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梅花妆
Ⅰ 梅花妆究竟是源自上官婉儿的创意还是南朝那位公主
古妇女之妆饰。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宫女们觉得额头上装饰几朵梅花花瓣,更显娇俏,也学着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但腊梅不是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就用很薄的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上或者面颊上,叫做“梅花妆”。这种装扮传到民间,世间女子都学了起来,像《木兰诗》中木兰恢复女儿身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就是面部的贴花,又称花钿。
“梅花妆”后来有所发展,不只是黄色,还有红色绿色;也不只是梅花形,也有动物形,比如小鸟小鱼小蝴蝶;材料也不只是金箔,还有纸片、玉片、干花片、鱼鳞片,最妙的是用蜻蜓翅膀。宋人陶谷在《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花子”就是贴花,把蜻蜓翅膀剪成花瓣形,涂上金粉,贴在额上,比金片更轻薄精致。到宋代以后,女子渐渐不贴花钿了,但后来只要形容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Ⅱ 武则天额头的粉色图案叫什么
花钿,是古时候妇女脸上的一道亮丽装饰。它色彩丰富,尤以红色为主,辅以金色、银色的花形制作,巧妙地点缀于脸颊之上。这种独特而精美的首饰,在唐代尤为盛行。花钿的设计别致多样,不仅限于梅花形状,更有小鸟、小鱼、小鸭等各式图案,展现了当时人们无限的创意与审美情趣。
关于花钿的起源,有一个流传广泛的传说。据宋高承的《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记载,南朝的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在人日那天卧于含章殿的檐下休息。不料,梅花恰好落在她的额头上,形成了五瓣花的印记。公主发现后,试图将其抹去,却徒劳无功。直到三天后,她用水清洗,才将印记洗净。这一奇景引起了宫女的惊叹与效仿,从此便有了“梅花妆”或“寿阳妆”的美称。
这个传说不仅赋予了花钿以浪漫的色彩,也反映了古代妇女对自然美的追求与模仿。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流行的装饰艺术,不仅限于宫廷贵族,更被广大民间妇女所喜爱。它不仅是女性妆容的一部分,更是传统文化与审美观念的体现。
花钿的流传与演变,见证了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力的发挥。从最初的梅花妆到后来的各种图案设计,每一朵花钿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历史,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