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宋画梅花

宋画梅花

发布时间: 2021-02-08 10:15:51

① 国画梅花谁画的最好

梅花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色、香、韵、姿俱佳。古往今来,不少画家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绘之以画,或寄之以情,留下了许多轶闻逸事:

宋代大画家宋伯仁,笃志画梅,每当梅开时节,便从早到晚在梅园中细致观察,将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从萌芽到花开,从盛开到枯萎的各种形态一一描绘下来,精选出100余幅不同姿态的梅花装订成册,并在每幅下题五言诗一首,留下了著名的《梅花谱》。由于他的梅花画得“喜神”,后人称他的《梅花谱》为《梅花喜神谱》。

元末画家王冕不仅为梅花作传,而且隐居九里山中,植梅千株,结草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他擅画墨梅,淡墨点染花瓣,浓墨勾点蕊萼,独见新妍,所画的一幅《墨梅图》题画诗:“事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留得清气满乾坤。”流露了画家以梅自喻的心声。他有时用胭脂作没骨梅,别具风格。

明代画家王谦爱画梅花,笔法苍古,雄劲超逸,他笔下的梅花多苍老蟠屈,枝柯如铁,千枝万蕊,姿致万千,在郁密之中具有清奇的韵致。他与人合作的《岁寒二雅图》,世称杰作。

清代画家金农擅长画梅花,梅干用浓淡墨随意写之,顿挫有如篆书,花瓣用意笔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独具风格,所画梅花既瘦且繁,繁枝密萼,生机勃发。他特别喜欢画寒梅,所画的寒梅有“凌寒独自开”的欺霜傲雪之英姿,寓意自己孤傲不阿的节志,如《梅竹图》上的“凌霜雪,节独高;我与君,共岁寒”便是突出一例。

清代画家李方膺性爱梅花,家乡居室命名为“梅花楼”,所画之梅以瘦硬见称,笔法苍劲老厚,老干新枝,虬龙盘曲,铁骨铜皮,苍劲稳健,自成一格,正如他在一首题画诗中所云:“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和补之。”他所作的大幅梅花,古干横空,蟠塞夭娇,苍老浑朴,墨气淋漓,体现出一种宁折不弯的倔性格。

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酷爱梅花,早年曾在故里亲植梅花三十余株,每当寒梅着花,徘徊园中,反复观赏,难怪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他谓画梅为“扫梅”,单这一个“扫”字就体现了他画梅的特点,真可谓自辟町畦,独立门户。他喜以朱砂、洋红点红梅,极富韵致。所作雪梅,墨华水韵,碎玉横空,使人不知是雪是梅。他曾用诗和画赞美赏梅胜地超山,在一幅梅花的题画诗中写道:“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人花前倾一杯。”大师去世后,埋骨超山,以梅为伴,被传为美谈。

著名画家关山月从小就喜欢梅花,其父曾在家中园内种有红梅、白梅,让他浸染其中。他所画的梅花有“关梅”之称,素享“当今画梅第一人”之誉。他笔下的梅花高雅而热烈,飘逸而凝重,潇洒而朴茂,枝骨如铁,花枝繁盛,花开热烈,如火如荼。他的以梅花为题材的《俏不争春》、《香港回归梅报春》等名作已成为珍贵的艺术品。

② 画梅花最有名的画家

1、董寿平

董寿平(1904-1997)当代著名写意画家、书法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和北京东方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亦善书法。他笔下的朱砂红梅堪称绝技,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黄山巨擘”的雅誉。

2、王雪涛

王雪涛(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

3、陈半丁

陈半丁,(1876--1970),即陈年,画家。以写意花卉最为知名。他的作品融明、清各家花卉技法之长,以洗练、概括的笔墨和古朴沉着的色彩来表现花卉鸟兽。

4、关山月

关山月(1912—2000),著名岭南画派大师,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写梅著称,世称“关梅”。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5、田世光

田世光(1916—1999),中央美院教授,张大千得意弟子,现当代工笔重彩花鸟画大师。

6、江寒汀

江寒汀(1903-1963),海上著名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与唐云、张大壮、陆抑非并称“海上四大花旦”,在画坛上有“江虚谷”的美誉。

7、谢稚柳

谢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及书画的鉴别。早年多工笔细写,晚年喜用落墨法,纵笔放浪,墨彩交融,呈现浓郁浪漫的诗境。

8、黄幻吾

黄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号罕僧,晚年称罕翁,是活动于上海的岭南画派名家。创作取材广泛,手法多样,山水、花鸟人物无不见长,构图新巧,笔墨酣畅,设色雅丽,画面生意盎然,雅俗共赏。

