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禅
『壹』 贯休禅师的《山茶花》有什么含义
山茶花这首诗有好几位诗人写过,现在来介绍一下贯休大师所写的。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的是一种植物,其实在了解完诗句后发现山茶花只是一个借代,贯休想表达的是另一层意思。山茶花内容简短,只有四句诗,但却将贯休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淋漓尽致。前两句主要描写的在这种大好的天气下,山茶花盛开,但贯休却觉得这么美丽的山茶花即使绽放也是一种死气沉沉,没有艳丽的感觉。这么美丽的山茶花都没有了美感,可见贯休心中压抑着的情怀。贯休用“猩血”来描写山茶花,他的本意是借助山茶花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的讽刺。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朝廷根本不为民众办实事,只是到处压榨人民,让民众的生活越来越苦。后两句的描写主要围绕一个字“怨”,山茶花的凋谢,是因为枝叶上长出的新山茶花,将怨字融到这种环境下,可见贯休心中的怨气了,他的怨气是争斗朝廷的,因为朝廷对百姓的压榨,让民众对朝廷充满了愤怒与怨恨。所以总结这首诗就是通过山茶花来表达贯休对当时朝廷的不作为的一种不爽之情。结合贯休的一生,他即便是个僧人,但他一直关心着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他有着一颗爱民的心,虽然不是朝廷官员。贯休许多诗文都表现着类似的情感。所以贯休所作的这首山茶花的诗与他自身的情感十分符合。
贯休在作画方面颇有一番成就,尤其是画僧人。贯休十六罗汉图便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但是这幅画有或多个版本,原创的已经失传了。这幅作品的长度有大约92厘米,宽度有大约45厘米,因为创作在五代时期,那时候社会上佛教十分盛行,因此受到了许多画家的青睐。贯休就是其中一位。十六罗汉图在贯休的笔下画的十分逼真,因为贯休的画画功底很强才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而且形态迥异。有的是高鼻梁,有的是大眼睛,总之是十六罗汉各有各的特色,这样就会吸引人的眼睛,而且不会显得很俗套。根据历史记载还说这些罗汉不是贯休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他在所梦时梦到的。虽然我们不相信梦境中的一些事物,但是这些罗汉都是贯休对佛学思想的一个肯定的反应。当然现在十六罗汉图的原本已经没有了,都是一些模仿的,其中模仿成都最高的是宋朝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和贯休的原创相似度最高,可是这个作品现在流落到了日本。明朝的十六罗汉图是仇英所画的,他的作图构思和贯休的有一些不同,他主要描绘的是罗汉的姿势,有点是背靠着松树坐在石头上,有的是在打坐,有的是在互相谈论经文,这写景象都给人一种闲奇淡雅的感觉。贯休十六罗汉图在历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奇特,有创新,以至于在以后他成为其他画家模仿的样本。
『贰』 《山茶花》古诗
《山茶花》
作者:贯休 朝代:唐
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堕阶专前,应有看属人怨孙秀。
赏析:
这首诗写山茶开花景象,只用“风裁日染(即风和日丽)开仙囿(即佳圃)”一句,主要是借物抒情,曲折地抒发了贯休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
翻译:
风和日丽,晕染花圃,百花今已凋谢,山茶花也不例外,有一朵掉落在阶前,就像当年美丽的绿珠坠楼一般,而绿珠的死应怨孙秀无理要求,而今山茶花的坠落该怨谁哪?
(2)茶花禅扩展阅读
作者贯休的其他诗作
《献钱尚父》
唐代: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善哉行·伤古曲无知音》
唐代:贯休
有美一人兮,婉如青扬。识曲别音兮,令姿煌煌。
绣袂捧琴兮,登君子堂。如彼萱草兮,使我忧忘。
欲赠之以紫玉尺,白银铛。久不见之兮,湘水茫茫。
《古离别》
唐代:贯休
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
只恐长江水,尽是儿女泪。
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他日再相逢,清风动天地。
《春送僧》
唐代:贯休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叁』 贯休 的《山茶花》一诗何解
一千多年前的兰溪,出了一位走向世界的艺术家,他就是唐代高僧贯休(832-913)。
对山茶,他曾借物喻人,写过一首咏山茶的诗《山茶花》。诗曰:
风裁日染开仙囿, 百花色死猩血谬。
今朝一朵坠阶前, 应有看人怨孙秀。
这首诗大约是贯休到成都龙华禅院后写的。理由之一,是推测当时龙华禅院种有山茶。因为唐代成都已是山茶花栽培的中心。后蜀主孟昶妃花蕊夫人就曾写过《咏山茶》诗。而寺庙栽培茶花更盛行。对此,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均有咏茶名句。所以贯休看到龙华禅院的茶花,有感而赋诗,就顺理成章了。理由之二,是从贯休的人品和该诗所流露的情绪分析。贯休爱憎分明,关心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他的《酷吏词》,愤怒谴责了贪官污吏欺压百姓的暴行。他又有不畏权势的傲骨。他在杭州时曾给吴越王钱?写诗:《献钱尚父》。钱?读后大喜,但要他把诗中的“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断然回答:“州既难添,诗亦难改”。他不肯依附权贵,收拾衣钵离开了灵隐寺。在成都,他还口占《公子行》,敢于当面讽谏前蜀主王建。他入川时,正是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神州大地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之际。一种忧国忧民之情在他心头升起。于是,连鲜艳诱人的茶花,他看见的只是“色死”、“猩血”,充溢着悲凉辛酸的调子。一个“怨”字,又隐晦地折射出百姓的怨声载道。甚至“孙秀”(即“新秀”)也“怨”,可见怨之深。这首诗写山茶开花景象,只用“风裁日染(即风和日丽)开仙囿(即佳圃)”一句,主要是借物抒情,曲折地抒发了贯休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
诗作一般都有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