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花卉線描
Ⅰ 這兩個工筆花卉的線描稿圖片
你要線描?
Ⅱ 工筆畫底稿,線描必須有彩圖最好是花卉的大家的
我覺得可以網路下 去列印的地方答應出來。我們現在在畫工筆山水,我打算去列印
Ⅲ 道教美術的宋代道畫吸收了山水花鳥的技法
豐富了道畫的表現力。畫家武宗元曾在宋真宗營造玉清昭應宮時,居3000名應召畫殿畫匠之首,史載,他17歲就畫北邙山老子廟壁,頗稱精絕。其傳世道畫《朝元仙仗圖》原是壁畫粉本,長 6米,高0.48米。描繪南極天帝和東華天帝君率領仙官、侍從和儀仗朝謁玄元皇帝的場面,共有神仙人物87名,其中男仙11名,神將8名,余皆為手捧供品、仙果、樂器的仙女。畫幅以手持寶劍的護法神開道,以甲卒、神將殿後,其中二天帝君都略高大於其他神仙,其處理手法與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相類。各神仙的頭上或身旁都有一個長形墨線描畫的題名牌框,並標上該神仙的尊號,如「東華天帝君」、「扶桑大帝」等。全圖主次分明,層次井然,線描人物各具神態,不相雷同,線條流暢,具有線描藝術的韻律感。
宋元文人作畫崇尚卷軸、冊頁、扇面,或有以道教題材結合山水、花鳥的內容,追求「清靜無為」的境界,形成了超逸、淡泊、高雅的藝術風格。元代有些畫家,如黃公望、張彥輔、馬臻、方從義等本人就是道士。張渥所作《九歌圖》和《太乙真人像》等,以白描手法描繪太乙真人手執如意,乘舟荷葉,舒展飄逸的「仙風」。元代畫家顏輝有傳世之作《李仙像》軸,畫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側坐石上,神情肅穆,筆法精勁,人物與山水融和,表現了畫家灑脫、超逸的情趣。明代畫家吳偉所作《北海真人》,寫騎龜仙者悠然泛海,昂首天外,無拘無礙。清代揚州畫派金農所作的張天師像,更以古拙的筆墨趣味,表現畫家超凡逸群的情思。當代畫家張大千早年曾久居四川青城山,所繪王母、麻姑、陳摶、純陽和張陵等道畫,刻石於山,至今猶存。
Ⅳ 工筆畫線描花卉畫譜的介紹
《 工筆畫線描花卉畫譜》是2009 年 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的圖書, 作者是 李善傑。
Ⅳ 宋代的花鳥山水畫與其他年代的山水花鳥畫的區別是什麼
宋代是我國傳統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戰亂,而獨得天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圖治;到了太宗、真宗,又獎勵文藝,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運盛世,這一時期宮廷美術全盛,畫院規模齊備,名家層出不窮,佳作碩果累累。畫壇上山水畫最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發展,各種技法日趨完善,完全脫離了隋唐以來「先勾後填」之法,出現了講究筆墨韻味的皴、擦、點、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畫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體格法法度賅備,審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漸轉向人文精神,這一時期美學著述獨到、藝術思潮活躍、繪畫作品精湛,是中國傳統審美文化的發展源頭。
一
宋代院體山水畫重理法、重質趣、重寫實。早期山水畫「水不容泛」「人大於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已有所發展,畫中有符合自然規律的山水營造特點,空間處理得當,峰巒參差有致,樹木、山石、屋宇處理合度。五代畫家荊浩隱居太行山,對自然山川真情感悟,總結了一系列規律,他在《筆法記》中說:「凡樹萬本,方如其真」「搜妙創真」,他的創作觀念對「北宋三家」、郭熙畫派及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畫派山水畫影響極大。山水畫中的「皴法」的初時是為了忠實地模擬對象而發明的,北宋諸家在「搜妙創真」的影響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畫家與畫派創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創立了不同於荊浩「小斧劈皴」而更適宜表現江南山質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於荊關,也不同於董巨,根據齊魯地域山貌的特點而創立了「卷雲皴」;范寬則以直筆短線刻畫關陝高山巨石之風貌而創立了「雨點皴」;郭熙師法李成,但在創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將其畫法發揚廣大,也成為北宋一大畫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啟發,不同凡俗,創立了「米點皴」。他們群星列陣,窮極造化,對現實生活、現實感情的關注取代了對宗教迷戀與虛幻天國的嚮往,他們注重「氣象蕭疏,煙林清曠,」「峰巒深厚,勢伏雄強,」致使宋代山水畫:構圖大勢逼人,筆墨法度嚴謹,意境清遠高曠。
