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舞蹈茶花姑娘

舞蹈茶花姑娘

发布时间: 2021-02-09 01:11:34

1. 周思萍简历有没有

姓名:周思萍
性别:女
年龄:47 籍贯:重庆
全民健身建设和谐社会的代表。

重庆市水电职工周思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当地社区市民,开展广场健身活动 ,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才能,自编自导许多美丽动人的舞蹈,在广场志愿无偿的教给市民,让市民在乐趣中得到健身,在健身中找到快乐。带动了许多市民放弃了无事打牌等等陋习,参加到健身活动中去,她并组织了一个 “老来俏”集体舞蹈队。代表当地社区参加比赛,多次获得大奖。周老师是人美、舞姿美、心态更美,真不亏为是全民健身建设和谐社会的好代表。周思萍的精神应该多提倡,值得学习发扬。

舞蹈作品
周思萍广场舞《家乡的小河》
周思萍广场舞《阿拉伯之夜》
周思萍广场舞《巴比伦河》
周思萍广场舞《牧人》
周思萍广场舞《溜溜的姑娘》
周思萍广场舞《蹦蹦舞》
周思萍广场舞《秋香》
周思萍广场舞《盼红军》
周思萍广场舞《全是爱》
周思萍广场舞《红色娘子军》
周思萍广场舞《天蓝蓝》
周思萍广场舞《QQ爱》
周思萍广场舞《茶花姑娘》
周思萍广场舞《大家一起来》
周思萍广场舞《梦驼铃》
周思萍广场舞《恰恰》
周思萍广场舞《我要去西藏》
周思萍广场舞《爱情买卖》
周思萍广场舞《印度桑巴》
周思萍广场舞《荷塘月色》
周思萍广场舞《印度藏歌》
周思萍广场舞《伤不起》

2. 有一个舞蹈名字叫采茶花,请问谁知道歌曲名字是什么

云南花灯来自中原,起源于明朝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是一种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舞蹈,准确的说来自汉族江西地域,但是流传到云南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融合了很多当地民族的特色。

3. 英姐广场舞中国好姑娘

上传广场舞《中国好姑娘》舞曲与大家分享。

歌曲《中国好姑娘》回

作词:赵真答

作曲:赵真

演唱:王紫菲、赵真

编曲:李凯稠

歌词:

摘来一朵凤凰花 送你满堂香

秀上一个红金龙 为我做嫁妆

来做一个中国梦 让我睡得香

娇美的红脸庞 是中国好姑娘


情泡一杯大红袍 闻来茶花香

缘温一壶女儿红 江南醉故乡

青青的 草原美 高原似天堂

唱一首 中国情歌 传遍四方


中国的好姑娘 东方茉莉香

全天下最美的花 开在我家乡

我家门前黄河黄 城墙万里长

你要是来我家 我的情歌为你唱


中国的好姑娘 千里牡丹

全天下最美的花 正艳在东方

我家人美歌声靓 情深又意长

我就是爱唱歌的中国好姑娘


RAP 唱;爱你红妆 爱你善良

爱你今生 情深意长


为你跳舞 为你歌唱

我要娶你做我的新娘


青山青 那个绿水长

你的美就是茉莉香

香遍了 整个东方

中国的好姑娘


4. 在佤族舞蹈和健身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木鼓舞和什么

阿佤山的古老居民——佤族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僳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汉代以后,云南便有了;濮人;居住。唐代,;濮人;、;望人;分布在东自景东、巍山,西至腾冲、梁河,南自镇康,北至永平的镇西地区。;濮人;可能是对居住在这一带的讲佤崩语的各族先民的总称。;望人;可能主要是佤族先民。历史文献中;望蛮;、;望苴子;、;外喻;等名称,与现在佤族的自称;佤;基本相同或十分相近。

佤族自称“佤”、“巴饶克”、“布饶克”、“阿佤”、“阿卧”、“阿佤莱”、“勒佤”等。他称有“拉”、“本人”、“阿佤”、“佧佤”等。史称“哈喇”、“哈瓦”、“卡瓦”等,意为“住在山上的人”。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佤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喜欢吃红米,饮浓茶,食辣椒,嚼槟榔,喝水酒。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佤族以信仰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历史】
[编辑本段]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

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礼仪】
[编辑本段]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编辑本段]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编辑本段]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有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节庆】
[编辑本段]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谈情说爱“串姑娘”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

“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新米节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文化艺术】
[编辑本段]

沧源崖画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地佤族群众一直把它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历史事件】
[编辑本段]

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为开发和建设阿佤山区,繁荣西南边疆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反抗列强入侵,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的斗争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英帝国主义势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区,进行刺探情报、勘测地形、密探矿藏等侵略活动,均遭到佤、傣、汉等当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在500名英军的保护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执兵器”,奋起反抗,吓得英军头目“面如土色,从人亦怕”,狼狈逃窜。

