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

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

发布时间: 2024-05-10 01:06:56

A. 茶花女与杜丽娘的相似之处

同是红极一时的首都名妓;都美丽聪颖,敢于为争取做人的权利而奋斗。结局同样悲惨:二十多岁的青春妙龄,一个投身长江,一个慢性自杀。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境遇相似,她们都是被侮辱受损害的善良女性,想跳出火坑,却终于没有能够逃脱毁灭的命运。这说明不管是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还是在资本主义的法国,下层妇女都有同样悲惨的命运,而这种命运又是同各自所处的社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P.S我写过两者比较的论文,如需论文参考资料,可以留个邮箱好发给你。

B. 论文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谈问什么问题

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两百多年(杜十娘1624年,茶花女1848年),在空间上东西方相隔万里,沐浴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她们的生活遭遇却非常相似:同是红极一时的都市名妓,貌美出众,但却饱尝了人间的屈辱痛苦,她们敢于为了争取幸福生活而斗争:两者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一个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怀报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满箱珠宝,纵身跳入波涛翻滚的江心:一个在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被自己执意加重的绝症—肺结核吞噬了.她们天生丽质,才艺超群,虽然身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有着对自由生活的强烈向往,渴望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一. 本源形象 杜十娘出自16世纪明朝文人冯梦龙之手.冯梦龙出生于一个封建文人家庭,由于科场屡试不中,心中抑郁,使她过起了烟花酒楼的生活,他不仅了解妓女的生活,而且熟悉她们的性情和爱憎,同情她们的不幸命运,特别是冯梦龙曾经热恋过一名妓女,她同情这些风尘女子,杜十娘便成了其作品中借以反映这些下层妓女辛酸血泪史的代表.杜十娘幼时为生活所迫,被卖入妓院, “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 真可谓受尽凌辱,饱尝辛酸.虽然杜十娘身处教坊,不幸成为命运的玩物,可是她却保持着‘始终香如故”的纯洁心灵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她被玩弄的躯体里,始终身藏着”不教泥浊陷沟渠”的崇高灵魂.她不甘受命运的摆布, “久有从良之志”,在偶然的相遇中,她爱上了 “忠厚志诚”的达官子弟李甲,便把全部的爱倾注到李甲身上,想借助爱情的伟大力量,冲破封建势力的阻碍,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在同阻碍自己追求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杜十娘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她那敢于同一切破坏自己幸福生活的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得到了集中体现,她那尊重爱情,重义轻财的高尚品格得到了极大弘扬,她那在人生理想破灭之后的毅然决然地投江之举则显示了她如火的个性和刚毅的性格. 继冯梦龙之后,又过了两百年,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中篇爱情小说<<茶花女>>,特殊的出身使童年时代的小仲马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接触过妓女,在巴黎剧院看戏时,与生活中的 “茶花女”玛丽·普列茜丝一见钟情,热恋了一个月后,小仲马为她负债累累,只好忍痛割爱了.后来当小仲马得知 “茶花女”因病而死时,异常痛苦的跑到 “茶花女”的墓前痛哭了一场,并以 “茶花女”为原型,写下了不朽名著<<茶花女>>. 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当她看到自己被糟蹋的残身不能久留于世时,悲凉的说: “明摆着我比别人寿命短,我要让自己活的更痛快些.”她幻想通过挥霍那些追逐自己的贵族的财产,来索回自己所付出的价值,进而达到报复那些玩弄和侮辱她的资产阶级.她以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但内心却厌恶这种堕落的生活,是一个依旧保持天真性情的纯朴善良的女子,她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具有清醒的自我认识,没有被生活的虚假表象所迷惑,她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玛格丽特为了能和阿尔芒在一起过上宁静的乡村生活,瞒着阿尔芒变卖了自己的财物,拒绝了公爵的资助,由此看出她把爱情看得远比金钱重要.玛格丽特更具一种忍辱负重的精神,这一点从她个人默默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及一个人独自吞下与阿尔芒分手后的苦果,一个人心如刀绞地含泪忍受阿尔芒因误解而强加给她的种种打击等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而作者在文中用 “茶花女”指代玛格丽特,不仅仅是因为玛格丽特对茶花女的喜爱—房间里布置茶花,出门带着茶花,更是以 “茶花”来比喻玛格丽特的不幸命运—她像一朵盛开的鲜花,却遭到狂风暴雨的无情摧残而过早凋零.茶花象征了玛格丽特品格的高尚、心灵的纯洁.玛格丽特,圣洁的茶花女,温柔美丽,恬静脱俗. 以上我们分别从两个文本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各自的形象,那么如果把她们两个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我们先来看“同”的一方面。 二. 1 .美丽的外貌,不幸的出身 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相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这样写道:那名姬姓杜名十娘,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至于茶花女,小仲马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的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由以上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是貌美出众,国色天香.可是,无论在哪个社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对穷苦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她们不幸而又自然地落入红楼绿馆中,成了糟人蹂躏、受人践踏的风尘女子. “那杜十娘自十三岁破瓜,今一十九岁,七年之内,不知历过了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破家荡产而不惜.”而巴黎的公爵伯爵侯爵们也纷纷拜倒在茶花女的石榴裙下,愿意为她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不论是生活在中国明代京城的杜十娘,还是出入于十九世纪法国巴黎昂坦街九号的玛格丽特,她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妓女,她们都美貌出众,都是富人贵公子猎艳的对象. 2.美好的理想,勇敢的奋斗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处在公子王孙、公爵伯爵的纠缠中,长期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但她们纯洁的心灵没有被肮脏的环境所污染,虽然她们身处青楼,从事着为人所唾弃的低贱职业,但她们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所向往的生活,她们渴望逃离青楼,跳出火坑,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命运的主人,过上快乐、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她们灵活机智,重情舍财,忍辱负重,同阻碍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恶势力作了勇敢的斗争. 杜十娘幼时因为生活所破被卖入青楼,她并非情愿当妓女,她一心立志从良,找一个与之"情好的郎君"过正常人的生活,当风流倜傥的达官子弟李甲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发现"李公子忠厚老实,甚有心向他"与李公子"朝欢暮乐,终日相守,如夫妇一般,海誓山盟,各无他志."爱情赋予了杜十娘无穷的力量,为了能嫁给李甲从良为妾,她精心策划,巧妙安排,勇于争取.当贪财无义的鸨母想打发身无分文的李甲离开教坊时,机智的杜十娘挺身而出,以赎金为诱饵,引诱鸨母上钩,再用激将法,堵其退路,让鸨母不能反悔,最后当她把银钱三百两交于鸨母时,见鸨母似有悔意,便以自己让鸨母人财两空相威胁,迫使鸨母践约成全她的从良美事.当李甲惧怕老父盛怒,而难以携妾于归,展转寻思,尚未有万全之策时,杜十娘又献出了"权作浮居"的万全之策.同时,她还打算用自己出卖声色所得的钱财,去打动李甲之父李布政的心,希望他能同意她和李甲的婚事.作品中的这些关于杜十娘为实现美好人生理想而勇于争取的事迹描写,充分表明杜十娘要摆脱被玩弄、被侮辱生活的决心. 玛格丽特本是纯洁的农村姑娘,不幸的命运使她失足为妓,自从步入风尘,她便成为资产阶级公子哥们的玩物和商品.她房间里富丽堂皇的陈设和外观雍贵的梳妆间, “每件雕刻精湛的用具上都镌刻着各种不同的人名开头字母和五花八门的纹章标记.”表面上看,她的生活豪华奢侈,承恩受宠,但暗中却受尽欺凌侮辱,没日没夜的奢华堕落的巴黎生活,使她精神上感到疲劳烦闷和空虚,生活中没有快乐、温暖,遇不到一个真诚相待的人,到处都是虚情假意、冷酷而又自私.她曾如是说: “巴黎的生活,看起来使我十分幸福,却燃烧不起我的热情,反而使我厌烦.” “我的幸福就是找一个高尚的男人,他不问我的身世,他是我肉体的爱人,更是我印象中的爱人.”她在圣洁的灵魂中等待属于她的那份良缘.