據《圖畫見聞志》記載「畫山水唯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是說五代宋初山水畫壇三家---關仝、李成、范寬。其三人都為北方人,後繼承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貴、許道寧、高克明、郭熙、李完成、丘納、王詵等。元湯垕《畫鑒》雲:「山水之為物,稟造化之秀,陰陽晦暝,晴雨寒暑,朝昏晝夜,隨形改步,有無窮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洋如萬頃波者,未易摹寫。如六朝至唐初,畫者雖多,筆法位置,深得古意。自王維、張璪、畢宏、鄭虔之徒出,深造其理。五代荊關,又別出新意,一洗前習。迨於北宋,董源、李成、范寬三家鼎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山水之格法始備。三家之下,各有入室弟子二三人,終不迨也。」關仝的畫風影響了李成和范寬,而他生活於五代宋初,所以,北宋山水畫壇的「三家山水」是以李、范、董為代表,其中以李成居首,范寬次之,董源對後世影響更大,在當時李成的山水是「當朝第一,」「百代標程。」所以,真正全面影響宋代及後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寬和南方的董源。
二
《畫鑒》又雲:「董源得山水之神氣,李成得體貌,范寬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為百代師法。」三家對自然的理解各具其趣,風格各異。
李成,字咸熙,生於後梁末帝貞明五年,(公元919年)卒於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祖居長安,系唐朝宗室。他的祖父李鼎,在唐末是任國子祭酒、蘇州刺史,後從蘇州遷至山東營丘,遂為營丘人氏。他一生家道衰落,經歷坎坷,才運不偶,寓興書畫,他的山水初師荊關。荊浩、關仝以「全景式」的大山大水,承唐啟宋,標志著唐宋之際山水畫的高度成熟,李成深受他們的影響,變荊、關雄壯渾偉之勢為清勁秀潤之氣。由於李成生活在不同於荊浩、關仝的山東營丘,所面對的是一派平原加丘領的齊魯風關光,所以,他的畫「近視如千里之遠,」呈平遠式構圖的特點。他在生活上、仕途上不得志的境況,也決定了他苦寂無奈的心境,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曠達清高,孤傲苦寂的境界。他用墨淡潤,運筆清瘦,「惜墨如金,淡墨如夢霧中,畫面渾潤。」黃公望《寫山水訣》中載:「先用淡墨,積至可觀處,然後用焦墨、濃墨分出畦徑遠近,故在生紙上有許多滋潤處。」他畫《讀碑窠石圖》中亂石崚嶒的土崗上,幾棵古木參天,亂藤攀援,清冷的曠野上一老者戴笠騎騾,仰讀矗立在樹旁巨碑上的碑文,碑側款曰:「王曉畫人物,李成畫樹。」畫中土坡用筆卷動如風,用墨清淡雅緻;枯木用筆中峰勾勒,寒木風骨,平正勢奇,枯枝多變,壯如屈鐵。清安歧《墨緣匯觀》雲:「以水墨作平遠之景,位置奇逸,氣韻深厚,樹木虯屈,坡石蒼潤。」畫法高古,得唐人三昧。
他畫樹自然天成,松桿勁挺,枝葉郁然,野逸清雅,「林木當時為第一,」「其所作寒林,多在岩穴中,栽扎懼露,以興君子之在野也;自餘窠植,盡生於平地,亦以興小人在位,其意微矣。」
深受李成影響的畫家很多,如燕文桂、許道寧、范寬、郭熙、王詵等。
范寬雖然也是北方人,但他則保留並發展了荊關皴如刮鐵的嚴整風范,他和李成都同師於荊浩、關仝,但由於生活地域的差異,人生經歷的不同,他們都有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范寬,名中正,字仲立,華源人。他為人性情寬厚大度,一派關中豪氣,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喜畫山水,師李成又師荊浩;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凸兀大石。」他的畫一方面「師古人之理法」,另一方面「師自然之理法」,《圖畫見聞志》載:「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雖雪月之際,必徘徊凝覽,以發思慮。」他久居於終南山、太華山,一生沉吟於山水之間,終日觀覽自然以求其趣。他落筆雄偉老硬,真得山骨,然其剛古之勢,又不犯他人,自成一家。他師法李成而又不同與李成,王詵說:「李成墨潤而筆精,煙嵐輕動,如面對千里,秀氣可掬,」「范寬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其二人山水一「文」一「武,」李成表現平林荒寒,意境清幽曠遠;范寬表現巍峨峰巒,意境雄壯豪邁。從范寬的作品《溪山行旅圖》、《雪景寒林圖》就可一覽他的山水畫主峰凸兀,氣整偉峻,給人一種咄咄逼人之威嚴。他注重山、石、景、物質與骨的細致刻畫,精心營造山坳深壑中的飛瀑流泉和層層深厚的古木密林,他的「釘頭皴」或「雨點皴」對後世影響深遠,師法其畫法的畫家有黃懷宇、紀真、商訓、燕文貴等,他對李唐及南宋諸家山水影響很大。
