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百科 » 美姑蘭花

美姑蘭花

發布時間: 2025-08-03 10:08:29

蘭花怎麼分別品種

紋瓣蘭

紋瓣蘭(學名:Cymbidium aloifolium):
產中國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東南部至南部。生疏林中或灌木叢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00-1100米。從斯里蘭卡北至尼泊爾,東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均有分布。 [7]
硬葉蘭
硬葉蘭

硬葉蘭(學名:Cymbidium bicolor):
產中國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西南部至南部。生於林中或灌木林中的樹上,海拔可上升到1600米。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也有分布。 [8]
垂花蘭
垂花蘭

垂花蘭(學名:Cymbidium cochleare):
產中國台灣(台北、高雄)。生於陰濕密林中樹上,海拔300-1 000米。錫金、印度也有分布。 [9]
莎葉蘭
莎葉蘭

莎葉蘭(學名:Cymbidium cyperifolium):
產中國廣東、海南、廣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東南部(蒙自、硯山、麻栗坡、屏邊)。生於林下排水良好、多石之地或岩石縫中,海拔900-1600米。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也有分布。 [10]
冬鳳蘭
冬鳳蘭

冬鳳蘭(學名:Cymbidium dayanum):
產福中國建南部、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西南部、南部至東南部。生於疏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300-1600米。錫金、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也有分布。 [11]
落葉蘭
落葉蘭

落葉蘭(學名:Cymbidium defoliatum):
產中國四川、貴州和雲南。生境不詳。本種在西南諸省區常見栽培,據報告浙江也有發現。 [12]
獨占春
獨占春

獨占春(學名:Cymbidium eburneum):
產中國海南(崖州、昌江)、廣西南部(十萬大山)和雲南西南部。生於溪谷旁岩石上,海拔不詳。尼泊爾、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13]
莎草蘭
莎草蘭

莎草蘭(學名:Cymbidium elegans):
產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林中樹上或岩壁上,海拔1700-28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14]
建蘭
建蘭

建蘭(學名:Cymbidium ensifolium):
產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西南部、貴州和雲南。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0-1800米。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北至日本。 [15]
長葉蘭
長葉蘭

長葉蘭(學名:Cymbidium erythraeum):
產自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波密、察隅、墨脫)。生於林中或林緣樹上或岩石上,海拔1400-28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16]
蕙蘭
蕙蘭

蕙蘭(學名:Cymbidium faberi):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部。生於濕潤但排水良好的透光處,海拔700-3000米。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17]
多花蘭
多花蘭

多花蘭(學名:Cymbidium floribunm):
產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生於林中或林緣樹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海拔100-3300米。
春蘭
春蘭

春蘭(學名:Cymbidium goeringii):
產自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於多石山坡、林緣、林中透光處,海拔300-2200米,在台灣可上升到3000米。日本與朝鮮半島南端也有分布;據報告印度東北部也曾發現,尚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虎頭蘭
虎頭蘭

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hookerianum):
產中國廣西西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察隅)。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100-27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
美花蘭
美花蘭

美花蘭(學名:Cymbidium insigne):
產中國海南(定安、瓊中)。生於疏林中多石草叢中或岩石上或潮濕、多苔蘚岩壁上,海拔1700-1850米。越南與泰國也有分布。
黃蟬蘭
黃蟬蘭

黃蟬蘭(學名:Cymbidium iridioides):
產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林中或灌木林中的喬木上或岩石上,也見於岩壁上,海拔900-2800米。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寒蘭
寒蘭

寒蘭(學名:Cymbidium kanran):
產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生於林下、溪谷旁或稍蔭蔽、濕潤、多石之土壤上,海拔400-2400米。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也有分布。
兔耳蘭
兔耳蘭

兔耳蘭(學名:Cymbidium lancifolium):
產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南部、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南部、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生於疏林下、竹林下、林緣、闊葉林下或溪谷旁的岩石上、樹上或地上,海拔300-2200米。自喜馬拉雅地區至東南亞以及日本南部和新幾內亞島均有分布。
碧玉蘭
碧玉蘭

碧玉蘭(學名:Cymbidium lowianum):
產中國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盈江、龍陵、滄源、綠春、勐臘、勐海、景洪、金平)。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300-1900米。緬甸和泰國也有分布。
大根蘭
大根蘭

大根蘭(學名:Cymbidium macrorhizon):
產中國四川西南部至南部(米易、美姑、南川)、貴州西南部(興義)和雲南東北部(東川)。生於河邊林下、馬尾松林緣或開曠山坡上,海拔700-1500米。尼泊爾、錫金、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緬甸、越南、寮國、泰國、日本也有分布。
大雪蘭
大雪蘭

