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明代青花花卉

明代青花花卉

發布時間: 2021-03-09 11:04:30

A. 有個明早期青花花卉紋盤 請教大師們估計下價值

青花花卉瓷盤,明代的真品行情要超過100000,真品收藏價值十分高的。

B. 元青花與明青花的區別

講座名稱: 青花瓷鑒賞
主辦單位: 國家圖書館分館
主講人: 王啟泰
講座類別: 文物
主題詞或關鍵詞: 文物 瓷器
音頻
音頻
青花磁鑒賞
文字介紹
文字介紹
講座全文
瓷器是我們祖先的偉大發明,到底產生於何時,學術界有爭論。有人認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單位70年代就展出過一個尊,當時我還不太懂什麼叫瓷器,有個專家說這就叫瓷器。我說這瓷器與現在的瓷器不一樣,他說是不一樣,那時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質的東西,所以有的專家說這種瓷器應該叫原始瓷,但也有的專家認為這是陶器中偶爾出現的。至於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這是專家的事,與我們無關。總之原始瓷是在兩晉之前產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兩晉以後,開始出現了白釉、醬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長沙的釉下彩,還有宋代的五大名窯,都是人工將顏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這些在收藏界叫老窯瓷。到元代時就出現了青花、釉里紅及紅綠彩。今天我主要說青花瓷。有的專家認為青花瓷產生在唐代,也有人認為產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經成熟了。

咱們現代的收藏者大多數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從瓷器上來講,有單色釉、彩繪釉。彩繪中青花瓷是數量最多的,從元代到清代直到現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講青花瓷必須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藍色的是氧化鈷,屬於釉下彩。什麼是釉下彩?其製作工藝簡單講就是把坯拉出來後,等幹了用氧化鈷往上畫,畫完後罩上一層釉,再入窯,1260度一次燒成。在上一講當中我提到過「九方五法」。

1、九個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鑒定家孫瀛洲老先生,對元、明、清的瓷器鑒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孫老通過對青花的觀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了二十幾種。如果我們把青花的顏色弄清楚,對我們的鑒定及辨偽會有很大好處。青花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種顏色呢?因為在數百年中,青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不同歷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對於青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徵。這些特徵差異為鑒定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當我們拿起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艷、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什麼是發色?什麼是呈色?這兩種色是怎樣的關系,受什麼條件的制約?這是要向大家介紹的。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制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裡面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松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發色的制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我主要說成分問題。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黑。孫老先生把青花的顏色分出二十多種,他有時一看顏色就知道大概是什麼年代的。

在沒有斷代之前,你必須把明清時期的皇帝都記住。如果年代斷到哪裡你都不知道的話,那怎麼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建文與洪熙時沒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統、景泰、天順,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說這個時期沒有瓷器。我不同意這兩種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為這個時期確實有瓷器。「成弘正德續」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萬」是嘉靖、隆慶、萬曆,我們稱之為中晚期。「泰昌天啟崇」,即泰昌、天啟、崇禎,我們叫明後期,其中泰昌時期沒有瓷器,因為他一共當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編的順口流說是「270年」僅是個概數。清代有10位皇帝,即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為主。下面我就按時代的順序給大家介紹一下具體情況。

因為明代開國的皇帝朱元璋定年號為洪武,所以洪武時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於元末的戰亂,明開國初在瓷器生產上沒有太大成就。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發色較穩定,基本上沒有暈散,呈色是靛藍色。我一開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後來請我師傅耿老看過後,他說這個花卉畫法叫一筆點畫,就是一筆畫下,屬於大寫意。胎土是淡土黃色,質地較松軟,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元末明初多事,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恐於瓷業無暇顧及,所以瓷器生產多於繼承少於發展。此時的青料都是國產的,呈色的基調是淡藍色,但由於質量與提純不是很好,所以淡藍之中泛灰暗的色調。總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質量不高,與元末瓷器很難區別,在學術界內認為這是一個過渡,所以在鑒定當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說。這個酒盅口徑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屬於民間的小器。我得來的時候碎成九塊,還有短缺,後來經過修復。這件東西說實在的很不值錢,但是對於我來講,我就這一件,基本上還算完整,重要的問題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標本。在鑒定當中,我們就可以此為參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聯想到永樂、宣德,所以我認為我這個酒盅是精彩的東西。洪武時期青花瓷產量少,也沒有見到過書寫官窖款的官窯器。據說那時有官窯器,但是沒見過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見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說成假的是沒問題的。