1898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中英双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连等地滇缅边界时,针对英国侵略者意欲占领我方领土的图谋,佤、傣、汉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坚决抵制。

沧源县的班洪、班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银、铅等矿藏。垂涎已久的英国从1927年起,便开始密探矿藏、盗运矿渣。1933年,更肆无忌惮地抢修公路,准备占领这一地区,夺取矿藏。在遭到抵制与反抗后,1934年初,竟出动大批军队武装占领矿区。英军的野蛮侵略行径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愤怒。当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请周围10余部落,于班洪集会,剽牛盟誓,“宁血流成河,断不作英帝之奴隶”。会后立即组织起3支武装,开始反英斗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班洪事件”。双江、澜沧、耿马等地的佤、傣、汉等族人民也组织了1000多人的义勇军,赶赴班洪地区参战,全国人民也以各种形式予以支援,给英军以沉重打击。

后来,由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退让与妥协,使这场以佤族人民为主的、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受到抑制。但这场斗争充分显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激发当地、甚至全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也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遗址碑”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文历法】
[编辑本段]

佤族人民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漫长岁月里,从艰苦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有关天文气象、机械原理和医药等方面知识,从而产生了朴素的科学萌芽的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反映了佤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1.“星月历”?

佤族的先民通过长期生产、生活实践,发现地上花草树木兴、盛、衰的循环过程与天上出现的木星与月亮相遇、离去、复相遇的循环过程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经过长期观察、摸索,逐渐创造出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安排活动的佤族历法——独特的“星月历”。因为历史上佤族的没有文字,所以“星月历”是通过代代相传的佤族群众中流传的。?

佤族叫月亮为“凯”,叫木星为“星木温”,“星月历”以月亮与木星、地球三者运行会全周期的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三轮,每轮十天,每轮星又9个(有的村寨以10个)名称来记数。?

一至九日的名称依次排列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脓”(三日)、“儿龙”(四日)、“巩”(五日)、“士龙”(六日)、“儿来”(七日)、“门”(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称与第一日相同为“不拉”。这些名称循环三次为一个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称依次为:一月(凯铁)、二月(凯儿拉)、三月(凯吕)、四月(凯崩)、五月(凯泼安)、六月(凯柳)、七月(凯阿柳)、八月(凯士代)、九月(凯士顶)、十月(凯高)、十一月(凯高铁)、十二月(凯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运行相遇的这一天称之为“阿麻星木温”(意为星星月亮打架)。这一天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说的岁首日。寨民们把一天定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为忌日。在“星月历”中,“阿麻星木温”日约在公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凯铁”(即1月1日)。?

佤族“星月历”,是佤族先民长期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勤劳智慧的结晶。佤族人民对天文的观察虽处于肉眼观察阶段,但通过这种观察和探索所创制的“星月历”,对佤族人民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历”所安排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活动情况:

公历月份 农历月份 佤历月份(译名月份) 农业生产活动 其他活动?

12 11 凯铁(“格瑞”月) 收割冬荞 搭水槽?

1 12 凯儿拉(“固入安”月) 选定“懒火地” 盖新房子?

2 1 凯吕(“耐”月) 芟谷地、备耕、种土豆?

3 2 凯崩(“气艾”月) 种白薯、撒旱稻种籽 过泼水节?

4 3 凯泼安(“阿木”月) 种玉米、犁耙水田?

5 4 凯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猎?

6 5 凯阿柳(“戛扫”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 6 凯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 7 凯士顶(“阿配”月) 旱稻将熟加强管理 大清扫寨子?

9 8 凯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晒台)?

10 9 凯哥铁(“高哈其”月) 收割稻谷 过新米节?

11 10 凯哥拉(“高哈闹”月) 种小春作物 青年结婚?

在世界历法创制史上,佤族的“星月历”与汉族古老的“农历”及古埃及的“旬星制历法”一样,都是人类在天文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5. 广场舞中国好姑娘自由步46步

上传广场舞《中国好姑娘》舞曲与大家分享。

歌曲《中国好姑娘》回

作词:赵真答

作曲:赵真

演唱:王紫菲、赵真

编曲:李凯稠

歌词:

