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李花語
Ⅰ 描寫古箏的唯美詩詞
描寫古箏的唯美詩詞
白居易 《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蘇軾 《甘露寺彈箏》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李白 《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白居易 《聽夜箏有感》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願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楊巨源 《雪中聽箏》
玉柱泠泠對寒雪,清商怨徵聲何切。
誰憐楚客向隅時,一片愁心與弦絕。
王灣 《觀箏》
虛室有秦箏,箏新月復清。
弦多弄委曲,柱促語分明。
曉怨凝繁手,春嬌入曼聲。
近來唯此樂,傳得美人情。
劉禹錫 《同留守王僕射各賦春中一物,從一韻至七》
鶯。
能語,多情。
春將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復集東城。
林疏時見影,花密但聞聲。
營中緣催短笛,樓上來定哀箏。
千門萬戶垂楊里,百轉如簧煙景晴。
劉禹錫《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
朗朗鵾雞弦,華堂夜多思。
簾外雪已深,座中人半醉。
翠蛾發清響,曲盡有餘意。
酌我莫憂狂,老來無逸氣。
顧況 《李湖州孺人彈箏歌》
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
上陽宮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憐碧玉。
思婦高樓刺壁窺,愁猿叫月鸚呼兒。
寸心十指有長短,妙入神處無人知。
獨把梁州凡幾拍,風沙對面胡秦隔。
聽中忘卻前溪碧,醉後猶疑邊草白。
吳融 《李周彈箏歌》
古人雲,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
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
就中十三弦最妙,應宮出入年方少。
青驄慣走長楸日,幾度承恩蒙急召。
一字雁行斜御筵,鏘金戛羽凌非煙。
始似五更殘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蟬。
又如石罅堆葉下,泠泠瀝瀝蒼崖泉。
鴻門玉斗初向地,織女金梭飛上天。
有時上苑繁花發,有時太液秋波闊。
當頭獨坐摐一聲,滿座好風生拂拂。
天顏開,聖心悅,紫金白珠沾賜物。
出來無暇更還家,且上青樓醉明月。
年將六十藝轉精,自寫梨園新曲聲。
近來一事還惆悵,故里春荒煙草平。
供奉供奉且聽語,自昔興衰看樂府。
只如伊州與梁州,盡是太平時歌舞。
旦夕君王繼此聲,不要停弦淚如雨。
常建 《高樓夜彈箏》
高樓百餘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
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雁鳴。
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
王昌齡 《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薩都刺 《贈彈箏者》
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楊子江頭月滿船。
晏幾道 《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緣。
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敘飛雁。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斷虹落屏山,斜雁著行安。
釘鈴雙琢木,錯落千珠拌。
愁龍啼玉海,夜燕語雕闌。
只應桓叔夏,重起為君彈。
楊維楨 《鳴箏曲》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
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李端 《聽箏》
花臉雲裘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
憑君向道休彈去,自盡江州司馬頭。
李白 《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薛能 《京中客舍聞箏》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聲如截遠人心。
當時向秀聞鄰笛,不是離家歲月深。
李商隱《錦瑟》
忽聞江上弄衰箏,苦含情。
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Ⅱ 關於古箏的詩句
高樓夜彈箏
常建
高樓百餘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
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雁鳴。
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
王昌齡《聽流人水調子》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顧況《鄭女彈箏歌》
鄭女八歲能彈箏,春風吹落天上聲。
一聲雍門淚承睫,兩聲赤鯉露帑祝,三聲白猿臂拓頰。
鄭女出參丈人時,落花惹斷游空絲。
高樓不掩許聲出,羞殺百舌黃鶯兒。
白居易《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白居易《箏》
雲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
甲明銀得勒,柱觸玉玲瓏。
猿苦啼嫌月,鶯嬌語(訁尼)風。
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
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
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
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
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
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
燈下青春夜,樽前白首翁。
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李端《聽箏》
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蕭綱《彈箏》
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
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
蘇軾《甘露寺彈箏》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沈約《詠箏》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和斷,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李白《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白居易《聽夜箏有感》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願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白居易《聽崔七妓人箏》
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
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
楊巨源《雪中聽箏》
玉柱泠泠對寒雪,清商怨徵聲何切。
誰憐楚客向隅時,一片愁心與弦絕。
孟浩然五排•宴崔明府宅夜觀妓
畫堂觀妙妓,長夜正留賓。
燭吐蓮花艷,妝成桃李春。
髻鬟低舞席,衫袖掩歌唇。
汗濕偏宜粉,羅輕詎著身?