大雪蘭(學名:Cymbidium mastersii):
產中國雲南西北部、南部至東南部。生於林中樹上或岩石上,海拔1600-1800米。錫金、印度、緬甸、泰國也有分布。
珍珠矮
珍珠矮

珍珠矮(學名:Cymbidium nanulum):
產自中國海南、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南部至西南部(文山、思茅、保山)。生於林中多石地上,海拔不詳。此種模式標本系栽培植物,采自雲南怒江河谷(六庫)。在南方民間已廣為栽培。
邱北冬蕙蘭
邱北冬蕙蘭

邱北冬蕙蘭(學名:Cymbidium qiubeiense):
產中國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生於林下,海拔700-1800米。
墨蘭
墨蘭

墨蘭(學名:Cymbidium sinense):
產中國安徽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峨眉山)、貴州西南部和雲南。生於林下、灌木林中或溪谷旁濕潤但排水良好的蔭蔽處,海拔300-2000米。印度、緬甸、越南、泰國、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
果香蘭
果香蘭

果香蘭(學名:Cymbidium suavissimum):
產中國貴州西南部和雲南西部。生境不詳,海拔700-1100米。緬甸和越南也有分布。此種植物民間有栽培,國內一些植物園也偶見栽培。
斑舌蘭
斑舌蘭

斑舌蘭(學名:Cymbidium tigrinum):
產雲南西部。生境不詳。印度東北部與緬甸也有分布。
西藏虎頭蘭
西藏虎頭蘭

西藏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tracyanum):
產中國貴州西南部(冊亨)、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林中大樹幹上或樹權上,也見於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200-1900米。緬甸、泰國也有分布。
文山紅柱蘭
文山紅柱蘭

文山紅柱蘭(學名:Cymbidium wenshanense):
產中國雲南東南部(馬關、文山)。生於林中樹上,海拔不詳。越南也有分布。
滇南虎頭蘭
滇南虎頭蘭

滇南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wilsonii):
此種甚近虎頭蘭(C. hookerianum),但葉較寬,蕊柱較短,萼片與花瓣上有不甚明顯的紅褐色縱脈,可以區別。但上述特徵與黃蟬蘭(C. iridioides)相近,故有人認為本種可能是它與虎頭蘭之間的雜種。

❷ 馬邊大風頂的介紹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位於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27195.2公頃,佔90.2%;森林覆蓋率82%。區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

❸ 彝族人有什麼風俗啊

彝族婚姻形態以一夫一妻制占統治地位。聚居的大小涼山地區,實行家支外婚、等級內婚、買賣婚姻、父母包辦婚姻嚴重存在,並一直保留著姑舅表優先婚、姨表不婚、以及搶婚、不落夫家等婚俗。結婚無一定年齡限制,盛行早婚。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關這個古老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

結果斯熱阿比輸了,回奏天神後,天神惱羞成怒,派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驅走了害蟲,戰勝了天神。為了紀念戰勝天神,從此每年到這一天都要舉火把歡慶。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貴州、滇東北某些彝族地區稱為"冬月年",大小涼山稱為"十月年"),也是彝族一個重大的傳統民族節日。很早以前彝族歷一年為十個月,區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不一樣,後因受漢族影響,大部分彝族使用陰歷(夏歷)計年月,每年夏歷正月過春節,而在川、滇、大小涼山及貴州、滇東北的一些彝族聚居區還一直保留著自己的傳統年節。

此外,還有一些節日如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彌勒的"密枝節"及其他地區的"楊梅節"、"跳歌節"、"豐收節"、"湯牛節"等。

(3)美姑蘭花擴展閱讀:

彝族有著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點,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但屋內大多設一個火塘,塘火終年不熄,除用於取暖、照明、燉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會客的中心。火塘的鍋庄石或三腳架,不能用腳去踩,嚴禁往火塘里吐唾沫。燒烤不潔之物,並禁忌在火塘邊裸露身體。

在長幼、男女、主客之間,彝族有嚴格的禮俗。途遇長輩,晚輩須待立一側,讓長者先行;長輩入室須讓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飯時,長輩坐上方(習稱「上席」),下輩依次坐兩旁和下方,並侍候長輩,為其添飯、夾菜、泡湯。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頭。

兄弟可與嫂嫂開玩笑,但兄長不能與弟媳開玩笑。客人入室讓上座,主人坐在客人左邊,小輩坐在客人對面。禁穿草鞋上火炕床;上樓要脫掉鞋子;禁裸體、半裸體成年人入家門;不能用腳踩門檻,或坐在門檻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婦女的衣褲不能晾曬在過路的地方和蜂窩旁邊;禁止面對著太陽大小便。