摘来一朵凤凰花 送你满堂香

秀上一个红金龙 为我做嫁妆

来做一个中国梦 让我睡得香

娇美的红脸庞 是中国好姑娘


情泡一杯大红袍 闻来茶花香

缘温一壶女儿红 江南醉故乡

青青的 草原美 高原似天堂

唱一首 中国情歌 传遍四方


中国的好姑娘 东方茉莉香

全天下最美的花 开在我家乡

我家门前黄河黄 城墙万里长

你要是来我家 我的情歌为你唱


中国的好姑娘 千里牡丹香

全天下最美的花 正艳在东方

我家人美歌声靓 情深又意长

我就是爱唱歌的中国好姑娘


RAP 唱;爱你红妆 爱你善良

爱你今生 情深意长

为你跳舞 为你歌唱

我要娶你做我的新娘


青山青 那个绿水长

你的美就是茉莉香

香遍了 整个东方

中国的好姑娘


6. 广场舞周思萍何许人也我村里老百姓想请她来教教广场舞,不知道怎么联系。

姓名:周思萍
性别:女
年龄:47
籍贯:重庆
全民健身建设和谐社专会的代表。
事迹简属介
重庆市水电职工周思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当地社区市民,开展广场健身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舞蹈才能,自编自导许多美丽动人的舞蹈,在广场志愿无偿的教给市民,让市民在乐趣中得到健身,在健身中找到快乐。带动了许多市民放弃了无事打牌等等陋习,参加到健身活动中去,她并组织了一个 “老来俏”集体舞蹈队。代表当地社区参加比赛,多次获得大奖。周老师是人美、舞姿美、心态更美,真不亏为是全民健身建设和谐社会的好代表。周思萍的精神应该多提倡,值得学习发扬。
舞蹈作品:周思萍广场舞(9张)
《家乡的小河》 《阿拉伯之夜》 《巴比伦河》 《牧人》 《溜溜的姑娘》 《蹦蹦舞》 《秋香》 《盼红军》 《全是爱》 《红色娘子军》 《天蓝蓝》 《QQ爱》 《茶花姑娘》 《大家一起来》 《梦驼铃》 《恰恰》 《我要去西藏》 《爱情买卖》[1] 《印度桑巴》 《荷塘月色》 《印度藏歌》 《伤不起》[2] 《最炫民族风》
我想周思萍肯定是个大忙人了,估计不好请吧?网上有很多她的舞,可以上网学啊。

7. 少儿舞蹈班名字

1、魅舞

2、Danceholic(为舞而生)

3、舞·晴,悟·舞

4、依露梵

5、梦幻狂潮回

6、完美舞蹈

7、fire(热情)

8、圆舞答舞蹈

9、舞妹儿

10、舞之魅

11、爱尚舞蹈

(7)舞蹈茶花姑娘扩展阅读

舞蹈班取名注意事项:

1、具有识别功能。易于识别是一个好名字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店名只有具备了识别功能,才能使消费者在众多企业中很快将之分辨出来;反之,如果名字雷同或过于相似,在宣传上就会由于缺乏新鲜感而不容易引人注意,从而失去名字的意义。

2、美化功能。如果店名的寓意很好、文体设计美观、富有艺术性、具有美化功能。那么带有这种店名标志的物品就会被人们作为装饰物,或贴于厅堂之中,或带在身上。

8. 周思萍广场舞的周思萍广场舞大全

周思萍广场舞《家乡的小河》[2]
周思萍广场舞《阿拉伯之夜》[3]
周思萍广版场舞《巴比伦河》[4]
周思萍广场舞《牧人》权[5]
周思萍广场舞《溜溜的姑娘》[6]
周思萍广场舞《蹦蹦舞》
周思萍广场舞《秋香》
周思萍广场舞《盼红军》
周思萍广场舞《全是爱》
周思萍广场舞《红色娘子军》
周思萍广场舞《天蓝蓝》
周思萍广场舞《QQ爱》
周思萍广场舞《茶花姑娘》
周思萍广场舞《大家一起来》
周思萍广场舞《梦驼铃》
周思萍广场舞《恰恰》

9. 新疆的民歌有哪些(适合跳舞的)

