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樱花
『壹』 日本的樱花和武士道有什么联系
日本的樱花和武士道没有必然的联系,唯一的关联是樱花的特性和武士道的剑道精神有相似点。花的开放有一个特点:一起绽放一起凋落,在最灿烂的时候凋零。这就强调了一个集体的凝聚性和日本武士道的剑道精神层次上有一个共同的联系点。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日本的武士道和樱花在某种层面上一定的联系。
在日本武士精神当中,他们认为武士的死恰如樱花凋零,轰轰烈烈,毫不犹豫。一个武士如果在他最后的时刻选择切腹自杀的话,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值得称赞的行为,不管他生前犯下了什么错有什么耻辱的过往,在他切腹的时候,这一切就得到了一个升华,一切都已经画上了一个句号。
『贰』 在日本 樱花与武士的关系
在中国,倘若提起日本的武士道,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残忍、血腥、野蛮和杀戮。而提起樱花,人们则往往会想到美丽,圣洁与纯真。人们往往把他们看作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而事实上,在日本,人们却常常用樱花来比喻武士。而且武士道精神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与樱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众所周知,樱花作为日本的国花,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樱花盛开时曼妙多姿,圣洁美好,漫山遍野一片生机盎然,总能让人们心中荡起无限激情的涟漪,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璀璨和光辉;而她的花期仅仅是四五天,如此的短暂,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就能全部凋谢,没有一朵流连枝头,只剩下漫天飞舞的樱花,像一场樱花雨,悄悄的润湿心田,带给人心灵的洗礼与震撼。
樱花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毅然决然地走过,不带有一丝的踟蹰。留给人们的,唯有那全樱盛开的壮丽和落樱缤纷的凄美。日本人爱樱花,既爱她短暂而唯美的盛开,也爱她毫无留恋的凋落。日本人很欣赏樱花这种壮烈的性格,欣赏她凋落得一尘不染,欣赏她的毅然决然。因此,樱花的精神也是日本文化的精神底色。樱花的这种凋谢之美,更深深的镌刻于日本国民的心中,并对武士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受樱花精神的影响,日本武士认为自己的一生,更应生若樱花,他们恪守着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绽放美的极致,即使死,也应该果断离去,正如落花一瞬,凄美壮观,一生无败。
樱花最美的一刻是凋谢,而武士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即是武士生命之花凋谢时的死亡。
武士道曾吸取过儒家和佛家的思想,因此在武士文化中,宇宙被认为是虚无的,而人的生命亦是有限而且短暂的,终究会死去。基于此,武士们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是它的高度,正如《日本道徳思想史》(注1)中所言:“武士が命を惜しまない(武士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认为,人生的重点应该是在于如何能够像樱花一样,活得绚丽,死得凄美。他们追求的境界,不是生命之花绚烂后的慢慢凋零,而是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为主尽忠,然后就毫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日本道徳思想史》(注2)中所云“みな奉公の无代提供、自然の时、粉骨を至して主の感を见よ(大意:(武士们)都不计代价的为主效力,在适当的时刻,为主人粉身碎骨在所不辞)”。另外,日本的一首军歌《歩兵の本领》中也曾唱到:“万朶の桜か襟の色花は吉野に岚吹く大和男子と生まれなば散兵线の花と散れ”(作词:加藤明胜作曲:栗林宇一歌词大意:队伍中那些红色的领章就像千万朵花枝繁茂的樱花,花儿在吉野吹起风暴(吉野:樱花名地)生为大和男儿就该像散兵战线上散落的花儿一样战死在沙场)。这首军歌恰如其分的将樱花与武士道精神联系在了一起。
另外,武士切腹自杀,也是樱花精神典型的一个例证。在中国人眼中往往这样认为,武士自杀是要以死来洗刷耻辱,或者是感觉输不起了,已无路可走。而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尽过了最大的努力,自己的心愿也已经了结,在自己的一生中,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而此时,就应该象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毫无留恋的凋谢。武士的死,在更多意义上,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觉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一种满足,更是对神圣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以上是樱花的凋零之美对武士道的影响。当然樱花对武士道的影响不仅限于此。樱花一同开放一同凋落的品性也曾深深的影响着武士的集团精神,使之注重共性的唯美,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喜好,也会渐渐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美好的樱花走过,给武士道精神,留下一抹淡淡的芳香……
『叁』 既然日本都有 花属樱花 人属武士的说法 为什么日本国花是菊花呢
日本的国花是菊花!! 菊花是日本皇室专用的,民间只有在重大事件时候老百姓才可以戴,比如婚礼什么的。所以很少看到日本人佩带菊花什么的,但是婚礼等重大场合你看下吧,主人公腰带什么的都是菊花!