❹ 求蘭花品種

蘭花的品種(29種)(來自網路)


紋瓣蘭(學名:Cymbidium aloifolium):

產中國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東南部至南部。生疏林中或灌木叢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00-1100米。從斯里蘭卡北至尼泊爾,東至印度尼西亞爪哇,均有分布。


硬葉蘭(學名:Cymbidium bicolor):

產中國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和雲南西南部至南部。生於林中或灌木林中的樹上,海拔可上升到1600米。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也有分布。


垂花蘭(學名:Cymbidium cochleare):

產中國台灣(台北、高雄)。生於陰濕密林中樹上,海拔300-1 000米。錫金、印度也有分布。


莎葉蘭(學名:Cymbidium cyperifolium):

產中國廣東、海南、廣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東南部(蒙自、硯山、麻栗坡、屏邊)。生於林下排水良好、多石之地或岩石縫中,海拔900-1600米。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菲律賓也有分布。


冬鳳蘭(學名:Cymbidium dayanum):

產福中國建南部、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和雲南西南部、南部至東南部。生於疏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300-1600米。錫金、印度、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也有分布。


落葉蘭(學名:Cymbidium defoliatum):

產中國四川、貴州和雲南。生境不詳。本種在西南諸省區常見栽培,據報告浙江也有發現。


獨占春(學名:Cymbidium eburneum):

產中國海南(崖州、昌江)、廣西南部(十萬大山)和雲南西南部。生於溪谷旁岩石上,海拔不詳。尼泊爾、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莎草蘭(學名:Cymbidium elegans):

產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林中樹上或岩壁上,海拔1700-28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建蘭(學名:Cymbidium ensifolium):

產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西南部、貴州和雲南。生於疏林下、灌叢中、山谷旁或草叢中,海拔600-1800米。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北至日本。

長葉蘭(學名:Cymbidium erythraeum):

產自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波密、察隅、墨脫)。生於林中或林緣樹上或岩石上,海拔1400-28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蕙蘭(學名:Cymbidium faberi):

產陝西南部、甘肅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部。生於濕潤但排水良好的透光處,海拔700-3000米。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分布。


多花蘭(學名:Cymbidium floribunm):

產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東部、貴州、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生於林中或林緣樹上,或溪谷旁透光的岩石上或岩壁上,海拔100-3300米。

春蘭(學名:Cymbidium goeringii):

產自中國陝西南部、甘肅南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生於多石山坡、林緣、林中透光處,海拔300-2200米,在台灣可上升到3000米。日本與朝鮮半島南端也有分布;據報告印度東北部也曾發現,尚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hookerianum):

產中國廣西西南部、四川西南部、貴州西南部、雲南和西藏東南部(察隅)。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100-2700米。尼泊爾、不丹、錫金、印度東北部也有分布。


美花蘭(學名:Cymbidium insigne):

產中國海南(定安、瓊中)。生於疏林中多石草叢中或岩石上或潮濕、多苔蘚岩壁上,海拔1700-1850米。越南與泰國也有分布。

黃蟬蘭(學名:Cymbidium iridioides):

產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至東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林中或灌木林中的喬木上或岩石上,也見於岩壁上,海拔900-2800米。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也有分布。

寒蘭(學名:Cymbidium kanran):

產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和雲南。生於林下、溪谷旁或稍蔭蔽、濕潤、多石之土壤上,海拔400-2400米。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也有分布。

兔耳蘭(學名:Cymbidium lancifolium):

產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台灣、湖南南部、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南部、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生於疏林下、竹林下、林緣、闊葉林下或溪谷旁的岩石上、樹上或地上,海拔300-2200米。自喜馬拉雅地區至東南亞以及日本南部和新幾內亞島均有分布。

碧玉蘭(學名:Cymbidium lowianum):

產中國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盈江、龍陵、滄源、綠春、勐臘、勐海、景洪、金平)。生於林中樹上或溪谷旁岩壁上,海拔1300-1900米。緬甸和泰國也有分布。

大根蘭(學名:Cymbidium macrorhizon):

產中國四川西南部至南部(米易、美姑、南川)、貴州西南部(興義)和雲南東北部(東川)。生於河邊林下、馬尾松林緣或開曠山坡上,海拔700-1500米。尼泊爾、錫金、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緬甸、越南、寮國、泰國、日本也有分布。

大雪蘭(學名:Cymbidium mastersii):

