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武大樱花
❶ 根据“武汉是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
诚然,“树本无辜”,“景物无分国界也”。1946年武大复员珞珈山后,广大师生看到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陌生花木,虽国仇校恨犹历历在目,但却并未对其加以伐挞,而是选择了与这些美丽的“国耻花”为伴。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樱花虽然的确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耀武扬威的产物,但它本身是无罪的;人们之所以会欣赏它,喜欢它,完全是因为它自身的美丽。对樱花的喜爱和对日寇侵华暴行的愤恨,根本就是两回事;单纯的艺术欣赏和民族仇恨的情绪,实在不应强扯在一起。类似的例子,近如青岛中山公园的樱花,亦是在1915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种下的,但自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青岛市民每年都要去赏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季游园盛会——樱花会,并一直延续至今。1924年以后,此景甚至还以“东园花海”之誉,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近年来,前往青岛中山公园“樱花会”赏花的海内外游客和市民,每年都在百万人次以上;远如身为“世界三大樱花之都”之一的美国首都华盛顿。自从1912年日本人送了美国1870株樱花树的大礼,樱花树便在华盛顿扎根开花,让这座城市成了世界上除了日本之外,樱花树最多、最具规模的地方。每年3月下旬到4月上旬,华盛顿都要举行樱花节(National Cherry Blossom Festival),以纪念日本樱花被引入美国。虽然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激起了美国举国上下对这个“如此卑劣的民族”(美国总统罗斯福语)的强烈愤怒,导致两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兵戎相见,但美国人并未因此而迁怒于从日本引进的这些樱花,而是照样过他的樱花节,并且还不断扩大华盛顿地区樱花栽植的范围,美国农业部下属的美国农业研究院(ARS),还不断培育新的樱花品种,来满足公众的需求。由此可见,不管是中华民族,还是美利坚民族,在他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中,都存在着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博大的胸怀。既然“白宫前亦樱木成林”,我们又何必对武大珞珈山的樱花耿耿于怀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30年代末日本人在珞珈山种下的这批樱花,不仅是对广大师生进行国耻教育的好素材,同时也是武大的科学工作者开展科研的好对象。当年周鲠生、李达等诸位校长对这批樱花均未伐之,大概也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武大,就有这么一位观察、记录和研究了樱花将近60年的老教授——萧翊华先生。萧老先生是湖南涟源人,生于1927年,自幼在农村长大,日本侵华,“长沙大火”之后,他的学校几次搬迁,饱受战乱所造成的颠沛流离之苦,对日寇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深有感触。抗战胜利后,萧翊华于1946年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就读,当时的系主任正是中国植物生理学的先驱之一张珽(张镜澄)教授。1947年3月,武大师生在复员武昌之后,首次迎来了珞珈山日本樱花的盛开。于是,张珽教授将自己的课堂搬到了樱花树下,为同学们讲起了这批樱花的来历:
“樱花属蔷薇科,落叶类乔木,是日本的国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樱花又称日本樱花。这是当年日本人侵华,把我校开辟为后方医院后,那些伤员们思乡心切而种下的。这本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不过现在,日本人被打败了,这几株樱树反而成了战利品,成为日本侵华的历史罪证。”
看到日本的樱花,萧翊华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就个人而言,从民族感情上很难接受;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生物学专业的学生,用科学态度客观分析,樱花是很重要的一种观赏类植物,很有研究的必要。让樱花花期记录作为日军侵华的一项罪证,让后人记住日军在珞珈山留下的印记,于是,这位立志献身科学而又饱受侵略战争之苦的武大学子,怀着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情,在老斋舍的4个门栋下各选择了2株樱花树(共8株),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观测。1973年后,珞珈山上的樱花又新增了山樱花、垂枝樱花、云南樱花等品种,但为了保持记录的连续性,也为了保持他观测的初衷,他始终将目光锁定在这8株日本樱花上,对其开花期和落花期的记录数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其中,1954-1958年,萧翊华留学苏联,这段时间内武大樱花的花期都是由他的学生、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刘文芳,连同他的老师陈权龙先生(陈赓之兄)一起代为记录的,而刘、萧二人也最终由樱花做媒而走到了一起;“文革”期间,这份记录资料在抄家中幸存,1973-1976年,萧翊华又先后被下放到武大沙洋分校和襄阳分校,这期间代为记录樱花花期的,仍然是他的妻子刘文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耳濡目染,使得他们的女儿萧玫后来也加入到了观察记录樱花的行列。
