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花费
Ⅰ 有谁读了<茶花女>,有何感想,可以分享一下吗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不时描写妓女的色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 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Ⅱ 尘埃里的花:玛格丽特——《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故事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他曾爱过一个妓女——玛丽,但是却抛弃了她,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红颜已经香消玉殒。出于自责和深深的内疚,小仲马完成了《茶花女》。也是对玛丽的爱和愧疚,让他笔下的玛格丽特那么完美,那么无私。所有的错误、所有的过失他都推给了那个扭曲的资本社会和那个自私偏执的阿尔芒——他自己。
在《茶花女》的故事中,玛格丽特是个为卫道士所不能容忍的妓女,但是她却比任何贞洁圣女,都要完美。
她善良单纯、敢于追求真爱、隐忍宽容、善解人意、为了爱情敢于牺牲和奉献。为了爱人,她可以放弃她的生活,她的希望,甚至她的生命。
她是上流社会被人包养、奢侈成性的高级妓女。
当她遇到阿尔芒的时,立马便成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当她勇于追求真爱,为了和阿尔芒在一起,勇于切断与过去所有的联系,不再在浮华中沉沦时,她又像是一个敢爱敢恨的烈女。
当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为了迪瓦尔家的名誉而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希望时,她又像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圣女。
她是无私的。也正是她的无私,才让那么多读者对她心生怜悯,爱她,尊敬她,为她落泪。
故事的开始是“我”去参观一个即将被拍卖的公寓,这个公寓里曾经住着一个名噪一时的妓女——玛格丽特·戈蒂埃。
公寓华丽的家具和陈设,梳妆室中各式各样的珠宝首饰,彰显出一个妓女生前的奢华生活。
她的生活是奢华的,因为她有资本——她的美丽和无穷的魅力。因为她的美丽,让无数上流社会的男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她身材颀长,窈窕得有点过度,可是拥有精妙绝伦的才能,只要在穿着上稍加安排,就可以消除造化的这种疏忽。……她的头发异常秀美,经过精心修饰,显得小巧玲珑……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镜,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这就是这张迷人的脸的全貌了。”
她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但是贫穷和她的美丽并不相称。她应该拥有财富。但是对于她来说,一个没有地位,没有任何技能知识,没有财产,她得到金钱满足她的虚荣心的方法,只能是牺牲肉体。
阿尔芒责备她接待G伯爵而欺骗他的时候,她说道:“我的朋友,如果我是某某公爵夫人,如果我有二十万里弗尔的年收入,那么无论我是您的情妇,还是除了您以外我又有一个情人,您都有权利问我,为什么我欺骗您。但我是玛格丽特·戈蒂埃小姐,我有四万法郎的债,没有一丁点财产,而且我每年要花费十万法郎。”
她没有财产,没有地位,她也曾依靠廉价的劳动维持生活,但是劳动让她依旧贫穷。所以追求财富让她走上了卖笑卖淫的道路,她曾喝醉酒时愤怒地说道:“有的人老是来向我要求同样的东西,他们为我付钱,就自以为同我算清账了,不断地看到这些人,真叫我烦透了。但是不行啊,要有衣裙、马车和钻石的虚荣心,把我们往火坑里拖。……有朝一日我们会在毁掉别人再自我毁灭以后,像条狗一样无声无息死去。”
这样奢侈狂放的生活是她生存的命脉,是她的命,是她生活的来源。“即使我好好照顾自己,我也会死去。支持着我的,是我所过的狂放不羁的生活。再说,好好照顾自己,这对家庭和朋友的上流社会妇女是有用的,但是我们呢,一旦我们不能再满足情人的虚荣心,不能再供他们寻欢作乐,他们就抛弃我们,于是漫漫长夜之后,白天仍然是度日如年。”
这就是一个恶性轮回,这就是她一个妓女不得不遵循的生命轨迹,她只能堕落,只能沉溺在物质营造的淫荡的、奢华的、看似光鲜实则肮脏的生活中。
贞洁早与她无关,他们说得话越下流,她笑得越开心。她是一个被人唾弃的妓女。但是在玛格丽特身上,我们却能看到一种不是她这种身份的女子应该有的高贵的气质。书中的“我”,也曾遇到过玛格丽特,“她坐在一辆由两匹枣红色骏马驾辕的蓝色四轮轿式的小马车里,每天一准来到那里。那时我注意到在她身上具有一种她那一类人罕见的高贵气质,……。”
她虽然在物质的世界中堕落了,但是骨子里却透露着一个圣洁少女的高贵和纯真。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能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接受阿尔芒的爱,也能无比执着勇敢地爱着阿尔芒的原因。
