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三華花卉

三華花卉

發布時間: 2025-08-07 19:33:20

⑴ 2019廣州哪些地方可以賞荷花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夏季宜什麼,宜賞荷。夏日炎熱,尋一處清涼花園,看著亭中荷花盛開之景,別有一番韻味了。廣州有哪些地方可以賞荷花呢?快來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作為「花城」,廣州一年四季都有看不完的花,夏天,荷花就成了無可匹敵的主角。「荷氣夜來雨,百鳥清晝遲。」最近,廣州滿城的荷花都悄然盛開啦!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廣州的最佳觀荷地點吧!

在廣州,荷花的花期在5月中下旬至9月,其中最佳賞花時間是:5月底-7月初

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是廣州市區,首個大面積種植荷花的公園,種植歷史近20年,其荷塘面積也是廣州最大,達9000平方米,是廣州荷花品種最全的賞荷之地,曾多次出現珍貴的並蒂蓮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二路92號

門票:免費

交通:地鐵1號線烈士陵園站D出口可直接通向正門

華南植物園

華南植物園,永不落幕的萬國奇樹博覽會,這里的荷花品種更加豐富稀有,園里有幾百種荷花、睡蓮和水生花卉,荷花中的珍貴品種——千瓣蓮,出現幾率十萬分之一的並蒂睡蓮,就連小孩坐上去也不會沉的王蓮,堪稱「荷花博物館」!

門票:20元,套票50元

地點:廣州市天河區興科路723號

交通:地鐵六號線植物園站A出口

荔灣湖公園

一進荔灣湖北門,如同走進了荷花的世界,滿眼的碧波盪漾,連片的荷花怒放

最佳賞花地點:荔灣湖公園北門進入,五秀湖靠近菱洲島、海山仙館附近

從清晨到日暮,五秀湖邊各種型號的「長槍短炮」圍在湖邊,生怕錯過了最美的綻放瞬間,白天到荔灣湖賞荷花,在附近吃西關小吃,逢一三五的晚上還會有水幕燈光秀,一天的行程,妥妥噠。

地址:廣州市荔灣區龍津西路155號荔灣湖公園

門票:免費

交通信息:

公交:

1.乘坐74路至泮塘站下車,步行約2分鍾

2.乘坐廣286路/193路至中山八路站下車,步行約8分鍾

地鐵:

乘坐1號線至長壽路B出口下車,步行約15分鍾;或乘坐5號線至中山八站A出口,步行約5分鍾

自駕:

廣州市-府前路-連新路-中山五路-荔灣路-龍津西路-荔灣湖公園

東湖公園

東湖公園位於越秀區二沙島附近,有地鐵直達,交通便利。最近,公園里的荷花已陸續盛開,墨綠色的荷葉托著淺粉色的荷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譽褲大,花香四溢,但是因為荷花距離比較遠,很難拍出讓人滿意的荷花,
對於我等手機黨來說,只可遠觀

地址:東湖路123號

門票:免費

交通:

1.地鐵到東湖站A出口可以到大門處

2.乘坐公交到海印橋總站、或者沿江東路站,下車。背江方向走幾十米就可以看到公園了。

流花湖公園

流花湖公園的荷花在煙雨亭,位於公園東南片,與周邊的紫薇、玫瑰、荷花三大主題花景,共同構成流花八景之一「荷塘煙雨」。

為了方便小夥伴們拍花賞花,公園在荷花池裡搭建了不少棧道,站在上面彷彿融入片片荷葉之中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流花路100號(東風西路口);

門票:免費

交通:

1.乘15路公交車流花路站下進北門。

2.乘坐12、15、31、38、42、103、181、186、202路公交車少年宮站下進南門。

3.乘坐地鐵二號線在越秀公園站下,往西步行500米。

雲溪生態公園

雲溪生態公園就在白雲山腳下,這里有個觀荷園,面積約800平方米,雖然不大,但勝在「有內在」花夠美!「牡丹荷」開得非常漂亮,它屬於重瓣品種,花朵嬌小重重疊疊

地址:廣州市白雲區白雲大道南1038號

門票:免費

交通:公交到廣州體育館站

番禺寶墨園

「荷花勝境」在寶墨園東側,古香古色的園林之中,荷花與樓閣相映襯,每年兩造荷花,從夏天賞到秋天

為了方便遊客賞荷,一條長逾百米、頂上種滿各種花卉的迴廊,環繞荷花塘凌空飛架,綠池碧水紅荷,雲霧繚繞純搜,宛如仙境

地址:番禺區沙慶豎灣鎮紫坭村村南路

門票:現場54元,微信購票48元

交通:地鐵3號線到市橋站B出口轉右乘公共汽車67路或到北城汽車站乘12路到寶墨園總站

番禺蓮花山

說到賞荷觀蓮,就不能少了,以蓮花為名的番禺蓮花山了!作為花城看花的一張名片,每年的荷塘仙境都吸引無數愛花之人前來打卡!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