当英俊潇洒的阿尔芒来到玛格丽特身边时,她发现阿尔芒不仅正直善良而且真心爱她时,她的内心深处又燃起了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为了爱情,她愿意放弃从前的一切,卖掉对她来说 “犹如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须臾不可离开的马车、钻石、披巾”,断绝了与公爵的关系,远离让她感到恶心的巴黎,来到清净的农村.她对阿尔芒说: “你想,既然我享受到新的生活,若要我再过从前的生活,我会活不长的.”她甚至想和阿尔芒一起到意大利去,她说: “我卖掉我所有的东西,我们到那边去生活,丝毫不留下我过去的痕迹,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玛格丽特这一系列变卖家产的行为和发自肺腑的言语,都确切表达了她为追求新生活而不惜放弃一切的决心. 3.生命的终止,思想的永恒 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命运结局都是悲惨的,她们都选择了为爱情而牺牲自己. 杜十娘虽然逃出了京城教坊,摆脱了妓女生涯.但是,才出虎穴,又入狼口.李甲抵挡不住萍水相逢的盐商孙富的一番挑唆和一千两银子的诱惑,而将她卖与孙富.面对这刚刚脱离又遭唾弃的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她虽然伤心绝望,但没有痛苦流涕、呼天抢地,她没有心存任何侥幸心理,没有丝毫委曲求全之态,更没有用箱中的百宝去换取李甲的回心转意.她深知,乞求讨不来做人的尊严,金钱买不来真正的爱情.在痛恨自己的痴迷,仇恨造物主的捉弄,诅咒礼法的虚伪之悲愤难当之时,她只是冷笑一声,为郎君画此计者,此人乃大英雄也!郎君千金之资既得恢复,而妾复归他姓,又不致为行李之累,发于情,止乎礼,诚两便之策也.”俗话说,悲莫大于伤心,哀莫大于心死.杜十娘在爱情失败,人生理想破灭,生存希望无存三重打击下,怀抱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百宝箱纵身跳入波涛滚滚的阴曹水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玛格丽特命运坎坷,年轻贵族阿尔芒的出现,让她获得了真正的爱情.玛格丽特,这个渴望摆脱命运摆布的女人,本以为抓住了爱情这根救命的稻草,可以和阿尔芒相守下去.这时,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先生的出现却让这段幸福的时光刹那间烟消云散.社会地位的悬殊,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正直善良”的杜瓦尔先生是不会让儿子走上“身败名裂”的不归路的.因此,杜瓦尔先生用充满慈父般的态度,充满深情的语气让茶花女明白,她对阿尔芒的爱情是如何破坏阿尔芒的前途和阿尔芒妹妹的婚姻幸福以及整个家族的荣誉,从而要求她放弃对阿尔芒的爱情时,玛格丽特流泪了,同时也清醒了.社会现实让她清醒地意识到:她永远不会走出过去的阴影,她不该对生活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她只是一个妓女,一个妓女是与荣誉无缘的.在万般的不舍和煎熬中, 玛格丽特答应了杜瓦尔先生,忍痛离开了挚爱的阿尔芒,独自忍受疼痛的折磨. 玛格丽特重返巴黎后,几乎不想睡觉,她到处参加舞会,甚至喝得半醉,执意加重自己的病情.最后,在只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久别于人世. 杜十娘和茶花女为了爱情而不惜放弃一切,甚至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真情难觅的现代社会,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她们的生命虽已终止,但她们的精神却永驻人间. 以上我们比较分析了杜十娘和茶花女二人的相同的一面,然而她们毕竟出自两位作家之手,而且生活在东西放两个不同的时代,因此她们二人身上也有差异。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 在人身自由度方面,杜十娘的人身自由处处受人限制,当她身处教坊时,鸨母就是她的所有者,她就是鸨母的“摇钱树”,鸨母拥有她人身归属的所有权.当杜十娘逃出教坊后,又成了李甲的附属品,瓜洲岸边酒楼里的一番谈话,李甲就把她卖与徽州盐商孙富.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就是这样一件卖与人身自由任人买卖的商品.,只因为她是青楼一妓女。 而玛格丽特则有着比杜十娘更好的处境.“谁想让她成为自己的情妇,必须经得她的同意.”她有权回绝愿为她倾家荡产的伯爵的纠缠,也有权利选择善良的阿尔芒成为她的情人.人身自由度不同,是因为她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所致。具体地说,杜十娘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青楼之中,男权统治的社会,女性被当作男性的财物,可以买卖,送人,更何况是一个妓女呢?而玛格丽特则生活在资本主义的巴黎上流社会,她是一个交际花。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与观念相对较浓,因此她与杜十娘相比在人身自由度方面好了许多。 在个人爱情生活上,杜十娘与玛格丽特对待爱情和“爱人”的具体方式不同。杜十娘为了和李甲在一块可谓费尽心机:既献计献策又出资相助。可以说,杜十娘是一片火热的真情。而李甲对杜十娘的爱则不够坚定深沉,他脑子里还有太多的门第观念。这相对于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就肤浅多了。阿尔芒对玛格丽特一片痴情,为了邂逅玛格丽特的种种努力以及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彻底打动了玛格丽特,而李甲则有负于杜十娘。如果说,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更多的是因为杜瓦尔先生的敢于和反对这一外部原因,那么李甲与杜十娘的爱情悲剧则更多的是因为李甲爱的不够坚定与勇敢这一内部原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杜十娘死于怒,怒的是 “梁间太子太无情”的负心汉;茶花女死于怨,怨的是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势力.杜十娘在人生理想破灭、爱的愿望消失、生的希望无存的三重打击之下, 她性格中倔强的因素驱使她作出最后也是最壮烈的反抗:怒而跳江。她以瞬间的动作来完结自己的一生,来宣称同这个世界的决裂. 爱,就是无私的奉献.真正伟大的爱情,是为了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当爱情之火被杜瓦尔先生踩灭之后, 玛格丽特不但不能像杜十娘痛骂孙富一样痛骂杜瓦尔先生,也不能以投江、上吊等瞬间动作来了却自己的生命.因为她知道,如果这样做,会暴露杜瓦尔先生 “正直”的真面目,进而伤了善良的阿尔芒的心.所以她只能忍辱负重,重返巴黎,操持旧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不可救药的妓女,再次忍受贵族老爷的迫害,而且还要遭受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的恶毒报复,以此来断绝阿尔芒对自己的爱.因此, 玛格丽特在精神折磨和病体的双重打击下,以慢性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古红颜多薄命,杜十娘和茶花女最终都以她们年轻而美丽的生命为代价,维护了自己的尊严,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惆怅和感叹。 四.悲剧原因 杜十娘的悲剧发生在明代中国的京城,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剧上演在19世纪的法国巴黎.虽然杜十娘和茶花女这两位女性都为了追求理想做了最大的努力,可是她们的追求过程都无法避免地被罩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最后都以结束生命的悲剧结局收场.她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明代万历年间,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三从四德观念根深蒂固,妇女处于被忽视受压迫的地位,许多残忍的清规戒律控制着妇女的思想,而处于社会最地层的妇女更是无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只能任人践踏、随人侮辱。.<<明会典>>第一百六十三卷规定:凡官吏娶乐人为妻妾者,杖六十,并离异;若官员子孙娶者,罚亦同之.可见,杜十娘与李甲的婚姻是不被封建社会的法律所认可的.更何况李甲出身官宦之家, “拘于礼法,素性方严.”和杜十娘相比,李甲真正爱的是他自己的阶级门第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名誉地位,李甲真正尊重的是他 “素性方严”的父亲和以他父亲为代表的具有封建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旧势力.恩格斯说: “在阶级社会中,不论在哪一种场合下,婚姻都是有双方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因此,杜十娘的美好追求终究要化为一个悲壮的破碎的梦。这是一个封建专制社会的悲剧。 19世纪的法国巴黎,车马喧嚣,一派繁荣景象,资本主义已处于成熟阶段,虽然没有中国浓厚的封建思想意识,但门第等级观念依然存在.妓女身份仍是不能被人们所认同的肮脏物.玛格丽特这样说到, “我们不再是有生命的人,而是东西,我们在他们的自尊心里占首位,在他们的敬重心里占末位.只要我们不再满足我们情人的虚荣心,那么他们就要抛弃我们,漫长的夜晚就要继首漫长的白天的到来.”她们只是富人的玩物,整天被达官贵人、老爷少爷追逐玩弄.即使由于纵欲过度引起肺病恶化,她也不能休息,而是必须强装欢笑.阿尔芒的父亲,资本家的代表—杜瓦尔先生是不会允许玛格丽特这个妓女来做他的儿媳妇的,因为他认为这样会断送阿尔芒的前程和家族的荣誉.在这样的情况下,玛格丽特的结局不言而喻,.正是杜瓦尔先生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过正常人生活的梦想,也扼杀了茶花女和阿尔芒的爱情。这是一个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剧。 杜十娘与茶花女都是女性的悲剧性结局,她们是其所生活的时代的缩影和所在群体的代表,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然而又都事与愿违,这不仅有她们性格上的原因,更是有其所生活的社会造成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她们无法超越社会,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杜十娘以自己的死来怒斥封建社会礼教的罪恶;茶花女用自己的死来痛斥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透过作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冯梦龙和小仲马同样的深情,同样的惋惜,同样的对于黑暗旧势力的不满和鞭挞。