與北派李、范對峙的董源筆下是一片江南景象。董源,字叔達,鍾陵人。山水有兩中類型,水墨類王維;設色類二李。他的山水平淡天真,朴茂靜穆,文氣十足,米芾《畫史》中說:「平淡天真,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雲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趣。嵐色郁蒼,枝幹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他最大成功之處是創造了「披麻皴」法,他用大披麻皴畫樹則枝幹圓渾,皴山石則渾朴蔥潤。他的畫用筆圓曲渾潤,少剛勁方正;用墨清潤淡雅,少濃郁渾厚。構圖平遠靜謐,山頂多礬頭,多蒼茫清逸之氣。董源開江南畫派,巨然是其傳承代表,巨然的畫「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米芾也深受董源煙霧彌漫、皴擦鬼異之影響,山水畫點點通透,煙霧彌漫,極富文人審美氣象。明董其昌稱董源為「天下第一。」他的山水畫對「元季諸家」直至「清季諸家」影響極其深遠。
宋三家之後又有繼承各派者無數,郭熙是李成繼承者中成績最大的畫派,當時宮中「一殿專背熙作。」他的山水構圖多變,重「三遠」之法;筆墨精深老辣,意境玄淡獷遠。對後世影響很大,追隨者院內院外者不可勝數,他樹立了畫院山水畫北宋風格。在李、范、董三大家的影響下,到北宋中後期,寫實性的全景式山水畫發展到了極致,到了南宋,山水畫系無旁出,李唐左右了山水畫壇,他及劉、馬、夏等又另闢溪徑,出現了「水墨剛勁」的風格。
三
北宋王朝統一後,採取「輕徭薄賦」的措施,廣泛推進農業生產,大力開墾荒田,增強國力,富裕白衣,為文化興盛創造了基礎,哲學、史學、詩文、藝術諸方光耀百世,各方面的發展觸動了宋代大山大水、法度森嚴的繪畫風貌。
政治上「文治盛世,」「崇文抑武。」文人們得到了尊重,宋太祖說:「昔者科名多為世家所取,朕親臨殿試,盡革其弊矣。」宋代的科舉制度使得許多民間百姓有了機會入仕和參政,所以許多畫家紛紛出山,進如朝廷。北宋李成雖隱居太行山,范寬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但他們畫名俱高,《聖朝名畫評》雲「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李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元湯垕謂范寬畫「照耀千古。」所以,朝廷到處重金收購李成的畫,宋神宗每見李成親筆,「必磋賞之,」當時內府所藏李成作品便有一百五十九幅之多,可見李成和范寬在當時的影響之大,也可見朝廷對畫家的重視程度之大。師法李成的郭熙「本遊方外」,後入朝廷公事,他對於自然山石林泉、村野鄉居的描繪,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於美好過去生活的回憶。早在北宋時,與郭熙齊名而後又主宰南宋畫壇的李唐也是一例,宋徽宗政和年中,他赴開封應試,當時的考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李唐深得「鎖」意,徽宗十分欣賞。所以「鬱郁乎文」的時代氛圍與人文思想的啟導,使得文人士大夫思想活躍,作品更具生活氣息,山水畫作品流派紛紛,更富有人文內涵,有「法度森嚴」逐漸向「文人審美」的方向發展。
宋代朝歷代帝王都喜歡繪畫,政治上重文不重武,對外打仗總是失敗,統治者看視軟弱無能,那麼「文治」使得國內安定無事,這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科學技術等等都有了巨大發展,物質文明是繪畫藝術有了發展的根本保證。所以社會物質生活的富裕,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相互滲透,畫家們深入生活,煙雲供養,或隱居山林,或曠游自然,把自己對自然的感悟融入山水畫創作之中,搜奇異峰巒,創窮極造化:李成描繪自己熟悉的齊魯風光,范寬描繪自己熟悉的關陝風光,董源描繪自己熟悉的江南風光,郭熙更是「飽游飫覽」……山水畫風向世俗生活靠攏,形成了符合於宋代「民族本色」的風貌,宋代院體山水畫的表現形式、表現技巧及人文色彩都達到了一個高峰,對元、明、清後世山水畫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Ⅵ 你覺得臨摹花卉線描畫,最難掌握的是什麼
勾線,色不掩墨,有瀟灑雋永的線描,即使不設色也是好畫。反之墨骨(線描)差,即使是再漂亮的設色也是一塌糊塗。可見線描之重,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多練勾線了。
Ⅶ 工筆線描花卉(請看清問題)
這個沒有先後之分,因為白描是工筆畫最基本的技法也是最重要的前提步驟,我寒假的版時權候就畫過一幅工筆牡丹,用筆是有短有長有輕有重有變化。勾勒花卉,要注意筆墨結合形象,要仔細觀蔡體會花、葉、梗的區別,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長短,都要結合內容的性質和特點變換運用,比如有些花朵顯得很柔嫩,葉子也有薄有厚,用筆就要有剛柔粗細的區別。勾嬌嫩的花瓣最好使用較細的線條,更便於表達其嫩氣和薄度,相對於葉子的墨花瓣的墨要淡越淡越好,樹乾的線描就和葉子花瓣又不一樣了,他要厚重,用筆要流暢,還有一些石頭山水的畫法,看你提的問題就看出你剛剛接觸不久,對國畫還不太了解,多了解也許你就不會問這種問題了,祝你進步。
Ⅷ 花鳥畫起源於哪個朝代,在哪個朝代達到高峰
