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瓣梅花窗
Ⅰ 梅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梅花主要象征意义有:高风亮节的品性、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孤清与落寞、隐者高士、友情。
1、把梅花傲雪作为高尚品性加以赞美,赋予了梅花高风亮节的品性。
《早梅》明代:道源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释义:
雪花落下,给植物披上了银装,一点颜色的都没有;在南边的树枝上有一些花,没有叶子。在小溪旁我都闻到了香味,抬头一看,只见梅花的影子映在农家的墙壁上。
虽然视梅花为春花,但已看到梅花开在霜雪中的悲哀,意在托寓自身才能行不到发挥。在感怀身世的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坚毅不屈的意志。
2、把梅花诠解为一种孤高绝俗,贞洁自爱的君子情操,以梅隐喻自身的美德。
尤其是宋代,生活在龌龊尘世,志不得伸的诗人们更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看到在寒霜季节盛开的梅花,傲雪耐寒,独入清香,
《梅花》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释义: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描绘了梅花娴雅不俗,耐得寒冷,饱经霜打依旧傲然挺拔的贞秀丰姿。宋初诗人韩维眼中梅花就是如此孤高绝俗,在严寒霜雪中保持铁骨芳姿。生长环境不好,但依然顽强自下而上,不随俗浮沉而保持真我。
3、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
北宋中期,经过苏轼等人的吟咏,梅花的君子意象得到进一步深化。苏轼是梅花的乱,写了大量咏梅诗,在其诗中带有强力主观表现性,一方面,如前人一样淋漓尽致地展现诗人孤芳自赏,幽洁自持的性格志趣,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
《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著 同:着)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释义: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可体现苏轼诗中高洁之志与孤寂之感交渗一体的双重感情取向。以盛开的梅花无人去欣赏,透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这些诗篇不但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思想感情,其中蕴涵的那份幽独寥落,冷清荒寒的感觉正是当时土大夫在仕途挫折时的经常体验。
4、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到了南宋,国势飘摇,社会动荡,土人阶层涣散零落,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而且还受道家逍遥自适人生哲学的影响,很多诗人寄情于山林,渴望过一种清净无为与世无争的生活,于是在咏 梅诗中,出现了梅花另一个意象:隐者高士的意象。
《盐角儿·亳社观梅》宋代: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释义:
花开的时候象雪,凋谢的时候仍然像雪,在百花之中的确是绝无仅有。散发出来的清香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而是从骨子里飘荡出来的,清香透彻。
占尽了从小溪吹来的轻风,留住了小溪中的明月,使那红得似血的山桃花也羞惭得减损了自己的容颜。即使仍然花影稀疏清香淡淡,终究另有一种非其他媚俗之花可与之相比的情致。
梅花开在残腊初春之际,长于高山纲谷,水驿荒村,但它清香依旧,洁白无暇,给身处逆境的诗人以无限慰籍。包含着对个人志节操守的重视以及对个人精神自由的维护。
5、以梅花来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友情,也是古诗中梅花又一重要意象。
南北朝陆凯所作的《赠范晔》就是以梅花传达友情:
《赠范晔诗》南北朝: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花带给身在陇头的你。江南没有好东西可以表达我的情感,姑且送给你一枝报春的梅花以表春天的祝福。