C. 我想写茶花女和杜十娘的比较,请各位帮忙提供些资料,先谢谢啦


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坟墓,同它四周的那些设计精巧,风格别致的各式墓冢
相比,这座墓的外观显得简朴而又单调.不过引人瞩目的是,在它的右侧上
方镶嵌着一个透明的塑料小盒子,里面放着一束人工制作的茶花.墓的两侧
刻着相同的一句碑文:"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1824.1.19—1847.2.3)安眠
于此.深切怀念你".
无论是在法国还是中国,如今知道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这个名字的人也
许为数并不太多,但是读过《茶花女》这部作品,了解《茶花女》这个故事
的却大有人在.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文学名著《茶花
女》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 戈蒂埃的原型人物,那个动人的,催人泪下的
茶花女的爱情故事,就是根据她的经历演化,创作出来的.我在这座墓前徘
徊良久,浮想联翩,我想起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的一生命运,想起了法国
著名作家小仲马以及他的那部不朽的作品:《茶花女》.

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在这个世界上只生活了二十三个年头,但人们可以
说她既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凄苦,也享尽了人间的奢华逸乐.然而她却始终是
一位不幸的姑娘,在她短短的二十多年的人生历程中,她从未得到过真正的
幸福.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出身微贱,这位诺曼底姑娘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贫
苦的农民,她的母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克勤克俭的农妇;父亲是一位不务正
业的农村巫师.也许是由于生活的艰难,她的父亲性格古怪,脾气暴躁,在
家里终日打骂妻子.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虐待,被迫离家出走,去给一个有
钱人家做帮工,后来又跟着这家主人离开了法国,到瑞士去谋生.而这时,
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尚不满十岁,但是她的父亲已经让她到农庄里去干活了.
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知道阿尔丰西娜大约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故乡来
到巴黎.有人说是她母亲的一位亲戚帮助她离开诺曼底的,也有人说是她的
父亲把她卖给了一帮波希米亚人,而这帮四海为家的流浪汉又把她带到了巴
黎.不管怎么说,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来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开始了一种新
的,却依然是不幸的生活.她起先在一些店铺里打工,过着清贫的日子.然
而,聪明的阿尔丰西娜很快地发现,她虽然一贫如洗,却拥有一笔非常可观
的,得天独厚的"资本",那就是她的美貌,这位具有稀世姿容的少女开始
涉足巴黎各大跳舞场,并立即成为那些公子哥儿,阔老阔少们竞相追逐的目
标.她结识了不少男友,也做过普通商人的情妇,后来又同一位非常阔绰的
时髦青年同居了一个时期.这位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德 格拉蒙公爵,在法兰
西第二帝国时期还曾一度出任外交大臣.虽然这位花花公子当时的地位尚未
如此显赫,但他已经是巴黎社交界上的一位极为活跃的人物.正是靠着他以
及像他这样一类人物的"提携",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大踏步地跨进了巴黎
的上流社会,并很快地成为巴黎社交场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那些王公贵族,
百万富翁们纷纷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先恐后地为她一掷千金,提供豪华
住所,购买各色珠宝,并满足她的一切欲望.而她则来者不拒,巧为周旋,
以她的容貌和肉体为代价,换来了无比奢华的生活.她不仅彻底摆脱了穷困,
而且似乎也同贫贱的往昔一刀两断了,她改换了名字,昔日的阿尔丰西娜 普
莱西变成了如今的玛丽 杜普莱西.
玛丽 杜普莱西无疑是一位天资出众,聪颖过人的姑娘,她不仅具有艳
丽的姿容和轻盈的体态,而且风度雍容大方,谈吐高雅不俗.凡是同她接触
过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在社交场合里始终表现得仪态庄重,对应机敏,从
未流露出丝毫的庸俗和浮夸.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同社交场上的其他女性
相比,玛丽 杜普莱西具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艺术修养.她在同客人
们谈古论今,点评某些文学,音乐,绘画以及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时,往往
会出人意料地发表出一些独到的见解.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像她这样
一个出身贫寒,从未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的风尘女子,何
以会具有如此端庄凝重的气质和不同凡俗的教养 这个答案直到玛丽去世以
后才为人们所发现.人们在清理她的财产时看到她的书房里摆满了诸如拉伯
雷,莫里哀,卢梭,夏多布里昂,雨果,大仲马,拉马丁,缪塞以及塞万提
斯,拜伦,司各特等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可见玛丽 杜普莱西是一位勤于
读书,善于思考的姑娘.倘若命运为她提供某种机遇的话,她是完全可能走
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一个颇有出息,颇有成就的新女性的.这也
多少能够说明为什么当时法国的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都倾
心仰慕她,并千方百计地设法同她交往,这些人在玛丽死后还写下了许多纪
念的文章,其中充满了对她的赞美和怀念.可见,在玛丽 杜普莱西身上的
确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那些仅仅脸蛋漂亮的姑娘难以具备
的.
但是玛丽 杜普莱西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她有过许多情人,其中有两
个人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一位年过半百的俄国老人德 斯塔凯尔贝
克伯爵,他是一位老外交官,曾经做过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据说他之所以喜
欢玛丽是因为后者很像他的一个去世不久的女儿,他是以父亲待女儿的深情
去爱玛丽 杜普莱西的.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事实上这位伯爵是一位情场老
手,他"爱"玛丽当然是为了她美貌.玛丽在巴黎豪华住宅区玛德莱娜大街
上的那幢住房便是这位老外交官为她购置的,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玛
丽过着贵妇人一般的奢华生活,她每天的大笔大笔的开销也大都是由这位老
人支付的.另一个是一位年轻人,也是一位贵族,名叫德 贝雷戈伯爵,他
也许是玛丽 杜普莱西生前最后一位关系密切的男友.他不仅成为玛丽的情
人,而且甚至打算娶她为妻.一八四六年年初,他们两人一起前往伦敦,在
那里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但是不知为什么,他们的婚礼却迟迟没有举行.
这可能是因为玛丽 杜普莱西的健康急剧恶化,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由
于玛丽的家庭背景.在当时的那种社会环境里,像玛丽这种出身卑微的"下
贱女人"是不可能跨进贵族的家门,成为这类高贵门第中的家庭成员的.也
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久,关系便逐渐疏远了,但仍然
保持往来.而且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们的婚约似乎也没有解除.
由于童年时代艰辛生活的折磨,再加上到巴黎之后纵情声色,追求享受,
整日不分昼夜地沉湎于饮酒,跳舞,看戏和男欢女爱的逸乐中,玛丽的身体
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戕害.她染上了肺结核,经常发烧,咳嗽,吐血,即使在
接待客人的时候也常常咯血不止.按照玛丽当时的经济条件,如果她对自己
能够稍加节制,安心调养,她的健康也许会很快地恢复,至少她的病情可能
得到适当的控制.但是她却没有这样做,也许她认为来日无多,应该抓紧时
间寻欢作乐,所以她常常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男人,对待人生;也许她想
尽快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有意使用各种手段损害自己的健康,所以人们在她
的微笑中,常常会发现一丝忧郁的阴影,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厌倦和感伤.
总之,她的健康迅速恶化,终于在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不治而亡.她死后,
贝雷戈伯爵在蒙马特公墓里为她买下一块地皮,她身后的葬事既简单又冷冷
清清,一切事宜都是由贝雷戈伯爵和斯塔凯尔贝克伯爵两人操办的.一代佳
丽,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我们还是使用她的真实姓名吧——是一位不幸
的姑娘,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关于她的不幸和堕落的原因,留待社会学家
们分析探讨去吧.这里我想说的是,类似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这样身世的女
性,在古今中外的民间野史上是不乏其人的.在中国,人们往往会用"红颜
薄命"这四个字来概括她们的命运,而一提起她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洒下一
掬同情之泪或感慨叹息一番.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她们的姓名连同她们的
花容月貌以及她们的悲惨身世都早已湮没在那些荒丘野蔓,黄土残碑之间
了.谁还会再记起她们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那许许多多沉殁在历史尘
埃中的同命运人相比,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毕竟又是一位幸运者.关于她的
故事被演绎成小说,话剧和歌剧,她的一切都同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形象"茶
花女"连在一起.这是因为她同法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过一段感情
纠葛,这位作家便是亚历山大 仲马,而中国的读者更习惯于把他称作"小
仲马".