產中國雲南西北部、南部至東南部。生於林中樹上或岩石上,海拔1600-1800米。錫金、印度、緬甸、泰國也有分布。

珍珠矮(學名:Cymbidium nanulum):

產自中國海南、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南部至西南部(文山、思茅、保山)。生於林中多石地上,海拔不詳。此種模式標本系栽培植物,采自雲南怒江河谷(六庫)。在南方民間已廣為栽培。

邱北冬蕙蘭(學名:Cymbidium qiubeiense):

產中國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南部。生於林下,海拔700-1800米。

墨蘭(學名:Cymbidium sinense):

產中國安徽南部、江西南部、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峨眉山)、貴州西南部和雲南。生於林下、灌木林中或溪谷旁濕潤但排水良好的蔭蔽處,海拔300-2000米。印度、緬甸、越南、泰國、日本琉球群島也有分布。

果香蘭(學名:Cymbidium suavissimum):

產中國貴州西南部和雲南西部。生境不詳,海拔700-1100米。緬甸和越南也有分布。此種植物民間有栽培,國內一些植物園也偶見栽培。

斑舌蘭(學名:Cymbidium tigrinum):

產雲南西部。生境不詳。印度東北部與緬甸也有分布。

西藏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tracyanum):

產中國貴州西南部(冊亨)、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和西藏東南部。生於林中大樹幹上或樹權上,也見於溪谷旁岩石上,海拔1200-1900米。緬甸、泰國也有分布。


文山紅柱蘭(學名:Cymbidium wenshanense):

產中國雲南東南部(馬關、文山)。生於林中樹上,海拔不詳。越南也有分布。


滇南虎頭蘭(學名:Cymbidium wilsonii):

此種甚近虎頭蘭(C. hookerianum),但葉較寬,蕊柱較短,萼片與花瓣上有不甚明顯的紅褐色縱脈,可以區別。但上述特徵與黃蟬蘭(C. iridioides)相近,故有人認為本種可能是它與虎頭蘭之間的雜種。

❺ 蘭花有哪些品種

蘭花在中國是非常珍貴的觀花植物,大部分地生蘭都原產於中國,並且每年蘭花還在不斷的發現和培養新的品種出現。小編就為你介紹一下蘭花品種中比較主要的五種中國蘭花。


蘭花

一、春蘭:春蘭又名草蘭、山蘭。春蘭分布較廣,資源豐富。花期為一年的2-3月,時間可持續1個月左右。花朵香味濃郁純正。名貴品種有各種顏色的荷、梅、水仙、蝶等瓣型。從瓣型上來講,以江浙名品最具典型。

二、蕙蘭:蕙蘭根粗而長,葉狹帶形,質較粗糙、堅硬,蒼綠色,葉緣鋸齒明顯,中脈顯著。花朵濃香遠溢而持久,花色有黃。白、綠、淡紅及復色,多為彩花,也有素花及蝶花。

三、建蘭:也叫四季蘭,包括夏季開花的夏蘭、秋蘭等。四季蘭健壯挺拔,葉綠花繁,香濃花美,不畏暑,不畏寒,生命力強,易栽培。不同品種花期各異,5-12月均可見花。

四、寒蘭:寒蘭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以及西南的雲、貴、川等地。寒蘭的葉片較四季蘭細長,尤以葉基更細,葉姿幽雅瀟灑,碧綠清秀,有大、中、細葉和鑲邊等品種。花色豐富,有黃、綠、紫紅、深紫等色,一般有雜色脈紋與斑點,也有潔凈無暇的素花。萼片與捧瓣都較狹細,別具風格,清秀可愛,香氣襲人。

