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蜜渍梅花

蜜渍梅花

发布时间: 2022-01-12 06:53:32

『壹』 梅子水果功效

梅子营养丰富,果实含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钙、磷、铁、钾,另含柠檬酸、琥珀酸、谷甾醇、蜡样物质

『贰』 请举一些古人爱花的例子(有资料来源更好),还有喜欢吃花馔的人~~

古代素菜的一个部分。既利用四时花卉做成菜肴或点心。是我国劳动人民、医学家与烹饪师的一大创造。起初,以花卉入馔、多出于保健去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源于抚秦。由于对花卉性状和食用、医用价值的不断认识,因而花馔得以兴盛与发展。唐以前,花馔谱多散见于本草学、食学与文学书籍中,至宋代始专类列谱。宋代林洪《山家清供》载花馔十五种,明人戴羲《养余月令》载花馔十六种,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载花馔十四种,1987年中国食品出版社版何国珍编著的《花卉入肴菜谱》,提供十九种名花烹制的荤素菜肴,共一百二十八种。古今花馔,不仅富有营养、医疗价值,且千姿百态,极富诗情画意,具有审美的价值。其中,有菜肴,有点心;有以花卉作主料者,也有作辅料者;有的作香料,有和作色剂;烹饪法则以煎、炸、氽、蒸为多。战国楚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又《九章.惜颂》:“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王逸注:“言已乃种江离,莳香菊,采之为粮,以供春日之食也。”洪兴祖补注:“糗,干饭屑也。”又如《山家清供》所列有:梅花汤饼、锦带羮(文官花)、紫英菊(春采)、檐卜煎(栀子花)、蜜渍梅花、金饭(菊花)、梅粥、樱桃、雪霞羮(芙蓉)、石榴粉、广寒糕(桂花)、牡丹生菜、不寒齑(梅花)、素醒酒水(梅花)、菊苗煎。《养余月令》所列有:暗香汤(梅花)、腌韭花、面拖玉兰花、台菜花、槐树花(春采)、松花、甘菊花、茉莉汤、黄香萱、莲花醋、莲花曲、天香汤(白樨)、腌桂花、丹桂糕、菊酒、芙蓉花豆腐。《清稗类钞.饮食类》所列有:晚香玉竹羮荪、梅粥、面拖玉簪花、藤花作馅、玫瑰花作馅、广寒糕、蒸栀子花、拌金雀花、夜来香入馔、红香绿玉、凤仙花炸面筋等。《花卉入肴菜谱》列有:兰花火锅、梅花玻璃鱿鱼羮、杏花烩三鲜、玉兰花扒鱼肚、桃花鱼片蛋羮、梨花鸡淖鱼翅、牡丹花爆鸡条、玫瑰香蕉、玫瑰银粉丝、槐花芝麻饼、月季花翡翠蚕豆、茉莉花叶烩荷包豆腐、茉莉花熏鸡、荷花枣泥卷、鸳鸯观荷花、桂花芋头、软炸甘菊苗、菊花鱼翘、蜡梅豆腐败汤、蜡梅玻璃鸡片等。

『叁』 秋季女性养生多“吃”花,到底该吃哪些花

不会像它们挂在枝头那样散发出浓郁的花香,而是淡淡的,几乎完全吃不出来花香,只有炒菜的香气。并且,许多花吃起来,居然有的是瘦肉的口感,而不是所谓的不入人间烟火气的样子。在农村,很多人家门前屋后都种南瓜,南瓜花雄花不长果,所以都摘来吃,吃南瓜花最熟悉不过了,用来做南瓜花酿、炸南瓜花等,据说很美味。

月季的花苞在未打开的时候可以食用,做汤或者油炸都可以。不过不是所有品种的月季都能食用的哦,需要搜索下你种植的月季是否是可食用的,一般品种的介绍里面都会说明是否可食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喝花露,吃花瓣,到南宋林洪《山家清供》里的蜜渍梅花、梅粥、雪霞羹等,各种各样的花朵吃法可以证明:吃花这件事,我们可是有史可据,根正苗红的。



以花入馔,以花入肴,无论是《山家清供》还是《遵生八笺》无论是《御香缥缈录》还是《老老恒言》、《花镜》,食花为风流儒雅之事。云南“春暖花开、四季分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

