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店知識 » 神垕花店

神垕花店

發布時間: 2021-12-21 15:25:19

㈠ 詳情垂詢有關宋代時期的陶瓷器歷史

宋代的單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窯遍布全國,其中最著名的為:「汝、鈞、官、哥、定」。

五大名窯。

1、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宋時為汝州地,故名。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制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2、鈞窯

鈞窯產地在今河南禹縣,因與汝窯有密切關系,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鈞窯始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鑒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

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3、官窯

官窯專指北宋汴京(開封)官窯和南宋杭州修內司及郊壇下官窯,因專燒宮廷用器,產量很小,傳世品也極少。

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制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窯釉色以粉青為主,有紋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脫處、口沿和稜角釉薄處,胎都會燒成紫褐色,稱為「紫口鐵足」,這稱得上是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4、哥窯

哥窯產地不可考。瓷器的顯著特點是通體滿布開片,紋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鐵黑色,小片呈金黃色,有「金絲鐵線」之稱。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制,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

5、定窯

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一帶,以盛產白瓷著稱。定窯在唐代早期就開始生產,到北宋發展到全盛時期,元代已停止燒制。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裡面,布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器,稱為「粉定」。區別之處在於景德鎮仿定器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內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徵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於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產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官 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司窯,也稱「內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於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窯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古窯址群地點在今河北省曲陽縣內,曲陽縣宋代屬定州所轄,自唐人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將窯場以所處州府冠名始,當時及後世的人們均將此地出產的瓷器稱為定瓷。目前已發現的定窯遺址殘存及古墓葬出土器物可證實:定窯在唐代已開始燒造瓷器,是繼邢窯之後中國最大的白瓷產地。

成書於明宣宗時期(公元1428年)的《宣德鼎彝譜》根據宮廷所藏瓷器的品質,首次提出了宋代五大名窯的概念。此書中推舉的柴、汝、官、哥諸窯產品都屬於青釉瓷范疇。只有定窯,不僅大量燒制白色釉瓷器,也先後燒制出黑色、綠色、紫色、醬色、褐色、赭色、黃色、桔黃色、紅色、藍色、窯變色,釉下彩繪、釉上金彩……等色彩鮮明,釉色斑斕的精美瓷器,匯成了色系豐富的施釉工藝與裝飾藝術。

定瓷產品在北宋時期之所以受到皇室的青睞和大眾的喜愛,不僅在於其豐富艷麗的釉色,還在於它精美的刻花、劃花、篦花、印花、剔花、貼花、堆塑、鏤空、雕刻等胎體工藝裝飾,以及神奇多變的器物造型設計。定窯產品所用的胎土都經過精心淘洗,土細、色白、潤澤,因此,不同釉彩、不同造型、不同時期的定窯瓷器,胎骨皆呈現一致特定的白色,這是其他窯場的仿定窯器物無法比擬的。

哥窯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由於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採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後,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贊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的開片紋飾,不但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範金,清比琢玉」之感。

汝瓷史話

中國自古就以陶瓷工藝名揚於世,在英語中China(中國)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產自汝州而得名,其創燒、形成與發展幾起幾落,歷時數百年,博採眾家之長,薈萃陶藝精華,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特別是汝瓷瑰寶——汝官瓷,作為宋代宮廷用品,自公元1086年到公元1106年,僅短短20年間曇花一現,便消隱於戰亂的塵煙。因為是御用品,不得流傳民間;又因其以瑪瑙為釉,在特定的光線下七彩紛呈,燦若星辰,被認為陽剛之氣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更使之成為稀世之珍。當今世界上藏有宋代汝瓷的博物館不足10家,藏品不到70件,遂有「家有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1992年秋,一件直徑僅為8厘米的宋汝窯盤在紐約拍賣,成交價高達154萬美元。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一件宋汝窯三犧尊又以5000萬元港幣的身價物易其主!