玛格丽特虽然有过无数的情人,但是在真正的爱情上她却是一个贞洁的处女。
她听过无数的情话,当过很多人的情妇,但是无不是金钱和美貌的交易,并没有真爱。所以真爱一直在她的心里,也是这份压抑在心里的真爱,让她看起来带有着处女的纯真和稚气。
阿尔芒眼中的玛格丽特是纯真的、多情的、纯洁的处女。
“在这个女人身上,有着某些单纯的东西。可以看出她虽然过着放纵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纯真。……一句话,在这个姑娘身上,可以看出处女的成分,只不过她一失足才成了妓女,而这个妓女很容易又会成为最多情、最纯洁的处女。”
这种处女的气质并不只有阿尔芒看到了,书中的“我”也同样看到了,“玛格丽特虽过着纵欲的生活,但她的面容却呈现出处女的神态,甚至带着稚气的特征,这点难免令人纳闷。”
玛格丽特虽然出卖着爱情,却从未真正爱过谁,所以她给阿尔芒的爱情,就是一个少女最纯真、最单纯、最真挚的爱。
在她们的爱情故事里,玛格丽特一直想要摆脱一个妓女的形象,但是她又不得不依靠妓女的身份去维持她和阿尔芒的交往。
但是阿尔芒的爱,却是自私的、占有欲极强的,他无法容忍玛格丽特有别的情人,即使他知道她是一个妓女,她奢侈的生活需要多个情人来维系,他也知道这是她的生活来源。但是他还是无法忍受。甚至不惜写带有挑衅嘲讽的信,伤害玛格丽特对她的爱和她仅有的自尊心。
“我非但不知足,反而想独占一切,强迫她一下子斩断过去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她今后的生活来源。”
但是玛格丽特却一次一次的原谅了他。并给了他,她能给的最大的体谅。
“我们这些女人,当我们还有一点良心的时候,我们说话做事都别有深意,别的女人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我对您再说一遍,玛格丽特·戈蒂埃找到还债的方法,不像您要钱,这是一种体谅……”
她尽可能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安排他们的事情,体谅着阿尔芒,她不想用他的钱,她不想他们的关系就像从前卖淫一样。
除了对阿尔芒的体谅和理解,玛格丽特也勇敢地追求真爱,不计后果得去维持他们的爱情。她不是无人可爱,只是爱得义无反顾。
N伯爵的身份、地位、金钱、还有苦苦地追求,都不能使她动心,然而阿尔芒的关心却让她义无反顾地爱上了他。她委身于他,比任何男人都要快,“因为你看到我咯血时握住了我的手,因为你哭泣了,因为世间只有你真正想同情我。”
她也在努力维护他们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就是因为阿尔芒的嫉妒,玛格丽特断绝了她同所有情人的关系,并宣布她是阿尔芒的情人,甚至不惜和公爵决裂。她用断绝了生命来源的方式在爱着他。
当阿尔芒责备玛格丽特卖马、当衣服,并要替她偿还债务的时候,她说:“像我们这样的关系,如果女方还有一点自尊心,她就应该由自己作出各种各样的牺牲,而不问她的情人要钱,否则她的爱情就跟卖淫无异。”
因为她是妓女,对金钱和爱情的交易极为敏感。所以她不想让他们的爱情跟金钱扯上任何关系。
她在谋划着他们的未来,她不再虚荣,不再奢侈,只想做个平凡的女人守候着平凡的爱情。
与她缜密的思考和成熟的想法相比,阿尔芒显得幼稚得多。他为玛格丽特失去了马车和美丽的衣服、钻石而感到心痛,为了他们的奢靡生活,四处借债,不惜倾家荡产,抵上他最后的财产。
而玛格丽特却表示出与他同甘共苦的决心,她不要钻石、马车和漂亮衣服,她要变卖她的豪华家居用来还债,换一套租金不高的小公寓,然后用阿尔芒并不是很高的收入过她们的小日子。
但是阿尔芒父亲的到来,却断送了玛格丽特最后的希望。
她出淤泥而不染,她牺牲物质去追求精神的恋爱,她为了维持爱情而无私奉献,都不足以让读者几个世纪都无法忘怀,真正让玛格丽特深入人心的是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迪瓦尔家的名誉,他妹妹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希望,甚至于生命的伟大举动。
面对一个年老的父亲的乞求,她无法无动于衷。她终究是个妓女,妓女,一个注定败坏名誉的职业,一个注定伤风败俗的名衔。
玛格丽特明白“我过去的生活不容许我去梦想这样的未来,而且我要对我的生活习惯和名誉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他父亲罗列出了很多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让玛格丽特不得不离开。阿尔芒的前途,他们并不可能美好的同居生活,玷污迪瓦尔家的名誉,以及会耽误他妹妹的婚事……他父亲甚至这样说:“一个女孩子的前途掌握在您的手里,可她丝毫没有伤害过您,而且她有权指望前途美好。……玛格丽特,把我女儿的幸福赐给我吧。”
但是玛格丽特又何尝伤害过你们?你们却推她走入了地狱。
善良的玛格丽特是无法面对这样的恳求的,她用她的行动证明她对阿尔芒爱的无私,对他父亲的尊重和爱戴,还有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她遵守了对一个父亲的承诺,让阿尔芒恨她,离开了阿尔芒,让他回到他父亲的身边。但是偏执的阿尔芒,自私地爱着玛格丽特的阿尔芒,怎么能如玛格丽特般伟大?