門票:54元(即日到8.31日成人8折)蓮花山暑期活動:穿漢服免費入園

交通:建議從天字碼頭乘船直達蓮花山,購買船票和門票的聯票還能有優惠,乘船時還能欣賞到兩岸景色!

從化呂田草埔村荷花基地

六月夏風輕拂,吹醒了呂田鎮草埔村的一池荷花,350多畝荷花種植基地里,荷葉層層疊疊,朵朵粉嫩的荷花在風中搖曳,這里的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荷花生長

牡丹紅、五彩蓮、大青荷、高溪蓮、香水蓮、藍睡蓮特色不一,花期將持續到10月份,愛荷之人不可錯過了

地址:從化呂田鎮草埔村水頭社

門票:免費

交通:

公交:到從化客運站乘坐12路公交到草埔村廣承軒公交站下,向前走(呂田方向)30米右轉,一直走到益友生態園右轉,繼續走50米即可到達草埔村荷花基地(草埔村水頭社)。

自駕:導航搜索「益友生態園」,附近有位置可以停車。

南沙濕地

這里遠離廣州鬧市六十公里,比市區氣溫低好幾度,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從遊船上岸後,可以步行前往長約300米的荷塘景觀九曲木棧橋,走累了可以到旁邊的涼亭小歇一會

地址:南沙區萬頃沙鎮新港大道1號

門票:現場50元

交通:地鐵4號線到蕉門站B出口出站,到附近公交站換乘南G1號車到南沙濕地公園站下車可步行到達。

炭步平嶺頭村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炭步平嶺頭村

每當盛夏,平嶺頭村的荷花次第盛開,或含苞待放,或爭奇斗艷,把夏日的農村裝扮得異常絢麗,呈現出一片返璞歸真,引人入勝的荷香世界。

每年六、七月是荷塘最美的時候,那一張張大如傘的荷葉,一朵朵大如盆的荷花,一個個大如杯的花蕾擠擠挨挨地擁滿荷塘。

梯面聯豐村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梯面聯豐村

在這酷暑難耐的時節,荷花飄香,婀娜多姿、爭奇斗艷、競相綻放...連片的荷花塘中,粉色的花苞在翠綠的荷葉中打著朵兒,宛如一位羞澀的少女。

資政大夫祠

地址:廣州市花都區三華村107國道

粉色的花朵已經俏麗枝頭,細看朵朵紅荷,或含苞待放、或燦燦盛開,時而隨風婆娑,時而幽靜閑雅,伴隨著清風,陣陣清香撲鼻而來,令人心曠神怡。
白雲區松洲街螺涌公園地址:廣州市白雲區螺涌北街

這片荷塘盡管位於鬧市,卻是一派「蛙聲伴蟬鳴」,每日吸引著眾多攝影發燒友及「荷花粉」前來創作、遊玩。
白雲區螺涌公園位於螺涌北街,面積約為3.3萬平方米,緊靠廣州市衛生河,與石井河相鄰。公園不大卻很有特色,水域面積佔了2/3,種滿了觀賞荷花。一條小路環湖,池邊四周柳枝隨風飄,各種樹木環繞,賞花樓台、石凳、休閑地帶、球場有序別致。當日上午,一群身著靚麗旗袍的阿姨撐著綢布小傘走走坐坐,變換各種造型,拍照錄視頻

「這片荷花種了十幾年,品種雖與別處無異,但勝在高大粗壯,已經成為螺涌村的一張亮麗名片!」
螺涌聯社黨委副書記郭耀全介紹,荷花花期為五月至九月,其中六七月開得最盛,最適宜觀賞。

