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宋人和梅花

宋人和梅花

发布时间: 2022-02-02 15:09:10

『壹』 梅花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有什么特点

梅,古之“四君子”之一。“四君子”是古代文人从物与环境的结合中提炼出的具有特别的精神象征的意象。

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总会觉得脑海中有一幅有数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画。“独自开”三字就如一剑劈出分水岭般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枝不“立”),梅的清纯雅洁的形象便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自然界的一对“黄金搭档”,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而作者明确“看出”“不是”,并且是“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无色,却为画面上了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的前进,横拦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几笔实写提起无限虚景,梅之精神也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读者神往。

『贰』 宋人多喜爱梅花,宋人崇尚的精神人格与梅花有何吻合之处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又到国人赏梅时。赏梅时节咏梅花,乃中国历代文人之雅事。窃以为,宋人的咏梅作品蕴含着一种特殊的梅花情结。
享有“花之魁”称誉的梅花,并非因俏艳走红,而是以其独特的韵致和格调居高。咏梅之要,贵在咏其“格”而歌其“韵”。宋人懂得在这个关键点上下功夫,因有光前裕后之建树。

众所周知的有那位卜居西湖的林和靖处士,他的一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如石破天惊,为两宋以来的诗坛所倾倒,成了遗响千古的梅花绝
唱,以致于“疏影”、“暗香”二词还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
南宋诗人王十朋甚至断言:“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侍才。”何以反响如此之大呢?盖因以“疏影”、“暗香”写梅,形神兼备,曲尽梅之风姿;又以水、月
陪衬,更能凸现梅花耐孤寂寒冷,不趋时附势的高贵品格。
以梅喻己,是宋人梅花诗词在思想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苏东坡批评诗友王曼卿不懂得“梅格”,他以神来之笔写出了红梅的“风流标格”: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枝。”(《定风波·红梅》)是说即使红梅偶露红妆,光采照人,但仍保留着斗雪凌霜的孤傲瘦劲的本性。这实际上是词人
自我品格的生动写照。南宋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他们都是力主抗金的爱国志士,有共同的政治抱负,也都爱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
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是在以梅花的劲节自比。陈亮《浪淘沙·梅》一词
中有“墙外红尘飞不到,彻骨清寒”之句,乃以梅花的清高自比。辛弃疾喟叹“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则以梅花冰肌玉骨的仪态自诩。
文载道,诗言志,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不少宋代文人却因此而惨遭不幸。轰动一时的“落梅诗案”就是令人深感酸楚的一例。南宋刘克庄所
写的《落梅》诗,因其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之句,被言官李知孝等人指控为“讪谤当国”,一再被黜,坐废十年。诗人对此深感不平,他后来
写了“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等诗词,强烈地发泄了他那难以抑制的愤懑。这位正直孤高的诗人并没有因此而屈
服,反而从此更饱含深情地咏梅,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拾,所写咏梅诗词达130余首,痛快淋漓地展露了他的铮铮铁骨和高洁品格。
宋人的恋梅之风,蔚成时代大潮,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植梅、赏梅、画梅、写梅的趣闻佳话。“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陆游的这
句名诗,可视为宋人爱梅心态的生动写照。在这股强大的热潮推动下,宋代的诗人词客大多有多首梅花诗词存世。如陈亮有梅词9首,苏轼有梅诗50余首,更有那
位堪称“咏梅专业户”的张道洽,一生写梅诗300多首,且“篇有意,句有韵”(元代诗人方回赞语),被传为咏梅史上的佳话。据载,南宋初有个叫黄大舆的,
搜集诸咏家梅词400多阙,辑为《梅苑》词集,可见当时风气之盛。而建炎以后,词家填写的梅词就更多了。
咏家蜂起,名流加盟,诗词并茂,量多质好,可视为两宋咏梅热中的亮点。从深层看,一种时代风尚的形成,总是有其社会根源的。唐人尚牡
丹,宋人偏梅花,看似时尚的差异,实则折射着唐的辉煌与宋的贫弱。盛唐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富而民安,故象征着华美富贵的牡丹便走进了人们
的审美视野,从而催生出“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诗句)的时尚盛况来。与唐相比,宋是一个积弱积贫的王朝,开国伊始就处在外强的凌辱之
下,南京以后,更是江河日下,风雨飘摇。于是,长期生活在内忧外患中的敏感的文化人,便对坚贞不屈、孤傲自洁的梅花产生了日趋浓烈的钦佩感,把她视为抒怀
咏志的最佳对象。如果说生活在南宋中前期的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人,他们以梅花的标格比拟自己,意在表现抗金图存的爱国之志的话;那么到了南宋末年宋亡已
成定局的情势下,大多正直文人的咏梅之作,则是在表达他们学梅花洁身自好,宁当亡宋遗民也不愿委身事元的悲苦无奈的心态。正因为有这样多难多变的社会背
景,宋代文人才生发出化不开的梅花情结来。

