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棋王
① 於幼華的生平
14歲時,於幼華初次參加浙江省少年賽便取得優異成績。1976年,獲得首屆全國少年錦標賽冠軍,成為我國第一位少年棋王,次年蟬聯冠軍。1978年,他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被選入浙江省隊,開始他夢寐以求的職業棋手生涯。在專業隊潛心修煉三年,棋藝進步飛快。1981年溫州大閱兵,20歲的於幼華一路過關斬將,躋身前六名。在整個比賽中,於幼華沒有一盤和棋,全部是勝負見分曉的。於是《羊城日報》記者李名良送他「拚命三郎」的綽號。1982年被授予首批國家象棋大師稱號。緊接著「三角杯」技壓群雄,「金菱杯」穩坐冠軍寶座,「美樂杯」再次稱王……1986年,他摘走第二屆「七星杯」國№邀請賽的桂冠。1987年再度打進全國前六名。1990年他獲得全國第五名。 1993年獲第三名。他的道路可說是一帆風順,然而後面的日子還會這樣順利嗎?
1990年,於幼華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件痛苦──專業隊解散了,一時間於幼華何去何從難以定奪,最後轉到火車頭體協隊,到杭州鐵路分局工作。 作為半專業棋手,於幼華仍然保持對象棋原有的激情,積極背戰全國團體賽,1995年,他不負重望,坐鎮一台,憑借深厚的棋力打敗柳大華、趙國榮等眾多好手,為火車頭隊再次捧杯立下了汗馬功勞。1996年再度躋身前六名。1997年12月汶萊舉行的第八屆亞洲城市名手賽,共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名棋手參加角逐,於幼華代表中國隊出征,以5勝2和的絕對優勢捧走冠軍獎杯。1998年底特大門檻降低,於幼華有幸成為其中一員,雖說從未打過冠軍,而今被評為特級大師,也算是一種彌補吧。
作為與趙國榮、呂欽、李來群同代的棋手,在棋場征戰廿載的於幼華似乎已感到有些疲倦。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勝負的淡漠,於幼華爭強好勝的鬥志在逐漸減弱。由於工作、家庭樣樣都得顧及,於幼華已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象棋當中。他曾坦言自己在年輕時沒有趙國榮、呂欽等用功,如果允許重新來過,他還會選擇象棋,會很用功,會把全部情感都放在他鍾愛的象棋上。而現在雖然每年都有比賽,也只能在賽前抽出一段時間練棋,因為他還有工作。他是一個做事非常認真和執著的人,做什麼事都會全情投入,爭取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 在生活當中的於幼華遠遠沒有棋上那樣冒險,他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閑暇時,總會拿出他的集郵冊擺弄一會兒,同時也會抽出一些時間來照顧花卉,做一個平凡人。兒子的功課也是令他頭疼的事,總得花費時間指導他的學習,畢竟21世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型的。把自己的業余時間排得滿滿的於幼華也就無法顧及象棋,雖然象棋是他的摯愛,也只能忍痛割愛了。於幼華直言:「我現在基本不擺棋了,只是在賽前的一段時間做准備。」雖然這樣,於幼華的棋依舊讓人感覺很頭痛。
② 古今名人
搜索引擎的用途:自己動手查資料比提問有效多了
③ 於幼華特大現在做什麼工作,代表那支隊
④ 近代名人勵志故事700~800字
陳毅元帥
(上)-1
