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樱花穿孔病

樱花穿孔病

发布时间: 2025-10-01 11:18:27

樱花穿孔性褐斑病怎样防治

樱桃穿孔性褐斑病,又名樱桃褐斑病或叶片穿孔病,是为害樱桃叶片最主要的病害。

症状。发病初期形成针头大的紫色小斑点,以后扩大,有的相互接合,形成圆形褐色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壳及分生孢子块。这有别于细菌性穿孔病,最后病斑干燥收缩,周缘产生离层,常由此脱落成褐色穿孔,边缘不明显,多提早落叶。

病叶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可参照樱桃细菌性穿孔病。

②药剂防治。在谢花后至采果前,喷1~2次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采果后,喷2~3次1∶2∶20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95%疫霜灵(三乙膦酸铝、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

❷ 樱花褐斑穿孔病是什么

樱花褐斑穿孔病是樱花上1种重要病害。分布于唐山、天津、北京、太原、西安、济南、武汉、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和合肥等地。严重地区发病株率达70%以上。如防治不及时,影响植株当年生长,降低第二年的开花效果,失去樱花观赏价值。

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部,其次新梢。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紫褐色小圆形点,边缘清晰。以后病斑发展成中央灰白色或灰褐色,略有轮纹,上有霉状物。后期病斑枯死脱落,形成穿孔,孔多的叶片极易脱落。新梢上的病斑紫褐色,有灰褐色霉状物,易枯枝。

病原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核果尾孢霉菌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生,褐色。分生孢子细长如鞭,棕褐色,略弯曲,有分隔。有性世代为樱桃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属子囊菌亚门球腔菌属真菌。病菌还侵害梅花、花桃、碧桃、樱桃、李、红叶李、日本晚樱、榆叶梅、杏、石榴和紫叶李等多种观赏花卉(图10-10)。

图10-10 樱花褐斑穿孔病

1.病叶 2.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

以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季随着气温升高和春雨,分生孢子从子囊中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新梢。气候适宜,可反复多次侵染,病害不断扩大蔓延。一般从5月份发病,8~9月发病高峰。在当年降雨量大、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容易发病与流行。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该病发生最适宜温度为26℃左右。

另外,有1种细菌也可以造成樱花穿孔病。该细菌属真细菌纲假单胞细菌目黄极毛杆菌属核果穿孔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圆,一端有1~6根鞭毛。其症状与上述不同,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小点,透明,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在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有浅黄色菌脓溢出。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

防治方法

(1)减少菌源。结合冬季整枝修剪,清除重病枝;及时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2)药剂防治。在樱花萌芽前喷施晶体石硫合剂100倍液,或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初期喷施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控制病害。如果是细菌性穿孔病,在发病初期喷施95%细菌灵(CT片剂)500~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热点内容
圆形鱼缸插花 发布:2025-10-01 12:14:53 浏览:141
绿植纺真花木 发布:2025-10-01 12:13:22 浏览:721
荷花不染境 发布:2025-10-01 12:10:05 浏览:373
绿植在居住空间的作用 发布:2025-10-01 12:01:54 浏览:388
瓷盆怎样种兰花 发布:2025-10-01 12:01:53 浏览:718
刀与玫瑰 发布:2025-10-01 11:51:15 浏览:581
出售黑松盆景桩 发布:2025-10-01 11:51:12 浏览:625
稀少兰花 发布:2025-10-01 11:44:18 浏览:333
绿植租摆名片 发布:2025-10-01 11:38:55 浏览:170
聚之鑫盆景 发布:2025-10-01 11:34:14 浏览: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