1、據史書記載,到六朝時期,已出現不少獨立形態的花鳥繪畫作品,如顧愷之的《鳧雀圖》、史道碩的《鵝圖》、顧景秀的《蜂雀圖》、蕭繹的《鹿圖》等,雖然已看不到這些原作,但著錄資料已表明當時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了。
到了南宋,畫院一半以上的畫家畫花鳥,這一時期的花鳥畫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一個高峰。
2、簡介
在中國畫中,凡以花卉、花鳥、魚蟲等為描繪對象的畫,稱之為花鳥畫。花鳥畫中的畫法中有「工筆」、「寫意」、「兼工帶寫」三種。工筆花鳥畫即用濃、淡墨勾勒動象,再深淺分層次著色;寫意花鳥畫即用簡練概括的手法繪寫對象;介於工筆和寫意之間的就稱為兼工帶寫,形態逼真。
3、名家
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齊白石的花果、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雁盪山花、朱宣鹹的梅花、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陳之佛的工筆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
Ⅸ 古代線描名畫有哪些
《奔馬》
近代 徐悲鴻 1941年作 紙本水墨 縱130厘米 橫76厘米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
他是許多到歐洲留學然後又回國從事
以提倡寫實為宗旨的美術教育中最有影響的人物。
在作畫上,徐悲鴻青年時期以素描為最出色,
所作人體,善於將線描與明暗結合起來,外形准確,風格簡潔,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後以准確的造型、傳統筆墨工具畫人物、動物、花鳥和風景,
探討融會中西的「寫實彩墨」,在四十年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奔馬》是他這個時期的代表作。畫中奔馬四蹄騰空,急馳而至。
准確的骨骼結構,逼真的外形動態,一氣呵成,
水分充足的潑墨方法,形成獨具個性的徐悲鴻畫馬模式,
從而對傳統畫馬有所超越和發展。
《蝙蝠迎風圖》
近代 高劍父 1945年 李時佑藏
《蝙蝠迎風圖》似乎很少從過去的中國畫中見到,
唯民間畫工有「五蝠捧壽」、「蝠來吉祥」等彩畫。
此圖將蝙蝠的頭部用深墨大點,因宣紙的洇透,
四周有毛茸茸的感覺,蝙蝠的鼻尖上翹,
兩點深墨畫出二隻大耳朵,左右翼的設置,
根據蝙蝠雙翅的結構,翼尖加深墨,蝙蝠的形象頗為生動。
畫面右旁,數株柳條,中鋒出之,添上葉子,畫面重點突出,富有新意。
《蒼松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923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蒼松圖》畫兩棵松樹,並列直干沖出畫面,相互映襯,
在畫松樹主幹時一筆直下,不作屈曲,再在主幹上畫出枝幹,
在畫松針時用濃墨深墨,再以干筆畫出鱗片,使主幹顯出蒼老斑剝,
再加深墨點苔,枝葉錯落,有聚有散,益顯鬱勃古樸,蒼勁渾雄,
形似狂怪,如若怒龍伏虎之態。吳昌碩在一幅巨松樹上曰:
筆端颯颯生清風,解衣盤礴吾畫松。
是時春暖冰初解,硯池墨水騰蛟龍。
《風雨雞鳴》
近代 徐悲鴻 紙本設色 縱132厘米 橫76.6厘米
畫左上題:「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丁丑始春,悲鴻懷人之作。桂林。」
題詩取自《詩經》風雨篇而另有寓意。
1937年(丁丑年)日本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
畫家借「風雨雞鳴」的詩意來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
畫中立於峻峭巨石上的一隻冠紅似火的大白雄雞,
挺胸昂首望天長鳴;石旁象徵民族氣節的墨竹叢生;
背景為「風雨如晦」的漫漫長空。
《楓鷹圖》
近代 高奇峰 紙本設色
此圖畫一截粗大的楓樹,橫斜於畫面,
著意表現倚楓棲立的老鷹若有所思的神態。
老鷹頭朝下視,兩爪扒住楓樹,雙翅振起,
像似剛剛落下,形態、神情俱自然。手法上,與高劍父有很大的不同。
奇峰對畫面的處理,筆法更加趨向精巧。
楓樹老節,用濃墨重筆以撞水、撞粉法。
顯然在居廉的基礎上,又有了發展,藉以獲得更加悅目的藝術效果。
尤其是樹乾和樹葉的處理,充分利用撞水法,
不僅使樹干立體,而且有水彩畫和沒骨法效果,
樹枝兩邊深,中間淡,工秀而有變化。
《孤猿叫雪圖》
近代 高奇峰 1916年
畫家著重描寫了高山深谷的環境,一枝松樹垂下,樹枝上厚厚的積雪。一隻猿猴,吊在樹枝的末端,前肢抓著樹干,左足蹲在枝幹上,右足凌空,氣氛緊張,尤其是猿張著嘴巴,眼睛朝上,正在喧啼的真實情狀,以及刻畫猿的臉部毛發很有天然渾成的效果。從畫法及表現技巧看,還未能充分利用撞水、撞粉法,主要是傳統的筆墨,但全畫的渲染,為了突出一個「雪」字,以渲染整個的環境氛圍。
《荷》
近代 張大千 紙本設色 1935年
張大千(1899—1983),畫荷葉大筆劈掃,把用於山水畫上之「荷葉皴」,加以粗放,回用到荷葉自身,頓覺別具神采。接著,復以工筆畫花,挺秀勁健;畫葉放筆直干,痛快淋漓,似瀑布般奔騰著、呼嘯著、宣瀉而下,勢不可擋,以其寫意性和陽剛氣控制著畫面,生機勃發;而畫花卻婀娜寫實,飽滿豐腴,晶瑩而嫵媚。她不僅展示著秀色可餐的柔美,更顯示了同墨葉互補的大氣,復笑著,搖曳著,將縷縷幽香溢滿乾坤。