『肆』 林洪的作品赏析

【山家清供】 ,闽食谱。中国南宋时人,林洪撰。
【山家清供】,二卷,102节。另,附“茶供”、“新丰酒法”二节。
全书广收博采,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
【山家清供】所记多家常食品,材料易得,制作技艺各不相同,书中载有多种类食品。
在中国古代论诗的著作中 ,《山家清供》可谓是一本奇书。说它奇,因为它在专述宋人山家饮馔,记载近百种“清供”的制法后,大量地征引有关唐宋诗歌中的名句,其意旨在以“山林之味”贬抑“庸庖俗饤”,以“被褐怀玉”之士的“山舍清谈”,贬抑“贵公子”的“金谷之会”。论“清供”诗,不以诗人仅仅为“口腹之奉,而描写其寓意所在,称美诗人自甘藜藿,不羡轻肥”。林洪之所以把诗与“山家清供”联系起来,这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生活态度有关。他生逢乱世,效仿前代高士隐逸山林,观其文字,不同一般的论诗作品,其重点不在诗文技法的探究,而在于对诗人品节与诗歌作品之间关系的探迹。如他在“青精饭”一节中,论及李白、杜甫时说:“当时才名如杜李,可谓切于爱君忧国矣,夫乃不使之壮年以行其志,而使之俱有青精、瑶草之思。”此外,《山家清供》还记载了苏轼食“玉糁羹”、“碧筒酒”,文同煨“傍林鲜”、杨万里餐“蜜渍梅花”等等,其用意都在借此说明这些诗人由于报效无门、用武无地而思慕山水,表现其高洁的品节。由此可见,林洪论诗,比较注重诗人的生活背景,以此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及其意义。与此相联系,林洪认为读诗须见闻广博,他说:“君子耻一物不知,必游历久远,而后见闻博。读坡诗二十年,一日得之,喜可知矣。”

『伍』 古人为什么喜欢吃花

吃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祖先的一大传统,称得上是一种国粹。面对那千姿百态,五色缤纷的花朵,我们的老祖宗们眼馋之余又会用它做成各种菜肴或点心,一解嘴馋。吃得兴起,还往往会咏之于诗,敷之成文,诗人屈原不就有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么?

为表示吃得名正言顺,人们还为它起了一个美妙的名称——“花馔”。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所谓花馔,就是用鲜花的花瓣、花蕊等制作的饮料、点心、菜肴等食品,是不折不扣的百花对于人们的慷慨馈赠。

古人爱吃花,大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对于食不果腹的贫困百姓,采食山野的花卉,主要是为了喂养粗犷的体魄,打发贫瘠的日子;而文人墨客,则大多是用求新求异的目光去品尝,并企图从那些花馔的清香淡雅中品味出一种诗的灵感;至于那些显贵富豪大摆吃花之宴,要么是用尝新的名义去附庸风雅,要么是为自己的财富权势贴上一道醒目的标签。不过,他们又都从医家那里找到了一个共同的理由——花亦是药。《神农本草经》就说桃花“令人好颜色”,菊花有“轻身、耐老、延年”之功,合欢花能“安五脏,和心志,悦颜色”。《罗氏会药医镜》也说荷花“清心益肾,黑头发,驻颜色”。

既有如此好处,又能让人齿颊生香,何乐不为呢?

花馔的早期实践者

出于保健去病、益寿延年的目的,大约是人们以花卉入馔的最大原动力。而且最早的见诸文字的懂得吃花之道者便是商初大臣伊尹。伊尹,幼为疱人收养,精通烹调之术。他成为汤王的大臣后,曾在朝廷中以“庖中至味”作譬喻,向汤王申张自己的治世主张。《吕氏春秋》在记载伊尹所说的“菜之美者”中,“寿木之华”就名列其中。所谓“寿木”,即不死之树,说其花是“菜之美者”,显然看重的是其医疗功用。尽管“寿木”之说看来荒诞不经,但至少说明在当时人们的菜谱中,植物的花已占有一席之地。

到了战国时代,人们的花馔名单中,菊花已豁然在列。如屈原的诗作中就屡屡提到食用菊花。其《离骚》中渲染的或许只是一种“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浪漫,而到了其《九章·惜颂》中则已明确地提到以之为食了:“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王逸注:“言已乃种江离,莳香菊,采之为粮,以供春日之食也。”洪兴祖补注:“[糗]干饭屑也。”即把菊花掺和到谷物中制成干粮而食。