陳毅元帥是我國現代圍棋事業的奠基人。 陳毅爺爺是我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和圍棋有著不小的緣份。1921年,陳毅到法國里昂勤工儉學,因為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入獄。在獄中他和難友們自製圍棋,鑽研棋藝,消渡時光。回國後,在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爺爺在贛南打游擊的艱難歲月里,圍棋成了陳毅爺爺和同志們閑暇之時最好的休息方式。在挺進蘇北的黃橋大戰前夜,陳毅爺爺依然抽空和軍中的棋友對局。其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感染身邊的同志們和周圍的朋友。 新中國成立以後,陳毅爺爺是我國的副總理和外交部長,他在日理萬機中仍然沒有忘記圍棋,是我國第一任圍棋協會名譽主席,為圍棋的開展普及和對外交流,起了決定的作用。
陳毅爺爺有一首圍棋名詩「紋枰對坐,從容談兵。研究棋藝,推陳出新。棋雖小道,品德最尊。中國絕藝,源遠根深。繼承發揚,專賴後昆。敬待能者,奪取冠軍。
( 中 )-2
陳爺爺愛護關心老一輩國手。 解放後,陳爺爺擔任了上海市長。他知道要把圍棋發揚光大,首先要安排好老棋手的生活。當時的老棋手生活多無保障,只能靠下棋糊口飯吃。哪顧得上培養新人推廣圍棋運動。陳爺爺多次接見這些老棋手,問寒問暖,並指示先將一些有名望的老棋手安排在文史館,使他們有固定的收入。在他的關心下,劉棣懷、顧水如、王幼宸、魏海鴻和汪桭雄等老先生先後都當了文史館觀員。後來陳爺爺多次提到要改善老棋手的生活,他經常強調老棋手應當享受教授的待遇。在陳爺爺的不斷關心下,老棋手的生活日益改善,他們的工資收入增加了住房改善了,政治地位也提高了。顧水如先生擔任了上海市的政協委員,劉棣懷先生擔任了市人委的參事。老棋手們吃圍棋這碗飯苦了多少年,如今開始揚眉吐氣了。他們心裡都明白這是陳爺爺關懷的結果。陳爺爺希望他們能把自己的本領拿出來,為祖國的圍棋事業做貢獻。
後來,這些老棋手在培養年青棋手時都是那樣的熱心,無私,那樣的全心全意,幾乎看不到一點保守思想。他們都希望年青棋手迅速提高水平,打敗自己。這是棋手的最高境界。老棋手所以有這樣的品格,是和陳爺爺的品格分不開的。最終培養出了陳祖德和以他為領軍的一代新人。
( 下 )-3
陳爺爺親手締造和促成中日圍棋的交流。 1960年春,第一個日本圍棋代表團來華訪問。這次來訪在中日兩國的圍棋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次交流是由陳爺爺和日本著名的自民黨議員松村謙三先生共同發起的,陳爺爺對圍棋事業做過很多貢獻,促成中日圍棋的交流,無疑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從此,兩國圍棋代表團每年都你來我往,一直到1966年我國文化大革命,被迫中斷。這在當時是很獨特的,因為那時兩國還沒有建交,兩國關系還沒正常化。陳爺爺還接見日本圍棋代表團,並在人民大會堂宴請日本圍棋代表團。為促進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貢獻。為培養我國第一代新人,創造了必不可少的外部環境。為了表彰陳爺爺對中日圍棋交流的卓越貢獻,1963年,日本圍棋代表團在人民大會堂的宴會上,由杉內九段和宮本八段分別代表日本棋院和關西棋院宣讀了贈送陳爺爺圍棋名譽七段的證書。然後把證書贈給了陳爺爺。十年後,在我國文革後期恢復圍棋運動項目後,日本棋院於1973年,宣布追認已經去世的陳爺爺為名譽八段。以紀念陳爺爺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建國時的老一輩棋手和當時的圍棋水平。——4
