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武大樱花
⑴ 关于武大樱花
好象今年3月11号就开始收门票了,10块钱。现在正是看的时候。
不过我个人认为武大樱花是中国人的耻辱,我是不会去看的。
⑵ 武汉大学的樱花有什么特殊意义
确实是日本人种下的,但也有传说樱花最早是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内。。。~这个容看看吧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13B0/sakura0603022.html
⑶ 对于武汉大学的樱花你有何评价
与武大校园的人文气息结合充满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
⑷ 如何评价武汉大学的樱花和樱花节
其实他有一个樱花节,就是想要让这个大学当中有一个,更加聚集的节目而已。
⑸ 谁能帮我作一首关于武大樱花的诗
三月独享春风起,
不露活泼露娇羞。
随风洒下千丝缕,
远看成绸近成珠。
⑹ 赏武大樱花作文400字
[赏武大樱花作文400字]建始县实验小学三(6)班 葛雨豪
2012年3月29日,妈妈版打电话问我去不去武大看权樱花,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赏武大樱花作文400字。4月2日凌晨五点四十分,我们一行十人顺利进入了武大校园内。
沿着武大正门直走来到樱园,只见这里的樱花已经完全盛开。樱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一朵比一朵更迷人。它有五片花瓣,稚嫩的花瓣像少女粉嫩的容颜娇艳欲滴。迎着阵阵微风,有些樱花轻轻洒落,在空中飘旋,像美丽的蝴蝶,小学四年级作文《赏武大樱花作文400字》。樱花开得烂漫,开得热烈。花瓣重叠地落到了地上,像一张粉色的地毯,让人不忍心踩上去。春天的空气十分滋润,混着樱花的芬芳让人沉醉。
渐渐地人多了起来,树的品种也有些变化。这里的樱花不是前面的粉红色,而是大红色,像火焰一样将我包围在中间。我忍不住在花下拍了许多照片。
我喜欢樱花,美丽的樱花象征着纯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美好生活的开始。我们千里迢迢赶去赏樱花,虽然也遭遇了无法打的,公汽太拥挤的困难,但是我们都充满了成就感。武大的樱花很美,但更美的是我们一颗童真的心。四年级:葛雨豪
⑺ 对联上联武大樱花春日绽放迷人眼
九州牡丹夏季开出仙子醉
⑻ 如何评价武汉大学的樱花和樱花节
武大的樱花非常美,个人认为樱花节也是必要的,可以增添人们春天里赏花的趣味性。
阳春三月,又到了赏樱花的季节。每年的此时,不在社交媒体上po一张赏樱的自拍,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过了春天。而说到赏樱胜地,就不能不提武汉大学。
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伴随美丽樱花的,总有些不和谐消息。今年也不例外,先是武大再次被曝有人“花式摧花”:一名赏花的男子跨过护栏,疯狂地摇动樱花树干,花瓣掉一地,有旁观者起哄叫好。后有媒体报道,黄牛操纵软件代抢“武大看樱花”,导致正常预约排队一票难求
武大在官微呼吁:“请大家文明赏樱!”,温和克制中是难言的无奈。广大网友,尤其是爱校护校的武大师生们,对“摧花”等行为则明显更为激愤,纷纷痛斥不文明者与现象。诸多媒体“武汉大学彻底怒了!”的标题,也让对不文明赏花者痛恨谴责扩散到全网参与。
武大“樱花节”,对武大师生,及广大真正爱花、赏花的人而言,正变成“樱花劫”。
赏花变“摧花”,当然是缺乏素质的不文明行为。这种“戏精”上身的人设,发再美的朋友圈,也掩盖不了浓浓的自私味道,也难怪被怒怼“请拿出和自己年龄相符的行为观念来”。
但说实话,怒怼和谴责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何况,武大樱花节的尴尬,不止摇树,还有攀爬、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让校园秩序“雪上加霜”。加强管理,似乎是更好的出路。
其实,武大在此方面并非毫无作为。武大樱花节经历了收门票、门票翻倍、免费预约的曲折探索。校方希望以此来控制人流、维持校内秩序的初心非常明显。
然而,门票未能阻止游客的脚步,反而引发舆论争议,网民纷纷追问“钱去哪儿了?”。通过网上预约,又催生了黄牛代抢门票“业务”。不少武大的学子们吐槽,一到春天,就要承担一项重要的任务:带领亲朋好友进校园赏樱。
因此,另一种质疑正越来越多地涌现:武大开办樱花节,真的合适吗?还高校一个宁静,不好吗?