我除了鑒定還搞修復,我把陶瓷修復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復法。

2、其中第四步叫補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來後再把它的短缺與裂縫補平。「六步法」主要用於修陶器。至於修瓷器,一般僅用到第四步,後面的仿色和做舊兩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今天我帶來的復原瓷片,就是這樣做的。

洪武之後的永樂、宣德時期,青花器有了長足的發展,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使用了蘇泥勃青(或叫蘇勃泥青、蘇麻離青)。蘇泥勃青是一種進口青料,含鈷和鐵的比例較高,而錳的含量較低。發色濃重,易暈散,但散得自然。呈色的基調是青藍色,淺處為天藍色,深處是靛藍色,濃重處出現鐵鈷斑。出現鐵鈷斑是蘇泥勃青的特點。喜收藏的人將蘇泥勃青簡稱為蘇料。蘇料有什麼特點呢?一般來講蘇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我們這樣看的話是黑顏色的,但是你迎光側視的時候就不是這個顏色了。側著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錫光。如果不是蘇料的話,你迎光側視還是黑光。所以大家再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希望你們側著看。這個呈靛藍色和出現鐵鈷斑的地方,一般咱們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它的凸凹不平沒有規律,原因是什麼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沒有規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間的時候,比較大的那種器型,你摸著它也不平。但是那個不平跟這個不平不一樣,這個不平沒有規律。同治年間的你摸起來不平是有規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話裡面叫作波浪釉兒。那個是釉子的問題,這兩個咱們要給分開了。平心而論呢,鐵鈷斑的出現應該屬於原料和工藝上的問題,就是不足。然而這種不足,在鑒賞者的眼睛裡既不認為是美中不足,也不認為它是瓷不掩瑕,而認定它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就像哥窯一樣。大家都知道俗話說的蹦磁兒,就是上面開了好多片兒的燒壞了的瓷器。但是當時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這個缺點變成了優點,而且成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所以,我們認為在鑒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時候,這個鐵鈷斑是鑒定時候的依據,而且是重要的依據之一。

這個碗叫作纏枝蓮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碗上的青花是青藍色的,就是藍中有點兒泛青灰。顏色有深有淺,濃重處有鈷斑。碗的胎子薄,一會兒我還要說為什麼薄的問題。胎子薄,修胎很規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潤。這個器足的外牆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這個地方叫作內折角,在內折角這個地方有積釉,顏色是蝦青色的。足內的這個底釉兒是鑲白色的,兩處的釉子不一樣,它泛白而且薄。所以這個碗我們可以認為是永樂中晚期的瓷器。蘇料易暈散,所以用它來畫細線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這些細微的地方都不太適應。但用它來繪畫大小的花朵或是枝葉呀,具有一定的特色。這一件叫作喜鵲登枝,它更能夠體現蘇料的特點。這個顏色顯得更重一些,而且剛才我也說了它這上面的蘇料的鈷斑比那個明顯。像這個畫的喜鵲,很明顯的就叫作暈散。它本來畫的很清楚,但是因為這個料往旁邊散,所以看起來有些模模糊糊。這就是蘇料的特點。原來有人講永宣不分,即永樂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實際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還是能夠分的。就拿這兩個碗比較,這兩個碗個頭兒差不多。我們在鑒定當中有一種方法叫作手頭兒。什麼叫作手頭兒呢?就是把這兩個碗拿起來用手一掂,這個碗比較重一點兒,這個碗的手頭兒就顯得比它輕。為什麼它重它輕,這就是胎子的問題了。永樂時候的碗腹部比較薄,宣德時候的碗腹部比較厚。這個怎麼去判斷它呢?有時候咱們拿筆寫不出來,用嘴說也說不清楚。你要這么摸,你這么一摸,就摸出這個厚,那個薄。所以說永宣這兩個時期的瓷器還是能區分的。剛才我說的這個蘇料,可能是鄭和七下西洋給帶回來的。到今天為止也找不到那個產地。後來因為鄭和不下西洋了,這個蘇料的來源就斷了。在明前期的時候,具有這樣特徵的青花瓷也就逐漸地沒了。

