性入侵類;2級,嚴重入侵類;3級,局部入侵類;4級,一般入侵類;5級,有待觀察類;6級,建議排除類;7級,中國國產類。
書名
中國入侵植物名錄
又名
The Checklist of the Invasive Plants
作者
馬金雙
ISBN
9787040376906
頁數
324頁
快速
導航
編輯推薦
目錄
內容簡介
(The Checklist of the Invasive Plants)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24頁;ISBN:978-7-04-037690-6;定價:48元)。全面啟動中國外來入侵植物的研究是辰山2010年4月正式成立後辰山專項資助的首批(2010年7月)項目之一,由馬金雙博士主持,聯合全國八家科研單位共同完成。參加此項工作的專家學者來自全國各大自然區域,其中辰山負責華東,北京師范大學負責華北,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負責華中,廣西植物研究所負責中南,韓山師范學院負責華南,雲南大學負責西南,河西學院負責西北,沈陽大學負責東北;另有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負責名錄主審和全國入侵植物標本信息錄入。
與國家保護植物的紅色名錄相應,作為國家入侵植物的「黑名單」,《中國入侵植物名錄》共收錄94科450屬806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學名、中文名(中文別名)、原始文獻、名稱出處、省市區的分布、原產地及詳細的參考文獻(引證文獻)。書後附有植物學名和中文名兩個索引。本名錄是對我國入侵植物的全面總結,並首次將中國入侵植物劃分為七個等級。她既可作為中國外來入侵植物深入研究的本底,各類管理工作的指南,科學普及和指導生產實踐的基礎,同時也為編寫《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志》奠定了良好基礎。 [1] [2]
編輯推薦
馬金雙主編的《中國入侵植物名錄》詳細的介紹了東亞(中國、日本、朝鮮和韓國)及其周邊國家與地區的高等植物分類學文獻。全書共包括四部分10大類60項近1200種文獻。其中第一部分是文獻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文獻介紹以及相關的評論,包括檢索類、辭典類、植物志、採集史、分類系統、命名法規、拉丁文與模式以及參考書,第三部分是中外期刊介紹與評論,第四部分為18個附錄。另外,書末還有6個索引。本書是東亞首部高等植物分類學文獻專著,是從事東亞及其周邊地區高等植物分類的必備工具書,同時也是植物地理學、植物區系學、植物生態學、植物資源學、植物化學、植物保護生物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以及農業、林業、醫葯、園林、商業、檢疫等專業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專院校師生的重要工具書,也可作為有關部門管理人員和植物學愛好者的參考書。
❼ 入侵性較強的有害植物有哪些
一種生物被人為地移到沒有天敵的地方,就成為外來入侵生物。所以很難講哪種生物的入侵性較強,像中國的鯉魚可以在美國橫行霸道,而外國有些生物入侵後也造成中國的生態失衡甚至災難。
很難講哪種生物的入侵性較強,但目前對我國造成較大損失的外來生物有:
1、鳳眼蓮:原產南美,1901年作為花卉引入中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作為豬飼料水葫蘆推廣,此後大量逸生。
2、 福壽螺卵:這種原產於南美的動物在江浙一帶吞噬了萬畝良田。
3、蔗扁蛾幼蟲:1987年隨進口巴西木進入廣州,現已傳播蔓延到京。
4、椰心葉甲:2002年6月在海口市首次發現,已造成億元經濟損失。
5、水花生:是三大外來生物之一,水花生葉甲對其起到一定抑製作用。
6、藿香薊:由國外引進,種子頂上的冠毛隨風飄散,所以極易繁殖。
7、含羞草:引入我國華南地區後發生變異,根粗枝壯高達一米。
8、澎蜞菊:對原生植物的絞殺力強,對畜牧業危害極大。
9、薇甘菊:原產中美洲的薇甘菊攀上灌木後,能破壞光合作用使其窒息而死。
「事實上,外來入侵生物也潛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夜市中常見的福壽螺,這種原產南美亞馬孫河流域的動物以超強的繁殖能力在江浙一帶吞噬了萬畝良田;小龍蝦,這種來自中南美的動物具有強悍的打洞習性,幾乎使洞庭湖「千里之堤,毀於蝦穴」。
「中國現已成為遭受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入侵中國的外來物種有400多種,其中有50餘種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每年,紫莖澤蘭等11種主要外來入侵生物給中國造成經濟損失就高達570多億元人民幣。
「現在外來入侵生物正在我國瘋狂地『變壞』」。與一般人的想像不同,外來物種進入後並不是立即「翻臉」,它們最初「心甘情願」地被種植應用,一旦適應、繁衍至一定規模,才會主動攻擊,威脅其他物種甚至人類的生存。一般植物的潛伏適應時間長達20年,因此2000年以來,我國外來物種開始進入生態危害高發期。
❽ 河南多地遭「惡魔之花」入侵,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有關部門已經指出,要對這些花斬草除根了。
有關部門採取了哪些應對措施?