9、陶冷月

陶冷月(1895—1985),擅长山水、花卉、走兽、游鱼,尤善画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也是写梅花的高手。

10、谈月色

谈月色 (1891—1976),民国传奇女子,工诗善书画,精于篆刻,其画梅驰誉海内外。

梅花在冬春季节开,和兰花、竹子、菊花一起称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③ 有人知道擅长画梅的 何如 吗

LZ好,(一)墨梅流派和他的风格。

墨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梅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大诗人黄庭坚见了大加赞扬说:“如嫩寒清晓,行孤山篱落间,但欠香耳。”一时华光的墨梅便成了画坛上一个新的品种。赵孟頫墨梅题跋也曾说:“世之论墨梅者,皆以华光为称首。”

扬补之接受了华光的衣钵,在此基础上发展,把自己写的墨梅,送给宋徽宗赵佶看。赵佶说他写的是“村梅”,因而他自称为“奉敕村梅”。他创造了两种画梅的方法:一种用水墨涂于绢上烘托出梅的点点白葩,另一种是以墨笔圈出梅花洁白芳馨的特色。金冬心(农)说:“扬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子弟,其瘦处如鹭立寒汀,不欲为人作近玩也。”(《冬心画梅题记》)后来扬的两个外甥汤叔雅、汤叔用也擅长此道。《冬心画梅题记》:“扬补之甥汤叔雅,宋开禧间与弟叔用皆工墨梅,各出新意,谓之倒晕花枝。时有茅进士汝元亦擅名当世。叔雅画梅,曾见于吾乡梁少师乡林家,不愧逃禅叟(扬补之)。而叔用及汝元之疏枝瘦萼未尝睹者。”

发展到元代,据说元四家的吴镇(仲圭),以及王冕,都是画梅能手。范成大云:“近世始画墨梅,江西扬补之者尤有名,其徒仿之者实繁,盖吴仲圭、王元章皆用其法。”(《范村梅菊谱》)由此看来,王冕正是这派的嫡系。

元末蒲庵禅师有《梅花歌》:“会稽王冕高颊颧,爱梅自号梅花仙。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钓西湖船。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秋潇洒。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郎瑛《七修类稿·山农刺时》)

从《梅花歌》来看,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正如清朝朱方霭说的:“画梅须高人,非人梅则俗,会稽煮石农,妙笔绘寒玉。”(《画梅题记》)这种意识在王冕的题画中表现得很突出,有的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有的显示了孤傲正直的性格,有的表达了与统治阶级不合作的精神,有的流露了爱国主义的热忱,有的表现出自己的不凡抱负和乐观的感情,他想把自己的情感激流灌注在绘画创作的园地上。王冕爱画的梅花,据清代宜兴吴仲伦在题郑小僬(淳)梅册上说:“王元章喜写野梅,不画官梅。”(《竹波轩梅册》)何谓野梅?凡生长在山野清绝的地方,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都叫野梅,有时也叫村梅。何谓官梅?凡由人工造作,失却天真,干多盘曲,叫做官梅,也称宫梅。有人往往以野梅比为“疏旷平远”,以官梅比为“金碧庄严”,借以隐喻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人格。明朝孙长真往往摹仿王冕此种画法,所以他题诗说:“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诗人独得梅清性,不画官梅画野梅。”(《画梅辨难》)

且看王冕墨梅(图1)。一枝梅花,横斜在画幅的中间,枝干一拉数尺长,显出很有劲,枝的梢头,露出了笔的尖锋,更突出了它的清高拔俗,十数朵梅花,含苞欲放地洋溢着蓬勃的生气,令人感到醒目清新。这是他抓住最典型的一枝,表达了集中凝聚的效果,从他内心的感情来渲染花枝的景色,又以花枝的景色来反映自己的胸襟。题诗曰:“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按《竹斋诗集》,“流”字作“留”)