汉代人更推崇的是以鲜花酿酒,所用花卉有兰花、菊花等。《文选》收录的西汉辞赋家枚乘所写的《七发》就咏道:“兰英之酒,酌以涤口。”诗中所说的“兰英之酒”可能系用兰花泡制而成。《汉书·礼乐志·郊祀歌》云:“百末旨酒布兰生。”颜师古注曰:“百末,百草华之末也。旨,美也。以百草华末杂酒,故香且美也。事见《春秋繁露》。”所谓“百末旨酒”,大约与“兰英之酒”类似。可见,西汉时期,人们即已开始了用兰花等花草“杂酒”而饮的尝试,并初步尝到了花香杂酒香的独特风味。

当然,当时最成功的尝试,还是菊花酒的酿制。专门记述西汉遗闻佚事的《西京杂记》一书便留下了人们每逢九月九日,都要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记载。这种观念的形成,可能与《神农本草经》认为菊花具有“轻身、耐老、延年”等功用的说法有关。当时,人们往往于菊花正开之时,将其花与茎、叶一并采下,然后同黍米一起酿制成酒,放至次年九月九日始开封饮用。在菊花盛开的季节酿制,又待菊花盛开的重阳时节才饮用,且以菊花和黍米酿制而成,故有“菊花酒”之名。

以花制酱,亦成为汉代人的一大创举。西汉枚乘《七发》中就有“熊蹯之臑,勺药之酱”的吟咏。《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颜师古注曰:“勺药,药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于兰桂五味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

晋代的岭南人还开始了直接吃花的尝试。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就记述了豆蔻花的性状及其食用价值:“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旧说此花食之破气消痰,进酒增倍。泰康二年,交州贡一篚,上试之有验,以赐近臣。”

隋代,人们还将花卉作为饮料的原料之一。据唐杜宝《大业杂记》记述,曾担任过隋炀帝“尚食直长”的谢讽,就为隋炀帝制作过“四时饮”,其中春天常用的扶芳饮、桂饮、桃花饮,秋天常用的葛花饮等,可能就系用各种鲜花泡制而成的饮品。

以鲜花入馔,已成为唐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鲜花已被人们用于制作饭食,唐冯贽《云仙杂记》就留下了“蔺先生坐琴庄,食兰香粥”的记载。此粥大约系用兰花烹制而成,故有此名。

在洛阳人的节令食品中,桃花粥则成为当然的主角。清汪灏《广群芳谱》引唐人《金门岁节录》一书即云:“洛阳人家,寒食食桃花粥。”

出自魏征之手的《五郊乐章·雍和》中“苾苾兰羞,芬芬桂醑”的祝辞,描述的则是皇帝和百官在“迎俎”的祭礼中,以兰花做成的佳肴和桂花酿成的美酒祭祀五方上帝的情景。花馔已成为人们与神灵共享的美食,足见其普及程度之一斑。

当时皇宫中的重阳花馔更从酒到菜,倍显丰盛。如宋之问《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中的“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描绘的便是在重阳菊花节的宫延宴会上,人们喝着菊花酒,吃着用兰花、芍药等各种花卉烹制之佳肴的情景。

唐代的岭南人,吃起花来也不比中原人逊色。唐刘恂《岭表录异》所载山姜花的吃法就很独特:“山姜花,茎叶即姜也。根不堪食,而于叶间吐花,穗如麦粒,嫩红色。南人选未开拆者,以盐腌,藏入甜糟中,经冬如琥珀。香辛,可重用,为脍无加也。以盐藏,暴干,煎汤饮之,极能治冷气。”

唐人段公路《北户录》所载“红梅”的吃法更酷。据说岭南之梅比江左所产要小,当地居民采之,杂以豆蔻花、朱槿花之类“和盐曝之。梅为槿花所染,其色可爱,今岭北呼为‘红梅’是也”。

五代时期,名贵的牡丹也成为人们的席上之珍。据《广群芳谱》引宋人《复斋漫录》载:孟蜀时的礼部尚书李昊,常将牡丹花、兴平酥一起送给朋友,并嘱咐友人:“待花凋谢后,即以酥煎而食之,可千万别要愧对了这一份浓艳啊。”以酥油煎制牡丹花片,其味道自是别具一格。

