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与佛学
A. 写梅花的诗句以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诗人与好友相隔遥远只能凭驿使来往专互递问属候,诗人折梅的时候正好碰上驿使,就寄梅问候。折梅寄远人,以表祝福及思念。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江南没什么可以相赠,暂且送你一枝梅花吧。江南的风物何止万千,怎么会一无所有呢,其实,只不过眼前除了梅花就没有一样东西最能代表作者此时的心意罢了。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开篇就是“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初春时节,女子见到梅花开了,就回忆起以前和情人在梅树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去西洲折一枝梅花寄给江北的情人。由见梅到忆梅再到折梅,是女子感情的发展脉络,对于她来说,这梅花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是他们美好往事的触媒。因为思念情人,她要去西州,必然要打扮得光彩照人,这是“女为悦己者容”的表现,即使见不到“悦己者”,她也要以最美的形象,出现在曾经相聚的地方,展现出女子对爱人感情之深挚。
B. 有梅花精神的古代/现代名人(急求,越快越好!!)
先秦两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颍上县北管谷村人。春秋时杰出政治家。 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自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提出“仓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候,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山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 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曾借贷于监河候。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贫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 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甘 罗 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陈 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 ,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汉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桐城)人。好奇计。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封历阳候。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少受黥刑,又称黥布。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县城北)。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封淮南王。汉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张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属亳州市)人。其祖为韩贵族。秦灭韩后,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改姓名,隐于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韩王,良任司徒。韩王为项羽所父,复杂刘邦,为刘重要谋士。刘邦率军人咸阳,留恋宫廷生活,良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 还军霸上。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龙舒(今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发展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学校,兴办教育,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张叔等18人去京师从博士学习,归属后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学精舍讲堂,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为群郡县吏。
桓 谭(前23~后56) 字君山。东汉市国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擅长音乐,喜弹琴。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汉光武帝 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存,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后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时年70余岁。所著《新论》早佚,清人严可均《全汉文》存少数篇目。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发展较有影响。卒后,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谭纪念亭”,置“桓谭纪念碑”。
桓 荣 字春卿。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约公元前24~17)。谯国龙亢(今属怀远 县)人。东汉经学大师。据《续汉书》载:“荣本齐人,桓公之后,以谥命氏,迁于龙亢, 至荣六叶”。幼家贫,少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 业。汉建武十九年(43)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荣将“ 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关内候。80余岁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汉汝南细阳(今属太和县)人。少励清节,为乡里所重。举教廉,任清诏使,晋光禄勋主事,迁汝南太守宗资属吏。刚正无私、不畏豪强,常结交太学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与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诬隐入狱。次年释放。建宁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诬隐,死于狱中。
华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幼好学,通晓五经,尤精医学。沛国相陈珪、太尉琬多次荐举他做官,皆拒绝。一生行医,足迹遍及豫、皖 、苏、鲁,后世誉为“神医”。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治肠胃积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应用全身摩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又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与姿态,创造“五禽之戏”。功法流传后世,形成内容丰富、分支繁多之“导引学派”。曹操患头风症,多次请其医治,留做侍医,拒不从,遂为所杀。
左 慈 字元放。庐江郡(郡治今潜山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方士。旧方志称其在“天柱 山精思学道,得石室丹经”。为曹操军吏时,常在酒宴中摄取菜肴作乐,曾当众多宾客之面 ,即时钓苏州松江鲈鱼,取得四川生姜,并寄语川中购缎人增加购数,灵验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壶,肉脯一斤,自饮自嚼,可使随行百官皆醉饮。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隐形,百捕不得。后不知所终。