《荷花蜻蜓圖》
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縱39厘米 橫35厘米
齊白石詩詞、篆刻、書法無不精工,山水、花鳥、
昆蟲、人物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此畫構圖奇特,一花、兩葉,穿插得非常巧妙,
尤其是幾片朱紅的花瓣,掩映於墨色的荷葉之中,
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十分諧和。
葉間蜻蜓,款款而飛,俯視盪漾的微波,真使人奪「十里荷塘」之想。
《荷蛙》
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1954年 北京榮寶齋畫店收藏
齊白石天賦聰穎, 又勤奮刻苦, 他幼時塗鴉,
就喜歡表現周圍熟悉的環境, 十多年的雕花藝匠經歷,
畫像經歷, 數以千萬計的寫生、臨摹和默畫,
培養了他對人物特別是鄉村自然物像驚人的洞察力和記憶力。
魚、蝦、蟹、蛙, 在齊白石作品中出現最多。
他筆下的青蛙, 活潑可愛, 就像是終日玩耍淘氣的孩子。
《荷蛙》是畫家91歲高齡所作, 描繪秋田的荷塘, 四隻青蛙自由自在, 活潑可愛。
《紅荷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藏
《紅荷圖》似不經意,布局卻很別致,僅畫三張荷葉,
佔有畫面絕大部分,因他用羊毫軟筆,畫荷葉、
荷梗任情揮灑,奔放雄秀,濕筆有韻,枯筆有氣,淡而不薄,
深而不板,剛柔相濟,潤而不洇,筆筆有力,墨法筆滋,意境清新、靜穆。
二朵紅荷敷薄色,質朴而惹人注目,蘆葦純以淡色出之,與荷葉深墨成對比,
主次有別,層次分明,氣勢磅礴,是真正的大寫意,具有獨特的格調。
《紅梅頑石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吳昌碩畫梅花,有緣物寄情、寫物附意的特點。
他曾在一幅梅花上題雲:「苦鐵道人梅知己,對花寫照是長技。」
《紅梅頑石圖》據跟隨他多年的學生、
最具有代表性的繼承人趙雲壑的題跋,可知是吳昌碩的晚年之作。
一塊石頭,水墨淋漓,數株梅枝蟠曲向上,鐵骨錚錚,似作家之法畫之。
花似錦,紅艷欲滴,千姿百態,有含苞等放的,有盛開吐蕊的,
彷彿使人感到凌風傲霜,能聞到一縷縷的清香。
《葫蘆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此畫其用筆靈活,似漫不經心,隨手點染而神采天然,
尤以葉子和藤蔓,表現活脫、自然,下面幾只葫蘆飽滿而憨態可掬。
恣縱的筆路,雖然紛披滿紙,仍然可以識得他形筆運墨的蹤跡。
《花卉》
近代 吳昌碩 王一亭合作 紙本設色 吉林省博物館藏
此圖為藝術家們雅集一堂時所繪。
王一亭畫水仙、佛手、盆架。吳昌碩畫梅花。
王一亭所繪水仙用沒骨法,筆力不如吳昌碩老到古樸。
吳昌碩畫梅花,圈花點蕊蒼勁簡老。
《花鳥》
近代 張大千 紙本設色 1934年
1934年,張大千與其兄善孖北上,9月9日,北平中山公園舉辦正社畫展,有張大千的作品40件。此幅《花鳥》系應友人之邀所畫屏風之一,畫家自謙地說:漫畫「曩素所不習者。呈正。人好用其短,可笑也夫。」在其屏風畫疏淡的裝飾味道上又不難讓人想起他早年赴日本留學學習繪畫與染織的經歷。60歲前,張大千集中精力臨摹,諸類畫種,各種流派,無分親疏。由石濤、朱耷追徐謂、陳淳及宋元諸家,直至敦煌壁畫。其畫風亦由近似石濤、朱耷而變為晉唐宋元風范。從他這幅36歲時的《花鳥》,到他46歲時的《白頭紅色葉》,即可明鑒其變化軌跡。
《花鳥》
近代 高奇峰 紙本設色
此幅《花鳥》是高奇峰為嶺南大學上海分校所作,可謂精品。
畫右伸出的樹枝,運用撞水、撞粉法,先以深墨,再以撞水、
撞粉、顏色在乾燥過程時沿所描寫的事物邊緣累積,
樹葉勾莖,技法變化繁多。樹枝上停著一隻白翁,
張嘴,眼旁黑色與嘴相連,頸至背黃赭墨相混,
右翅膀扇開,歪斜的身子與左翅相交,
尾巴垂下一條硬而細的小腿扒著樹枝。
這鳥從技法看似水彩畫,但卻堅實渾厚,
既有中國傳統花鳥的技法,又吸取了西洋技法,
從而使鳥成為畫眼。
《雞菊圖》
近代 陳師曾 紙本設色 縱132.6厘米 橫46.3厘米
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師曾,號槐堂,又號朽道人,江西義寧人。
與齊璜交往甚深。人物、山水、花卉俱有功力,尤長寫意,師事吳俊卿,
出入陳淳、徐渭、李鱔、趙之謙諸家,而又具有自家面目。
此圖意境新穎,筆墨超遠,富有獨特的情趣。
《蕉雀圖》
近代 陳樹人
陳樹人繪畫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寫生,
他常說:「寫生繪畫的基礎,能寫生詹後畫中有物。」
《蕉雀圖》不受傳統技法的束縛,是對景寫生之作。
他畫蕉樹干,一筆到底,用筆的變化不多,
但卻注意被折斷了的黃葉子,已垂下傷失生命枯槁發蕉的葉子……
幹上的葉子,由於對景寫生,狀態各異,那彎曲垂下的葉枝上,
站著一隻麻雀,我們彷彿聽到他喳喳的叫聲。
畫家那清新、剛健、質朴感人的物象,使人感到親切而新鮮。
《菊石圖》
近代 陳師曾 1916年
一塊大石布滿了畫面絕大部分,鉤花點葉,
布列有序,黃、紅、白三色,各色菊花艷麗芳菲,
爭妍斗奇,形成一幅繽紛斑斕的立體畫卷。
陳師曾畫菊有時寓有身世之感,如他為賀吳成再婚畫的一幅菊花上題菊花詩雲:
「事往去年花,今年豈無再?