他的“墨梅”风格,可用“神韵秀逸”四字来概括。试从构图、枝干、花等方面来分析。画梅构图以枝干为主。王冕画梅花的成功,与他构图是分不开的。构图可分疏的、密的、不疏不密三种。疏的如疏影横斜,以疏淡有致,雅淡出尘为妙。不疏不密的,如俯仰得直,照应有情,要密中见疏,疏中仍有聚散谓之得直。密的如繁花密蕊。第三法,首开其宗的就是王冕。朱方霭说:“宋人画梅,大都疏枝浅蕊,至元煮石山农始易以繁花,千丛万簇,倍觉风神绰约,珠胎隐现,为此花别开生面。明时陈宪章常师其意,吾友汪巢林、金吉金继之。”(《画梅题记》)王冕这种构图就是以密取胜,同时做到密而不乱,繁而有韵。在枝干的构图上,能疏疏密密,做到长处疏,短处密,疏散处疏,交错处密,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他能把握虚虚实实,而且层次分明,应有尽有。他在华光和尚的“多而不繁,少而不亏”,扬补之的“交枝而花繁累累,分梢而萼蕊疏疏”的理论基础上更有所发挥。在枝干的质感上,运用了汤叔雅的“其为梢也,有如斗柄者,有如铁鞭者,有如鹤膝者,有如龙角者,有如鹿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钓竿者”的理论,加以具体实践,因此他立干如龙,劲似铁;发梢如箭,短如戟。梅干如龙不容易,画时必须弯曲有力,用笔多转折,或以飞白出之。要劲也不易做到,画时笔须顿挫得直,使转有方。画梅梢贵直,但要直中仍有韵致,绝非如尺。他的枝梢一笔拉到几尺长,枝的梢头,露出了笔的尖锋,突出了梅的清高拔俗。因此令人感到风神绰约,美奕有致。画花,他也不是只画一朵花的形似,而能在形似以外求神态,表现出或娇艳,或清雅,或灿烂,或萧疏等等姿态;在开花的形态上,也运用了汤叔雅的“其为花也,有椒子,有蟹眼,有含笑,有开谢,有落英”的理论,画出了老树枝怪花疏,嫩树枝密花繁。总之对于行校、布干、点萼、生花都是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掌握了笔墨洗练功夫,集中表现了他的新风貌。明鲁宗贤说:“古今画梅谁者高,前有补之后王老。”(《雪湖梅谱》)清赵兰舟说:“扬补之、王元章为癯仙,尽洗铅华,别开生面,华光老人又为写影传神,画梅之能事毕矣。”(《竹波轩梅册》)前人对他评价极高。

(二)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墨梅自华光和尚创造以来,经过扬补之、汤叔雅等人的努力,已取得显著成绩。但它能继承下来,还是与王冕的努力分不开的。他曾作了种种水墨画的尝试。笔墨的洗练功夫,使墨梅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迈进了一大步。下面是几位名人对他的评语。明朝画梅高手姚淛有诗曰:“画梅用墨不用色,华光从来有笔力。纷纷作者俱不同,貌得仙葩似荆棘。补之叔雅师此老,各占花枝互有得。前元博士柯九思,爱将脂粉染梅枝。王家元章传墨法,雪月风烟种种奇。”(《雪湖梅谱》)刘基有诗曰:“会稽老王拙且痴,能画梅花称绝奇。春窗走笔生古怪,中有窈窕倾城姿。人生得闲真是好,得闲不闲惟此老。布袍阘茸发不梳,一生只被梅花恼。天生梅实可知羹,尔梅有花结不成。世间花实总尤物,不如画图终古无枯荣。”(《诚意伯文集》)

从姚淛、刘基等诗句看来,可以知道王冕水墨作画的才能和画出雪、月、风、烟种种奇绝的形态。明代吴兴沈尧龙甚至直接称王冕为“墨王”:“君身前是林处士,人间空复数墨王。”可见明代对王冕墨梅成就的敬佩。可惜他的遗作很少。我们虽然无法欣赏他那各种绝奇的精彩作品,但从后人的诗作中,可知他画过雪梅,如《南湖集》卷四:“王郎胸次亦情奇,画写孤山雪后枝。老我江南无俗事,为渠日日赋新诗。”他画过月梅,如高士奇题王元章绝句云:“不分村野与溪桥,乱写横枝一二条。酒醒只疑疏影落,朦胧烟月伴寒宵。”难怪刘基说他梅花奇绝,落笔分晴曦,花如露后珠玉一般,枝如水影中龙蛇游舞一样,水墨画的效果达到呼寒呼冷、解暑解寒的程度。

王冕的笔墨洗练的功力,也值得注意。他发枝笔力遒劲,形神兼备,这是他从勤学苦练,千锤百炼中得来。执笔挺直,才能笔笔坚挺,而无蛇腹鼠尾的毛病。中锋、偏锋用得好,行枝接续,气力顿挫处才能断而复连,交接处停而勿滞。手弗偏重偏轻,故能一气呵成。这是他炼气于骨的手法。清朝何瑷王诗:“山农笔力劲如铁,中有窈窕姿倾城。清标信有烟霞骨,补之而后存典型。”(《题王元章墨梅》)