刘 馥(?~208) 字元颍。三国时魏沛国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为扬州刺史 ,单骑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创立学校,广屯田,兴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灌溉稻田,高筑城垒,多积木石草苫,并养鱼养畜,积极备战。建安十三年(108),孙权率兵10万围攻合肥百余日,而不能破。
三国魏晋: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含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 ,迁济南相,并扩充军人。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 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洛阳令周异子。建安三年(198)被喜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投奔孙策。曾率两千余兵,相继攻破皖城、寻阳、豫章、户陵等地,助孙策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策死,与 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占领刑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 ,试图南下消灭东吴。周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四忌,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 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败曹仁于南郡。战后授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军江陵。十五年,领军 进取西蜀,因箭伤复发,(含江西峡江)。精于音乐,有误,周良顾”之语。长子主,拜都骑尉,早卒。次子业都尉,后封都乡候。
小 乔 历史名媛。祖籍不详。东汉末,随父乔公(轶名)避曹操乱,定居于庐江皖县( 今潜山县)。建安四年(199)孙策、周瑜率军破皖城。策纳大乔,瑜纳小乔。今潜山县城北郊 有“乔公故址”和二乔倾倒妆残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则。三国时沛国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220)为羽林左监。明帝时曾任中领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间任大司农,为曹爽谋划,号称“智囊 ”。司马懿起兵讨魏时,范劝爽挟魏帝到许昌,爽不听。曹爽被司马懿所杀,范亦被诛,著 有《世要论》12卷,或称《桓范新书》。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徐荣所败,洪以己马赠操,又将家兵千余人并募兵数千人,与操会合,使操军复振。后从征张邈、吕布,以功任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献帝都许,任谏议大夫。以征刘表有功,迁厉锋将军,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候。明帝时,任后将军,更封乐城修,复任骠骑将军,卒谥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从弟。少好弓马,汉末从曹操为别部司马。从破袁术 ,攻陶廉,擒吕布,平黄巾军,迎献帝都许昌,皆有功,以仪郎督骑封都亭候。从平荆州, 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周瑜来攻,仁令部将牛金出战,牛被围,仁率数十骑解围,众服其勇 。转封安平停候。曹操讨伐马超,仁任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文帝即位,拜车骑将军 ,都督荆、扬、益诸州军事。进封陈候,任大将军、大司马。卒谥忠。
鲁 肃(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属定远县)人。出身土族,喜读书、好骑射。 曾赠三千斛米与居巢长周瑜,并结为友好,后被周瑜荐与孙权。孙权问以天下大计,肃道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为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肃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孙权联结刘备,共拒曹军,为孙权采纳。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主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吕 蒙(178~219) 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属阜南县)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 ,代统领其部。从孙权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劝其 多读史书、兵书,遂发奋,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汉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卒,代领其军,奉命守陆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阳、樊城,为大都督,直趋江陵,战 舰伪装商船,士卒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将傅士仁归降,占领荆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东汉市国谯(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为曹操收养。授虎豹骑。以镇压灵丘黄巾军有功,封灵寿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将军从曹洪与刘备部战于下辩,升中坚将军,次年九月,领中领军。延康元年(220),为镇西将军,进封东乡候。黄初三年,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后任中军大将军。七年,曹睿即位,受遗诏辅政,封邵陵候,授大将军。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马,每次出征,与将士同甘苦, 军赏不足,动用家财,奖励士卒。后因病回洛阳。卒谥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 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 阳。在位期间,效法汉文帝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制订“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门阀统治开始确立。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诗。所 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现存诗歌约40首。有《典论》5卷、《 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谥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曹丕即帝位后,屡次将其贬爵徒封,郁郁不得志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对``五言诗发 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国魏谯郡 (含濉溪县临涣)人。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 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通,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 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笔露。其朋友山涛( 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国时吴国庐江郡(治今潜山)人。历任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在天文、数学领域多有成就。他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观察天象的经验,制作“浑仪”(即天球仪)。“浑仪”圆周为一太零九寸五分,灵巧而实用, 撰有《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今测定为23.5度),为我国天文家作出重要贡献。在数学上,研究出圆周率为π=3.1555,为当时一项重要数学成 就。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时。甘露二年(266)被吴主孙皓以“酒醉失礼”杀害。