從容續墜歡,俯仰發新慨。寫此詩贈君,願與人常在。」
畫家悼亡兩次,結婚三次,對於朋友的再婚,自然會引起自己的感慨。
他畫菊,有時以草書筆法,一氣呵成,可謂千姿百態,巧奪天工,給人美的享受。
《菊石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藏
《菊石圖》是吳昌碩以慣用的斜對角章法而作,
集中在畫面左邊,靠頂角畫有姚黃大菊,雙鉤花瓣,
濃墨點葉,枝幹上有兩個花蕾,下面有巨石一塊,數朵魏紫,
中間隔著一朵白菊,昂首怒放,風姿綽約,濃墨深葉襯托著花朵,
花枝扶疏,畫之右下角點著大小不同的墨點,各種盛開的菊花,
呈現出鮮艷多姿,神韻秀麗,凌風傲霜,
可見畫家寄託著他清高脫俗的精神品格。
《蘭花圖》
近代 潘天壽 紙本設色 縱133.5厘米 橫33厘米 私人收藏
潘天壽是繼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後最富有創造性的傳統型畫家。他的藝術淵源廣而雜,其所吸取卻專而精。他一方面學習以吳昌碩為首的金石筆法,自己也研究篆刻、摹寫墓碑;另一方面則宣布承繼浙派,要一味霸悍。潘天壽是一位喜歡倔強、雄健、深沉、奇偉的人。《蘭花圖》卻講究大小、疏密、正斜、錯落等章法結構,從而使得小品也雋永,韻致獨到,生動洗練,應了鄭板橋所言「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的追求。
《蘭石圖》
近代 潘天壽 縱95厘米 橫34.5厘米 私人收藏
傳統中國畫,特別是文人畫,深受中和思想的影響,總要求剛與柔、拙與巧、似與不似、實與虛、情與理、平與險的平衡與和諧。潘天壽恰恰反其道而行,要履險境,走極端,喜奇兀、強倔、壯偉甚至丑怪的造型、造境,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此《蘭石圖》體現了潘天壽那種「用小構圖不大幅」的創作原則,擇其精華,去其蕪雜,言簡意賅,回味無窮,筆愈簡而氣愈壯,而且氣盛、勢旺、力足,近世罕有與匹者。
《荔枝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縱109厘米 橫34厘米 私人收藏
吳俊卿(1844—1927),原名俊,字昌碩,號缶廬,又號苦鐵,浙江安吉人。
工篆刻、書法,善畫花卉,近效趙之謙、張學廣,遠師陳淳、徐渭、朱耷、原濟。
墨筆設色,無所不工,又常以篆法入畫,筆力雄健,氣韻磅礴,為近代畫家之一。
是繼任伯年而起的海派主將。
吳昌碩工詩書纂刻,擅石鼓文,善畫花卉竹石,
被稱為「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
圖中荔枝,直干聳出,迥殊凡態;
枝頭果實實,信手點染,表現得十分腴潤。
《嶺南春色圖》
近代 陳樹人 1929年
陳樹人與高劍父、高奇峰並稱「嶺南三傑」。
陳樹人的藝術風格超然於傳統的束縛,更加重視現實對象的寫生。
陳樹人曾對高劍父說:「子為其奇,我為其正,奇峰先生則執中。」
就把他們三人不同的風格談清楚了。
《嶺南春色》截取紅木棉樹之局部,巨柯挺立,
滿樹猩紅的花朵,艷麗引人。
紅木棉樹是嶺南著名的花樹,人們稱譽它為「英雄樹」。
開起花來,正像詩人們贊頌的「紅花朵要破春寒,掛滿枝頭百尺竿」。
《梅花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縱159.2厘米 橫77.6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梅花圖》構圖奇特,幾條豎直線條,作為梅花主幹,小枝旁出。
右上側又伸出數乾梅枝,穿插於主幹之間。
梅花先用寫意法勾勒,再填顏色,梅乾梅枝的處理,
粗看似乎不合常規,然而細細品味,枝幹橫豎交叉,雜而不亂,
恰到好處表現出梅花的風姿,富有生活氣息。
畫家以書法入畫,筆墨蒼勁,透著幾分金石趣味。
此畫是吳昌碩花卉畫的奇絕之作,蒼勁俊朗而灑脫隨意。
《墨荷圖》
王震 紙本設色 縱150厘米 橫81厘米 中國美術館藏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梅花館主、
海雲樓主。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北郊白龍山麓,
故四十歲始以白龍山人為號。平生信佛,法號覺器。
山水、花卉、翎毛、佛像兼長。
此畫中荷花師從吳昌碩,為大寫意,筆力虯勁而老辣。