到了成化年間,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現以後,青花藝術就出現了另外一種嶄新的面貌。咱們先對前面所講的蘇泥勃青料有一個小結。因為蘇料它這個特殊的藝術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時候,就開始有人仿製。以後,明代的後期、清代、民國,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製。所以,有些人說他買到了宣德的東西,咱們說它是假的,他上當了。那麼,對於這個蘇料到底怎麼樣來斷定它,就三點。剛才實際上我講過了,咱們再重復一遍。第一,就是看這個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這怎麼講呢?因為沒有這個蘇料了,那麼鈷斑就出不來,怎麼辦?就用筆往上面點,用一些黑顏色的料往上面點。點出來的話你看著就不自然。第二,就是這個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說這個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還是深入到了胎裡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紹的那個迎光側視有沒有錫一樣的顏色。這三點請大家能注意。因為後來沒有這個料,即使你再點染,說實在的你也達不到當初那個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請我去看東西,拿了這么大的一個碗。我就說你這個是假的,而且我說碗底下寫了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他說:「您怎麼知道的?」我說:「你這個是宣德碗。」「是呀,我這個就是宣德碗。」我說:「但是你這個碗是假的。」而且我更清楚,這種碗是在80年代的時候景德鎮復制的東西。結果傳來傳去,就傳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賣去了。據說他花了大概是5萬塊錢。

成化初年,據說這種蘇料還有一點兒。但是這類的瓷器我還真沒有見到過。成化時期的瓷器,大多數青花的藝術效果是淡雅柔和、縹緲脫俗的這么一種風格。這種淡雅沉靜的風格是後人喜愛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這個時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稱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這種青料產於江西瑞州。產生這種平等青青花藝術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這種青料的含鐵量少,而錳的含量相對來講比較多;發色穩定,或者趨於穩定,沒有飄浮感;呈色是藍泛青灰;這個時期瓷器的胎子是潔白的,釉兒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畫出比較細的紋飾來了。所以色澤顯得淡雅、柔和,給人一種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縹緲的感覺,使人感到這個成化瓷有一種神秘感。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在。