樱花在日本被称做武士之花,或者死亡之花,表示为了瞬间的灿烂即使死亡也在所不惜,日本人除了极道人物或者武士家族外是不会在家里种樱花的,说是这样不吉利。但是会种菊花,表示富贵的象征。
很多人误会是樱花是因为平时看到的影视剧作什么的都是樱花什么什么什么的,那是因为老百姓不准用菊花,而樱花又是日本所宣扬的民族精神代表,表示为了瞬间的灿烂不惜身死,所以经常被外人误会,实际上,日本的国花是菊花!
『肆』 "花推樱花,人数武士"的意思
"花推樱花,人数武士"的意思是最美的花当数樱花,最厉害的人当数武士。
樱花在日本被当作了武士的象征,因此有“花推樱花,人数武士”的说法。每年的樱花季末,千千石公园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观樱火宴”。
日落之后,200多名古装武士手持火把在落樱缤纷的公园巡游,以400多年前的历史为蓝本,再现那段勇状且幽玄的历史画卷,传统感十足。武士们表演的初衷已经不再是宣扬武士道精神,而是增强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鼓励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4)日本武士樱花扩展阅读
樱花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奈良时代(710-794年),说到花,就是指梅花,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年),樱花成了主角。7世纪,持统天皇特别喜爱樱花,多次到奈良的吉野山观赏樱花。日本历史上的第一次赏樱大会是9世纪嵯峨天皇主持举行的。
庆长三年(1598年)3月15日,丰臣秀吉在京都醍醐寺举行的赏花会,以其豪侈华丽而名标史册。当初,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到江户时代(1603-1867年)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中,形成传统的民间风俗。
现代,日本政府把每年的3月15日-4月15日定为“樱花节(祭)”。日本人喜爱樱花,认为它象征日本武士道绚烂而短暂的美学。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日本人尊为日本精神。
『伍』 花是樱花 人是武士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樱花是日本文化的图腾,日本人的骨子里认为樱花是其生命最重要的象征,“宁愿短暂,只要灿烂”是日本人将武士比做樱花所取的原意,因为樱花在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将要凋谢的时候。因此,日本人把樱花与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零,就如同武士最光彩的时候,也就是他抛洒热血效命疆场的时候。
将武士比做樱花,也有寓意人生的悲观无常和凄美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悲情心结之意,所以说,日本人可以把死亡看作是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的一种景观,而这种超越生死的超然心态从日本人与佛教的关系中也能找到根据,日本人出生的时候去神社洗礼,结婚时又大都采用教会式,而当吹灯拔蜡时又毫无例外的都用佛教仪式做最后的生命告别,外人对日本人的宗教观百思不解而日本人自己却乐在其中。但在日本的所有宗教中,佛教,无疑是对日本人影响最深的,究其原因,就是佛教尤其是禅宗的轻生、出世、信仰命运等人生观教义与日本人的悲观主义心态极为契合,是佛教,使武士对于命运有一种镇静之信托,对于前途所不能避免之死,有一种安之若素安之如归的自然心态。从日本人的审美倾向亦能看出日本人的悲观主义思想,与中国人看戏喜欢看喜剧看大团圆结局不同,日本人无论是看书还是看戏,大都喜欢看悲剧,百十年来热映不衰的演绎日本古代“47浪人”为主复仇的悲情剧《忠臣藏》是之,前几年风靡一时的小说及根据小说改编的悲情剧《失乐园》亦是之。其实,这些小说、戏剧、电影的故事情节都很老套,但却都蕴含着人生短暂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必将付之流水的悲情意识,因此,他们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是因为戏里同样体现着日本人的悲情情结。
『陆』 日本的樱花,为什么会成为日本武士的象征
说起日本旅游,人们不得不去观赏的就是富士山脚下的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也是日本的象征与标志,它在这个民族文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樱花的盛开不但让日本上层阶级十分喜爱,也经常被认为是日本武士的象征。那么,日本樱花与武士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呢?其实是精神品质相符。
尽管日本樱花盛开时美得不可方物,但是樱花花期十分短暂,在盛开之后全部尽数凋谢。这一方面也恰恰符合了日本武士在遭遇失败后的自我了断,毫无留恋的精神品质。赏花如赏人,不同民族所欣赏的花,也代表了这个民族中人们的性格特征。
『柒』 樱花落下,死亡将近,原来这才是日本的武士道
花为樱花,人为武士。
武士道恰如日本的樱花一般在日本人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樱花绚烂而又倏然消逝,武士精神也是如此,留下痕迹之后便已凋零🥀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武士道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叫做宫廷里的卫士,后来在唐朝的“白江村之战”中输给中国,而全面开始学习东方文化,“武士”一词也传入日本,直到公园8-9世纪的日本的镰仓幕府时代,武士才真正作为一个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武士的价值规范:武士道!