在圈花法上,他也有所发挥。扬补之以“笔分三趯攒成瓣”圈花。即花瓣要如铁线圈成,一笔三顿挫画之。王冕把这种画法稍加改变,改成为一笔二顿挫,这就是乾隆所说的“钩圈略异扬家法”。这也是他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人称之为“白花头画法”。这个创造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明代的陈宪章、盛行之、刘世儒、清代的罗两峰等人都学二笔圈花。后来到金冬心、童二树等人出,更简单地改为一笔圈花。虽然,元明以三笔二笔成瓣,但其侧瓣及小苞还是一笔。王冕圈花的画法是用笔不飘浮,严谨逼真。明魏成宪诗云:“山农作画同作书,花瓣圈来铁线如。真个匆匆不潦草,墨痕浓淡点椒除。”(《百梅集·墨梅题跋》)

另外王冕又发挥了“破蕊之法”。什么叫破蕊之法?梅花原来有花须,须上有小点叫英,他画花须不点英,看去很零乱,不像须,也不像英,这叫“破蕊之法”。扬补之也有此画法,这是野梅的画法,与官梅的画法不同。有人称“乱圈花瓣乱拈须,野梅花与官梅殊”,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画梅之难不在枝干,而在花。王冕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花,他的“万玉图”真是千蕊万朵,含笑盈枝,香度凌风,占满在画幅上,显示了乐观主义精神。就是后来的罗两峰、童二树也是莫及的。清代方祖诗云:“美人高士超绝处,不在搓桠枝干间。破蕊圈花真法在,两峰二树费寻攀。”难怪他要自傲地说:“冰花朵朵圆似玉,羌笛吹它不下来。”

(三)王冕墨梅的影响

王冕的墨梅对明代影响深远。特别通过徐渭、陈淳等人的发展与丰富,逐渐出现了大写意与没骨花卉繁荣并峙的局面。

徐渭对元章的画推崇备至,他学元章的墨梅,下了相当功夫。他认为圈花最难,说:“吾圈花少让元章笔,发干元章不若吾。”徐文长天才纵逸,睥睨一世,他认为发干元章不及他,而圈花则不及元章。从这句话里可知他对元章的佩服程度。凡是画过梅花的人都知道,画梅之难,不在干,而在花;画花则难在须与蒂。清朝懒园居士说:“青藤(即徐渭)画梅,圈不成圈,枝不成枝,一片神行,其用笔如生龙活虎,不可捉摸,其泼墨也如空中云雾,舒卷自然。”(《画梅辨难》)这说明徐的画风是大写意。徐、王二人风格是不相同的。从功夫上看,自然元章要比青藤深得多了。

徐渭不但学王冕画梅,且学他为人,学他画梅花换米。徐渭曾凭吊王冕墓,并对当时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予以嘲笑。其诗说:“君画梅花来换米,予今换米亦梅花。安能唤起王居士,一笑花家与米家。”(《徐文长集》)徐还同情王冕的艰苦生活,猜测他究竟多少斗米,换一幅梅花:“想见元章愁米日,不知几斗换冰枝。”徐看了王冕的墨梅,想临摹它,又感到无从下手,便在题王元章倒枝梅画中写道:“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代几位画梅高手,刘世儒、陈宪章、王谦、盛行之都是王冕的衣钵继承人。刘世儒少时于故乡的石壁上,看见元章的梅花,大为鼓舞,从此特别爱好,就深思力学,画起梅花来了。据说,他很喜爱王元章的雪梅,曾想尽办法,搞过试验:其中有种画法,是当他矾绢时,先剪好碎片的油纸,画就搞成,这样看去好像雪点纷纷,与花争胜,效果很好。当时画家谢时臣赞为“神品”。王冕画枝条,画得很劲秀,据说先从画竹入手,因此刘雪湖画梅也从画竹开始。徐文长题其墨梅诗说:“雪湖刘子故不俗,未画梅花先写竹。花梅筱竹两相于,直干横梢铁不如。”朱多煃题诗有“陈淳已死沈士老,晚得山阴刘世儒”句。文徵明也赞扬说:“雪湖发干遒劲,有天然之处,花亦雅称,异日当为第一流云。”(《雪湖梅谱》)其实,刘世儒的成就,比不上王冕、徐渭。徐文长题雪湖墨梅诗说:“我客金陵访画梅,画梅莫妙盛行之。刘君放逸不可羁,一刘一盛无雄雌。”(《画梅辨难》)明代画家学王冕的尚有周昊、孙从吉、王人佐、袁子初、林宏显等人。可见摹仿王冕的笔法是风靡一时的。