刘 伶(约221~292) 字伯伦。晋沛国(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将军。晋武帝时对策,申述“无为而治”之义被黜。司马氏擅权,伶纵酒放浪以示对黑暗统治的满及对礼法的 蔑视。党乘鹿车;携壶酒,使人荷锹相随,道:“死便埋我”。与阮籍、嵇康等合称“竹林 七贤”。有《酒德颂》较革教员。另有诗《北芒客舍》等。
恒 温(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违法,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伥,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讲,连败前秦军。十二年, 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州军事。二次北伐,抵伊水,与姚襄距水面战,大败姚军、收 复济阳。封南郡公。后加授并、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吏。率兵五万,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粮道被前秦断截而败归。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后废司 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有文集20卷传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 (今濉溪县临涣)人。桓景之子。初为大司马参军, 授淮南太守,进督豫州十二郡和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任建威将军、历阳太守等。与谢玄共 破王鉴、张蚝等,以功封宣城县子。又进都督豫州诸军事、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与谢玄 、谢琰在淝水之中大败符坚,以功封永 县候,进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后,迁都督 江州、荆州十郡、豫州4郡军事,任江州刺史,征拜护军将军。善音乐,为江左第一,并以 吹笛著名。杜牧《润州》诗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据其笛曲改编。卒于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烈。
戴 逵(约325~395) 字安道。东晋谯郡 (今濉溪县临涣)人。后居会稽剡县。博学多能,“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少时曾以白瓦屑和鸡蛋汁作郑玄碑,时称绝妙。曾就学于范宣。所画人物、山水、走兽“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 谢赫《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著录其画作《阿谷处女图》、《孙绰高士像》、《胡人弄猿画》、《董威辇诗图》、《濠梁图》、《孔子弟子图》、《金人铭》、《三马伯乐图 》等。擅长雕刻及铸造佛象。首创干漆夹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与顾恺之壁画“维摩诘象”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并称“三绝”。毕生以艺术创造为乐,不趋荣华 ,远避权贵。太衬王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为王门怜人。”孝武帝“ 束帛”聘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固辞不就,远去吴地避之。另著有《释疑论》、《竹林七 贤论》2卷(已佚)、《闲游赞》、《水赞》、《琴赞》、《高兴赋》、《流火赋》、《酒赞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彦德。南朝宋庐江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 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 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彦德。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敬容(?~549) 字国礼。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国:
朱 温(852~912) 原名朱全忠。砀山人。唐乾符四年(877)与次兄朱存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 立大齐政权时任州防御使,后叛巢降唐,破巢军,唐昭宗赐名为“全忠”。天复元年(901) 晋封为梁王。唐昭宗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杀唐朝末帝李 , 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号梁,为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惨杀。 葬于河南伊阙县,号宣陵。
朱友贞(888~923) 后梁末帝,朱温子。朱温即帝位,封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 马步军都指挥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 、开封尹。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 。凤历元年(913)即帝位。36岁卒。
杨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庐州合肥(今长丰县)人。唐末起兵据庐州 。中和三年(883)任庐州刺史。后又击败毕师铎和秦彦,杀宣州刺史赵鍠 。龙纪元年(889)任 宣州观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杀孙儒,入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占据淮南、江东等地。后 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陈 翥(982~1061) 字凤翔,号虚斋,别称闭户先生。出生于世宦之家。14岁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将自家数百亩山地用作泡桐的生产和研究,写成中国和世界上 最早论述泡桐的专著《桐谱》,对泡桐的种类、习性、种植、采伐、用途等都作了较为全面 的介绍。著作甚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释、道、农、医、卜算,计26部、182卷。 曾纂修《陈氏宗谱》。现仅有《桐谱》传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圣间举进士,历任大理监 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 、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 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其事迹为旧小说和戏曲取为题材,流传日广,被作为“清官” 形象,为历代民众所称颂。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中华书局于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让子。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询荫调河 南主簿。与钱惟寅、欧阳修为忘年交。历任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税。召试赐进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补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 所作诗歌深远古淡,间出奇巧,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极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载记 》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等。