閑置魚塘精心管養打造成荷塘不少來過螺涌公園的網友紛紛感嘆,「廣州寸土寸金,能為村民留下一片綠地真是難能可貴」。據悉,螺涌公園曾是一個閑置的魚塘,本可填平用於發展經濟,然而螺涌村老一輩幹部放棄利用這塊土地致富,而是將其打造成社區公園,為本村村民及附近社區整片提供了一個景色優美宜人的休閑娛樂場所。

荷花拍攝小技巧

拍攝時間:一般是早上6點至10點,這時光線柔和,荷花也開得正艷。

光線:多以逆光側逆光拍攝

構圖:

①利用中心式構圖表現粉色的荷花,綠色荷葉的襯托下,荷花顯得更加嬌嫩。

②拍攝荷花時將蓮蓬、荷葉也納入畫面中可起到豐富畫面元素的作用。

③如果運氣好,看到蝴蝶蜜蜂等小昆蟲依附在荷花上時,可以趕緊抓拍,讓動靜形成對比,讓畫面更加生動。

④當你看到某朵荷花的某片葉子特別完美,不妨試試局部拍攝,局部拍攝能夠更加顯現出荷花的紋絡。

善用小道具:你可以帶上小噴壺,在拍攝荷花前在荷花花瓣上噴上幾顆露珠,讓荷花看上去更加的鮮嫩。

⑵ 韶關翁源特產

  • 三華李

  • 起源於翁源縣的三華李,以龍仙鎮三華村種植的三華李為最佳,1986年被廣東省評為省優質稀有水果, 廣東省十大名、優、稀、特水果之一 ,得到海內外客商的稱贊。三華李明末開始種植,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稱為夏令果王。三華李品種繁多,有雞麻李、白肉雞麻李、大密李、小密李。以大密李和小密李為主要品種。芒種後,夏至前後成熟。果型白里透紅,聞之清雅芬芳,入口無澀且有蜜味,爽脆清甜滿口香。產品供不應求,價格昂貴,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 翁壩金雞茶

  • 始產於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近五百年歷史,是翁源縣特產茶,栽植主要分布在壩仔鎮,因產區在壩仔鎮金雞村而得名「翁壩金雞茶」。茶葉清香提神,耐人尋味,茶葉具有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等。

  • 九仙桃

  • 原產地在江尾鎮的九仙村,俗稱仙桃, 廣東省優稀水果之一。九仙蜜桃,個重約200克,果大核小,果身飽滿,皮紅肉白,皮外層有紅色小星點,肉質爽脆,蜜味濃香。近幾年九仙桃發展比較快,去冬今春種植1.8萬畝,全縣九仙桃面積2.5萬畝。

  • 沙田柚

  • 翁源適宜沙田柚種植,一棵樹最多時能結果數百隻,皮薄肉甜、清爽可口、蜜味濃香,具有解酒、潤肺止咳之功能,被譽為「天然罐頭」,遠銷海內外。

  • 江尾米粉

  • 江尾米粉產於江尾鎮,歷史悠久。米粉選用山泉水和當地精米製作而成,從磨漿、蒸面、曬面到切面、曬干包裝等皆用手工工作。米粉外觀晶瑩透明、面條均勻、煮炒皆宜、入口軟滑清爽。

  • 蔬菜

  • 翁源全年蔬菜種植面積26萬畝以上,特別是荷蘭豆是粵北最大的反季節荷蘭豆種植基地,年種植面積7萬畝,總產8萬噸。翁源產荷蘭豆豆型平直、大小適中、色綠鮮嫩、標豆率高。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

  • 糖蔗

  • 茂源糖業有限公司是韶關市唯一製糖企業,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國家良種繁育基地。年產一級白糖2萬噸。99年改制為股份制民營企業後,茂源把第一車間放在糖蔗種植上。每年山坡地種植3.8萬畝,畝產達6噸。全縣種蔗農戶4600戶,其中,30畝以上大戶200戶,種植面積占糖蔗面積70%以上,建成7個比較大型糖蔗基地,全縣糖蔗種植面積達6萬畝。

  • 翁城地窖酒

  • 翁城地窖酒是用優質本地稻米加泉水以傳統工藝精心釀造,將酒封壇在土裡窖埋兩年以上,具有醇香好喝不傷腦的優點,深受人們的喜愛。

  • 蠶繭

  • 韶關市農業龍頭企業之一的翁源縣信達繭絲有限公司是集貿、工、農、科為一體的股份制民營企業。桑園面積2.7萬畝,年產繭3.5萬擔。蠶桑專業村30多個,種桑養蠶戶近5000戶。擁有現代化繅絲廠一家,年產優質生絲200噸,優質絲棉胎1萬張。

  • 蘭花

  • 江尾鎮仙鶴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空氣清新,無「三廢」污染。獨特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宜蘭花生長,以仙鶴蘭花種植基地有限公司為依託,在省道S245線兩旁江尾鎮仙鶴建設3公里長蘭花長廊,面積7000多畝,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蘭生產基地。目前有20戶台商落戶,品種100多個。全縣花卉面積達1.3萬畝.

