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花卉
❶ 趙之謙的介紹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版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權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實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❷ 中國古代印論史怎麼評價趙之謙的
《中國古代名家作品選粹:趙之謙》作者趙之謙在書法篆刻史上是重要回的代表人物。其答篆書初學浙派丁敬,後學徽派的鄧石如、吳讓之,兼兩派之長,以漢印為底,且包容秦權、量、詔版等文字,古拙樸厚,在近代篆刻史上獨樹一幟。其書法則先學「二王」和顏真卿,再以此為基礎去吸收和融匯篆、隸、楷、行、草特點,且以北魏石刻銘文為基礎,白成『格,在書學的碑學思潮中有重要的代表作用。由於上述書法篆刻上的豐厚修養和獨特造詣,使趙之謙的繪畫在畫壇也呈現出獨特的風貌。縱觀趙之謙的繪畫,其內容題材與繪畫風格有一種兼容並蓄的基本風貌。他畫人物,也畫…水,但主要以花卉名世。從師承上看,趙之謙所學諸家在風格上亦大相徑庭。
❸ 屬於海派畫家的是A任伯年B趙之謙C虛谷D吳昌碩
任伯年(1840—抄1895),名頤,浙江紹興人。四十多歲,藝術成熟,名聲大噪。任伯年練得能懸腕中鋒畫極細之處。他還學習民間繪畫和西洋水彩畫,注重寫生。吸收素描、色彩的技法,加強中國畫寫實成分。任伯年重視觀察生活,采訪民情,通過表現某些歷史題材,以借古喻今的方式創作了具有愛國主義情緒的作品,如《蘇武牧羊》、《關河一望蕭索》、《莫干煉劍》等。
吳昌碩(1844—1927),浙江安吉人。22歲那年考中秀才,但無意仕途,仍潛心研究藝術。據說他在30歲時,任伯年見到他的畫,認為其筆墨已很有功夫,竟拍案叫好。吳昌碩從篆刻書法入手,把金石篆籀筆法引入花鳥畫中,形成「雄健古茂,盎然有金石氣」的風格。吳昌碩畫梅,蒼勁老辣,雄健凝重,畫蘭於蒼健中透出秀麗、高雅。他畫牡丹,施用濃艷的洋紅,與墨色對比,透明強烈,艷而不俗。
虛谷(1874—1896)頗受揚州畫派影響,得羅聘神韻,喜用枯筆焦墨,於側逆中求方正,他的花鳥畫很有個性。
趙之謙(1829—1884)書法承北碑,篆隸師鄧石如,長於花卉。
除上述畫家外,海派的主要畫家還有胡公壽、蒲華、錢慧安、吳友如等。
所以全選
❹ 史上價格最高的文人篆刻到底有何魅力
2017年月20日晚,中國嘉德2017年秋拍「清寧——國石篆刻藝術」專場在嘉德藝術中心舉槌,本場共有298件精品上拍,其中,趙之謙刻青田石自用印章《為五斗米折腰》以1050萬落槌,加上傭金最終1207.5萬元成交,超最低估價6倍之多。(拍前估價:1,800,000-2,800,000元)創造了文人篆刻的最高紀錄。
趙之謙刻 青田石自用印章
4.8×4.8×5.3cm
成交價:RMB 12,075,000
趙之謙刻「為五斗米折腰」朱文印原石
印盒簽條為小林斗盦所題
趙之謙刻「為五斗米折腰」朱文印
印面、邊款及唐醉石跋款
趙之謙印存欣賞
「印以內,為規矩,印以外,為巧。
規矩之用熟,則巧生焉。
刻印以漢為大宗,
胸中有數百顆漢印則動手自遠凡俗,
然後隨功力所致,觸類旁通,
上追鍾鼎法物,下及碑碣造像,
迄於山川、花鳥,一時一事覺無非印中旨趣,
乃為妙悟。
———趙之謙」
盡管趙之謙一生所刻
不到四百方印作,
但他已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顛峰。
其中諸多的歷史經典,
影響著後來的吳昌碩、黃牧甫、任頤、
趙叔儒、易大廠,
直至這一百多年的整個篆刻史。
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
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
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現代意義上的篆刻藝術)始於明,盛於清中期,以丁敬、鄧石如為代表,開派立宗,形成兩大體系:浙派和皖派
浙派有西泠八家,趙之謙初學篆刻之時,趙次閑、錢松還在世,皖派則有吳讓之。趙之謙家在紹興,離杭州不遠,在當時的交通以及社會環境下,受地域影響,從浙派入手,便成為必然。
事實上趙之謙是從學陳曼生開始的。他36歲時說:「余少學曼生,久而知其非,則盡棄之。」(《杭四家印譜〈附二陳〉序》)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棄曼生,卻沒棄浙派。
在34歲與魏稼孫在福州相遇之前,一直有仿浙派的作品。這期間的作品,大約有近百方傳世。現在能見到最早的有年款的作品是24歲的兩方:《躬恥》、《理得心安》。此時印風明顯是浙派,但很快就發現有鄧石如的皖派風格的出現。
26歲前後刻的《陶山避客》,款稱:「學完白山人作。此種在近日已如絕響。俗目既托為文何派,刻印家又狃於時習,不知幾理,可慨也。」同期所刻的《蕺子》也是仿鄧石如,而另一方《付以豫茂臣氏之印信》則稱「略有秋景陁意」。約同年刻的《以豫白箋》和27歲刻的《郭承勛印》又明顯是漢印風。
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作品是介於浙派、皖派、漢印之間,搖擺不定的。然而,他不滿足於浙派、皖派和漢印,而是在尋求浙、皖兩派合處的同時,上溯秦漢,進而將觸角伸向漢碑漢鏡等等。其取法之廣,是前無古人的。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網路立場。系作者授權百家號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筆墨煙雲