为了报复“狠心”离开他的玛格丽特,阿尔芒让玛格丽特的对头当她的情妇,处处刁难玛格丽特,侮辱她,折磨她。
面对着玛格丽特的求饶,他却更加变本加厉地折磨她。她的身体一天天在垮掉,她被这个世界、被她爱的人活生生地推入了地狱。
其实,想一想,她根本不会断送阿尔芒的前途,因为她将不久于人世。她也根本不会让他倾家荡产、失去对家庭的责任,她是那么的体贴,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善解人意。
唯独改变不了的就是她是个妓女,一个被生活所迫沦为的妓女,一个没伤害过任何人的可怜的女子。而她却要因为一个姓氏,牺牲掉她的幸福甚至生命。
书中的“我”去到了阿尔芒的家里,感慨出了这样一句话:“贞洁的少女不知道,一个远离她的妓女,仅仅为了维护她的姓氏,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这个她指的是阿尔芒的妹妹,姓氏是迪瓦尔)
基督教文化的善与爱,牺牲与奉献在一个低贱的妓女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也许是出于对玛丽的内疚和爱,让小仲马把玛丽塑造成了一个在爱情中极为完美的玛格丽特,而把自己塑造成了自私、偏执、占有欲极强、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最后把玛格丽特逼上绝路的极其不堪的阿尔芒。
正是阿尔芒的自私,衬托了玛格丽特的无私;正是阿尔芒的偏执,衬托了玛格丽特的善解人意;正是阿尔芒疯狂地报复,衬托了玛格丽特的隐忍和宽容;正是阿尔芒狭隘的爱情观,衬托了玛格丽特爱的伟大……一个不堪的阿尔芒,衬托了一个完美的玛格丽特,这似乎也让读者原谅了那个抛弃了玛丽的小仲马。
Ⅲ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娜 为什么会负债累累呢她不是有 G·伯爵 养着的么
玛格丽特之前是很多钱财的,为了阿尔芒,离开了公爵,就自然没用强大的经济资助,所以负载累累,和阿尔芒到乡下逃债啊
玛格丽特作为公爵的情人只是为了支付每年昂贵的花费,维持生活的需要。在遇到阿尔芒后,阿尔芒举动深深吸引了她,当他看到她吐血就抓住了她的手,还为此伤心流泪,玛格丽特觉得他是十分愿意同情她的人。她说:“如果男人们都懂得用眼泪能够赢得的东西,他们也许会更讨人喜爱,我们也就不会去挥霍他们的钱财了。”也只有在阿尔芒面前,她才能想之所想,谈之所谈,用不着伪装自己。而在阿尔芒看来,玛格丽特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子,他要冲破重重困难和她在一起,可他付不起她昂贵的费用和每年的欠款,也只能是她众多情人中的一个。毕竟爱情是自私的,没有一个男人能看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躺在别人的怀里,最终他受不了了,玛格丽特这时作了一个选择离开公爵,和阿尔芒一起来到了乡下,过着他们幸福的生活
Ⅳ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是小仲马笔下最为胜利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在世人眼中肮脏的妓女与一位天真浪漫、涉世未深的青少的凄美 爱情 故事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阅读小仲马《茶花女》 读后感 ,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1
读《茶花女》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记得那时候是抱着一种随便的心态去看这本书,但却被男女主角的爱情给深深地感动,同时也痛恨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冷漠与无知。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认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过着悠闲地生活,在电影院邂逅了玛格丽特并对她一见钟情,对她展开了追求。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虽然阿尔芒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有钱的小资,但是对于一个年花费十几万英镑的妓女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感情还是打动了玛格丽特,她终究还是成为了他的情人,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但面对玛格丽特的真情,阿尔芒却不肯相信,去猜疑玛格丽特。他向他的朋友炫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大过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就在玛格丽特的真情与阿尔芒的猜疑中,他们度过了好多个年头,直至阿尔芒父亲的出现,他劝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前途,听从了他父亲的话,离开了他,过回以前的生活。但失去阿尔芒的玛格丽特,却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玛格丽特了,知道最后郁郁而终。