價值連城的汝瓷國寶,在源遠流長的中華陶瓷文化史上,又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呢﹖

悠久的歷史 豐厚的物華

中國名瓷「汝、鈞、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頂山。就目前的考證看,陶瓷古窯址在現今平頂山所轄的汝州、魯山、寶豐、郟縣及洛陽的汝陽南北150多公里內廣有分布,大致分為兩個自然區和6個生產區。

汝河東南區包括「嚴和店汝窯區」、「大營清涼寺汝窯區」和「段店、梁窪汝窯區」。其中嚴和店區目前已發現26個古汝窯場,產品以汝瓷豆綠釉刻印花為主,也有大量的天藍釉、天青釉、月白釉、黑釉、花釉、棕紅釉、掛彩和白釉等。遺物豐厚,器皿多樣,為宋代汝窯早期遺址。

段店、梁窪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主要產品有缸、罐、壺、瓶、腰鼓等民用瓷。花釉具多,胎如堅石,釉質細潤,藍如寶石,雲絮飄動,觀之賞心悅目,史稱花瓷,又曰「唐鈞」,是集觀賞性和實用性於一身的工藝品。唐代燒造花瓷的窯址迄今只發現五處,四處在河南,其中兩處在平頂山。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黑釉藍斑腰鼓和一件黑釉斑點壺,已被有關專家根據唐代《羯鼓錄》中有關記載和對段店窯址出土物的調查,證實為「魯山花瓷」。這一區域以魯山段店為中心,接連白象店和桃花店,與梁窪明清時期興起的汝窯相呼應,經歷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集生產工藝、產品開發、燒成技術、經營管理之大成,鼎盛時商賈雲集,對後期汝窯的興起和我國陶瓷技術的開發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促進作用。

汝河東南區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寶豐大營清涼寺汝窯遺址(寶豐曾為汝州地域)。該窯址北距汝州25公里,總面積110萬平方米,瓷片和窯具堆積如丘,窯址毗鄰交錯,遺物豐厚,既有汝瓷,又有鈞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於1987年考古試掘,就發現了窯爐、作坊、灰坑等遺跡。在一個小窯藏坑內,一次出土較完整的各類瓷器20餘件,其中汝窯天青釉盤口折肩瓶、天藍釉刻花鵝頸瓶、天青釉汝瓷盤,粉青釉刻蓮花茶盞等,均為汝瓷傳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潤澤似玉,細碎的冰裂紋薄如蟬翼,晶瑩剔透,被認定為汝瓷傳世珍品。此次開掘揭開了汝官窯口之謎研究的序幕,被國內外專家稱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為進一步探尋汝官窯所在地,1988年秋和1989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清涼寺窯址又進行了兩次發掘,共出土各類完整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兩千餘件,其中的窯藏品與傳世汝官瓷對照,胎釉完全一致。1999年,該所在清涼寺居民住宅便道上再次進行試掘,收獲汝官瓷片上千片。2000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該所對這一遺址進行了第六次發掘,在475平方米的區域內,清理出汝官窯爐15座,作坊2處,大型澄泥池2個,釉料坑2個,灰坑22個,還有一眼水井和大批形狀比較完整、品種比較豐富的汝官窯瓷器和匣缽、墊餅、墊圈、支燒等燒具。同時出土的一枚「元豐通寶」,為汝官瓷的歷史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據。同年10月18日,省文物管理局、寶豐縣人民政府在清涼寺召開了汝官窯遺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和「新聞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物局、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近20名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專家們高度贊揚了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的發掘成果,認為該成果對於進一步研究中國陶瓷史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

神秘的土地 稀世的珍藏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紙坊鄉閻村的幾個村民無意中挖出幾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彩陶缸——《鸛魚石斧圖》。經碳十四測定,這件國寶為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遙。

