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注解
1. 有关梅花的五言绝句最少五首加注释
红梅
苏东坡
年年芳信负红梅,
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
直和根拨送春来。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
今年好为使君开。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追问:老师,这是七言绝句
2. 梅花九首的注释译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3. 梅花魂注解
因为这梅花是我国最有骨气的花,这就相当于是中国,外祖父把它当做祖国,把对祖国的思念寄托在这梅花身上!表达了外祖父想回国而不能回那种无奈但有思念祖国的心情!
4. 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的注解
《白帖》:“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此状雪下如梅花竞发。
章台:章台:古台名即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
章华台位于潜江龙湾,已出土大量文物,在楚文化考古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2000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另有战
国时秦国王宫地名和西汉长安城街名。
在诗词中用章台和灞岸来代指柳。此状雪花如柳絮飞舞。
大庾岭上白雪飘飘犹如梅花争相竞放,长安城中章台街白雪飘零有如柳絮纷飞。
5. 梅花的含义
梅花——梅花坚韧,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现在正是赏梅的季节,忍不住也想谈谈梅花。
梅花,优雅飘逸、傲霜斗雪,因此自古以来就为我国的无数文人骚客所赞咏,他们常以梅花来表现自己的情趣、人格或情操。梅花也为一般百姓所喜爱,而曾盛兴过赏梅之风,留下了无数咏梅的诗词和写梅的文章和图画。
起源于三国时代的那句“望梅止渴”成语至今仍家喻户晓。
据说,在我国的唐代,曾被誉为“梅花的时代”。还专门有梅花宴。据日本方面的资料,也正是在那时,梅花传到了日本(日本古代并无梅花),也受到了日本人的喜爱。当时的日本,还专门开“梅花之宴”,宴席上,人们喝酒作诗,犹如现在日本人在樱花树下喝酒赏樱花一样。
日本最古的歌集“万叶集”,日本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里都有关于梅花的歌和诗。据说就是受到从中国传来的梅花的影响。
而且梅花不仅仅是被日本人做欣赏用,还用于治疗疾病的“汉方药”即中草药和健康食品。960年,日本首都恶疫流行,连日本天皇都患上此病,但就是靠梅干(即由未成熟的青梅果实经熏制而成)和海带制成的茶恢复了健康。984年日本编成了日本史上最古的医学书“医心方”,其中就有关于梅干的记载。
在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期间,梅干还被当作“军需品”。“日之丸便当”( 即太阳旗盒饭,日之丸为日本国旗)一词就是当时才造出来的。
直到现在,梅干还是日本人爱用的日常食用品,商店里出售的盒饭中,也常放一颗梅干,据说这样可以防止盒饭变质。
记得前几年曾在日本报上看到过中国人大决定定“牡丹”为国花的报道,也从国内一些杂志报刊上看到过很多把牡丹当作国花来“歌颂”的文章。称赞牡丹的“雍容华贵”。
当时,看到这些报道,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难过。于是忍不住在一些日本的关于中国的news group里和Mailing list里谈了自己的想法。
记得当时曾悲愤地说过:牡丹,大红大绿的,不显得俗气吗?即使如某些学者所言牡丹是高贵的象征,可这能代表我们的中华传统?一刮风下雨就会凋零就会委靡不振,根本经不起凤吹雨打,能表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能代表数千年来虽经受了种种磨难和屈辱,但仍没有像世界上早已消失了的无数民族那样灭绝,仍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
唉,真不知道国内那些“学者”究竟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本身有多少的了解,有多少的感情!难道仅仅因为民国时期采用梅花为国花就非得要另辟途径,非得对梅花本身也产生偏见,就非得用另一种花来代表我们的民族吗?