折梅赠远已成为常用的典故。表达友情的意象逐步深化、发展。到了宋朝中期,梅花在诗歌里不仅仅是一个信物,更代表着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想起远在他乡的朋友。
Ⅱ 梅花的缺点
由于梅花含有苯甲醛,苯甲醛是有毒性的化学物质,故建议不要把梅花放内在容卧室里,最好放在有空气流动的地方,或者定期开窗户以流通室内空气。
梅花病害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有白粉病、缩叶病、炭疽病等、
(1)白粉病。此病常在湿度大、温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发生。早春三月,梅花萌芽时,嫩芽和新叶易受病菌侵染,受害部位会出现很薄的白粉层,接着白粉层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黑色或黄色颗粒,后期叶片变黄而枯死。
(2)缩叶病。可喷洒托布津或多菌灵防治,亦可喷洒1%波尔多液,每隔一星期喷一次,3-4次即可治愈。
(3)炭疽病。病发初期可喷70%托布津1000倍液或喷代森锌600倍液防治。发现其他各种病时,喷洒上述两种药液亦可见效。
Ⅲ 郑板桥梅兰竹菊都会画吗
都会画
擅画竹、兰、石,
其中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菊
竹:
自谓画竹多于纸窗粉壁见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题道:“吾之竹清俗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写竹,更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兰: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画梅典故:
世人都知道郑板桥的竹子、兰花画得好,却不知他画的梅花也是一绝,为何存世的郑板桥的梅花画作少呢?这里还有个关涉他崇高画品的故事。
那是郑板桥还在苏州时,常画竹子、兰花,有时也画些花羽鳞介和山水,就是不画梅花。
因为在他住的桃花巷西头有一家画室,主人是擅长画梅花,自称画的梅花“远看花影动,近闻有花香”的吕子敬。
吕是个落第秀才,拖着多病的身子,上有爹娘,下有老婆孩子,生活颇为艰难,靠卖画梅花养家糊口。他画梅遵循写实的手法,画得栩栩如生,每个花瓣都活灵活现。
当有人求郑板桥画幅梅花时,他总是谦虚地笑道:“我画的梅花比吕先生差远了。走吧,我领你找吕先生求画去!”还经常当着众人高度评价吕子敬的画,赞扬道:“吕先生画的梅花,我再学十年八年,也未必能画到这个程度。”
有个从京城回乡养老的吏部尚书精通翰墨,酷爱书画,他看到郑板桥的字和画,非常高兴,便出了一个“梅花幽谷独自香”的画题要郑板桥画,并愿出五十两银子。想不到,郑板桥推脱说,画梅花当属吕子敬先生画得好。他画的梅花可当百两银子,我画的不过十钱而已。老尚书就拿着银子去找吕子敬画梅。
自从老尚书找吕子敬画过梅花后,吕子敬觉得他的画比郑板桥的强多了,时不时地自我夸耀,说在苏州城里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的。一些朋友们把吕子敬的话带给郑板桥,没想到郑板桥一笑置之。
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有一天他决定迁移到扬州去。
临行时,吕子敬前来为他送行。画友相别,当然得送丹青。这次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只见他展纸挥笔,笔走侧锋,由深入浅,画出了苍苍点点带有飞白的梅花主干。画花朵时,用墨浓淡相宜,有轻有重,花瓣用淡墨直接点出,等水分未干时又在花瓣下端以焦墨渗化。整个画面的结构,只有三四朵梅花画得清晰,余者皆涂涂抹抹,真有“触目横斜千万树,赏心只有三五朵”的意境。
好一幅酣畅淋漓,笔法流动,神采飞扬的梅花呀。简直把吕子敬看呆了,愣了半天才嗫嚅道:“郑兄有如此画梅神技,奈何不早早教我?”郑板桥平静地说:“吕兄过誉了,你我两种画风,我如画梅,必有人喜,那时吕兄画酬就会少收许多。”吕子敬感激说:“郑兄之所以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小弟留口饭吃啊。”
世人有“文人相轻” 、“同行如敌国”的说法,你看郑板桥画梅的故事,便觉事理也非尽然,自然会悟出一番感慨来。
Ⅳ 急:梅花有什么雅称
梅花是中来国的十大名花之一,雅源称较多,被称为暗香、疏影、寒花、独秀、孤芳、仙姿和斜枝等等。
梅花是乔木或灌木植物,外形美观,花朵淡雅,是中国的十大名花之首,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与松树和竹子并称为岁寒三友。
梅花在寒冷的冬季盛开,花朵美观,颜色淡雅,香气浓郁,观赏价值较高。梅花可盆栽种于室内,植株外形美观秀丽,可供人观赏。花朵颜色丰富,可装饰房子,花香袭人。