調移箏柱促,歡會酒杯頻。
倘使曹王見,應嫌洛浦神。
王灣《觀箏》
虛室有秦箏,箏新月復清。
弦多弄委曲,柱促語分明。
曉怨凝繁手,春嬌入曼聲。
近來唯此樂,傳得美人情。
劉禹錫
鶯。
能語,多情。
春將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復集東城。
林疏時見影,花密但聞聲。
營中緣催短笛,樓上來定哀箏。
千門萬戶垂楊里,百轉如簧煙景晴。
劉禹錫《冬夜宴河中李相公中堂命箏歌送酒》
朗朗鵾雞弦,華堂夜多思。
簾外雪已深,座中人半醉。
翠蛾發清響,曲盡有餘意。
酌我莫憂狂,老來無逸氣。
顧況《李湖州孺人彈箏歌》
武帝升天留法曲,凄情掩抑弦柱促。
上陽宮人怨青苔,此夜想夫憐碧玉。
思婦高樓刺壁窺,愁猿叫月鸚呼兒。
寸心十指有長短,妙入神處無人知。
獨把梁州凡幾拍,風沙對面胡秦隔。
聽中忘卻前溪碧,醉後猶疑邊草白。
吳融李周彈箏歌
古人雲,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乃知此語未必然,李周彈箏聽不足。
聞君七歲八歲時,五音六律皆生知。
就中十三弦最妙,應宮出入年方少。
青驄慣走長楸日,幾度承恩蒙急召。
一字雁行斜御筵,鏘金戛羽凌非煙。
始似五更殘月里,凄凄切切清露蟬。
又如石罅堆葉下,泠泠瀝瀝蒼崖泉。
鴻門玉斗初向地,織女金梭飛上天。
有時上苑繁花發,有時太液秋波闊。
當頭獨坐摐一聲,滿座好風生拂拂。
天顏開,聖心悅,紫金白珠沾賜物。
出來無暇更還家,且上青樓醉明月。
年將六十藝轉精,自寫梨園新曲聲。
近來一事還惆悵,故里春荒煙草平。
供奉供奉且聽語,自昔興衰看樂府。
只如伊州與梁州,盡是太平時歌舞。
旦夕君王繼此聲,不要停弦淚如雨。
李遠贈箏妓伍卿
輕輕沒後更無箏,玉腕紅紗到伍卿。
座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
殷堯藩聞箏歌
凄凄切切斷腸聲,指滑音柔萬種情。
花影深沈遮不住,度幃穿幕又殘更。
歐陽修《李留後家聞箏》
不聽哀箏二十年,忽逢纖指弄鳴弦。綿蠻巧轉花間舌,嗚咽交流冰下泉。
常謂此聲今已絕,問渠從小自誰傳。撙前笑我聞彈罷,白發蕭然涕眩泣。
無名氏《月夜聞箏》
萬里瑤天凈,長空新月明,深夜佳人調玉箏;鳳鸞的唱鳴,憑欄廳,慢搊《金字經》。
後園燒香罷,夜深碧月明,閑理銀箏韻更清;宮商指下生,堪人聽,相雜寶釧聲。
楊維楨《鳴箏曲》
斷虹落屏山,斜雁著行安。
釘鈴雙琢木,錯落千珠拌。
愁龍啼玉海,夜燕語雕闌。
只應桓叔夏,重起為君彈。
薩都刺《贈彈箏者》
銀甲彈冰五十弦,海門風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楊子江頭月滿船。
晏幾道《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緣。
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敘飛雁。
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斷虹落屏山,斜雁著行安。
釘鈴雙琢木,錯落千珠拌。
愁龍啼玉海,夜燕語雕闌。
只應桓叔夏,重起為君彈。
楊維楨《鳴箏曲》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梁/沈約《詠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唐/李端《聽箏》
花臉雲裘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
憑君向道休彈去,自盡江州司馬頭。
唐/李嶠:《箏》
蒙恬芳軌沒,游楚妙彈開,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
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聽西秦奏,箏箏有剩哀。
唐/李嶠《箏》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李白《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京中客舍聞箏》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聲如截遠人心。
當時向秀聞鄰笛,不是離家歲月深。
《錦瑟》李商隱
忽聞江上弄衰箏,苦含情。
遣誰聽?