忠诚、名誉、诚信、义理,是武士道的核心,忠诚、诚信与义理自不必提,名誉何从说起呢?
这就得说到那残忍的“剖腹自杀”:一刀下腹自左往右,一刀上腹自上而下,一个“十”字彰显了他们所推崇的“勇气与忍耐,以此来维护自尊和名誉,之所以选择腹部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腹部是爱情和灵魂最好的栖息地!
对武士道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公园6世纪中叶由东土大唐传入锋丛的佛教,佛教讲究人生无常,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消失,而是另外一种新生,近乎日本的物哀文化,武士们全然地接纳了这种生死观,正如《叶隐》一书所言:武士道,就是死亡的代名词!
二战之后,为了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辟,美国对日本进行了“非武装改造,同时天皇走下神坛,武士道核心的“忠”失去了依靠,从此“尚武”一蹶不振。
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在1970年11月25日这一天在日本自卫队东部军部呼吁大家重拾武士道,然而却得不到回应,最后剖腹自杀以身示范,最后一丝丝武士道精神也丧失殆尽!
尚武精神,随着时代的春脊变更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曾经的日本武士忠心护主,谱写了一曲曲名曰“名誉”的生命挽歌,现在的日本以一种新的方式继续着银森樱武士道精神,或许是待人以诚的文明、或许是精益求精的品质、又或许,是什么呢?什么🤔
武士道,道可道,非常道!
『捌』 日本人为什么不在庭院里种樱花
因为樱花在日本被称做武士之花,或者死亡之花,表示为了瞬间的灿烂即使死亡也在所不惜,日本人除了极道人物或者武士家族外是不会在家里种樱花的。
日本人认为樱花和其他花不同,是特别的存在。在经历严冬后,告知新的一年开始的是樱花。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是春天到来的象征。一齐美丽盛开的生命力和稍纵即逝的虚幻使人入迷。但是因为生命极短,樱花马上凋零也非常震撼人心。
樱花和武士一直联系在一起,武士切腹自杀,也是樱花精神典型的一个例证。武士认为自杀不是过不去,是自己的心愿也已经了结,一生中,已经不可能有更大的辉煌,而此时,就应该像樱花一样,在自己到达人生的巅峰时毫无留恋的凋谢。武士的死,在更多意义上是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对自己曾经的努力的一种满足,更是对神圣樱花凋谢的凄美的一种向往。
(8)日本武士樱花扩展阅读:
“武士道”一词大约始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初年。但是,早在始于8世纪末的平安时代,就已出现“武士之道”、“弓矢之习”、“坂东武者之习”等称谓,即武士道的雏形。它驱使武士以效忠和服从主君为首要义务,为主君杀伐征战、攻城略地,是一种其适合于战争时期的战争之道。
武士道是以杀人为目的的战争之道,但是,它更强调献身精神和礼仪。最典型的是,死的倾向被美化,切腹自杀成为“光荣的解脱法”。
镰仓幕府成立后对切腹的崇尚已到了疯狂的境地,以至于在切腹的体位和方法上还有多种区别。另外,还有更残忍的殉死切腹,少则数人,多则上百人。当代电影导演小林正树就曾拍过《切腹》一片,真实刻画了那残忍的一幕幕。
其实,武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切腹动机归根到底是受利益的驱使,以自己的名誉,换取子孙后代在武家社会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