(4)四瓣梅花窗扩展阅读:
梅花的历史悠久,古人对其赞不绝口,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欢。梅花是中国南京、泰州和淮北等多个城市的市花。
梅花的主要变种为长梗梅和野梅,长梗梅多生长在坡地、林地和路边,叶片为披针形,叶尖较为尖锐,分布在云南省内。野梅的生长在坡地、河流附近和林地等位置,叶片为长圆形或卵圆形,叶尖较为圆润,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和四川省内。
Ⅳ 在古代门窗为何大多采用梅花雕窗
梅花的寓意,象征着1、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福,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梅花的五片花瓣,分别象征着吉祥。 2、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陈志岁微型诗《梅花》这样写道:“为使与严寒搏斗之俦侪坚持下去,便把春消息透露给人。”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 一、隐者林逋有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霜美人、雪美人、冷美人——家住寒溪曲,梅花杂暖春,学妆如小女,聚笑发丹唇 三、高风亮节的人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3、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民间传说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其中有一首古诗是这么写的: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有骨气的花!几千年来,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有人认为,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全国上至显达,下至布衣,几千年来对梅花深爱有加。“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 梅花高风亮节。二十四番花信之首的梅花,冰枝嫩绿,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幽香宜人花期独早,“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被誉为花魁。“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象征我们龙的传人之精神。松,竹,梅花被称为“岁寒三友”梅花培植起于商代,距今已有近四千年历史。梅是花中寿星,我国不少地区尚有千年古梅,湖北黄梅县有株一千六百多岁的晋梅,至今还在岁岁作花。梅花在人们心目中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去迎接春的到来。
所以 有了这些含义,用来雕窗是再平常不过了。
Ⅵ 唐朝皇妃在额头贴的梅花形状的花纹叫什么
女子在脸上和额头上贴花纹,在汉朝时就有记录了,汉·王粲《神女赋》:“税衣裳兮免簪笄,施华的兮结羽仪。”到了唐代,因上官婉儿而出了红梅妆。
一天,婉儿与张昌宗私相调谑,被武则天看见,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张昌宗替她跪求,才得赦免。婉儿因额有伤痕,便在伤疤处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以遮掩,谁知却益加娇媚。宫女们皆以为美,有人偷偷以胭脂在前额点红效仿,渐渐地宫中便有了这种红梅妆。
唐代一般是在额头贴红梅妆,称之为“华的”。
花黄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女性额饰, 又称额黄、鹅黄、鸭黄、约黄等,是把黄金色的纸剪成各式装饰图样,或是在额间涂上黄色。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常将梅花贴在前额,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所以唐代贵妃的“梅花妆”绝不可能被称为“花黄”,皇妃以是皇帝妻子,“花黄”是未出阁的少女所化的妆,不能等同。所以,唐朝皇妃的红梅妆称之为“华的”。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Ⅶ 有关梅的典故