以南劉北過為代表的老一輩棋手,是我國六十年代初期的棋界主力,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是他們傳承了我們的國寶,是他們培養出了以陳祖德為代表的新中國的第一代國手。
南劉是上海的劉棣懷,北過是北京的過惕生,這兩人代表了當時我國的最高水平,曾先後奪得過全國冠軍,在64年,第一次全國定段時,被授予五段——當時全國最高段位。
另外還有北京的三老是:過惕生,金亞賢,和崔雲趾。上海的四老是:劉棣懷,王幼宸,魏海鴻,和陳祖德的老師顧水如。等等。
過惕生是我國第二代國手聶衛平的老恩師。
另外,當時的水平是很低的。和日本的最高水平到讓兩子。1960年,在陳祖德記錄的中日圍棋交流史上,用的竟是「國恥」二子。日本來了一個八段,一個七段,一個五段(女),兩個業余棋手。尤其是伊藤五段老太太,八戰全勝,殺得我們成名的國手個個敗陣,「拿著棋子的手不停地顫抖,其情景令人不忍目睹。陳祖德說「實在不光彩」。「無論如何也是個恥辱」。
我國的圍棋就是在這樣一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我們今天,小龍小虎們馳騁天下時,不要忘記了他們這些令人尊敬的老前輩。
陳 祖 徳
(一)-5
陳祖德出生於1944年。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國手中的領軍大帥。陳祖德很小就跟隨父親學會了圍棋,在他七歲的那年,陳祖德在上海襄陽公園和老年閑居上海的顧水如先生下了一盤受七子棋,下著下著顧老突然高興的一拍桌子說,這個孩子我收了!從此收陳祖德為徒,陳祖德的棋藝大進。五年後,年近七十的顧水如把十二歲的陳祖德推薦給了當時的南方棋界盟主劉棣懷。受這位老師的影響,陳祖德的棋風鋼烈,極擅長中盤搏殺,對中國古代棋藝精髓領會得頗為透徹。
1959年,十五歲的陳祖德獲得了上海市的圍棋冠軍。1960年,陳祖德戰勝了當時的「南劉北過」,開始在全國棋壇嶄露頭角,1962年陳祖德獲得了全國比賽的亞軍。1963年在讓先的情況下,陳祖德第一次戰勝來訪的日本九段棋手。隨後,在1965年陳祖德又率先在分先棋中,戰勝了日本九段岩田達明。在國內的比賽中,1964年,1966年,1974年陳祖德三獲全國冠軍。
(二)發奮鑽研,創立布局中國流——6
陳祖德對圍棋的熱愛,對圍棋的追求貫穿於自始至終。一個人,長大了不管幹什麼,只要他熱愛自己的事業,對自己的事業勤勤懇懇,發奮鑽研,就能一定干好乾出成績來。不管幹什麼,一定要干好。陳祖德就是我們各行各業的好榜樣。
在進入國家隊以後,陳祖德的棋藝不斷的提高,在和日本棋手的不斷交往中,尤其是六一年和安藤英雄(日本業余圍棋冠軍)比賽後,深感布局對於發揮水平的作用。只有在布局中擺好陣勢取得主動才能順利進行中盤作戰。
經過一段的研究,他感到「對角星」布局較適合自己的棋風。但「對角星」以為大家所熟知,又可輕易地阻止使用,陳祖德決心研究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並利於突破的布局。他認真研究現代日本布局,研究中國古譜,日本古譜和日本「新布局」時期的布局,直至研究日本業余棋手的布局。他研究的棋譜多了,視野就開闊了。最後他終於找到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布局——執黑棋採用「對角星」布局,如果對手阻止使用「對角星」布局,則採用「中國流」布局。當時還沒有「中國流」這個名子。就這樣,中國流布局產生了,並很快在中國世界上盛行,最後被日本圍棋界稱之為「中國流」
(三)人生受阻,逆境磨練志不移——7
國運盛,棋運盛。國運衰,棋運衰。隨著66年底日本圍棋代表團訪華的結束,我國的文化大革命終於把圍棋運動掃下了共和國的舞台。一大批新生國手,一代國家的棟梁之材,被迫離開了棋盤——不許下棋了。剛剛建起的圍棋大廈,一夜間被轟然推倒。正在追趕日本圍棋的中國圍棋列車,突然被撞出軌了!