清代的扬州八怪,如罗聘、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如罗聘学他的圈白头花,金农、汪士慎学他的千花万蕊,李方膺学他的水墨淋漓。虽然各家风格不同,但还是从他那里蜕化出来。其他如以画梅称世的童二树也是学元章的笔法,蒋子延称童二树在洛阳所画的梅花悬之能引蜂蝶。《碧溪诗》记载:“二树生时,其母李太夫人梦一髯翁,驱一牛,负梅花而至,越日乃生。其髯翁即煮石山农王冕也,其画盖有所授也。”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可见王冕的画在人民群众中也很有影响。

对明清画家画梅的特色,清朝懒园居士说:“吾人当师王元章之秀逸,刘雪湖之苍老,徐青藤之神化,童二树雄伟有余,神化不足,金冬心则细枝坚挺,粗根庸弱。”这话确有道理。

王冕的画,对明清画坛,影响深远。他为水墨画打下了稳固基础,引导了徐文长辈从摹古的一套清规戒律中跳出来,创造了新生命。他以自己的诗文画来反抗元蒙贵族的统治,同情人民的疾苦,深刻地暴露当时的社会黑暗面,有它的积极意义。正因为此,他才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和尊敬,被赞为“人奇志奇胸磊落,是花千古无枯荣”。 22775希望对你有帮助!

④ 四君子的画梅花风姿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历代画梅代表,如王冕、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朱宣咸、关山月、王洪军等。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⑤ 梅花古诗怎么画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小朋友,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梅花

视频专
视频请参考:点属击查看详情 >>

本篇是【画一笔】第 166 段视频

工具纸笔

水彩笔、丙烯颜料、水粉纸

多种规格水彩笔

颜料使用丙烯颜料

也开始使用水粉

丙烯颜料色彩鲜明鲜艳

丙烯可以溶于水

画面层次感好

直接用丙烯作画

直接用丙烯作画

首先,用浅蓝色从涂抹背景

由上至下,由左至右

然后用黑色绘制墙角

接着用深黑色画树枝

最后,画上白色的梅花

小朋友,今天我们画的这幅画

是北宋王安石《梅花》的配图

让我们回顾一下吧: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好了,《梅花》画好了

小朋友,你学会了吗?

精彩回顾
还记得我们画过的丙烯画吗

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八达岭长城

点击查看详情 >>

⑥ 中国古代有哪些画梅花出众的大家有哪些存世的精品呢

北宋画家仲仁(1086-1093出家为僧),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将枝干虬曲、疏回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答淋漓尽致。

现存最早的梅花画要算杨补之(1097-1171)的《四清图》。

元代王冕(1287-1359年),以墨梅诗、画闻名于世。别人画梅,多写老干疏枝。而王冕多写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风拂欲动之感。其画梅代表作有《梅花图轴》。

明代陈老莲画梅,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清代画梅高手,要数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金农画梅,不疏不繁,独创一格。

李方膺画梅尤精,有印章曰“梅花手段”。常题梅花诗,识者谓“李公为自家写生。”

汪士慎画梅,简枝繁花,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老年失一目,尚能挥写自如,自称“尚留一目看梅花”。

其他很多人也画过。比如唐寅、齐白石……太多了。

是我帮你转的。

⑦ 专画梅花的画家

北宋画家仲仁(1086-1093出家为僧),始创墨梅画法,有“墨梅鼻祖”之称,将枝专干虬曲、疏影横斜属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现存最早的梅花画要算杨补之(1097-1171)的《四清图》。 元代王冕(1287-1359年),以墨梅诗、画闻名于世。别人画梅,多写老干疏枝。而王冕多写嫩枝,突出梅花的清拔,似有风拂欲动之感。其画梅代表作有《梅花图轴》。 明代陈老莲画梅,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清代画梅高手,要数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金农画梅,不疏不繁,独创一格。 李方膺画梅尤精,有印章曰“梅花手段”。常题梅花诗,识者谓“李公为自家写生。” 汪士慎画梅,简枝繁花,有空里疏香,风雪山林之趣。老年失一目,尚能挥写自如,自称“尚留一目看梅花”。 其他很多人也画过。比如唐寅、齐白石……太多了。

