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梅花渡
Ⅰ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什么意思
【意思】: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
【出处】:《踏莎行·雾失楼台》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白话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1)湘潭梅花渡扩展阅读:
1,该诗句的创作背景: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2,文学赏析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 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
“适彼乐土”《诗经·魏风·硕鼠》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
Ⅱ 已是悬崖百丈冰全诗
全诗: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释义:
品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反用陆游词的原本的寓意而写了这首诗。
风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出自: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2)湘潭梅花渡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词前小序说明这首词是逆向思维,反向立论。毛泽东是充分肯定陆游咏梅词的爱国主义主题的。“反其意”“主要是反忧伤、悲观之意为积极乐观、奋发有为的革命情怀;反寂寞、无出路之意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战斗精神;反孤芳自赏、个人奋斗之意为同春共乐、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高贵品质。”
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俏丽身姿。起始二句叙季节的变换,既平直自然,又蕴含哲理。第一句才说“春归”,第二句就说“春到”。春归是梅花在风雨中所送,春到是梅花在飞雪中所迎。很显然,这里的“迎春”、“送春”者,不是“风雨”、“飞雪”,而是梅和梅花。
在风雨中送走春天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在飞雪中迎来春天时,梅花却正吐艳。“风雨”、“飞雪”喻指当时所说的修正主义和国际上的反华浪潮以及当时中国内的严峻形势,由此衬托了梅和梅花不畏风雪严寒的强大生命力。
下阕是对无私无欲的梅花的礼赞。首句承“俏”字写出。俏丽的梅花开放于寒冬之时,它是春天的信使,预报春天就要到来,当春天真正到来时她已经飘零了。这就是梅花乐于奉献的性格,所以作者说梅花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两句,描写春天降临繁花似锦的时候,梅花那种舒心高兴的样子。写出了花不仅有俏丽的身姿,而且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Ⅲ 湘潭梅花度在哪里
潭衡西高速有个梅花渡大桥,原来村子的位置就在涟水河北边梅花渡大桥引桥附近
Ⅳ 梅花桩不像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桩
梅花五个瓣,梅花桩有大顺拗小败五个姿势,二者相呼应。你看到的少林梅花桩不知道为什么也叫梅花桩,我们练的梅花桩是内家拳
Ⅳ 谁能给我彭玉麟的一首诗,其中含有“源于梅花渡一生”的诗句
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
唯有玉人心似铁,始终不负岁寒盟
Ⅵ 陆游的梅花情结是什么
梅花,不畏严寒,不惧冰雪,凛然开放于山崖水边,不与百花争艳,不以无人而不芳。梅花的品格与陆游全然相似,所以得到了陆游的特别钟爱。
陆游认为,花中品格最高的是梅花。“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园中赏梅》),百花之中,梅花风味当属第一。“雪里芬芳亦偶然,世人便谓占春前。饱如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著鞭”(《雪后寻梅》),雪里芬芳,独占春前,相形之下,桃李自当自愧不如。“月中疏影雪中香,只为无言更断肠。曾与诗翁定花品,一丘一壑过姚黄”(《梅花绝句》)。姚黄即指牡丹,一般认为牡丹为花中之王,陆游则认为梅花应在牡丹之上。“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射的山观梅》)。牡丹不能与梅花相媲美,就连有“王者之香”的兰花也不能与梅花一争高下。“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落梅》)。梅花气节高坚,凛然开放于风雪之中,但过时即去,不受人怜。“逢时绝非桃李辈,得道自保冰雪颜”(《梅》)。这也是陆游平生所追求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隐则独善其身。”“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只自如。正是花中巢许辈,人间富贵不关渠”(《雪中寻梅》)。巢父和许由,均为古代的隐士,相传二人为唐尧时人。尧让君位给巢父,他不受。尧又将君位让给许由,巢父又叫许由隐居。梅不与百花争春色,正如巢父和许由一样,不爱人间的富贵和权势。陆游甚至认为,梅花的品格如此高坚,以至自己都不配与梅花为友。“欲与梅为友,常忧不称渠。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梅花》)。要想与梅为友,须先断了人间烟火才行,凡夫俗子是绝对不能与梅花为伍的。