要承认,高校凭借自身优美风光、独特景观,主动或被动地打造旅游观光资源,是一种非常好的品牌推广。对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师生职工身份认同与荣誉感。对外,可以提高知名度,对社会公众也是一次人文精神的潜移默化。武大樱花,南理工二月兰,都已成为大学知名名片。
武大校长窦贤康曾表示,武大樱花全国闻名,大家愿意到武大来,武大有责任接纳。为尽到这份责任,学校愿意为此承担每年约600万元经费。这个态度充满着开放、包容的大家气度,令人欣赏。
⑼ 关于武大樱花事件的作文
一楼的亲
收门票最初是为控制人数
而且每年游人对武大的环境、教学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受这些影响而需要的设施维护
卫生清扫
勤工俭学学生的工资等等
都是不小的开支
⑽ 武大樱花的社会影响
武汉大学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名校,武大不仅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美丽的武大校园更是名声在外,被誉为全国最美的大学校园。而武大樱花就是其中最为美丽的一景!
武大樱花开于三月中旬,至下旬最为鼎盛,花期较短,仅13-20天左右。每年樱花盛开之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旅客如织如潮,有百万以上的游客慕名而来。樱花大道旁摩肩擦踵,樱花纷飞,好不美丽!武大校园内的樱花最早由侵华战争时期占领武汉大学的日本军人所种植,武汉三镇光复后,武大的师生们又引进了更多的樱花品种,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已经形成很大的规模。每当三月,校园就成为了樱花的海洋,各地的游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而学校领导和学生均表示从未组织樱花节,游客都是慕名而来自发入校,但学校对组织学生们为游客服务,樱花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 20世纪30年代,初创的国立武汉大学在珞珈山大兴土木,辟山建校,逐渐将这片原本乱石丛生、坟冢遍地的荒山野岭,变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经过9年的植树造林,珞珈山林木葱茏,花丛掩映,成为华中最好的植物园,被郭沫若盛赞为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然而,正当武大的发展势头蒸蒸日上之时,日寇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半壁河山很快沦于敌手。至1938年初,武汉形势吃紧,武汉大学亦是岌岌可危。这时,郭沫若来到武汉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并于4月底住进了珞珈山。而在此时,为了躲避战火,武大正在举校西迁到他的家乡-四川乐山。10月底,武汉三镇沦陷,武大珞珈山校园亦遭日军侵占。
后来,郭沫若在其回忆录《洪波曲》 中写道:
“在这大学区域还有最好的防空设备,有因山凿成的防空洞,既深且大,也有高射炮阵地环列在四周。但却不曾遭受过一次轰炸。敌人是应该知道这儿是做着军官训练团的,有高级的人员集中着,但它却从不曾投过一次弹,尽管对于武昌城是炸得那样频繁,而每次敌机的航路又都要经过这大学区的上空。”
“我们在当时是作着这样的揣测:无疑敌人是爱惜这个地方,想完整地保留下来让自己来享福。