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蘇軾《江城子》
蝶戀花.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
睡里銷魂無說處,覺來惆悵銷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秦弦絡絡呈纖手,寶雁斜飛三十九
夜箏唐•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
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後箏歌》
弦危中婦瑟,甲冷想夫箏。
張九齡《聽箏》
明月照人古,開簾彈玉箏。
常建《高樓夜彈箏》
寶箏鈿剝陰塵覆,錦帳看消畫燭幽。
蘇軾《甘露寺彈箏》
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
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
蕭綱《彈箏》
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Ⅲ 誰是古箏大師
1、王中山
王中山,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樂系副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會長,中國音協社會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著名古箏演奏家,河南南陽(蒙古族)人。
2、項斯華
項斯華,1940年生於上海,早年專修鋼琴,後師承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又從曹正、郭鷹學習其它流派箏樂,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在校期間,首次嘗試雙箏演奏,初露鋒芒,深獲好評。
畢業後,項斯華先後在北京電影樂團、上海樂團和中國歌劇舞劇院任古箏獨奏演員,並任教於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及中國音樂學院,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箏研究會理事。
3、王昌元
王昌元(1946年-),女性箏演奏家、作曲家。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著名箏演奏家、浙派箏傳人王巽之教授之女,浙江杭州人。
4、范上娥
范上娥,1942年生,上海人。古箏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
1954年考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她在1958年改學古箏,1961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箏專業。1992年7月,她移民加拿大,並創立「范上娥古箏學院」。
5、周望
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陝西箏派代表人物。
Ⅳ 求幾首關於古箏的古詩詞
《詠箏詩》、《聽箏》、《聽崔七妓人箏》、《箏》、《春日行》。
1、《詠箏詩》南北朝·沈約
秦箏吐絕調,玉柱揚清曲。
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寧知顏如玉。
譯文
古箏彈奏著久已中絕失傳的曲調,樂曲清越絕倫。
箏弦之上但見妙指輕拂,忽爾音斷弦絕、寂然無聲,忽而弦聲復起、清音悠揚。
聽箏者只聞箏曲繞梁之美,又哪裡知曉彈箏者玉顏麗質之下的內心與才情呢。
2、《聽箏》唐代·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3、《聽崔七妓人箏》唐朝·白居易
花臉雲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
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
譯文
畫著精緻妝容、身著絕美的衣衫的丫環坐在玉樓中,彈著十三弦樂器道出了惆悵。
憑你剛才彈奏的曲子,江州司馬的頭發全白了。
4、《箏》唐代·張祜
綽綽下雲煙,微收皓腕鮮。夜風生碧柱,春水咽紅弦。
翠佩輕猶觸,鶯枝澀未遷。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嬋娟。
譯文
綽約風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樣,從雲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潔白如凝脂。
似乎習習的夜風是從箏上而來,春水嗚咽流動的感覺也好像是從箏是發出的。
好似玉佩輕輕敲擊發出的聲響,也好像留宿在枝頭未飛走的黃鶯的啼鳴。
哪裡還有比這更美妙的聲音啊?天上一輪明月灑下清輝,無論在在何處都共同分享著同一輪明月。
5、《春日行》 唐朝·李白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綉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鍾考鼓宮殿傾。
萬姓聚舞歌太平。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軿。
帝不去,留鎬京。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譯文
深宮的高樓高聳入雲,宮殿中的大柱子上盤著金龍。
當窗的佳人在白日下纖手調箏,發出優美的樂聲。
春風將曲子徐徐吹進君王之耳,原來這是一首仙人之曲,曲名叫《升天行》。
眾多樓船繞著天池中的蓬萊仙島,接沓而行,船下的波浪發出嘩嘩的響聲。
三千名宮娥在船上載歌載舞,撞鍾擊鼓之聲震得宮殿發出轟鳴。
群臣和百姓們也都翩翩起舞,歌頌天下太平。
君王實行無為而治,天下百姓自然安居樂業。
天庭上三十六個天帝要來迎接,仙人們紛紛駕著雲車翩然而下。
但是當今之聖明天子,要留在都城與民同樂。
他怎忍心像軒轅黃帝那樣,丟下群臣百姓獨自一個人去升天成仙呢?
小臣謹向陛下拜祝:祝聖上壽比南山,願陛下的鴻名,永垂後世,萬古留芳!