陳祖德從一個五好運動員一下變成被改造的對象。終於在1970年夏天,被下放到山西省長冶市屯留縣,國家體委的「五七幹校」勞動改造。年底,又被分配到北京第三通用機械廠。同去的還有吳淞笙,王汝南,曹志林,華以剛,邱鑫和黃德勛。這就是以後聞名於世的「三通用七兄弟」。
在沒有棋下時,有一天他收到了清華大學一些師生的來信,希望得到他的指導。於是他便帶著邱鑫或曹志林去了清華大學。在學生宿舍擺開了指導棋,由於校內的很多圍棋愛好者聞風而來,觀看的人太多了不但把桌子四周圍的水泄不通,連雙人床的上鋪也坐滿了人。晚上就和同學們擠在一起。清華大學至今還是高校里圍棋水平最高的。在三通用時,社會上經常有愛下圍棋的人去找他們,他們都給予了熱心的指導和幫助,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後來的棋聖聶衛平。曹志林還辦了個小圍棋班,教大家學棋。
在逆境中,有的人放棄了自己的追求,有的人沉降淪落了。可是陳祖德卻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沒有放棄對事業的熱愛,沒有停止對逆境的斗爭。我們不但要學習他勇於奪冠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做人的高尚品德。
(四)棋品要好,人品要高,學棋要先學做人 ——8
陳祖打德棋不但好,棋不但高,棋品更好,人品更高。下棋不管碰上棋比自己好的還是差的,都要認真下棋,不能瞧不起對方,不認真和對方下棋。在他的一生棋海中,有一次對局對他的刺激最大,使他對什麼叫棋品,什麼是人品有了深刻的認識,使他終生難忘。
那是在1960年日本圍棋代表團訪問我國時,陳祖德和安藤英雄下的一盤棋。「倆人交手不久他就佔了上風。安藤感到自己取得了明顯的優勢後竟然站了起來,悠閑地在賽場走來走去觀看其他幾局比賽。後來他甚至離開賽場,到外邊庭院中欣賞花卉和盆景(比賽場地設在北京的北海公園)。他一次又一次地起身得意地漫步,對我的自尊心是莫大的傷害。
安藤的行為是出於年少無知,但是他的行為卻給我上了一課,使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棋手的傲慢表現會給他的對手帶來多大的傷害。今後如果我的水平提高了,我決不會象安藤那樣蔑視對手,我決不會無故離開自己的椅子。自己要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人。
在與人相處時,陳祖德同樣在文革時遭到冷待,後來他說:這件事從反面教育了我,人不分社會地位的高低都有自尊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是不道德的是殘酷的。對廣大的圍棋愛好者,陳祖德更是沒有一點大冠軍的架子,從來都是平易近人。在文化大革命那個時代,陳祖德說:特別是廣大的圍棋愛好者,他們總是關心著我們,不斷地使我們得到鼓舞。我呢,每月要買上一大堆郵票信封,和全國各地的棋手圍棋愛好者保持聯系,有時一天就發出十來封信。發信之多可見收信同樣之多啊!
(五)歷盡劫難,鳳凰涅槃超自我 ——9
在經歷了文革之後,我國的圍棋事業又開始了一次飛躍。但是更大的災難又降臨到陳祖德的頭上。在八零年的樂山全國賽上,陳祖德大口吐血,終於病倒了,送回北京治療時,發現是得了癌症。又一次劫難!手術後,陳祖德躺在床上,知道自己已經不再可能上場撕殺了,一個運動員的壽命已經終結了!但是,一個人的追求不能終止。一個人對事業的熱愛不會完結!
他在病床上,決心再和病魔爭奪一次,用所有的時間來寫一部書,把我國從建國開始到他病倒的這幾十年的圍棋史寫下來!讓後人知道我們的圍棋事業來之不易!這就是後來出板的《超越自我》。
陳祖德終於戰勝了病魔,再一次獲得了新生。雖然陳祖德所代表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但是陳祖德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各個行業上的,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奮發向上,報效祖國!