五、墨蘭:墨蘭,又稱報歲蘭、拜歲蘭、豐歲蘭等,原產於我國廣東、廣西、福建、雲南、台灣、海南等。我國南方各地特別是廣東、雲南的養蘭人最喜栽培與觀賞。

❻ 彝族有哪些民風民俗

待客習俗
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先待客,並根據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在殺牲之前,要把活牲牽到客前,請客人過目後宰殺,以表示對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後再製作各種菜餚。待客的飯菜以豬膘肥厚大為體面,吃飯中間,主婦要時時關注客人碗里的飯,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隨時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誠。吃飯時,長輩坐上方,下輩依次圍坐在兩旁和下方,並為長輩添飯、挾菜、泡湯.
烤茶相親習俗
烤茶是我國高山峽谷地區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於氣候寒冷乾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濃郁熱茶的方法來補充營養素的不足,所謂「每日必飲三次茶」。烤茶種類多樣,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艱苦勞作的能量之源,也是節慶待客的靈性之物。
據說在當地,若學不到一手烤茶技術,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會認為你沒本事,而不願將姑娘嫁給你,因此,當地小伙十五六歲就要學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絕招。
彝族人還流傳著百靈從無量山百丈高崖銜來茶種為人治百病的故事,為紀念靈鳥,客人飲茶時,少男少女總會模仿靈鳥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靈有關。[2]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之後,便要進行婚宴的准備。婚宴多用豬、雞肉,一般不用羊肉(喪事則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夥伴聚餐痛飲之習;滇西的彝族,凡娶親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壩子,用樹枝搭棚,供客人飲酒、吸煙、吃飯、閑坐,民間把這種用枝搭的臨時棚子稱「青棚」。
彝族的婚戀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舉行過「換裙禮」的少女,方可在「玩場」中與心上人結交戀愛,以及媒人說親和吃酒定親、讓新娘挨餓、親朋通宵哭嫁、向迎親者潑水、搶背新娘、洞房博斗等傳統婚俗。
少女換裙帶禮
彝族姑娘進入成年時(一般多在15歲),依俗要舉行隆重的「換裙禮」。換裙禮儀式上,姑娘要讓姐妹們把她原來的單辮子改梳成雙辮子,盤於頭頂。還要把原先佩帶兩耳的白墜片或穿耳舊線扯下,換上紅瑪瑙似的珊瑚珠或銀光閃閃的耳墜,以示吉祥。最後,姑娘脫去原先的紅白兩色童裙,換上綉了花邊的上衣和黑、藍、黃、白等五彩相間的有褶拖地長裙。換上新裙後,姑娘便可到「玩場」跳舞唱歌,參加社交活動,開始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
按照彝家俗規,新娘出閣時,雙腳不得落地沾土,否則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須由接親的小夥子來背新娘,並扶她上馬。迎娶歸途上還有種種規矩:倘山高路窄無法騎馬時,須由接親的小夥子輪流背負新娘而行;過河涉水,更得由人背過河,新娘的綉花鞋萬萬不能沾水。
潑水接親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洞房裡的打鬥
按照彝族習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鬥,將被人嘲笑:「這是不會反抗的女人!」據說,他們日後生下的孩子,祖先將不予承認,死後還進不了「陰間」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裡的一對新人,還有一番打鬧搏鬥。他們摔摔打打,撕衣抓臉,從洞房裡傳出來的砰砰之聲,震得四鄰皆聞。[3]
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領著新娘認父母。下午,新郎便約上一個夥伴,跟著新娘回娘家,去認岳父母。如果那個作陪的小夥子是個調皮鬼,當他們到新娘家時,這個小夥子便會搶先進門,甜聲甜氣地首先叫爹叫媽,接著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個才是自己的女婿。[4]
食俗
大多數彝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手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並可以久存不變質。貴州女寧蕎酥已成為當地久負盛名的傳統小吃。
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湯鍋、羊湯鍋,或烤羊、烤小豬,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岩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
山地還盛產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餚。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蕎粑,彝族風味主食;麵糊酸菜肉,彝族農家常菜;白水煮乳豬,雲南彝族傳統佳餚,用乳豬水煮後蘸食;鍋巴油粉,雲南彝族風味名小吃,用豌豆面製成。
服裝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綉花的大

十月年
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綉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綉有精美多彩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綉更是光彩奪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綉而成。居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之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彝族少女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童裙,梳的是獨辮,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綉滿彩花的頭帕,把童年時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三寸長的頭發一綹,漢語稱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紮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閑暇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綴紅絲線串起的黃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
節慶
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補年節: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

補年節
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彝族少女成人禮:神秘「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