『叁』 为什么唐人崇尚牡丹,而宋人崇尚梅花

怎么说呢,大唐时值盛世,牡丹本就是雍容华贵的的意思,花中皇后嘛,所以唐人都崇尚牡丹。宋朝的时候开始推崇理性、科学,而梅花本就高洁或者说高冷,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正是表现自我的一种完美答案。
望采纳

『肆』 寒凝大地,傲梅飘香,宋朝为什么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因为在宋朝时期,推行的是重文轻武的制度,因此当时的很多人对武失去了兴趣,从而将自己的抱负都投注在笔杆上。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无论当时的人们有多么想建功立业,到头来都不如文官风光体面。因此,宋朝的很多男人都失去了尚武的精神,整天埋头于案牍上,将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投注在笔尖上,因而身体越发的羸弱。

在宋朝后期,因为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致使民不聊生,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净土有一份自己的信仰,而梅花作为净土信仰的代表,因此宋代的梅花诗和净土信仰之间有很深的羁绊。

『伍』 从宋代开始,世人都甚爱梅花吗

梅,「独天下而春」,作为传春报喜、吉庆的象征,从古至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为元,是开始之本;开花为亨,意味着通达顺利;结子为利,象征祥和有益;成熟为贞,代表坚定贞洁。」此为梅之「元亨利贞」四德。梅开五瓣,象征五福,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与和平。
早期,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主要局限在梅子的实用性上。如殷商文献《书经·说命》中有“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春秋时期的《诗经》中出现了“山有嘉卉,候栗候梅”的描述,人们称梅为“嘉卉”已反映出对梅花的欣赏态度。晋代的清商曲辞《梅花落》中,开始描述“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感叹春光易逝。进入南北朝后,曾出现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和陆凯折梅赠友人报春传情的咏梅名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以前,咏梅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见人们已从物质的实用性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感受了。唐五代时期,由于当时的自然气候和社会的安定民生发展,梅花的栽培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种梅咏梅活动逐渐升温,上至帝王、名臣,下至布衣百姓咏梅作品大量涌现。如唐王李世民的“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咏梅绝句,以及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一大批咏梅诗人,以不同的心态和审美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咏梅佳句。
宋、元时代,梅花文化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文化上,梅诗、梅文、梅书、梅画纷纷问世,其作品之多为历朝历代之最,梅花也于此时确立了百花独尊、群芳之首的地位。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由于文人墨客、士大夫阶层的闲情雅趣促进了私家园林的兴起,各地纷建梅园,遍植梅树、梅溪、梅湖、梅台、梅亭等赏梅景观的引导效应,使喜梅、植梅、赏梅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梅画作品日渐丰富,涌现出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佶、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全宋诗》中,梅花题材的文学作品有4700多首,《全宋词》中咏梅词1120多首。
明清两代是梅花文化的发展期,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另一方面,书、文、诗、画等文化层面也有新的发展和提升。如在咏梅诗创作上,明清两代也是人才辈出,徐渭、高启、方孝孺、李方膺等一批诗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无论在诗的意境、内涵或是审美观念上都有独到的创新成就。在绘画创作上“扬州八怪”等,尤以金农、李方膺为代表建树起座座咏梅画梅的高峰。
辛.亥.革.命以后,创作的咏梅诗词和绘画作品,是空前的,数量上已无法统计。特别是毛.泽.东、董.必.武、叶.剑.英、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以伟大的革.命情怀和气概,写下了不朽的咏梅诗篇,成为梅花文化中的新气象、新亮点。从近现代的梅画作品看,一大批名家高手涉足梅花题材,他们注重在继承传统中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他们更注重从审美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学术性、观赏性;他们更注重表现梅花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精神,用作品来感染人、打动人;他们更注重以自然、自由的心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创作出适应多元化审美需求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有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他们运用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对梅花精神的独特感悟,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不同风格面貌的梅花作品。这个时期的梅花作品,有的突出了诗、书、画、印相统一的整体美感;有的更加强调中国画水墨精神,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梅花的神韵;还有的善于借鉴西画中交点透视、光影效果以增强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精神。正是凭着这种创新意识,使梅画艺术园地更加灿烂夺目。