我们不能够否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情,那都是我们能够看见的,只是他一直都不相信玛格丽特会真正的爱他,他总觉得玛格丽特是在戏弄他、践踏他,他的心胸下载,与玛格丽特无私的爱比起来,真的那么的自私啊!世间上有多少情侣就是因为对方的猜疑而分开的呢?太多太多啦,所以如果你有心爱的人,请你相信他,哪怕结果会受伤害。
当然阿尔芒真的很爱玛格丽特,因为爱,他才会害怕失去,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写出这篇感人肺腑的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有点迟了。所以希望所有有情人,要珍惜对方,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2
玛格丽特是珍珠的意思。那个手执茶花的美丽而又凄苦的女子,也只有这样纯洁的字眼配做她的名。
她身陷在那个人性几乎泯灭的巴黎,卖笑为生;而我则拥有幸福的家庭,无忧无虑地成长着。我们之间并无任何相似,但她一直长久地震撼着我的心。
第一次读《茶花女》是在九岁, 儿童 版,是她,第一次让年少无知的我懂得了“不幸”的含义。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会回忆起她的故事,为她叹息,为她愤恨。
而真正懂她却是在十一岁。那一天,我恰巧没带书签,又不忍心折坏书页,便只好把全译本的《茶花女》打开放在屉中,结果数学老师硬是说我在数学课上看书,把书拽出来,掷在地下。
心里很委屈。俯身拾起书,想要分辩几句,却又瞥见教师脸上的怒色,攥着纸巾的手轻抚着封面,我突然间想起了阿尔芒的父亲央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分手的那一段。
静静听完了老人的一大堆严厉的指责与苦苦的哀求后,玛格丽特一字一颤地说:“那就请您转告您那美好、纯洁、可爱的女儿,说从前有个女人,她一生只有一个心愿,但为了您的女儿,她把这愿望砸毁,用两只手把心捣碎,死了。”
说这些的时候,玛格丽特是绝望的,放弃挚爱,就无异于纵身跳入刚刚逃离的火坑。这不是她的义务,可为了另一个女孩子的婚姻幸福,她甘愿牺牲自己唯一的心愿!这种委屈,莫不如钻心剜骨一般痛楚!相比之下,我所受的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又有什么资格为自己鸣冤喊屈、忿忿不平?
刹那间懂了玛格丽特,懂了她的善良,懂了也的艰辛,懂了她全部的坚韧与伟大。
我与她,虽然有着太多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成为一个和她一样、充满人性光辉的人!
泪,在那一瞬夺眶而出,晶莹如珍珠。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3
刚接到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书名“茶花女”,脑海里便第一浮现出一位纯洁、天真的姑娘在辛勤的摘取茶叶……可是阅读一番后,才令我为“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位被世俗鄙视为放荡的,可是她却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哪有什么爱情啊。”“这些肮脏的人怎么会有爱情呢。”“她们有什么资格去爱别人呢。”……这是我们在心中不由得浮现在大脑的偏见,这也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阴暗之处。
玛格丽特,一位既可悲又可敬的美丽,她为了可以得到真爱,所以面对那些情人的到来。她使自己最小程度地受到“染污”,保护自己,可是正是因为真爱,她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可是这些许许多多的为爱努力,换来的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甚至还有恶意中伤。这巨大的舆论阻力,使这对鸳鸯分开了,“误会”使这对爱人隔离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羞辱、离开她,这是何等之痛苦啊!