聶衛平
(一) 輝煌的成績 ——10
中國棋壇繼陳祖德之後,又產生了一位劃時代的人物,他就是我國著名棋手聶衛平。
在文革後期恢復國家圍棋隊後,聶衛平就首選入隊,1974年,第一次戰勝日本九段宮本直毅。1975年聶衛平首次奪得全國個人賽冠軍。並在當年連勝來訪的日本圍棋代表團中的兩位九段棋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高川秀格。「聶旋風」的雅號開始在日本流傳。1976年中國圍棋代表團訪日比賽,聶衛平連勝日本的「天元」藤澤秀行,「本因坊」石田芳夫及另四位九段,僅輸了一盤。取得七戰六勝的輝煌戰績。以此為標志,開始了聶衛平時代。中國隊也首次取得了27勝24負,5和的出色戰績,日方不得不把今後的比賽升級為「全面對抗」。在1985年至1987年的前三屆中日圍棋擂台賽,聶衛平作為中方擂主取得了九連勝的輝煌戰績,連勝三場擂台賽。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擂台賽英雄」。聶衛平的圍棋生涯達到了光輝的頂峰!為了表彰聶衛平對中國圍棋的卓越貢獻,中國圍棋協會於1988年授於他名譽「棋聖」稱號。
聶衛平一生戰績輝煌,曾獲六次全國個人賽冠軍,八次新體育杯冠軍,六次十強賽冠軍,棋王,天元,CCTV杯各一次,共計23個國內冠軍!並獲得了三次世界大賽的亞軍。
聶衛平歷史功績在於,把我國的圍棋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高度,極大的縮小了與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三個世界亞軍),並引發了我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圍棋熱,一次從未有過的大井噴!
興趣領路,自小好棋 (二) ——11
聶衛平板1952年8月17日出生在北京。祖籍河北深縣,九歲時因為經常看父母和外公下棋,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學會了圍棋。同時無師自通的還有他的弟弟聶繼波。兄弟倆學會下棋後經常不分白天黑夜的下,弟弟繼波開始水平要比哥哥衛平的水平要高。但是,聶衛平打小就有極強的好勝心,盡管經常輸給弟弟,但他屢敗屢戰,最終超過了弟弟。
聶衛平的父母本來不贊成孩子成為職業棋手,原因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名公程師。開始孩子們無師自通學會了下棋二老還很高興,他們認為下圍棋是鍛煉孩子們智力的好方式,所以未加阻攔,沒想到聶衛平下棋竟然沒完沒了。有一次因為下棋勞累過度竟休克了過去,這下父母著了慌,他們要求聶衛平不許天天下棋,已經完全痴迷於圍棋的聶衛平於是偷偷摸摸地避著父母下棋,後來因為看日本代表團的訪華比賽還逃了學,母親知道後很很地揍了聶衛平一頓,並且禁止他下棋。挨了揍的聶衛平後來從未逃過學,而且學習成績出眾。特別是數學成績很好,於是父母不再真的禁止他下棋了。
陳毅領路,拜師學藝。 (三) ——12
聶衛平10歲的時候結識了愛下圍棋的元帥陳毅伯伯,此後經常和陳毅伯伯下棋,有一次陳毅伯伯下錯了想悔棋,聶衛平死勁地按住陳伯伯的手不許悔棋,他爭強好勝的性格陳伯伯非常欣賞,經常鼓勵他好好下起,早日「打敗日本九段」,聶衛平牢記在心,這成了他奮斗不止的動力和源泉。
聶衛平良好的下棋性格為自己爭得了機會,陳毅伯伯給他介紹了幾位當時的名師。第一位是張福田老師。聶衛平開始拜張福田為師時,下了局讓十七子的棋,結果聶衛平還是失敗了,這使自以為棋藝很高的聶衛平大為震驚!他沒想到還有那麼高水平的人!從此以後刻苦學棋,一絲也不敢疏忽、疏懶。有一次聶衛平趁大家都不在的時候偷偷地打開了張老師的提包,正好被張老師瞧見,張老師不動聲色,結果看到聶衛平從老師的提包里「偷」出了一本棋書,全神貫注地看了以後,又悄悄地放了進去,他的這一舉動,讓張老師大為贊賞,一個十歲的孩子學棋有如此「心計」,又是如此刻苦,張老師認為聶衛平日後必成「大器」,從此對他關愛有加。
(四) ——13
聶衛平的第二個老師是雷溥華,他給了聶衛平扎實的基本功。
聶衛平的第三個老師是大名鼎鼎的過惕生。過老和雷老教棋,雖然各有個的路數,但在根本點上是一致的。他們都要求聶衛平從基本功練起,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先學習下「功夫棋」。開始聶衛平對這一套很不適應,他以為自己有了一定的基礎,就千方百計地想從老師那裡學上幾個絕招,老師卻執意不肯這樣做。雷老師明確告訴聶衛平:下棋好比登山,層層上升,才能「會當凌絕頂」。這里邊沒有什麼絕招。如果一味急於求成,就會造成根基不穩。如果連加減法都不會,怎麼能學乘除法呢?