梅开二度 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 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 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 2 梅花妆 古妇女之妆饰。是指女子在额上贴一梅花形的花子妆饰。相传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自后有“梅花妆”。参阅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其式,在额上画一圆点,或多瓣梅花状,唐时很流行。 3梅妻鹤子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但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 4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Ⅷ 梅花都有哪些别名
1.疏影来:吴可《探梅》“喷源月清香犹吝惜,印溪疏影恣横斜。”
2.暗香:李淳《早梅》“雪经清寒蝶未知,暗香谁谴好风来。”
3.横枝:杨万里《雪夜寻梅》“横枝憔悴宛晴埃,端令羞面不肯开。”
4.孤根:李新《次韵任吏君咏梅二首》“堂上高人解赏音,孤根未放草来侵。”
5.斜枝:杨则之《早梅》“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6.孤芳:林逋《梅花三首》“几回山脚又江头,绕着孤芳看不休。”
7.冰雪仙:朱翌《梅花》“姑谢山头冰雪仙,人间一见便丰年。”
8.仙姿:朱熹《前村梅》“玉立寒烟寂寞冰,仙姿潇洒争无尘。”
9.冷艳:陈克《书梅花》“忽逢冷艳冰绡上,叹息侯家占好春。”
10.寒艳:张峰《梅》“一枝寒艳映窗光,蕊气侵衣断客肠。”
11.癯仙:陆游《射的山观梅》“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
12.春葩:强至《次韵公胜早梅》“若论霜菊无多晚,只此春葩苦较迟。”
13.琼葩:韩维《千叶梅》“南园卉木便春光,独爱琼葩掩众芳。”
14.独秀:胡铨《早梅》“千林阒无伴,独秀盖孤明。”
Ⅸ 描写梅花花瓣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1.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梅花在白皑皑的雪地里,粉红的,雪白的,淡紫的,宛如一团团朝
霞,微风吹过,整个朝霞好像燃娆起来了,经久不息,随风飘来的,是那一股股沁人的芳舌,让人沉醉在着香味之中。
2.冬天里的雪依然下着。在这干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季节,只有梅花傲然怒放。一朵朵五彩缤
纷的小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鑫金,粉的如霞…在弃风中起舞,冰心玉骨。馨香阵阵,
顿时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3.冬天,梅花悄然无息地绽开了娇小的花瓣:红的似火、白的似玉、绿的豆青、黄的灿金。有
的一枝独秀,有的三五呼应,有时候还会干枝万树连绵不断。假如在这梅花林中舞剑,满树的梅花和宝剑的寒光一定是一副精妙的图画。
4.梅花艳如朝霞,有的粉扑扑的,像儿童的小脸蛋,有的则是红艳艳的,是显得如此的高雅而
不俗气。
5.那花白里透红,花瓣润滑透明,像琥铂或碧玉雕成,有点冰清玉洁的雅致。有的艳如朝霞,
有的白似瑞雪,还有的绿如碧玉。
6.我透过窗子向外望去,嗬,好一株梅花!枝头上既有含苞欲放的花蕾,也有绽放的花朵。火红
的花瓣,淡黄的花夸,雪片落到花上,红里带白,白里透红,我仿佛闻到了ー阵沁人心脾的清
香,心情不由得豁然开朗,走到院子里欣赏这完美的“傲雪寒梅图”!
7.梅花,小小的花,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缠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那是一种在雪中オ显得更加纯白的花,那是一种雪花压不倒的花。是的,那就是梅
花。在冬雪中做然挺立的风景线。
Ⅹ 一自孤山春尽后,荷花柳浪枕幽窗
出自两首《十独吟》(写生离死别)
其一 李清照(死别)
赌书空忆泼茶时,铁马敲风乱入诗
青女不谙霜雪苦,忍将剩冷锁残枝
其二 冯小青(生离)
烛花剪梦恨难双,雨暗罗衾泪暗江
一自孤山春尽后,荷花柳浪枕幽窗
右录潇湘妃子药余偶得十独吟十首之李清照冯小青二首