据宋初陶榖《清异录》载,周世宗的宫厨还创制了一种“莲花饼”,据说其馅分为15层,均用折枝莲花作成,且每层莲花花色各异。

宋明时代的花馔清单

但真正将花卉纳入人们日常的食品清单,并吃得有滋有味的是宋人。还是岭南人,还是同样的豆蔻花,在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就呈现出全新的风味特色:“南人取花,渍以梅汁,日干之,香味芳美,极有风致。”用木槿花包裹黄梅制作的“裹梅花”比起唐代的“红梅”,更别具一种风韵:“裹梅花,即木槿。有红、白二种,叶似蜀葵,采者连蒂包裹黄梅,盐渍,暴干以荐酒,故名。”

诗人杨万里尝过一种“蜜渍梅花”后,曾专门写下《蜜渍梅花》诗咏道:“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餐。句里略无烟火气,更教谁上少陵坛。”

吃过菊羹的司马光在《晚食菊羹》诗中也写道:“采撷授厨人,烹沦调甘酸。毋令姜桂多,失彼真味完。”

宋人林洪《山家清供》更集中地展示了13种花馔:既有采紫茎黄菊,“以甘草汤和盐少许焯过,候饭少熟,投之同煮”的金饭;也有将拣洗干净的落梅花,放入雪水同上白米煮成的粥中烹制而成的梅粥。此外,还有“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蒸制的广寒糕;采栀子花大者,“以汤焯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拖油煎之”的薝卜煎;“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酿酝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可荐酒”的蜜渍梅花。可称上等佳饮的则有“汤绽梅”:“十月后,用竹刀取欲开梅蕊,上下蘸以蜡,投蜜缶中。夏月以熟汤就盏泡之,花即绽,香可爱也。”素负盛名的名菜“雪霞羹”,其制作既简便易行又别有情趣:“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灼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据说,生活清俭的宋高宗吴皇后亦是花馔的身体力行者,《山家清供》中就记述了她曾以牡丹和梅花为馔的佚事:“每令后苑进生菜,必采牡丹瓣和之,或用微面裹煠之以酥”;“每至治生菜,必于梅下取落花以杂之,其香犹可知也。”

细心人会发现,入馔花卉中,既有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桂花、芙蓉花等名花,也有豆蔻、荼(艹縻)、锦带、栀子等异品。制作方法更是种种色色,或煮或蒸,或煎或氽,或渍之以盐,或浸之以蜜,或用甘草汤炙烧,或用梅汁浸润。制成品则或糕或粥,或食或饮,或作菜蔬,或当点心。

元代。在包子和点心家族中,也开始出现了花的身影。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用羊肉、羊脂、羊尾子同滚水烫熟的藤花相配的“藤花包子”;《易牙遗意》中记述的“松花饼”便是代表性产品。其中的“松花饼”就是这样制作的:“新松花细末,白砂糖和匀筛过,搜其性润来,随意作脱脱之,或入香头少许尤妙。

明人对花馔的钟爱之情绝不亚于前人。仅集中记述花馔的著作就有戴羲的《养余月令》、王象晋的《群芳谱》和高濂的《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记述的花馔多种多样,饮料有用半开梅花加盐入瓶腌制,取用时加蜜冲泡而成的“暗香汤”;用涂蜜之碗盖花,取其香气,用以点汤的“茉莉汤”;分别用桂花和白木犀制作的“桂花汤”、“天香汤”等。粥食则有“收落梅花瓣”用雪水煮成的“梅粥”;用荼(艹縻)花片用甘草汤焯过后煮成的“荼(艹縻)粥”。至于可用以制作菜肴、点心的花卉就更多了:如“花叶皆可食”的紫花儿;“正二月采,熟食”的黄花儿;“汤焯,加盐拌料,亦可熝食”的鹅脚花;“夏时采花洗净,用汤焯,拌料可食。入熝素品,如豆腐之类极佳”的黄香萱;“春初采花,盐汤焯,可充茶料、拌料,亦可供馔”的金雀花;“采花,去心、蒂,滚汤泡一二次,同豆腐,少加胡椒,红白可爱”的芙蓉花;“采花,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作糕,清香满颊”的丹桂花;“采花洗净,盐汤洒拌匀,入甑蒸熟,晒干,可作食馅子,美甚。荤用亦佳”的藤花;“采花作羹,柔脆可食”的锦带花;“采半开蕊,分作二片,或四片,拖面煎食。若少加盐、白糖,入面调匀拖之,味甚香美”的玉簪花; “用汤焯,作茶供。或以糖霜、油、醋拌之,可作菜,甚清”的金雀花;“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炸食”的栀子花。