  • 馬牯塘蓮

  • 馬牯塘蓮產於龍仙鎮馬牯塘村,為當地特殊土質所出特產,蓮藕小而長,皮白帶星點,質脆,味殊香,煲炒咸宜,遠近馳名。

  • 竹篙薯

  • 竹篙薯(食用淮山)主要產於龍仙鎮的莎坪、馬山等村,這里的土壤適合竹篙薯生長,產出的竹篙薯特別長、大、澱粉多、營養豐富。

  • 果蔗

  • 產地分布在翁城、新江鎮,近幾年來由於市場價格看好,果蔗向龍仙、江尾等鎮發展。翁源產的果蔗汁多、質脆、口感好。全縣種植面積近3萬畝。

  • 作珍芝麻冰花餅

  • 翁源特產的作珍芝麻冰花餅採用祖傳秘方,精選本地優質花生、芝麻、冰糖、冰片糖等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精製而成。

  • 作珍芝麻冰花餅歷經百餘年歷史,品質上乘,味道極佳,產品分低糖、中糖兩種類型,適宜男女老少口味,是早點、夜茶、酒宴之佐食,探親訪友送禮之佳品,是消費者信賴的風味特產,享譽粵北及廣東省的綠色食品,曾榮獲第二屆中國食品展銷會金獎。