高太后(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后。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高琼曾孙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猎经史,颇有才干,长期任内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继位,念其舅家皆勋臣名半,欲为其营建府第,高亦不许,神宗多次劝说,始允赐高家一 远离望春门外空地,而一切费用全由其付给。哲宗9岁继位,高以太皇太后名义听政,任用 司马光,文彦博为相,废除王安石新法,割安缰、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给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时,宋宁熙二年(1069)举进士,历南康长恒尉、泗州录事参 军、御史检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辞官还乡,先后稳居春秋山、龙眠山等地,号龙眠 居士。好古博学,长于诗,工书法,尤擅长绘画。其画法受顾恺之影响,又师法于吴道子, 所创“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亦善画山水,间有花鸟杂画之作 。南宋机师古、元代赵孟 、张渥、至明、清的仇英、丁云鹏、陈老莲、肃云从等著名画家 ,无不祖述其白描画法。主要作品有《西园雅集图》、《罗汉图》、《揭钵图卷》、《五百 应真图》、《考经图卷》、《五马图》、《龙眠山庄图》等。
方 腊(?~1121) 旧名朕。出身贫苦,以种田和箍桶为业,曾到浙江青溪县(今淳安) 帮工。因不堪花石纲之扰,利用明教组织发动饥民“仗义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园(今淳安叶家村洞源)中誓师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建立农民政 权。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歼两浙都督蔡遵、颜坦所部5000余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万人马攻克睦州,旋又连克歙县、休宁、杭州。半年内攻占6州52县。宋王朝派童贯率15万 军队镇压,义军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载等人叛变,接连失利,杭州、青溪相继失守,后退守 帮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军攻入帮源,因叛徒告密,方腊等义军将领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义。余部在吕师襄等人领导下转战温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吕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宋寿州(今属寿县)人。吕好问 之子。初授承务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阳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枢密院编修官。 靖康元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八年,任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敢 直谏,因忤秦桧被罢官,提举太平观。卒谥文清。其诗深受江西诗派影响。小词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著有《东莱先生诗集》20卷、《紫微诗话》、《童蒙训》2卷、 《官箴》。
宗 杲(1107~1163) 字县晦,号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 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张商英求铭。张称其为“英爽衲子”,字“妙喜”。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参谒禅师园悟克勤。禅师道:“薰风向南来,殿阁生微凉”。遂豁然领悟。 得园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辨闻名。绍兴七年(1137),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 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 洋屿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圆 寂后谥“普觉”,
C.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什么意思
1、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首先即是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与小的境界与认识也就是说宇宙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无量无边,无垠无涯的。 一朵花一个世界,一片叶子有一个天堂,一沙一无穷尽的宇宙。
2、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就是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一片菩提叶就代表着一棵菩提树。从深沉上理解,一朵花虽然没有一个世界那么大,但是一朵花所涵盖的一切与一个世界所涵盖的一切是没有区别的,一片菩提叶虽然不能和整个菩提树相比其外在的形状大小,但是一片菩提叶所含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与一棵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性菩提智慧是没有区别的。
3、。言下之意就是整个世界是一体的,是共性的,花虽然很小,但是它涵盖了整个世界的体性,叶虽然只是一片菩提叶,但是它代表着整个菩提树所具有的菩提智慧,就如佛性是大千宇宙中众生的共性,虽然说一个众生与大千宇宙相比是渺小的,但是他所具备潜隐的佛性是无上的,是涵盖着大千宇宙中的一切智慧。
4、《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亦有“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之说法。
(3)梅花与佛学扩展阅读
1、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一句诗句,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
2、《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参考资料网络-一花一世界
D. 佛教中莲花代表什么