「換裙」儀式
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民族節日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賽裝方式不同,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
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幾個省。雲南彝族占
2/3,由於居住的地理環境和資源極為豐富,以農業為基礎的彝族多種植玉米、土豆、大麥、小麥和蕎麥。蔬菜也較為豐富。居住在山區、半山區的彝族喜歡養羊,尤以小涼山的彝族養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時有一些特殊的習俗:羊肝、羊胃先用來祭祀祖靈,然後燒食,也有的生食;羊腦給老人吃;處於生育期的婦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蘿卜絲拌後腌做鹹菜,放在飯上蒸熟吃,味道特別鮮美。
彝族吃雞也有一些講究。一般吃清燉,用陶鍋煮,不用刀切。煮熟後用手將雞撕成條塊,蘸辣椒、花椒汁食。雞頭由老人吃,並要看卦(雞腦的形狀)。
彝族喜歡喝酒,酒分甜、辣兩種,過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釀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釀制。有「客人到家無酒不成敬意」的傳統。
彝族在過年過節時都要椎牛打羊,宰豬宰雞,而平時一般很少動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殺年豬的食俗,一半留給自己吃,另一半送給岳父岳母。年豬多用來腌制,掛起來,陰干後成為臘肉或火腿。過年節時還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壇壇酒、泡水酒、酒茶。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火把節時,家家戶戶宰羊殺雞,煮新蕎麥飯。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潑撒,表示祭祀,祈求莊稼好,無災無病。晚上,點燃火把,載歌載舞以驅散蟲蛇和害蟲。廣西彝族在九月初一過打粑節時有"嘗新"習俗,即吃新稻穀。這些都是節日喜慶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禮儀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來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規格或大或小,以椎牛為大禮,打羊、殺豬、宰雞漸次之。打牲時,要將牲口牽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稱打牲,其手法極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剝。
宴客時的座次順序有一定的慣制,一般圍鍋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讓坐於鍋庄之上首,彝稱「呷爾果」處;評價陪坐於鍋庄之右首,彝稱「尼木」處;幫忙者、婦女和親友則坐於鍋庄下首,彝稱「呷基果」處。客人多時,順延至右側。
行酒的次序依據彝諺「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後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輕人的」,端酒給貴賓後,要先老年人或長輩,次給年輕人,人人有份。
在農村無論婚喪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習俗。即早上六碗萊,如水豆腐、紅燒豬肉、回鍋肉、白菜粉條、豬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萊,如黃條、紅燒肉、,縐沙(炒肉皮)、千張肉、涼白肉、燴臘腸、花生等,經濟寬裕的還要燉上一碗雞。彝族擅長烤、炸、煮、拌等烹調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製作乳餅而聞名。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