《牡丹水仙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博物館藏
《牡丹水仙圖》畫面下端為二排由左向右斜的水仙花,
鉤葉填石綠,花正盛開,畫面中間為一塊大石頭,
石後為一排大寫意牡丹,紅花鉤葉,三段式的構圖,
穿插有致,前後錯落。
畫家在談創作牡丹的經驗時說:
「畫牡丹易俗,畫水仙易瑣碎,只有加上石頭,才能避免這種弊病。」
此畫頗有氣勢,水仙、石頭、牡丹三者結合,
整體感很強,顯得生機蓬勃,光彩照人。
《枇杷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917年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藏
清代惲壽平曾畫折枝枇杷,並在畫上題有:
「筆端亂擲黃金果,不屑長門買賦錢。」
吳昌碩在另一幅《枇杷圖》上有:「五月天熱換葛衣,家家廬橘黃且肥;
烏疑金彈不敢啄,忍餓空向林間飛。」
枇杷鮮果,盛產蘇州洞庭東山,有白沙廬橘,小者味甘美,
大而白者極酸,樹葉可做葯材。
《枇杷圖》,枝幹從上而下,筆能力透紙背,並列樹枝,
相互襯托,樹干椏杈,果實累累。
他畫枇杷,一筆圈成,在紙未乾時,點上墨點,
使黃金果更加惹人注意,並具有新鮮欲滴、飽含水分的感覺。
《牽牛花》
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1952年
《牽牛花》是他晚年之作,
畫跋雲:「予偕山子曉霞山之西,大岩之東,岩之牽牛,常有花大如斗。
予九十二歲時,一日翻舊簏得予少年時手本,九十二始用之」。
由此可知,畫家所畫之物,是他早年時的稿本中得來。
他還曾為梅蘭芳畫過牽牛花,「梅畹華家牽牛花碗大,人謂外人種也。
余畫此最小者」。
《牽牛花》用筆老到,聚散穿插很有講究,
筆力健爽,紅的花朵,黑的墨葉,鮮明大方,
形成墨線叢中朵朵紅花,嬌麗動人。
《清供圖》
近代 陳師曾 1918年
此圖畫一陶盆,以重墨畫石頭,旁養盛開的水仙花,盆後有瓶,插有二朵菊花。
菊極淡,數葉稍深,疏朗且有清逸之趣。整幅畫靜謐清雅、高潔。
用筆宛轉,瀟灑流利,筆簡而不空,層次有條理,
既有成法,又不拘於成法,任意為之,自饒清逸,
獨有風貌。同時配上他的題畫短句:
「供養水仙花,開到盈盈欲折。一片歲寒清思,共芳香幽絕。
碧天雲凈雪初消,又見風吹葉,人意鍾聲俱遠,有一輪冰月。」
題句清新雋逸,與畫互相映襯。
《秋蟲菊石圖》
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縱98.9厘米 橫33.2厘米
齊白石(1863—1957),中國近、現代中國畫家、
篆刻家, 原名純芝, 後名璜, 字渭清, 又字蘭亭,
號瀕生, 別號白石山人、寄園、寄萍堂主人、阿芝、三百石印富翁、湘上老農等。
齊白石生於湖南省湘潭縣農家, 他自小砍柴,
上了半年村館就學木匠, 給人作雕花傢具。
此幅作品,筆墨與構圖,俱臻佳妙,一葉紅菊,
斜垂畫中,色彩鮮妍,視以淡墨石頭,氣勢峭拔,
石上著一紡織娘,更添生趣,
自題雲:「滿地紅雲粲菊英,題詩牽動故園情,
十年百劫家難想,可有山中紡績聲。」
《秋荷圖》
近代 陳師曾 紙本設色 1916年
畫家在畫上題:「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怕聽江頭江水聲。」
畫面構圖飽滿,蓮梗蓮葉布局別致,荷葉有的已枯萎,
有的正富生命力,蓮蓬挺立。
用筆秀逸多姿,剛健活潑,矩法森嚴,精氣內涵,毫無劍拔弩張之氣。
堅實沉著,鋒芒盡斂。用墨又能燥濕濃淡,任情揮灑,畫面生動自然。
畫家在詩旁蓋有朱文「深知身在情長在」的印章。
這是他有感而發。
這顆印章是陳師曾為紀念他的亡妻汪春而作的,章的邊款:
「師曾悼亡乃有此作,燈前自賞,不禁泫然。」
《秋實圖》
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橫35厘米 縱101厘米 私人收藏
齊白石的花鳥畫最為世人稱道, 他既能作細如毫發的工筆草蟲,
又善畫簡而又簡的粗筆大寫意, 有時將這兩種方法和形式結合起來,
創造出奇妙、精絕的「魚蟲花卉」。
此《秋實圖》筆簡而意俱到,畫家從精微處著手,
將挺立在枝葉上的螳螂和麥穗下雙飛的彩蝶,
描繪得風姿生動,意趣橫生,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構圖也很奇巧,右邊飽滿而左邊空曠,空白處簽上
「三百石印富翁白石五百零二甲子」,使畫面顯得整體疏宕,節奏感極強。
《秋蟹圖》
