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梅花三弄讲解
A. 梅花三弄是讲的什么
《梅花三弄》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回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答花的佳作。作家琼瑶著有《梅花三弄》三部曲(《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并分别改变成同名电视剧。电视剧主题曲为姜育恒所演唱的《梅花三弄》。
B. 梅花三弄 古琴曲的旋律,节奏,,内容表现了怎样的风格特点和思想感情
梅花三弄是复赞美梅花不制畏寒冷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为春天百花竞放领先精神。由于全曲中的主旋律555出现三次,在不同音高上出现,所以说三弄。第一次在泛音出现,声音渺小、微弱细腻,表现梅花迎着寒冷严冬到来的低落心情,第二次实音出现,表现在寒冬中傲放的经验,不为寒冷,第三次高音出现,而且伴有颤音,说明春天要到了,有一种非常喜悦欢快的节奏情趣 ,而且后面快板就可以听出这种感觉了。最后结束的时候,节奏放慢,体现梅花在春天到来了,心情也可以慢慢放开来欣赏阳光,慢慢在春天离去,夏天到来的时候,梅花慢慢凋谢的心情。我经常吹笛子梅花三弄的,是陆春龄版本的,所以我对这首曲理解大概是这样。不知道你是不是吹笛子的还是玩古筝的呢
C. 谈谈你对古琴曲《梅花三弄》中三弄的认识
三弄,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
D. 梅花三弄讲的是什么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专琴谱》属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
全曲共有10个段落,因为主题在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即为:“梅花一弄、弄清风;梅花二弄、弄飞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动、水清清”。
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E. 梅花三弄讲的什么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之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鲍照(约414~466)《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声犹有存者”。今存唐诗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间,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关于笛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于唐人颜师所作《江梅引。忆红梅》中“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句,说明此曲明代尚流传。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乐府诗集》卷三十平调曲与卷三十三清调曲中各有1解题,提到相和三调器乐演奏中,以笛作“下声弄、高弄、游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体结构可能就是这种表演形式的遗存。 关于《梅花三弄》的乐曲内容,历代琴谱都有所介绍,与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内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今演奏用谱有虞山派《琴谱谐声》(清周显祖编,1820年刻本)的琴箫合谱,其节奏较为规整,宜于合奏;广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谱》(清秦淮瀚辑,1868年刊本),其节奏较自由,曲终前的转调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梅花三弄"也有人把之比做像征着梅花花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一度开花稀少,欲露还藏;二度开花大片绽放,满树飘白;三度开花稀落,有绿芽相伴,象征着冬去春来。而在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 后来有琼瑶的小说“梅花三弄”代表三个故事:一弄,梅花烙;二弄,鬼丈夫;三弄,水云间。——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云烟深处水茫茫。
F. 新老古琴曲《梅花三弄》
新老版本如果只看减字谱,可以说基本相同,只是节奏不同而已,你听版过笛子曲《梅花三弄》否权?新梅花基本和这个相近,老梅花的节奏以切分多,节奏和我们平时听中央电视台的《梅花三弄》节奏不一样的就是老梅花,何人打谱我没详细研究——主要是因为懒,哈哈。等我有空了再说吧。
G. 梅花三弄的古琴简说
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上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H. 梅花三弄 古琴普
吴兆基的版本多好,溥雪斋的也不错,干嘛非在无名之树上吊着。而且有名之师谱子也好找,张子谦,查阜西也都很普遍,想开点嘛。个人推荐吴老版,谱子一搜遍有,收录于吴门琴韵。
I. 梅花三弄的“三弄”的弹奏技法
《梅花三弄》的版本很多,纵观这些曲谱版本,共同点在于对原曲结构、曲调的继承,都基本保持了琴曲之原貌,而在具体的演奏技巧、筝乐化的程度等方面,因每个演奏家的审美观、演奏习惯的不同而多少有些差别。这里以已故筝家邱大成先生的谱本为依据,从演奏技法、触弦技巧、音色布局等诸多方面入手,来探讨该曲在演奏中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主题,第一次以泛音形式出现,第二、第三次是左右手的协调、配合,左右手所奏出的乐音交织、碰撞,使原本单纯线性的音符流动更添一份深厚之感。 乐曲引子部分(第1-13小节)是一个节奏稍自由的乐段,音调低沉、庄重,节奏舒缓、宽广,弹奏要稳健有力。