Ⅳ 古箏最難的曲子有哪些
1、《鍾》
2、《鬼火》
3、《冬風》
4、《雲嶺音畫》
5、《蓮花謠》
6、《井岡山上太陽紅》
7、《溟山》
8、《幻想曲》
9、《黔中賦》
Ⅵ 古箏演員
以下《古箏名家大全》,按字母順序排列:
娜仁格日勒 女 蒙古箏「雅托嘎」傳人之一
曹東扶 男 河南箏派傑出代表和奠基人
曹 正 男 著名古箏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
陳安華 男 廣東星海音樂學院教授
鄧 玥 女 「箏公主」、武漢音樂家協會會員
傅明鑒 男 古箏演奏,箏樂作曲,箏學研究,箏藝教育家
范上娥 女 國家一級演奏員
高 雁 女 武音附中校長
高自成 男 山東箏派代表人物
高哲睿 男 潮州箏名家
郭 鷹 男 著名古箏教育家、潮州派代表人物
郭雪君 女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韓庭貴 男 山東箏派代表人之一
何寶泉 男 東方箏會會長
李 萌 女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黎邦榮 男 現在所知最早的荷澤地區山東箏的傳人
林毛根 男 著名古箏藝術家,潮州箏派代表人之一
林 玲 女 中國音樂學院副教授
李 汴 女 中國煤礦文工團箏獨奏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李賢德 女 上海箏會副會長
李 煒 男 著名中國古箏演奏家、作曲家
李婉芬 女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梁在平 男 著名古箏家
羅九香 男 著名客家箏大師
羅小慈 女 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音樂家協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婁樹華 男 著名古箏演奏家
劉巧君 女 河北藝術學校教授
潘妙興 男 上海箏會會長
曲 雲 女 陝西師范大學教授
邱大成 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饒寧新 男 客家箏派代表人之一
任清志 男 河南箏派的代表人之一
蘇文賢 男 潮樂名家
史兆元 男 客家箏派傳人
孫文妍 女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童宜風 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北京古箏研究會等會員
王昌元 女 旅美華裔浙派箏傳人
王巽之 男 浙江箏派代表人物
王小月 女 天津音樂學院副教授
王 蔚 女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王中山 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秘書長
吳 青 女 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
魏 軍 男 陝西秦箏學會創建人之一
許菱子 女 中國音樂家協會、北京古箏研究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
徐曉林 女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項斯華 女 當代中國箏樂大師
楊娜妮 女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楊秀明 男 中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家
閻愛華 女 中國音協會員、古箏學會理事
閻 俐 女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袁 莎 女 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
扎木蘇 男 內蒙箏代表著名雅托噶(蒙古箏)藝人,內蒙箏代表人物之一
趙玉齋 男 東北古箏學會會長
趙登山 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古箏學會副會長
趙曼琴 男 古箏教育家、原河南省中州古箏學會會長
張漢齋 男 潮州音樂大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周延甲 男 陝西秦箏學會會長
庄 辰 男 大連古箏學會會長
Ⅶ 古箏曲《長相思》的故事背景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版二十三日出山海關權,《長相思》及《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作於出關前後之途中。作者出關時冰雪未銷,又離開了京城千山萬水,對於生於關內,長於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麼荒涼,那麼寂寞,於是不由人思念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
《長相思》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這首《長相思》是納蘭性德隨康熙皇帝到東北祭祖時路上寫的。當時皇帝出行還要野營,仍保持滿族傳統。一個身居京城貴族之家的青年對這種天寒地凍風雪交加的野營生活,既不習慣,又覺新鮮,詞中寫出了他的真切感受,並表達了從軍出征的人對故鄉的思念。整首詞辭句流暢,又不少跌宕,有些像李後主詞風。
Ⅷ 古箏名家有哪些
周 望 女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周延甲 男 陝西秦箏學會會長
李宜洺 女 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校
王鑫 女 北京當代藝術學院,河南鄭州世紀愛樂民族樂團團長
嚴力 女 河南鄭州
曹東扶男 河南箏派傑出代表和奠基人
曹 正男 著名古箏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
陳安華男 廣東星海音樂學院教授
常 靜女 中國東方歌舞團古箏演奏家,獨立音樂人,泰國公主常任古箏老師
黃良棟男 山東箏派傳承與推廣人 資深古箏教育家 北京琴楓雅軒古箏傳承中心創始人之一
韓曉華女 華廈大音琴箏學苑創辦人
煬 旭 女 墨梅國際藝術中心創辦人,資深古箏教育家
鮑棟 男 青年古箏演奏家 山東箏派傳人
鄧 玥女 「箏公主」、國家二級演奏員
傅明鑒男 古箏演奏、箏樂作曲、箏學研究、箏藝教育家
范上娥女 國家一級演奏員
高 雁 女 武音附中校長
高自成 男 山東箏派代表人物
高哲睿男 潮州箏名家
張 鑫女 濟南音協成員
郭 鷹 男 著名古箏教育家、潮州派代表人物
郭雪君女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韓庭貴 男 山東箏派代表人之一