在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野游逗土的莲花千瓣以上。莲花表示由烦恼而至清净,因为它生长于污泥,绽开于水面,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一层涵义。而莲花除了莲瓣,还有莲蓬、莲子,莲瓣、莲蓬可观赏,莲子可食用;莲子又可生长,栽培更多的莲花。莲花开放于炎热夏季的水中,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也就是在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这都是莲花所表征的美德。所以,比喻从烦恼得到解脱而生于佛国净土的人,都是莲花化生的磨槐。 三界的众生,以淫欲而托生,净土的圣人,则是以莲花而化身,因此,莲花表示清净的功德和清凉的智慧。对于圣人而言,是无形的,颢现于凡夫之前,便以人间所熟悉的形象来表现。所以,我们所见的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都是以莲花为座;或坐、或站,都在莲台之上,是代表著他们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客:佛教用莲华是什么意思? 僧:我国用梅花作国花,是象征我们的民颂卖族精神,佛教用莲华,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为法性平等,法力无边,其救度众生的功能,如水滋润万物。莲华性习水,且有花则实,好比众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离诸热恼,圆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别的花当然也可以,但有形不应名之过。如用兰花或玫瑰,你定会说,佛法渊博,犹如大海,应用莲花较为合理。我想这是很可能的事。附带的说明一点,我们众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莲花,是弥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愿力所成,好像我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一样,如明此理,就不会感到奇怪。(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佛菩萨为什么都坐莲花,而不坐其它之花呢? 莲花(学名Nelumbonucifera)表征清净无染,光明自在的意思,因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种美德与特征,佛陀喜欢拿莲花作譬喻。 众生轮回六道,沉迷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不知决觉悟,越陷越深。慈悲的佛陀就告诉我们说:五欲六尘之欲乐,沾不得,染不得,应该体会五欲六尘空幻不实,如幻如化,要出离五欲六尘才能解脱自在,修学佛法者,要效法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之精神。 莲花在佛门中,为佛菩萨所常拿来作譬喻,表征著清静、无染、光明、自在、解脱之义。其它之花,佛陀就较少比喻,佛陀坐莲花显的很庄严,清净自在,安详无比;假使佛陀坐在茉莉花上,不是显得怪怪的吗?不但不庄严,而且佛陀当下就显得没有气质了,逊色多了,不是吗?(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其他相关文章
E. 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的作者是什么代诗人
转自某网友
“不经一翻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
这是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在向演员们传授技艺经验时说的话,也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受。
《谈勤奋 》
天才的身边总是跟着勤奋二字,确实“不经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是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老先生向青少年演员传授技艺时说的,也是他发自肺腑的感受。亦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勤”是成为天才的根本。
我们看到,一切有成就的人,无模核不是经过勤奋的努力成就他们的丰功伟绩的。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一生就是在勤奋中度过的,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工作和实验上。他发明了许多的东西,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被人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血汗。”这是爱迪生用自己的经验给“天才”所作的正确解释。“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法国大文学家福楼拜经常用这句话教导莫泊桑。事实证明了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莫泊桑在福楼拜的指导下,勤学苦练,从二十岁就开始勤奋写作,直到三十多岁才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而那时他的习作草稿在书房已堆积得与书桌一样高了。映入脑海的又是“勤”。
没错,“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刻苦勤奋的能力。”有许多事例都证明了这一点。李时珍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医学家。他一生奔波于祖国的大江南北,耗尽毕生精力才写了《本草纲目》。今天,那些有着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也无不是依靠“勤”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同志攀登数学峰巅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事迹,已在人们中间广为传颂。他的成就不也是靠“勤”吗?那整整六麻袋的稿含码塌纸就是他“勤”谈圆的最有力的见证。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奋地学习,勇敢的进取,是一切成功的秘诀;安于现状,畏缩不前,不管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都会使人没有出息。珠峰高度有限,而攀登之道无穷。前进,是绝无止境的。但是如果不勤奋努力,不要说攀登,即使是挪动一寸也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看到勤奋者与懒惰者的区别在于“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惟有勤奋者,才能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知,才能不断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人的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勤奋向上的倾向,这是人类在同大自然搏斗中积累而成的。但若不加以刻意培植,那么勤奋也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人。因此,一个人要把宏伟的志愿与勤奋结合起来,这样才有所作为。
F. 具有梅花的精神的名人
先秦两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颍上县北管谷村人。春秋时杰出政治家。 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自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提出“仓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候,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山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 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曾借贷于监河候。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贫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 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甘 罗 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陈 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 ,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汉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桐城)人。