聶衛平是個懂事懂道理的孩子,道理聽明白了,就按老師說的去做。他潛下心來,一「著」一「式」,潛心學習,不急於求成。每學一段時間,雷老師就帶他到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去和北京市當時知名的少年棋手程曉流,金同實,譚炎午等對弈,然後再復盤講解。
有位大教育家說過,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在興趣的引導下,聶衛平一頭扎進了圍棋世界,形容聶衛平的學棋,用「刻苦」兩個字已是遠遠不夠了。他的努力,彷彿已經超過了這兩個字的境界,可以說,他是一時一刻也離不開圍棋,這時,圍棋已經是他的命根子了!
(五) ——14
對於聶衛平的勤奮好學,過老同樣格外高興。與聶衛平同時學棋的還有他的親弟弟聶繼波,聶繼波及為聰明,一學就會,進步飛快,棋力在聶衛平之上。當時不只是家裡的人,還包括一些圍棋界的知名人士,幾乎都認為繼波會在圍棋事業上有造就。但此時,唯獨過老另有見地。他說:繼波固然聰明,但做事不夠專一,刻苦鑽研精神遠不如衛平。聶衛平好學不倦,專心致志,始終如一,如能持之以恆,將來攀登圍棋高峰的肯定是他。
過老看聶衛平學棋辛苦,怕他熬壞了身體,每次教完了棋,都要帶他到附近飯館吃一頓飯。然後再把他送上回家的公共汽車。
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渡過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差。過老盡管在圍棋界很有名氣,家裡的生活條件和環境卻不好,老兩口住在一間小房,狹窄不說,屋頂還漏雨。聶衛平的父母都是熱心人,出於對過老的敬重,執意把過老夫婦請到家裡,騰出了一間最好的房子,請他們居住。
這樣一來,倒成全了聶衛平。他再也不用趕著坐公共汽車去過老家了。每天放學回家,顧不得和家裡人說上一句話,他就一頭扎進過老的房間,而過老也早已把圍棋桌安放好了。
(六) ——15
和過老接觸越長,聶衛平越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少的可憐,別的不說,就看過老身邊那一大摞子棋譜吧,從唐代王積薪的《圍棋十訣》,以及宋代張擬的《棋經十三篇》,直到清代施襄夏的《弈理指歸》,還有日本的各個流派,幾乎是應有盡有。這些凝聚著前人血汗的精華,象磁鐵石一樣,吸引著小聶衛平。他緊緊跟隨著過老,在書海里遨遊,盡心吸取營養。
過惕生住到了聶衛平的家裡,這使得聶衛平的棋進步很快,從1963年到1965年,過老不知和衛平下了多少指導棋,從讓六子開始到執黑平下,聶衛平逐漸成為一流高手。聶衛平從過老那裡學到了良好的布局,大局觀得到很好的訓練,對他日後的棋藝影響很大。直到65年過老搬到體委新落成的宿舍。
過老住在聶衛平家,也引來了國家圍棋隊的一些名將,陳祖德,吳淞笙,王汝南等人常來向過老求教。每逢這時,過老總是要安排聶衛平和他們對弈幾盤。下完棋,送走課人,師徒兩人再回過頭來重新復盤。在這之後,回到自己房間里,聶衛平還要擺一遍,久而久之陳祖德的中盤搏殺,吳凇笙的嚴謹布局,王汝南的收官技術,都在聶衛平心中紮下了根。變成了他自己的財富。
聶衛平(七) ——16
聶衛平象是和過老粘在了一起,爸爸媽媽的房間雖然近在咫尺,他卻很少光顧。有時候家裡飯熟了,媽媽,姐姐三番五次來叫他,他也不動身。反正他不用擔心餓肚子,想吃的時候就在過老家吃了。長此下去,媽媽不願意了,她擔心過老休息不好,更怕聶衛平對圍棋過分入迷,耽誤了學習。為此,她不止一次警告聶衛平:不準天天往過老屋裡跑!聶衛平的回答是——置若罔聞。氣得媽媽揪著他的耳朵質問:你到底姓聶還是姓過?