據國內媒體報道,目前在我國很多省份都出現了加拿大一枝黃花泛濫的現象。雖然這種植物對人體無害,但它有太多的負面影響。通過對加拿大一枝黃花的研究,植物專家指出要把它們連根拔起,不僅要連根拔起,還要將它們堆在一起燒掉才可以。此外,各地區相關部門需要對花卉市場進行調查,一發現加拿大一枝黃花就立馬銷毀。當然,我們也不必對此感到恐慌。只要預防措施和處理措施到位,加拿大一枝黃花就不會給我們帶來太大的惡劣影響。我們應該相信國家,積極配合施展各種工作就可以了。不必要因為這一課植物,就鬧得這么緊張。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❾ 求外來入侵植物的資料,包括對生態環境、經濟危害啊,數據要可靠啊……
、互花米草
學 名: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
英文名:Smooth Cord-grass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稈高1-1.7m,直立,不分枝。葉長達60cm,基部寬0.5-1.5cm,至少干時內卷,先端漸狹成絲狀;葉舌毛環狀,長1-1.8cm。圓錐花序由3-13個長(3-)5-15cm,多少直立的穗狀花序組成;小穗長10-18mm,覆瓦狀排列。穎先端多少急尖,具1脈,第一穎短於第二穎,無毛或沿脊疏生短柔毛;花葯長5-7mm。
生物學特性:多年生草本,生於潮間帶。植株耐鹽耐淹,抗風浪。種子可隨風浪傳播。根系分布深達60cm的灘土中,單株一年內可繁殖幾十甚至上百株。
原產地:美國東南部海岸;在美國西部和歐洲海岸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上海(崇明島)、浙江、福建、廣東、香港。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79年引入,曾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近年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害草,表現在:(1)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影響灘塗養殖;(2)堵塞航道,影響船隻出港;(3)影響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並誘發赤潮;(4)威脅本土海岸生態系統,致使大片紅樹林消失。
控制方法:除草劑能清除地表以上部分,但對於灘塗中的種子和根系效果較差。
5、毒 麥
學 名:Lolium temulentum L.
英文名:Darnel Rye-grass, Poison Darnel
分類地位:禾本科Gramineae
鑒別特徵:莖叢生,高20-120cm。葉線狀披針形,長6-40cm,寬3-13cm。穗狹,長5-40cm,主軸波狀曲折,兩側溝狀,具8-19個互生的小穗;每小穗含(2-)4-6個花。第二穎具5-9脈;芒長7-15mm。穎果長橢圓形,長4-6mm,綠而具紫褐暈。
生物學特徵: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適應性廣,分櫱力較強。其籽實比小麥早熟,熟後隨穎片脫落。種子繁殖。
原產地:歐洲地中海地區;現廣布世界各地。
中國分布現狀:除西藏和台灣外,各省(區)都曾有過報道。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隨麥種傳播。1954年在從保加利亞進口的小麥中發現。可造成麥類作物嚴重減產。麥種受真菌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 & Del.侵染產生毒麥鹼(Temuline),能麻痹中樞神經。人食用含4%毒麥的麵粉,就能引起中毒。毒麥做飼料時也可導致家畜、家禽中毒。
控制方法:人工拔除。
4、豚 草
學 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
英文名:Ragweed, Bitterweed
分類地位:菊科Compositae
鑒別特徵:高1m以下,莖下部葉對生,上部葉互生,葉一至二回羽裂,邊緣具小裂片狀齒。雄花序總苞碟形,排成總狀,雌花序生雄花序下或生上部葉腋。
生物學特性:一年生草本,生於荒地、路邊、溝旁或農田中,適應性廣,種子產量高,每株可產種子300-62000多粒。瘦果先端具喙和尖刺,主要靠水、鳥和人為攜帶傳播;豚草種子具二次休眠特性,抗逆力極強。
原產地:北美洲;在世界各地區歸化。
中國分布現狀:東北、華北、華中和華東等地約15個省、直轄市。
引入擴散原因和危害:1935年發現於杭州,為一種惡性雜草,其危害性表現在:(1)花粉是人類花粉病的主要病原之一;(2)侵入農田,導致作物減產;(3)釋放多種化感物質,對禾木科、菊科等植物有抑制、排斥作用。
控制方法:(1)用豚草卷蛾進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2)苯達松、虎威、克蕪蹤、草甘膦等可有效控制豚草生長;(3)用紫穗槐、沙棘等進行替代控制有良好的效果。
❿ 為什麼入侵中國的「霸王花」,致30種鄉土植物消亡,遇到可下無情手
它具有鮮艷的色彩,非常具有觀賞性。它通常在插花中用作插花。它在花卉市場上非常受歡迎,也被稱為「快樂草」。它最初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引入中國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它因在野外出生而成為臭名昭著的惡性雜草,也被稱為「生態殺手」。農民的朋友受了很多苦。那麼,這是什麼怪物?
如果不願意,將其拔出並燃燒。加拿大的黃色花是在六盤水的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發現的。它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並成功地插入了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