位於郟縣西北10公里的黃道汝窯生產區,早在唐代中葉,就盛產瓷器。窯址分布於黃道村東的馬蹄河畔,總面積105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3米。產品主要有白、黑、青、月白、天藍、紫紅等釉色。有的碗、罐上還繪有花草圖案,寫著「風花雪月」、「春夏秋冬」等字樣,釉色渾厚質朴,光彩奪目,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都有黃道窯的花釉白斑罐。黃道窯的產品常以白斑花釉、黑釉、黃褐釉、天藍釉、及茶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斑點,窯變出多種色彩,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工藝開辟了先河。而位於郟縣西北15公里處的謁主溝汝窯遺址,是一處宋、金、元時期的古窯址,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產品多為民間用品,釉色有天青、天藍、月白等,同時兼燒鈞瓷釉色,如玫瑰紅、葛花紫、龍肝、馬肺、雨後紅霞等。這里的山嶺上到處都是優質的制瓷原料高嶺土和釉料,至今禹州鈞窯還來此購料。全國著名陶瓷專家葉喆先生有詩曰:「漫道汝鈞不可分,神前神垕地昆鄰,天青釉色雖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汝河東北自然區另外兩個生產區,一處位於大峪鄉嵩箕山脈西側。東側便是禹州神�鎮,是生產鈞瓷的重要基地。此地有72座汝瓷窯之稱,已被文物部門發掘的窯場就有14個。產品主要是生活用瓷、文具、工藝品等。造型精緻,光素無紋較多,釉色天藍、天青為主,清雅莊重,汁水瑩澤,釉面呈細碎冰裂紋,產品曾在開封宋宮遺址多次被發現。另一處位於汝州市內及郊區,這一帶發現遺址8處,出土的古瓷片,有豆綠刻印花和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2000年5月,省文物局在汝州市中大街和張公巷的交匯處開溝發掘,出土了大量匣體缽片,其中兩件保存完好。同時出土了大量獨特的青釉瓷片,和清涼寺的天青釉汝官瓷完全一樣。其色清雅瑩潤,釉呈冰裂紋薄如蟬翼,多為餐具、茶具、酒具、文具、工藝品。工藝考究,薄釉薄胎。一起出土的還有古錢幣和粉碎的瑪瑙釉料、刻花用的玻璃棒、雕塑用的骨器,素燒過的坯片等。

2001年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張公巷進行第二次挖掘,掘面40平方米,發現大量素燒胎片,除個別胎片能看出底部形狀為傳世水仙盆外,其他多不能辨別器型。出品胎片厚薄均勻,製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足部直、窄、矮和宋代其他瓷都不一樣,匣缽種類繁多,桶式、碗式、盤式等應有盡有,底部和口沿兒塗有鹼土。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

2001年7月,一戶居民在汝州市望嵩路與中大街交匯處建房挖地基時,發現一層獨特的物質,面積約40平方米,經汝瓷專家朱文立試燒,認定為宋代天青釉。該址出土的瓷片與張公巷的瓷片樣品,從釉色和冰裂紋及器皿製作的精美程度看,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的碗奩極相似。同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2001年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科學測試,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查發掘地。

由以上尚不完全的發掘可以得出結論:汝窯工匠代代傳承前人智慧,創造出國寶花瓷和風格獨具的刻、印花卉青瓷。到了北宋晚期,因皇宮認為定州「白瓷有芒」,改命汝州建青瓷窯,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從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絕妙工藝:胎堅細密,釉層勻凈,色澤豐潤,造型典雅。品類齊全的汝官瓷為宮庭珍藏,民瓷更為眾多百姓所喜愛,曾在宋代百花瓷藝苑中獲「青瓷之首,汝窯為魁」的美譽。

熱點內容
花卉的手繪圖片 發布:2025-07-27 08:52:10 瀏覽:427
梅花鹿轉讓 發布:2025-07-27 08:47:09 瀏覽:948
家居綠植健康圖片 發布:2025-07-27 08:37:05 瀏覽:135
花卉託管 發布:2025-07-27 08:37:01 瀏覽:623
七夕瀏陽 發布:2025-07-27 08:34:20 瀏覽:483
荷花苞古詩 發布:2025-07-27 08:33:37 瀏覽:625
插花畫初中 發布:2025-07-27 08:31:22 瀏覽:956
鈴蘭花傳說 發布:2025-07-27 08:22:15 瀏覽:938
用茶盤做盆栽 發布:2025-07-27 08:22:14 瀏覽:669
萊陽濯村櫻花2017 發布:2025-07-27 08:20:38 瀏覽: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