媽媽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聶衛平畢竟還是個孩子,缺乏自控能力。有一次,由九段棋手梶原武雄率領的日本圍棋代表團在民族宮與中國隊交戰,聶衛平費盡心機,從劉仁(北京市副市長)的秘書——他的一個大棋友那裡弄到一張「請柬」。於是他破天荒的連逃了三天學,跑到民族宮去看比賽。第三天,媽媽知道了此事,特意跑到比賽大廳去找,聶衛平嚇得提著書包藏到廁所里,半天不敢出來。回到家裡,母親勃然大怒,對著聶衛平揮起了雞毛撣子,一通很打。爸爸也支持媽媽,給媽媽助威。
這次教訓,對聶衛平來說,確實十分深刻。媽媽的打固然給他留下極為強烈的印象,但是更使他難以忘懷的,卻是爸爸媽媽說出的話:你怎麼忘記了陳伯伯的囑咐呢?首先是功課好,然後才是下圍棋!從此以後他功課成績一直很好。
(八) ——17
「學棋的艱難」,現在的同學們是怎麼也不能理解的!這是因為國家從大環境上給我們創造了好環境,家長、老師、學校從小環境上給我們創造了好環境。我們自己身在其中而不知。可是,在聶衛平小的時候,想學棋卻是那麼難。
在聶衛平的棋藝突飛猛進之時,文化大革命突然降臨了!一切都在一夜之間變了!剛上初中的他,遭到了極大的打擊,父母從高級革命幹部一下變成「地富反壞右,牛鬼蛇神」。家也被「抄家」了。學校也不上課了。圍棋更不讓下了!因為圍棋算是「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勢力。連國家圍棋隊都解散了,聶衛平還上哪學棋去呢。沒過幾年,就開始「上山下鄉」了,全國幾百萬、上千萬的初中高中學生,因為城裡沒有工作可干,而被迫去農村謀生!但是還說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就這樣,聶衛平被分配到黑龍江北大荒農場。
一個下圍棋的人,如果不讓他摸棋子,那會是什麼樣?哪就象要他的命一樣!有一天聶衛平終於忍耐不住了,他想起北京知青程曉流。程曉流也是北京棋界有名的少年選手,他不但棋藝高,而且頗有文采,是棋友們公認的小秀才。他也被「上山下鄉」了,和聶衛平同在一個山河農場,但相距一百多里路。
(九) ——18
這一百多里當然擋不住聶衛平。
1970年春節,紛紛揚揚的大雪把大地蓋得嚴嚴實實,呼嘯的西北風把松嫩平原上空吹得白茫茫一片。
聶衛平頂風冒雪,帶著一身寒氣,撞開了程曉流住的那間宿舍房門。「哎呀,小聶!」程曉流又驚又喜,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他幫聶衛平摘下結滿冰霜的帽子,拍打著他身上的雪花。
「圍棋帶來了嗎?」聶衛平指指身後鼓鼓囊囊的書包,瞪了對方一眼,這還用說!「太好了!快上炕暖和暖和!」進了宿舍,程曉流找到暖水瓶倒水的功夫,那邊聶衛平已經手腳利落地擺好棋了。他已是急不可耐了!象沙漠旅行突然遇到了清泉,象海難後驟然踏上大路,兩個棋友只覺得熱血一個勁地往臉上涌,心頭翻滾著激動的浪化。
起先他倆還互相探問探問彼此的情況,不一會兒,兩人就知趣地閉上了嘴,把全部精力都傾瀉到棋盤上。
夜深了,風聲越快越緊,風和雪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另人談虎色變的大煙泡,撞得門嗦嗦發抖,響個不停。就象要把整個房子一起捲走!