這件東西我管它叫作全株花卉圖文碗。有人說這個碗上畫的叫作秋葵,因為我不懂植物,這個是不是秋葵我就不敢說了。我就把它叫做花卉吧,全株花卉。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穩定的。呈色是藍中泛點兒灰,藍泛青灰,濃重處有黑藍色。但是它決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質滋潤,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學鑒定的話,要先看瓷片兒,你從瓷片兒上一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當中泛著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沒有往下凹的感覺。這些都屬於平等青的特色。在這里給大家介紹一下全株花卉。花卉應該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呢?有根、桿、枝、葉、花,在其他任何的一個朝代之中,他們畫的花卉都沒有根,唯獨成化的時候畫的花卉有根。這是成化時期畫花卉的特點。所以說有了這個特點,我們對於鑒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個證據。成化時期的瓷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官窯器和民窯精品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根據這件標本的圖樣,還有釉色、釉質、青花等方面來看都是成化民窯器。說實在的,成化民窯器精品比官窯器還難得。當時我得到這個瓷片兒的時候,對這塊瓷片怎樣斷代我是比較猶豫的。它是不是真的成化瓷?尤其是後面這個款子,寫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體比較潦草,也不規整。後來按照孫瀛洲老先生所講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鏡看它的款字這個地方。它的釉面兒裡面氣泡兒密集,像蒙蒙雲霧。這種現象是成化瓷所特有的。出於慎重,我又請耿老過了目,耿老說這是成化瓷。所以這塊兒殘片咱們就把它定為成化民窯的精品。孫瀛洲先生對成化瓷有一個精闢的評價,他認為成化瓷器胎質細膩純潔,白釉瑩潤如脂,色彩柔和,筆畫流利,造型輕靈秀美,表裡精緻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發展史上占據著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鑒賞當中有一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對於瓷器來說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這就足以證明陶瓷界對成化瓷器的重視和珍愛。正是由於成化瓷器受到了後代人的青睞,所以從嘉靖的時候就有人仿製,以後歷代均有仿製,一直到現在。其中以清雍正時仿的最精細,他們在葩、形、釉、彩、繪、款兒等各個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風格,效果相當不錯,幾乎可以亂真。

雍正時的瓷器有寫「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贗品。因為它外邊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時才有的。它的款子寫得相當漂亮,但是與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綻就出來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寫著「大明成化年制」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鑒定過程中,經常有人說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說不是,因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單純看款子還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間的瓷器沒有「成化年制」這樣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制」。

在鑒定中還有一句話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這兩個時期的瓷器不分,因為這兩個時期的瓷器在質量上沒什麼太大的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C. 是元代明代 青花嗎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原始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製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巔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