该部分以空弦散音为主,厚重饱满,左手低八度音的加进使得意境更为开阔,曲调益显庄重,短短一个引子将冬之肃杀、酷寒表现出来。弹奏时可以稍自由,深呼吸,强弱要有一定变化,而不能以同样的力度弹奏,就仿佛近景远景不同的取景,要营造一种隐隐约约的、忽隐忽现的氛围。该段平稳舒缓,附点的出现平添一种跌宕起伏之感,动静相谐的对比之美油然而生。该部分中某些单音弹奏时运指要特别注意。
总体而言,手型要自然收拢。八度和音弹奏时,以提弹法为佳,中指与大指同时触弦,手带动前臂抬起离弦,落音干净,出音均匀。某些单音的弹奏要用臂力协同腕力作用于琴弦,用靠弹的触弦方法,以保证出音厚重有力,又富有弹性。与此同时,伴随着左手有棱角的滑音,旋律更富立体感、层次感。另外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余音及其控制了。因该段集中在低音区,余音较长,左右手协调不利或者左手按滑音没等到足够充分的时间,很容易产生下滑等不稳定余音效果,从而破坏整段的连贯性。 “一弄”(第14-23小节)紧跟在引子之后,是一个结构完整的泛音段落(共九小节)。该曲调独立成段,常被节选出来用于泛音的学习和巩固。
弹奏时,左手小指或名指浮按在有效弦长的1/2处的泛音点上,右手弹奏触弦宜轻快,但忌敲击,所得到的音是该弦的高八度音。旋律要以呼吸贯之,以保证连贯自然,顺畅不阻滞。右手弹与左手离要配合的恰到好处,左手待右手弹完后要迅速离弦。左手离得早,右手弹得实音(空弦音),左手离得晚,则得到闷声。整段旋律要奏的清澈、透明。
该段节奏活泼,富有动感,泛音曲调犹如是对梅花的特写,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舞羽翻银,如在眼前,生动形象。
在指法运用上,旋律上行时可以以连续使用食指抹奏的方法,但不能用夹弹(靠弹)法触弦,以免旋律太过连贯以及音色过于平淡。食指的弹奏类似于双食点中的抹奏,在每次弹音前,都需要手腕的轻轻的上扬或跳弹动作,以保证出音具有弹性和动感。下行时,可用连续托指(腕带动、提弹法)。部分音符如音阶上行级进时,可以考虑用⌒∟这一指序的方法,如第16、20、21小节处的上行音阶。从第24到第29六个小节是过渡句,复转为厚实、饱满之音色。 “二弄”(第30-39小节)弹奏为双手配合段落。右手担任主旋律,要求出音浑实有力但不躁不呆。左手在高音区做固定的音型伴奏。小撮弹奏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音色方面要求出音透明、清澈,根据右手的旋律起伏和力度变化而相应变化力度,保持一定的弹性。第二在弦位转换时,左手要换的连贯、自然,以腕、臂各部位的带动、缓冲等作用于琴弦,而不能上下跳动,以免影响右手旋律之连贯和音色的美感。
该段中,左手小撮伴音背景的铺垫,仿佛是在静静地远望满山梅树飞花落雪,静谧而遥远,动静相谐,细腻传神。该段成为此版本较之别版更加注重左手参与伴奏的段落,体现了古筝本身的表现力和“筝”之味。
“二弄”之后,紧接着的是乐曲的第二主题(第40-57小节)。该段要特别注意“琴”味的拿捏和表现。左手在演奏时,按变的迟速、缓急与尺度等各个方面尤为讲究。该段主要集中在低、中音区演奏,由此左手的按滑需要较大的力气进行按压,以保证音高到位,另外要考虑的是很多的按滑是有节律性的,在时值方面有特别的要求,这两个方面需要兼顾。此外,滑音要弹的有棱角,要想橡皮筋一样松紧合适,有弹性,而不能一按到底,过于死板。该段处的两处刮奏上下行要衔接好,不能割裂开来。该段特点在于十分注重左手的按滑,曲韵丰富多变,韵味深厚。
总体上,该段的弹奏要讲究古风之味,可以说是全曲中要求体现琴味最为浓郁的段落。
该段的弹奏要确保节奏性的上滑效果时值充分。音符在上滑后复而下滑又紧接着颤、揉等效果,都是古琴音乐中常用的奏法。韵声要衔接自然、顺畅。要弹好该段,需要了解古琴音乐常用的做韵技巧和手法,需要多听来练耳,也有必要多了解一下琴韵方面的理论。此外,该段所用八度反用勾搭处,中指弹奏要含蓄些,而不能盖过大指的托弦发音。 “三弄”段(第58-70小节)较之于前两弄,曲调根据音乐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为13个小节。旋律音出现在中音区,左手在低音区做相应伴奏,音调刚柔相济,苍劲轻巧并存。右手弹奏要圆润有弹性,明亮而不刺。左手手型要求自然收拢,左手在腕、肘、臂等部位的协作下,有较好的运送能力,左手手指在低中音区轻松游走。第三弄的速度稍快,但不能过快,力度也要适中,以保证出音和旋律的弹性为要。
“三弄”段较之前两弄更添一份活泼、动感,平添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由此进一步刻画出梅花不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 尾声(第71-74小节)与引子部分遥相呼应,也是稍自由的乐段。弹奏要点与引子有些许共同处。弹奏要沉着冷静,乐曲复归平静、闲适。乐曲以泛音结束,空灵、飘逸,令人遐思无限。需要注意的是,该泛音为单手泛音。左手在低音区按滑,过早放松就会产生余音,由此左手保持前一音按滑音高的稳定的同时,右手单手完成泛音弹奏。小指指肚点在1/2泛音点上,右手大指弹弦后迅速离弦。乐曲首尾两个部分虽为散板,但也要讲究整体性,注意乐句与乐句间的连接和音色的整体统一。要注意气息宽广,不能呆板地按照某种规定的拍子一拍到底。
J. 梅花三弄古琴作者
《梅花引》又名《梅花三弄》、《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回《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答早是东晋时桓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来历
桓伊,有人又叫他桓“野王”,功高名显,但是非常谦逊,平易近人。他喜好音乐,能达到音乐的奥妙,“为江左第一”,有“笛圣”之美称。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经常自己吹奏。“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正好赶到京城金陵去,“泊舟青溪侧”。桓伊没有见过徽之。桓伊正好从岸上经过,船里面有客人说:“啊,这就是桓野王啊。”王徽之就唐突地叫人去说:“听说您善于吹笛,请为我奏一曲吧。”桓伊没有将军架子,他也听说过徽之的名头与音乐癖好,于是下车,盘踞于胡床,为他吹奏了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这首笛子曲,后来成为中国脍炙人口的《梅花三弄》。公元384年,他因为在383年的淝水之战中协助攻破苻坚,“功封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赐钱百万,袍表千端”。桓伊去世后,安葬于南昌青云谱,他的儿子桓肃之、孙子桓陵继承了他的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