⑧ 从古自今擅长画梅花的画家都有哪些

北宋君主宋徽宗赵佶的腊梅就画的不错,在传世的一幅腊梅山禽图中就可以看出回。作为一代帝答王,赵佶却在艺术绘画上成就颇深,尤其是花鸟人物方面的绘画。这幅腊梅画画中彩墨工细,笔墨运用自如,用细笔勾勒梅花小枝,设色清雅。再加上山禽刻画的栩栩如生,逼真细致,构图明朗,造型大方。
墨梅鼻祖”是一位名为钟仁的花鸟画大师,也是北宋年间的画家,对于梅花也是十分欣赏,尤其是墨梅的创作,更是一绝,始创墨梅画法。“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诗也恰到好处的形容了仲仁画家的墨梅画上的成就与风格,将枝干虬曲、疏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
除了这两位北宋画家以外,元代王冕,明代陈老莲,清代金农、李方膺、汪士慎等,这几位古代画家都是喜梅爱梅善画梅的名家花鸟画大师。梅花的清雅俊逸、冰肌玉骨、凌寒留香等的品性风格也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流传至今的几幅梅花字画,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⑨ 明末清初画梅的画家是谁

薛益(明)一作薛明益,字虞卿,明江苏苏州人。工书。衡山后一人也。嘉靖十七年(1538)书小楷舞鹤赋。──参见《珊瑚网》、《怀澄堂书画目录》、《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第224页。《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第1460页
2.钤印履若氏(白文)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页第7号
钤印王綦私印(白文)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页第6号
钤印王綦(朱白文) 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78页第3号
3.叶志诜(1779-1863)字东卿,晚号遂翁,湖北汉阳人,名沣、名琛之父。干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应九年进册翰林院,初国子监典簿,充提调,升兵部武迁司郎中。有《平安馆诗文集》若干卷。家藏书籍、金石甚富。与吴寿旸有往还。藏书处为平安馆。藏印有“志诜之印”“东卿”“汉阳叶氏平安馆印”“叶志诜及见记”等─参见《文献家通考》第675页。
4.藏印﹕“乌目山房审定”蒋因培(1768-1838)字伯生,清常熟人。字伯生。斋为燕园官齐河知县。喜读书。曾任齐河县令,游豫、楚、闽、越诸地,所交多名士。晚岁归里,以考订金石自娱。有《乌目山房诗略》八卷。─参见《中国藏书家印鉴》第152页、《文献家通考》第622页。
诗情画意 异彩纷呈
──明代王綦、薛益《无双梅谱》诗画册赏析
梅花傲霜斗雪,在我国农历的一年中先于万花而独自开放,因此有“花魁”之誉。梅花五瓣,被称为“梅开五福”,所以又是福份和吉祥的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常用赋诗和作画的方式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这本非常经典的《无双梅谱》,就是由明代薛益作诗,王綦绘画,诗画合璧的册页,一首咏梅七律与一帧梅花图相配,先诗后画,写于洒金笺上,八诗八画,凡十六开。分别吟咏和设色绘制了蕊(梅蕾)、白梅、红梅、绿萼梅、玉蝶梅、腊梅、瓶梅和落梅。写谱立传、为梅花的艺术形象别开生面。“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无双梅谱》诗画册正体现了我国传统艺术中诗与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融汇贯通。
先谈谈诗,作者薛益,字虞卿,号古狂生,是明嘉靖(1522-1566)年间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写的这八首七律组诗,总名为《和梅咏》,用美丽的神话和传奇故事为梅花谱写了一曲交响乐的篇章:梅花的蓓蕾已经隐现,像南海合浦的珠胎,或许这是由鲛人(美人鱼)哭泣时的泪珠所化而成。在广袤的大地上各种品类的梅花争相开放,白梅如蓝田美玉,如庄子所描述的姑射仙子,又恍若赵师雄在罗浮大梅树下梦见的美女,淡妆绰约,而情意绵长。红梅却是浓妆艳抹的村姑,红颜似醉,亦令人难忘。绿萼梅宛如西施举袂在清溪之畔浣纱,瞬息间风起新苹,和絮吹来,她又好象正依傍着淇园之竹,在月光下分取了一半的翠色。异香袭人的蜡梅,身披黄蜡般的羽衣,丽质檀心,秀外慧中。从上天阆苑飞来的玉蝴蝶,在梅枝上起舞翩翩,留连忘返,恐怕早已蛰化成了仙。铁干瑶华,清高如斯,蓄养碧瓶,恰似冰心之贮于玉壶,可以与诗人朝夕相处,伴读寒斋。在《梅花落》的悠扬笛声中,风雨朝来,冷香飞散,一朵梅花恰恰飘到了含章殿下,落在寿阳公主的额上,拂之不去,生出美妙的五出之花,从此“梅花点额”就成为华贵的宫妆,久久流传于后世……诗中一个个神话和传说,分明都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
诗是“有声画”和“无形画”,画则是“无声诗”和“有形诗”。八首《和梅咏》道出了诗人的心声,又弥补了明诗之遗佚。而王綦的八幅梅花图则通过梅花的造型对诗进行了演泽。比之其它的画梅之作,除了诗画会通之外,其中另有诸多特色。首先是梅花的种类和色彩方面,