也许,在这样的重重烦恼、困忧下,只有死亡才能够使她解脱,是的,死亡拯救了她,她死了,孤独离开了这个曾经令她过上奢华的生活,给她痛苦记忆,给了她……的世界,生前的奢侈生活,以前的情人也忘了她,可是她曾得到过一份短暂的真爱,所以她的灵魂也就此得到了净化……
在著名作家小仲马的笔下,以茶花女为由引出了:资本主义上流社会的人们,明明鄙视放荡,却又要逼良为娼,如果玛格丽特,没有生在那个肮脏、虚伪、残忍……的资本主义时代,或许她还会有一段辉煌的成就也说不定。
一个喜爱茶花的“茶花女”,希望下一辈子能够远离那些阴暗的墙角,能够每天与阳光相伴,有个相爱的人,幸福生活,即使不再美丽,也别再重复前世的悲剧。
就是这样,社会的另外一面,所以在整天与阳光相行的我们,也应像“茶花女”一样拥有纯洁的心灵,别触碰那些不属于我们东西。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4
阅读《茶花女》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把自己容于角色中。读完它后,心情始终不能平静下来,仍久久陷在玛格丽特和阿尔茫的`爱情中不能自拨。
如果不是那个时代,不是那个注重姓氏的时代,她与他的爱情会有结果吗?假设把他们爱情放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他们要相爱,也必须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人毕竟是要活在现实生活中的,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没有错,但如果这份爱是建立在周围亲人和朋友的痛苦上,那这份爱就不会是那么 保险 了。
一旦这份真挚强烈的爱情降温变成亲情时,相爱的双方就会回到现实的生活中,便会思考自己的处境,甚至会产生分歧,一旦感情有了裂痕,苦水只能自己咽,因为这是你“冒天下之大不韪”换来的爱情。如果不幸,换来的不是同情,而是嘲笑和幸灾乐祸。
在最初特别憎恨阿尔茫的父亲,因为他扼杀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但仔细回味,他站在一个作为父亲的立场上,他的想法并没有错。想想以阿尔茫多疑的性格,如果他和玛格丽特结合后,一定会有隔阂的,因为她并不"纯"。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他爱她太深,但这种爱情的可信度却值得人怀疑了。阿尔茫最后报复玛格丽特的手段有些卑鄙,纵使你有再多的理由,也不应该那样对待你深爱的人。
其实如果阿尔茫肯动脑筋想想,他就应该从他父亲变化如此快的态度上看出事情的蹊跷,也应该从她的话中感觉到她的暗示。为什么相信她真的变心了,因为是对他们的爱情并没有自信,在内心深处还是不信任她,可他仍然执迷不悟,难道这是我"旁观者清"?
我被他们真挚的爱情打动的同时,也为他们被埋藏的爱情感到惋惜。
记得以前读它时,并没有这种体会,或许下次再重拾它时会有另一番感受吧,也许这正是一本好书所带给读者的吧?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5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有多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往往对他的一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运动,因为他认为他每天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运动,所以他就能在年级运动会上大显风采;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 唱歌 ,因为他知道音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怀,从而使人更高尚,所以他能在音乐比赛中大展歌喉;也有的人的生活方式是读书,因为他理解“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他能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谈中流露出知识的渊博,那我们就来谈一谈读书吧!
读书会使人充满智慧,相信大部分热爱文学的人都热爱读书,但读的书也大不一样,有读名著的,有读诗歌的,有读小说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吧!我在假期期间夜读书了,读的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这本小说是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生经历完成的。书中描绘了女主人翁玛格丽特·戈蒂埃,一位容貌俊美,姿色出众的女子,受到许多富翁豪爵的追求,而成为他们的情妇,他们每天定厢房票看玛格丽特的戏,而玛格丽特每逢首场演出都会带一束茶花,所以人们都称她为“茶花女”,她因做过许多人的情妇而整日纵身于情色之中,导致身患疾病,可他一点也不在乎,还是整日寻欢作乐,直至病入膏肓才肯接受治疗,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损了。
其实,在玛格丽特生前和阿尔芒曾经拥有一段纯洁的恋情,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两人分开了,后来阿尔芒知道玛格丽特死亡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读过了这本书后,我的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既有对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同情,又有对当时统治的憎恨,为什么要对一对有情人苦苦相逼。同时,我对玛格丽特,充满了疑问:为何你的阿尔芒有意,还要与富翁豪爵整日寻欢?难道你不爱阿尔芒吗?但是书上给我的答案是:玛格丽特身患重病,而阿尔芒家境贫穷,没有能力供他治病,所以,她只得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取昂贵的医药费,这是一段多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如果玛格丽特当初先调养身心,养好病,再和阿尔芒共度下半生,事情就不会变的这样悲惨了!
