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樱梅茶花 » 雨夜茶花

雨夜茶花

发布时间: 2021-03-02 02:01:58

㈠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解析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己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辨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淅淅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尘”、“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 “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人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㈡ 奇迹暖暖雨夜怎么搭配 奇迹暖暖雨夜高分搭配推荐

《奇迹暖暖》雨夜
发型:自由舞者(5485进·图)>爱资哈尔公主(5158图)
上装:小记者版·衣(9774梦坊)
下装:条纹背权带裙(9774签3)
外套:茶花纱缎·华丽(2143进·图)>流霞缎(2139图)>独家新闻(2063梦坊)
袜子-袜套:月涟漪(3171兑/抽)
袜子-袜子:灵隐屐袜·华丽(2932进·公)
鞋子:白锦履(4286图)>灵隐木屐·珍稀(4278进·公)
妆容:花钿妆·蕊(901图)>暖风温煦(901定·图)>佳期如梦(901图)
萤光之灵:双凰刀(2817织梦)>星云图鉴(2817织梦)>荣耀之伞(2792织梦)

㈢ 求各种名家散文(摘抄作业用)

(写散文很不容易呢,希望能帮到你。
1)冰心《图画》
信步走下山门去,何曾想寻幽访胜?
转过山坳来,一片青草地,参天的树影无际。树后弯弯的石桥,桥后两个俯蹲在残照里的狮子。回过头来,只一道的断瓦颓垣,剥落的红门,却深深掩闭。原来是故家陵阙!何用来感慨兴亡,且印下一幅图画。
半山里,凭高下视,千百的燕子,绕着殿儿飞。城垛般的围墙,白石的甬道,黄绿琉璃瓦的门楼,玲珑剔透。楼前是山上的晚霞鲜红,楼后是天边的平原村树,深蓝浓紫。暮霭里,融合在一起。难道是玉宇琼楼?难道是瑶宫贝阙?何用来搜索诗肠,且印下一幅图画。
低头走着,—首诗的断句,忽然浮上脑海来。“四月江南无矮树,人家都在绿阴中。”何用苦忆是谁的著作,何用苦忆这诗的全文。只此已描画尽了山下的人家!

(2)巴金 《海上日出 》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3)从火车上遥望泰山,几十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面错过了。

而今确实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淅淅沥沥,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们约好了清晨出发,人齐了,雨却越下越大。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十一点半钟,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认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们绕过虎山,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透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两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还罢了,站在龛里的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一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又不像中国人,跟不上这位老人这样逼真、亲切。无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面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生。不是年轻人提醒我该走了,我还会欣赏下去。

(4)峻青《秋色赋》
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回头向古陌岭上望去,哦,秋色更浓了。 多么可爱的秋色啊!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欧阳修作《秋声赋》时,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可怕,凄凉阴沉?在我看来,花木灿烂的春天固然可爱,然而,瓜果遍地的秋色却更加使人欣喜。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灿烂绚丽的色彩。

你瞧,西面山洼里那一片柿树,红得是多么好看。简直像一片火似的,红得耀眼。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还有苹果,那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也是那么红,那么鲜艳,那么逗人喜爱;大金帅苹果则金光闪闪,闪烁着一片黄橙橙的颜色;山楂树上缀满了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红果;葡萄呢,就更加绚丽多彩,那种叫“水晶”的,长得长长的,绿绿的,晶莹透明,真象是用水晶和玉石雕刻出来似的;而那种叫做红玫瑰的,则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象一串串紫色的珍珠。……

哦!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啊!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欢乐和富强。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多么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啊! 在这里,我们根本看不到欧阳修所描写的那种“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的凄凉景色,更看不到那种“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的悲秋情绪。

看到的只是万紫千红的丰收景色和奋发蓬勃的繁荣气象。因为在这里,秋天不是人生易老的象征,而是繁荣昌盛的标志。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欧阳修把秋天描写得那么肃杀悲伤,因为他写的不只是时令上的秋天,而且是那 个时代,那个社会在作者思想上的反映。我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欧阳修生活在今天的话,那他的《秋声赋》一定会是另外一种内容,另外一种色泽。