王洛宾的歌几乎都可以跳舞。

10. 舞蹈《蝶恋花》鉴赏600字

舞剧《蝶恋花》,是根据毛泽东主席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创作的大型舞剧。作品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1927-1930年之间这段极为艰苦的斗争生活,歌颂了毛泽东的亲密战友杨开慧忠于党的路线,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舞剧塑造了“骄杨”、“忠魂”的光辉形象。
《蝶恋花》于1959年10月在北京首演,1977年又再次加工修改后演出,均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舞剧((蝶恋花》共分七场,简介如下: 序幕—杨开慧烈士陵园阳光灿烂,红梅盛开。毛泽东的战友、夫人杨开慧的光辉形象伴着《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歌声,巍然屹立在万花丛中。
一场—风云突变:1927年夏,湘江边某乡农协门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头子陈独秀适应国民党反动派需要,派彭如秀前来农协收缴武器,反动军官郑健祥乘机对工农群众实行血腥镇压,杨开慧和石老爹率领农民自卫军与敌人展开斗争,并带部分骨干乘船去找毛泽东。
二场—东方欲晓:几天后的深夜,韶山冲。经过一段艰苦工作,党的组织恢复了。杨开慧遵照毛泽东派人从井冈山送来的指示,和暴动队长石老爹一起组织农民队伍,转入山区。敌人围捕未逞,郑健祥密派林三化装成群众,寻找杨开慧和暴动队踪迹。
三场—长缨在手:1927年秋,深山坳里暴动队营地。在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杨开慧一面和大家喝着野菜汤,一面用《国际歌》的歌声宣传群众、鼓舞斗志。她带领农军锻造武器,操练武艺,随时准备投人战斗。密探林三伪装送粮群众混人深山。杨开慧识破敌人诡计,决心将计就计,巧袭敌巢。
四场—风展红旗:深夜,县城国民党匪军团部门前。郑健祥在林三密告下带领匪兵进山围剿,留下彭如秀守城。杨开慧和石老爹带人由水路潜入,打开敌团部,巧取大批武器,武装了自己,并处决叛徒彭如秀,焚烧匪军团部牌子和国民党党旗后胜利归去。郑健祥进山围剿扑空,仓皇返回,狼狈不堪地倒在被烈火映红的桥头上。
五场—战地黄花:1930年秋,湘赣边界山区。农军接到奔赴井冈山、编人红军的指示。男女战士欢庆即将见到 亲人毛泽东。杨开慧为岸英的军帽绣上红星,并把雨伞交岸英带给毛泽东,自己继续留下发动群众,坚持地下斗争。突然,匪军包围山区。杨开慧带领小分队英勇阻击敌人,保证队伍胜利转移。在敌人层层包围中,杨开慧从容烧毁党的文件,和岸英一起被捕。
六场—万山红遍:一个月后,长沙国民党陆军监狱。 敌人对杨开慧用尽酷刑,一无所获。郑健祥妄图用拷打岸英威逼杨开慧又遭惨败。开慧母子在极度艰难中,仍怀念着井冈山,怀念着亲人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分享斗争的欢乐。杨开慧面对敌人屠刀,回忆在毛泽东指引下并肩战斗的情景,充满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激励狱友和岸英,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七场—直上重霄:月宫里一片欢腾。嫦娥舒广袖,献舞慰忠魂。隆隆礼炮,阵阵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佳音传向天宇,群仙起舞,忠魂激动万分,顿时泪如倾盆之雨,泪雨变成花雨,洒向人间,洒向祖国的锦绣河山。
尾声—1976年10月,杨开慧烈士陵园。各族人民、陆海空三军战士和青少年簇拥着石老爹、柳嫂等革命前辈,庆伏虎、慰忠魂。人们举拳宣誓:永远高举毛泽东的伟大旗帜,继承先烈遗志,把毛泽东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舞剧《蝶恋花》,在创作中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感人的情节,动人的舞蹈,成功地塑造了杨开慧烈士的光辉形象。编导在全剧中紧紧把握住以“骄杨”、“忠魂”为核心,创造了富有浪漫情怀的崇高意境,概括了革命先烈的一生。如序幕中的“梅花仙子舞”,尾声中的“白茶花舞”,以及在月宫中的“嫦娥献舞”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五场、六场中,通过舞蹈和场面,描述了杨开慧与毛泽东长子岸英之间深厚的亲情。1959年10月,毛泽东曾看过“嫦娥献舞”,高兴地说:舞得好。李淑一看完舞剧后称赞《蝶恋花》“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舞剧《蝶恋花》在1959年全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作品奖;在1977年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中获创作奖、演出奖;曾被选定为1959,1979年国庆献礼剧目和1977年建军50周年献礼剧目。197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影片,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85周年。
舞剧《蝶恋花》,曾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舟山、济南、青岛、徐州及东北各地演出,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人们称赞它是一部“歌颂革命,赞美英雄,教育后辈,告慰忠魂”的反映现实题材的优秀舞剧。

热点内容
吸水池绿植 发布:2025-05-13 17:21:00 浏览:515
情人节安妮原画 发布:2025-05-13 17:09:13 浏览:617
七夕恩爱狗 发布:2025-05-13 17:06:25 浏览:237
生菜籽盆栽 发布:2025-05-13 17:01:33 浏览:25
迷漫丁香 发布:2025-05-13 16:58:41 浏览:70
桐花语不休 发布:2025-05-13 16:48:20 浏览:156
牡丹江站到镜泊湖 发布:2025-05-13 16:48:14 浏览:18
绿植婚纱草 发布:2025-05-12 16:09:14 浏览:964
生宣工笔牡丹 发布:2025-05-12 16:04:06 浏览:636
上译茶花女 发布:2025-05-12 15:01:24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