萧老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地观测樱花花期,在全校是出了名的;同时,萧老预测樱花花期能八九不离十,在武大也是出了名的。每逢学校要开校友联谊会,校友们想在樱花灿烂中回忆大学时光,组织者必然会向萧老咨询,然后根据萧老的预测来确定开会时间。萧老对樱花花期进行系统的研究,是从90年代开始的。他发现近十年来樱花开花提早的趋势特别明显,结合武汉50多年来的气温记录,他终于摸到了关键所在。1997年,为纪念陈权龙先生诞辰80周年以及中日邦交恢复25周年,萧老和妻女合作,写成《珞珈山日本樱花五十一年的开花期与气温变化的关系》一文。萧老这篇文章在湖北省植物生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交流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认为,萧老提出的不仅是樱花花期预测的问题,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观赏类植物的花期预报。1999年,湖北省气象科研所根据萧老无偿提供的记录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开发,补充、完善了气温、湿度、光照、日均差等相关资料,初步建立了一个樱花花期预报模式;2001年,该所通过武汉各大新闻媒体,提前三个月对外发布樱花花期,预测结果与开花期误差仅为2天。
在萧老写成此文的当年,他正好有位学生留学日本,便让其将这篇文章翻译成日文,介绍给日本老师。这个日本人看完文章后很惊奇:“没有想到在中国有这样一位老师,靠个人的力量把日本国花的观测做得如此完整,日本对樱花花期的最早记载也仅始于1953年。”日本气象厅最早是从1953年3月5日开始选定几株樱花树,用作标定樱花季节是否开始的。没想到自己记录的樱花的历史比日本还要早上好几年!这一点尤其让萧老兴奋不已。他说:
“在记录之初,我没想到50年后这些观测资料会传到日本,会向当年侵略我们的日本人证明中国人是不会忘记历史的。”
“其实,只要你深入研究,会发现樱花和日本这个民族的性格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樱花也有着强烈的武士道精神。开时全体绽放,毫无保留;落樱时,也义无反顾,随风而去。”
从1947年至今近60年的时间里,武大樱花每年的始花期、落花期、持续天数及原因,都巨细无遗地保存在萧教授的记录里。萧老的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繁殖生物学、物候学、气象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的发展均有相当贡献。“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还想记录樱花到60年!即使我死了,我还会让自己的女儿、孙辈继续记录樱花、研究樱花!”目前已近80高龄的萧翊华教授,近年来经常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萧老还曾向笔者表示,今年(2005年)将会是他第59次记录樱花花期,到明年就满60次了,这让他特别高兴;而且,在中日关系史上,今年还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年份——今年,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后,《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是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10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60周年!老人家如此深厚执着的樱花情结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实在令我等后生晚辈叹服不已。
事实上,身为武大学子,又有多少人不曾有过自己那份独特的樱花情结呢?无论是国耻的标志也好,友谊的象征也好,武大的樱花的确已远远地超出了普通花木景观的含义,在历史的长河中浸透出意味深长的人文气息。那些视珞珈山樱花为“国耻花”的武大学子们,他们自发地在游人中散发传单,大声疾呼“樱花虽美,国耻勿忘”[9],努力利用“樱花节”对广大同学和游客们进行爱国教育;在他们的推动下,校方于数年前在樱园老斋舍前竖起了一个“武汉大学樱花简介”的指示牌(但其中却有几处明显的史实错误,本文前引部分注释已对其进行了一些纠正),向观光者讲述着那段永难磨灭的历史。而更多的武大学生只是将樱花当作一种普通花卉来看待,而不是让这些本身无辜的花木承载起太多政治文化层面的内容。在他们的心中,武大一年一度的樱花盛开,是一种唯美的心境,和一种激起美好青春回忆的珞珈情愫。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时至今日,珞珈山上的樱花,早已成为武大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甚至是深入骨髓的一部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浪漫的武大人,便开始将老斋舍一带区域称为“樱园”,将老斋舍前植满樱花树的小路称为“樱花大道(樱园路)”,将老斋舍称为“樱花城堡”,将自己在老斋舍的住所称为“樱花树下的家”,甚至将“落英缤纷”一词改为“落樱缤纷”,继而是——“珞樱缤纷”!