我爱秋天。

我爱我们这个时代的秋天。

(5)阳朔《茶花赋》
久在异国他乡,有时难免要怀念祖国的。怀念极了,我也曾想:要能画一幅画儿,画出祖国的面貌特色,时刻挂在眼前,有多好。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商量,求她画。她说:“这可是个难题,画什么呢?画点零山碎水,一人一物,都不行。再说,颜色也难调。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我想了想,也是,就搁下这桩心思。 今年二月,我从海外回来,一脚踏进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论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摧生婆似的正在摧动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处数着西山华庭寺。不到寺门,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白玉兰花略微有点儿残,娇黄的迎春却正当时,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来不知还要深多少倍。 究其实这还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请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 想看茶花,正是好时候。我游过华庭寺,又冒着星星点点细雨游了一次黑龙潭,这都是看茶花的名胜地方。原以为茶花一定很少见,不想在游历当中,时时望见竹篱茅屋旁边会闪出一枝猩红的花来。听朋友说:“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这样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边上会到他。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大片,简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领我穿着茶花走,指点着告诉我这叫大玛瑙,那叫雪狮子;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来他攀着一棵茶树的小干枝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问:“古语说:看花容易栽花难——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难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难,也不容易。茶花这东西有点特性,水壤气候,事事都得细心。又怕风,又怕晒,最喜欢半阴半阳。顶讨厌的是虫子。有一种钻心虫,钻进一条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问道:“一棵茶花活不长吧?”
普之仁说:“活的可长啦。华庭寺有棵松子鳞,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开花,能开一千多朵。”
我不觉噢了一声:想不到华庭寺见的那棵茶花来历这样大。
普之仁误会我的意思,赶紧说:“你不信么?大理地面还有一棵更老的呢,听老人讲,上千年了,开起花来,满树数不清数,都叫万朵茶。树干子那样粗,几个人都搂不过来。”说着他伸出两臂,做个搂抱的姿势。
我热切地望着他的手,那双手满是茧子,沾着新鲜的泥土。我又望着他的脸,他的眼角刻着很深的皱纹,不必多问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个曾经忧患的中年人。如果他离开你,走进人丛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寻到他——他就是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劳动者。然而正是这样的人,整月整年,劳心劳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着花木,美化我们的生活。美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个念头忽然跳进我的脑子,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我把这个简单的构思记下来,寄给远在国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许她肯再斟酌一番,为我画一幅画儿吧。

(6)《落红生命》
清风如水,明月如月,轻轻的淌落一地。
风中的花草,静静地摇摆。像弄舞的少女,婀娜多姿;像痴迷的少年,渺迷无知;像雨季邂逅的清纯,欢喜若欣。
生命,在春天里迷茫的展开,就像冬雪初融,甜蜜的哼着不成调的曲子,天真的岁月收藏着生命原始的美好;夏阳密布,就像冬眠过后的动物,面对全新的世界,捕捉着生活的气息,嗅着生活的气味,踏着轮回的舞步,悄悄的满开追寻的步伐,展望着未知的未来,高唱对未来无限的遐想,起航了;金风吹做最后一片叶子,才知道叶的离开伴随着太多的感触,欢乐、痛苦、迷茫、徘徊、、太多的感受就像说书先生一样的滔滔不绝;落雪的冬夜,那是生命的最后的呼吸,倚栏杆望落雪,感叹着生命里的太多太多的遗憾,矣才知道生活给生命仅有的时间,所以期望再活五百年。
可悲乎?可喜乎?
已若只生命的短暂,何必望雪思青春。在那个年轻气盛的夏季,怀揣梦想,扬帆起航,让饱满的精神代替一路的疲惫,让坚强的笑声偷换一路的泪水,让梦想的步伐超过徘徊的步履。
已若知生命的短暂,何必在冬季的深夜无病呻吟。在那个苍劲的季节,生命本应该不屈,就像汪洋的大海,应该去拼命撞击彼岸,让浪花盛开,让涛声更加震耳,让鬼神为之震撼。
风中花草摇摆,却不曾拔地而起,紧紧的抓住大地,抓住自己的根。留下自己的种,洒落天涯。
作为人的我们是否应该如此,留下一些东西给生活,让生命不再空虚,让后人再来评论。
路上花盛开,一路追随生活的脚步,扬起生命的,以爱的名义起航。
看,远方的灯塔为你而亮。

(7)《雨夜静思》窗外是漆黑的一片,黑夜在幻觉中好像是涌动的水,潜伏在窗户边流动,被房间一片晕黄的灯光挡在狭窄悠长的窗外,而窗呢,即是挡住黑夜的墙,又是连接黑夜的甬道.轻轻地走到窗边,什么都望不见,所有的污浊,昏聩,垃圾,喧嚣,都被埋葬在无边的黑海里,又在静谧中无声地流动.更显得黑夜的深邃和难测.而在静谧的背后,又有多少个无眠的人,又有多少黑暗的事呢?