《茶花女》这篇小说,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亦没有华丽的词藻,然而它之所以这样催人泪下,是因为它真实的并是小仲马的亲生经历,由此我不禁想出一句;现实生活是艺术形象的真正源泉,其次,还要为自己的理想坚持到底,这样才能梦想成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世态炎凉,本如此。天成后天各一半,何处惹尘埃!
阅读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5篇
★ 小仲马长篇小说《茶花女》读后感
★ 小仲马茶花女读后感范文5篇
★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范文精选10篇
★ 《茶花女》小说读后感范文7篇
★ 《茶花女》读后感
★ 茶花女的读后感范文5篇
★ 关于《茶花女》读书笔记6篇
★ 茶花女读书心得5篇
★ 《茶花女》读后感作文600字
Ⅳ 《茶花女》,风尘女无私殉爱,讲述超出“情与欲”外的人性与现实
《茶花女》是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得力之作,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一经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文坛,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作品。
小仲马是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私生子,随着母亲生活了7年,父亲去母留子被迫与母亲分离,这样的出生和经历,让小仲马受尽了世人的讥诮,同时对阶级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使得小仲马的整个创作生涯,都把探讨资产阶级的道德问题,当做创作的中心内容,从底层人民的角度,去批判病态的社会道德。
小仲马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
《茶花女》就是小仲马笔下的一部以完善道德为目的的长篇小说,书中的女主人翁,玛格丽特的原型就是小仲马曾在巴黎一见钟情的情人玛丽·杜普。
玛丽·杜普被迫堕入风尘,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都同时反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同时也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茶花女》通篇以一个深情的情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回忆的方式叙述,进而把一个名妓死后的悲凉一一地展现出来。
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像玛格丽特这样的女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落入风尘,只要身体被玷污了,那么灵魂就是有罪的。
然而那些口口声声指责她们有罪的上流人士,却不惜花重金得到她们,只是因为得到一个漂亮的,需要花一笔可观的报酬才能得到的女人,会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玛格丽特这种一年花十万珐琅的奢靡生活和身体上的自由,令那些上流阶层的贵妇人和小姐们羡慕不已,为了凸显她们比玛格丽特高贵,她们就会指责她的灵魂。
于是玛格丽特就成了上流社会男人们的钦慕的对象,和被上流社会女士们敌视和嫉妒的对象,她的身体被追捧的千金难买春宵夜,她的灵魂却被诅咒到连上帝都觉得她是肮脏的。
人们之所以叫她茶花女,是因为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身边总是带着一朵开得正艳的茶花,或许那是茶花女对自己的救赎,用干净的茶花来安慰自己的灵魂。
长期生活在别人追捧她的身体厌弃她的灵魂循环中,茶花女感到的是无比的空虚与孤独,每当独自一人的时候,她就感到异常的害怕。
她喜欢把自己置于繁忙中,从来不敢让生活停下来,哪怕是片刻的休息,都会给她带来满心的不安,于是每日十一点前,她从来不会回家,回家后总是找她的食客普律当斯过去陪她。
茶花女的家总是热闹的,她喜欢深夜找人来陪她吃夜宵,喝很多酒,然后在沉醉中不知不觉地睡去,这样就不用清醒着面对黑暗了。
因为长时间的不规律生活和酗酒,才二十出头的茶花女,就患了肺病,在病中,真正关心她的人少之又少。
她的情人们起初还装模作样地抱着鲜花来看她几次,后来见她身体不见好转,便都弃她而去了。
在疗养期间,玛格丽特偶遇痛失爱女的老公爵,老公爵从玛格丽特身上看到了自己女儿的影子,和玛格丽特达成协议——玛格丽特不再过从前的放浪生活,公爵支付她所有的费用。