“这揣测,后来是猜中了。敌人占领了武汉之后,把大学区作为了它的司令部。”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1938年10月24日,在日军攻占武汉前夜,九江的日寇华中派遣军前方指挥所畑俊六(甲级战犯,战后被判处死刑)向所属部队下达了进占武汉及入城后的注意事项,其中第11项规定:“须保护汉口、汉阳、武昌的建筑物、庙宇、大学、图书馆、博物馆(见附表所列)。”在这张附表中,“武汉大学”的名字赫然入列。第12项又指出:“武汉有各国租界及使馆,本军一举一动世界瞩目,因此正是以实际行动宣扬皇威,使其理解皇军真姿的绝好时机,所以每人对此务须慎戒,且鉴于过去之教训,防止因日久而松懈。再,武汉为本军今后长驻和作战之基地,一切建筑、设施,严禁破坏。”由此可见,慑于由诸如南京大屠杀等“过去之教训”所激起的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日军在侵占武汉之后,没有进行过类似的大规模屠杀行为;而出于自行享用之目的,日军果然将武汉大学珞珈山校园辟为其中原司令部。
早在1938年7月,当武大校长王星拱和迁校委员会委员长杨端六率领最后一批师生离开珞珈山前夕,曾委托以汤子炳(又名汤商皓)先生为首的五位教职工留守护校。汤商皓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后东渡日本留学深造;1937年抗战爆发后,携其日本夫人铃木光子回国,并返校任教;抗战胜利后去台湾参加接收工作,后又辗转任教于台北各大专院校;1979年赴美国定居,1997年去世。1985年5月,汤老回到阔别多年的珞珈山母校参观访问,其间负责接待的校友总会刘以刚老师,曾委托当时一道陪同的、汤老当年的同窗学友张培刚先生问及武大校园内樱花树的来历,并请求汤先生将此事写成文章。汤先生回美国数月后,寄来一篇《1985年回国重游珞珈母校武大忆往感怀记》,详细叙述了这段历史,以当事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珍贵回忆材料,弥补了抗战期间珞珈山这段史实的不足。
据汤先生回忆,在武大西迁前夕,“王校长及端六师以予颇谙日语,命予与总务处三人、秘书处一人,共予凡五位同仁留在武汉守校。予再三坚持不准,乃严令留守,并谓国难如此,能保全一部分艰难缔造之校舍便是替国家保留一部分莫大之元气。情辞恳切,予乃临危受命”。武汉沦陷前夕,汤商皓等人避入汉口法租界,后来被捕,“终由铃木以日妇身份出面营救”;一个月后,经铃木接洽,他们五人得以“前往珞珈山一视校园”。汤到校后发现,“校区内驻一日军联队,联队部设于文学院”,在见到联队长忆酋荒原大佐(相当于中国的上校团长)之后,“由予介绍各人身份及来此目的(不时由铃木代为补充说明),其要义为日军此次进入中华乃为谋同文同种之中日两国亲善提携,共存共荣(照抄日寇宣传口气),非以中华人民及文物为敌(日军一再标榜此点)。
国立武汉大学为华中最高学府,中国文化及学术发扬兹长之所系,此乃与日本国立各帝国大学之报国宗旨相若,将来在学术界大可彼此提携,以发挥东洋文化领导全世界。现武大师生虽已他迁,而在此湖山胜地留下之壮丽建筑物及一部分教学设施,皆属中国之精华与人民血汗之结晶。为保全此优美之湖山与优良中华之文物,务请一本亲善之旨,善为维护,以发扬贵‘皇军’之武德。至现驻此之贵联队官兵不过千余人,城内现成之营房(如左旗右旗)尚多,可否调整陆续迁让若干校舍,以资保全原貌云云”。
“荒原闻之点首者再,昂言战胜国对战败国之物品,得视为战利品,可自由处理,不过建筑物可另作别论。贵校之图书仪器均早迁走无余,已无一长物可供君等留念者。但为同情君等,可考虑将自天地元黄至辰宿列张之15栋学生宿舍之大部分官兵先行调迁城内,宿舍可空出大半。至于文、理、工学院已均由华中派遣军大批文职人员使用,教授宿舍皆由高级官员居住,自能小心维护。至于饭厅楼上楼下,现为野战医院,不便他迁。总之,‘皇军’对于无抵抗性之非军事设施决无意破坏。尤其对于此山明秀水之高级学府校园的一草一木,当善加爱护,君等可大放心。缓请实地看看何如?惟部队调动频繁,本人驻房时可留言,接防者照样注意,届时君等可再来探访云”。
汤商皓随即驱车巡视校园,在山后教授宿舍,“只见各门前均有一、二士兵进出”,“继至附中,见军车云集,已为车辆调度场。至原邮局附近,则已为一片马厩。饭厅楼下之原室内运动房已成为一军官俱乐部。大好湖山,不久以前弦歌传道授业之地,忽一变而为柳营黩武之场,感喟曷已!”