一阵呼啸的风扫过,院中的荔枝树在风中颤抖,清晰地听见荔枝被扫落掉下的声音,如果在白天,应该可以看见天空上变换莫测的云,在风的席卷下大开大合,象左右

晃动的战旗,整个天地就象广袤而肃杀的战场,那种紧张而迫切的气氛让人窒息.不久,雷响起来了,远处一个,近处一个,从九天奔泻而下,炸在地上,撞击在无边的黑夜里,象远远奔驰的铁骑,又象连绵不断的战鼓,在天地间盘旋着,纠缠着.闪亮的利剑终于出鞘了,嗖地划开天地,伴随着鼓声四处逞威,每一道闪电,都划破沉沉的夜,照亮着幽幽的世界.风旗整肃后,战车列阵好,利剑出鞘了,一场天地的鏖战,一场宁静与喧嚣的鏖战就开始了,雨是天降奇兵,落在脚边,撞出铜钱大小的印,屋檐上劈劈啪啪的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激烈,让人想起琵琶弹奏的<十里埋伏>,也让人想起情思悠悠的巴山夜雨.雨珠在屋檐下跳动着,那无数跳荡着的雨珠又让人想到是天上突降的珍珠,落在大地的漆盘里.更让人想到是乱舞的精灵.雨的节奏加快了,原先的雨珠连接成线,从天上倾注下来,一落在地上就会聚成四处游走的水蛇,窗外被雨编织了一道水帘,亮晶晶地悬挂在眼界,清凉的气息与铿锵声韵扑面而来,让人感到莫名的清爽,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以前的外号"美猴王",而次刻不正是置身于水帘洞中吗?

风终于收住了阵脚,雷鼓也停歇了,偶尔有远去的沉闷声,利剑已经入鞘,雨点也轻了,刚刚那翻鏖战也慢慢地平息了,消逝了.天空微露出一点亮光,整个视线也微微地明朗了起来,可以看见战争后的残局的轮廓:水在地面四处游弋,会聚成一条小溪,默默地向水沟流去,渐渐不见身影,而被蹂躏的荔枝树则奄奄地垂着头,四面也清凉光鲜多了.月亮从云层后爬出来,露出半张脸,清淡的光辉流泻在天地间,让人想起"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没有音乐,我拿起笛,轻轻地吹着,久违的宁静又涌上心来,而幽幽的情思则随着笛音飘荡在无边而半透明的夜里,只是少了一个知音,更少了一个聆听者.放下笛,我收敛的思绪又被笛音牵扯,象脱缰的野马,四处奔驰起来.

回到床边静坐,我想起那些曾经陪伴着自己的人,想起那些鲜活而欢快的岁月,慢慢地回味着,品砸着,但我睁开眼,却看见茫然的灯,如我疑惑而询问的眼睛,顿时心里不自在起来,动了动身,只有影子跟随左右,才明白那些失去的美好只留在意念中,在现实中是无法触及的.只是经过这一怀念,孤独与寂寞顿时向我裹挟过来,我看看了周围,窗口,灯光,静止的床,被风扬起的蚊帐,都在默默地望着我.顿时我感到一片空白,寂寞是什么?空虚是什么?欲望是什么?在刹那间我突然全明白了,全深味过了.只是无法摆脱而已.

窗外有细细的虫吟,一丝丝渗透过窗帷,落在我敏感的耳朵里,我茫然地看了看手机,手机与人一样的寂寞,只是时间显示是凌晨两点,而我却没有一点的睡意,我木然地坐着,想起曾经看过一幅画,上面全是钟,全是立体感的钟,奇形怪状,形形色色,旁边都以静物陪衬,而整个画面全是缤纷的冷色,给人一种静的立体感,又让人觉得那些静物全在睡觉,只有钟是清醒地,就象此刻的我.而我又想,或许时钟也应该睡觉了,因为在这种令人窒息的静谧中,一切都停止了,永恒了.而我的屋子,则象是黑海里的一座孤岛,伫立在千年的寂寞中.而我,更象一座默守的灯塔,向着永恒张望.

渐渐地,我终于感到困倦了,在蒙胧平躺着疲软的身躯,脑海中又清晰地回想着现实中的自己,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你奈得住寂寞吗?同时我又在回答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在现实中磨一支犀利的笔,练一双敏锐的眼,琢一颗玲珑的心."