小仲马这个名字,中国读者想必是不会感到陌生的,但是关于他的身世,
人们也许不甚了了.这里我们把小仲马的生平做一点简单的介绍,这对于读
者们认识《茶花女》这部作品的意义也许是不无裨益的.
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是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一员骁将,
他既是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杰出的历史小说家.但是在他成名之前,他只不
过是巴黎某贵族家里的一名又穷又寒酸的抄写员,那时他刚刚从法国外省来
到巴黎,即使连这个可怜巴巴的差事也是好不容易才找到的.一八二三年,
大仲马与社会地位同他一样卑微的缝衣女工卡特琳娜 拉贝相爱并同居,次
年七月,他们有了一个儿子,他就是小仲马.由于大仲马与拉贝从未履行过
结婚手续,他们的儿子自然也就没有合法的身分,小仲马一直被人们视为私
生子.
卡特琳娜 拉贝对大仲马始终一往情深,但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
改变,大仲马却逐渐看不起这位普通的缝衣女工了.这是因为大仲马的戏剧
创作为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他开始出入巴黎的
上流社会,整日同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而把卡特琳娜和小仲马母子两
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卡特琳娜依靠自己缝补衣服得
到的那一点点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活.而小仲马则因为是一
个私生子,常常受到他人的奚落和羞辱,这对于一个不满七岁的孩子来说,
的确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可怕的打击.而这种刺激和打击,直到小仲马的晚
年还一直深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里.
一八三一年春天,大仲马与一位女演员同居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位女演
员要求大仲马通过法律形式承认女儿的合法地位.直到此时,大仲马方才记
起自己还有过一个儿子,于是他找到了小仲马,通过法律形式认领了他.小
仲马能够回到父亲身边固然是件好事,但他却不得不与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
人的母亲分手.这位勤劳而又善良的缝衣女工在失去自己的同居的伴侣之
后,又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她辛劳一生,最后却一无所获.当小仲
马挥泪离开自己的母亲的时候,他深深地感到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
小仲马本来是一个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纯朴少年,但回到父
亲身边之后,他的生活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生活在一个人欲横流的社会里,
特别是他父亲的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为这位涉世不深的青年树立了一种
最现实的"榜样",他终于学坏了,也开始尝试那种追逐声色犬马的荒唐生
活.有一阵子,人们一提到大,小仲马,便会用"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
来揶揄他们父子两人屡遭世人非议的生活方式.然而小仲马毕竟曾与卡特琳
娜相依为命地度过七年的艰难岁月,他在童年时代曾经从母亲那里接受过良
好,正直的教育.因此,比较客观地说,此时的小仲马是一位生活虽然放荡,
但良知却尚未完全泯灭的青年.值得一提的是,小仲马很早便走上了文学创
作的道路,不满二十岁便发表了小说和诗歌,但这些作品均未引起人们的注
意.作为文学家的小仲马,真正使他能够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
地的,主要是那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然而,倘若命运没有安排他同阿
尔丰西娜 普莱西相识,文学史上又怎么可能会留下这样一部佳作呢
一八四四年九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小仲马同他娱乐场上的好友欧
仁 德雅塞在巴黎圣日耳曼大道上跑马归来,然后便一起去著名的"杂耍剧
院"观看戏剧演出.就在这天晚上,小仲马看见在靠近舞台的一个包厢里坐
着一位非常漂亮的女人.他在回忆这次奇遇时曾经这样描写这位美人的容
貌:"……她的个子高高的,身材苗条,乌黑的头发,面色白里透红.她的
头生得小巧玲珑,一双细长的,像日本女人似的眼睛又黑又亮,顾盼自如,
生出无限风情.她的嘴唇像鲜红的樱桃,再加上一口洁白的牙齿,使人联想
起一尊雕像."德雅塞对小仲马说,此人名叫玛丽 杜普莱西,是巴黎的名
妓.小仲马呢,他当时便被这位美艳绝伦的女人迷住了,不知不觉间感到自
己似乎堕入了情网.当天晚上演出结束以后,这一对好友便在一个自称名叫
阿尔芒丝 布拉特的女人的引导下,登门拜访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小姐.
阿尔芒丝 布拉特是阿尔丰西娜的紧邻,她是一位帽店老板娘,据说她还为
阿尔丰西娜介绍男友,并从中收取酬报.这天晚上,除了小仲马和德雅塞之
外,阿尔丰西娜还接待了其他客人.她的心情似乎很愉快,高谈阔论,纵情
大笑,但是她却咳嗽得很厉害.后来,当客人们谈兴正浓的时候,她却不声
不响地走开了.细心的小仲马尾随着她走进她的房间,发现她正在咯血,于
是真诚地劝说阿尔丰西娜保重身体.阿尔丰西娜显然被他的关怀和同情感动
了,也许过去从未有人对她说过这样的话,也许那天晚上她对这位年轻人突
然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好感,总之,他们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阿尔丰西
娜答应同小仲马往来,做他的"好朋友".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许诺,
不久以后,阿尔丰西娜便成了小仲马的情人.
在大仲马的回忆录里,人们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记载:当大仲马看到儿子
与阿尔丰西娜的亲密关系时,曾经直截了当地问小仲马:"你同这位姑娘交
往,究竟是因为爱她,还是因为同情她 "小仲马当即明确地回答说:"是
出于同情和怜悯."事实上,在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交往的过程中,他的确
常常劝她注意休息,劝她保养身体,并亲自陪她一起到乡间去进行短期的疗
养.他们在一起曾经度过短暂的,但却是愉快的生活,象诗一样充满着激情
和梦幻,致使他们两人在精神上都一度得到极大的满足.可见小仲马对阿尔
丰西娜的同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当真挚的.
然而不容讳言,小仲马的性格中毕竟还有纨绔子弟的一面,他生活的环
境是世风日下的巴黎,而阿尔丰西娜又是一位风尘女子,这一切都决定了小
仲马对她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其中有同情,有爱恋,但也包含着一种猎艳,
狎亵的心理.他虽然收入有限,但为了讨得阿尔丰西娜的欢心,也要充充阔
佬,陪她跳舞,赴宴,看戏,跑马,在她身上花了大笔大笔的钱,最后负债
累累.而这一切与人们所谓的真挚的爱情显然是毫不相干的.另外,小仲马
对阿尔丰西娜有着一种强烈的占有欲,当她成为他的情妇之后,他不能容忍
阿尔丰西娜再同其他的男友来往.这种感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无奈在阿尔丰
西娜看来,她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理由很简单,她无法改变自己的这种
生活,她需要那些比小仲马更加富有的男人,没有他们,她将无法维持在她
看来也许是灿烂的,令人目眩的生活.这正是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最后分手
的根本原因.终于有一天,小仲马发现了阿尔丰西娜与一位名叫爱德华的年
轻人来往的书信,显然他们之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里应该说明的是,
这位爱德华先生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在上文提到的贝雷戈子爵.他自然不是
阿尔丰西娜一般意义上的男友.小仲马勃然大怒,多少日子以来积压在心头
的怒火爆发了,他责骂阿尔丰西娜对他撒谎,欺骗了他一片真情.而阿尔丰
西娜平静的,若无其事的回答,不仅令小仲马不知所措,而且也可能使读者
们大为惊异:"撒谎 经常撒谎的人牙齿不是更白吗 "
既然如此,小仲马与阿尔丰西娜的分手便是不可避免的了.一八四五年
八月三十日深夜,小仲马给阿尔丰西娜写去一封表示绝交的信,这封信的全
文如下:亲爱的玛丽:我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百万富翁似地爱您,但是我力不
从心,您希望我能像一个穷光蛋似地爱您,我却又不是那么一无所有.那么
让我们大家都忘记了吧,对您来说是忘却一个几乎是无关紧要的名字,对我
来说是忘却一个无法实现的美梦.没有必要告诉您我是何等悲伤,因为您完
全知道我是多么地爱您.别了,玛丽!您感情丰富,不会不理解我为什么要
给您写这封信,您聪明绝顶,不会不原谅我的这一举动.永远怀念您的
A.D.[A.D.是小仲马姓名(AlexandreDumas)的法文缩写.]从这封信里,我
们可以看出小仲马对阿尔丰西娜仍然怀着一定的感情,他作出分手的决定,
心里是相当痛苦的.据我们所知,小仲马没有收到阿尔丰西娜的回信,而且
从此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三个月后,小仲马有了新的女友,她
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位女演员,名叫阿娜伊丝 丽耶瓦娜.一八四六年十月
初,小仲马同他的父亲一起去西班牙和北非地区旅行,十月十八日抵达马德
里,他不知通过什么途径得悉阿尔丰西娜病情恶化,便写了一封短函寄回巴
黎,向她表示问候.小仲马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整整一个冬骄,于次年二月
十日返回巴黎,而这时阿尔丰西娜已经去世一个星期,她的遗体也早已安葬
在蒙马特公墓里了.据说,小仲马曾经去过玛德莱娜大街阿尔丰西娜生前的
住所,他看到的却是人们正在清点,拍卖阿尔丰西娜的遗物的场面.根据死
者的遗嘱,拍卖所得的钱款除了偿还债务之外,余额全部赠给她的一位生活
在诺曼底乡间的外甥女,但是这位接受遗产的外甥女必须遵守死者规定的条
件:她永远也不能来巴黎.这个谜一般的遗嘱显然是发人深思的,其中似乎
包含着无限的幽怨和深意.然而,对此感触最沉重,思索最深刻的也许不是
别人,而是小仲马.

