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荷花
Ⅰ 為什麼清明節要畫荷花
明節的歷史,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Ⅱ 清明節有荷花嗎
清明節的時候是沒有有荷花的,因為一般來說,荷花的觀賞期一般都是在六到十月份,而在清明節時期,一般最多也就只能見到小小的荷葉,所以,一般在清明節的時候,是沒有荷花能夠提供欣賞的。
荷花一般都是有兩種,分為觀賞性荷花和食用性荷花,一般來說,觀賞性荷花,花期在六到九月份,而食用性荷花,花期在九到十月份,一般在清明節的時候,是看不到荷花的。
不過清明節前後,倒是種植荷花的最好時節,因為觀賞性荷花的種植時間一般都是在三到五月份,而清明節前後,就是最佳的種植時間,若是在種植期間,選用科學的方法培養,一般在當年的六到九月份,就能夠看得到荷花。
所以,想要看到荷花,最好是選擇六到十月份,那個時候的荷花,開的最是時候,亭亭玉立,風骨獨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觀賞的時候,最好是選擇早上,因為這個時候,荷花花瓣正好是處於打開的狀態,還會有少許的露珠遺留在花瓣上面,而在中午的時候,因為太陽的照射,花朵就處於關閉的狀態了,而下午的時候,荷花雖說也是打開的狀態,但是氣溫過於炎熱,早上則就顯得涼爽多了。
Ⅲ 清明節放荷花燈有什麼寓意 荷花燈的寓意
清明節放荷花燈主要有以下寓意:
團圓和美,和諧美滿:荷花燈也叫「和」燈或者「合」燈,由於諧音的原因,它寓意著團圓、和諧與美滿。在清明節這樣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節日里,放荷花燈也寄託了人們對家庭和睦、生活美滿的嚮往。
潔身自好,清廉正直:荷花自古以來就是高潔、清廉的象徵。以荷花為燈底,荷花燈更代表著一種潔身自好、清廉正直的高尚品質。在清明節放荷花燈,也寓意著對先人品格的緬懷與敬仰。
此外,荷花燈在現代的應用也非常廣泛:
- 荷花燈不僅出現在傳統節日中,還常常被人們用於婚慶、出遊、約會等場合,增添了節日和活動的喜慶氛圍。
綜上所述,清明節放荷花燈寓意著團圓、和諧、美滿以及對高潔品質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