陆游之爱梅花,可真算得上是情真意切。“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笔端有纤尘,正恐梅未肯”(《梅花绝句》)。要作梅诗,须得恭恭敬敬,即使笔端有一点尘埃,也怕梅花不能允许。“体中颇觉不能佳,急就梅花一散怀。冲雨涉溪君会否,免教尘土青鞋”(《梅花绝句》)。要赏梅,必须先冲雨涉溪,洗净鞋上的泥土,不能沾染半点尘埃。“天与色香天自爱,不教一点上蜂须”(《缃梅绝句》)。梅花的色与香是上天赐予的,因此自然会受到上天的格外怜爱,甚至不允许小小的蜜蜂前来分享。“插瓶直欲连全树”(《次韵张季长正字梅花》)。折梅插瓶,最多不过数枝,陆游却恨不得把全树梅花都插到瓶里,供自家欣赏。“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看梅归马上戏作》)。梅花折来要插向金壶,点上画烛银灯,作彻夜欣赏。“插向宝壶犹未称,合将金屋贮幽姿”(《苟秀才送腊梅十枝,奇甚,为赋此诗》)。单把梅花拿来插瓶是不够的,陆游还要效法汉武帝(时为郊东王,年仅数岁),“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的故事,将梅花“金屋藏娇”。“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赏梅惟恐有一花一景被遗漏,只恨自己不能学得分身术,以使自己能观赏到每棵树的梅花。
赏花要在风和日丽之时,赏梅则必须在月夜,在雪中。“一点不杂桃李春,一水隔断车马尘。恨不来为清夜饮,月中香露湿乌巾”(《看梅归马上戏作》)。携一壶浊酒,趁着溶溶的月色,在梅林下端坐一夜,听凭梅花的香露浸透头上的乌巾。这样赏梅,才会有真趣。“莫遣扁舟兴尽回,正须冲雪看江梅”(《雪中寻梅》)。观梅还须迎着漫天的风雪。“山月皓中庭,幽人酒初醒。不是怯清寒,愁蹋梅花影”(《梅花绝句》)。月夜赏梅,甚至怕踩乱了月光下的梅影,到哪里去找这样的真情?“乘淡月时和雪看,静夜香来更一奇”(《山亭观梅》)。只有乘月和雪来赏梅,才有“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意境,才会有入“世外桃源”的仙境。
梅花不仅要赏,还要往头上戴。“老子人间自在身,插梅不惜损乌巾”(《浣花赏梅》)。把梅花直接插在头发上,不惜乌巾受损。“锦城梅花海,十里香不断。醉帽插花归,银鞍万人看”(《梅花绝句》)。赏梅归来,把花插在帽子上,引得万人观看。“折花插纱帽,花重觉帽偏。居人空巷看,疑是湖中仙”(《开岁半月湖村梅开无馀偶得五诗以烟湿落梅村为韵》)。陆游甚至不怕冒着亵渎朝廷的罪名,把梅花插在官帽上,以至居人空巷。“山村梅开处处香,醉插乌巾舞道傍”(《梅花》)。陆游在梅花前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满头插花,喜笑颜开,醉舞路旁,这实在是山村的一景。“寻梅不负雪中期,醉倒犹须插一枝”(《雪后寻梅》)。陆游一生大半时间过着闲居的山村生活,“村市归来醉跨牛”是常有的事。但即使是醉倒在地,也不忘把梅花插在头上。
赏梅不可以没有酒,醉里观花,更有意境。“老来乐事少关身,犹喜樽前见玉人”(《江上梅花》)。品酒赏梅是陆游人生的一大乐事,越是上了年纪,就越喜欢。赏梅时,光是饮酒还是不够的,一定要醉,一定要大醉,“醉倒栏边君勿笑,明朝红萼缀空枝”(《山亭观梅》)。“年年烂醉万梅中,吸酒如鲸到手空”(《春初骤暄一夕梅尽开明日大风花落成积戏作》)。豪放,洒脱,痛快淋漓。“折得梅花古渡头,诗凡却恐作花羞。清樽赖有平生约,烂醉千场死即休”(《梅花绝句》)。面对梅花,就应该喝他个一醉方休。“饮酒得仙陶令达,爱花欲死杜陵狂”(《梅花》)。陆游爱梅花真到了如醉、如痴、如狂的地步。
陆游也曾为对梅花的深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陆游《饮张功父园戏题扇上》:“寒食清明数日中,西园春事又匆匆。梅花自避新桃李,不为高楼一笛风。”这首绝句不过是应景之作,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却被忌恨陆游的人们指斥为有意讥讽朝政。最后,陆游因此被撤职罢官。
陆游对梅花的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但陆游对梅花的爱,并不像一般的封建文人那样仅仅是孤芳自赏和怀才不遇的感叹,而是把对梅花的爱与忧国忧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行遍茫茫禹画州,寻梅到处得闲游。春前春后百回醉,江北江南千里愁”(《园中赏梅》)。陆游的赏梅,绝对不是寻常的“花前月下”,“借酒浇愁”,他的“百回醉”,是由于“江北江南千里愁”,是国家的内忧外患,人民的苦难深重。“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梅花绝句》)。这里所说的梅花消息,实际是借指南宋政府偏安一隅,满朝文武无人过问铁蹄下中原人民的生死。“过尽梅花把酒稀,熏笼香冷换春衣。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闻雁》)。梅花落尽了,手把酒杯,换上春衣,望着向北回飞的大雁,立时想到了沦陷于金兵的中原大地,想到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在国家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下,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北伐。“我行柯山眠酒家,初见窗前三四花。恨无壮士挽斗柄,坐令东指催年华”(《庚子正月十八日送梅》)。陆游一生作了一万余首诗,最后一首《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死时没有向后代嘱咐家事,至死不忘的,依然是收复失地,统一中华。
陆游一生,以能与梅花为友为荣。“五十年间万事非,放翁依旧掩柴扉。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矶”(《梅花》)。人间万事消磨净尽,但梅花可以说是陆游终身相伴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