这给玛格丽特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观,因为她每年的花费太大,已经欠了很多债,于是就答应了老公爵的要求,做了他的“情人”。
玛格丽特也喜欢公爵对她的这份宠爱,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她一次,可是老公爵已经七十多岁了,这让玛格丽特很没有安全感,而且他给的陪伴太少,玛格丽特时常在孤独中度过。
期间,有一个有钱又英俊的伯爵一直缠着玛格丽特,可是玛格丽特很反感他,他口中说出来的话和他送她的那些礼物比起来,简直是一种不对等的讽刺。
伯爵关心的并不是玛格丽特的灵魂,他的目的,不过是要玛格丽特做他的情人,而玛格丽特早已经厌倦了没有感情的动物行为。
后来玛格丽特之所以迅速地爱上负担不起她生活的阿尔芒,并且义无反顾地要和他在一起,不过是因为在她这悠长的空洞岁月中,阿尔芒是唯一一个关心过她灵魂的人。
玛格丽特用两天的时间做了阿尔芒的情人,却用一生的时间都忘不了阿尔芒,她从来不愿意从阿尔芒身上拿钱,她不愿意让阿尔芒觉得,他们的爱情是他用钱买来的。
要向一个纯洁的少女揭开爱情的面纱,就好像进入一座没有设防的城墙一样简单,但是要赢得一个风尘女子的心,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阿尔芒确实也花了很多心思才赢得玛格丽特的真心,在她生病期间,门庭冷落,唯有一个不知名的绅士,总是不留名地打听着她的病情,这让玛格丽特很不解。
当她知道这是一直爱慕着她的阿尔芒在默默关心她时,玛格丽特的心立刻就融化了,在那么多想要占有她的人中,终于有一个真正关心她的灵魂和身体的人了。
然而玛格丽特是一个看过人性丑陋面的人,她深知人性经不起考验,她告诉阿尔芒,如果要和她在一起,就会有无数的考验和种种弊端。
玛格丽特表示,她不可能只有一个情人,她每年要花十万法郎,必须要靠别的情人供养,她要找的情人必须有三个条件:信任、顺从、稳重。
阿尔芒此时已经被玛格丽特完全地迷住了,为了得到这个梦中女神,就算明天就去死他都愿意,于是什么条件他都答应了。
可是男人总是不知足,一旦得到苦苦追求的人,便又开始得寸进尺,追问她们的过去、目前、甚至是将来,变本加厉地控制她们,要求她们。
阿尔芒明知玛格丽特不是普通人,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占有欲,他想要得到全部的玛格丽特,他不愿意玛格丽特与别的情人约会,可是他又承担不了玛格丽特的生活。
渐渐地,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也加深了,甚至是爱到无可救药的地步,她开始一个人筹划着他们的未来——摆脱债务,摆脱其他的情人,放弃一切和阿尔芒在一起。
可是这又伤到了阿尔芒的自尊心,他说他不愿意享受玛格丽特创造的成果,在这段感情中,他把一个中层知识分子的无能和拧巴展现的淋漓尽致。
阿尔芒对于玛格丽特的感情,情欲的成分大于爱的成分,更多的是占有和控制,并没有多少包容与理解。
为了见面更方便,玛格丽特把家里的钥匙给了阿尔芒,而此前,她从来不曾给过别人这样的殊荣,别人都在劝玛格丽特,可她还是爱的毫无保留。
尽管如此,尽管之前玛格丽特就说明了,她的生活,不可能只有阿尔芒,可阿尔芒还是不理解,他渐渐地认为,风尘女子,本性难移,他甚至后悔爱上她。
他冷暴力她,看见她伤心流泪,他内心就会生出快感,说出让她伤心的话,他就会多一分成就感:
在信中,我无法抑制自己不去讽刺她,这虽然有些无礼,却恰恰说明了我仍然还在爱着她,一想到这封信可以刺痛玛格丽特的心,我的心便稍稍平静了些许。
他一次次为了自己的自私与自尊离开玛格丽特,又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回来找玛格丽特复合。
后来玛格丽特假借养病的名义,让老公爵给她在一个庄园里租下一栋房子,玛格丽特和茶花女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几个月。
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感情已经很深了,事情被老公爵发现,要求她离开阿尔芒,一切都不追究,玛格丽特选择了阿尔芒。
断了生活来源的玛格丽特,把自己的马车,衣饰、珠宝全部卖掉,来偿还外债,为了阿尔芒,她愿意放弃以往奢侈的生活,做一个普通人。
可是社会和阶级,不愿意给玛格丽特做一个普通人,重新洗涤灵魂的机会,阿尔芒的父亲找到巴黎,软硬兼施地逼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
阿尔芒父亲满脑子陈旧观念,在他的眼中,但凡是ji 女都是不讲良心,没有心肝,没有理智的,是像机器一样的东西。只知道榨取金钱,并且还可能随时压断递给她东西的手,冷酷无情,随心所欲地粉碎保养它,开动它的人。
为了成全阿尔芒的前途和阿尔芒妹妹的幸福,玛格丽特甘愿牺牲自己,反正自己已是将死之人,就把幸福的机会留给别人吧。