分别用松花、菊花酿制的“松花酒”、“菊花酒”亦各有异趣:

『陆』 烟火气的诗句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柒』 我国有哪些梅花的趣闻轶事

梅释名

“梅”字何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作了说明,他说:“梅,古文作某,象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某,书家讹作‘甘木’。后作梅从每,谐声也。或云:梅者,媒也,媒合众味……”李时珍从梅形、梅声、梅史等方面道出“梅”字的来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为我们大家熟悉的成语,它出自于一个典故。《世说新语》载:“魏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孙亮明察秋毫

相传孙亮出西苑,想吃梅,就派手下黄门到中藏去取蜜渍梅。取来发现蜜中有老鼠屎。是黄门所为还是藏史所为?下官建议将两者均治罪,孙亮说:“此易知耳。”就命令手下掰开鼠屎,发现屎里干燥,孙亮大笑说:“必是黄门所为。”原来以前黄门向藏史要过蜜,藏史未给,遂起报复之心。

华光月夜画梅

宋代出现了专一画梅的画家——仲仁。仲仁是衡州华光寺僧,曾是寺内主持,人以华光称之。《画梅谱》云:“华光道人方丈植梅数本,每花放时辄移床其下吟咏终日,莫知其意。偶月夜未寝,见窗间疏影横斜,萧然可爱,遂以笔规其状,凌晨视之,殊有月下之思。”有人说墨梅就出于此。

孝行感花

相传古时有个龙广寒,侍母很孝。6月1日,其母生日,忽见北窗外一枝梅花盛开,人皆以为孝行所感。有人遂称此梅为“孝梅”。广寒活了108岁,死时童颜鹤发,人称奇。(出自《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

梅梁湖生花

《具区志》云:“梅梁湖在夫椒山东,吴时进梅梁至此,舟沉失梁,后每至春首,则水面生花。”

杜甫植梅

《延安府志》载:“鄜州梅柯岭在州南3里,相传有梅树为杜甫所手植。”

梅花名志

相传唐玄宗时贤臣宋璟,少年时两度应试未中,一度沮丧消沉。一日见墙隅古梅,冒寒而放,由此启迪立志奋发,终于名扬天下。

评梅诗

《竹坡诗话》云:“林和靖赋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有200多年。苏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诗即暗然。后来又出现张云潜诗“调鼎当年终有实,论花天下更无香”和曾公衮诗“调鼎当年花得似,暗香唯有月明知”,此两句虽不及东坡高妙,却能使人感到别有趣味。

梅妻鹤子

宋代隐士林逋比陆游更痴于梅花,他一生甘于淡泊,隐居于杭州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市,不仕不娶,终日以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他的咏梅诗中,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为人们称赞,是千古绝唱。

梅雪相争

梅与雪相争谁输谁赢呢?宋代诗人卢梅坡作了一回公平的裁判,他道:“梅雪争春不肯降,诗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又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月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义葬梅花岭

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扬州抗击清军时,遗言“死当葬梅花岭”,他把梅花视为神圣的象征。梅花岭,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战后其后辈“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此。(出自《鲒埼亭集外编》)

郑板桥画寒梅

兴化一财主,久仰板桥的大名,多次请求板桥为他作画,但板桥始终没有答应。最后,板桥在其友人的说服下,才勉强答应下来。但他不收画钱,却要求财主减收农民的亩税,否则不画。财主只好忍痛答应了。作画时,财主要求板桥画牡丹,因为牡丹象征富贵。当板桥画完后,财主大叫一声:“好!”书童受惊,不慎将墨汁滴到画纸上,财主见此,正要打骂书童,板桥却说:“如此正好。”于是挥笔一就,一枝寒梅跃然纸上,并作诗云:“画了牡丹又画梅,富贵贫穷各一边。人云牡丹显富贵,我赞寒梅占花魁。”