(8)《漫天飞丝》你是我心底的一丝愁绪,一条柳枝,乱飞的散丝。你是鹅黄的絮,抽洒在迷乱的风里,等着黄鹂儿找你。

小河里,水变得清了,柔软如丝缎。鱼儿钻了出来,来来回回,寻找曾经漂在河面上的那块冰,他去哪里了?鱼儿急得直哭。河边的草而却忽的铺开了绿毯。

多情的梨花,依然如锦丝玉帛般的纯洁。调皮的蝶儿,你要去招惹那满面含羞的桃花吗?是因为她的娇艳吗?当你在漫山遍野中与桃花翩翩起舞的时候,你可知梨花洒下的那一地的洁白,那满地的花瓣,再也无法拾起。

漫山的翠绿,遍野的清香。汩汩的泉水从谷底泛出,每一颗露珠就是一座最小的房子,它能容得下一两清风,二升鸟鸣,有时候还是一条柳枝,一枚石子,一首山歌,一叶孤岛。每一枚绿叶都是一片幽绿的草坪,让小羊儿尽情奔跑,小兔子自由玩耍。山坡上,有座老房子,没有岁月的清洗,不经历风雨的打击,那能称得上老房子呢。老了,斑驳了,就有了沧桑,随着时光的荏苒越发添了些韵味。都绿了,红了,黄了,兰了;你笑了,醉了,疯了,痴了。春天还是一路辗转着跑来!我迷,一条枝叶从我的右心室长出来,挂满了灯笼,结满了枇杷,落满了山雀,热闹空前。

你是我的惊喜。三月即近,却有冰冻的风凉;你是我的彷徨,恍惚间迷恋着满目的生机。阡陌纵横,我肆意的奔跑;绿意横生,我狂舞着肢体。我迷恋着你,就如迷恋着我的爱人,每一片绿叶寄托着我的相思;每一枚花蕾浸透了我的多情。那漫山遍野的风啊!吹开了一场有一场缤纷绚丽的演出,你是主角,可我不是观众,我只想化做一枚柳絮,自由自在的飞翔。

㈣ 课外欣赏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并与散文《雨夜,为书守候》作比较,谈谈自己的体会。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茶花赋》之于杨朔一样,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文章虽说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但决不惜那朦朦的愁云蒙蒙的雨幕来晦涩自已的观点,他勇敢地涉足以让庸人却步的政治湍流,有意让作品的社会意义、美感价值经历洗礼和考验。此文开篇,作者便将在凄风冷雨中产生的单调感顺势行延为对历史与现实的喟叹:“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们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这妙喻准确、简赅、新鲜,下笔时全然不想着会开罪于何人,只是让艺术把真情实感馈返给现实——它的母体。大凡真爱,便不必讳言,无须粉饰,且读这一句吧:“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据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这声音来自台北,1974年。不是“箴言”,却是“真言”!想当时,正统作家群中诗以“莺歌”,文以“燕舞”不乏其人,愧杀,愧杀!用艺术伪装现实,艺术只能沦落。

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所谓“读”,不仅染人以目,感人于心,还讲求易诵之于口,悦之于耳。为此,他十分注意词语的音韵美,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叠字叠句的用法在他笔下出神入化了,让人一看便不禁吟哦。余氏对李清照的词风是偏爱的,“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则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这句话显然师承《声声慢》,但他更注重的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这句,“譬如凭空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沦沦,浙沥浙沥浙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态、动态、声响三番俱出,把“雨”字的质感写活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善用叠字,“诗化”散句,似乎也可称作“余光中现象”,读起来有醉人的韵味,那巧构的谐音辞格又毅出一连串的遐想。再如“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个万伞”一句,“山”、“伞”湘谐,借喻妥帖,寄寓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桐城文人“因声求气”的观点,在余光中的散文里得到的印证和发展。

有时,作者也排出个把长句,但不累赘,仿佛如歌的行板。他拿手的还是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读这句便知此说不谬:“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同类语或近义词的连用在文中也不乏见。“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一下子扫过万千山水,大陆风情,如数家珍。再看这句;“大陆上的秋天,天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一字之别,入木三分。

读余光中的散文,对于爱好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则常有会心,时而颌首;对于发蒙于新文学的青年来说,则知、美兼得,受益匪浅。当然,细心者也会发现余文中亦有西化句型杂陈其间,另有意趣。这表明在对待“民族化”的问题上余光中既坚持主脑又不偏颇自囿,至于文中大跳跃式的联想和具有现代风格的“情影置换”更能证明这一点。

热点内容
苏州的丁香树 发布:2025-05-22 04:40:41 浏览:49
南松花卉 发布:2025-05-22 04:39:56 浏览:449
双庚子七夕 发布:2025-05-22 04:39:22 浏览:54
茶花女花费 发布:2025-05-22 04:37:54 浏览:264
情人节卖花一天赚上万 发布:2025-05-22 04:37:54 浏览:428
茶花盆栽基质 发布:2025-05-22 04:37:48 浏览:295
情人节化妆品活动策划方案 发布:2025-05-22 04:32:56 浏览:525
理财七夕 发布:2025-05-22 04:22:58 浏览:196
四支荷花烟 发布:2025-05-22 04:22:58 浏览:543
丁香联洋 发布:2025-05-22 04:21:33 浏览:903