在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之后,我们没有看到小仲马写过什么悼念性
的文字,也没有听说这位多情的作家是否常常到蒙马特墓地去凭吊死者,然
而,她的死深深地触动了小仲马,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阿尔丰西娜 普
莱西小姐的去世虽然并不出人意外,但毕竟来得太快了.我们从小仲马同她
分手之后的种种表现可以判断,至少,小仲马仍在时时眷恋着她,希望她能
够早日恢复健康.而如今,当他结束了北非之旅,在返回巴黎之前却得悉她
的死讯,心头的震痛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也许,当他看到阿尔丰西娜 普莱
西的遗物被拍卖一空的场面之后独自一人在玛德莱娜大街上漫步的时候,心
里便已经开始在酝酿《茶花女》这部小说的情节了.更耐人寻味的是,小仲
马去世之后也安葬在蒙马特公墓里.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更可能是他本人
生前有意识的安排.自然,这是后话了.
一八四七年六月,也就是在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四个月之后,小仲
马又来到他曾与阿尔丰西娜一起度过一段愉快岁月的乡间,那里的一草一木
都唤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他闭门写作,花了
不到一个月的功夫便写出了小说《茶花女》,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部小说是
作者一气呵成的.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小说《茶花女》完成后没有立即
发表,直到一八四八年,即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世一周年后不久,才在巴
黎出版,并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小仲马本人并没有陶醉在小说所取得的成功之中而忘乎所以.就在小说
《茶花女》问世后不久,他立即尝试着手把它改编成话剧剧本.如果说小说
《茶花女》的创作一帆风顺的话,那么话剧《茶花女》的问世却经历了许多
阻力和波折,而且最使小仲马料想不到的,阻力首先来自他的父亲,剧作家
大仲马.创作过许多话剧剧本的大仲马深知戏剧"这碗饭"不好吃,力劝儿
子打消改编《茶花女》的念头,并断言这不是一个好的题材,没有观众会欢
迎它.但是小仲马却不为所动,仍然一心一意改编创作剧本《茶花女》.而
当大仲马读到他儿子写成的剧本《茶花女》时,不由得感动得热泪直流,并
立即接受了它.然而,当时法国的书报检查部门却又以"该剧不符合道德规
范"为借口,进行无理刁难,阻止话剧《茶花女》上演.为此,小仲马不屈
不挠地进行了近三年的努力争斗,直到一八五二年二月二日,话剧《茶花女》
才获准在巴黎杂耍剧院演出.而这一天,几乎正好是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去
世的五周年纪念日.
至于歌剧《茶花女》的创作,它几乎是与话剧《茶花女》同步进行的,
而且同小仲马本人毫不相干.当小说《茶花女》在巴黎引起轰动,人人竞相
阅读的时候,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正在巴黎.这位天才的作曲家立即
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
搬上歌剧舞台,并立即开始构思它的音乐主题.而当一八五二年二月话剧《茶
花女》公演之后,威尔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立即请他的好友皮阿威
写出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然后便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谱写工作.一八五
三年三月六日,歌剧《茶花女》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一家著名的剧院——
菲尼斯剧场首次公演.
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或歌剧,《茶花女》的故事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
的改变,它叙述的始终是男主人公阿尔芒与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
我们已经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的一生以及她同小仲马的一
段感情纠葛,尽管关于这段感情纠葛还有其他种种传说,但大致经历便是如
此,读者们很容易便可以从小说或话剧《茶花女》的故事中发现哪些是作者
的亲身经历,哪些则是作者的加工和虚构.小仲马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一
段交往只不过是这位著名作家的一段风流韵事,而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
悲剧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普遍意义.这是因为,无论小仲马对阿
尔丰西娜的感情如何,他敏锐地感受到这位不幸的风尘女子之死不是一桩孤
立的事件,而是一种具有深刻含义的社会现象.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那位可
怜的亲生母亲,想到了社会的种种残酷和不平.而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人
世间的这些悲剧却往往又是在维护某种道德规范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下造成
的.小仲马的创作观念因而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自觉地把完善道德,
追求理想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则,并意识到这是文学家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人
们并不十分清楚小仲马心目中的"道德"和"理想"的准确含义,但是读者
们分明可以在《茶花女》中看到作者对那种压抑人性,摧残爱情的虚伪而又
残酷的道德观念的批判和鞭挞,听到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痛楚的呐喊.《茶
花女》这个爱情故事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也许主要就在这里.
作为成功的文学作品,小说和话剧《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
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
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 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
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
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暇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
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
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
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
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
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
情的女性.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
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小说《茶花女》和话剧《茶花女》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关于这两部作
品的优劣历来便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其实,在我看来,小说和话剧是两种不
同的文学体裁,其表现手法自然就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很难对二者进行比较.
小说《茶花女》是一气呵成的,看得出作者在情节的布局和剪裁方面并没有
下很大的功夫,作者似乎是凭着一股激情,挥手之间便完成了这部作品.因
此小说写得朴实动人,充满着一腔怨愤,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虽然在小说《茶
花女》问世的时候,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已经渐趋式微,但是这部小说仍
然散发着一股颇为强烈的浪漫气息.尤其是小说的结尾部分,玛格丽特的日
记和遗书一篇比一篇更加动人,这显然是作者有意识的安排.这批遗书读起
来声声哀怨,字字血泪,回肠荡气,酣畅淋漓,致使整篇小说在感情奔放的
高潮中结束,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而话剧《茶花女》固然也是一气呵成,
但它毕竟是作者自己的再创造.小仲马不必再为构思故事情节而苦思冥想,
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剧情的安排和场次的衔接方面,即如何使戏剧冲突更加
强烈,更加动人.这个目的小仲马显然是达到了.而且做得相当成功.话剧
《茶花女》的第三幕演出了阿尔芒的父亲威胁利诱玛格丽特,迫使她同阿尔
芒断绝关系的过程,而这一情节在小说里却没有直接的描写,它是通过玛格
丽特的日记和书信间接加以说明的.话剧的这一处理是必要的,因而也是高
明的,因为它把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直接揭示出来.其
戏剧效果之强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却没有必要据此断言话剧《茶花女》
的思想意义更深刻,对不平等的社会道德观念的批判更激烈.因为把阿尔芒
的父亲粗暴干涉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爱情的无耻行为在舞台上直接表现出来,
这是话剧在艺术处理上的需要.可以设想,倘若由阿尔芒本人在话剧结束之
前涕泪交流地一封一封念出玛格丽特书信的内容,其艺术魅力肯定要大大地
打折扣的,因此,从作品的风格来看,我以为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小说
《茶花女》流畅而自然,但却略显松散,而活剧《茶花女》则更加强烈,紧
凑,但不免微露斧凿的痕迹;两者可以说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至于歌剧《茶
花女》的成就,那就请音乐界的专家们来做评价吧!不过我想,无论小说《茶
花女》,话剧《茶花女》还是歌剧《茶花女》,它们都是成功的佳作.小说
《茶花女》风靡整个世界,话剧《茶花女》历演不衰,而歌剧《茶花女》一
直是世界各大歌剧院的保留剧目,这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明证.值得一提的还
有,自一九○九年以来,《茶花女》已经被搬上银幕多达二十余次,其中最
著名的则是格丽泰 嘉宝主演的影片《茶花女》,它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艺术
宝库中的一部珍品.
而在中国,《茶花女》则可以说是读者最熟悉,也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
著之一.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翻译家林纾便用