梅花梅花满天下,越冷她越开花,
梅花坚韧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
看那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它,
冰雪风雨它都不怕,它是我的国花。
永远忘不了孩提时代,曾在外婆家,跟着年轻漂亮的姨妈们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蜡来做梅花的情景。
最后,附古代文人的两首咏梅词和两首咏梅诗:
☆★☆★☆★☆★☆★
《踏莎行》〔南宋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
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
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
到今犹恨轻离别.
☆★☆★☆★☆★☆★
《卜算子》
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
梅花[北宋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
6. 罗邺梅花,结合注释,说说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花姑子《爱歌和鸣》:一日夫妻,岂止百日恩。看那迷雾,那寒星,那高山,那莽林,管它路转峰回山阻水隔,自有那身身相许的拳拳心。滴水之恩,何止报之涌泉,听那长嚎,那呻吟,那凄泣,那悲鸣,管它情天苍苍恨海茫茫,自有那与共生死的殷殷情。啊,剪不断,啊,理还乱,因为心的许、情的与,除了花前月下闺中唱酬,也会有刀风剑雨,乱红摧折悲落英。啊,只要灵犀一点,又何论人神仙妖、狐鬼精灵。拨动心的弓弦、情的丝竹,且听那人神共泣的爱歌和鸣。
7. 墨梅的注解,快,急!急!急!
墨梅
作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洗砚池】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频洗笔砚,池水竟为之黝黑。浙江会稽山下与江西临川均有洗砚池遗迹,传说均曾为王羲之洗砚处。作者是著名画家,以淡墨清雅写梅,因与王羲之同姓,故称“我家”,并暗喻其功底。
注释:
[墨梅]单用墨画的梅花。 [池头]池边。 [洗砚(y4n)池]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迹,指花的颜色。[清气]清香的气味。[乾(qi2n)坤(k&n)]指天地。
诗意: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一“淡”一“满”尽显个性
——《墨梅》赏析
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诗中(亦指画中)的梅花生长在作者日日洗涤笔砚的池水边,那一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一、二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再看末句,诗人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淡墨梅花呢?原来他并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们夸奖梅花的颜色艳丽,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气充塞在天地之间。一个“满”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梅香的充盈激荡,而且使得诗人人格魅力的凸现与辐射分外的耀眼!这种不流于世俗、傲骨铮铮的气节正是作为诗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这种不追求虚浮绮丽的外表而钟情于梅花精神的表现方法正是作为画家的王冕的巧夺天工之处。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现实中的王冕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坚贞不屈、孤芳自赏。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因而《墨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梅花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8. 《梅花》的翻译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才是抒情,所以你说前两句“抒发作者什么版感情?”,不权如问全诗的感情。
陆游这个人,平生是不得志的,但是品德是高洁的,北伐的意志是坚强的,但时运不济,主庸臣昏。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独立的品格,是作者最为欣赏的。前面“雪堆遍满四山中”讲雪,有暗语朝廷昏聩的意思,所以后面“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作者就直接以梅花自比,幻想自己可以如梅花一样能够开遍天下,暗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9. 王安石<<梅花>>的注解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10. 西江月·梅花的注释译文
⑴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袁丰居宅后,有六株内梅……(丰)叹容曰:‘烟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无倾城笑耳。’即使妓秋蟾出比之。”瘴雾:犹瘴气。南方山林中的湿热之气。
⑵冰姿:淡雅的姿态。仙风:神仙的风致。
⑶芳丛:丛生的繁花。
⑷绿毛幺凤: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
⑸涴(wò):沾污,弄脏。
⑹唇红:喻红色的梅花。
⑺高情:高隐超然物外之情。
⑻“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 玉洁冰清的风骨是自然的,哪里会去理会那些瘴雾,它自有一种仙人的风度。海上之仙人时不时派遣来探视芬芳的花丛,那倒挂着绿羽装点的凤儿。
它的素色面容施铅粉还怕弄脏,就算雨雪洗去妆色也不会褪去那朱唇样的红色。高尚的情操已经追随向晓云的天空,就不会想到与梨花有同一种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