1982年10月,“那个永恒的星期天”,就在桂园教三001教室,武大诗人群聚拢在一起,成立了后来被推举为全国高校十大文学社团之一的浪淘石文学社。次年,在樱花盛开时节,浪涛石文学社举办了一次仅限于校内的诗赛,但其影响仍不胫而走,迅速在武汉和全国高校产生重大影响。于是,1984年正式命名的武大“樱花诗赛”,就真正把武汉高校的诗人们凝聚在了一起,并推向全国。樱花怒放的三月,最美的不仅仅是在枝头,而是婆娑在诗意缤纷的稿纸上和蘸有纯粹活动的符号间。在这里,青年学子以诗的方式吟诵春天,吟诵青春,畅谈理想,展望未来,胸中激情洋溢校园。历经20载春秋,至今仍长盛不衰。1985年,紧随“樱花诗赛”之后,武汉大学书画协会又发起了“樱花笔会”,20年来,亦是备受瞩目。1987年3月24日,刘道玉校长参加首届“樱花书市”,倡导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此外,以樱花和樱园为背景的武大校园原创音乐经典作品也是层出不穷。生命科学学院95级学生彭挺,以一曲《樱花树下的家》,一举夺得首届武汉大学校园歌曲大赛冠军。而在每年樱花盛开时,彭挺都会回到母校的樱园平台上,用他那心爱的吉他深情地弹唱:
半个月亮珞珈那面爬上来,又是一年三月樱花开
这一别将是三年还五载,明年花开你还来不来
我真想这一辈子坐在樱花树下,弹着我的破吉他
雪白的花瓣贴着脸颊飘落下,美丽樱园我的家
蓝蓝的天空有朵朝北飞的云彩
燕子来自南方悄悄把春天捎来
绿色的春风吹开了今年的故事
你不经意离开摘朵花儿头上戴
暖暖的阳光唤你梦中醒来,窗外的花才刚刚开
多年的日子早已凝结心上,像露珠儿花瓣上徘徊
熟悉的歌儿在这寂寞日子里再次在平台上回旋
唱歌的人已背着他的梦想,搬去了彩虹的那一边
终于向天空敞开你广阔的胸怀
用青春为大地调出了自己的色彩
流浪的小孩感到了疲惫的时候
樱花树下的家盛开者等你回来
半个月亮珞珈那面爬上来,又是一年三月樱花开
这一别将是三年还五载,明年花开你还来不来
我真想这一辈子坐在樱花树下,弹着我的破吉他
雪白的花瓣贴着脸颊飘落下,美丽樱园我的家
梦中的樱花伴着珞珈的晚霞
你我曾在樱花树下渐渐长大
明天你将启航去向海角天涯
别忘了她咱们樱花树下的家
2003年5月,“非典”的阴云尚未完全消退,武大校园却因为一个名字而灵动活跃——《珞樱》。这是由阳光体验网(http://www.tiyan.com.cn/)推出的武大首张学生原创作品集,而且也是全国高校范围的一次创举,其诞生的全过程,从作品创作到加工制作,甚至到获得正式出版和发行,一切工作都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张专辑在经历了8个月的酝酿之后方才面世,在武大校园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专辑的作品来自武汉大学原创音乐协会、青骑士剧社、踪点戏剧社、文华戏剧社、浪淘石文学社、春英诗社、黑白之梦摄影协会等学生社团的成员,形式包含了音乐、DV、文学、戏剧、摄影等,可以说涵盖了当今大学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由蒋志轩作曲、朱旻填词、侯艳筠演唱的《樱园梦》一曲,堪称自彭挺的《樱花树下的家》这首歌面世以来,武大校园原创音乐的又一个经典之作:
追飞扬花瓣 追飞走的梦
登上城堡远望 遥岑入明眸
湖光与山色 山烟与阁楼
天边掠过流星 身边人无踪
许个愿 就当是 梦一场
遥想当年 勇气灌肠 登顶望空
日日笙歌入夜 人生尽欢
笑谈世俗 年少不知愁滋味啊
天高任我飞 痛也敢追 也不悔
时过境已迁 岁月啸耳边
蓝色女孩已成 春日樱花梦
光阴虽无刃 抽走留伤痕
风拂城脚无声 夜深催人冷
再登顶 望皓月 哭一场
还曾记否 黑白相片 那日楼头
一颗心如何不向磨难低头
再次看到风吹过 樱花儿飘落
不认识的身影在追逐 不肯走
2003年圣诞节前夜,由《珞樱》制作组原班人马创作的电影——《魔魇》在学校首映,再次引起巨大轰动,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这部由武大学生独立拍摄的校园DV,也是以樱园为故事背景而制作出来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珞樱”依旧缤纷,在美丽珞樱的熏陶和洗礼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武大学子,也一定能够将武汉大学的校园文化继续推向繁荣,直到永远。