D.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怎么写

《茶花女》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在观赏这部以法国文学家小仲马著名小说为本的戏剧《茶花女》后,备受感动,那么《茶花女》歌剧观后感怎么写呢?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范文(一)

“她从来只带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着玛格丽特的悲剧,期间不知有多少回想哭的冲动,竟没有流出一滴眼泪。这也许就是玛格丽特在我心中的定格。读完小仲马先生的《茶花女》,我的心情许久不得平静。也许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整个故事异常真切。头脑里清晰地呈现着茶花女美丽圣洁的面容——因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时是__徒”。

玛格丽特是个天使,她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却又一无所有。命运待她不公,试问谁想成为人们蔑视的对象?一个软弱的女子,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哪有能力抗争?直到阿尔芒的出现,才带来了茶花女生命的阳光。伟大的爱情似乎总免不了缺憾,也许还是致命的。不是因为阿尔芒负担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为他改掉了过去奢侈的生活习惯并愿意与他过上朴实幸福的平淡生活。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这一点。

阿尔芒遭到父亲反对后未动摇对茶花女由衷的爱,他立场坚定,甚至不惜与父亲反目;茶花女对阿尔芒的感情也始终如故,但她表现得更无私,她为了阿尔芒的幸福,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利益,毅然决定离开他。可想而知,茶花女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最不忍心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在日记里,她向阿尔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间到处可以体味到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失去他,茶花女便觉生活已无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结。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时,她还一心惦恋着阿尔芒,多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却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在看看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命运和茶花女惊人的相似,她的那个百宝箱里还有着惊人的财富。从何而来,那是她血泪的见证。她是用她的屈辱换来了物质上的富足,心中却无限向往美好的正常人的平静的生活。她同样聪明、美丽、善良。李甲对她的感情开始也是真的,但是自古以来,烟花女子的命运都是血和泪写成的,杜十娘也不例外。李甲一面对自己的家人心存畏惧,一面是又把杜十娘看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货物。当孙富要高价购买杜十娘的时候,李甲的丑恶嘴脸就一览无余了!李甲的丑恶用心是一举多得,既摆脱了负担,又得了一大笔钱,这就是我们的谦谦君子!杜十娘终于明白,自己离开了一个小的丑恶的地方,最后还是逃到一个大的罪恶的地方罢了。她带着她对命运的绝望、愤怒、屈辱跳进了江里。她至死最终无依无靠。杜十娘是那样的爱生活,可是生活到底又给了她什么?——绝望!

杜十娘比茶花女不幸的多,因为她的一生没有遇到人性的美好的东西,而至少茶花女遇到了,这一点美好的东西让她的一生有意义。

还记得金庸名著频繁出现的经典语录:“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又或是作者的言语:“一颗只能用世间最涩的泪才能打开的心,曼侬?莱斯特,面对玛格丽特?戈蒂耶,最终只有惭愧。”

《茶花女》歌剧观后感范文(二)

我是四月多开始读这本书的,我并不知道在一百八。九十年前的四月,阿尔芒,那个深爱着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男人,是这个季节去墓地看他的爱人的。也不知道这本书的故事是怎样的感人。

在我看本书的两个月前,无数年前的那个时候,二月二十日夜里两点多,她死了,在痛苦与绝望中,在充满泪水,又无力的渴望能见到爱人的焦脆中死了,是教士的洗礼,上帝带走了她,还是疾病的折磨,心身疲惫而离开。我并不知晓,我只知道,这也许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这是一段真实存在的爱与悲剧。为了对方,做出什么牺牲都愿意。我想我已经深深的被他们的爱情所打动了,虽然没有山盟海誓,没有白头偕老,但是我想像他们那样已经够了,至少在这世上曾经认认真真的去爱过了一回。茶花女是离开了他,但是我相信,她永远在他心里。

有时候书中描述的东西可能不全是真实的,可是它难道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剪影吗?我热爱生活,我爱我的亲人朋友,这些就够了,哪怕我的物质生活很匮乏,哪怕我再遇到什么挫折,我想我也会好好的生活下去。

我读完《茶花女》后第一个感觉就是同情玛格丽特小姐,因为她为了爱情不惜牺牲一切,到最后却因为要维护阿尔茫家族的颜面才放弃了爱情。

不平凡的爱情注定要经受不平凡的考验。为了爱,玛格丽特抛弃了一切,为了爱,阿尔芒也几乎抛弃了一切,但对阿尔芒来说,他不能,因为他还有父亲妹妹,有一个显赫的姓氏,即使他放弃了他们,他们也不会甘心放弃他。

阿尔芒没有遵照父亲的话回家,他的事也很快被他父亲得知,他父亲是绝对不愿看到这种事发生的,所以他来了,以一位父亲的责任去改变另一个人的抉择。这个人就是玛格丽特,他也确实做到了,阿尔芒赌气回家了,并在后面犯了许多错,他不久又回到巴黎,回来伤害一个他曾深爱过的人。阿尔芒频频的伤害终于超过了玛格丽特的承受能力,她来找她,求他放过她,他以为一切又可以回到曾经,第二天他再去找她却因为另一个人的先到而被拒之门外,他准备在次伤害她,却收到玛格丽特去了英国的消息,没有爱也没有了恨的阿尔芒决定去东方旅行,在半路上闻知玛格丽特病重的消息,匆匆赶回,但还是太晚了,在旅途中阿尔芒已经知道玛格丽特为他做出的牺牲,所以重回巴黎才会伤心得病魔缠身。故事的梗概就是这样,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多少的华丽辞藻,但它却一次次深深地感动了千百万读者,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真,玄虚令人飘忽,复杂令人难懂,而真诚却可以使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感动。当然小仲马的文学功底也是相当深厚的,语言晓畅如流水,情感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读者读的时候好像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自己的情感会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而变化,这一点说得容易做起来却相当难,古今中外对少文人骚客做到了这一点的屈指可数。

E. 读《茶花女》有感

《茶花女》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茶花女》有感”,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篇一:读《茶花女》有感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一个悲惨的人物──茶花女,虽然她是一个妓女,但是她的命运却如此催人泪下。对这个饱受创伤,最后在一个冷漠中死去的可怜姑娘,作者同样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她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姑娘,否则她不会为爱放弃一切,但是她为何入红尘,做了妓-女。这个使她永无翻身的地狱,是她自愿的,还是被-逼于无奈?在这个只是表面华丽,而内心里丑陋的现实里,人们彼此互相欺骗,用虚伪遮掩在世界里,她在存在是必然的,她的命运更是无法逆转的。或许连她自己都在厌恶这一切。

在她的四周,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普吕珰丝,若不是为了得到酬金,她会对玛格丽特到奴颜婢膝的地步;那些情规,若不是为了得到她,他们会供养她吗;那些买卖人,若不是为了在她身上大赚一笔,会在她身上搞投机吗……不会,不会,不会……。一直到她名将就木之时。她们才露出原形。一张张可怕甚至事业心的脸,而对她,他们不再需要那张虚伪的面具,只因为她再也没有利用的价值。最可悲的是她死后,那些人便急于拍卖她的物品。她就像一群没有用的垃圾,被遗忘,被抛弃,被压在尘芥堆的底层,无声无息。