好奇计。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封历阳候。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少受黥刑,又称黥布。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县城北)。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封淮南王。汉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张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属亳州市)人。其祖为韩贵族。秦灭韩后,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改姓名,隐于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韩王,良任司徒。韩王为项羽所父,复杂刘邦,为刘重要谋士。刘邦率军人咸阳,留恋宫廷生活,良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 还军霸上。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G. 济群法师《初入佛门的四点意见》
有幸到丹霞山参加学佛夏令营,能够在这七天内同大家一起探讨佛法,我感到很高兴。学佛夏令营近年来在台湾等地很盛行,台湾的佛光山、圆光佛学院等各个道场,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如小学生夏令营、中学生夏令营、大学生夏令营、教师夏令营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广到教育界。但在大陆举办类似的夏令营还属首创,因此我们大家珍惜这次哪春机会,同时我也由衷地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能带动起国内知识青年学佛的风气。
学佛夏令营的举办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对于一个初学者,想进入佛法的殿堂诚非易事,为此,我给大家提供四点意见:
一、从无心进入佛法
大家来这里来参加学佛夏令营,虽然人是到了,对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还有牵挂之心,或是对家庭的牵挂,挂念父母妻儿;或是对学业的牵挂,暑期作业还没有如期完成;或是对事业的牵挂,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带着这些牵挂来的,那就很难保证你在这七天时间没会有多少收获。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既然到这里参加夏令营,至少在这期间必须把家庭、学业、事业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牵挂之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专心地学习佛法。
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庙里来学习佛法,不能对寺院生活妄加评论,因为我们对寺院的生活、规矩还不了解;更不能对出家人妄加评论,我们要以恭敬的心去对待所有的师父,只有从恭敬中才能增长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们因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评论,就会在无意中产生罪过,结果只会和你们来学习佛法的目的相违背。
另外,我们到山上来是为了学习佛法,不是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饮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维摩诘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病了,文殊菩萨带领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一直讲论佛法,过了中午还没饭吃,这时就有人提议:到你家里来,怎么到这个时候还不招待?维摩诘说:你们是为法来,不是为食而来。同样,你们到山上参加夏令营,也要怀着这样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学到佛法。
进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还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他成长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从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你们既然到山上来学习佛法,我希望你们暂时把这些观念放一放,待学习佛法之后,可以再用你们的思想去比较,然后决定如何取舍。
无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空掉,用空灵的心境来学佛法,就像一个杯子,如果里面盛满水,势必无法再往里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里添水。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牵挂心以及固有的观念去掉,便学不到佛法。
二、从信心进入佛法
佛法的体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佛法的信仰,解是对经论的理解,行是依理论产生实践。佛法与哲学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哲学但有理论,而佛法既有哲学的理论搜李,又有科学的实证。
但佛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学佛须先有信仰。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高深的佛法理论,一时难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现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来世,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只有以信仰来接受。平时,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自己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坐飞机时,我们感觉不到飞机的运动,其实飞机跑得很快;坐船时,我们看到两岸的青山在移动,其实是船在跑。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常常是错觉,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需要靠信仰的力量来接受佛法。佛经里面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信仰既李漏耐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论》曰:“信如手”,我们的生活是靠双手来创造,同样的,佛法的学习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假如我们没有信仰,那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益,就只能入宝山而空手归。
所以在佛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佛法的信仰与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基督教和天主教强调的是“信者得度”,但学佛仅仅有信仰还不够。没有解和行,照样得不到佛法的益处。信仰只是我们学佛的契入点,要进一步修行乃至了脱生死,还需要通过解和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从疑心进入佛法
佛法的学习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并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还多少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成份,只有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才能够学好佛法。