数月后,汤商皓闻知珞珈山驻军换防,于是“与原班人员重往探访,接见者乃一文职武官高桥少将,因驻军减少,校园已成为办理后勤之地区,其态度较为和善。畅言对此一较日本日光、箱根之风景优美的文化地区,当尽力加以保护。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点缀,可自日本运来樱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调。继引予等至文学院前,遥指将栽植樱树之处所”。汤商皓对此心有不满,但又不能公开反对,于是针锋相对地提出:“可同时栽植梅花,因中国人甚爱梅也(予意,樱为彼之国花,梅乃我国国花)。”但是高桥却回答:“樱苗易得,梅种难求,明年今日君等可来此赏樱。”这就在实际上否定了汤的意见。
从汤先生的以上回忆中,我们可以推算出,日军从本国引来樱花树苗在武大校园栽植的时间,最早应是在1939年。一般认为,日军在此种植樱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住在这里休养的大批日本伤兵的思乡之情,同时亦有炫耀武功和长期占领之意。因此,珞珈山的这第一批樱花,可以说是日本侵华的罪证,国耻的象征;同时也是今日武大樱花的缘起。
据当时留守校园的武大老一代园林工人回忆,日军当年在武大种下的日本樱花不超过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樱花大道上。抗战胜利后,武大复归珞珈山;到了1949年初,有人建议将樱花树砍掉,而当时驻守武汉的国军将领张轸师长被中共地下党策反,于3月份投诚后表示,武汉大学是座宝库,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于是樱花树得以保存。
1957年,武汉大学主管部门对这些樱树进行了更新。1973年,武大农场又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山樱花,同时再次更新了已老化的樱树。由于樱花树的生命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二三十年,1939年由日本人种下的第一批日本樱花,50年代更新时已基本死绝,因此,我们今天在武大樱花大道上所看到的日本樱花,已远非当年日军所留下的花种了,而多为原种的第二、第三代。近20年来,武大园林工人还不断对其进行补栽。
日本国的樱花再次来到武大珞珈山,已经是3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但这次已非国耻的印记,而是和平与友谊的象征。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其中800多株留在了北京,种植在玉渊潭、植物园及陶然亭等京城几大公园里(虽然呵护有加,但绝大部分樱花还是死去了),100株植于周恩来曾居住过的南京梅园新村;由于周恩来也曾在武汉大学居住过,于是中央有关部门便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由园林部门栽植于半山庐前,1976年开花。
1983年1月15日,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京都府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的迁先生向当时在京都大学学习的武汉大学生物系教师王明全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经王明全转赠给学校后,栽植于枫园三舍南侧公路边和樱园附近,1986年全部开花。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率团访问武汉大学,赠送樱花树苗200株,后栽植于八区苗圃,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武大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80年代,武汉大学绿化委员会成立后,对校园内的樱花树进行了全面、合理的布局。 1989年春,武大园林科从东湖磨山植物园引进云南樱花16株,栽植在校医院前公路北侧。
1991-1993年,这些樱树共生樱苗近600株。
1995年,武大校友、湖北省农科院研究员张朝臣研究出试管樱花,大大缩短了樱花的生长、开花时间,很快受到园林部门的青睐。时至今日,武大校园内已有樱树1000多株,内含日本樱花、山樱花、垂枝樱花和红花高盆樱桃共四个植物学种和十多个栽培品种或变种。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间,武汉大学在文理学部校医院至图书馆道路两旁、人文科学馆周围、工学部迎宾路等地栽植了云南早樱、日本樱花、冬樱花等3个植物学种类的樱花树共计260株。武大赏樱又添新去处。
长期以来,园林职工在樱花引种、栽培及樱花建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2012年下半年,武大后勤服务集团园林与环卫服务中心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从校园环境整治项目及校园樱花开放的门票收入中申请专项经费,通过校友提供苗木信息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及确定苗木来源。利用樱花休眠期,从2011年底至2012年初,分别在云南、江苏等地引种云南早樱150株、日本樱花100株、冬樱花10株,栽植在校园的重要景点。
为了迎接120周年校庆,营造“美丽、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武大于2012年12月启动了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其中,武大将进一步加大绿化力度,依靠社会及校友捐赠和学校出资,投入至少两千万元植树造林、美化校园。
总之,自1939年樱花在珞珈山落户,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武大几代园林工人对其精心培育,并为此耗费了大量心血。樱花的栽培管理、育种已成为武大园林工作者传统研究方向,并在人为“延长”樱花花期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