或许她生命里最闪光的一点是阿尔芒,他们彼此都负出了趋势的感情,都为对方做出了牺牲,但是他们这段爱情,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承认,得不到任何启誉首人的答应,得不到这个社会的许可。玛格丽特是妓女,虽然她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放弃了一切,但是仍无法改变现实,在那里没有人能接受,也不用说相信,一个妓女会从良,她永远活在妓女的阴影里。最终还是为了阿尔芒,又沦落了。同时也为了他的妹妹。是的,“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

阿尔芒虽有软弱的一面,但是他冲动,易怒,妒忌心又如此之强。他并不理解玛格丽特,他如此偏激地认为自己受骗了,不断地进行报复,他的心中越是布满恨,虚判越是显得玛格丽特的痛,她的悲。但是玛格丽特并不后悔所有的选择,她深信当他知道真-相,她会在他的眼中显得格外崇高,然而却发生在她死后的事情。玛格丽特是一个坚强的姑娘,她一个人面临着死亡,她又如此善良,不愿让他看到自己死亡前的痛苦。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是阿尔芒给予的,但她一生最痛苦的时光同样也是阿尔芳给予的。(面临死前要永远的诀别是最痛苦的)阿尔芒的出现,是使她走向命运终点的催化剂。使她的悲惨命运更加深化。或许没有阿尔芒出现即使没有了闪耀点,也不会有深切的痛苦。或许正是因为阿尔芒,她的生命才有了光彩。她才能够从这个悲惨的世界里完全的解脱。

玛格丽特是一朵在黑暗中盛放的雪莲,雪白无瑕,透着光亮,但是这光却那么微弱,漂涉渺。最终还是被黑暗,这般强大的力量吞食掉,她也是一张弓,外表被剥食得一无所剩,而内心却是坚固、圣洁的。但是她为了能将箭射得更远、更准,她在不断崩累自己,直到自己被毁灭掉。

篇二:读《茶花女》有感

第一次听说茶花女,以为书中讲的说茶花女是一个清纯善良的女孩,但事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而是恰恰相反,茶花女竟然是一个妓女。开始我认为作者用茶花女来形容一个妓女是不恰当的,但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妓女并悄数不都是污秽,惹人厌的。故事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芬,虽然过着穷奢极侈而生活,但她的心却像茶花一样纯净,她的生命也像茶花一样脆弱。作者对她不是厌恶,而是宽容、怜悯,甚至是喜爱。

故事主要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玛格丽特的一生,整个故事都在一种让人伤感的气氛中进行着。作者用心理及语言描写,充分揭示了人性的丑恶极其矛盾心里,以衬托出茶花女的纯洁,但给人的是一种悲伤无奈的感觉,当你读完整个故事,你会被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包围,心里充满了对茶花女的怜悯。

茶花女世界里的人真的很多,但真正了解她的人却寥寥无几。她并不快乐,她有的只是孤单,上帝在赐予她美貌的同时,也给了她苦痛。她过的生活奢侈至极,正以为她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所以她要找很多情人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那些她所谓的情人爱的只是她的美貌,她只是他们生活上的一种满足。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你不必和她拘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她就是一个妓女,不折不扣的妓女。”他们没有把她当人,根本没有给她最起码的尊重,她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尊严了,这是一种悲痛。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每次茶花女见拜访她的人都会哈哈大笑,想方设法让对方难堪,这自然是对每天和她在一起厮混的人叫她忍受侮辱的一种报复,其实在她笑得背后是哀怨与苦痛。茶花女在生命垂危之时,没有人关心她的安危,他们关心的只是她所欠下的债能否偿还,他们忙得不是茶花女的后事,而是在拍卖她的物品,她那些所谓的情人没有一个来看她的,她的那些朋友也没有来看她,他们和她交往图的只是她的钱。对茶花女而言,她的世界里的人际关系全是由金钱利益联系起来的,她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这些都充分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茶花女死后,去她墓地看她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她最深爱,却伤她最深的情人——迪瓦尔,她和迪瓦尔的爱情算得上是她一生中最真挚的感情,他们从相识、相爱经历了很多。我们都知道茶花女对奢侈的生活十分依赖,他对那种生活就像吸毒一样已经上了瘾,但她为了迪瓦尔最终放弃了那种生活,让迪瓦尔完全拥有她。但他们在一起过的>幸福生活并不长,迪瓦尔的父亲得知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妓女生活在一起,十分的气氛,让迪瓦尔离她,但他拒绝了。于是他的父亲找到了茶花女,对她说她的身份影响自家的名声 ,让她离开迪瓦尔。茶花女特别的痛苦无奈,但最后她答应了他的父亲,并和他的父亲演了一出戏,让迪瓦尔认为是她背叛了他们的爱情。这使得迪瓦尔似乎是心理扭曲了,他的爱变成了很,他做了很多让茶花女伤心的事,那些事对茶花女来说是一种折磨,他追求茶花女身边的女友,让她伤心,还写信让她不要伤害他的女友。茶花女没有丝毫的怨言,只是托人向迪瓦尔求情,说他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再没有力量制成他给她的痛苦了,茶花女发烧生病也要去见他,因为她心里深爱着他,但他却用苛刻的语言对她,茶花女为失去他已经够痛苦的了,而迪瓦尔却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她,要知道一个深爱却

不能爱的人给你的伤害会有多痛、会有多深。迪瓦尔的父亲劝她离开他的时候,她完全可以拒绝,可以向他说明一切,但她没有那样做,因为她不想让她爱的人失去亲情,不想破坏他的名誉。而这一切迪瓦尔完全不知情,一次又一次的用她的爱来伤害她,来发泄自己内心的仇恨,他却不知道有人比他的心要痛十倍、百倍。当茶花女死后,他才知道真相,但一切都晚了,留给他的只是无限的悔恨,他能做的只能是忏悔,所以不管背叛的原因是什么,不要轻易去伤害爱过你、你爱过或仍深爱的人。

一篇《茶花女》给了我很多启示,不过对谁不管这个人是怎样生活的,都要给予最起码的尊重,其实不管是怎样的人,在他|、她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那里装载的是人的本性——爱与善良。

篇三:读《茶花女》有感

“她从来只带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着玛格丽特的悲剧,期间不知有多少回想哭的冲动,竟没有流出一滴眼泪。这也许就是玛格丽特在我心中的定格。读完小仲马先生的《茶花女》,我的心情许久不得平静。也许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整个故事异常真切。头脑里清晰地呈现着茶花女美丽圣洁的面容——因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时是基督徒”。

玛格丽特是个天使,她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却又一无所有。命运待她不公,试问谁想成为人们蔑视的对象?一个软弱的女子,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哪有能力抗争?直到阿尔芒的出现,才带来了茶花女生命的阳光。伟大的爱情似乎总免不了缺憾,也许还是致命的。不是因为阿尔芒负担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为他改掉了过去奢侈的生活习惯并愿意与他过上朴实幸福的平淡生活。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这一点。阿尔芒遭到父亲反对后未动摇对茶花女由衷的爱,他立场坚定,甚至不惜与父亲反目;茶花女对阿尔芒的感情也始终如故,但她表现得更无私,她为了阿尔芒的幸福,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利益,毅然决定离开他。可想而知,茶花女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最不忍心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在日记里,她向阿尔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间到处可以体味到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失去他,茶花女便觉生活已无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结。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时,她还一心惦恋着阿尔芒,多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却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在看看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命运和茶花女惊人的相似,她的那个百宝箱里还有着惊人的财富。从何而来,那是她血泪的见证。她是用她的屈辱换来了物质上的富足,心中却无限向往美好的正常人的平静的生活。她同样聪明、美丽、善良。李甲对她的感情开始也是真的,但是自古以来,烟花女子的命运都是血和泪写成的,杜十娘也不例外。李甲一面对自己的家人心存畏惧,一面是又把杜十娘看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货物。当孙富要高价购买杜十娘的时候,李甲的丑恶嘴脸就一览无余了!李甲的丑恶用心是一举多得,既摆脱了负担,又得了一大笔钱,这就是我们的谦谦君子!杜十娘终于明白,自己离开了一个小的丑恶的地方,最后还是逃到一个大的罪恶的地方罢了。她带着她对命运的绝望、愤怒、屈辱跳进了江里。她至死最终无依无靠。杜十娘是那样的爱生活,可是生活到底又给了她什么?——绝望!