❼ 請問我們的蘭花是什麼品種

蘭花品種名稱大全
【一字】

昂 潮 丹 鳳 虹 煌 輝 聖 天 童 翁 雅 宴 圓 禪 鷲

【二字】

吳鳳 嵺鳳 榮光 榮菊 櫻豆 櫻冠 櫻蘭 涼翠 涼風 燦寶 珺琿 矮荷
愛國 愛姬 翱翔 芭蕾 八仙 白樂 白鳳 白宮 白光 白荷 白虹 白花
白皇 白簾 白嶺 白龍 白露 白梅 白墨 白鳥 白扇 白桃 白條 白翁
白芽 白隱 白幽 白玉 白雲 百壽 包公 寶姬 寶來 寶蓮 寶琳 寶龍
寶輪 寶釵 豹蝶 卑寶 北辰 北斗 碧蓮 碧綠 碧瑤 閉月 冰川 冰艷
鉑荷 伯樂 捕荷 步雲 財寶 財神 彩蝶 彩鳳 彩虹 彩龍 彩梅 彩神
彩桃 彩仙 彩雲 彩舟 蠶蝶 燦蝶 燦月 草母 蟬趐 長江 長榮 長字
朝鳳 朝陽 朝玉 晨光 成龍 程梅 赤虎 初雪 川冠 川龍 春安 春城
春燈 春光 春荷 春黃 春菊 春蘭 春雷 春桃 春霞 春曉 春雪 春茜
春妃 春暉 慈晃 慈龍 崔梅 翠寶 翠迪 翠蝶 翠鳳 翠姬 翠鈴 翠鳥
翠鵬 翠蕊 翠素 翠桃 翠王 翠香 翠燕 翠羽 翠玉 翠苑 翠萼 翠妃
達龍 達磨 達摩 大觀 大虹 大判 大喬 大聖 大王 大象 大雪 大勛
大雅 丹鶴 丹清 丹霞 丹心 登輝 帝冠 滇蘭 滇王 滇妃 蝶荷 蝶花
蝶王 蝶蕙 迭翠 東光 東菊 東君 東源 冬紅 冬錦 冬桃 兜蘭 豆荷
豆綠 獨秀 對梅 朵雲 稻妻 發財 范會 方字 飛蝶 飛鳥 飛天 飛翔
飛瀉 飛燕 粉荷 粉嬌 豐厚 豐雪 蜂蘭 蜂蝶 蜂花 風光 風虎 烽火
鳳蝶 鳳凰 鳳梅 佛光 佛手 竜字 福龍 福隆 福松 福祥 福星 復荷
富貴 富荷 蓋蝶 剛玉 鋼刀 高瓢 高雅 高照 歌縻 勾玉 孤峰 關頂
關公 關山 關聖 冠春 冠蝶 冠龍 冠鳥 冠神 冠雪 冠月 光貴 光華
光輝 光魂 光琳 光陽 光映 光悅 歸雁 閨秀 桂冠 桂荷 桂林 貴龍
貴臨 貴妃 國寶 國光 國華 國輝 國慶 海蝶 海蓮 海鷗 海蝦 海星
漢蝶 漢光 荷霸 荷瓣 荷蝶 荷王 荷仙 和平 鶴升 鶴市 黑虎 黑貓
黑澤 虹彩 虹光 鴻福 紅唇 紅帝 紅蝶 紅鳳 紅貴 紅荷 紅花 紅華
紅姬 紅駒 紅菊 紅龍 紅露 紅梅 紅明 紅娘 紅舌 紅素 紅仙 紅雄
紅雅 紅顏 紅艷 紅陽 紅影 紅玉 紅月 紅雲 紅妝 紅妃 紅嬋 紅蟾
胡蝶 湖亭 湖月 粹紅 粹月 虎蝶 花旦 花魁 花王 花影 花月 華嚴
華蝶 華荷 華龍 華王 華英 黃寶 黃道 黃帝 黃蓋 黃冠 黃荷 黃河
黃鶴 黃輝 黃龍 黃梅 黃袍 黃舌 黃素 黃芽 黃燕 黃玉 黃雲 黃妃
黃鶲 皇帝 皇冠 皇後 皇華 皇輝 皇旗 皇妃 煌星 徽龍 慧鳥 惠妃
火炬 機巧 雞冠 姬蝶 姬龍 吉利 吉祥 吉兆 吉字 極翠 極紅 極品
集圓 濟公 嘉隆 家林 劍龍 建仙 驕梅 嬌鶴 嬌娃 嬌月 妲己 巾幗
金帝 金蝶 金鼎 金蜂 金峰 金鳳 金福 金冠 金光 金荷 金華 金輝
金菊 金蓮 金鈴 金龍 金梅 金鳥 金雀 金時 金松 金桃 金童 金鷹
金月 金妃 錦波 錦龍 錦梅 錦旗 晶波 晶典 晶鶴 晶華 晶貓 晶桃
晶蕙 鯨波 靜寂 靜觀 敬紅 鏡山 九如 九枝 菊翠 菊水 聚樂 巨荷
巨龍 絹綉 軍旗 君道 君荷 君龍 君子 峻峭 可蝶 狂龍 魁字 蠟梅
攬蝶 樂佛 黎明 李白 李朝 李逵 禮花 麗寶 麗錦 麗梅 麗娘 麗水
麗仙 戀蝶 涼翠 梁祝 玲樂 玲龍 玲瓏 鈴蟲 凌錦 凌雲 靈芝 留春
六鳳 六荷 龍蝶 龍鳳 龍梅 龍女 龍王 龍溪 龍珠 龍字 樓梅 廬山
陸鳳 綠寶 綠碧 綠蝶 綠娥 綠峰 綠福 綠荷 綠龍 綠梅 綠鵬 綠素
綠陽 綠英 綠玉 綠雲 綠珠 羅漢 滿月 貓王 貓鷹 梅蝶 美姑 美露
美妃 夢殿 夢幻 夢奇 密庵 妙蓮 妙心 明蝶 明鳳 明光 明晶 明梅
明素 明王 明星 明旭 明玉 摩耶 魔女 南荷 南紀 男姬 女雛 飄舞
飄香 飄逸 奇寶 奇花 奇美 奇巧 奇葉 啟泰 千代 千紅 乾隆 錢蝶