百家號最近更新:12-2320:47
簡介:筆中乾坤,墨海拾珠。最專業的書畫傳播。
作者最新文章
新時代
新家園——迎春少兒書畫大賽徵稿啟事
01-2400:55
玉友·2018藏友新春聯歡會在京成功舉行
01-2400:13
「素心朗懷」許好成書畫展太原站成功舉辦
01-2400:12
相關文章
關於書法、篆刻審美的一點思考:確立全面的審美
談藝錄12-20
軍旅書法篆刻家任福安參加《墨武中原》節目錄制
城市熱點快報12-19
守靜潛藏——晁海
劉恆順書畫篆刻展即將在淄博華夏美術館舉辦中新藝術12-22
6款時尚女高跟,演繹女神職場魅力
心情技子10-28
「善·清蓮」書法篆刻作品展
❺ 趙之謙篆書特點是什麼啊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後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3次會試,皆未中。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閑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
❻ 趙之謙的生平簡介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鐵三、憨寮,又號悲庵、無悶、梅庵等。所居曰「二金蝶堂」、「苦兼室」,官至江西鄱陽、奉新知縣,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後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印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3次會試,皆未中。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閑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此外趙之謙撰有《張忠烈公年譜》,以編年的形式敘述明末抗清名將張煌言的一生。
❼ 「碑學三大家」 之一 ,海派先驅人物, 擅畫花卉、蔬果的畫家是
趙之謙
http://ke..com/view/136455.htm
❽ 趙之謙的一生經歷了什麼
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後改字偽叔,號悲、無悶,冷君等,浙江紹興人。咸豐九版年(1859)舉人,官江西權鄱陽、奉新、南城知縣。趙之謙懷才負奇,博通古今,為晚清傑出的篆刻家、書畫家。篆刻學浙、皖二派,兼取古錢幣、漢鏡、權詔、器銘文入印,風格古勁渾厚,閑靜遵麗。繪畫善寫實、寫意相結合,所作花卉木石,寬博淳厚、水墨交融;筆下人物則清新冷雋,堪與羅聘相比肩。
❾ 中國古代印論史怎麼評價趙之謙的
自幼讀書習來字,博聞強識,自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3次會試,皆未中。44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於任上。擅人物、山水,尤工花卉,初畫風工麗,後取法徐渭、朱耷、揚州八怪諸家,筆墨趨於放縱,揮筆潑墨,筆力雄健,灑脫自如,色彩濃艷,富有新意。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
趙之謙篆刻初摹西泠八家,後追皖派,參以詔版、漢鏡文、錢幣文、瓦當文、封泥等,形成章法多變,意境清新的獨特風貌,並創陽文邊款,其藝術將詩、書、畫印有機結合,在清末藝壇上影響很大。其書畫作品傳世者甚多,後人編輯出版畫冊、畫集多種,著《悲盦居士文》、<悲盦居士詩>、《勇廬閑詰》、《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其印有《二金蝶堂印譜》。
❿ 書法家趙之謙在書法上有何造詣
趙之謙懷才負奇,博通古今,為晚清傑出的篆刻家、書畫家。篆刻學浙、皖二派,兼取古錢幣、漢鏡、權詔、器銘文入印,風格古勁渾厚,閑靜遵麗。繪畫善寫實、寫意相結合,所作花卉木石,寬博淳厚、水墨交融;筆下人物則清新冷雋,堪與羅聘相比肩。
在書法上,趙之謙的行、楷早年主要師法顏魯公,在接受包世臣「鉤捺抵送,萬毫齊力」的觀點後,開始注重對北魏、六朝造像的研究和師法,並、全力地貫徹包氏的碑學主張。一方面,雖用羊毫,卻力求「萬毫齊力」於鋒中,故而筆柔而勁實;另一方面,融隸書筆法於魏碑,處處「逆入平出」,圓轉而深厚。通過對《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石門銘》、《龍門二十品》、《瘞鶴銘》等魏碑反復臨習後,趙之謙從中挑出諸如《楊大眼》、《魏靈藏》、《始平公》等龍門造像題記,挹其點畫方刻峻削及筆畫轉折處翻筆截搭等特徵,加以強化,形成自家面貌。與同時代碑學大家多致力於柔毫表達刀砍斧鑿之意相比,趙之謙對北碑的理解,則首重筆意,所以他的書法能做到圓通婉轉、化剛為柔,巍然出於諸家之上。
趙之謙的篆、隸書,早年效法鄧皖白,後將北碑的用筆引入其中,幾經陶鑄,終而自出己意。其篆書,用筆多以欹側取勢,結字讓頭舒腳,儀態百變,嫵媚多姿;隸書則在謹守鄧氏法規的同時,又深得漢《劉熊碑》、《封龍山頌》等碑之妙用,在用筆上強調起筆的頓轉和收筆的波挑,加之用墨濃重,尤顯清健峻拔又不失靈動沉厚。有《符瑞志四條屏》、《急就章軸》、《抱朴子內篇軼文》等作品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