可是这份牺牲,没有换来该有的回报,阿尔芒认为玛格丽特放不下从前的虚荣,放不下奢靡的生活,所以背叛了他们的爱情。
于是加倍的侮辱伤害玛格丽特,他去追求玛格丽特身边最要好的朋友,当着玛格丽特的面,与她接吻,拥抱,为她一掷千金。
那个拜金女得到了阿尔芒的好处,背叛了玛格丽特,两人一起用语言和行动羞辱玛格丽特,此时的玛格丽特,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玛格丽特不再去参加舞会了,不再去听戏了,她害怕被自己深爱的人侮辱。当面挑衅是做不到了,阿尔芒就采取匿名信的办法,把凡是见不得光的可耻事情都栽赃给玛格丽特,或者去散布信息。
玛格丽特终于被折磨地卧床不起,只得托普律当丝去央求阿尔芒,放她一马,阿尔芒不领情,玛格丽特只得在仆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来到阿尔芒家。
她近乎乞求地向阿尔芒说出自己的情况,希望他高抬贵手,放过她,见到玛格丽特的阿尔芒,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欲,再一次占有了她。
第二天醒来玛格丽特已经离开,阿尔芒认为自己受了欺骗,于是又用激进的方式,再一次刺向玛格丽特最痛的地方,阿尔芒拿出一张五百法郎的钞票和一张纸条,写上:
玛格丽特终于被逼得无法在巴黎生活下去,她把钞票和短信都寄回来给阿尔芒,离开了巴黎去了英国,几个月后,死在了一个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
巴黎的房子和房子里的东西,被查封了,为了还债,债主们用拍卖的方式增值玛格丽特生前的财产,一代名妓的人生,就在这场拍卖的流言中,成为了过去。
玛格丽特死后,阿尔芒成了书中那个深情款款的男人,叙述着玛格丽特的人生,要给她迁坟,要赎回她被拍卖的书,而这迟来的爱,充满了讽刺。
在《茶花女》这部小说里,茶花女是一个灵魂高尚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心中的下贱的风尘女子。然而她高尚的灵魂,却从不被人理解,甚至是最爱她的阿尔芒,对她都是误会大于理解。
直到她已经香消玉殒,阿尔芒看到她曾经写给他的日记,才看清茶花女的内心美以及灵魂的高尚,可是已经再无补救的机会。
而像茶花女这样身份的女人,似乎“晚景凄凉”才是她们应有的宿命,在她们的圈子里,一旦身体有恙,就不会再有朋友。
就像一直跟在茶花女身边的“朋友”普律当丝,茶花女健康美丽的时候,她为她鞍前马后,但是每一次做事,都要从茶花女身上揩点油。
表面上是关心茶花女的朋友,实则不过是一个靠茶花女生活的食客罢了,茶花女一病不起,她便消失不见,去寻找新的出路了。
而那些平时说着爱她疼她的情人们,茶花女活着时浓情蜜意,茶花女一死,再也没有人出来承认与她的关系,这是一种社会必然性。没有人愿意把自己推向一个污浊的高台,让人来观赏,这是现实,也是人性。
茶花女的坟是一座隐秘的坟,周围的那些坟的家人不知道她的身份,若是知道,他们一定会让人把坟刨了,怕茶花女污浊到那些在天上保佑他们的灵魂。
比起茶花女,那些活着没有她风光的女孩们,更是凄惨,和她年纪相当、经历类似的可怜姑娘们,被人草草地扔进公共墓穴里,这类女子一旦死掉,便没有人管了。
没有什么比放荡者的晚年更为悲惨,一旦青春不再,她们只能没有一丝人格尊严地活着,引不起丝毫同情与关心,而她们的死去,也是没有尊严的死去。
《茶花女》不是一部只讲阿尔芒与茶花女的情与欲、也不只讲他们的爱与恨的小说,而是一部融合社会与时代,把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和道德观念融合在一起的社会写实小说。
以善良的茶花女为主线,讲述了时代的荒诞和冷漠,把伪道德的社会现象,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书中找到何为真实意义上的“真善美”。
Ⅵ 茶花女是好女子吗
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 茶花女即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於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 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读到书中这一段时,身为男人的我也忍不住为他的无耻感到羞愧:一朝得到女人就温顺得像条狗,一旦失去女人就凶狠得像条狼,这样的人实在不配谈情说爱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哎!这世上的猜疑心有几个不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的呢?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