何寶泉男 東方箏會會長
黃天瑩女 河南古箏藝術、教育家
吉 煒 女 中央音樂學院古箏專業導師,中國著名古箏演奏家
蔣周健男 中國藝術教育學會古箏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黎邦榮男 現在所知最早的荷澤地區山東箏的傳人
林毛根男 著名古箏藝術家,潮州箏派代表人之一
林 玲 女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李 汴 女 中國煤礦文工團箏獨奏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李賢德 女 上海箏會副會長
李 煒男 著名中國古箏演奏家、作曲家
李婉芬女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李 萌 女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
梁在平男 著名古箏家
李泰剛 男 著名演奏家 營口泰剛古箏藝校創辦者
羅九香男 著名客家箏大師
羅小慈女 上海音樂家協會古箏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
婁樹華男 著名古箏演奏家
劉巧君女 河北藝術學校教授
潘妙興男 上海箏會會長
曲 雲 女 陝西師范大學教授
邱大成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饒寧新男 客家箏派代表人之一
任清志 男 河南箏派的代表人之一
蘇文賢男 潮樂名家 史兆元男 客家箏派傳人
孫文妍女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童宜風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王昌元 女 旅美華裔浙派箏傳人
王巽之 男 浙江箏派代表人物
王小月女 天津音樂學院副教授
王 蔚女 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
王中山男 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箏學會秘書長
吳 青 女 武漢音樂學院副教授
魏 軍 男 陝西秦箏學會創建人之一
許菱子女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徐曉林女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項斯華女 當代中國箏樂大師
楊娜妮女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楊秀明男 中國著名的古箏演奏家
閻愛華女 中國音協會員、古箏學會理事
閻 俐 女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葉申龍 女 國家一級演奏家
楊娜妮 女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袁 莎女 現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
趙玉齋 男 東北古箏學會會長
趙登山男 中國音協古箏學會副會長
趙曼琴 男 原河南省中州古箏學會會長
張景霞 女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演奏家
趙勃楠女 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青年古箏新箏藝術大師
張漢齋男 潮州音樂大師
Ⅸ 贊美「古箏」的詩句有哪些
1、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小重山》
2、鳴箏金栗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李端《聽箏》
3、彈箏北窗下,
夜響清音愁。
張高弦易斷,
心傷曲不道。
蕭綱《彈箏》
4、多景樓上彈神曲,
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
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
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
啄木飛來霜樹杪。
蘇軾《甘露寺彈箏》
5、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
弦依高和斷,
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
寧知顏如玉。
沈約《詠箏》
6、佳人當窗弄白日,
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李白《春日行》
7、端居正無緒,那復發秦箏。
張九齡《聽箏》
8、明月照人古,開簾彈玉箏。
常建《高樓夜彈箏》
9、寶箏鈿剝陰塵覆,錦帳看消畫燭幽。
廖融《退宮妓》
Ⅹ 有關古箏的詩詞
1、白居易 《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譯文:
明凈的月色中,一雙紫袖輕輕地在紅弦上飛舞,女子信手彈著自己的心事。
忽然弦聲凝絕、柔指輕頓,那片刻的寧靜又訴說出千萬重的深情。
2、蘇軾 《潤州甘露寺彈箏》
多景樓上彈神曲,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啄木飛來霜樹杪。
譯文:
在多景樓上彈奏一首神曲,悲傷的弦音像要斷裂一樣再三緊促。
江妃聽到了霧雨一般的哀愁,翻空的白浪似能撼動浮玉山。
呼喚我們的一對鳳槽,派去做三峽孤猿的號角。
與你合奏芳春調,啄木鳥飛來霜樹梢。
3、李白 《春日行》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升天行。
譯文:
當窗的佳人在白日下纖手調箏,發出優美的樂聲。
春風將曲子徐徐吹進君王之耳,原來這是一首仙人之曲,曲名叫《升天行》。
4、白居易 《聽夜箏有感》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願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譯文:
以前剛到江州時,在夜晚聆聽到古箏之聲,因為才新長了一些白頭發就不願意去聽,怕生感觸。
而如今已經是滿頭白發,不能添更多的愁了,便無所謂了,所以即使你想彈到天亮也沒關系了。
5、李端《聽箏》
彈箏北窗下,夜響清音愁。
張高弦易斷,心傷曲不道。
譯文: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你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