『陆』 宋代陈亮的梅花解释

《梅花》[南宋]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亮,人称龙川先生。
陈亮的这首《梅花》诗吟咏的是早春之梅。全诗虽仅4句20字,却较为形象地刻画了早春梅花的神韵和香色。诗翻译全文如下:
稀稀落落地梅树枝条歪歪轻斜地挂满那洁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条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着斑斑点点的雪花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绽开放了,这使得想要在春天竞吐芳香的种种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来的信息传递出去,又怎么会害怕被厚厚的积雪所深深埋藏呢!请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伤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让主宰春天的神东君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让开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伤曲调而过早地凋谢。
[注释]疏:稀疏,稀落。玉瘦:点:闪着,泛着。休:莫,不要。
三弄:指古曲《梅花三弄》,全曲主调出现三次,故称三弄。
东君:司春之神。主张:当令,作主,主宰春天。
这首诗的[注释]里的字词是我查阅相关唐诗的注释,很准确。这首诗翻译是我自己原创的,因为查阅网上所有关于这首南宋的陈亮《梅花》诗翻译其意思都不准确,所以我逐字逐句认真揣摩,翻译出来的这首诗,希望你能喜欢。

『柒』 宋代有位诗人被誉为“梅妻鹤子”,妻子是梅,儿子是鹤,他是环保主义者吗

“梅妻鹤子”说的是宋代诗人林逋,他喜欢两样东西,一个是梅花,一个是鹤,与环保无关,而是在他心中,梅花凌寒开放,清新淡雅;鹤,姿态轻盈,超尘出世,两者都被赋予了品格脱俗,情操高雅的文化内蕴,有梅有鹤一生足矣。

总结: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往往会给植物或者动物赋予很多人文精神,来表达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

比如梅兰竹菊,比如白鹤、白鹭、蝙蝠等等。有些人喜欢某种植物,或者动物,一方面是欣赏它们的自然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在这些动植物上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

比如晋代陶渊明喜欢菊花,曾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晋代王徽之喜爱竹子到“一日不可无此君”的地步。

宋代周敦颐喜欢莲花,曾经写有一篇《爱莲说》。

清代郑板桥也喜欢竹子,就画了很多竹子。

『捌』 《梅花》的作是宋代诗人谁

《梅花》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版格喻示那些权像诗人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为国家强盛而不畏排挤和打击的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玖』 梅花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作者远远望去知道那是花不是雪的原因是什么填诗句

是因为它有香气,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全诗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热点内容
七夕节教学 发布:2025-08-05 21:42:19 浏览:127
瞬间变荷花 发布:2025-08-05 21:32:14 浏览:694
海棠的专栏 发布:2025-08-05 21:27:46 浏览:158
河边海棠 发布:2025-08-05 21:27:44 浏览:504
青花花卉碗图片 发布:2025-08-05 21:26:24 浏览:60
招蛇花卉 发布:2025-08-05 21:18:26 浏览:288
樱花校园的 发布:2025-08-05 21:11:30 浏览:958
花艺花事 发布:2025-08-05 21:08:21 浏览:823
七夕节论语 发布:2025-08-05 21:03:46 浏览:565
浪琴七夕 发布:2025-08-05 20:49:56 浏览: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