只有梅花是知己

鲁迅曾精辟地用梅花作过一个比喻:“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请人为他篆刻过“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高洁的情怀。

梅痴吴昌硕

近代金石书画艺术大师吴昌硕爱梅成痴,在江、浙、沪一带传为佳话。他曾作画题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在他谢世前一年的春天,已是84岁高龄的他还偕同其子和门生,扶杖去超山赏梅。逝世后,他的亲属遵吴先生的遗愿,将他的陵墓营建在超山上。

梅头触竹

“岁寒三友”盆景,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关于它有一段趣闻逸事:在抗战期间,无锡名画家江寒汀,曾在上海会合画坛友好开设“大观艺圃”,专供同道临场挥毫,交流画法,并且附设园艺部,出售一些艺术盆景。一次,有一市侩登门索制贺岁盆景,画师们见他出言盛气凌人,为了教训他一番,故意把一株梅树作半悬崖式,低垂的枝头碰及下面矮竹叶丛,粗看之下,颇具诗情画意。这个人自命风雅,摇头晃脑鉴赏一番,捧着就走。这时,画家们哈哈大笑。原来盆景中的“梅头触竹”是隐喻他“霉头触足”之意,这是当时旧社会上海滩上那般财迷心窍市侩们在新春佳节之际,最犯忌的一句话。这虽是一则笑料,却也是一个艺术的妙用。

『捌』 药膳是什么东东

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因此,药膳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因而,中国传统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现代所称的功能性食品。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所以说药膳是充分发挥中药效能的美味佳肴,特别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药膳既是一种功能性食品,也可以说它是中药的一种特殊的、受人们喜爱的剂型

『玖』 “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从臣”这一句话出自哪里

唐朝《花里话》记载:“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从臣。”
我本来想找花里话的txt的,没有。但是图书馆都有馆藏的,想进一步了解可去查查。我找了些相关资料,希望是你需要的 。

这句话目前经常用于对中国食花历史的描述,详看以下这段:
悠久的食花历史

鲜花可作馅心,可作香料,可入菜肴,可制粥品、面点。《花里话》中记载:"武则天花朝日游园,令宫女采百合,和米捣碎蒸糕,以赐众臣。"可见,唐朝时食用鲜花已习以为常。至宋代,林洪的《山家清供》收录梅粥、莲糕、雪霞羹、广寒糕等10多种鲜花食品。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收入黄香萱、栀子花、金雀花等鲜花佳肴,还记载了食用方法。如,有的用沸水焯加调料拌食,有的则作为主料烹制。清代顾仲所著《养小录》,有"餐芳谱"一节,收录牡丹、兰花、玉兰等20多种鲜花食品,制作方法也精巧多样。

在可食用鲜花中,梅花一枝独秀。梅花品种繁多,花有多色,食有多样。如,梅花汤饼、暗香汤、蜜渍梅花,等等。清晨采含苞欲放的梅花于瓷瓶内,加等量细盐,密封于阴凉处。翌年春夏取出,放2~3朵于有蜂蜜的碗内,开水一冲,花朵"盛开",即得暗香汤,是难得的清香悦目之茶饮。

『拾』 回答 古人教你怎么做饭

看古代食谱
山家清供
全书广收博采,收录以山野所产的蔬菜(豆、菌、笋、野菜等)、水果(梨、橙、栗、杏、李等)、动物(鸡、鸭、羊、鱼、虾、蟹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记其名称、用料、烹制方法,行文间有涉掌故、诗文等。内容丰富,涉猎广泛。

热点内容
另一朵玫瑰那样独特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7:07:16 浏览:408
取名为海棠 发布:2025-07-05 15:17:53 浏览:642
白兰花雕刻 发布:2025-07-05 14:39:49 浏览:125
在心中盛开一朵 发布:2025-07-05 14:34:06 浏览:418
六指兰花 发布:2025-07-05 14:15:48 浏览:805
插花福州 发布:2025-07-05 14:14:32 浏览:726
矮乔木盆景 发布:2025-07-05 14:08:35 浏览:706
牡丹花艺作品 发布:2025-07-05 14:07:11 浏览:14
花艺WFC 发布:2025-07-05 14:07:05 浏览:143
干玫瑰花面膜 发布:2025-07-05 13:47:48 浏览: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