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製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盤、碗、梅瓶、玉壺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國產料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進口料。青花發色有的淡藍,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暈散現象。紋飾布局仍有元代多層裝飾的遺風,題材也變化不大,但許多細節已有變化:如蕉葉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邊較之元代更明顯清晰;牡丹葉子「缺刻」部位較深,不如元代的肥碩;菊花繪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紋表現;龍紋仍是細長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現五爪,爪形似風輪,氣勢不如元龍兇猛矯健。輔助紋飾的如意雲頭由元代的三階雲改為二階雲;蓮瓣紋內多繪佛家八寶(元代多繪道家雜寶)。碗、小盤多繪雲氣紋,僅繪於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無釉見窯紅。未出現年款,帶款的器物也極少。
2、永樂、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現出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蘇泥勃青為主,多見「鐵銹斑痕」。也有部分國產青料。但即便是國產料,發色也相當好。器型有盤、碗、壺、罐、杯等。尤其是出現了一些僧帽壺、綬帶扁壺、花澆等非漢文化的器型,反映了這一時期與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紋飾多見各種纏枝或折枝花果、龍鳳、海水、海怪、游魚等。胎質較以前細膩緻密。釉質肥潤,多見橘皮紋。兩朝的器物相比,永樂的器型較輕薄、秀美,青花發色較濃艷、鐵銹斑痕更重,紋飾較疏朗,描繪更細膩,底釉較白,器物多無款,僅見「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宣德器器體較厚重,紋飾較緊密,底釉略泛青,帶款器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並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說。總的說來,宣德青花數量大、品種多、影響廣,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說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三朝,由於政治動盪、天災人禍等因素影響,導致了經濟的衰退。而且從正統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樣瓷器」,故這一時期瓷器數量較少,被稱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總的說來,此期器型主要還是瓶、罐、碗、杯、盤等幾類。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蘇青」。青花發色有的濃艷,與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與成化器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體較厚重。底足修削不細膩,有敦厚感;多見淺寬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現象,有的見火石紅。正統時的瓶、罐器口為直頸形,與宣德器一致;天順時的則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闊形,與成化時相近。瓶、罐的身體均是豐肩、圓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較宣德的修長。紋飾以一筆點劃為主,有人物、花卉、龍鳳、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畫大片雲氣紋。瓶、罐邊飾喜畫海水紋或蕉葉紋,其蕉葉中梗留白,葉面較寬大,像小樹一般。款識正統的是福字款;景泰開始款識從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還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順有紀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處於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發色淡雅。弘治晚期與正德則發色灰藍。但此期也有個別器物發色濃艷,有鐵銹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紋飾布局前期疏朗,後期繁密,多畫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嬰戲、龍穿花等。花葉似手掌撐開狀;葉子多齒邊,花葉均無陰陽正反;魚藻的水草飄似海帶;山石似鑰匙狀無凹凸感;邊飾較簡單,碗、盤、杯等口沿、圈足僅用弦紋裝飾;龍多為夔龍,鼻子長長的像象鼻;十字寶杵、阿拉伯文等伊斯蘭教內容的紋飾多見。胎質細膩潔白,釉極細潤有玉質感,但稍微發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盞托、盤、杯、碗等,爐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爐。款識除「天」字罐外,還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單、雙行款;圖記款主要有方勝、銀錠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與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纖巧柔和。後期與正德器接近。花葉紋細而密,梵文圖案增多,龍紋纖細柔和,人物灑脫。款識為六字、四字楷書款都有。 正德仍用國產料,前期用平等青,發色灰藍。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暈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質、釉質與弘治接近,氣泡密集。深腹碗、帶座器等流行。後期多見大器。紋飾常見的有鳳穿花、魚藻、獅子綉球、庭園嬰戲、樹石欄桿、蓮托八寶等,繪畫較弘治的粗。碗盤底心下蹋,碗出現雞心底。器底多見窯紅、粘砂、跳刀痕等現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書款,個別用「造」字。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慶(1567—1572)、萬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時間最長,故此朝的器物發色不盡相同,早期的與正德器相近,發色灰藍。但此期獨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紋飾除傳統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紋飾大量增加,如雲鶴、八仙、八卦、道家八寶等。花組字為獨具特色的紋飾。此外還有嬰戲、高士、魚藻圖等。嬰戲圖的娃娃頭前額突出明顯。胎、釉均是小器細、大器粗。大器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圓下方式葫蘆瓶等異型器多見。朝珠盒為此朝獨特器型。款識「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書「金錄大醮壇用」為祭祀用器。還有東書堂、東蘿館等堂名款。 隆慶朝由於時間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帶年款器則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穩定、純正,藍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厲害)。紋飾與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為主,胎、釉較細膩。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窯器的款識有「大明隆慶年造」和「隆慶年造」兩種,不見「制」款;民窯器款有「隆慶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語款有萬福攸同、福壽康寧等,頌語款有富貴佳器等。 萬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紋飾除傳統的外,還流行錦地開光紋飾;紋飾布局繁密,主題不清;另外福祿壽字為紋飾的也多見。瓶類較多見鏤空、套活環等工藝。器型除傳統的外,新出現了壁瓶。胎質較粗,釉白中泛青。款識多見「大明萬曆年造」,也有「大明萬曆年制」、「萬曆年造」;多偽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總的來說工藝水平較前退步。
6、明末天啟(1620—1672)、崇禎(1628—1644)時由於政治動盪,導致百業凋敝,陶瓷業也蕭條冷清。天啟十九年以後朝廷即無下令造官窯器,因此天啟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啟年制」為主,也有「天啟年制」款。民窯器中各種圖記款、堂名款、吉語款、頌語款增多,如玉堂佳器、萬福攸同等;多偽托款,有永樂、宣德、成化、天順、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偽托天順款的惟有天啟。紋飾仍以傳統紋飾為主,但道教內容的紋飾較萬曆時少,畫意粗率。此期的紋飾較疏朗,生活氣息較重。胎體厚重、胎質粗松、器形不規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時代特徵。 崇禎無官款器。器型不多,以缽式爐多見,此外還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發色粗者多暈散、精者穩定。紋飾圖案除傳統題材外,高士圖尤其多見。嬰戲圖小孩頭大腳小比例不諧調。山水人物圖(高士圖)中秋草、括弧雲、小太陽等為典型特色。胎質粗疏。釉白中閃青,有的發灰。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D. 明朝早期民窯的青花有哪些特點