我们来到丹霞山,会看到很多出家师父在大殿念经或在禅堂坐香,作为一般游客,随便看看也就走过去了,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们到这里来学习佛法,就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这些师父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抛弃红尘?为什么要抛弃物质享受?他们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会去探讨,去学习,去实践。
又如我们学习教理,肯定会对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这就需要向法师们请教,对佛法的认识才能提高。在学习教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佛教的许多观念与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没有,可是佛法讲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这样认为,那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只有勤于提问,勤于思考,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或对人云亦云,那是学不到佛法的。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的修行就提倡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说,你的怀疑有多大,你所能够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么都不怀疑,麻木不仁,马马虎虎就过去了,那就什么也不懂了。所以禅宗祖师叫人参话头,起疑情,其中有个问题是“父母没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想你们谁也没有想过。而禅师们就将此类话头作为修行的途径,一直参,一直参,甚至参到脸也肿了,脚也肿了,浑身都肿了,突然间碰到一种条件的刺激,一下子就开悟了。这就说明,只有通过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没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并不矛盾的,怀疑是为了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四、从悟心进入佛法
凡夫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原因就是迷。
迷也就是无知: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生前,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死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从来都搞不清楚。正因为我们的迷导致了生死流转,所以要解脱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彻底的觉悟。佛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觉悟和智慧才能进入佛法。
佛法在哪里呢?可能有人会认为在寺院里、在经教中。其实这种答案只是对了一半,佛教里有部经典叫《金刚经》。经中讲:一切法都是佛法。禅宗祖师也有过类似的开示:“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无非中道”,祖师还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道在什么地方?佛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呢?就要有一颗智慧的心。
禅宗里有许多祖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开悟的,并不是在大殿里念经念开悟的,也不是在佛堂里拜佛拜开悟的。有位祖师叫灵云禅师,有一次他在房间里用功修行,出来时看到外面的桃花开得火红一片,刹那间就开悟了,他当时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是见到桃花而悟道,还有位比丘尼是因见到梅花而悟道,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
同学们到这里来参加夏令营,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无论是从出坡劳动中,还是从坐禅诵经中,或是从课堂听讲中,都要能够用你们的智慧去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你们才可以进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
以上是我给大家提供的进入佛法的四点方便,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夏令营生活,能够如愿以偿,法喜充满,谢谢。
有幸到丹霞山参加学佛夏令营,能够在这七天内同大家一起探讨佛法,我感到很高兴。学佛夏令营近年来在台湾等地很盛行,台湾的佛光山、圆光佛学院等各个道场,每年都要举办各种形式的夏令营,如小学生夏令营、中学生夏令营、大学生夏令营、教师夏令营等等,以此方式把佛法推广到教育界。但在大陆举办类似的夏令营还属首创,因此我们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同时我也由衷地希望,通过这次夏令营,能带动起国内知识青年学佛的风气。学佛夏令营的举办目的是普及佛法,常言道:“禅门深似海,佛法大如天”,对于一个初学者,想进入佛法的殿堂诚非易事,为此,我给大家提供四点意见: 一、从无心进入佛法大家来这里来参加学佛夏令营,虽然人是到了,对外面的世界可能或多或少还有牵挂之心,或是对家庭的牵挂,挂念父母妻儿;或是对学业的牵挂,暑期作业还没有如期完成;或是对事业的牵挂,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知如何……如果是带着这些牵挂来的,那就很难保证你在这七天时间没会有多少收获。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既然到这里参加夏令营,至少在这期间必须把家庭、学业、事业通通放下,不要有任何牵挂之心,也只有这样,才能专心地学习佛法。其次,不能有是非得失之心。到寺庙里来学习佛法,不能对寺院生活妄加评论,因为我们对寺院的生活、规矩还不了解;更不能对出家人妄加评论,我们要以恭敬的心去对待所有的师父,只有从恭敬中才能增长自己的功德。如果你们因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寺院生活而妄加评论,就会在无意中产生罪过,结果只会和你们来学习佛法的目的相违背。另外,我们到山上来是为了学习佛法,不是为衣食住行,所以不能在饮食住房方面存有得失之心。《维摩诘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病了,文殊菩萨带领百千弟子前去探望。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一直讲论佛法,过了中午还没饭吃,这时就有人提议:到你家里来,怎么到这个时候还不招待?维摩诘说:你们是为法来,不是为食而来。同样,你们到山上参加夏令营,也要怀着这样的心情,不能存有是非得失之心,才能学到佛法。进入佛法大海,最重要的还要消除固有的思想观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他成长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文化教育,从基础的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佛教的某些思想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你们既然到山上来学习佛法,我希望你们暂时把这些观念放一放,待学习佛法之后,可以再用你们的思想去比较,然后决定如何取舍。无心就是把自己原有的思想观念空掉,用空灵的心境来学佛法,就像一个杯子,如果里面盛满水,势必无法再往里面倒,只有把杯中原有的水倒掉了,才能往里添水。学习佛法也是这样,如果不能把得失心、是非心、牵挂心以及固有的观念去掉,便学不到佛法。 二、从信心进入佛法佛法的体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佛法的信仰,解是对经论的理解,行是依理论产生实践。