❷ 2020全球抗击疫情手抄报_疫情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集锦
只要我们同舟共济万众一心,相信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20全球抗击疫情 手抄报 _疫情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集锦,希望大家喜欢。
2020疫情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集锦
2020援鄂医护人员战疫 工作 报告 心得 范文 【篇一】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尽管疫情肆虐江城,尽管黄鹤楼笼罩乌云,但我们依然相信,太阳一定会升起!”
昨天,一首由上海推么推 文化 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在腾讯视频、好看视频和西瓜视频等各大网络媒体上线后即迅速被转发,引起热议。新浪微博上,《四月去武大看樱花》一个小时达到过万阅读,朋友圈有近百条转发。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看到门前的樱花已经开放,它告诉我们,冬天已过去,春天来了,我想大家期待的那一天不会太远。”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回答“武汉什么时候解禁?”时这样回答道。
丁向阳这一席话道出《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火了原因:期待武汉封城解禁,期待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能够自由出行(去武大看樱花),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军医,这次抗疫没有机会去前线,我们在后方要为抗疫加油鼓劲,文艺抗疫。”歌词作者、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创始人涂建设如是说。据涂建设介绍,在《四月去武大看樱花》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从作词、谱曲、演唱、制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这其中,有在武汉的老师、同学、战友,还有许多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写手、歌手和音乐人。其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原武汉大学学生合唱团团长李泉和上海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雷撼,他们不但亲自参与了这首歌的隔空录唱,还动员了校友和小伙伴们参与。
文艺抗疫,是位于“演艺大世界”的上海人民大舞台自疫情防控以来一直的行动。抗疫期间,人民大舞台的万众编剧上线了五部抗疫广播剧,受到了听众的好评。
这次参与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制作,上海人民大舞台合唱团的团员们全部公益行动,男声主唱余争平是中央电视台军旅歌曲大赛金奖获得者,女声主唱李杰曾经随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过新年音乐会演出。他们都是戴着口罩出门参加公益演唱录制的……
“真的很感动,这么多歌手、音乐人和网友都义务参加这首歌的制作,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发光的一面,让我受到了 教育 。”《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统筹、90后推么推文化传媒音像部我欧阳丹感慨的说。
“这歌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劲!”