1·洪武(1368—1402年)

(1)青花雲氣紋碗,青花福字紋碗。此期民窯器質量很差,極粗,但有此寫意瓷畫的畫筆簡潔瀟灑,如高士圖,水蓮紋,草書「福」、「壽」字等。

(2)青料。全部為國產料,發色灰暗,少數呈褐色。

(3)紋飾。碗外壁僅上部繪畫,多見雲氣紋,筆法以一筆點劃為多;碗內壁一般為口沿一周邊飾,底心繪畫,紋飾有蘭草、牡丹、菊、蓮、水草、蝶、螺、熊、魚、松竹梅石、山水、高土、花托「福」字、草書福、壽字等。

(4)胎釉。胎色米灰,個別米黃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強,常有未燒透的孔隙,為窯溫掌抽不好所致。釉有很濃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發青,這是造成青花發色灰暗的原因之一。釉厚渾濁,出現開片,釉面鬆散。

(5)造型及製作工藝。多見墩式碗與折腰盤。圈足平切,底心有乳點,有粘沙現象,多見跳刀痕,旋坯痕,製作粗糙。有的碗帶澀圈,發現有澀圈上有黑字的情況,鈷料若不罩釉,燒成後即成黑色。由澀圈可看出當時有一種碗摞碗的疊燒工藝。見有花瓣形款,太極圖款。

2·永樂、宣德(1403—1435年)

(1)典型器為青花壽字紋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獻壽紋大罐。

(2)青料、紋飾。均用國產料,發色較灰暗,也有小鐵銹斑,但不及官窯的大、深。紋飾布局同官窯。繪畫多實筆。紋樣中不見官窯的龍紋與藏文,除官窯中常見的各式折枝、纏枝花卉外,常見各種高士圖,繪於碗心,幾筆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簡煉,畫面中常配有大片雲,日本稱為「雲堂手」。犀牛望月紋一周常繪雜寶中相輔。月映梅紋的梅花,為空心梅。繪於碗外壁的雲氣紋,永樂碗中亦常見,但不象洪武時僅繪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滿繪。常用楷書「福」、「壽」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見。梵文開始啟用,永樂時多在圓器內心作主題紋飾。而宣德時多用於邊飾紋樣。

(3)胎釉、造型及工藝。胎質粗,見氣孔,色灰白。釉發青,肥潤。碗不撇口,墩式。圈足根為兩面斜削、平切。多砂底,少釉底,見跳刀痕現象。盤有圓口、花口瓜棱腹兩種。大罐有胎接痕,常因燒結不好而掉底。露胎處見窯紅,盤、碗常見芝麻醬釉,俗稱檀香口。

3·正統、景泰、天順(1436—1464年)

(1)典型器。由於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時局不安定,民窯生產受到影響而減勢,但沒有象官窯那樣大起大落。這段時間民窯生產可以分為兩期,前期繼承宣德風格,後期開成化先河,是承上啟下的一期。典型器有江西省新建縣正統二年朱盤烒墓出土的青花纏枝蓮紋蓋罐,高20、口徑8.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南京牛首山弘覺寺正統七年塔基出土青花纏枝花卉紋瓜棱蓋罐,青花開光雜寶紋瓜棱蓋罐。景德鎮市郊景泰四年嚴處土墓和景泰七年袁氏墓出土的一批青花瓷器。山西省博物館藏「天順三年大同馬氏造」款青花回紋爐。這是民窯中第一件寫帝王年號款的器物。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阿拉伯紋三足爐,底有「天順年」楷款。香港藝術館藏天順五年許願文銘青花纏枝牡丹紋盤螭龍紋瓶。另外,南京玉帶河出土的瓷片、景德鎮窯里、湖田等窯址中發現的這一期瓷片,都證明了此期生產的持續。景德鎮昌江沿岸的十八渡為燒制此期青花的主要窯址。