杜十娘比茶花女不幸的多,因为她的一生没有遇到人性的美好的东西,而至少茶花女遇到了,这一点美好的东西让她的一生有意义。

还记得金庸名著频繁出现的经典语录:“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又或是作者的言语:“一颗只能用世间最涩的泪才能打开的心,曼侬·莱斯特,面对玛格丽特·戈蒂耶,最终只有惭愧”。

篇四:读《茶花女》有感

尽管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是一部描写妓女的爱情小说,却依然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新中国的禁书。所以和我年龄相仿的整整一代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只知道有这本书而没有读过这本书。然而我们对这本书的内容却并不陌生,《茶花女》的小说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话剧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剧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来已经二十多次被搬上银幕,早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上个世纪初,甚至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也公演过,所以只要略加留心,就不难从各种文章中接触到关于《茶花女》的内容和评论。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

二十四岁的外省青年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凭放在口袋里,也让自己过几天巴黎那种懒散的生活。”他凭着祖传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雇了佣人,养了一个“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妇,同时与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种风月场所寻欢作乐。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号“茶花女”的玛格丽特小姐,并立刻展开了对她的追求。

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阿尔芒在当时虽然也算有几个钱的“小资”,但正如书中另一位老妓女揄揶他的那样“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贴费是不够这个女孩挥霍的,连维修她的马车也不够。”玛格丽特为了维持巴黎名妓的排场,每年需要花费十多万法郎。所以阿尔芒只能用“情”来追求玛格丽特。果然在他付出了两三年的时间后得尝所愿,不但让玛格丽特成了他的情妇,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妓女以出卖肉体和感情为职业,但她们也有自己不愿意出卖的爱情,或许正是因为她们看够了人间的虚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爱情。所以当玛格丽特把阿尔芒对她的爱慕当成了真正的爱情之后,就毫不犹豫地不顾一切地献出了她的一切。

面对玛格丽特的一片真情,阿尔芒却始终不肯相信妓女也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占有玛格丽特的第二天起,就让猜疑占据了他的心头,第三天就认定玛格丽特欺骗了他而发出了一封羞辱和谴责她的绝交信。然而,当他听到朋友祝贺他得到了“可以替他争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妇”玛格丽特之后,在虚荣心的作用下,立刻后悔起来,并给玛格丽特发出了请求宽恕的信。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阿尔芒心目中,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的分量要比对玛格丽特的爱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说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拥有名妓的虚荣而不是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正如书中玛格丽特当面怒斥阿尔芒时所说的那样:

“你,你不愿意让我知道你的景况,你要我保留我的虚荣心来满足你的虚荣心,你想保持我过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们思想上的差距,你,总之,不相信我对你的无私的爱情,不相信我愿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这笔财产我们本来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宁愿把自己弄得倾家荡产,你这种成见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为我会把虚荣当着幸福吗?一个人心中没有爱情的时候可以满足于虚荣,但是一旦有了爱情,虚荣就变得庸俗不堪了。”

人们常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不但没有变得丝毫崇高起来,反而变得更加堕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全然不顾玛格丽特维持巴黎名妓排场的费用其实是来自其他几个男人的供养这一事实,也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玛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所谓爱情是多么地微不足道。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情真正让玛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反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洗尽铅华,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

遗憾的是阿尔芒只是被动地听从玛格丽特的一切安排,丝毫没有考虑过应该和玛格丽特结婚之类的问题,也许在他的内心从来也没有相信过玛格丽特真正愿意脱离过去的生活。正因如此,在玛格丽特因了阿尔芒的父亲的要求给阿尔芒写了一封分手信后,他立刻就否定了玛格丽特为他付出的一切真情,立刻就抛弃了对她的一切爱情和信任,甚至没有想到应该去问一下这个变化是为什么发生的,尽管他明明知道父亲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反对他和玛格丽特继续来往。

更加可悲的是,作为法律专业毕业、理当擅长分析研究的阿尔芒,不但没有去研究推敲一下她为什么变心,反而粗暴简单地认定她就是因为不能甘于清贫贪图过去的虚荣才离开他的,甚至卑劣地对这个曾经爱过的女人进行了种种无耻的报复,哪里像是在对待一个自己爱过的女人啊!

我们也无法否认阿尔芒确实是爱玛格丽特的,只是他一直不相信玛格丽特也真正爱他,总觉得他的真正的爱情遭到了玛格丽特的戏弄和践踏。他的心胸是那么狭小卑劣,丝毫不懂什么叫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他的心里充满了怨,充满了恨,唯独缺少一份玛格丽特那样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真正的爱。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毕竟还是有爱的,尽管他表达爱情的方式不一定对,他对爱情的理解不一定全面,所以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才会写出这篇感人肺腑、流传千古的男人忏情录《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实在是来得太晚了一点。

我想,如果恋爱中的男人和女人们在遇到波折时,都能多几分真诚和信任,少几分虚荣和猜疑,这世上的许多爱情悲剧,或许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篇五:读《茶花女》有感

读《茶花女》这本书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记得那时候是抱着一种随便的心态去看这本书,但却被男女主角的爱情给深深地感动,同时也痛恨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的冷漠与无知。

在读这本小说之前,我一直认为是阿尔芒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读完全书我才发现,真正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的其实是阿尔芒的虚荣和猜疑。阿尔芒在巴黎读完大学取得了律师资格之后,并没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过着悠闲地生活,在电影院邂逅了玛格丽特并对她一见钟情,对她展开了追求。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在风月场中追求女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钱,一种是用情。虽然阿尔芒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有钱的小资,但是对于一个年花费十几万英镑的妓女而言这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感情还是打动了玛格丽特,她终究还是成为了他的情人,还让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爱情。

但面对玛格丽特的真情,阿尔芒却不肯相信,去猜疑玛格丽特。他向他的朋友炫耀,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占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心大过对玛格丽特的真情。就在玛格丽特的真情与阿尔芒的猜疑中,他们度过了好多个年头,直至阿尔芒父亲的出现,他劝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为了自己心爱的人的前途,听从了他父亲的话,离开了他,过回以前的生活。但失去阿尔芒的玛格丽特,却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玛格丽特了,知道最后郁郁而终。

我们不能够否认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情,那都是我们能够看见的,只是他一直都不相信玛格丽特会真正的爱他,他总觉得玛格丽特是在戏弄他、践踏他,他的心胸下载,与玛格丽特无私的爱比起来,真的那么的自私啊!世间上有多少情侣就是因为对方的猜疑而分开的呢?太多太多啦,所以如果你有心爱的人,请你相信他,哪怕结果会受伤害。

当然阿尔芒真的很爱玛格丽特,因为爱,他才会害怕失去,才会在确认了玛格丽特对他的那份真情后感到痛苦,感到后悔,写出这篇感人肺腑的茶花女,只是这个忏悔有点迟了。所以希望所有有情人,要珍惜对方,千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

我精心推荐

F. 谁能告诉我,茶花女和杜十娘故事的时代背景

<<茶花女>>是小仲马写的
杜十娘出自<<三言二拍>>
这些都是名著,到书店就能找到

热点内容
情人节说的暖话 发布:2024-05-20 17:15:56 浏览:466
浪花一朵朵播出频道 发布:2024-05-20 16:18:05 浏览:859
夏天樱花开了 发布:2024-05-20 16:15:44 浏览:600
拇指西瓜盆景 发布:2024-05-20 16:03:31 浏览:157
红梅花语 发布:2024-05-20 15:42:27 浏览:799
插花孔眼 发布:2024-05-20 15:42:25 浏览:530
磷酸二氢钾在盆栽 发布:2024-05-20 15:41:29 浏览:743
贵阳花心思花艺培训 发布:2024-05-20 15:37:20 浏览:324
2016情人节嘉祥的宾馆 发布:2024-05-20 15:35:52 浏览:36
道歉的玫瑰 发布:2024-05-20 15:30:54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