近代 潘天壽 紙本設色
潘天壽擅畫寫意花鳥和山水,遠師徐渭、朱耷、原濟(石濤)等人,近受吳昌碩影響;其畫破常規、創新格,布局敢於造險、破險,筆墨濃重豪放,有金石味,色彩單純,氣勢雄闊。書法從鍾繇、顏真卿、史孝山人入手,後學秦漢、魏晉碑文,參以卜文獵碣。畫中題識,疏斜跌宕,有黃石齋(道周)風。善詩,能治印。亦畫人物,並長於指畫。這幅作品畫一隻肥大的螃蟹從盛蟹的竹簍里爬出來,很有生趣。竹簍用淡墨勾勒,清勁瀟灑,螃蟹用重墨,筆筆寫出,形象生動。淡色竹簍和重墨螃蟹,形成了對比,使畫面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日長如小年》
近代 徐悲鴻 紙本設色 1931年
此畫左下角題:「日長如小年。
辛未夏至寫第二幅。元作贈宗白華兄矣。
靜文愛妻存。悲鴻。」
以往不少人畫鵝多畫鵝群在水中游泳嬉戲的情景,
此畫所選取的描寫角度和意境完全不同。
畫中的三隻白鵝卧於岸邊的沙土上休息,
呈相互關愛狀,畫面充滿陽光感,背景是一片生長茂盛的蘆葦。
畫面色調給人一種暖融融的審美感受,
畫家借描寫鵝與鵝的相互關系,
似乎在抒發人與人之間相互應有的關心和愛護的情懷。
此畫在筆墨及設色上既有傳統水墨寫意畫的特色,
又借鑒吸收了西洋畫的某些技法特點,
如在環境色對鵝的白色羽毛用色的影響等。
《榮貴圖》
近代 陳師曾 紙本設色
《榮貴圖》是以芙蓉和桂花相結合的諧音。
畫家用大寫意的傳統筆法,寫出六朵紅艷艷芙蓉花。
白粉鉤瓣,耀眼奪目,並以墨綠的葉片扶襯,下面一枝紅桂,
濃墨鉤莖點葉,枝葉間朱紅添蒼,紅、綠色鮮明不讓,
顯示出榮貴的高雅格調,並傲秋霜。畫家以折枝的形式,
結構嚴謹,主要通過活潑多姿的筆墨鉤染,花繁野密,富有生意。
因為陳師曾是學生物的,他對花草的實物形態結構組織,
知之甚深,固能在筆力中求氣勢,比較真實的畫出芙蓉和桂花的自然形態。
《芍葯圖》
近代 吳昌碩 紙本設色 1923年 吉林藝術學院藏
吳昌碩畫花卉手法也像「百花爭妍」那樣豐富多彩,
種類繁多,有桃花、辛荑、芙蓉、牡丹、芍葯較為艷麗、富貴;
另一類取梅、蘭、竹、菊較為清疏淡雅,尤為吳昌碩所崇尚,喜愛。
芍葯具有艷麗富貴、奼紫嫣紅的品格,在花卉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芍葯在吳昌碩晚年的作品中大都爛漫開放,用鮮艷的胭脂紅來設色、
花瓣含有充分的水分,故能顯出動人的光彩,再加茂密的枝葉陪襯,
很有生氣,使大寫意花卉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世世太平圖》
近代 齊白石 紙本設色 1952年
白石老人出生於湖南湘潭縣杏子塢星斗塘一個貧農家裡,
一生飽經飢寒患難,憎恨舊社會的貪官污吏橫行霸道。
並親自體會到人民的痛苦。
因此繪畫上能愛憎分明。
他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能同廣大勞動人民相一致。
《世世太平》就代表著廣大勞動人民的美學理想,
也是畫家對人民、對祖國、對和平充滿熱愛,充滿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世世太平》畫家用羊毫大筆畫出二隻柿子,籃里盛著二隻大壽桃。
為了畫好鴿子,老人還買來鴿子,養在家裡,日夕觀察其特徵。
他看了畢加索畫的鴿子,創作《和平來臨》,
他說「畢加索畫鴿子飛時要畫出翅膀的振動,
我畫鴿子飛時畫翅膀不振動,但要在不振動里看出振動來。」
《雙馬圖》
近代 高奇峰 紙本設色
高奇峰(1889—1933)畫馬與中國傳統的畫馬方法不同,
他吸取了西方藝術寫生法和幾何、光影、遠近等技法。
他畫馬具有逼真的本領。《雙馬圖》畫兩匹馬,
前一匹棕褐色,後一匹為灰白色,根據對馬的結構、
解剖、光照遠近,以堅實的素描功夫和明暗結構,
一筆不苟地畫出物象的形態,層層暈染表現了馬各部位的體積感、
質感和明暗關系,將馬畫得油光鋥亮,不同膚色刻畫得淋漓盡致。
從而創造出既具有寫實的科學因素,又有傳統藝術意念的現代美術。
他的作品具有雄健與俊美兼而有之。
《四季圖》
王震 屏 紙本水墨設色 尺寸不詳 (日)私人藏
王震早年得任伯年指點,後師吳昌碩,構圖奇崛,筆墨雄勁,
設色濃艷,肖似吳氏,為海派最後一位領袖。
此四屏幅飽醮濃墨,酣暢淋漓,很有氣勢。
在此選二屏,一屏題:「珠光魚影。癸亥冬仲。
白龍山人寫。」二屏題:「百丈松能拔地起,一聲鷹欲凌霄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