(2)青料。多數為國產料。前期青料呈色蘭中偏黑,後期發色淡雅的較多,鐵銹斑暈散較少。青花品種有白地青花,外豆青里青花,外祭藍內青花等。

(3)紋飾。前期布局繁密,兩面都繪有繁密的花紋,後期布局疏朗,筆法以一筆點劃為主,也有渲染。動物圖案有犀牛、麒麟、香草龍、獅子綉球、寫生蝴蝶、池塘鴛鴦、魚藻圖、松竹梅(松針為球形針葉)等,其中以前三者最為常見。人物題材紋樣較多,採用簡筆寫意,並配以雲朵,前期為大片雲,後期是小片雲,皆似神仙幻景。內容有陶淵明愛、蘇東坡夜遊赤壁、庭園嬰戲、張騫乘槎、攜琴訪友等。嬰戲紋的特點是:小孩肖額大,有劉海。壽星是冬瓜頭,時代早頭長,時代早頭長,時代晚頭短。文字圖案有梵文、漢文的吉祥字,福字多,壽字少,一盤為楷書。邊飾,龜背錦紋較多,蓮瓣常呈螺絲形,有雙重蓮瓣。

(4)胎釉、造型、工藝。胎較粗。釉色前期白中興青,後期白釉潔潤。造型墩厚;生活器皿與祭器多,有碗、盤、蓋罐、香爐、鈴台、凈水杯等。罐蓋紐頂鼓起,呈荸薺形;瓶多帶雙耳,有月形、戟形、獸耳。爐有的帶座。瓶、罐均為砂底。碗,圈足深,圈徑大,底部常有乳點、縮釉點、芝麻點。盤有圓,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口、花口瓜棱腹折沿式,足根內斜,而且較淺,食指和姆指難以提起。釉底、砂底均有。瓶罐不講究修胎,介面明顯。

(5)款識。此三朝共29年。正統見楷、草楷、隸書「福」字款。景泰,款字開始從器心移向器底,除「福」字款外,見「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款。天順,偶見紀年款,有將梵文作款識書於外底者。

E. 明代青花合理拍賣價格是多少

明代青花近幾年來市場行情價格源:
明永樂青花折枝蟠桃紋小盌-----價格:236萬
明嘉靖青花通景「劉海祝壽」---價格:284萬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棱---價格:149萬
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執壺-------價格:137萬
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執壺-------價格:386萬
明嘉靖青花趕珠雲龍紋「江山---價格:319萬
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執壺-------價格:479萬

F. 明代永樂款本朝青花花卉紋雞心碗市場價值約在多少錢

建議拿到自然光下拍照,且多角度拍幾張

G. 明宣德 青花纏枝花卉大碗

從圖片上看,很開門的一件老貨。

熱點內容
綠白菊花語 發布:2025-08-03 10:15:50 瀏覽:863
荷花書寫 發布:2025-08-03 10:10:54 瀏覽:593
美姑蘭花 發布:2025-08-03 10:08:29 瀏覽:79
紅色盆栽植物圖片 發布:2025-08-03 10:02:51 瀏覽:551
喜光小盆栽 發布:2025-08-03 10:00:47 瀏覽:101
櫻花無霜 發布:2025-08-03 10:00:00 瀏覽:840
櫻花的指示性 發布:2025-08-03 09:58:42 瀏覽:94
曉作花藝學校 發布:2025-08-03 09:50:46 瀏覽:113
花語搞笑區 發布:2025-08-03 09:35:50 瀏覽:949
盆栽大枸杞 發布:2025-08-03 09:34:19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