⑶ 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花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花山鎮鐵山村邵成村年富力強,自小隨父習藝,灰塑技藝嫻熟,成為了灰塑工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6月,國務院公布灰塑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盤古王誕不僅反映了古老的瑤族盤瓠崇拜和社祭文化,同時還承載著許多重大的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民俗學的重要價值。
2007年1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盤古王誕入選廣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灰塑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花都的客家山歌流行於花山、花東、北興、梯面、芙蓉、獅嶺等客家人聚居的鄉鎮,群眾歷來有勞動中哼唱山歌、休閑時對唱山歌的習慣。目前我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客家山歌隊約有十三支,其中較知名的有百花山歌隊和楓葉山歌隊。他們經常在花城墟、獅嶺墟、北興墟、旗嶺墟、新華花果山公園、新世紀廣場等地進行演唱,深受市民的歡迎和喜愛。花山鎮百花山歌隊組織者、山歌手劉小文曾榮獲「廣州市農村優秀民間文藝家」稱號,自編自費出版客家山歌集《山歌十八韻》(共三集),免費派發給山歌愛好者。新華鎮楓葉山歌隊在花果山公園組織成立了數百人的客家山歌學習班,免費教群眾學唱山歌,積極宣傳和推廣客家山歌傳統文化。
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每年農歷正月十四晚上,水口村元宵節游燈和投燈活動在康公廟前進行,共有三個程序:一、上屆燈主交納投燈款後,與親戚朋友、村中長者(稱「千歲宴」,即一桌12人歲數相加超千歲)在廟前聚餐。二、飯後進行投燈活動。先由「贊燈先生」贊唱燈籠,隨後群眾根據自己的願望需求報價競投,價高者得,燈價從幾千到幾萬不等。三、凌晨12點前投燈活動結束,隨即進行游燈活動。村中醒獅隊和群眾賓客聚集康公廟前,從廟內抬出康寶裔元帥、文昌帝、北帝、關帝、大王爺等5尊菩薩依次排列。游燈時大鑼開道,菩薩隨後,醒獅隊與今屆投燈獲得者、手提火把和燈籠的群眾組成連綿不斷的游燈隊伍,在村內、村外固定的范圍內遊行。
水口村元宵節游燈是花都地區規模較大,較有影響力的民俗活動,具有歷史、文化、民俗等研究價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花都元宵燈會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近年,花都區政府致力開展醒獅競技運動,每三年舉辦一次「花都區醒獅大賽」。第八屆醒獅大賽中新華街大唐邊新華村1隊和獅嶺鎮楊屋村醒獅隊奪得一等獎,獅嶺鎮聯合村均合1隊、義山村醒獅隊,花東鎮珠湖村醒獅隊、新華街大唐邊新華2隊獲得二等獎。花山鎮新和弘橋A隊等獲得三等獎。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南獅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花縣(今花都)人喜愛粵劇。20世紀20年代開始,粵劇在花縣盛行,每逢舉行迎神賽會或學校籌款,多演出粵劇助慶。在縣內各鄉、村、圩都習慣搭戲棚請粵劇名班演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粵劇名演員白玉堂、黃種美、黃君武,三四十年代的蘇州女、白雲龍、袁准,50年代的劉美卿、粵樂演奏家駱津等都是花縣人。
1956年,佛山專區分配「群眾粵劇團」來花縣,花縣始有專業粵劇團,1959年正式成立「花縣粵劇團」。文革開始後,劇團癱瘓。1967年宣布花縣粵劇團解散,1973年,由花縣文藝工作團改編成花縣粵劇團,縣粵劇團重新成立,上演的劇目《洪秀全》曾被省電視台錄像播出。1981年11月至1986年,縣粵劇團多次解散和重建。1987年採取承包形式,粵劇團重新掛牌,直至現在,花都粵劇團主要活躍在五邑地區,有時回花都演出。
1950年,大東鄉首先成立業余粵劇團,編寫《解放區的天》,巡迴演出,轟動鄉鄰。隨後,李溪、羅洞、畢村、朗頭等五十多條村相繼成立業余粵劇團。人民公社成立後,業余粵劇團解散。上世紀80年代末,「私伙局」開始在花都流行,花都區文化部門近年每年舉辦一屆粵劇、粵曲大賽,為愛好者提供演出、交流平台,每年舉辦一屆文藝創作比賽。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粵劇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
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1994年4月19日,花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負責落實各項文物政策及市內文物調查、徵集、管理和保護。4月20日,花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花都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包括洪秀全故居(含洪氏宗祠、書房閣)、馮雲山故居遺址、王氏大宗祠、資政大夫祠清代建築群(含水仙古廟)和盤古王廟(各處簡介可參閱《花縣志》文化藝術篇)。翌年4月28日,花都市人民政府發出《關於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布告》,規範文物管理和保護。
重修洪秀全故居(含書房閣)
洪秀全故居於1961年復原。1998年,故居建築基礎下陷,牆體變形成危房。是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和廣州市政府各撥款10萬元、花都市政府撥款20萬元進行重修,並於翌年2月修復重新開放。
修葺資政大夫祠古建築群
三華村資政大夫祠建築群(含水仙石廟),建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總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新中國成立後該建築群長期挪作他用,日久失修,原建築工藝損壞嚴重。1993年,花都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復該建築群。三華村委會和花都市政府分別籌資500萬元和900萬元,由廣東省嶺南古建園林工程公司施工,對建築群主體建築的工藝進行全面修復,並對周邊園林綠化環境進行整治,使建築群恢復原貌,於2000年12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花都的一個旅遊景點。
廣州最美鄉村 「紅山村」旅遊區
紅山村位於廣州市花都區梯面鎮,在具有廣州「九寨溝」之稱的王子山森林公園的腳下,被譽為「廣州市最美的山村」。梯面鎮投入1000多萬元,在紅山村發展旅遊業,並在去年建設了東部深谷景區,明年還將打造西部淺谷景區。

熱點內容
牡丹江學鋼琴 發布:2025-08-07 21:20:34 瀏覽:240
刻紙牡丹花 發布:2025-08-07 21:15:36 瀏覽:686
茶花小苗6 發布:2025-08-07 21:08:57 瀏覽:859
梅花易數進階 發布:2025-08-07 21:06:54 瀏覽:454
街邊梅花小蛋糕配方 發布:2025-08-07 21:06:33 瀏覽:19
茂東花卉 發布:2025-08-07 20:57:52 瀏覽:701
娘櫻花動漫 發布:2025-08-07 20:57:06 瀏覽:551
日式花藝培訓 發布:2025-08-07 20:56:17 瀏覽:832
越黃玫瑰椅 發布:2025-08-07 20:55:28 瀏覽:850
靜安寺情人節 發布:2025-08-07 20:55:18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