佛法与哲学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哲学但有理论,而佛法既有哲学的理论,又有科学的实证。但佛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学佛须先有信仰。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高深的佛法理论,一时难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现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来世,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只有以信仰来接受。平时,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自己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坐飞机时,我们感觉不到飞机的运动,其实飞机跑得很快;坐船时,我们看到两岸的青山在移动,其实是船在跑。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常常是错觉,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需要靠信仰的力量来接受佛法。佛经里面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大智度论》曰:“信如手”,我们的生活是靠双手来创造,同样的,佛法的学习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假如我们没有信仰,那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益,就只能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在佛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佛法的信仰与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基督教和天主教强调的是“信者得度”,但学佛仅仅有信仰还不够。没有解和行,照样得不到佛法的益处。信仰只是我们学佛的契入点,要进一步修行乃至了脱生死,还需要通过解和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从疑心进入佛法佛法的学习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并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还多少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成份,只有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才能够学好佛法。我们来到丹霞山,会看到很多出家师父在大殿念经或在禅堂坐香,作为一般游客,随便看看也就走过去了,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可我们到这里来学习佛法,就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这些师父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抛弃红尘?为什么要抛弃物质享受?他们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会去探讨,去学习,去实践。又如我们学习教理,肯定会对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这就需要向法师们请教,对佛法的认识才能提高。在学习教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佛教的许多观念与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不同的。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没有,可是佛法讲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这样认为,那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只有勤于提问,勤于思考,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或对人云亦云,那是学不到佛法的。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的修行就提倡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说,你的怀疑有多大,你所能够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么都不怀疑,麻木不仁,马马虎虎就过去了,那就什么也不懂了。所以禅宗祖师叫人参话头,起疑情,其中有个问题是“父母没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想你们谁也没有想过。而禅师们就将此类话头作为修行的途径,一直参,一直参,甚至参到脸也肿了,脚也肿了,浑身都肿了,突然间碰到一种条件的刺激,一下子就开悟了。这就说明,只有通过大疑才能大悟。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没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并不矛盾的,怀疑是为了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四、从悟心进入佛法凡夫为什么会流转生死呢?原因就是迷。迷也就是无知: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生前,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死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从来都搞不清楚。正因为我们的迷导致了生死流转,所以要解脱生死痛苦,就要有悟心,也就是彻底的觉悟。佛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有了觉悟和智慧才能进入佛法。佛法在哪里呢?可能有人会认为在寺院里、在经教中。其实这种答案只是对了一半,佛教里有部经典叫《金刚经》。经中讲:一切法都是佛法。禅宗祖师也有过类似的开示:“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无非中道”,祖师还告诉我们:“平常心是道”。道在什么地方?佛法在什么地方?其实就在日常生活中。但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佛法呢?就要有一颗智慧的心。禅宗里有许多祖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开悟的,并不是在大殿里念经念开悟的,也不是在佛堂里拜佛拜开悟的。有位祖师叫灵云禅师,有一次他在房间里用功修行,出来时看到外面的桃花开得火红一片,刹那间就开悟了,他当时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这是见到桃花而悟道,还有位比丘尼是因见到梅花而悟道,这样的例子简直举不胜举。同学们到这里来参加夏令营,在这七天的时间里,无论是从出坡劳动中,还是从坐禅诵经中,或是从课堂听讲中,都要能够用你们的智慧去观察思考,只有这样,你们才可以进入佛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以上是我给大家提供的进入佛法的四点方便,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夏令营生活,能够如愿以偿,法喜充满,谢谢。
H. 佛教的四大植物是什么呢
中国四大芳香植物:芸香、甘草、桂皮、茴香;
中国四大观赏植物:杜鹃、梅花、报春、内兰花;
中国容四大珍惜植物:银杏、珙桐、水杉、桫椤;
中国四大国花候选植物:牡丹、菊花、梅花、兰花
。。但是佛教四大植物是什么?你打错字了?
你问的什么?没说清楚,我再说一下吧。
佛教四大吉花:优昙华、曼陀罗花、莲花、山玉兰
佛教四大圣树:菩提树,娑罗树,阎浮树,苾刍树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
佛教四大道场人物: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王
佛教四大译师:真谛、不空金刚、鸠摩罗什、不空三藏
“四大皆空”的空:地、水、火、风 (气、水、土、火)
以上是提到“佛教”和“四大”的大多回答,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