既有绿萼梅、玉蝶梅和磬口蜡梅等风致各异的名贵品种(即所谓“宫梅”)﹔又有红、白、黄、绿等色泽,可称丰富多彩。诗篇只概括了梅花从蓓蕾初发到落花而又萌绿的周而将始的简单过程,而绘画则结合品种梅的造型,较为详细地增添了这个过程中的将放、初开和烂漫等程序。而且既绘出雍容华贵的“宫梅”,又通过册中第三帧疏枝浅蕊的红梅造型,表达了“村梅”的孤标雅韵。更为重要的是,诗画相得益彰,共同披露了诗人与画家的胸襟和情怀,刻划出梅花独步早春,凌寒开放,以及在缤纷落英中嫩绿乍新,二度逢春的坚韧意志和大无畏精神。
在我国的绘画史上,画梅的名家辈出,最早以水墨作梅的,是北宋末的仲仁和尚,惜无墨迹传世。继之而起的扬补之,学仲仁法而成为大名家。他爱画野外村梅的逸兴,“自负清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水墨《四梅花园》,稀花瘦影,荒寒凄绝。与“村梅”大异其趣的是宫苑和富贵家的园林中“人间不多有,为世所贵重”的“宫梅”,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南宋宫廷画师马麟的设色《层叠冰绡园》,所画的“宫梅”,花大瓣重,色泽富丽。元代王冕也工画墨梅,效学并发展了扬补之的画法。论者以为,宋人画梅,大都是疏枝浅蕊,至元代王冕始写以繁花。明代以来,画梅者益众,然而以宗法王冕墨梅者为多。到了明代后期的王綦,画梅的风格又为之彻底一变。
王綦字履若,吴郡(苏州)人,诸生。出身于名门望族,是文学家和史学家王登之孙。他精研六法,以画自娱。所画山水,结构奇幻﹔人物、树石和花鸟,笔墨高简,不拘成法。其传世作品为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松林清话图》和《溪桥红树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东篱秋色图》和《秋园习静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秋景山水图》藏上海博物馆。后两幅图录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全集》。王綦尤以善画梅花著称。据有关文献记载,王綦异常爱梅,为了将梅花写得更为生动,在园中种植了不少梅花的珍稀品种,还移来了一些溪边村畔的野梅,亲自浇水锄草,并留意其生长情况,与梅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若逢发蕾,开花,乃至落英时节,则更是时时相伴,倍加爱护。因为他不断观赏临摹,才能“探骊得珠,而获梅之神韵”。又因其家藏古今名画师之梅园甚富,能兼采众长,学之不倦,而以写生为主,自出新意,终于独辟蹊径,成为写梅高手。明末清初的画梅大家金俊明,推崇王綦为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期的四大画梅高手之一,金氏曾自题梅花画册云:“近代画梅有别致者,惟陆叔平(治)、王履若(綦)、文彦可、邵僧弥为胜,盖写妍秀于苍古之中,托高洁于简劲之表。”(着录于《中国美术全集?清代绘画上》,同时参见本文附图3)确非过誉。
王綦的画能流传至今日的不多,写梅之作则更为罕见,只见一幅作于明天启四年(1624)的《冬梅图》,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供后人欣赏,并作为临摹的模板。因此《无双梅谱》诗画册真迹就显得分外珍贵,值得收藏家高度重视。此册页作于明崇祯元年(1628),比《冬梅图》尚后四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年,能叠经沧桑,尤其是遭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而得以保存下来,实属天幸。
诸位收藏家在细细鉴赏和品味《无双梅谱》之后,会发现其五美齐臻,故可称之为“五绝”:梅花无论是疏枝抑或繁花﹔无论是清逸抑或华贵﹔无论是苍皮藓斑、虬干铁,抑或瘦条柔枝,全都生意盎然,是谓“画绝”。诗篇则神奇美妙,引人入胜,可谓“诗绝”。楷书写得铁划银钩,清隽脱俗,寓秀逸于刚劲之中,应称“字绝”。而且在一册之内包罗了梅花花开花落的过程,意境深远,谓之“意绝”。一诗必有一画相配,珠联璧合,乃是“诗画相融绝”。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能独步于世界美术之林,而成为“世界之最”。书法与绘画相互争奇斗艳,又是中华美学的一绝。《无双梅谱》真可以使我们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引发无穷的审美想象。
据某杂志2006年第五期刊登的名为《艺术品收藏投资经验谈》的文章介绍:1998年嘉德拍卖会上以159.5万元拍出齐白石的《山水八开册》。买主请一现代书法家为那八开小册页配了八首诗(七绝),使其更为完整。在2003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经各路买家激烈竞争,该《山水八开册》竟出人意料地以1661万元拍出,五年增幅约10倍。以上的事实说明,越来越多买家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理解能力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们对我国传统艺术中诗与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汇通已经不单停留在认可与理解的地步,而进入了喜爱和追求的阶段。