潛龍 強龍 翹萼 青帝 青松 青嵐 清谷 清光 清荷 清姬 晴蜓 情緣
慶福 慶梅 瓊和 秋榜 秋蟬 秋月 秋雉 全福 裙蝶 群蝶 群仙 仁王
日進 日輪 日向 日新 日月 日曄 榮梅 如來 蕊蝶 蕊鼎 瑞寶 瑞蝶
瑞鳳 瑞荷 瑞晃 瑞金 瑞龍 瑞梅 瑞奇 瑞日 瑞香 瑞祥 瑞星 瑞雪
瑞鷹 瑞玉 若櫻 三菱 三祥 三英 蓋瓣 閃電 閃光 韶韻 神彩 神鵰
神蝶 神光 神劍 神樂 神龍 神門 神秘 神鏢 聖寶 聖佛 聖晃 聖火
聖姬 聖心 聖雪 聖玉 獅蝶 獅荷 獅王 十和 世寶 適圓 首義 壽寶
壽紅 壽梅 壽桃 壽星 曙光 蜀光 蜀梅 雙龍 雙喜 雙燕 雙玉 雙璧
水荷 水仙 順發 順紅 松翠 松鶴 宋梅 素蝶 素荷 素花 素嬌 素梅
素芯 塔嶺 蕊蝶 台蘭 太白 太極 太平 太陽 檀君 桃鶴 桃輝 桃姬
桃李 桃麗 桃琳 桃山 桃舌 桃妃 藤姬 騰蝶 天賜 天蝶 天鵝 天鳳
天福 天荷 天惠 天麗 天龍 天女 天青 天山 天神 天勝 天壽 天心
天勛 天眼 天游 天真 天游 同荷 童顏 吞龍 晚鍾 萬安 萬寶 萬福
萬貫 萬榮 萬壽 萬葉 萬字 汪字 王道 王冠 望月 微笑 文艷 紋蝶
烏龍 吳風 吳鳳 武松 五福 舞蝶 舞姬 舞妓 舞龍 舞仙 霧島 悟空
西施 西子 夕輝 喜菊 仙蝶 仙綠 仙女 仙桃 仙翁 仙霞 憲荷 香君
香帥 香妃 翔蝶 祥和 祥蕾 祥龍 祥玉 向波 曉光 曉雲 小春 小菊
小梅 小喬 小香 小象 笑傲 笑春 笑蝶 笑爽 笑玉 欣玉 新翠 新光
新荷 新林 新羅 新梅 新娘 新雅 星晨 星虎 雄蘭 雄獅 熊貓 修女
羞蝶 秀光 秀荷 秀麗 秀梅 秀仙 秀月 秀字 旭鵬 玄德 雪櫻 雪窗
雪峰 雪景 雪蓮 雪戀 雪山 雪玉 雪舟 血凝 勛章 丫蘭 嚴粹 艷春
艷蝶 艷荷 養安 漾綠 妖麗 妖媚 葉梅 一茶 一翠 一紅 宜姬 乙姬
逸品 吟月 銀鳳 銀福 銀光 銀河 銀華 銀嶺 銀龍 銀拖 櫻姬 瑩龍
迎春 迎蝶 永春 永艷 勇蝶 幽心 幽玄 榆白 虞鳳 玉彩 玉翠 玉帝
玉蝶 玉鳳 玉荷 玉紅 玉花 玉華 玉環 玉姬 玉磊 玉林 玉龍 玉露
玉梅 玉女 玉泉 玉樹 玉松 玉濤 玉桃 玉兔 玉雪 玉英 玉竹 玉琢
玉妃 御旗 元春 元紅 圓荷 圓梅 圓月 圓字 遠眺 越冠 月白 月輪
月山 月兔 月暈 月朧 雲翠 雲蝶 雲海 雲江 雲字 張飛 昭報 昭平
昭玉 照玉 珍蝶 珍梅 真鶴 政宗 芝紅 知秋 織姬 至尊 中龍 鍾馗
周王 珠翠 朱梅 朱鷺 紫寶 紫荷 紫紅 紫花 紫晃 紫綠 紫燕 宗龍
鑽石 醉荷 醉龍 醉妃 尊龍 倩女 邛琢 燮龍 蕙荷 蕙蘭 游游 醉白
醉夢 醉仙 醉心 逍遙 姍姍 姣荷 嫣翠 嫦娥 綺彩 綺羅 緋寶 緋燕
珏兔 琥珀 瑾梅 杓蘭 晟龍 靈峰 靈蘭 旌晶 煬帝 燁冠 馥翠 鸚鵡
顥龍 蟠龍 簪蝶 貂嬋 霽月 鑫源 麟蝶 黒\姬

熱點內容
玉牌牡丹 發布:2025-08-03 12:45:49 瀏覽:716
兔耳蘭花語 發布:2025-08-03 12:40:07 瀏覽:842
花語鄧倫 發布:2025-08-03 12:39:55 瀏覽:749
情人節vcr 發布:2025-08-03 12:39:14 瀏覽:260
花藝師哈爾濱 發布:2025-08-03 12:39:09 瀏覽:175
罵了七夕 發布:2025-08-03 12:34:16 瀏覽:879
5樓百合 發布:2025-08-03 12:32:52 瀏覽:973
王俊凱七夕祝福 發布:2025-08-03 12:24:34 瀏覽:355
祥宣盆景 發布:2025-08-03 12:19:07 瀏覽:853
藍玫瑰唯美 發布:2025-08-03 12:18:24 瀏覽: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