“这个MV听得我浑身充满力量!”
“身在武汉的我,这首歌既让我泪流满面,又让我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我期待着大家能来武汉……”
“做着社区防疫工作,又参与了公益歌曲的制作,这个春天有点忙,只为每个人心中的樱花都能绽放……”
“一首歌温暖一座城,每个音符都是不能复制的感动,愿这一段段旋律,能凝聚一座城的信念,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鼓舞士气、形成合力,全力以赴、众志成城。”
网络上、微信群、朋友圈许许多多的留言,与其说是对《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赞誉,不如说传递了一个共同心愿:苦疫久矣,抗疫必胜!
2020援鄂医护人员战疫工作报告心得范文【篇二】
集结队伍驰援武汉疫区
“武汉加油!我们来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满腔真情,2003年参加了抗击非典战斗,17年后她再度出征,并任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一场硬仗,但我们有信心和湖北人民一道,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出发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说,“面对国家的召唤,我们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携手并肩战胜困难。”
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崔锦华深情地表示,“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我们90后。2020年,在这次疫情中,让我们90后守护这个世界!”
1月26日20时20分,河北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坐上由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列车,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他们中间,有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资深专家,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或妻子,但这时,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河北援鄂抗疫医务人员。
“坚决完成任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朱桂军说。
“我们一定平安归来!”来自唐山市的队员们向送行人们使劲儿挥手。
“要照顾好自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王贵英嘱咐该医院参战的4名队员,“全院职工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放心吧!”
据悉,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来自10家省直医院和11家市三级医院,分成普通患者救治、危重症患者救治和临床检验3个医疗队,涵盖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科、重症医学、呼吸重症、临床检验等6个专业,其中医生42人、护理人员93人、临床检验医技人员10人。
相关 文章 :
1. 小学生为疫情加油手抄报
2. 2020小学生为疫情加油手抄报图片精选
3. 2020抗疫情手抄报内容
4. 抗击疫情主题手抄报小学生 为武汉加油和祈祷手抄报内容
5. 关于2020抗击疫情小学生手抄报图片5篇最新精选
❸ 请接着待到樱花烂漫时写一段话
说到武汉,你最先会想到什么呢?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的武昌鲜鱼;还是“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中的黄鹤高楼?是“蔡林记的老师傅,来一碗热干面”,亦或是那樱花烂漫的武大校园?除了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美食美景之外,还有1998年迎战长江特大洪水时的刚毅果敢和2003年抗击非典时的坚强果断。同样,在2020年这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的抗争中,我们也能看到武汉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不屈,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令人为之动容的武汉精神。
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日常生活是多么的可贵,也让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更多感动。
2020年1月18日夜晚,82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驰援武汉,条件不充分,他就睡在了餐车上。19日一早,他就去了武汉金银潭医院参加医学研讨会议,又连夜赶回北京开会。他是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最相信的人。除夕夜他没有陪着家人,而是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奋战在一线。2月14日又有消息称他和团队研发出了快速检测试剂盒。50多天来,钟老院士奔波在北京、武汉、广州之间,他在这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耄耋之年,仍在为国家的医学事业,为国民的安全发光发热。
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的李兰娟院士,今年已经73岁了。从疫情出现开始,李兰娟院士多次踏上前往武汉的征程,只为把她自己对新冠肺炎的理解和认识更清晰地说给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们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您是真正的巾帼英雄!
我们有自愿请战支援武汉的医生护士,有瞒着家人来到武汉接送医务工作者上下班的司机,还有钟南山、李兰娟这样许多无私奉献的医生们。他们用大爱无言感动着山河,没有丰金厚禄,也无高调煊赫,他们终身谱写着奉献之歌。
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待在家里,我们不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至少我们可以不添乱,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我们所热爱着的祖国。“二七塔为黄鹤楼加油,我在郑州为武汉加油”、“羊肉泡为热干面加油,我在西安为武汉加油”这是网友们表达自己对祖国之爱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