⑩ 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的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

第一段书何水部(何逊)诗:「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绘何逊风神萧散,对花彷徨。
第二段书宋广平(宋璟)诗:「为君援笔赋梅花,未害广平心似铁。」绘宋广平凭几展卷题赋,前设梅瓶。
第三段书杜工部(杜甫)诗:「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绘杜甫捻须巡檐索笑,梅映檐际,喜动须眉。
第四段书林逋(和靖)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绘林逋策杖於水湄月影梅枝交映之间。在宋代,梅花在诗词中登堂入室,警句绝唱,频见叠起,林逋的这两句诗,写尽了梅花的诗境神韵,具有极高的美学品位,在加上林逋爱梅成癖,终身不娶,具有梅妻鹤子的美誉,使此段更寄托蕴藉出迷人的诗情画境。
第五段写黄庭坚(山谷)诗:「独立晚风香满袖,无人同咏一枝春。」绘黄庭坚独立岩畔,临风凝思,一童执梅於後。
第六段写苏轼(东坡)诗:「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绘苏轼当雪月初霁之时,伫马於梅枝修竹之间。
第七段写张耒(宛丘):「清香浸砚水,寒影伴疏灯。」绘张耒灯下展卷,旁设瓶插梅,写出主仆倦寐之容。
第八段写陈简斋(与义)诗:「醉中忘却头边雪,斜插一枝归竹篙。」绘陈简斋醉中簪梅倾歌,丐步归篱门之态。
第九段写曾茶山(曾几)诗:「叮咛说与水边人,从今日报花消息。」绘曾茶山曳杖而行,泉石之间的梅花含苞欲放,颇有叮咛之意。整个画卷书法用行楷,清逸秀丽,赏书读诗观画,情趣幽深。梅花画法全以水墨,枝干皴擦用飞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写,疏枝冷蕊,笔力精妙。梅之标格,诗之意趣,贤者状貌天机入神,皆可一目而得,好像一篇抒情的散文诗。◆流传有序,收录《石渠宝笈》
此《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流传有序。卷末钤「歧山」鼎形印、「敬宗书癖」印,卷中幅押缝有「画禅」印。明永乐年间为刑部侍郎杨宗勋所有,杨携此卷进京後,有胡俨、杨荣、杨士奇、金幼孜、曾棨、王英、邹缉、周述、陈敬宗、李时勉等十人题跋。对于此卷,明太祖朱元璋孙朱冲秋曾临摹过何逊、杜甫、林逋、黄庭坚、苏轼、张宛丘、陈简斋七段,名为《七贤咏梅图》,水墨纸本,三一·一乘四一六·三公分,钤「明太祖孙襄陵王」、「亲笔」二印。现存上海博物馆,著录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二)第一四七、一四八页。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进入清朝皇宫,收入《石渠宝笈初编》以後,高宗皇帝乾隆亲自临摹,绘制《御笔仿宋人梅花诗意图卷》一卷,并为每段题诗,生动地描述出何逊、杜甫等九人在画中的神态,热情地褒扬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卷末题:「丁卯清和之望,再展此卷,因各为著句,以志雅趣。」此乾隆亲自所仿《宋人写梅花诗意图卷》收录於<石渠宝笈三编〉。

热点内容
荷花睡觉 发布:2025-09-13 06:29:02 浏览:813
男性玫瑰花臂 发布:2025-09-13 06:15:47 浏览:867
三明素兰花 发布:2025-09-13 06:15:14 浏览:62
一朵荷花卡通 发布:2025-09-13 06:06:16 浏览:401
那荷花的粉 发布:2025-09-13 06:04:49 浏览:637
七夕后折扣 发布:2025-09-13 05:46:34 浏览:384
日本樱花眼男孩 发布:2025-09-13 05:45:58 浏览:862
七夕吃饱了 发布:2025-09-13 05:45:58 浏览:491
情人节送公仔花 发布:2025-09-13 05:45:51 浏览:598
拉拉番号百合 发布:2025-09-13 05:44:21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