这两首诗是原书(程伟元、高鄂本)里没有的,黛玉曾作《五美吟》,脂批曰:此与后《十独吟》对应。但是续书里却没有《十独吟》,因此这两首诗是后人代颦儿写的。据说这两首十独吟是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代拟的。87版的剧本是三位编剧分集分工创作的,最后由编剧周岭全部修改统稿。
释义:
其一 李清照(死别)此时黛玉已经病重,自知泪尽之期不远。
赌书空忆泼茶时: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
时与丈夫赌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 ,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清,纳兰容若悼亡妻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曾用此典。
此句是黛玉、宝玉在一起时的快乐生活的生动描写。
铁马敲风乱入诗:黛玉写此诗时宝玉正值随北靖王远赴边境,由于当时边境叛乱不断,探春被迫远嫁和亲宝玉随行。自然铁马冰河皆如梦,连烟烽火乱入诗。这一句反映了黛玉担心宝玉安危的复杂心境。
青女不谙霜雪苦:“青女”本是神话中霜雪之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李商隐有《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忍将剩冷锁残枝: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连理枝比喻夫妻恩爱。“残枝”似指李清照寡居时的生活处境。
两句合解:司霜雪的青女,你体会不到寒冷的凄苦吗?如何忍心不遗余力的,为本就独处悲伤的人再添凄凉。
其二 冯小青(生离)
烛花剪梦恨难双:剪梦成蝶比喻双双对对,只是“冷雨幽窗不可听”,只得“挑灯闲看牡丹亭”;虽然“人间亦有痴于我”,奈何“岂独伤心是小青?”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父亲冯紫澜,字凌波,广陵名儒。万历年中,以讽时之诗见怒于宰辅申时行,流岭南。其家被抄,女小青发为官奴。小青,小字玄玄,貌绝伦,于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方破瓜之年而沦于勾栏。不数日,获救于武林名士冯千秋,遂为妾,与归钱塘。
至其家,大妇悍妒,不容。千秋无奈,于孤山下为小青购置旧屋一所,使其独居。其时孤山四面环水,陆路难通。大妇严令小青不可出屋,又禁其夫千秋前往探视。小青独居孤山,青灯照壁,冷雨敲窗,形影相吊,遂读《牡丹亭》以度漫漫长夜。自是“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千秋有亲名杨德修,为萧山令,常使其妻应氏泛舟至孤山探望小青。应氏劝小青另择佳偶,莫负锦样年华,则答曰:“宁作霜中兰,不作风中絮。”
历年余,小青终不堪大妇之虐,以诗诀于应氏,含恨而终,年方一十八岁。待应氏闻讯而至,其遗作已为佣妇付之一炬,仅余残稿若干。后人辑为《焚余集》行世。葬小青于孤山玛瑙坡。
民国间,柳亚子辑《小青遗事》,由杭州名伶冯子和出演,以所得之金将小青之墓修葺一新,柳亚子书其碑曰:明诗人小青女史之墓。不数年,情僧苏曼殊故世,择葬于小青墓侧。文革间,此二墓同苏小小墓俱被毁。惜哉,痛哉!!!
雨暗罗衾泪暗江:这一句实在值得揣摩,如前面所提这两首十独吟是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代拟的。甚至在电视剧制作期间,为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诗稿也几经推敲更改。在电视剧33、34集中该诗稿共出现3次,前后竟然出现3种书写版本。而诗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中“雨暗罗衾泪暗江”一句原诗稿中为“泪满罗衾雨满江”;“荷花柳浪枕幽窗”一句原诗稿中题为“荷花柳浪叹幽窗”。可见编剧反复推敲、数易其稿,才吟成此句。借此足可见编剧及制作人员的认真态度和良苦用心。
从艺术角度来讲,“泪满罗衾雨满江”似乎合理,苦喻悲之切,痛之深。然而经修改后,一个“暗”更有诗意,也暗合了冯小青幽怨惆怅的心境。 “泪暗江”,那是多么惆怅的一个情景阿,一个弱女子站立江边,独自沐风雨中不禁泪洒江天。
一自孤山春尽后:孤山:位于西子湖畔,为躲避催氏淫威,小青移居此处。此处亦是宋代名人林和静隐居之处。小青尝喜收取梅花瓣上的积雪,用以烧制梅雪茶。红楼梦中妙玉也曾烧制梅雪茶,此处隐喻小青为清冷孤寒的梅花。
荷花柳浪枕幽窗:西湖,环湖一周的景点有一山和二堤。一山指的孤山,另有苏堤、白堤,曲院风荷等;除孤山梅花外,荷花、柳浪是西湖景致的另一特色。
两句合解似是:梅花落去,荷花、柳浪代枕幽窗竞逐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