聶衛平和程曉流的棋,還在一盤一盤沒完沒了的下!下個沒完!同宿舍的知青早就睡了。
(十) ——19
爐膛里的閃著飄忽不定的火光。在黑白棋子的響聲和起落之中,兩個人彷彿進入了神奇的夢境。在他們心目中,身邊的一切都已融入了無邊的夜色,唯有棋盤和棋子煥發著奇異的光彩。那圓潤晶瑩的棋子,多象安徒生筆下那個小女孩手中的火柴,每晃動一下,都會在他倆面前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圖景,勾起他們對舊日生活的美好回憶。盡管這圖景總是一閃而過,然而,幸福來的越少不愈顯得珍貴嗎!
聶衛平在程曉流農場的小屋裡住了五天。在這五天之中,除去吃飯,睡覺,上廁所,他們把全部時間都用在下棋上了。他們也記不清到底下了多少盤,反正彼此的精神都到了一種補償。這是一種享受,但卻是帶病態的享受。是人的興趣和愛好,這軀體內的神靈被禁錮壓抑之後,不顧一切地表現出來的結果。一向喜歡吟詩的程效流當時哼出一句「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景,聶衛平至今還記憶猶新!
從此,在四分場與九分場之間,長達百餘里的公路上,不時可以看到聶衛平和程曉流風塵僕僕的身影。倆人不是我上你那,就是你上我這。一條無形的感情的線,把他倆緊緊地連在一起。在時斷時續的接觸中,倆人的棋藝和友宜與日俱增,突飛猛進!
1973年國家恢復國家圍棋集訓隊時,倆人都同時入選。由業余棋手轉變為專業棋手。倆人經過自己地不懈努力,人生終於發生了質的轉變,質的飛躍!
十 ——20
人的一生,總會有順境也會有逆境,順境可以消融人的鬥志,逆境可以磨練人的的志,不管哪種環境都是磨練和考驗!順境容易過而逆境則難闖。聶衛平沒有在文化大革命之中耽誤時間,相反,他反而充分利用了這幾年的時間,使自己不斷提高,當祖國需要他為國爭光時,需要他上戰場沖鋒陷陣時,他便立刻能去奮戰。
在農村他沒有耽誤時間,在回城時更是充分利用這寶貴的機會!當時陳祖德等七名國家圍棋隊的選手,正棲身在北京第三通用機械廠,聶衛平當然不會錯過這個絕好的機會!回城後就去尋找他們「三通用七兄弟」。由此看來,只要我們自己想學,就能夠有機會學,就能夠有辦法學。
「文化大革命」進行到「斗、批、改」階段後,國家圍棋隊和很多運動隊一樣,被強令解散。哪些昔日名震體態的教練和運動員,象扔垃圾一樣被隨意丟棄到各個角落,很多人被發配到邊偏僻的山區和林場。只是因為周總理說了「圍棋要留種子」的話,這七名棋手才得以集體在京郊安身,穿上工作服當了工人。陳祖德和曹志林是模具鉗工,吳淞笙和王汝南是維修鉗工,丘鑫和黃德勛是車工,華以剛是銑工。他們雖然改了行,卻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而是牢記周總理的囑托暗地裡厲兵秣馬,等待著東山再起,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